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二,六淫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六淫 (13)

1. 卷十二,六淫

迎而奪少陽之氣。望夏谷雨之後,則加石膏、黃芩、知母,迎而奪陽明之氣。

季夏濕土主令,則加防己、白朮、茯苓,生脾土之濕。望秋大暑之後,則加厚朴、

藿香、官桂,迎而奪太陰之氣。望冬霜降之後,則加桂、附。當歸,勝少陰之寒。

又曰:治中風須分陰陽,陰中者,或青或白或黑,痰喘,昏亂眩冒,多汗,

甚者手足厥冷;陽中者,面赤唇焦,牙關緊閉,上視強直,掉眩煩渴。又曰。中腑者,

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痛,筋脈拘急,肉瞤,頭目眩,手足不收,

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宜犀角散)。左寸脈浮洪,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

語言蹇,舌強口乾,忡悸恍惚,此中包絡兼中心也(宜加味牛黃散)。右關脈浮緩,

或浮大,面黃,汗多惡風,口嘴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內瞤動,

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宜防風散)。右寸脈浮澀而短,鼻流清涕,面白,多喘,

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腸兼中肺也(宜五味子湯)。

左尺脈浮滑,面目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

此中膀胱兼中腎也(宜獨活散)。士材之分晰施治如此,詎非司命者所當加意哉。總之,

治中風大法,猝然昏倒,必先順氣,然後治風(宜蘇合丸,用竹瀝、薑汁調灌,

如口不開,急用吹鼻散吹入,有嚏可治,無則死)。亦須辨明氣血之所屬,氣虛者,

右手足必不仁(宜六君子湯加鉤藤、薑汁);血虛者,左手足必不仁(宜八珍湯加竹瀝、

鉤藤、薑汁)。此其要法也。若夫稟賦不齊,七情異起,六氣殊傷,又難執一,

神明參活可也。,今將中風條款根由方治開列於後。一曰口噤不開,

足陽明頷頰之脈急則口噤,肝風乘胃故也,急將皂莢、乳香、黃芪、防風煎湯燻之,

然須大作湯液,如蒸如霧乃得力。南星、冰片為細未,擦牙齦。或藜蘆、鬱金末搐鼻。

或明礬一兩、飛鹽五錢擦牙,更用錢部棉裹安牙盡處。甘草五寸截五段,麻油浸透,

火炙,抉口令咬之,約人行十裡部,又換一段,從此灌藥甚便。二曰口眼歪邪,

耳鼻常靜,故風不作。口眼常動,故風易生。搖風則血液衰耗,無以養筋,

故筋脈拘急,而口目為僻,眦急不能卒視(宜疏風飲),急以桂技三兩,酒煎濃汁,

以舊布浸之,右歪拓左,左歪拓右,乳香二兩、皂莢一兩,燒煙燻之。三曰語言蹇澀。

經曰:足太陽脈貫舌本,散舌下,病則舌強。又曰:足少陰脈之正者係舌本。

又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可見中風之正,皆由腎脈之氣不能上循喉嚨,挾舌本,

故不能言。脾土不足,痰涎湧盛而蹇澀,故亦不能言也(腎不足宜地黃飲子,

白話文:

當身體受到風邪侵襲時,會先損害少陽經的氣。如果觀察到在夏季穀雨之後,可以使用石膏、黃芩和知母這些藥材,來抵抗並奪回被風邪侵犯的陽明經的氣。

到了季夏,濕土主導時令,可以使用防己、白朮和茯苓這些藥材,來幫助脾土去除濕氣。如果觀察到在秋季大暑之後,可以使用厚朴、藿香和官桂這些藥材,來抵抗並奪回被風邪侵犯的太陰經的氣。如果觀察到在冬季霜降之後,可以使用桂枝、附子和當歸這些藥材,來戰勝少陰經的寒氣。

另外,治療中風需要區分陰陽。屬於陰證的中風,患者的臉色可能呈現青色、白色或黑色,伴隨痰多、喘息、神志不清、頭暈目眩、多汗,嚴重時手腳冰冷。屬於陽證的中風,患者的臉色會發紅、嘴唇焦乾、牙關緊閉、眼睛向上看、身體僵硬、頭暈、煩躁口渴。

