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沖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此與任脈主身前之陰。),,經曰:沖脈為病,氣逆而裡急。又曰:上衝作躁熱。
又曰:咳唾,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面翕然熱如醉,下流陰股,小便難持。
又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四技如火,或如冰,心煩。仲景曰:
寒氣客脈不通,氣因鳴動應手,起關元,隨腹直上,疝瘕遺溺,脇支滿煩。女子絕孕,
動氣在上下左右,不可發汗與下。合此數條觀之,沖脈既為十二經之海,而下為血海,
又與督脈為十二經之道路,及與任脈、陽明脈會於氣街,則督任二脈皆可謂之衝,
白話文:
沖脈的解說:
沖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沖脈起源於會陰,沿著身體中線向上,經過肚臍,直衝至上,是所有經脈的交匯點,所以稱為「十二經脈之海」。
此與任脈主身前之陰。
沖脈與任脈共同主宰著人體前部的陰經。
經曰:沖脈為病,氣逆而裡急。
經書上說,沖脈生病時,氣逆而腹痛。
又曰:上衝作躁熱。
也有人說,沖脈生病時,會出現上衝頭面,感到躁熱的症狀。
又曰:咳唾,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面翕然熱如醉,下流陰股,小便難持。
還有說法是,沖脈生病時,會咳嗽、吐口水,手腳冰冷,氣從小腹上衝至胸咽,臉色發紅,像喝醉酒一樣,並伴隨陰部流出分泌物,小便失禁。
又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四技如火,或如冰,心煩。仲景曰:
夏天的時候,沖脈病嚴重的話,會傳染到腎臟和肝臟,導致四肢麻痺無力,有的時候感覺像火燒一樣,有的時候又像冰一樣冷,同時還會心煩意亂。張仲景也說:
寒氣客脈不通,氣因鳴動應手,起關元,隨腹直上,疝瘕遺溺,脇支滿煩。女子絕孕,
如果寒氣阻滯在經脈,不通暢,就會導致氣機不順,按壓關元穴時會有響聲,氣機向上衝,引起疝氣、積塊、小便失禁、脅肋脹滿,女子還會造成不孕。
動氣在上下左右,不可發汗與下。
沖脈病時,氣機亂竄,上下左右都受影響,因此不可發汗或瀉下。
合此數條觀之,沖脈既為十二經之海,而下為血海,
綜合以上論述,沖脈是十二經脈的總匯,同時也是下焦的血液匯集處。
又與督脈為十二經之道路,及與任脈、陽明脈會於氣街,則督任二脈皆可謂之衝,
沖脈也是十二經脈的道路,同時與任脈、陽明脈在氣街穴相遇,因此督脈、任脈都可以稱之為衝脈。
故古人不分衝任督,而總名曰太衝。如經云:廣明之後,即為太衝是也。說太衝云者,
以一身為精氣上升言之,不止為血海言之也。然衝任督雖同起下極,畢竟三脈分行。
故衝則獨主血海,而其所以主血海,以其為先天精氣之主,能上灌諸陽,下滲諸陰,
以至足跗,故其治常在血海也。若陰陽和而精氣足,則陽和之精,升運於一身之間,
自然無病;稍有不調,必逆而上僭。而其為病,一曰寒逆,陽不足也,脈來中央實堅,
徑至關,黃柏俱牢,直上直下,症見胸中寒,少腹痛,中滿暴脹,疝瘕,遺溺,
白話文:
所以古代人沒有區分衝脈、任脈、督脈,而是統稱為太衝。就像經書中說:「廣明之後,就是太衝。」說太衝的意思,是指一身的精氣上升而言,不單指血海。雖然衝脈、任脈、督脈都起源於下極,但最終三脈分開運行。因此,衝脈獨主血海,而它之所以主宰血海,是因為它是先天精氣的主宰,能向上灌注諸陽,向下滲透諸陰,直到足跗,所以治療通常在血海進行。如果陰陽調和,精氣充足,陽氣的精華就會上升運轉於全身,自然不會生病;如果稍微失調,就會逆流向上侵犯。而它所造成的疾病,一種是寒逆,陽氣不足,脈象在中央實堅,直達關脈,黃柏部位都牢固,直上直下,症狀表現為胸中寒冷,少腹疼痛,腹中飽脹,疝氣,瘕積,遺尿。
脇支滿煩,女子絕孕(宜理中湯去白朮,或加肉桂。)一曰火逆,陰不足也,
白話文:
腋窩和胸部感到滿悶煩躁,女性不孕,可以用理中湯去掉白朮,或加肉桂。這稱為火逆,陰氣不足。
脈來陰陽俱盛,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症見咳唾,躁熱上搶心,眩仆,
四肢如火,心煩,恍惚癡狂(宜加味補陰丸。)此等脈症,皆衝之病。
仲景以動氣在上下左右,俱不可發汗與下者,凡以衝氣逆,則陰精虛,陰精虛,
則陽氣竭,故不可汗下也。況乎發汗與下,必右犯肺,左犯肝,上犯心,下犯腎,
諸經皆受害矣。犯肺則奈何?汗之氣躁而逆,故衄渴,苦煩,氣隔,飲水即吐。
下之津液內渴而不下,故咽燥鼻乾,頭眩心悸。皆衝氣犯肺,
白話文:
脈象顯示陰陽氣都旺盛,兩手脈搏浮起時都有陽氣,沉下去時都有陰氣。症狀表現為咳嗽、吐痰、躁熱上衝心口、頭昏眼花、昏倒,四肢像火一樣發燙,心煩意亂,神志恍惚、胡言亂語。這種脈象和症狀,都是衝脈病變引起的。
張仲景說,衝氣在上下左右四處流動,都不可用發汗和瀉下方法治療。凡是衝氣逆亂,都是因為陰精虛弱,陰精虛弱,陽氣就會衰竭,所以不能發汗或瀉下。況且發汗和瀉下,必定會損害肺、肝、心、腎等臟腑。
損害肺臟會怎樣?發汗的氣會躁動逆上,所以會流鼻血、口渴、苦悶、氣喘,喝水就吐。瀉下會導致津液內耗,口渴卻無法排泄,所以咽喉乾燥、鼻孔乾燥、頭昏眼花、心慌。這些都是衝氣犯肺造成的。
肺受其害所見之症也(宜五苓散。)犯肝則奈何?汗之傷血而引肝上逆,故頭眩,
汗不出,筋惕肉潤。下之傷氣,故腹內拘急,食下動氣反劇,身雖有熱,臥則欲踡。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肺部受損所導致的(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如果傷到了肝臟,該怎麼辦?出汗會損傷血液,導致肝氣上逆,因此會出現頭暈目眩。
皆衝氣犯肝,肝受其害所見之症也(宜防風白朮牡蠣湯。)犯心則奈何?汗之氣逆上衝,
正在心端。下之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皆衝氣犯心,
白話文:
所有衝上來的氣,都會侵犯肝臟,而肝臟受到其害後會出現這些症狀(可以使用防風、白朮、牡蠣熬成的湯藥來預防)。如果侵犯到心臟該怎麼辦呢?汗出的時候氣血逆流而上衝。
心受其害。且汗下則心液泄,故見如是等症也(宜甘李根湯。)犯腎則奈何?
白話文:
心臟會受到腎的影響。而且流汗時,會失去心臟中的津液,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此時應服用甘李根湯)。如果影響到腎臟,又應如何處理呢?
汗之必寒起,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能進。
下之腹脹滿,卒起頭暈,食則清谷不化,心下痞。皆衝氣犯腎,腎受其害。腎主五液,
白話文:
出汗後會感到冷,沒有出汗的話,心中會非常煩躁,骨頭關節會疼痛,眼睛昏花怕冷,吃東西會反吐,無法進食。
如果腹瀉會有腹脹滿的感覺,突然間頭會晕,吃東西會消化不良,食物不易消化。這都是因為衝氣影響到腎,腎受到了侵害。腎主管人體的五種液體。
汗下則五液耗,故見如是等症也(宜大橘皮湯。)以是知衝不治則血海治,
白話文:
大量出汗會耗損人體的五種液體(津液、血、營、氣、精),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建議使用大橘皮湯)。由此可知,如果衝任二脈不通,就需要調治血海。
臍之上下左右皆無犯,而病自癒也。此則仲景之微旨,促景之良法也。
然其氣實起於少陰,發於厥陰,若三陰之開合失職,則本原之真水真火兩虛,
而為患種種,必犯於衝。經言衝病傳肝腎而為痿厥者,三陰之患犯衝,
則又不止於痿厥二症,為衝之自致矣。,【奇經八脈總說】,瀕湖曰:
凡人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幾十二,手三陽、三陰,足三陽、
三陰是也。絡凡十五,十二經各有別絡,而脾又有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也。
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故陽脈營於五臟,陰脈營於六腑,
陰陽相貫,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輸,內溫臟腑,
白話文:
如果肚臍上下左右都沒有問題,疾病自然就會痊癒。這是仲景醫學的精髓,也是治療疾病的良方。
然而,疾病的根源來自於少陰經,並發作於厥陰經。如果三陰經的開合失調,就會導致身體的精華(真水真火)虛弱,進而引發各種疾病。這些疾病必定會影響到衝脈。
經書上記載,衝脈病會傳到肝腎,導致痿厥(四肢無力、昏迷)。當三陰經的病症影響到衝脈時,就不僅僅是痿厥,還會導致更多其他的疾病,這是衝脈自身造成的。
《奇經八脈總說》中,瀕湖說:人體有經脈和絡脈,直行的叫做經脈,旁支的叫做絡脈。經脈有十二條,分別是手三陽、三陰,足三陽、三陰。絡脈有十五條,十二經脈各自有別絡,脾臟另有大絡,再加上任脈、督脈,總共十五條。
經脈和絡脈一共二十七條,互相連通,上下貫穿,就像泉水一樣流動,從不停歇。陽脈運行於五臟,陰脈運行於六腑,陰陽互相貫通,沒有盡頭,周而復始。它們溢出的氣息會進入奇經八脈,互相輸通,溫養臟腑,...
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
說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
溝渠溢,流湖澤。此發《靈素》末發之秘也。八脈散在群書者,可考而悉也。
,,【沖脈經行諸穴】,《內經》曰:衝為經脈之海,又名血海。
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氣衝(一名氣街,
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足陽明穴也,)並足陽明、
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到橫骨(足明去中行二寸,少陰去腹中行五分,
沖脈行於二經間,橫骨在陰上橫骨中,宛如半月,去腹中行一寸半,)夾臍左有,
白話文:
外來的濕氣侵襲了皮膚的腠理。奇經八脈不受到十二正經的約束,也沒有表裡配合,所以稱為奇經。
比喻正經就像溝渠,奇經就像湖澤,正經的脈氣旺盛,就會溢出流入奇經。就像秦越人比喻天降雨水,溝渠滿溢,水流入湖澤一樣。這段話揭示了《靈樞》中沒有明說的一些秘密。八脈散佈在各種醫書中,可以查閱考證。
沖脈經脈所經過的穴位,《內經》中說:衝脈是經脈之海,又稱為血海。
沖脈與任脈都起始於少腹的胞宮內,沖脈的浮出部分,起始於氣衝穴(又稱為氣街,位於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搏動處,足陽明穴的位置),沿著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向上走行,到達橫骨(足陽明穴向內行二寸,少陰穴向腹部內行五分,沖脈位於二經之間,橫骨在陰毛上的橫骨中,像半月形,距離腹部內行一寸半),夾著臍左側。
各五分,上行歷太赫(橫骨上一寸、)氣穴(即胞門,太赫上一寸,少陰沖脈之會、
)四滿(氣穴上一寸、)中注(四滿上一寸、)肓哄(中注上一寸、)商曲(肓哄上一寸、
)石關(商曲上一寸、)陰都(石關上一寸、)通谷(陰都上一寸、)幽門(通谷上一寸、
)凡二十四穴。,【脈法】,《脈經》曰: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
陰陽皆盛,此衝督之脈也。衝督之脈為十二經之道路也,衝督用事,
則十二經不複朝於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癡。又曰: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沖脈也。
又曰: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乃沖脈,胸中有寒疝也。
白話文:
每處穴位各取五分,向上循行,依次為太赫(橫骨上一個寸)、氣穴(即胞門,太赫上一個寸,少陰沖脈交會處)、四滿(氣穴上一個寸)、中注(四滿上一個寸)、肓哄(中注上一個寸)、商曲(肓哄上一個寸)、石關(商曲上一個寸)、陰都(石關上一個寸)、通谷(陰都上一個寸)、幽門(通谷上一個寸),共計二十四個穴位。《脈法》中《脈經》記載:兩手脈浮者皆有陽氣,沉者皆有陰氣,陰陽皆盛,此為衝督之脈。衝督之脈為十二經脈的通路,衝督之脈主事,則十二經脈不再匯聚於寸口,患者會出現恍惚狂癡的症状。又記載:脈來中央堅實,直達關脈者,為衝脈。又記載:寸關兩脈皆牢固,直上直下,此為衝脈,患者胸中有寒疝。
,,【沖脈經行原委】,《靈樞》曰:衝任皆起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月下,數脫血,任衝並傷,
脈不榮其唇口,故髭鬚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寫不復,皮膚內結,
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天宦不脫於血,而任衝不盛,宗筋不強,有氣無血,
唇口不榮,故鬚亦不生。又曰: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
灌諸精。其下者,注於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
白話文:
【沖脈經行原委】
《靈樞》中說:沖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中,向上沿著背部的內側走行,是所有經絡的匯集之處。
沖脈中浮於外表的經脈,循著腹部右側向上行進,匯聚於咽喉,然後分開絡於唇口。血氣充盈則皮膚溫熱,肌肉豐滿。
單獨血氣旺盛,就會滲入皮膚,滋養毛髮。婦女因氣盛血虛,每月行經失血過多,會傷及任脈和沖脈,導致脈氣不能滋養唇口,所以鬍鬚不生。
宦者割除宗筋,損傷沖脈,血氣無法恢復,皮膚內部凝結,唇口失養,所以鬍鬚也不生。天宦沒有割除宗筋,但任脈和沖脈不盛,宗筋不強,有氣卻無血,唇口失養,所以鬍鬚也不生。
《靈樞》還說:沖脈是五臟六腑的匯集之處。沖脈上行從額頭出來,滲入陽經,滋潤精氣。沖脈下行,注入少陰經的大絡,起源於腎臟下方,從氣街(股內側)出來,沿著陰股內側斜向內,進入膕窩中。
伏行肝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並於少陰,滲三陰,
斜入踝,伏行出屬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間,滲諸絡而溫足脛肌肉,故其脈常動。
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內經》曰: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王啟玄曰:腎脈與沖脈並下行,
循足行而盛大,故曰太衝。一云:沖脈起於氣街,街直而通,故謂之衝。又曰:
心臟在南,故前曰廣明。沖脈在北,故後曰太衝。足少陰腎與沖脈合而盛大,
故曰太衝。兩脈相合為表裡也。沖脈在脾之下,故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白話文:
肝經從內踝後方沿著少陰經脈往下,進入足底。其中一部分經脈與少陰經脈相連,滲透到三陰經脈,斜行至踝骨,再沿著足背往上,進入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並散佈到全身經絡,溫暖足脛肌肉,所以太衝脈一直都在跳動。如果經絡阻塞,足背就會沒有動靜,沒有動靜就會導致厥冷,厥冷就是寒症。《內經》說:三陰經脈交匯於腳部,踝骨以上各有一條經脈,這就是腎經往下走的路線,叫做太衝。王啟玄說:腎經與衝脈並行往下走,沿著足部而強盛,所以叫做太衝。也有人說:衝脈起於氣街,氣街直通,所以叫做衝。還有說:心臟在南方,所以前面叫做廣明。衝脈在北方,所以後面叫做太衝。足少陰腎經與衝脈交匯而強盛,所以叫做太衝。兩條經脈互相配合,是表裡關係。衝脈在脾經之下,所以叫做其衝在下,也叫做太陰。
,,【沖脈相通諸經】,王海藏曰:手少陰三焦相火為一腑,右腎命門為相火,
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脈同診,腎為生氣之門,出而治臍下,分三岐,上衝夾臍過天樞,
上至膻中兩乳間,元氣所係焉。又足三焦太陽之別,並足太陽正路入絡膀胱約下焉。
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上中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故曰,
有臟無腑。《脈訣》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一云:其腑在氣街中,
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臍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治在臍。
經曰: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腎間動氣者,真原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也,
白話文:
沖脈貫穿全身經脈,王海藏說:手少陰三焦的相火,指的是右腎的命門之火,心包也稱相火,這三個部位的脈象相通。腎是生氣之源,從腎氣之門而出,治療臍下,分為三支,向上衝擊夾住臍部,經過天樞穴,上至膻中,也就是兩乳之間,元氣在此聚集。此外,足三焦太陽經脈的支脈,也與足太陽膀胱經脈正路一起,連通膀胱,向下延伸。三焦指的是從頭到心,心到臍,臍到足,分別為上中下三焦,其實它們都是真元一氣,所以說三焦有臟無腑。《脈訣》中說:三焦形狀模糊,只有名字,位於胸腔中的膈膜,與之相應。又說:三焦的腑在氣街之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臍旁;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治在臍。經書中說:原氣,是三焦氣機運行的動力。腎中動氣,是真元一氣,分為三路,這就是人體生命的根本。
十二經之根本也。(瀕湖曰:三焦即命之用,與衝任督相通者。
),,【人身四海】,《內經》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
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裡。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
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
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說,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挽息面赤;氣海不足,
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
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餘,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飢不受食。
