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 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 五 (7)

1. 卷 五

)有孕婦遍身浮腫,腹脹滿,小便不利者(宜防己湯、葶藶散;)有產後腫滿,

喘息而渴,小便不利者(宜大調經散。)凡此皆水病之支分派委,所可溯流以窮源者也。

,,吾因舉水之發源於五臟者而分言之。大凡水腫,必有目胞上下浮胖,肢體沉重,

咳嗽怔忡,腰間清冷,小便黃澀,皮膚光亮諸狀。今若心水病,必兼身重,

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必大腫;肝水病,必腹大不能轉側,脇腸痛,時時津液生,

小便續連;肺水病,必身腫,小便難,時鴨溏;脾水病,必腹大,四肢重,津液不生,

少氣;小便難;腎水病,必腹大臍腫腰痛不得臥,陰下濕,足逆冷,面黃瘦,

大便反堅。皆當審形辨脈,知其水從何經而來,於治水藥中,

各加引經之品以開導之(各引經藥己詳在前。)五臟之外,又有九種水,

其根緣症狀治法,有可一一明之者:一曰青水,先從兩脇腫起,根在肝(主治宜大戟;

)二曰赤水,先從舌根腫起,根在心(主治葶藶;)三曰黃水,先從腰腹腫起,

根在脾(主治甘遂;)四曰白水,先從足腫起,根在肺(主治桑皮;)五曰黑水,

先從陰上腫起,根在腎(主治連翹;)六曰元水,先從面頰腫起,根在外腎(主治芫花;

)七曰風水,先從四肢腫起,根在膀胱(主治藁本;)八曰高水,先從少腹腫起,

根在小腸(主治巴霜;)九曰氣水,或盛或衰,根在三焦(主治赤小豆。

上九種藥等分配合,主治某經者倍之,蜜丸,赤茯苓湯下三丸,日三服,

忌鹽二三十日,自癒。)凡患水腫者,皆自此推之,可知其所從來而治之不差矣。

大約水腫之病,唇黑傷肝,缺盆平傷心,臍突傷脾,背平傷肺,足心平傷腎,

五傷者必死,不可不知之也。血腫一症,尤為奇害,其為狀,四肢浮腫,

皮肉間必有紅痕赤薄,皆由血溢離經,留滯於中,與水濕相化,

因變為水也(宜調榮飲,或酌用代抵當湯。)而產婦敗血留滯,以致化水,亦能成腫,

必四肢浮,面皮黃(宜小調經散。)不論婦人女子,經水為患,亦能化水,四肢腫,

小便不通,此血不歸經之故(宜椒目丸。)三者皆不易治,皆水腫病之類也。石水一症,

《內經》雖有其名,卻無明文,然本章雖末詳言,而陰陽別論篇曰陰陽結邪,

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以既見於陰陽篇,故不必重出也,並非闕文,

其理自可互參。邪應作斜,陽結腫四肢,是在陽之發處。陰結便血,是在陰之聚處,

今邪交入陰陽,而交結之勢,必結於陰陽之所共生處矣。生陰惟腎,生陽惟膽,

皆根原下焦,而腎職行水,膽職沁水,若兩家交壅,正所謂不能通調水道也。

然陰多陽少,則腎病為多,腎病則陰之真水沉寒,而無陽以化氣,

白話文:

孕婦全身浮腫,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可以用防己湯、葶藶散治療);產後出現浮腫,呼吸急促且口渴,小便不順暢(可以用大調經散治療)。這些都是水腫疾病的分支,可以追溯源頭來探究病因。

我將水腫的起因歸咎於五臟,並分別說明。一般來說,水腫一定會有眼皮上下浮腫、肢體沉重、咳嗽心悸、腰部冰冷、小便黃赤且不順暢、皮膚光亮等症狀。如果是心臟引起的水腫,一定會兼有身體沉重、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煩躁不安,陰部也會腫大;如果是肝臟引起的水腫,一定會腹部腫大無法翻身,脅肋腸道疼痛,時常產生口水,小便頻繁;如果是肺臟引起的水腫,一定會全身腫脹,小便困難,大便稀溏如鴨糞;如果是脾臟引起的水腫,一定會腹部腫大,四肢沉重,口水減少,呼吸短促,小便困難;如果是腎臟引起的水腫,一定會腹部腫大,肚臍腫脹,腰痛無法平躺,陰部潮濕,腳部冰冷,面色黃瘦,大便反而乾燥。都應仔細觀察形貌,辨別脈象,了解水腫是從哪個經絡而來,在治療水腫的藥物中,加入引經的藥物來引導藥效(各經引經藥物已在之前詳細說明)。

除了五臟之外,還有九種水腫,它們的根源、症狀和治療方法可以一一說明:第一種是青水,先從兩脅腫起,根源在肝臟(主要用大戟治療);第二種是赤水,先從舌根腫起,根源在心臟(主要用葶藶治療);第三種是黃水,先從腰腹腫起,根源在脾臟(主要用甘遂治療);第四種是白水,先從腳腫起,根源在肺臟(主要用桑白皮治療);第五種是黑水,先從陰部腫起,根源在腎臟(主要用連翹治療);第六種是元水,先從面頰腫起,根源在外腎(主要用芫花治療);第七種是風水,先從四肢腫起,根源在膀胱(主要用藁本治療);第八種是高水,先從下腹腫起,根源在小腸(主要用巴豆霜治療);第九種是氣水,時而嚴重時而減輕,根源在三焦(主要用赤小豆治療)。

將以上九種藥物等分混合,針對主要病經的藥物加倍,製成蜜丸,用赤茯苓湯送服三丸,每天三次,忌鹽二三十天,自然會痊癒。凡是患有水腫的人,都可由此推斷,就能知道水腫的根源,進而準確治療。

大約水腫這個病,嘴唇發黑是肝臟受損,鎖骨凹陷處平坦是心臟受損,肚臍突出是脾臟受損,背部平坦是肺臟受損,腳心平坦是腎臟受損,這五種情況都出現的話,病人必死無疑,不可不知。

血腫是一種特別嚴重的疾病,它的症狀是四肢浮腫,皮膚肌肉間有紅色痕跡,都是因為血液離開脈絡,停留在體內,與濕氣結合,因而轉變成水腫(可以用調榮飲,或酌情使用代抵當湯)。產婦因惡露滯留,導致化為水腫,也會出現四肢浮腫,面色發黃(可以用小調經散)。無論婦女還是女子,月經失調也會導致水腫,四肢腫脹,小便不通,這是因為血液沒有回歸正常經絡(可以用椒目丸)。這三種情況都難以治療,都屬於水腫的範疇。

石水這種病,《內經》雖然提到過,卻沒有明確說明。本章雖然沒有詳細闡述,但《陰陽別論》篇提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就會形成石水,導致下腹腫脹。既然陰陽篇已經提及,這裡就不再重複了,並非遺漏,可以互相參照理解。邪應寫作斜,陽邪結聚導致四肢腫脹,是從陽氣發散的地方開始。陰邪結聚導致便血,是從陰氣聚集的地方開始。現在邪氣進入陰陽,交結的部位,一定是陰陽共生的位置。產生陰氣的只有腎臟,產生陽氣的只有膽臟,都根源於下焦。腎臟負責運行水液,膽臟負責滲泄水液。如果兩者都阻塞不通,就不能疏通水道。但陰氣多而陽氣少,那麼腎臟的問題就比較多。腎臟有病,陰氣中的真水就會沉降寒冷,沒有陽氣來化生氣體,水液停滯,形成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