此外,中風侵犯腑臟時,通常也會影響到內臟。例如:左關脈浮弦,臉色發青,左側脅肋疼痛,筋脈拘攣,肌肉跳動,頭暈目眩,手腳不聽使喚,無法坐立,這是中風影響到膽經,同時也影響到肝經的表現(適合使用犀角散)。左寸脈浮洪,臉色發紅,多汗怕風,精神錯亂,說話困難,舌頭僵硬口乾,心悸恍惚,這是中風影響到包絡經,同時也影響到心經的表現(適合使用加味牛黃散)。右關脈浮緩或浮大,臉色發黃,多汗怕風,說話不清楚,身體沉重,疲勞嗜睡,皮膚麻木,皮下肌肉跳動,腹脹不想吃東西,這是中風影響到胃經,同時也影響到脾經的表現(適合使用防風散)。右寸脈浮澀而短,鼻流清涕,臉色蒼白,多喘,胸悶氣短,自汗,聲音嘶啞,四肢無力,這是中風影響到大腸經,同時也影響到肺經的表現(適合使用五味子湯)。左尺脈浮滑,臉色發黑,腰背疼痛牽引到小腹,無法彎腰後仰,兩耳出現虛鳴,關節疼痛,腳無力且容易恐懼,這是中風影響到膀胱經,同時也影響到腎經的表現(適合使用獨活散)。

以上這些醫師對中風的分析和治療方法,難道不是身為醫者應該特別注意的嗎?總之,治療中風的原則,遇到突然昏倒的患者,必須先調整氣機,然後再治療風邪(適合使用蘇合丸,用竹瀝和薑汁調和後灌服,如果嘴巴無法張開,則緊急將吹鼻散吹入鼻腔,如果能打噴嚏就表示可治癒,如果沒有反應就危險了)。此外,還必須辨別氣血的虛實。氣虛的患者,右手和右腳一定會麻木(適合使用六君子湯,並加入鉤藤和薑汁);血虛的患者,左手和左腳一定會麻木(適合使用八珍湯,並加入竹瀝、鉤藤和薑汁)。這些都是治療中風的基本原則。至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情緒變化,以及受到不同風邪侵襲,情況會更加複雜,不能拘泥於固定方法,需要靈活運用。

以下列出中風的相關症狀、病因和治療方法:

一、口噤不開:足陽明經的脈絡連接著下巴和臉頰,如果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口噤。這是肝風侵犯胃的緣故。應緊急使用皂莢、乳香、黃芪和防風煎湯薰蒸,並且要用大量湯藥,使蒸氣像霧一樣才能見效。也可以將南星和冰片磨成細粉,擦在牙齦上。或者用藜蘆和鬱金粉末吹入鼻腔。也可以用明礬一兩、飛鹽五錢擦牙,然後用棉花包住鹽,塞在牙齦邊緣。將甘草五寸切成五段,用麻油浸透,用火烤後讓患者咬住,大概走十里的路程後再換一段,這樣灌藥就比較方便了。

二、口眼歪斜:耳朵和鼻子如果保持靜止,就表示沒有風邪侵犯。如果口眼經常抽動,就表示容易產生風邪。風邪擾動,會導致血液衰退,無法滋養筋脈,所以會造成筋脈拘急,而口眼歪斜,眼角抽動不能正常看東西(適合使用疏風飲)。應緊急使用桂枝三兩,用酒煎煮濃汁,用舊布浸泡後敷在歪斜的部位,右邊歪斜敷在左邊,左邊歪斜敷在右邊。另外,用乳香二兩和皂莢一兩燒煙薰蒸。

三、語言蹇澀:《黃帝內經》說:足太陽經的脈絡連接著舌根,散佈在舌頭下方,如果這個經脈發生病變,就會導致舌頭僵硬。又說:足少陰經的脈絡也連接著舌根。又說:內部氣血失調,導致氣機逆亂,就會造成失語和癱瘓。可見中風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腎經的氣無法上行到喉嚨,並牽連到舌根,所以才無法說話。脾土虛弱,導致痰涎過多,也會使語言變得困難(腎虛宜用地黃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