白話文:
十二經之根本也。(瀕湖曰:三焦即命之用,與衝任督相通者。)
十二經的根本就是衝脈。(瀕湖注:三焦是生命的運作,與衝脈、任脈、督脈相通。)
【人身四海】,《內經》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
【人身四海】,《黃帝內經》說:海有東西南北,人體也有四海與之相應。
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裡。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說,下在風府。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挽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餘,則腹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飢不受食。
胃是水谷之海,其氣向上輸送到氣街穴,向下輸送到三里穴。衝脈是十二經之海,其氣向上輸送到大杼穴,向下輸送到巨虛穴上下兩端。膻中是氣之海,其氣向上輸送到柱骨上下兩端,向前輸送到人迎穴。腦是髓之海,其氣向上輸送到說穴,向下輸送到風府穴。
氣海充足,則氣滿胸中,呼吸急促,面紅耳赤;氣海不足,則氣少虛弱,難以言語。
血海充足,則常覺身體肥胖,煩躁不安,不知病情;血海不足,則常覺身體瘦弱,狹窄難受,不知病情。
水谷之海充足,則腹部飽滿;水谷之海不足,則飢餓難耐,難以進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
懈怠安臥。,【中病症治】,《內經》曰: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陽明者,
五臟六腑之海也,主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沖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
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當各補其營,而通其哄,調其虛實,
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謂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
王氣法時月也。)李東垣曰: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沖脈所逆,脇下少陽脈二道,
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症氣上沖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
白話文:
如果腦髓充盈,人就會輕盈有力,甚至過度活躍;但若腦髓不足,就會頭昏耳鳴、腿酸頭暈、視力模糊、精神萎靡,只想躺着休息。
《內經》中說:「治療痿症,為何只針對陽明經呢?」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總匯,主管着身體的筋骨,而筋骨則負責連接骨骼,使身體活動自如。冲脉是经脉的总汇,负责滋养四肢百骸,它与阳明经共同作用于筋骨,汇聚于气街。而阳明经是其中主要的经脉,它属于带脉,与督脉相连。
因此,如果阳明经虛弱,筋骨就會鬆弛,带脉无法束缚,导致足部痿弱无力,无法行走。治疗痿症,就应该补充气血,疏通经络,调理虚实,使之阴阳平衡,使筋脉、骨骼、肌肉都能在合适的时间得到滋养,这样疾病就能痊癒。(肝对应甲乙,心对应丙丁,脾对应戊己,这种对应关系是根据王氣的季节规律。)
李东垣说:秋冬时节,胃经四条脉络会受到冲脉逆行的影响,胁下少阳经的两条脉络也会反方向上行,称为厥逆。其症状表现为气上冲咽喉,无法呼吸,呼吸时发出声音,无法平躺休息。
宜調中益氣湯加吳萸五分,隨氣多少用之。夏月有此乃大熱之症,用黃連、黃柏、
白話文:
建議使用調中益氣湯,並加入五分的吳萸。根據病情的氣虛程度酌情添加。在夏季,出現這種症狀屬於大熱之症,需要使用黃連和黃柏。
知母各等分酒洗,炒為末,白湯和丸,每服一二百丸,空心,白湯下,即以美膳壓之,
不令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瀉沖脈之邪也。說此病隨四時寒熱溫涼治之。又曰:
白話文:
知母和酒洗過的砂仁等分,炒成粉末,用白開水和成丸子。每次服用一百到二百顆,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然後立刻吃好東西壓住藥性。
凡氣上衝,或兼裡急,或作躁熱,皆沖脈逆也。若內傷病此,宜補中益氣湯加炒黃連、
白話文:
凡是氣往上衝,或兼有腹脹排便急迫,或發作時有燥熱感,都是沖脈逆行的症狀。如果是內傷導致這種情況,宜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炒黃連。
黃柏、知母,以泄沖脈。又曰:凡腎火旺,及任督沖三脈盛者,宜用酒炒黃柏、知母,
亦不可久服,恐妨胃也。又曰:凡腹中刺痛,或裡急,宜多用甘草。
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屬血虛,血虛則裡急,宜用當歸。又曰:氣逆裡急,
膈咽不通,大便不行者,宜升陽瀉熱湯主之。又曰:麻木,厥氣上衝,
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宜神央丸主之。又曰:暑月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
痿乃四肢痿軟,厥乃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沖脈氣逆上,甚則火逆,名曰厥。
故痿厥二病,多相須也。經曰:下氣不足,則痿厥心悗宜以清燥去濕熱之藥,
白話文:
黃柏、知母可以瀉沖脈。腎火旺盛,或任脈、督脈、沖脈氣盛的人,可以用酒炒黃柏、知母來治療,但不能長期服用,以免傷胃。腹中刺痛,或裡急,可以多用甘草。虛坐而大便不得,皆屬於血虛,血虛則裡急,宜用當歸。氣逆裡急,膈咽不通,大便不行,可以服用升陽瀉熱湯。麻木,厥氣上衝,逆氣上行妄聞妄見,宜用神央丸。暑月病重,會傳至腎肝,導致痿厥。痿是四肢痿軟,厥是四肢如火或如冰。心煩沖脈氣逆上,嚴重則火逆,稱為厥。所以痿厥二病,多相伴而生。經書記載,下氣不足,則會導致痿厥心悗,可以用清燥去濕熱的藥物治療。
或生脈散合四苓散,加酒洗知、柏,以泄其濕熱。李瀕湖曰:濕熱成痿,
白話文:
可以用生脈散和四苓散合用,再加上酒洗過的知母和柏,來祛除濕熱。李瀕湖說:濕熱導致肌肉萎縮。
乃不足中之不足也,全要峻補之藥。《千金方》曰:咳唾手足厥逆,
氣從小腹上衝胸咽,其面翕熱如醉,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寸脈沉,
白話文:
這是虛弱中的最嚴重情況,完全需要用強效的補藥。《千金方》說:咳嗽並伴有手足冰冷,氣從小腹上沖到胸口和咽喉,臉部發熱像喝醉酒一樣,接著氣往下流到大腿內側,小便困難,有時會頭暈,寸脈沉伏。
尺脈微,宜茯苓五味子湯,以治其氣衝,胸滿者去桂。
治沖病諸藥要品及方十三
白話文:
脈象微弱,適合服用茯苓五味子湯。治療氣往上衝,胸部發滿的症狀,可以把肉桂去掉。
,,沖逆宜降氣泄熱(陳皮,當歸,沉香,木香,吳茱萸,黃耆,地黃,檳榔,白朮,
川黃連,黃岑,黃柏,知母)
,,理中湯,,〔寒逆〕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氣血上沖逆亂的情況,應該使用降氣洩熱的藥材: 陳皮、當歸、沉香、木香、吳茱萸、黃耆、地黃、檳榔、白朮
,,加味補陰丸,,〔火逆〕,黃柏,知母各四兩,牛膝,杜仲,巴戟,熟地,山萸各
白話文:
加味補陰丸
**用於治療:**火逆
配方:
- 黃柏:4 兩
- 知母:4 兩
- 牛膝:不詳
- 杜仲:不詳
- 巴戟:不詳
- 熟地:不詳
- 山萸:不詳
三兩,蓯蓉,茯苓,杞子,遠志,山藥,鹿茸,龜板各二兩,蜜丸,
鹽湯下八九十丸。此方補陰虛瀉陰火。
,,五苓散,,〔右動〕
白話文:
蓯蓉、茯苓、枸杞、遠志、山藥、鹿茸、龜板各二兩(約40克),製成蜜丸。
,,防風白朮牡蠣散,,〔左動〕,防風,白朮,牡蠣粉,等分,每末二錢,
酒或米飲下,日二三服。
,,此方專治動氣誤發汗,筋惕肉瞤者。
白話文:
防風白朮牡蠣散
組成:
- 防風
- 白朮
- 牡蠣粉
用法:
- 將藥材等分研磨成細粉
- 每次服用約 2 錢
,,甘李根湯,,〔上動〕,李根皮五錢,桂枝錢半,當歸,白芍,茯苓,黃岑各一錢
,半夏,甘草各五分,薑三片
白話文:
甘李根湯
**用法:**煎服
組成:
- 李根皮:5 錢
- 桂枝:0.5 錢
- 當歸:1 錢
- 白芍:1 錢
- 茯苓:1 錢
- 黃岑:1 錢
,,大橘皮湯,,〔下動〕,陳皮三錢,竹茹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薑五片,棗三
枚
白話文:
大橘皮湯(瀉下通便方)
成分:
- 陳皮 3 錢
- 竹茹 2 錢
- 人參 1 錢
- 甘草 1 錢
- 生薑 5 片
- 紅棗 3 顆
,,調中益氣湯,,〔厥逆〕,黃耆二錢,人參,蒼朮,炙甘草各一錢,陳皮,升麻,
白話文:
調中益氣湯
**適用於:**厥逆
組成:
- 黃耆 2 錢
- 人參 1 錢
- 蒼朮 1 錢
- 炙甘草 1 錢
- 陳皮 1 錢
- 升麻 1 錢
柴胡各四分,木香二分,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內傷〕,黃耆,人參,當歸,白朮,陳皮,甘草,升麻,柴胡
白話文:
柴胡和木香分别取一定比例,其中柴胡取四分,木香取二分,用水煎煮后服用。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内伤,包含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甘草、升麻、柴胡。
,,升陽瀉熱湯,,〔氣衝〕,柴胡,陳皮,升麻,赤苓,枳殼,香附,甘草,白芍
,,神央丸,,〔又〕
,,生脈散,,〔燥熱〕,人參,麥冬,瘛瘲
白話文:
昇陽瀉熱湯
主治: 氣衝上逆
組成:
- 柴胡
- 陳皮
- 升麻
- 赤苓
- 枳殼
- 香附
- 甘草
- 白芍
,,四苓散,,〔又〕,茯苓,豬苓,白朮,澤瀉
白話文:
四苓散(又稱)
- 茯苓
- 豬苓
- 白朮
- 澤瀉
,,茯苓五味子湯,,〔氣逆〕,茯苓,五味子各二錢,肉桂,甘草各一錢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此與沖脈主身前之陰。),,古人以任脈為陰沉之海,以其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也。
按其脈之所到,既上中極,即與足厥陰、太陰、小陰之脈並行,循關元,歷石門、
氣海,又會足少陽沖脈於陰交,歷建裡,再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之脈於中脘,
以上喉嚨,再會陰維之脈於天突、廉泉,至目下之中央承泣而終。是任脈固起於真陰,
而陰無陽不生,猶地之統於天,而地氣之上通,必由天氣之下降,兩相濟而後能通。
白話文:
茯苓五味子湯
〔氣逆〕
茯苓、五味子各二錢,肉桂、甘草各一錢。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此與沖脈主身前之陰。)
古人認為任脈是陰氣匯聚之海,因為它起源於中極之下,也就是會陰穴。
根據任脈循行的路線,它從中極向上,與足厥陰、太陰、小陰脈並行,經過關元、石門、氣海,再與足少陽沖脈在陰交穴交匯,經過建裡,又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脈在中脘穴交匯,向上到達喉嚨,再與陰維脈在天突、廉泉交匯,最終在目下的承泣穴結束。
所以任脈雖然起源於真陰,但陰氣要生長,必須有陽氣的滋養,就像大地要依靠天空,而地氣要上升,也必須藉由天氣下降,兩者相互滋養才能暢通。
不然,竅陰冱寒,必至成痞閉也。人身之有天癸,乃天之元氣,降則為精氣以充於地,
則真陰自生,既生而漸至於充,然後地氣通,太沖脈由是始旺,月事以時下,
而易於有子。若無子者,必其任脈虛,以致中衰血竭地氣不通故也。
然而真陰最難充滿,非年歲既至,谷氣充實,天元必不堅定,故天癸亦不至,
然則真陰之盛,有不由於真陰之實者乎。經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言乎陽極而衰,
為陰所襲,故曰陰半。說此陰已為竅陰,非真陰也。此雖真陰衰,實真陽衰也。
故任脈為病,非陰之自病,實由於陰中無陽。如經云: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皆原結陰之故耳。若經又云:脈來丸丸橫於寸口者,為任脈。此脈已為陰氣所襲,
白話文:
否則,體內陰氣受寒凝結,必定導致脾胃阻塞。人體擁有天癸,是先天之氣,下降後化作精氣滋養後天,從而產生真陰。真陰逐漸充盈,地氣才能通暢,太沖脈因此旺盛,月經按時來潮,便容易懷孕。若是不孕,必定是任脈虛弱,導致體內氣血不暢,無法孕育。
然而真陰最難充盈,非到一定年紀,飲食充足,先天之氣才能堅定,天癸才會出現。所以真陰的充盈,並非單純依靠真陰本身。經書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說明陽氣達到極盛後衰退,陰氣趁虛而入,因此陰氣減半。這裡的陰氣是指竅陰,而非真陰。雖然真陰衰退,實際上是因為真陽衰弱。
所以任脈生病,並非陰氣本身有病,而是因為陰中缺乏陽氣。正如經書所說:「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皆原結陰之故耳。」又說:「脈來丸丸橫於寸口者,為任脈。」這說明任脈已經被陰氣侵襲。
故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宜奪命丹、一捏金散。)又苦腹中有氣如指,
白話文:
因此,腹痛和腹脹在肚臍周圍,牽涉到肋骨,小腹劇烈疼痛。(應服用奪命丹、一捏金散。)又腹中有氣痛,像手指按壓一樣,
上搶心,拘急不得俯仰也(宜木香順氣散、和氣湯。)則此雖為無陰之症,
白話文:
上搶至心臟,頸部拘急,無法低頭仰望(可使用木香順氣散、和氣湯治療。)雖然這種情況是沒有陰氣的症狀,
何莫非無陽之症乎。所謂真陰之盛,必由於真陽之實,益可見矣。
,,【任脈經行諸穴】,《脈經》曰: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
會陰之分(在兩陰之間,)上亍而外出循曲骨(橫骨上毛際陷中,
)上毛際至中極(臍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裡,
循關元(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三陰為任脈之會,)歷石門(即丹田,一名命名,
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氣海(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會足少陽、
沖脈於陰交(臍下一寸,當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闕(臍中央、)水分(臍上一寸,
白話文:
哪有不是陽虛的病症呢?所謂真陰盛極,必定是由於真陽充實,這就更加明顯了。
當小腸下口,)會足太陰於下脘(臍上二寸,當胃下口,)歷建里(臍上三寸,
)會手太陰、少陽、足陽明於中脘(臍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臍上五寸、
)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玉堂(紫宮下一寸六分、)紫宮(華說下一寸六分、
)華說(璇璣下一寸、)璇璣(天突下一寸,)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
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上,舌下中央,)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
督脈會(唇下陷中,)環唇,上至下齦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
白話文:
小腸下口連接到足太陰經在臍上二寸處(胃下口),然後經過建里穴(臍上三寸),再與手太陰經、少陽經、足陽明經會合於中脘穴(臍上四寸,胃的募穴),向上到達上脘穴(臍上五寸),接著經過巨闕穴(鳩尾下一寸,心的募穴)、鳩尾穴(蔽骨下五分)、中庭穴(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穴(玉堂下一寸六分)、玉堂穴(紫宮下一寸六分)、紫宮穴(華說下一寸六分)、華說穴(璇璣下一寸)、璇璣穴(天突下一寸)到達喉嚨,並與陰維經在天突穴會合,接著經過廉泉穴(結喉上,舌下中央)、頤循承漿穴與手足陽明經、督脈會合於唇下陷中,環繞嘴唇,向上至下齦交匯後再分行,沿著面部到達兩眼下的中央。
至承泣而終(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按《難經》、
《甲乙經》卻無循曲以下之說。,【脈法】,《脈經》曰:寸口脈來,
緊綑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又曰:橫寸口邊脈丸丸者,任脈也。
,,【任病源由症治】,楊氏曰:任者,妊也。此是人生養之本,
故曰任脈起中極之下。《內經》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
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又曰:
上月音者,治其缺盆中。(鰲按:此言治,謂針炙之也,
與《脈經》言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關元穴治之之治同。
白話文:
承泣穴位于眼下方七分,瞳孔下方凹陷处,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27个穴位。根据《难经》和《甲乙经》,任脉起于中极穴之下,女子二七岁天癸至,任脉通畅,太冲脉盛,月经正常。七七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导致生育能力下降。若上月经疼痛,可针灸缺盆穴。此外,《脉经》指出,寸口脉来紧结实长至关者,为任脉。横寸口边脉丸丸者,亦为任脉。杨氏认为,任者,妊也,是人生养之本,任脉起于中极穴之下。
)《靈樞》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其側動脈人迎,足陽明也,瀕湖曰:
任沖之別絡,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
治任病方四
,,奪命丹,,〔陰襲〕,吳萸一斤,一分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
一分白湯浸,並焙乾,澤瀉二兩,酒面糊丸,空心,鹽湯下。
,,此方兼治奔豚疝氣上沖小腹引痛。
白話文:
《靈樞》中記載:鎖骨凹陷處,為任脈經過之處,稱為天突。其兩側動脈為人迎,屬足陽明經。瀕湖曰:
任脈的支脈,名為尾翳,向下經過鳩尾,散佈於腹部。此脈實則腹皮疼痛,虛則發癢想抓撓。
治療任脈疾病的四個方子
「奪命丹」,〔陰襲〕,吳茱萸一斤,分別用酒、醋、童便、白湯浸泡,然後烘乾,澤瀉二兩,用酒面糊做成丸藥,空腹用鹽湯送服。
此方兼治奔豚疝氣上衝小腹引發疼痛。
,,一捏金散,,〔又〕,延胡索,川楝肉,全蠍,茴香,每末二錢,酒下。
,,此方亦治奔豚疝氣上衝,及小腸氣、臍腹大痛。
白話文:
一捏金散:
將延胡索、川楝肉、全蠍、茴香各兩錢研成細末,用酒送服。
,,木香順氣散,,〔氣痛〕,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厚朴,蒼朮,枳殼,
砂仁,炙草
白話文:
木香順氣散
【功效】 :緩解氣痛
【組成】:
- 木香
- 香附
- 檳榔
- 青皮
- 陳皮
- 厚朴
- 蒼朮
- 枳殼
,,和氣湯,,〔又〕,木香,紫蘇,檳榔,陳皮,半夏,香附,青皮,甘草,乳香,
白話文:
和氣湯:
(又名)木香散
成分:
- 木香
- 紫蘇
- 檳榔
- 陳皮
- 半夏
- 香附
- 青皮
- 甘草
- 乳香
沒藥
,,七疝,任脈病也。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七疝者,狐、
沖、㿗、厥、瘕、㿉癃、㿉是也。凡內外邪所感,皆能使陰陽不和,
陰偏勝則寒氣衝擊,陽偏勝則熱氣內壅,皆致任脈為疝。而肝則佐任脈以生化者,
故疝病原於任,必及於肝。若專主肝而不及任,背《內經》矣,非也。
專主任而不及肝,昧乎病之源流矣,亦非也。說疝病在中極之中,少腹之間,
總諸陰之會,而上於關元,無不由任脈為之,以任總諸陰之所聚也。乃其症或由於熱,
或由於寒,或由於勞,或由於虛,而犯陰傷筋則同,故其病皆在陰,其傷皆在筋,
白話文:
七疝是任脈的病症。經書上說:任脈有病,男人會出現內結七疝,女人則會有帶下瘕聚。七疝包括狐疝、沖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癃疝、㿉疝等。凡是外邪入侵或內邪侵犯,都能導致陰陽失衡,陰氣過盛則寒氣衝擊,陽氣過盛則熱氣內壅,都會導致任脈出現疝病。肝臟輔助任脈進行生化,因此疝病雖然源於任脈,卻必定會影響到肝臟。如果只專注治療肝臟,而不治療任脈,就違背了《內經》的理論,是不對的。如果只專注治療任脈,而不治療肝臟,就忽略了病症的根源,也是不對的。疝病位於中極穴和少腹穴之間,是陰氣匯聚的地方,向上連接關元穴,都離不開任脈,因為任脈是陰氣匯聚的地方。疝病的症狀可能由熱、寒、勞累、虛弱引起,但都侵犯了陰氣、損傷了筋脈,因此疝病的病症都在陰,病因都在筋。
其動為風,其聚如山,所以有疝之名也。經又曰:少陰脈滑,病肺風疝;太陽脈滑,
病腎風疝;少陽脈滑,病肝風癌。歷觀經旨,雖各經皆病,非俱從任脈起,
然各經所受之邪,必與任脈相犯,故心肝脾肺腎五經,皆統系之曰疝。言風者,
肝心陽氣為風,任之陰氣為疝,肝既佐任以生化,故病必相及,而以風與疝並稱也。
惟肝佐任,故其病曰少陽有餘病筋痺。肝風疝者。此少陽之相火,犯陰傷筋,
而動肝木之風,因聚肝而為疝也。太陽與腎,風寒合邪,傷陰而聚於腎,故腎亦有疝。
又厥陰位下焦,總諸筋,其氣壅而不升,則亦病疝。故經有厥陰有餘,病陰痺,
白話文:
疝氣的病因,是由於氣機運行不暢,就像風一樣飄忽不定,又像山一樣積聚在一起,所以才稱為疝氣。經書中也記載:少陰經脈滑利,容易導致肺風疝;太陽經脈滑利,容易導致腎風疝;少陽經脈滑利,容易導致肝風癌。雖然各個經脈都可能引起疝氣,但都與任脈有關聯。因為各個經脈受邪氣侵襲後,都會影響任脈,所以心、肝、脾、肺、腎五臟都可能出現疝氣。所謂“風”,指的是肝與心的陽氣,而“疝”指的是任脈的陰氣。因為肝臟輔助任脈進行生化作用,所以肝臟生病就會影響到任脈,因此用“風”和“疝”來形容這種病症。由於肝臟輔助任脈,所以肝病也容易出現少陽經餘氣過盛導致筋痺的症狀。肝風疝是少陽相火過盛,侵犯陰氣傷及筋脈,引發肝木之風,聚積在肝臟形成疝氣。太陽經與腎臟,受到風寒邪氣侵襲,傷及陰氣,積聚在腎臟,因此腎臟也會出現疝氣。厥陰經位於下焦,主掌筋脈,如果氣機壅塞不能上升,也會導致疝氣。所以經書中記載,厥陰經餘氣過盛,容易導致陰痺。
滑則病狐風疝之語。總之,內外邪所感,攻於臟腑則為腹中之疝,
會於陰器則為睪丸之疝,正自有辨。士材云:疝之為病,受熱則腹內牽引作痛,
受濕則腫脹累垂,虛亦腫墜,血分不移,氣分多動。睪丸有兩,左屬水,生肝木,
木生心火,三者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
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是故諸寒收引,則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
諸氣憤鬱,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為厥陰、太陰、
陽明之筋,亦入絡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其論甚確,
白話文:
滑則病狐風疝之語,總之,內外邪所感,攻於臟腑則為腹中之疝,會於陰器則為睪丸之疝,正自有辨。士材云:疝之為病,受熱則腹內牽引作痛,受濕則腫脹累垂,虛亦腫墜,血分不移,氣分多動。睪丸有兩,左屬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者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是故諸寒收引,則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憤鬱,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為厥陰、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其論甚確。
可據而依也。,試詳七疝之症。經曰:從少腹上沖心而痛,失笑散,為沖疝。
白話文:
可以根據上述原理來治療疝氣。現在詳細說明七種疝氣的症狀。經書上說: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而疼痛,笑起來會散發,這就是衝疝。
說既上沖心,又二便不通,能上而不能下也(宜木香散。)經又曰:肝所生病為狐疝。
說上抵少腹,下環陰器,皆肝部分,受疝之處。一切疝病,非肝木受邪,即肝自病,
白話文:
文中說,病症既上衝心臟,又造成二便不通,說明氣血可以向上升,但不能向下運行。(此時適合使用木香散治療。)《黃帝內經》又說:肝臟疾病可能導致狐疝。
狐疝乃其自病,曰狐者,以出入不常也(宜二香丸,蜘蛛散。)經又曰:三陽為病,
發寒熱,其傳為㿗疝。說三陽者,小腸、膀胱、膽也。小腸、膀胱皆在下體,
白話文:
狐疝是自身疾病,稱之為「狐」,是因其發作不定時(建議使用二香丸、蜘蛛散治療)。經典中又提到:三陽經發病時,
膽與肝為表裡,故皆能致疝。曰㿗者,丸腫大如升如斗,頑㿗不仁也(宜蠲痛丸、
白話文:
膽囊和肝臟是表裡相關的臟腑,所以都能導致疝氣。
所謂「㿗」,就是指陰囊部位出現腫塊,大小像升斗一樣,而且腫塊堅硬無知覺(治療方法可以使用蠲痛丸)。
楊氏麝香丸、茱萸內消丸、金鈴散。)若木腎則不痛,另詳前陰條。《內經》又曰:
白話文:
楊氏麝香丸、茱萸內消丸、金鈴散這些藥物可以治療木腎陰虛,具體情況請參閱《陰陽至論》中「前陰」的條目。《內經》中又說: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說肝木乘脾,故大而虛,
肝木主上升,怒則氣上逆。曰厥者,脾受肝邪,氣逆有積也(宜蟠葱散、補腎、
白話文:
黃脈到達時,脈象大而虛,表示腹部有氣積,伴有上逆的氣,這被稱為厥疝。這是因為肝氣過旺影響到脾,所以脈象顯得大而虛。
肝屬木,主要功能是升發,當情緒激動時,氣會向上逆流。所謂厥,是指脾受到肝的影響,氣機上逆並有積滯。(適合使用蟠葱散和補腎的方法)
四神丸。)經又曰: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說脾受肝邪,
又傳於腎,則脾失運化之常,入遇寒水之臟,則留而成形。曰瘕者,狀如黃瓜是也,
白話文:
(四神丸。)經典中還說:脾傳病給腎,病名叫做疝氣,小腹會隱隱作熱並疼痛,同時排出白色分泌物。這表示脾臟受到了肝臟的邪氣侵犯。
氣不得申曰冤(宜二香丸、加味通心飲。)丹溪云: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
白話文:
氣鬱不得伸展,稱為冤證。(宜用「二香丸」和「加味通心飲」)丹溪曾說:陽明經受了濕熱之氣,傳入太陽經,導致發熱惡寒。
小腹悶痛,此亦疝瘕之屬(宜沈氏散瘕湯。)經又曰: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
又曰:肝脈滑甚為㿉疝。說以肝木乘胃,故既曰陽明之病,又曰肝之病也。曰㿉者,
白話文:
下腹部隱隱作痛,也是疝氣的一種(可用沈氏散瘕湯治療)。《傷寒論》中還說:足陽明經的筋脈出現問題,會導致疝氣,腹部肌肉會痙攣。
以必裡膿血,甚則下膿血也(宜橘核丸、橘核散、荔枝橘核湯。)經又曰: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㿉癃。又曰:腎脈滑甚為㿉癃。說以內裡膿血,外小便秘,
白話文:
如果出現膿液或血液,嚴重時會排出膿血(適合使用橘核丸、橘核散、荔枝橘核湯)。經文上還說:
由脾邪傳腎之故也(宜加味通心散、加味通心飲。)此《內經》七疝,
有可考而得之者也。後張氏又立寒、筋、血、氣、狐、水、㿉七名。
白話文:
由於脾臟的問題傳染給腎臟所致(應加入通心散、通心飲加味使用)。這是《內經》中記載的「七疝」之一。
內惟狐疝一名與《內經》同,然其言症,則主寒濕下注囊中(宜丁香楝實丸、
白話文:
所謂「狐疝」,其症狀與《內經》所記載的相同,但其病因主要是寒濕之氣下注陰囊之中。因此,適合使用丁香楝實丸來治療。
四炒川楝丸,)亦或由於痰飲下注(宜大棗加青皮、香附、蒼朮,)名雖同,
白話文:
四炒川楝丸:主要治療由痰液下流所致的疾病(可配合大棗、青皮、香附、蒼朮使用)。
而實與《內經》肝自為病之旨有異。至其曰寒疝,則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
或控睪丸而痛,此說得之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值雨雪,
白話文:
這和《黃帝內經》中肝自己發病的意思有所不同。至於提到的寒疝,就是陰囊冰冷並且結塊硬如石頭,陰莖不能勃起,
或者牽引著睾丸疼痛,這種情況是因為坐在或躺在濕地上,或者在寒冷的月份涉水,或者遇到雨雪天氣所致。
或坐臥風冷也(宜青木香丸、當歸四逆湯。)其曰水疝,則囊腫痛,或腫如水晶,
或濕癢出黃水,或按小腹有水聲,此說得之於飲水醉酒入內,適遇風寒之氣,
白話文:
或者在坐臥時受了風寒。(適宜使用青木香丸、當歸四逆湯。)當病症被稱為水疝時,陰囊會腫脹疼痛,有的腫脹得像水晶一樣。
聚於囊中也(宜腰子散、秘傳茱萸內消散。)其曰筋疝,則陰莖腫脹,或下膿,
白話文:
如果你體內的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膿包腫塊,膿液少而血液多。或者是由於縱慾過度,導致氣血鬱滯而成(應服用復元通氣散)。 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隨溲下白物如精,
此說得之次房勞及邪朮所使也(宜加減柴苓湯、龍膽瀉肝湯。)其曰血疝,則狀如黃瓜,
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約紋中,俗名便癰者,此說得之盛暑入房,氣血滲入脬囊,
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或情慾太濃,當泄不泄所致也(宜復元通氣散、
神聖代針散。)其曰氣疝,則上連腎哄,下及陰囊,偏墜而痛,或不痛,
白話文:
這是指「神聖代針散」這種藥方。它用於治療氣疝,這種病會讓患者從腎部感到不適,延伸到阴囊,造成一側下垂並伴有疼痛,或者沒有疼痛感。
此說得怒號哭,氣鬱而脹,號怒罷,氣即散者是也(宜氣疝飲,聚香飲子。)其曰㿉疝,
白話文:
這種說法認為,怒吼哭泣會導致氣體鬱結脹滿,一旦怒吼停止,氣體就會散去(適合治療因氣鬱而引起的疝氣和腹水,可用聚香飲)。至於「㿉疝」,
則陰囊如升斗,不癢不痛者是,此說得之地氣脾濕,故江淮間多有之。女人陰戶凸出,
亦名㿉疝。小兒亦有生成如此者,乃胎中宿疾。然而㿉疝不一,有玉莖腫硬引臍絞痛,
甚則陰縮肢冷,囊上生瘡,名曰卵㿉,出水不止者死。有素多濕熱,因怒激火,昏眩,
手搐,面黑,睪丸能左右相過,名曰氣㿉者。而膀胱氣名曰水㿉。小腸氣名曰腸㿉。
白話文:
陰囊如升斗般腫脹,無癢無痛,這是因為地氣濕潤所引起的,所以江淮一帶多有此病。女人的陰戶凸出,這種病也叫做疝氣。小兒也有先天如此的情況,這是胎中的宿疾。然而疝氣種類不一,有的表現為生殖器腫硬,引發臍部絞痛,嚴重時陰莖縮小、四肢冰冷,陰囊上生瘡,這叫做卵疝,若出水不止則有致命危險。有的因為素來濕熱,情緒激怒引發火氣,導致昏眩、手足抽搐、面色發黑,睪丸左右移動,這叫做氣疝。膀胱的氣疝叫做水疝,小腸的氣疝叫做腸疝。
人體的精氣總量約有一升六合,這是人體在特定時期內的精氣總數。精氣滿溢時可達到三升,但若損耗過多則無法保持一升。精氣與身體互相滋養,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精盈氣盛則神足。人在十六歲之後精氣開始洩漏,每次性交會喪失半合精氣,如果只喪失而不補充,精氣就會枯竭,身體開始衰弱。因此,欲望不節制則精氣耗盡,精氣耗盡則氣衰神虛,疾病隨之而來,身體就會危險。唉,精氣真是人體至寶啊!從這番話可以看出,男子到16歲精氣通暢之後就應該謹慎保護自己的身體,更何況在未到16歲時精氣還未充盈,怎能放縱淫欲呢?壯年時期的人更應該謹慎對待色欲,不必多言。《內經》說:“人生的壽命以八八為數,精髓耗盡,就應該節制欲望。”這告訴我們,人到了50歲時開始衰老,60歲時衰老加劇,應當閉精不洩,以養天和。
角刺、天麻、苦參、赤芍、白芷、丹參、防風、川芎、荊芥、獨活、風淫肉、川斷。
此四者皆㿉疝也,治之之法同(宜橘核丸、橘核散、天台烏藥散。)總之,後世之人,
白話文:
這四種都是疝氣,治療的方法相同(可以使用橘核丸、橘核散、天台烏藥散)。總之,後世之人,
嗜欲紛而病日多,即疝氣一症,有不止於《內經》名目者,故張氏增立七疝,
實足補《內經》之未備,茲因按其名而詳參症治,庶醫者不至臨時束手。
若巢氏強分厥、癓、寒、氣、盤、胕、狼,自附《內經》之七疝,則適見其支離矣,
曾何益於經旨乎。,且經以疝症屬肝任,理固然已。而猶有未盡者,必其人腎虛寒,
濕邪乘虛客之,遂成疝病。丹溪謂與腎經絕無相干者,誤也。設使精氣充實,
安得有疝。故有此病者,補氣,通腎氣,除濕(宜人參、黃耆、橘核、合歡子、
白話文:
人們貪圖享受,因此疾病也越來越多,疝氣就是其中一種。而疝氣的種類不只《內經》中記載的那樣,張氏因此增加了七種疝氣,補充了《內經》的不足。現在根據這些新的疝氣種類,詳細探討其症狀和治療方法,希望能讓醫生們遇到這種病時不再束手無策。
巢氏硬要將厥、癓、寒、氣、盤、胕、狼這七種病症強行歸類到《內經》的七疝中,反而顯得支離破碎,對經書的本意並沒有幫助。
《內經》認為疝氣屬於肝任脈的病症,這個道理固然不錯,但還沒有完全說明白。疝氣其實是人體腎虛寒,濕邪乘虛而入,才會發生的。丹溪認為疝氣與腎經無關,這是錯誤的。如果精氣充足,怎麼會得疝氣呢?所以治療疝氣要補氣、通腎氣、除濕,可以用人參、黃耆、橘核、合歡子等藥材。
荔枝核、川楝子、牛膝、木瓜、杜仲、萆薢、巴戟。)若陰虛有熱,兼宜清熱(宜生地、
白話文:
荔枝核、川楝子、牛膝、木瓜、杜仲、萆薢、巴戟。如果陰虛火旺,還應清熱(使用生地),
石斛。)虛寒而痛,必溫腎(宜小茴、仙茅、補骨脂。)虛熱而痛,必清火(宜黃柏、
白話文:
石斛適合治療虛寒引起的疼痛,需要溫暖腎臟,可以搭配小茴、仙茅、補骨脂等藥材。如果是虛熱引起的疼痛,則需要清熱,可以搭配黃柏等藥材。
車前子。)濕盛,必除濕(宜茯苓、蒼朮。)若夫先因濕邪為病,後成濕熱者,
用藥亦宜分寒熱先後二途。此疝由於腎,又所宜知也。丹溪又云:睪丸連小腹急痛,
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人皆以為經絡得寒,收引而痛,不知八始於濕熱壅遏,
白話文:
如果身體濕氣過重,一定要先除濕,可以用茯苓和蒼朮來幫助。如果原本是濕邪引發的病症,後來變成濕熱,用藥也要根據寒熱的先後順序來選擇。疝氣是由於腎臟引起的,這也是應該知道的。丹溪還說,睪丸和小腹劇烈疼痛,可能是有形狀或無形狀,有聲音或無聲音,人們都以為是經絡受寒,收縮而疼痛,卻不知道其實是濕熱阻塞引起的。
又因此感,濕熱被鬱故,作痛也,宜枳實、桃仁、山梔、吳萸、山查、生薑以治之,
白話文:
由於濕熱鬱積,導致疼痛,此時應使用枳實、桃仁、山梔、吳萸、山楂、生薑等藥材來治療。
濕勝成㿗疝加荔枝,痛甚加鹽炒大茴香,痛處可按加桂枝。丹溪此言,
更足備前人未備之旨。此外又有奔豚疝氣,少腹控睪而痛,上沖心腹者,夫奔助,
本腎之積也,今曰奔豚疝氣,乃其入素有腎積,復因傷寒之邪,沖突下焦,致其發動,
如江豚之奔沖,皆由真氣內虛,水結不散,氣與之搏,故發奔豚,雖有當表當攻之症,
白話文:
濕氣過盛會導致疝氣,可以用荔枝治療,疼痛厲害可以加鹽炒大茴香,疼痛的地方可以按壓加桂枝。丹溪先生的這句話,更完善了前人的不足。此外,還有一種奔豚疝氣,少腹部位牽扯睪丸疼痛,疼痛感上衝心腹,這是腎臟積聚的病症。這種奔豚疝氣是因為原本就存在腎臟積聚,又因為傷寒邪氣沖擊下焦,導致發作,就像江豚奔沖一樣,都是因為真氣內虛,水氣凝結不散,氣與之搏擊,所以才發作奔豚。雖然有表面和內部需要治療的症狀,
然切不可汗下。丹溪謂宜用理中湯加肉桂、赤茯苓,去白朮主之。又謂桂能泄奔豚,
茯苓能伐腎邪。若白朮助土剋水,燥腎閉氣,是以去之,言誠是也(宜奪命丹、
白話文:
然而絕對不能發汗。丹溪主張宜用理中湯,加上肉桂和赤茯苓,除去白朮治療。他又說,肉桂能瀉去急躁。
胡蘆巴丸、一捏金散。)有受寒重,腹痛裡急者(宜當歸羊肉湯。)有因虛而成疝痛,
按之少減者(宜烏頭梔子湯加桂枝,薑糊丸,以川烏治外束之寒,
白話文:
胡蘆巴丸、一捏金散。)若是有受寒嚴重,腹痛想上廁所的(宜當歸羊肉湯。)有因為虛弱而導致疝氣疼痛,
山梔子治內鬱之熱也。)有疝氣久不癒者(宜木香楝子散。)種種諸疝病,
白話文:
山梔子用於治療內部鬱積的熱症。
對於患有疝氣且長時間未癒者,可以使用木香楝子散。
對於各種疝氣疾病,
其由來既各不同,而其為症,亦自有異,能依法治之,曷引瘳歟。
,,【脈,法】,《內經》曰: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沈搏為肺疝,
腎脈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又曰:肝脈滑甚為㿉疝,心脈微滑為心疝,腎肝滑甚為癃㿉。
又曰:脈急者曰疝瘕,小腹痛。又曰:三陽結為癃,三陰急為疝。注云:太陽受寒,
血聚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脈訣》曰:疝脈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
弱急者死,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正傳》曰:寸口脈弦而緊,
弦緊相搏,則為寒疝。《入門》曰。《內經》皆以滑脈為疝。《脈經》曰:疝瘕積聚,
白話文:
疝氣的成因各有不同,症狀表現也各有差異,只要依照醫法治療,為何不能痊癒呢?
脈弦急者生,虛弦小者死。,〔疝病原由症治〕《靈樞》曰:疝者,
寒氣結聚之所為也。《內經》曰:病在小腹,腹痛,不得大小便,名曰疝,得之寒。
又曰: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甚出清水,及為噦噫,邪在小腸也。丹溪曰:疝者,
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
自《素間》以下,皆謂之寒,予思之,此病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感寒氣外束,
故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末備。人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故也。
說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火積久,母能生子虛,
濕氣便盛。厥陰肝木,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其痛之太暴也,
白話文:
脈搏弦緊而急的人會活著,脈搏虛弱而細小的人會死去。
疝氣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靈樞》說:疝氣是因為寒氣積聚而造成的。《內經》說:疾病位於小腹,腹部疼痛,無法大小便,稱為疝氣,是因寒氣引起的。
又說:小腹牽引睪丸、腰脊,向上衝擊心臟,嚴重時會流出清水,還會出現呃逆,邪氣在小腸。丹溪說:疝氣是指睪丸與小腹相連處劇烈疼痛,有的人疼痛在睪丸,有的人疼痛在五樞穴附近,都是足厥陰經脈的病變。
從《素問》以來,都認為是寒氣引起的,我思考後認為,這種病最初是濕熱停留在經脈中,久而久之,又受到寒氣的束縛,所以才疼痛。如果只把它當作寒氣引起的,恐怕就治標不治本了。有些人踢冰踏水,終身都不會得這種病,因為他們體內沒有熱氣。
人如果大怒,肝火就會上升;醉酒飽食,胃火就會上升;房事勞累,腎火就會上升。火氣積累久了,不能滋生精氣,就會虛弱,濕氣就會旺盛。厥陰肝木,其性急躁,火性又猛烈,受到寒氣的束縛,所以疼痛才會如此劇烈。
有以烏頭梔子湯服之,其效亦敏。然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治,濕甚腫多,㿉病是也。
白話文:
有人用烏頭梔子湯為病患服用,效果也很顯著。但是對於濕熱病,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為濕盛和熱盛來治療。如果濕氣很重,腫脹很嚴重,這就是濕熱病的表現。
又曰︰疝痛屬濕熱痰積注下作病,因寒有而發也。又曰:疝痛之症,或因風寒外襲,
或因怒氣上衝,小腹作痛,上連脅肋,甚則搐搦反張,咬牙戰掉,冷汗交流,
須臾不救。《綱目》曰:疝名雖七,寒疝即疝之總名也,水疝即㿉疝之屬,
氣疝即狐疝之屬,血疝即癰癤之屬,惟筋疝罕見之,亦下惡瘡之屬也。又曰:
小腹痛有三,肝病小腹引脅痛,小腸病小腹引睪丸腰脊痛,膀胱病小腹痛腫,
不得小便。《直指》曰︰疝之為病,外腎小腹作痛,或攻刺腰脅,或走游背膂,
或冷氣搶心,或手足厥冷,有壯熱惡寒者,有灑淅寒熱者,有不得大小便者,
白話文:
疝痛是因濕熱痰積在下腹積聚而發病,但寒邪也可能引發。疝痛的症狀,可能是風寒外襲,也可能是怒氣上衝,導致小腹疼痛,疼痛感甚至會蔓延到脅肋,嚴重時會抽搐、反張、咬牙、戰抖、冷汗直流,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本草綱目》中說,疝痛雖然有七種,但寒疝是所有疝痛的總稱,水疝屬於㿉疝,氣疝屬於狐疝,血疝屬於癰癤,筋疝很少見,屬於下惡瘡。另外,小腹疼痛還有三種:肝病引起的疼痛會牽連到脅肋,小腸病引起的疼痛會牽連到睪丸、腰脊,膀胱病引起的疼痛會腫脹,並且無法排尿。《醫宗金鑒·直指》中說,疝痛會導致外腎和小腹疼痛,疼痛感可能蔓延到腰脅,或遊走至背脊,也可能出現冷氣上衝心臟,或手足厥冷的症狀,有的患者會發熱惡寒,有的會反覆發熱發冷,有的會無法大小便。
有下泄者,有自汗者,有積聚如杯、如臂、如盤、如桃李。其於陰間,則卵有大小,
而上下不常,囊有腫脹,而痛止無定。挾冷觸怒,則塊物上衝心胸,心平氣和,
則塊物歸入囊中。又曰:治法大要,以流行疏利為先,毋曰腎虛得病,不敢疏泄。
說腎為邪氣所乾,若不逐去病根,病何由愈。倘或姑息補住,使大小便秘而不通,
邪氣入腹衝心,危殆必矣。又曰:甚或挾虛而發,脈不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是也。
白話文:
有些人會腹瀉,有些人會自汗,有些人則會在腹部積聚腫塊,大小不一,有的像杯子、有的像手臂、有的像盤子、有的像桃李。在陰部,則會有大小不一的卵巢腫塊,位置也不固定,而且會腫脹疼痛,疼痛的位置也時常變化。如果遇到寒冷或生氣,腫塊就會往上衝到心胸,心情平靜時,腫塊就會回到囊中。治療方法主要是以疏通經絡、暢通氣血為優先,不要因為擔心腎虛而不敢疏泄。腎臟是邪氣入侵的部位,如果不將病根去除,疾病怎麼會痊癒呢?如果一味地補虛,導致大小便不通暢,邪氣就會進入腹部,衝擊心臟,危及生命。還有一些人可能是虛弱導致發病,脈象不會很沉緊,反而會比較浮大無力。
其痛亦輕,惟沉重墜牽引耳,當以朮為君,疏導藥佐之。疏導即桃仁、山查、枳實、
白話文:
疼痛也比較輕微,只是沉重下墜、牽拉感明顯,應當以白朮為主要藥材,輔以疏導的藥物。疏導的藥物包括桃仁、山楂、枳實等。
梔子、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之類是也。又曰:諸疝以手按之,
大痛者為實,不痛者為虛。又曰:惟是逆氣長噓,中脘停酸,躁悶煩擾,甚至嘔吐,
最為惡候。說脾土不濟腎水上乘,必為酸汁,或為痰涎,遂成暴吐,
大小二便關格閉塞,而腎汁胃汁皆自其口出也,如此者,大抵不救。方廣曰:
疝症古方用辛溫以散之,是治其標也;丹溪以為痰飲食積死血流注,歸於肝經,
用辛平以豁痰,消積去瘀,是治其本也。夫疝痛有定處,是有形之積也,
非痰食血相聚而何?若無形之氣,則走注滿腹,流散遍體矣。《本事》曰:
白話文:
梔子、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等等都是治療疝氣的藥材。又說,凡是疝氣,用手按壓,疼痛劇烈的是實證,不痛的是虛證。又說,如果逆氣上衝,胸口悶痛,伴隨煩躁、噁心、嘔吐等症狀,是最為危險的徵兆。這是因為脾土失調,腎水上逆,導致胃酸或痰涎上涌,引發嘔吐,大小便閉塞,腎水和胃液都從口中吐出,這樣的狀況,大多難以救治。方廣說,古代治療疝氣的方子多用辛溫之藥來散結,這是治標之法;丹溪認為疝氣是由於痰食積聚、瘀血流注於肝經所致,要用辛平之藥來化痰、消積、去瘀,這是治本之法。疝痛有固定位置,說明是實體的積聚,如果不是痰食血聚積在一起,又怎麼會有形狀呢?如果沒有形狀的氣,就會遍布腹部,流散全身。《本事》說:
此雖因虛而得,不可以虛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即實。
故必先滌去所畜之邪,然後補之,諸藥多借巴豆氣者,說謂此也。
《入門》曰︰四氣七情疝,通用五苓散。說豬苓、澤瀉,分陰陽以和心、小腸,
白朮利腰臍間濕與死血,茯苓利膀胱水,木得桂則活,用以伐肝木。又曰:
白話文:
雖然這病症是因身體虛弱而起,但不能急於進補。古書說:「邪氣之所以會聚集,是因為身體氣虛,邪氣停留在體內不散,就會變成實證。」
所以一定要先清除積聚在體內的邪氣,才能進補。許多藥物都藉由巴豆的藥性來驅除邪氣,就是這個道理。
《入門》一書中寫道:「四氣七情導致的疝氣,都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五苓散中,豬苓和澤瀉分別調節陰陽,以調和心和小腸的功能。
白朮能利腰臍之間的濕氣和死血,茯苓則能利膀胱水。桂枝能活血,用來克制肝木。又說:…
通治宜胡蘆巴丸。又曰:疝病虛甚,上為嘔吐,下有遺精者危。《正傳》曰:
白話文:
對於一般的疝氣,可以服用胡蘆巴丸。還有說法認為:如果疝氣非常虛弱,還會伴有嘔吐和遺精的症狀,情況就比較危險了。
劫疝痛藥烏頭、梔子並炒,研細,順流水入薑汁調服。梔子以降濕熱,烏頭以破寒鬱,
皆下焦之藥,而烏頭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也。又方,桂枝、山梔炒、
川烏薑炒,薑汁糊丸,薑湯下三四十丸,大能劫痛,《三因》曰︰凡疝病,
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用藥。,〔疝痛導引法〕,,《類聚》曰:坐舒兩腳,
以兩手捉大拇指,使足上頭下,極挽五息止,引腹中氣遍行身體,去疝瘕病。
,,〔又導引〕《保生秘要》曰:用手緊鼎幽闕,納氣數口,而緊緊頂閉納之,立效。
,,〔運,央〕,《保生秘要》曰:因欲火積滯,外腎複感冷氣,故作脹痛,不可勝言,
白話文:
治療疝氣疼痛的藥方中,使用烏頭和梔子一起炒過,然後研磨成細粉,用流動的河水加上薑汁調和後服用。梔子可以降低濕熱,烏頭則能消除寒氣鬱結,這兩種都是治療下焦疾病的藥物,而烏頭在梔子的引導下,藥性迅速,不會停留在胃中。另一個藥方是將桂枝和梔子炒過,再將川烏用薑炒,最後用薑汁製成丸藥,用薑湯送服三十到四十粒,對於緩解疝氣疼痛非常有效。《三因方》說,凡是疝氣病,如果不疼到無法進行房事或戒除厚味食物,就不該用藥。
疝氣疼痛的導引方法,《類聚》記載:坐下並將雙腿伸直,用兩手握住大拇指,讓腳向上抬頭向下低垂,盡力拉伸直到呼吸五次後停止,引導腹部中的氣流通全身,可以去除疝瘕疾病。
另外一種導引方法,《保生秘要》提到:用手緊壓丹田部位,吸入幾口氣後緊緊閉氣保持,立刻見效。
《保生秘要》還說:由於情慾導致的火氣淤積,加上外腎受到冷氣影響,因此會出現脹痛,這種痛苦難以言表。
注意從外腎提氣到內腎,右運二七遍,即從內腎想一火提到頂門外,略凝,
而後行吹吸之法。
治七疝方三十七
白話文:
注意從外部生殖器官提氣到內部腎臟,向右運轉十四遍,然後從內部腎臟想像有一團火提到頭頂外面,稍微凝聚一下,
接著進行吹氣和吸氣的方法。
治療七種疝氣的方子共有三十七個。
,,木香散,,〔衝疝〕木香,陳皮,乾薑,良薑,訶子,枳實,川芎,草蔻仁,黑牽牛
,,蜘蛛散,〔狐疝〕,蜘蛛十四枚微炒肉桂五分,每服用一錢。
白話文:
木香散(用於治療疝氣)
成分:
- 木香
- 陳皮
- 乾薑
- 良薑
- 訶子
- 枳實
- 川芎
- 草蔻仁
- 黑牽牛
,,二香丸,〔又〕,木香,香附各三兩查肉二兩,三棱醋炒,蓬朮醋炒,薑黃,南星各
白話文:
二香丸(又稱):木香、香附各 3 兩;蒼術 2 兩,用醋炒過;蓬朮用醋炒過;薑黃、南星各適量。
一兩,黃連與吳萸同炒,蘿卜子,橘核桃仁,山梔各五錢,薑汁糊丸。
,,蠲痛丸,〔㿗疝〕,元胡索一兩,川楝肉,茴香各五錢,白丑頭末,當歸,良薑青皮
木香,烏藥各二錢半,全蠍七個,薑汁糊丸,燒棉灰調酒,送下三五十丸。
,,此方兼治小腸氣,膀胱氣,一切疝痛。
白話文:
將一兩黃連和吳萸一起炒,再加入蘿蔔子、橘核桃仁、山梔各五錢,用薑汁做成糊狀丸子。
另一種藥方叫做「蠲痛丸」,專治疝氣。藥方內容包含元胡索一兩、川楝肉、茴香各五錢、白丑頭末、當歸、良薑青皮、木香、烏藥各二錢半、全蠍七個,用薑汁做成糊狀丸子,用燒過的棉灰調酒服用,每次服用三五十丸。
這個藥方也能治療小腸氣、膀胱氣,以及各種疝痛。
,,楊氏麝香丸,〔又〕,木香,胡椒各一兩,全蠍,巴霜各四錢,麝香一錢,蒸餅丸,
白話文:
楊氏麝香丸:木香、胡椒各一兩,全蠍、巴霜各四錢,麝香一錢,蒸餅做成丸劑。
麻子大,朱砂為衣,熟水下五七丸。
,,此方無麝香即神保元。
,,此方能尋諸處痛。凡膀胱氣脅下痛最難治,此藥主之。
白話文:
藥丸大小像芝麻,外層裹著朱砂,用溫水每次送服五到七丸。
如果這個處方中沒有麝香的話,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保元方。
這個處方能夠治療各處的疼痛。凡是膀胱氣滯導致的脅下疼痛最難治療,這味藥是主治這種症狀的。
,,茱萸肝邪,〔又〕,山萸,吳萸川楝子,馬蘭花,大茴香,青皮,陳皮,山藥,肉
白話文:
茱萸:治療肝臟疾病 山茱萸:強壯身體 吳茱萸、川楝子:驅蟲 馬蘭花、大茴香、青皮、陳皮:祛寒止痛 山藥、肉:補氣養血
桂各二兩,木香一兩,酒湖丸,酒下五十丸。
,,此方治腎虛寒疝,偏墜引痛,奔豚痃癖等症。
,,金鈴散,〔又〕,川楝肉三十枚切片,巴豆肉三十枚切片,同炒色焦,去巴豆,
茴香炒等分,再入木香一錢半,每末二錢,水酒各半煎,蔥白湯沖服。
,,此方兼治膀胱小腸氣腫痛。
白話文:
桂枝、桂皮各二兩,木香一兩,製成酒湖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酒送服。此方主治腎虛寒疝、偏墜引痛、奔豚痃癖等症。金鈴散,由川楝肉三十枚切片、巴豆肉三十枚切片同炒至焦黃,去除巴豆,加入炒熟的茴香等量,再加入木香一錢半,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清水和酒各半煎煮,沖服蔥白湯。此方兼治膀胱和小腸氣腫痛。
,,蟠蔥散,〔厥疝〕,蒼朮,甘草各一錢,三棱,蓬朮,茯苓,青皮各七分,丁香皮,
白話文:
蟠蔥散,(治療)睪丸腫脹:
- 蒼朮一錢
- 甘草一錢
- 三棱七分
- 蓬朮七分
- 茯苓七分
- 青皮七分
- 丁香皮七分
砂仁,檳榔各五分,延胡索,肉桂,乾薑各三分,共為粗末,加蔥白一莖煎。
,,此方專治脾胃虛冷,心腹攻刺,連胸脅膀胱小腹,腎氣作痛。
,,烏頭桂枝,〔又〕,大川烏一個,蜜一盞,同煎減半,取出,炒肉桂、
白芍各三錢三分,甘草二錢半,分作二貼,入薑三片、棗二枚及前蜜煎。
白話文:
砂仁、檳榔各五分,延胡索、肉桂、乾薑各三分,混合研磨成粗粉,加入蔥白一莖煎煮。此方專治脾胃虛寒,心腹疼痛,蔓延至胸脅、膀胱、小腹,腎氣作痛。另外,烏頭、桂枝各一錢,大川烏一個,蜂蜜一盞,一起煎煮至藥汁減半,取出,加入炒過的肉桂、白芍各三錢三分,甘草二錢半,分為兩帖,每帖加入薑三片、棗二枚和之前煎煮烏頭、桂枝等的蜜水一起煎煮。
去烏頭代附子名蜜附湯。,此方專治風寒疝氣,入腹刺痛,陰縮,手足逆冷。
白話文:
用蜜替代烏頭的方劑,稱為蜜附湯。本方專治風寒疝氣,下腹部刺痛,陰囊縮小,手腳冰冷。
,,四神丸,〔又〕吳萸醋灑各半分浸焙,蓽澄茄,青木香各五錢,香附一兩,糊丸,
鹽湯下。
白話文:
四神丸:
- 吳茱萸和醋,各取一半,浸泡後烘乾
- 澄茄、青木香,各取 5 錢
- 香附,1 兩
- 糊丸服用
,,加味通心飲,〔疝瘕〕,瞿麥,木通梔子,黃芩,連翹,枳殼,甘草,川楝子各一錢
白話文:
加味通心飲,【適用於】疝氣,材料有:
- 瞿麥 一錢
- 木通 一錢
- 梔子 一錢
- 黃芩 一錢
- 連翹 一錢
- 枳殼 一錢
- 甘草 一錢
- 川楝子 一錢
,燈心二十長莖,車前草五葉
,,此方兼治小腸疝氣熱痛,小便不通。
,,沈氏散瘕湯,〔又〕,桃仁,枳實山梔,山楂,澤瀉,木通,赤苓
,,此餘自製方也,用治疝瘕及小腸膀胱氣痛,不得小便者,無不效。
白話文:
方子中包含燈心二十,長莖車前草五葉,此方可兼治小腸疝氣熱痛、小便不通。沈氏散瘕湯則包括桃仁、枳實、山梔、山楂、澤瀉、木通、赤苓,此為自製方,用治疝瘕及小腸膀胱氣痛,不得小便者,皆有療效。
,,荔枝橘核湯,〔㿉疝〕,荔枝,橘核桃仁,甘草,茯苓,白朮,枳殼,山楂,延胡索
白話文:
荔枝橘核湯:
適用症狀: 腹股溝疝氣
組成藥物:
- 荔枝
- 橘核
- 桃仁
- 甘草
- 茯苓
- 白朮
- 枳殼
- 山楂
- 延胡索
,,橘核丸,〔又〕,炒橘核,鹽酒炒海藻,鹽酒炒昆布,鹽水洗海帶,麩炒桃仁炒川楝
白話文:
橘核丸
配方:
- 炒橘核
- 鹽酒炒海藻
- 鹽酒炒昆布
- 鹽水洗淨海帶
- 麩炒桃仁
- 炒川楝子
子各一兩,酒炒延胡索,厚朴,枳實肉桂,木香,木通各五錢,酒糊丸,
酒或鹽湯下六七十丸。久不消,加醋炒硼砂二錢。
,,此方治四種㿉疝,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硬如石,或少腹絞痛,甚則囊腫,
潰爛出黃水。
,,此方治四種㿉疝之久者。
,橘核散,〔又〕,橘核一錢半,桃仁十五枚,山梔子一錢,,川烏,吳萸各五分各炒為
白話文:
子各一兩,酒炒延胡索、厚朴、枳實、肉桂、木香、木通各五錢,酒糊丸,酒或鹽湯下六七十丸。久不消,加醋炒硼砂二錢。此方治四種疝氣,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硬如石,或少腹絞痛,甚則囊腫,潰爛出黃水。此方治四種疝氣之久者。橘核散,橘核一錢半,桃仁十五枚,山梔子一錢,川烏、吳萸各五分,各炒為...
粗末煎。橘核單止痛。烏頭散寒鬱。山梔除濕熱,又引烏頭速下,不令胃中停留,
用之甚捷。
,,此方亦治四種㿉疝腫痛。
,,此方治四種㿉疝之新者,二方各別。
白話文:
藥物經過粗糙的煎煮。橘核可以止痛。烏頭可以驅散寒氣鬱結。山梔子可以除去濕熱,並且引導烏頭迅速下行,不讓它停留在胃中。
,,加味通心散,〔㿉癃〕,木通,山梔連翹,黃芩,甘草,瞿麥,枳殼,歸尾,桃仁,
山楂,川楝,燈心,車前草
白話文:
加味通心散
適用於: 尿路阻塞
組成:
- 木通
- 山梔
- 連翹
- 黃芩
- 甘草
- 瞿麥
- 枳殼
- 歸尾
- 桃仁
,,丁香楝實丸,〔狐疝〕,當歸、附子、川楝肉、茴香各一兩。右銼,好酒三升,
白話文:
丁香楝實丸,可用於治療疝氣。
組成:
- 當歸 一兩
- 附子 一兩
- 川楝肉 一兩
- 茴香 一兩
製作方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三升好酒中浸泡。
煮乾焙為末。每藥末一兩,入丁香、木香各二錢,全蠍十三個,延胡索一兩。
上並為末,與前末拌勻,酒糊丸,空心酒下百丸。凡男子七疝,女子帶下,皆屬於風。
全蠍治風聖藥,川楝、茴香皆入小腸經,當歸、延胡和血止痛。疝氣帶下,
皆積寒邪在小腸之間,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引導也。
白話文:
將藥材煮乾後烘焙成粉末。每份藥粉一兩,加入丁香、木香各二錢,全蠍十三個,延胡索一兩。將所有藥材混合成粉末,與之前製成的藥粉拌勻,用酒糊做成丸子,空腹時用酒送服一百丸。凡是男性患有七疝,女性患有帶下,都屬於風邪引起的病症。全蠍是治療風邪的良藥,川楝、茴香都進入小腸經,當歸、延胡索可以活血止痛。疝氣和帶下都是寒邪積聚在小腸導致的,因此用附子來輔助,丁香、木香引導藥力進入小腸。
,,四炒川楝丸,〔又〕,川楝肉一斤,作四分,一用麩皮一合、班貓四十九枚炒黃,
一用麩皮一合、巴戟一兩炒,一用麩皮一合、巴豆四十九粒炒,一用鹽一兩、
白話文:
四炒川楝丸:用川楝子肉一斤,分為四份。其中一份用麩皮一合、班貓四十九枚炒黃。
茴香一合炒,並以麩皮黃色為度。只取川楝肉,再加木香、破故紙各一兩。酒糊丸,
白話文:
將茴香炒熟,炒至麩皮變成金黃色即可。只取川楝的果仁,再加入等量的木香和破故紙。用酒糊合丸。
每五十丸,鹽湯下,日三服。,此方兼治一切疝氣腫痛,縮小,久服斷根。
二陳湯,,〔又〕,,茯苓,陳皮,半夏甘草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鹽水送服,每日三次。這個藥方也能治療所有的疝氣腫痛,縮小症狀,長期服用可以根治。
二陳湯的成分包括茯苓、陳皮、半夏和甘草。
青木香丸,〔寒疝〕,黑丑頭末三兩補骨脂,蓽澄茄,檳榔各二兩,青木香一兩水丸,
鹽湯下。
白話文:
青木香丸:專治寒性疝痛
組成:
- 黑醜頭粉末:三兩
- 補骨脂:二兩
- 蓽澄茄:二兩
- 檳榔:二兩
- 青木香:一兩
製法: 以水為丸劑
當歸四逆湯,,〔又〕,,當歸一錢二分附子,肉桂,茴香各一錢,白芍,柴胡各九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
當歸1錢2分,附子、肉桂、茴香各1錢,白芍、柴胡各9分。
分,延胡索,川楝子,茯苓各七分,澤瀉五分,,
腰子散,,〔水疝〕,,黑丑、白丑並炒,等分,取頭末,豬腰子批開,
入藥末三錢,川椒五十粒,小茴香百粒,以牽牛末遍摻之,濕紙包紮好,
煨令香熟,空心,溫酒嚼下,取下惡物便愈。,
白話文:
腰子散(治水疝)
藥方:
- 分、延胡索、川楝子、茯苓 各七分
- 澤瀉 五分
製法:
- 黑丑、白丑 並炒至等分,取其頭末。
- 將豬腰子批開,放入藥末三錢。
- 加入川椒五十粒、小茴香百粒,並以牽牛末遍摻之。
- 以濕紙包紮好,煨至香熟。
服用方法:
空腹溫酒嚼服,服後即可排出惡物,水疝便會痊癒。
秘傳茱萸內消散,〔又〕,吳萸半酒半醋浸一宿焙,山萸,馬蘭花醋浸焙,川楝肉,
白話文:
祕傳茱萸內服能消散。另外,吳茱萸用一半酒和一半醋浸泡一晚後烘乾。山茱萸和馬蘭花用醋浸泡後烘乾。川楝肉
肉桂,黑丑頭末,鹽炒茴香,延胡索去白青皮,去白陳皮,海藻,白蒺藜,桃仁大
香各五錢,酒糊丸,鹽湯或酒下。此方專治陰㿉偏大,或生瘡出黃水。
白話文:
肉桂、烏頭末(炒黑)、炒鹽茴香、去除白皮和青皮的延胡索、去除白皮的陳皮、海帶、白蒺藜、大的桃仁
,,加減柴苓湯,,〔筋疝〕,,柴胡,澤瀉各一錢,,半夏,赤苓,豬苓,白朮,山楂
山梔,荔枝核各七分,無荔枝核,以橘核代之。
,,此方兼治諸疝因濕熱,腫痛出水。
白話文:
針對筋疝,可以使用柴苓湯加減,柴胡和澤瀉各用一錢,半夏、赤苓、豬苓、白朮、山楂、山梔、荔枝核各用七分,若無荔枝核可用橘核代替。此方也能治療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疝氣,症狀包括腫痛和出水。
,,龍膽瀉肝湯,〔又〕,龍膽草,柴胡澤瀉各一錢,車前子,木通,赤苓,酒洗生地,
酒拌當歸,山梔,黃芩,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龍膽瀉肝湯配方:
龍膽草、柴胡、澤瀉各一錢;車前子、木通、赤苓、用酒洗過的生地黃各適量。
,,複元通氣散,〔血疝〕,白丑頭末二兩,茴香,穿山甲各兩半,去白陳皮,延胡索,
炙甘草各一兩,木香五錢,每末二錢,酒或薑湯下。
白話文:
復元通氣散,〔血疝〕。白醜頭末二兩,茴香,穿山甲各兩半,去皮陳皮,延胡索...
,,神聖代針散,〔又〕,乳香,沒藥當歸,白芷,川芎,製芫青各一錢,共為末,
白話文:
神仙針散,又名神仙針:
乳香、沒藥、當歸、白芷、川芎、製芫青各一錢,研磨成粉末。
每服一分,甚者五分,先點好茶一盞,次糝藥末在茶上,不得吹攪,立地細細呷之。
,,此方兼治諸疝剌痛。
,,氣疝飲,〔氣疝〕,黃連以吳萸煎水浸炒二錢,人參,白朮各一錢,白芍,陳皮各七
分,甘草三分,薑三片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錢,嚴重者可服用五錢,先用熱水泡一杯茶,然後將藥末撒在茶上面,不要吹攪,直接站在原地細細地喝下去。這個方子還可以治療各種疝痛。氣疝喝這個藥,用黃連和吳茱萸煎水浸炒二錢,人參、白朮各一錢,白芍、陳皮各七分,甘草三分,薑三片。
,,聚香飲子,〔又〕,乳香,沉香,檀香,木香,藿香,丁香各八分,薑黃,烏藥桔梗
,肉桂,甘草,延胡索各四分,薑三棗二
,,此方專治七情所傷,結成疝氣。
白話文:
聚香飲劑
原料:
- 乳香、沉香、檀香、木香、藿香、丁香 各 8 分
- 薑黃、烏藥、桔梗
,,天台烏藥散,〔㿉疝〕,川楝子十個將巴豆十四粒同麩炒黑色去麩豆,烏藥,木香,
白話文:
天台烏藥散,用於疝氣。
材料:
- 川楝子 10 個,與巴豆 14 粒同麩皮炒至黑色,去除麩皮和巴豆。
- 烏藥
- 木香
茴香,良薑,青皮各五錢,檳榔三錢每末一錢,酒下。痛甚,炒薑、熱酒下。
,,理中湯,〔奔豚〕
,,奪命丹,〔又〕,吳萸一斤,作四分,一酒浸,一醋浸,一白湯浸,一童便浸,
並焙乾。澤瀉二兩。酒糊丸,鹽湯,空心下。一名四製茱萸丸。
白話文:
茴香、良薑、青皮各五錢,檳榔三錢,研磨成末,每次取一錢,用酒送服。疼痛嚴重時,可將薑炒熱,用熱酒送服。
理中湯可用於治療奔豚症。
奪命丹的製法:吳萸一斤分成四份,分別用酒、醋、白湯和童便浸泡,然後烘乾。再取澤瀉二兩,用酒糊製成丸藥,空腹用鹽湯送服。此藥也叫做四製茱萸丸。
,,胡蘆巴丸,〔又〕,白丑頭末,茴香各二兩,川烏,巴戟肉,吳萸各兩半,川楝子,
白話文:
胡蘆巴丸的配方中,除了胡蘆巴之外,還需要以下藥材:
- 白醜頭末(2 兩)
- 茴香(2 兩)
- 川烏(2.5 兩)
- 巴戟肉(2.5 兩)
- 吳萸(2.5 兩)
- 川楝子(未記載具體重量)
胡蘆巴各一兩,酒糊丸,空心,酒下二三十丸。,
一捏金散,〔又〕,延胡索,川楝肉全蠍,茴香,每末二錢,熱酒下神效。
,,此方兼治小腸氣臍腹痛。
白話文:
胡蘆巴各用一兩,做成酒糊丸,早晨空腹時,用酒吞服二三十丸。
一捏金散,另外還包括延胡索、川楝子肉、全蠍、茴香,每次用兩錢的量,用熱酒送服效果非常好。
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小腸氣和肚脐周圍的腹痛。
當歸羊肉湯,,〔寒痛〕,羊肉一斤生薑五兩,當歸二兩,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七合,
白話文:
當歸羊肉湯(適用於寒冷引起的疼痛)
材料:
- 羊肉:1斤
- 生薑:5兩
- 當歸:2兩
- 水:8升
做法:
- 將羊肉、生薑、當歸放入鍋中。
- 加入水煮沸。
- 煮至水量剩餘約3升。
- 每一次服用約7兩的湯液。
日三服。
烏頭梔子湯,〔因虛〕,川烏頭末 山梔子
木香楝子散,〔久疝〕,石菖蒲,青木香,荔枝核萆薢,川楝子,每末二錢,
入麝少部,茴香炒鹽,用熱酒沖調下。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其別與厥陰脈同會於巔。此主身後之陽。),,人身陰陽原氣,皆起於下。經曰:
廣明之後,即為太衝。太衝之地,屬之少陰,少陰之前,乃為厥陰。其部有血海,
嘗與太衝騰精氣而上,灌滲陰陽。可知元氣固起於下,精氣亦起於下矣。
嘗按精氣之自下而上也,實分三道:其陽者,起胞中,從少陰之後,
白話文:
一天服用三次。烏頭梔子湯,治虛症,用川烏頭末和山梔子。木香楝子散,治久疝,用石菖蒲、青木香、荔枝核、萆薢、川楝子,每味二錢,加入少許麝香,茴香炒鹽,用熱酒沖調服用。
行太陽夾脊之中道上巔,歷百會、都庭,以統宗諸陽,其名曰督。其陰者,
起中極之下胞中,由前陰地道而上行陽明之表,中循關元,歷承漿,上與督脈會,
以統宗諸陰,其名曰任。其中央一道,起胞中,循血海,騰精氣而上,上行伏臍,
積於胸中,為宗氣以司呼吸,會於咽喉,其名曰衝。是三脈者,同起於胞中,
一源而三歧,故古人統三者而總名之曰太衝。且三者之氣,與陽明胃氣同住中州,
亦與營俱行於十二經,故三者之氣,能貫於一身也。而督之所以為督,從可識矣。
楊氏曰:督之言郵也,是人陽脈之都綱。呂氏亦曰:陽脈之海下極者,長強也。
白話文:
督脈從太陽穴的夾脊穴沿着脊柱向上走,經過百會穴、都庭穴,統率着所有陽經,所以叫做督脈。任脈從中極穴的下胞中開始,沿着前陰道的道路向上走,經過陽明經的表層,沿着關元穴,經過承漿穴,向上與督脈匯合,統率着所有陰經,所以叫做任脈。衝脈從胞中開始,沿着血海穴,向上運行精氣,經過伏臍穴,積聚在胸腔中,成為宗氣,主管呼吸,最後匯聚到咽喉,所以叫做衝脈。這三條脈絡都起源於胞中,從一個源頭分出三條分支,所以古人把這三條脈絡統稱為太衝。而且這三條脈絡的氣息,都和陽明胃氣共同存在於中州,也和營氣一起運行於十二經,所以這三條脈絡的氣息,能夠貫穿全身。而督脈之所以叫做督脈,從這裏就可以明白了。楊氏說:督,意思是郵政,是人體陽脈的主幹。呂氏也說:陽脈之海的底部,就是長強穴。
長強乃督脈之別名。下極者,尾骶骨也。以其循脊上項散頭,故實則脊強而厥,
虛則頭重。夫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強而瘛瘲也。而督之所以為病,
又從可識矣。,〔督脈經行諸穴〕《內經》曰: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
至於少腹,乃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係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到篡,
女子絡陰器合篡間,俱繞篡後屏翳穴(前陰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
合少陰上股內,由會陽(在陰尾尻骨兩旁,凡二穴)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
與少陰會,並脊裡上行,歷腰哄(二十一椎下)、陽關(十六椎下)、命門(十四椎下)、
白話文:
長強是督脈的另一個名字,位於尾椎骨,因為督脈沿著脊柱上行,到頭部散開,所以督脈實則會造成脊背僵硬,身體麻木,虛則會頭昏沉重。脊背僵硬是五痓的總稱,症狀包括突然張口不能閉合,背部僵硬反弓,抽搐發狂。由此可知督脈的病變,是很好辨認的。《內經》記載,督脈是陽脈的總匯,起於腎臟下方,經過少腹,向下行至腰部橫骨的中央,連接著尿道口,男性沿著生殖器向下行至會陰,女性則連接陰器,然後與會陰相交,都繞過臀部,與少陰和太陽經脈交匯,再向上行至股內,穿過會陽穴,沿著脊柱向上,經過長強穴,這個穴位在尾椎骨末端,與少陰經脈交匯,繼續沿著脊柱向上,經過腰俞、陽關、命門等穴位,
懸樞(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樞(十椎下)、筋縮(九椎下)、至陽(七椎下)、
靈台(六椎下)、神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
與手足三陽會合,上@門(項後入發際五分),會陽維,入係舌本,
上至風府(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會足太陽、陽維,入腦中,
循腦戶(枕骨上)、強間(百會後三寸)、後頂(百會前一寸半),上巔,
歷百會(在頭中央旋毛中)、前頂(百會前一寸半)、囟會(百會前三寸,即囟門)、
上星(囟會前一寸),至神庭(囟會前二寸,直鼻上,入發際五分,為足太陽督脈之會,
白話文:
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這十個穴位分別位於脊椎骨的第十三、十一、十、九、七、六、五、三、一椎下以及第一椎下,與手足三陽經交匯。向上延伸至頭部,從項後髮際五分處進入,與陽維脈相會,並連接舌根。繼續向上,從項後髮際一寸處進入大筋內,與足太陽膀胱經和陽維脈相會,進入腦中。沿著腦戶、強間、後頂、上巔,經過百會、前頂、囟會、上星,最後到達神庭。神庭位於囟會前方兩寸,正好在鼻子上方髮際五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匯集點。
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鼻準頭也)、水溝(人中也),會手足陶明,至兌端(唇上端),
入齦交(上齒縫中),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督脈別絡,
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
上係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於目內眦睛明穴(見陰蹻下),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
入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於大杼,第一椎下兩旁,
去脊中一寸五分隱中。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脈,法〕,《脈經》曰: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又曰:
白話文:
督脈從額頭正中開始,經過鼻樑,經過素髎(鼻尖)、水溝(人中),與手足陽明經交匯,到達嘴唇上端,進入牙齦縫隙,與任脈足陽明經交匯而終止,共有三十一個穴位。督脈別絡從長強穴開始,沿任脈向上,從小腹直上貫穿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上至下巴,環繞嘴唇,上至兩眼下方中央,與太陽經在目內眥睛明穴交匯,向上至額頭,與足厥陰經在巔頂穴交匯,進入腦絡,又從腦後項部開始,沿肩胛骨,與手足太陽、少陽經在第一椎下兩旁大杼穴交匯,距離脊柱一寸五分,稱為隱中穴。在脊柱兩側內部沿腰部向上,進入循膂脈,絡於腎臟。督脈脈象是浮而直上直下,腰脊疼痛,不能俯仰,成人癲癇,小兒風癇。
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
,,〔督病原由症治〕,《靈樞》曰:頭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內經》曰: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癲癇。風入腦,則為風目眼寒。注云:腦乃督脈,
足太陽之會故也。又曰:督脈生疾,從小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
女子不孕,癃閉遺溺,嗌乾,治在骨上(謂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
甚者在臍下營(臍下一寸陰交穴)。注云:此乃任衝二脈之病,不知何以屬之督脈。
李厥明云︰督脈雖行於背,而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則由小腹直上貫臍中,貫必入喉,
上頤環唇,而入於目之內眦,故顯此諸症。王注說未深考爾。
又曰︰督脈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重。《難經》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海藏云:
白話文:
脈搏在身體中央浮動,直上直下跳動的,就是督脈。督脈病變會導致腰背膝蓋發冷、疼痛。
《靈樞》記載:頭部正中央的脈絡,就是督脈,又名風府。
《內經》記載:風氣沿著風府向上走,就會導致癲癇。風氣侵入腦部,就會造成眼寒。註釋說:腦部是督脈和足太陽經脈交匯的地方。
《內經》還記載:督脈生病,會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引起疼痛,無法前後彎腰,稱為衝疝;女性則會不孕、小便失禁、咽喉乾燥。治療方法是在骨頭上(指橫骨上毛髮交界處的曲骨穴)進行針灸,病情嚴重者則需要在臍下一寸的陰交穴進行針灸。註釋說:這其實是任脈和衝脈的病症,不知為何歸屬於督脈。
李厥明說:雖然督脈行於背部,但它的一部分分支從長強穴開始,與任脈相連,經過小腹直上貫穿臍中,然後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繞過嘴唇,最終進入眼角,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王注的解釋不夠深入。
《內經》還記載:督脈實證會導致脊背僵硬反折,虛證則會頭重。
《難經》記載:督脈生病,會導致脊背僵硬抽搐。海藏說:
此病宜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辛、藁本、黃連、大黃、烏頭、附子、
白話文:
此病症應使用下列藥材:
- **羌活:**治療風寒痺痛、頭痛發熱。
- **獨活:**治療風寒濕痹、發熱頭痛。
- **防風:**治療風寒發熱、頭痛身痛。
- **荊芥:**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發熱。
- **細辛:**治療風寒頭痛、鼻塞流涕。
- **藁本:**治療風寒濕痹、腰膝痠痛。
- **黃連:**治療濕熱痢疾、黃疸等。
- **大黃:**治療熱結便祕、痢疾。
- **烏頭:**治療陽虛寒證、寒痹痛。
- **附子:**治療陽虛寒證、肢冷腹痛。
蒼耳子之類。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任者,妊也,為陰脈之妊養。
白話文:
像蒼耳子這種藥材。張潔古說:「督脈」是陽脈的統領,「任脈」是陰脈的養育者。
王海藏曰:陰蹻、陽蹻同起跟中,乃氣並而相連;任脈、督脈同起中極之下,
乃水溝而相接。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原而二歧,一行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後,
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見陰陽之不離,
合之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李瀕湖曰: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
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魏伯陽參同契云:上閉則稱有,
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須。
崔希范《天元入藥鏡》云: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歸根竅,複命關,
白話文:
王海藏說,陰蹻、陽蹻從跟中開始,是氣脈交匯相連;任脈、督脈從中極之下開始,是水溝相接。滑伯仁說,任督二脈,源頭相同,卻分開成兩條,一條行於身體前面,一條行於身體後面,就像天地有子午線一樣,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分開就能看到陰陽互不分離,合在一起就能看到混沌無間,一而二,二而一。李瀕湖說,任督二脈是人體的子午線,是丹道家陽火陰符升降運行的道路,是坎水離火交媾的地方。魏伯陽在《參同契》中說,上面封閉就稱有,下面封閉就稱無,無者用來奉養上面,上面有神靈居住,這兩個孔穴的運作方法,金氣也相互依存。崔希范在《天元入藥鏡》中說,上面是鵲橋,下面是鵲橋,天上應星宿,地上應潮汐,歸根於竅穴,復命於關竅。
貫尾閭,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正在乾之下,
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坎離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脈九竅,十二經,
十五絡聯輳,虛間一穴,空懸黍珠,醫書謂之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
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則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哄琰注參同契云:
人身血氣,往來循環,旦暮不停,繄有任督二脈,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
《黃庭經》言: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天經,乃吾身之黃道,
呼吸往來於此也。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長春。
白話文:
打通尾閭穴,就能通達泥丸宮。修煉內丹之人,體內有一處關鍵竅穴,叫做玄牝,位於乾卦之下、坤卦之上、震卦之西、兌卦之東,是坎離二卦交合的地方,正處於人身天地之間的中心,八脈九竅、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在此匯聚。這個虛空之處,懸著一顆如米粒大小的精華,醫書稱之為任督二脈,元氣從此產生,真息從此開始。修煉內丹之人,若不明此竅穴,則真息無法生發,神化也無從談起。哄琰在《參同契》中註解說:人體的血氣不斷循環往返,晝夜不停,唯有任督二脈才能貫穿全身,若能打通任督二脈,則全身百脈皆通。《黃庭經》中提到:任督二脈運行在心內,晝夜不停地存養,便能長生不老。任督二脈如同我們身體的黃道,呼吸往返於此。鹿能搖動尾閭,就能通達督脈;龜能吸納鼻息,就能通達任脈。因此,這兩種動物都能長壽。
此數說,皆丹家河車妙旨也。
治督脈病諸藥要品及方四
,,總治(羌活,荊芥,秦艽,細辛,黃連,附子)
白話文:
這些說法,都是道教修行中的精妙要點。
治療督脈疾病的各種重要藥物及其處方
總治(羌活,荊芥,秦艽,細辛,黃連,附子)
,,蘇合丸,〔強厥〕,白朮,犀角,香附,朱砂,訶子,蓽撥,冰片,木香,檀香沉香
,麝香,丁香,安息香,燻陸香,蘇合香油
白話文:
- 蘇合丸
- 川芎
- 白朮
- 犀角
- 香附
- 硃砂
- 訶子
- 蓽撥
- 冰片
- 木香
- 檀香、沉香
,藿香正氣散,〔又〕,大腹皮,茯苓白芷,紫蘇,厚朴,白朮,陳皮,藿香,桔梗,甘
草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包括大腹皮、茯苓、白芷、紫蘇、厚朴、白朮、陳皮、藿香、桔梗、甘草等藥材。
,,川芎茶調散,〔頭重〕,薄荷,川芎荊芥,羌活,白芷,甘草,防風,細辛,每末二
錢,食後,茶清下。
白話文:
頭重時服用的川芎茶調散
用薄荷、川芎、荊芥、羌活、白芷、甘草、防風、細辛等藥材,各取二錢,研成細末。
,,白芷丸,〔又〕,白芷二兩,蘿卜汁浸,曬乾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細嚼,
白話文:
白芷丸:白芷二兩,用蘿蔔汁浸泡,曬乾後研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細嚼。
茶清或荊芥湯下。
,(帶脈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十二經脈,及奇經中七脈者也)。
,,按《內經》衝、任二脈,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則太衝所以能上養心肺者,須賴帶脈之持之。一身二十七氣之上下流行,
亦賴帶脈為之關鎖。且其氣整齊堅固,有以牢持於上下之間。而一身之強力,
亦賴帶脈以出。說力出於膂,膂在季脅之下,即帶脈所在也。故經云:身半以上,
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中為天樞,天樞在氣交之分,正指帶脈而言也。
故人茍上而心脾抑鬱,氣不運行,下而肝腎虛敗,真陰不榮,必致停濕為熱,
白話文:
(帶脈像一條橫圍在腰部的束帶,因此它統領著十二正經和奇經中的七條經脈。)
按照《內經》的說法,衝脈和任脈與足陽明經在宗筋處交匯,在氣街處會合,都屬於帶脈,並且與督脈相連。
所以太衝穴能夠上行滋養心肺,必須依靠帶脈的牽引。全身二十七條經脈的氣血上下運行,也需要帶脈來把關。而且,帶脈的氣勢整齊堅固,牢牢地將上下氣血連結在一起。全身的力量也依靠帶脈才能發揮出來。人們說力量來自膂,而膂位於季脅之下,也就是帶脈所在的位置。所以經書中說:「身體上半部分,由天氣主宰;身體下半部分,由地氣主宰;中間是天樞,天樞位於氣交的分界處」,正指的就是帶脈。
所以人如果上半身心脾鬱悶,氣血運行不暢,下半身肝腎虛弱,真陰不足,就會導致濕氣停滯化熱,…
下注於小腸血海之間,其病自作矣。何言之?中分不運,必病腹滿;陰陽兩虛,
中分弱而不能鎮定,必病腰溶溶如坐水中;心脾上鬱,肝腎下虛,邪熱留連而為滯淫,
必病赤白帶;陽不能勝,不能固守於天樞,陰氣得以襲之,
必病左右繞臍腰脊痛衝心腹;邪客於太陰之絡,必病腰痛引小腹控眇(季脅下空軟處),
不可以養息。此皆帶脈所生病也。是知一身上下,機關全在於帶,帶不能自持其氣,
其症皆陷下而不上矣,可不知帶之為病,求其源而升降補瀉哉。
,,〔帶脈經行諸穴〕《內經》曰:帶脈者,
起於季脅厥陰之章門穴(在季脅骨端肋尖盡處,為足厥陰、足少陽二經之會),
白話文:
若病症出現在小腸血海之間,那便是自己作祟。為何如此?因為中分失調,就會腹脹;陰陽兩虛,中分力量不足,無法穩定,就會腰痠無力,像坐在水中一樣;心脾氣鬱,肝腎虛弱,邪熱滯留,就會出現白帶或赤帶;陽氣不足,無法守住天樞穴,陰氣趁虛而入,就會導致腰痛、腹部疼痛,痛到心臟;邪氣侵犯太陰經脈,就會腰痛連帶小腹、季脅疼痛,無法呼吸。這些都是帶脈病變引起的。由此可知,全身上下,機關都與帶脈息息相關。帶脈無法自身維持氣血運行,就會出現各種向下沉陷的症狀。因此,要了解帶脈的病變,就要追溯其根源,並採取升降補瀉的方法治療。
《內經》記載:帶脈從季脅厥陰章門穴(位於肋骨末端,肋骨尖端盡處,是足厥陰、足少陽經的交匯點)開始,……
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屬足少陽經),圍身一周,如束帶然,
又與少陽會於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脈,法〕《脈經》曰︰脈來關部左右彈者,帶脈也。
,,〔帶病原由症治〕《靈樞》曰︰足少陽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
當十四椎,出屬帶脈。注云: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
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張潔古曰:帶脈之病,太陽主之,
白話文:
足少陽經循行於帶脈穴,這個穴位位於季脅下一寸八分凹陷處,屬於足少陽經,環繞身體一圈,就像一條束帶。
帶脈還與少陽經在五樞穴(帶脈下三寸)、維道穴(章門下五寸三分)等八個穴位交會。
《脈經》記載,脈搏在關部左右跳動的,就是帶脈。
《靈樞》記載,足少陽經氣從膕窩中分出,與太陽經會合,向上行至腎臟,經過第十四椎骨,然後歸屬於帶脈。帶脈像束帶一樣,束縛著全身經脈,使它們不亂跑。
婦女月經期間的惡露,是沿著帶脈下行的,所以稱為帶下。張潔古說,帶脈的病變,是由太陽經主導的。
可灸章門三壯。仲景曰: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主之,若不已,
白話文:
可以灸章門穴三壯。張仲景說:大病康復後,腰部以下有水氣,可以用牡蠣、澤瀉散來治療。如果治療無效,
灸章門穴。海藏曰:小兒㿗疝,可灸章門三壯而愈,以其與帶脈行於厥陰之分,
而太陽主之也。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
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狀。而衝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
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
皆絡帶脈。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鬱抑,白物隨溲而下,綿綿不絕,
是為白帶,皆從濕熱治之,與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熱傳於大腸,
赤白帶乃邪熱傳於小腸也。劉宗厚曰︰帶下多本於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澀,
白話文:
灸章門穴
海藏說: 小孩患疝氣,可以灸章門穴三壯,就能痊癒。這是因為章門穴與帶脈在厥陰經脈的分支上相通,而太陽經脈主導著這個區域。
子和說: 十二經脈和奇經七脈,都上下周流,唯獨帶脈從小腹兩側,季脅下方開始,環繞身體一周,連接腰部而過,就像一條束帶一樣。而衝脈和任脈則沿著腹脅兩側,夾著臍旁,流向氣衝穴,屬於帶脈,並連接到督脈。衝脈、任脈和督脈,三脈同源而異行,一脈分為三支,都與帶脈相連。
由於各經脈上下往來,會將熱氣遺留到帶脈之間,導致客熱鬱積,白物隨著小便排出,綿綿不絕,這就是白帶。治療白帶,都要從濕熱入手,方法與治療痢疾相同。赤白痢疾是邪熱傳到大腸所致,赤白帶則是邪熱傳到小腸所致。
劉宗厚說: 帶下症多源於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滯,...
衛氣下陷,精氣積滯於下焦奇經之分,醞釀而成,以帶脈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
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多因醉飽入房,服食躁熱所致。亦有濕痰流注下焦者,
腎肝陰淫濕勝者,或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無窮,發為白淫。
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或餘經濕熱,屈滯於少腹之下,或下元虛冷,子宮濕淫,
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發中兼補,補中兼利,燥兼升發,潤兼溫養,或收澀,
或溫補,諸例不同,亦病機之活法也。巢元方曰:腎著病,腰痛冷如水,
身重腰如帶五千錢,小便利,因勞汗出,衣裡冷濕而得,久則變為水也,
白話文:
衛氣下沉,精氣在下焦區域的奇經八脈中積聚,逐漸形成疾病,以其發生在帶脈區域而得名,同時也根據症狀來命名。
表現爲白色分泌物的屬於氣的問題,紅色的則屬於血的問題,多數情況下是因爲酒醉飽食後進行房事,或是服用了一些性熱的食物或藥物導致的。也有因爲溼痰流入下焦的情況,
還有可能是腎肝陰虛溼氣過盛的原因,或者是因爲驚恐情緒導致肝木克脾土,使得體內的濁液向下流動,或者是由於過度思念,從而引發白帶過多。
中醫認爲,這是由於陽明經的問題影響了心臟和脾臟。有時候也可能是其他經絡中的溼熱停滯在小腹下方,或者是因爲下焦虛寒,子宮溼氣過重,
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可能包括瀉下、催吐,或者發汗的同時進行補益,補益的同時進行利溼,使用燥溼並促進氣機上升的方法,潤養的同時給予溫補,或者採用收斂止澀的方法,
或者溫補的方式,各種情況不同,治療方法也需要靈活運用。巢元方說,腎着病的症狀是腰部疼痛且感覺寒冷,身體沉重,就像腰間帶着五千錢一樣,小便通暢,由於勞累後出汗,衣服裏面潮溼而引起此病,時間久了就會轉變爲水腫。
《千金方》用腎著湯,《三因方》用滲濕湯,東垣用獨活湯主之。
附載仲景大法諸藥要品及方九
白話文:
《千金方》用治療腎臟疼痛的著湯,《三因方》用治療濕氣過重的滲濕湯,《東垣試效方》用治療頭痛的獨活湯。
,血崩而成活(四物湯),崩者澀劑收(白芍白堊艾葉,黃芩)
白話文:
用四物湯治療氣血虛弱導致的崩漏,使病人轉危為安。崩漏者可用澀劑收斂(例如白芍、白堊、艾葉、黃芩)。
,,血閉久而成竭(四物湯),閉者破劑通(三棱牛膝,桃仁,紅花黃芪,鯪鯉甲炙,肉
白話文:
長期氣血不暢會導致氣血枯竭(治療方法:四物湯)。氣血不暢需要使用破氣通血的藥物(如:三棱、牛膝、桃仁、紅花、黃芪、鯪鯉甲炙、肉)。
桂)
,,破血三法:初治(四物湯加紅藍花調肉桂、黃芪),
次治(四物湯加紅藍花調鯪鯉甲、桃仁、肉桂、童便、酒煮尤佳),
白話文:
破血三法:初步治療使用四物湯加上紅花和藍花調合肉桂、黃芪,
第二次治療則使用四物湯加上紅花和藍花調合鯪鯉甲、桃仁、肉桂,並加入童子尿,用酒煮效果更佳。
三治(四物湯加紅藍花調沒藥散),,四物湯春加川芎,風勝也;夏加白芍,火勝也;
白話文:
三治(四物湯加上紅藍花調沒藥散),四物湯中,春天加川芎,因為風氣較盛;夏天加白芍,因為火氣較盛。
秋加當歸,金勝也;冬旺水勝,又加熟地以益之。若血旺必無服四物之理,
以其血衰而煩,以此補之,故加熟地也。既可服四物,知其血衰之甚也,故用加之耳。
白話文:
秋天應當添加當歸,因為這是金氣旺盛的時候;冬天水氣旺盛,應該再加入熟地來增強效果。如果血氣旺盛,當然不需要服用四物湯。
因為血氣衰弱而感到煩躁,所以用這個來補充,因此添加熟地。能夠服用四物湯,就知道血氣非常衰弱,所以需要添加熟地來調理。
,,丁香脾積丸,〔腹滿〕,三棱,蓬朮青皮,丁香,木香,醋煮高良薑,巴霜,皂莢燒
存性,百草霜少部,糊丸,麻子大,白湯下二三十丸。,
白話文:
丁香脾積丸
【適應症:】腹脹
【組成:】
- 三棱
- 蓬術
- 青皮
- 丁香
- 木香
- 醋煮高良薑
- 巴霜
- 燒皁莢
壯本丹,,〔腰冷〕,酒杜仲,鹽補骨脂,茴香各一兩,酒蓯蓉,酒巴戟,青鹽各五
白話文:
壯本丹(治療腰部虛冷)
材料: 杜仲(1兩) 補骨脂(1兩) 茴香(1兩) 蓯蓉(5錢) 巴戟(5錢) 青鹽(5錢)
錢,每用豬腰子二個,批開,入藥末五錢,紮好,紙包煨熟,以黃酒一頓送下。
白話文:
每次使用時,取兩個豬腰子,切開後放入藥末五克,包裹好並用紙包住烤熟,然後用黃酒一起服用。
秘傳帶下方,〔帶下〕,青葙子,菟絲子各二錢,棉於肉炒令煙盡四錢,共為細末,
白話文:
傳承祕方的帶下方(治療白帶):
青葙子、菟絲子各兩錢,將棉花四錢與肉一起炒,炒到棉花完全燒盡為止。將上述材料全部研磨成細粉即可。
分作十服。清晨將壯生鴨蛋一個,挖一小孔入藥在內,攪和黃白中,將紙封孔,
飯上蒸熟,以黃酒食之,輕者八九服,重著一二十服,無不效。如赤帶,
每料加熟石膏一錢。愈後再服丸藥以補之。,
白話文:
將藥方分成十份,每天早上取一個新鮮鴨蛋,在蛋殼上挖一個小孔,將藥粉放入蛋中,攪拌均勻,再用紙封住孔,用飯蒸熟後,用黃酒佐食。病情輕者服用八到九份,重症則服用一二十份,皆能奏效。
如果患有赤帶症,每服藥方中需額外添加熟石膏一錢。病症痊癒後,再服用丸藥進行調養補益。
加味龍虎散,,〔陰襲〕,蒼朮一兩全蠍三錢,草烏,附子各二錢,天麻三錢每末一
錢,空心,豆酒調下。
,,此方兼治風寒腰痛,筋骨拳攣。
白話文:
加味龍虎散
[症狀] 陰寒入侵
[藥方]
- 蒼朮 一兩
- 全蠍 三錢
- 草烏頭 二錢
- 附子 二錢
- 天麻 三錢
,,速效散,〔邪客〕,川楝肉巴豆五粒同炒去豆,鹽炒茴香,蜜炒補骨脂,各一兩,
白話文:
速效散,用於邪氣侵犯體內時。
配方:
- 川楝子:一兩
- 巴豆:五粒,炒熟後去除豆殼
- 鹽炒茴香:一兩
- 蜜炒補骨脂:一兩
每末一錢,熱酒下。
,,牡蠣澤瀉散,〔水氣〕
,,腎著湯,〔腎著〕,白朮二錢半,炮薑,赤苓各錢半,炙草五分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酒送服。
服用牡蠣和澤瀉散,用於治療水氣病。
腎著湯,用於治療腎著,方中含有白朮二錢半、炮薑、赤茯苓各一錢半,炙甘草五分。
滲濕湯,〔腰重〕,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蒼朮,陳皮,黃連,山梔,秦艽防己
白話文:
滲濕湯:治療腰部沉重
藥材:
- 茯苓
- 豬苓
- 白朮
- 澤瀉
- 蒼朮
- 陳皮
- 黃連
- 山梔
- 秦艽
- 防己
葛根獨活湯,〔又〕當歸,連翹各錢半羌活,獨活,防風,澤瀉,肉桂各一錢,防己
白話文:
葛根獨活湯:
加入當歸、連翹各半錢,羌活、獨活、防風、澤瀉、肉桂各一錢,防己。
黃柏,大黃,甘草各五分,桃仁留尖九粒,酒、水各半煎。此方兼治閃挫勞役,
腰痛如折。
,(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
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綱維也。),,人身陽脈既統於督,
陰脈既統於任矣,而諸陽諸陰之散見而會著,又必有以維係而主持之,
故有陽維以維諸陽,陰維以維諸陰。要其所以能維者,必從陰陽根柢之處以發其氣,
氣之極盛而後能維之。說陽維則從少陰斜至太陽,發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
陽明會於陽白,是其所從起者少陰,而所會者皆陽也。所會皆陽,則所維自皆陽矣。
白話文:
黃柏、大黃、甘草各五分,桃仁留尖九粒,用酒和水各一半煎煮。此方兼治閃挫勞役,腰痛如折。人體陽脈由督脈統攝,陰脈由任脈統攝,但散布在全身的陽脈陰脈,都需要有維繫和支配,所以有陽維脈維繫諸陽,陰維脈維繫諸陰。陽維脈和陰維脈之所以能維繫,一定從陰陽的根本發出氣,氣盛才能維繫。陽維脈從少陰經斜上至太陽經,發於足太陽經的金門穴,並與手足少陽、陽明經會於陽白穴,由此可見,陽維脈起於少陰經,而與之交匯的都是陽經。陽維脈會合的都是陽經,因此所維繫的自然都是陽經。
陰維從少陽斜至厥陰,發足少陰之築賓,至項前而終,是其所從起者少陽,
而所發所至者皆陰也。所發所至皆陰,則所維自皆陰矣。然陽維既為諸陽之維,
而反起於少陰,陰維既為諸陰之維,而反起於少陽者,何也?少陰為諸陰根柢之氣,
維於陽者必起於此,是陰為陽根也。少陽為諸陽根柢之氣,維於陰者必起於此,
是陽為陰根也。所謂互為其根者是也,故二脈又為營氣之綱領。仲景云︰病常自汗,
榮衛不相和諧,宜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愈。此二穴,
乃陽維之會也。以病寒熱自汗,本桂枝湯症,服之而不愈者,乃陽維脈病也,
白話文:
陰維經脈從少陽經斜着走,到達厥陰經,再從足少陰經的築賓穴往上,到項前就結束了。它從少陽經開始,但所經過的都是陰經,因此陰維經就是維繫所有陰經的經脈。陽維經是維繫所有陽經的經脈,但它卻起源於少陰經;陰維經是維繫所有陰經的經脈,卻起源於少陽經。這是因為少陰經是所有陰經的根本,維繫陽經的經脈必須從這裡開始,也就是說陰經是陽經的根本;少陽經是所有陽經的根本,維繫陰經的經脈必須從這裡開始,也就是說陽經是陰經的根本。這就是所謂的互相為根。因此,這兩條經脈又稱作營氣的綱領。張仲景說:病人經常自汗,營氣和衛氣不協調,應該用桂枝湯治療。如果病人反覆發熱,沒有好轉,應該先刺風池穴和風府穴,再配合桂枝湯治療。這兩個穴位是陽維經的交會穴位。如果病人出現寒熱自汗,原本是桂枝湯的症狀,服用桂枝湯卻沒有好轉,就是陽維脈生病了。
故必先針陽維諸會之穴,以刺受病之處,然後再服桂枝湯,自無不愈也。
其曰榮衛不和者,是衛氣不與榮血和也。潔古云︰陰維為病,苦心痛者,
其治必在足少陽三陰交,此其處乃陰維所起也。按仲景法,太陰症則用理中湯,
少陰症則用四逆湯,厥陰症則用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參其法,酌其劑,
以治陰維之病,乃潔古所以治足少陽三陰交之意也。如是而二維之病,何憂弗愈哉。
,,〔陽維經行諸穴〕《內經》曰:陽維起於諸陽之會,
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分,會足少陽於陽交,
白話文:
因此,必須先用針刺陽維經脈的交匯穴位,也就是病變所在,然後再服用桂枝湯,這樣一定能痊癒。
所謂的榮衛不和,就是衛氣與榮血不協調。潔古說:陰維經脈受病,導致心痛,
治療時必須針刺足少陽三陰交穴,因為這裡是陰維經脈的起始點。根據仲景的療法,太陰症用理中湯,
少陰症用四逆湯,厥陰症用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參照這些方法,調整藥劑,
來治療陰維經脈的病變,這就是潔古針刺足少陽三陰交穴的原理。這樣一來,無論是陽維還是陰維的病變,都無需擔心不能痊癒。
《內經》說:陽維經脈起源於所有陽經的交匯處,
其脈絡從足太陽經金門穴(位於足外踝下方一寸五分處)開始,向上至外踝上方七分,與足少陽經在陽交穴相會,
為陽維之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二陽之間),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
會足少陽於居髎(在章門下八寸,監骨上陷中),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
手足太陽於臂臑(在肘上七寸,兩筋@陷中,肩髃下一寸),過肩前,
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臑會在肩前,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間,
上毖骨際陷中央),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
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前(在肩後大骨下,
𩨹上廉隱中),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在耳後發際陷中),
上腦空(承靈後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承靈(正營後一寸半)、正營(目窗後一寸)、
白話文:
阳维穴位于外踝上七寸,斜着属于足少阳和足阳明经脉之间,沿着膝盖外侧向上延伸到髀厌(大腿外侧),到达小腹侧,与足少阳经脉相会于居髎穴(位于章门下八寸,监骨上陷中)。从居髎穴沿着肋骨斜向上到达肘部,向上与手阳明经脉和手足太阳经脉相会于臂臑穴(位于肘上七寸,两筋间陷中,肩髃下一寸)。从臂臑穴经过肩膀前侧,与手少阳经脉相会于臑会穴和天髎穴(臑会穴在肩前,距离肩端三寸凹陷处,天髎穴在缺盆中间,上毖骨际陷中央),然后与手足少阳经脉和足阳明经脉相会于肩井穴(位于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进入肩膀后侧,与手太阳经脉和阳蹻经脉相会于臑前穴(位于肩后大骨下,𩨹上廉隐中)。从臑前穴向上沿着耳后延伸,与手足少阳经脉相会于风池穴(位于耳后发际陷中),再向上到达脑空穴(承灵穴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承灵穴(正营穴后一寸半)、正营穴(目窗后一寸)。
目窗(臨泣後一寸)、臨泣(在瞳人直上發際五分陷中),下額,與手足少陽、
陽明五脈會於陽白(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對),循頭入耳,
上至本神而止(本神在直耳上入發際中),凡經共三十二穴。
,,〔陰維經行諸穴〕,《內經》曰︰陰維起於諸陰之交,
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在足內踝上五寸腨肉分內),為陰維之郄,上循股內廉上行,
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
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
並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挾咽,
白話文:
眼睛的穴位「目窗」位於「臨泣」穴後一寸,「臨泣」穴則是在瞳孔直上髮際五分凹陷處;下額部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交匯於「陽白」穴,這個穴位位於眉毛上一寸,與瞳孔相對應。經脈循着頭部進入耳朵,向上到達「本神」穴,並在此停止,「本神」穴位於耳朵直上髮際中間。這條經脈共有三十兩個穴位。
陰維經脈的起點是陰經交匯處,其脈絡從足少陰經的「築賓」穴開始,這個穴位位於足內踝上五寸的腨肉內側,是陰維經的郄穴。經脈向上沿着大腿內側向上行進,進入小腹,與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經脈在「府舍」穴匯合。「府舍」穴位於腹哀穴下三寸,距離腹中線四寸半。接着向上會合足太陰經的「大橫」、「腹哀」穴,「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一寸五分,「腹哀」穴則位於「日月」穴下一寸五分,它們都距離腹中線四寸半。經脈繼續沿着脅肋部位,會合足厥陰經的「期門」穴,這個穴位位於乳頭直下一寸半。然後經脈上行穿過胸膈,沿着咽喉部位向上延伸。
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下二寸中央是穴),
凡一十四穴。,〔脈,法〕《脈經》曰: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
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癲什羊鳴,手足相引,
甚者失音不能言。又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動苦癲癇僵仆羊鳴,
又苦僵仆失音,肌內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
,,〔二維病原由症治〕,《難經》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灌溉諸經者也。
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怏然失志,溶溶(緩慢貌)不能自收持。又曰︰陽維為病苦寒熱,
白話文:
任脈與督脈在喉結下方的天突穴和廉泉穴交匯,共有十四個穴位。《脈經》記載,寸口脈從少陰經斜行至太陽經,屬於陽維脈,若陽維脈有病,會導致肌肉痠痛、皮膚瘙癢、下肢麻木、出汗怕冷,還會出現癲癇、羊鳴、手足抽搐,嚴重者會失語不能說話。《脈經》還記載,寸口脈從少陽經斜行至厥陰經,屬於陰維脈,若陰維脈有病,會導致癲癇、僵直、昏倒、羊鳴,還會出現僵直、失語、肌肉內部瘙癢、突然發作、出汗怕風,身體無力。《難經》指出,陽維脈和陰維脈是維繫全身經脈、滋養各經絡的通道,如果陰陽失衡,不能互相維繫,就會精神恍惚,意志消沉,身體無力,無法控制自己。陽維脈有病,會出現寒熱交替。
陰維為病苦心痛。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
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矣。
營衛不諧則怏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
是衛氣不與營氣和也,宜桂枝湯和之。又云︰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此二穴,乃陽維之會也。謂桂枝後尚自發熱惡寒,其脈寸浮尺弱而反煩,
為病在陽維,故先針此二穴。又曰:陰維為病,主心痛,治在三陰之交,
白話文:
陰維脈受邪氣侵犯,會導致心痛。張潔古說,衛氣屬陽,主司人體外表的防衛,陽維脈受邪氣侵犯,病症會表現在外,因此患者會感到寒冷或發熱。
營氣屬陰,主司人體內部的營養輸送,陰維脈受邪氣侵犯,病症會表現在內,因此患者會感到心痛。陰陽二氣互相維持,營衛氣血就會和諧。
營衛氣血不和諧,人就會感到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會這樣呢?仲景說,患者經常自汗,就是因為衛氣不能與營氣協調,應該用桂枝湯來調和。
仲景還說,如果服用桂枝湯後,患者仍然感到煩躁,無法緩解,應該先刺風池、風府兩穴,再服用桂枝湯。這兩個穴位是陽維脈的交匯點。如果服用桂枝湯後,患者仍然發熱惡寒,脈象寸脈浮而尺脈弱,並且感到煩躁,說明病症在陽維脈,因此要先針刺這兩個穴位。
仲景還說,陰維脈受邪氣侵犯,會導致心痛,治療應該針對三陰交穴。
太陰症則理中湯,少陰症則四逆湯,厥陰症則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主之。李瀕湖曰:
白話文:
太陰症用理中湯治療,少陰症用四逆湯治療,厥陰症用當歸四逆湯或吳茱萸湯治療。李瀕湖說:
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症,
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說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
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
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症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
白話文:
陽維脈絡,與手足三陽經脈相互維繫,而足太陽經、少陽經則始終相連附着。寒熱之症,
只有這兩條經脈才會出現,所以陽維脈有病,也會感到寒熱交替。講到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陰虛則內熱,
陽虛則外寒。邪氣侵犯經脈,內與陰氣爭奪而惡寒,外與陽氣爭奪而發熱,
因此寒熱之症表現在外,並且兼有太陽經症狀的,如果有汗可用桂枝,無汗則應使用麻黃。
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症者,當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
白話文:
寒熱同時表現在體表和體內,同時伴有少陽經病症的,應該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如果體表和體內津液運化障礙而導致寒熱的,
黃芪建中及八物湯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症屬之陽維,似未擴充。
至於陰維為病主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理之藥治之,則寒中三陰者宜矣。
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說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
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三氣衝上而然。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
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
白話文:
黄芪建中汤和八物汤主要用来治疗它。洁古只用桂枝治疗一症,似乎没有扩展。
至于阴维病症主心痛,洁古只用三阴温理的药物治疗,寒中三阴者确实适合。
但三阴热厥作痛,似乎没有准备好治疗方法。虽然阴维脉交三阴而行,但实际上与任脉同归,
所以心痛多属于少阴、厥阴、任脉三气冲上而起。暴痛无热,久痛无寒,按之少止者为虚,
不可按近者为实。凡寒痛,兼少阴及任脉者用四逆汤,兼厥阴者用当归四逆汤,
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
白話文:
如果既有熱痛,又有少陰經與任脈的症狀,可以使用金鈴散、延胡索散。如果有厥陰經的症狀,可以使用失笑散。
兼太陽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傷,兼夫任、衝、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榮湯、
白話文:
如果同時兼有太陽經證狀,就使用承氣湯治療。如果氣血受內傷,同時兼有任脈、衝脈、手厥陰經的證狀,則適合使用四物湯、養榮湯。
妙香散之類,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
(鰲按︰潔古據仲景法以桂枝方治陽維,理中三方治陰維,舉其要也,
故餘前論亦據之。瀕湖於陽維增黃芪建中三方,於陰維增金鈴散七方,備其用也,
餘故附錄之)。又曰:叔和以癲癇屬陽維陰維,
《靈樞》以癲癇屬陽蹻陰蹻二說文異旨同,說陽維行衛分諸陽之會,
陰維行營分諸陰之交,陽蹻行一身左右而主陽,陰蹻行一身左右而主陰。
邪在陰維陰蹻則發癲,邪在陽維陽蹻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陽脈主之。癲靜而屬陰,
陰脈主之。大抵二疾,當取之四脈之穴,分其陰陽而已。王叔和曰︰診得陽維脈浮者,
白話文:
「妙香散」這類藥物,要根據病症來使用。這樣就能夠讓陰陽虛實得到調和,病症自然就能夠痊癒了。
潔古先生依據仲景的醫法,用桂枝湯來治療陽維,用理中湯、小建中湯來治療陰維,這都是抓住治療的關鍵。所以我在之前的論述中也依此而行。瀕湖先生在治療陽維時,增加了黃芪建中湯等三種方劑,在治療陰維時,增加了金鈴散等七種方劑,這都是為了更全面地運用治療方法。因此我將這些內容補充到這裡。
另外還有說法認為,叔和先生將癲癇歸屬於陽維和陰維。而《靈樞》中則將癲癇歸屬於陽蹻和陰蹻,這兩種說法雖然文字上有差異,但道理卻是相同的。因為陽維行於衛分,是諸陽經脈會合之處;陰維行於營分,是諸陰經脈交會之處;陽蹻行於全身左右,主掌陽氣;陰蹻行於全身左右,主掌陰氣。
當邪氣入侵陰維和陰蹻時,就會引起癲癇;當邪氣入侵陽維和陽蹻時,就會引起癇症。癇症發作時是動的,屬於陽氣,所以陽脈主之;癲癇發作時是靜的,屬於陰氣,所以陰脈主之。總的來說,這兩種疾病,應該要從四脈的穴位入手治療,根據陰陽來區分。王叔和先生說:「診脈時發現陽維脈浮者,……」。
暫起目眩,陽盛實,苦肩息,灑灑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
脅下支滿,心痛。其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治二維病方十五桂枝湯,〔陽維〕,桂枝,白芍,甘草,薑,棗麻黃,,〔又〕黃芪
白話文:
患者突然感到頭昏眼花,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肩膀酸痛,呼吸急促,像是被寒氣侵襲。診斷發現陰維脈沉而有力,患者感到胸口疼痛,肋骨下方脹滿,心臟也痛。脈搏像一顆顆珠子串在一起,如果是男性,則肋骨下方和腰部疼痛,如果是女性,則陰部疼痛,像是長了瘡一樣。治療陰維脈病症的方法是使用桂枝湯,其中包含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麻黃。此外,也要用黃芪來治療陽維脈。
建中湯,,〔又〕八物湯,,〔又〕,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理
中湯,,〔陰維〕,,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四逆湯,〔又〕,附子,乾薑,甘草當歸四
白話文:
建中湯,又稱 八物湯,由以下藥材組成:
- 人參
- 茯苓
- 白朮
- 甘草
- 川芎
- 當歸
- 白芍
- 熟地黃
逆湯,〔又〕,當歸,桂枝白芍,細辛,甘草,通草,大棗吳茱萸湯,〔又〕,吳萸,人參
白話文:
逆湯:
當歸 桂枝 白芍 細辛 甘草 通草 大棗 吳茱萸
吳茱萸湯:
吳萸 人參
,薑棗
,,金鈴散,〔又〕,金鈴子,延胡索各一兩,每末二錢,酒下,痛止。
與枳朮丸去其餘邪。
白話文:
生薑和大棗,還有金鈴散,其中包括金鈴子和延胡索各一兩,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粉末,用酒送服,直到疼痛停止。
配合使用枳朮丸以去除其他的邪氣。
,,延胡索散,〔又〕,延胡索,當歸蒲黃,赤芍,官桂各一錢,薑黃,木香,乳香,沒
白話文:
延胡索散:
【組成】
- 延胡索 一錢
- 當歸 一錢
- 蒲黃 一錢
- 赤芍藥 一錢
- 肉桂 一錢
- 薑黃 一錢
- 木香 一錢
- 乳香 一錢
- 沒藥 一錢
藥各七分,炙草五分,薑三片
,,此方兼治女人血結胸,心腹作痛,連腰脅脊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
,,失笑散,,〔又〕
,,承氣湯,,〔又〕,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養榮湯,〔又〕,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
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
,,四物湯,,〔又〕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二分半,一方,春倍川芎,
白話文:
藥各七分,炙草五分,薑三片,這個方子可以治女人血結胸,心腹作痛,連腰脅脊膂,上下攻刺,甚至抽搐。
失笑散、承氣湯、養榮湯、四物湯。承氣湯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朴。養榮湯用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四物湯用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二分半,也有的方子在春天會加倍川芎的用量。
夏倍芍藥,秋倍熟地,冬倍當歸。春加防風,夏加黃芩,秋加天冬,冬加桂枝。
白話文:
夏天多放芍藥,秋天多放熟地黃,冬天多放當歸。春天加入防風,夏天加入黃芩,秋天加入天冬,冬天加入桂枝。
,,按此方通治血病,當歸和血歸經,白芍涼血補腎,生地生血寧心,熟地補血滋腎,
川芎行血通肝。
,,妙香散,,〔又〕
,(陽蹻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脈起於跟中,
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主一身左右之陰。所以使機關之矯捷也。
),,蹻以矯舉為義。其脈之剽悍,同於衛氣,而皆上出目內眦。然皆有孔道,
與衛不同。按其脈,則陰出陽而交於足太陽,陽入陰而交於足少陰。
其氣之行每從根柢,陰陽和合,以為蹻舉,而上榮大會於目,故目之開合皆宜。
若目氣不榮,則目不合矣。經曰︰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者,言乎入陰則榮臟,
白話文:
這方子能通治血病,當歸能和血歸經,白芍能涼血補腎,生地能生血寧心,熟地能補血滋腎,川芎能行血通肝。
妙香散,(陽蹻脈起於腳跟,沿著外踝向上走,行經身體左右,主一身左右的陽氣。陰蹻脈起於腳跟,沿著內踝向上走,行經身體左右,主一身左右的陰氣。所以能使身體的活動靈活敏捷。)
蹻的意思就是矯舉,指脈氣的強健,如同衛氣一樣,都從眼睛內角向上延伸出去。但它們都有一定的通道,和衛氣不同。按其脈絡,則陰氣從陽氣中出來交於足太陽經,陽氣入陰氣中交於足少陰經。
其氣的運行總是從根本開始,陰陽和合,才能使身體靈活,並向上滋潤大會於眼睛,所以眼睛的開合才正常。如果眼睛氣血不滋潤,眼睛就會不能合攏。經書上說:陰脈滋養內臟,陽脈滋養腑臟,意思是說,陰脈進入內臟則滋養內臟,陽脈進入腑臟則滋養腑臟。
入陽則榮腑也。又曰:蹻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者,
男子陽用事,其蹻在陽,故數其陽。女子陰用事,其蹻在陰,故數其陰也。至其為病,
陽蹻則陰緩而陽急,陽急則狂走,目不昧。潔古云:裡和表病,為陰不病而陽病。
陽病則寒,其治風池、風府。若在陽表,當汗,桂枝湯、麻黃湯。若在陰裡,當下,
承氣湯。陰蹻病,陽緩而陰急,陰急則陰厥,足脛直,五絡不通。潔古云:表和裡病,
為陽不病而陰病,陰病則熱,別絡。二蹻之病異,治二蹻之法亦異也。
要而論文,奇經八脈,惟帶脈橫束於膂,不與七脈同,而七脈則皆起於太陽、少陰,
白話文:
進入陽經則滋養臟腑。又說:督脈有陰陽之分,如何判斷其陰陽。男子以陽脈為數,女子以陰脈為數,
男子陽氣主事,其督脈在陽經,所以以陽脈為數。女子陰氣主事,其督脈在陰經,所以以陰脈為數。若生病時,
陽脈病變則陰脈緩慢而陽脈急促,陽脈急促則會狂奔亂跑,眼睛失明。潔古云:內證與外證,屬於陰不病而陽病。
陽病則怕冷,治療時應針刺風池、風府穴。若在陽經外證,應發汗,可用桂枝湯、麻黃湯。若在陰經內證,應瀉下,
可用承氣湯。陰脈病變,則陽脈緩慢而陰脈急促,陰脈急促則會陰厥,小腿僵直,五絡不通。潔古云:外證與內證,
屬於陽不病而陰病,陰病則發熱,應針刺別絡穴。二脈的病症不同,治療方法也各異。
總而言之,奇經八脈中,只有帶脈橫向束縛於脊柱,不與七脈相同,而七脈都起源於太陽經、少陰經,
雖或統宗眾會,孔道之各有殊,其實皆自下而上,源不甚遠,古人止言太衝,
不分督任蹻維,說有分之而不盡可分者,固即謂太衝之義也,此又不可不知也夫。
,,〔陽蹻經行諸穴〕《內經》曰: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
下足太陽中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當踝後繞跟,
以僕參為本(在踝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陽為郄(在外踝上三寸,
足太陽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髀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哄(在肩後大骨下,
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
白話文:
雖然各家醫學流派眾多,但各自的理論和方法都有差異。實際上,這些差異都源於相同的基礎,彼此的淵源並不深遠。古人只講「太衝」,並沒有區分督脈、任脈、陽蹻脈和陰維脈,而那些可以區分但又不完全可以區分的概念,其實就是「太衝」的含義。這點是必須知道的。
《內經》中記載:陽蹻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脈。它從腳跟內側開始,經過外踝,沿足太陽膀胱經的中脈穴(位於外踝下方五分凹陷處,與指甲白色交界處)向下,繞過腳跟,以僕參穴為本穴(位於踝骨下方凹陷處,屈腳可觸摸),向上經過外踝上三寸,以附陽穴為郄穴(位於外踝上三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再直上沿著大腿外側,沿著脅部後方,至大腿上部與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交匯於臑會穴(位於肩後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凹陷處),向上經過肩髆外側,與手陽明大腸經交匯於巨骨穴(位於肩峰端上行兩叉骨間凹陷處)。
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在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有孔),上人迎,
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脈動處),
同足陽明上而行巨窌(夾鼻丸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
複會任脈於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內眦,與手足太陽、足陽明、
陰蹻會於睛明穴(見陰蹻下),從睛明上行入發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風池在耳後,
夾玉枕骨下發際陷中)。凡共經二十二穴。,〔陰蹻經行諸穴〕,《內經》曰:
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
足少陽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下一寸陷中),
白話文:
手陽明經和少陽經在肩髃穴交會,肩髃穴位於肩端兩骨縫隙中,舉臂時可見一小孔;上行至人迎穴,夾口吻而行,與手足陽明經和任脈在地倉穴交會;地倉穴位於口吻旁四分處,靠近下顎有微弱脈搏;與足陽明經一起上行至巨窌穴,巨窌穴位於鼻翼旁八分,與瞳孔齊平,平水溝穴;再與任脈在承泣穴交會,承泣穴位於目下七分,瞳孔下方凹陷處;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和陰蹻經在睛明穴交會;從睛明穴上行至發際,下至耳後,進入風池穴而終止;風池穴位於耳後,夾玉枕骨下方發際凹陷處。陰蹻經共計二十二個穴位。《內經》說:陰蹻經是足少陰經的別脈,起於跟中,足少陽經然谷穴之後。然谷穴位於內踝前下一寸凹陷處。
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在內踝下五分),上內踝之上二寸,
以交信為郄(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
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咽嚨交貫衝脈,入頄內廉,上行入目內眦,
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會於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眦外一分宛宛中)。
凡經行八穴。張紫陽《八脈經》云:八脈者,衝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
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
陰維脈在項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項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
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
白話文:
足少陰經從內踝下方照海穴(位於內踝下方五分處)開始,向上經過內踝上二寸,到達交信穴(位於內踝骨上方,少陰經前方,太陰經後方,廉筋骨之間),直上沿著陰股內側進入陰部,再向上循行至胸腔內,進入缺盆穴,然後向上從人迎穴前方出來,到達咽喉處與衝脈交匯,進入頄內廉,繼續向上進入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蹻脈會合於睛明穴(位於目內眥外一分處,宛宛中),然後向上循行。足少陰經總共經過八個穴位。张紫阳《八脉经》中记载:八脉分别是衝脈位於風府穴下,督脈位於臍後,任脈位於臍前,帶脈位於腰部,陰蹻脈位於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位於尾閭後二節,陰維脈位於項前一寸三分,陽維脈位於項後一寸三分。凡人皆有此八脈,均屬陰神,閉而不開,只有神仙才能以陽氣衝開,故能得道。八脈乃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
采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衝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原。
而陰蹻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複命關,曰邦都鬼戶,
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
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無自然上朝,
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要知酉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
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無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李瀕湖曰:
白話文:
採藥時,首先要觀察陰蹻脈,此脈一動,其他脈絡皆通暢。其次是督脈、任脈、衝脈三脈,它們是所有經脈的根本,是造化的源泉。
陰蹻脈遍布全身,有許多名稱,例如天根、死戶、複命關、邦都鬼戶、死生根,還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宮,下達湧泉穴。若能明瞭陰蹻脈的作用,讓真氣聚散皆由此關竅出入,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真氣周流全身,貫通上下,和諧自然,陽氣旺盛,陰氣消退,如同寒冬腊月也能開花結果,所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要知道酉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處是天地每日生成之處,無根無蒂,是產鉛之地,醫家卻不知有此。
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衝任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蹻者。
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諸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相謬也)。,〔脈,法〕,《脈經》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
動苦腰背痛,又為癲癇,僵僕羊鳴,惡風,偏活𢂽痹,身體強。又曰:微澀為風癇,
並取陽蹻,在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穴(跗陽穴也)。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
陽蹻也,動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又為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相連,陰中痛,
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髖,髀骨也。窌,腰下穴也)。又曰︰陰蹻脈急,
白話文:
傳統醫學著作談論陽精、河車,通常都以衝脈、任脈、督脈、命門、三焦等經絡為解釋,卻沒有專門提到陰蹻脈。
而紫陽的《八脈經》記載的經脈,和一般醫家的說法有些不同。但這些內在的奧妙,只有透過內觀才能明瞭。
《脈經》記載:寸口脈前部左右跳動的,就是陽蹻脈,它與腰背痛、癲癇、僵僕羊鳴、惡風、偏癱、肢體強壯等症狀有關。也說,寸口脈後部左右跳動的,也是陽蹻脈,它與癲癇寒熱、皮膚瘙癢、少腹痛、裡急後重、腰髖疼痛、陰部疼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等症狀有關。另外,《脈經》還提到,陰蹻脈急,……
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蹻脈急,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
《難經》曰:陰絡者,陰蹻之絡;陽絡者,陽蹻之絡。
,,〔二蹻脈原由症治〕,《靈樞》曰︰目中赤痛,從內眦始,取之陰蹻(交信穴也)。
又曰: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若中有寒邪,取陰蹻及三毛上,
及血絡出血。(瀕湖所謂足太陽,京骨穴也,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
大骨下赤白際陷中,針三分,灸七壯。膕中,委中穴,在曲膝後橫文中,針三分。
陰蹻取交信穴,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三毛,大敦穴也,
在足大指外側三毛中,肝脈之井也,針三分,灸三壯。血絡者,視其處有絡脈盛滿者,
白話文:
如果腳踝以上部位疼痛,內踝上方疼痛劇烈,外踝上方疼痛緩慢,那麼陽蹻脈可能急,導致外踝上方疼痛劇烈,內踝上方疼痛緩慢。
《難經》說,陰絡是陰蹻脈的絡脈,陽絡是陽蹻脈的絡脈。
《靈樞》記載,眼睛紅痛,從內眼角開始,取陰蹻脈(交信穴)。
又說,風痙反折,先取足太陽穴和膕中穴,並放血。如果有寒邪,取陰蹻脈和三毛穴,並放血。
出其血也。又曰︰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眦。陽氣盛,
則瞋目。陰氣盛,則滿目。又云:五谷入於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氣,分為三隊。
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
化而為血,以榮四脈,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
而先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焉。晝行於陽,夜行於陰,
常從足少陽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臟腑,則衛氣獨衛其外,
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蹻陷。不得入於陽,則陰氣虛,
白話文:
血液從血管中流出。另外,陰蹻和陽蹻交匯於眼睛的銳眥處,陽氣進入陰蹻,陰氣則從陽蹻流出。陽氣旺盛時,就會睜大眼睛;陰氣旺盛時,就會眼睛充血。五穀進入胃部,其糟粕、精液和宗氣分為三路。宗氣積聚在胸腔,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肺,進行呼吸。營氣則分泌津液,注入血管,轉化為血液,滋養四脈,流入五臟六腑,以應付時間的變化。衛氣則排出人體的邪氣,先到達四肢末端,分佈於肌肉、皮膚之間,不停地巡行。白天行於陽經,晚上行於陰經,始終沿着足少陽經脈在五臟六腑之間循環。如今厥氣停留在臟腑,衛氣就獨自守衛身體外圍,行於陽經卻無法進入陰經,行於陽經時則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陽蹻陷落。無法進入陽經時則陰氣虛弱。
故目不瞑也。 治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
白話文:
所以眼睛不能閉上。治療應該補充不足之氣,瀉去有餘之邪,疏通經絡,驅逐邪氣,服用一劑半夏湯即可。
陰陽已通,其臥立至。《甲乙經》曰:人病目閉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
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病目不得滿者,
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於陰,
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瀕湖曰:《靈樞》有云足太陽之筋,為目上綱。足陽明之筋,
為目下綱。寒則筋急,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又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
營衛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滿。老人氣血哀,氣道澀,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滿。
又云︰多臥者,腸胃大而皮膚澀,分肉不解,衛氣行遲故也。
白話文:
當陰陽氣血流通順暢時,人就能正常地躺下和站立。古籍《甲乙經》記載,如果眼睛閉合無法睜開,是因為衛氣停留在陰經,無法運行到陽經,導致陰氣過盛,陰經充盈。而陽經得不到陰氣,陽氣就虛弱,因此眼睛無法睜開。相反,如果眼睛無法閉合,是因為衛氣無法進入陰經,長期停留在陽經,導致陽氣過盛,陽經充盈。而陰經得不到陽氣,陰氣就虛弱,所以眼睛無法閉合。醫家瀕湖解釋說,《靈樞》中提到,足太陽經的筋絡連接到眼部上方,足陽明經的筋絡連接到眼部下方。寒冷時,筋絡收縮,眼睛無法閉合;炎熱時,筋絡舒展,眼睛無法睜開。此外,《靈樞》還記載,強壯的人氣血旺盛,肌肉柔軟,營氣和衛氣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氣充足,夜晚睡眠充足。老年人氣血衰弱,氣道阻滯,衛氣內攻,所以白天精氣不足,夜晚睡眠也不足。同時,經常躺臥的人,腸胃較大,皮膚粗糙,肌肉緊繃,衛氣運行緩慢,也是這個道理。
張子和云︰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巢元方云:脾病困倦而嗜臥,膽病多煩而不眠。
王叔和云: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也,人夜臥則脾不動搖,
脈為之數疾也。一云︰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
數說皆言目閉、目不滿,雖不言及二蹻,說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也。
張潔古曰︰蹻者,捷疾也。二脈起於足,使人蹻疾也。陽蹻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
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為陽蹻之絡。陰蹻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
主持諸裡,故名為陰蹻之絡。陰蹻為病,陰急則陰厥脛直,五絡不通,表和裡病。
白話文:
張子和說:思慮過度就會導致失眠,而嗜睡則是身體倦怠的表現。巢元方說:脾臟病變會導致困倦嗜睡,膽臟病變則容易多愁善感而失眠。
王叔和說:水流在夜間快速流動並發出聲音,是因為地氣休養的緣故,人體也應該如此。人在夜間睡眠時,脾臟便不再活動,脈象則會變得快速而微弱。還有一種說法是:脾臟的狀態可以從眼瞼看出,眼瞼活動就表示脾臟能夠消化食物,脾臟有病就會導致眼瞼澀滯而嗜睡。
以上幾種說法都提到眼睛閉合、眼球不飽滿,雖然沒有直接提到二蹻,但說法都離不開陰陽營衛虛實的道理,可以相互印證。
張潔古說:蹻是指快速的意思。二蹻起於足部,使人行動敏捷。陽蹻位於肌肉表面,陽脈流經此處,貫穿六腑,主持外表的機能,所以稱為陽蹻之絡。陰蹻位於肌肉深處,陰脈流經此處,貫穿五臟,主持內部的機能,所以稱為陰蹻之絡。陰蹻出現病變,陰氣急迫就會導致陰厥,脛骨僵直,五絡不通,導致表面和內部的疾病。
陽蹻為病,陽急則狂走,目不昧,表病裡和。陰病則熱,可灸照海、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陽之合也。筋病治此)。陽病則寒,可針風府、
風池(風府在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太陽、陽維之會也)。又曰:
在陽表者當汗之,在陰裡者當下之。又癲癇晝發,灸陽蹻;夜發,灸陰蹻。
治二蹻病方
五桂枝湯,,〔陽蹻〕,桂枝,白芍,甘草,薑,棗麻黃湯,,〔又〕,,麻黃,桂枝,甘
草杏仁,薑,棗
,,承氣湯,,〔又〕
,,半夏湯,,〔又〕,,長流水八升,揚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
白話文:
陽蹻生病,陽氣急迫就會狂躁亂跑,眼睛卻不昏花,這是表症,裡頭卻是和緩的。陰病則會發熱,可以灸照海穴。
陽陵泉穴在膝蓋下方一寸外側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合穴。筋脈疾病可以治療此穴。陽氣病變則會感到寒冷,可以針刺風府穴。
風府穴在項後髮際邊緣一寸處,位於大筋內側凹陷處,是督脈、太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
又說:陽氣表症應該發汗,陰氣裡症則應該瀉下。又癲癇症白天發作,灸陽蹻穴;晚上發作,灸陰蹻穴。
治療二蹻穴疾病的藥方:
五桂枝湯,針對陽蹻穴疾病,藥材包括桂枝、白芍、甘草、薑、棗。
麻黃湯,針對陽蹻穴疾病,藥材包括麻黃、桂枝、甘草、杏仁、薑、棗。
承氣湯,針對陽蹻穴疾病。
半夏湯,針對陽蹻穴疾病,藥材包括長流水八升,揚起一千遍,取其清液五升煮沸,以蘆葦木燃火。
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至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
白話文:
準備糯米一升,半夏五合,用文火慢慢熬煮,直到剩下一升半,去除渣滓,取汁一小杯,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服用量。
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甘草乾薑湯,,〔陰蹻〕,,甘草,乾薑
白話文:
知道了。所以對於新發病的人,喝完藥就躺下休息,等到出汗就好了。如果是慢性病,喝三次藥就好了。
甘草乾薑湯,用於陰蹻,藥材包括甘草和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