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二,六淫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六淫 (14)

1. 卷十二,六淫

脾不足宜六君子湯)。至其所兼,有緣風痰者宜滌痰,有緣濕痰者清脾熱,

有緣迷心竅者清心火,有緣風熱者清肝火,有緣虛火上炎者壯水之主,

有緣虛寒厥逆者益火之原,各隨症兼治之(宜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

加味轉舌膏,隨所當用而施治)。四曰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者,土太過也(宜平胃散、

五苓散)。脈細小無力者,土不及也(宜補中益氣湯)。而或為血活筋急(宜四物湯),

或為水旺風淫(宜四物湯加防風、鉤藤、秦艽),或為痰多(宜六君子湯加秦艽、天麻、

竹瀝、薑汁)。五曰身體疼痛。諸陽之經,皆起手足循行於身體,風寒客於肌膚,

始痹而痛(宜蠲痹湯),若挾濕熱(宜當歸拈痛湯)、挾寒(宜鐵彈丸)、

挾虛皆是(宜十全大補湯)。六曰痰涎壅盛,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

人肥必氣急而肺盛,肺金尅肝木,故痰盛(宜星香散、二陳湯)。

其有挾虛者(宜上二方加參、芪、竹瀝),有挾寒者(宜上二方加桂、附、薑汁),

有實者(宜木香湯送星香散),有虛者(宜六君子湯送星香散),皆隨症酌治。

七曰遺尿不禁,皆由脾虛下陷(宜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

腎虛不能收攝也(宜地黃飲子同生脈散)。八曰小便不利,中風便不利。說由自汗,

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清熱止汗,小便自行矣(宜涼膈散、當歸六黃湯)。

九曰善飢善食,風木太過,凌虐中州,脾土受攻,求助於食,法當瀉肝安脾,

則複其常矣(宜青皮白芍湯)。十曰自汗盜汗。或由於風多者宜桂枝湯,

或由於表虛者(宜玉屏風散),或由於陽氣虛者(宜芪附湯),皆宜順時審症。至如盜汗,

更宜變通(宜補中益氣湯送六味丸,或當歸六黃湯作丸)。十一曰神氣昏瞀,

說由痰氣逆衛,心主被障,故昏不知人,此係中臟而非中腑,

閉症而非脫症(煎劑宜六君子湯加南星、木香、菖蒲、遠志、竹瀝、薑汁,

丸劑宜至聖保命丹、加減牛黃清肺心湯)。十二曰左癱右瘓,說癱瘓及四肢頑麻,

骨節酸痛,一切寒濕風氣,與腎虛足膝無力,治法皆同(宜史國公酒)。

其條款根由方治,各各不同如此。而前人又據經文分列中風四大法,

雖不外乎臟腑肢體間症治,然其法亦不可不知。一曰偏活,即半身不遂,由血氣偏虛,

邪氣留著於所虛之半邊,阻隔脈道,故手足活瘦,骨間疼痛。經言:虛邪客於身半,

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活是也。而仲景又言:

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則知經之榮衛,乃病所發之由。仲景之分腠,

乃病所寄之處也(宜加減潤燥湯以治左偏,祛風除濕湯以治右偏)。二曰風痱,身無痛,

白話文:

脾胃虛弱適合用六君子湯。如果兼有其他症狀,像是:有夾雜風痰的,要用滌痰的藥;有夾雜濕痰的,要清脾熱;有導致心神迷亂的,要清心火;有夾雜風熱的,要清肝火;有虛火上炎的,要滋養腎陰;有虛寒厥逆的,要溫補腎陽。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方來治療,像是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八味丸、加味轉舌膏等,依照病症選擇合適的藥方。

第四種情況是四肢無力,脈象緩慢但有力,這是脾土功能太過旺盛,適合用平胃散或五苓散。脈象細小無力,是脾土功能不足,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可能會有血脈活絡但筋脈緊縮(適合用四物湯),或者水濕過盛導致風邪肆虐(適合用四物湯加防風、鉤藤、秦艽),或者痰液過多(適合用六君子湯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第五種情況是身體疼痛,因為各陽經都從手足開始,在身體上運行,風寒侵襲肌膚,開始會麻木然後疼痛(適合用蠲痹湯)。如果還夾雜濕熱(適合用當歸拈痛湯)、夾雜寒邪(適合用鐵彈丸),或者屬於虛證(適合用十全大補湯)。

第六種情況是痰涎過多,多發生在肥胖的人身上,因為他們體表氣盛而體內氣虛。肥胖的人通常會氣喘、肺氣旺盛,肺金剋肝木,所以痰多(適合用星香散或二陳湯)。如果有夾雜虛證的(適合在上述藥方中加人參、黃芪、竹瀝),有夾雜寒邪的(適合在上述藥方中加桂枝、附子、薑汁),有屬於實證的(適合用木香湯送服星香散),有屬於虛證的(適合用六君子湯送服星香散),這些都要根據病症來酌情治療。

第七種情況是小便失禁,都是因為脾虛導致氣虛下陷(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以及腎虛不能固攝(適合用地黃飲子同生脈散)。

第八種情況是小便不利,中風也可能導致小便不利。如果說是因為自汗導致津液外洩,小便自然會減少,清熱止汗後小便自然會恢復正常(適合用涼膈散或當歸六黃湯)。

第九種情況是容易飢餓,吃很多東西,這是因為肝木太過旺盛,侵犯脾土,脾土為了自救而求助於食物。治療方法應該是瀉肝安脾,就能恢復正常(適合用青皮白芍湯)。

第十種情況是自汗或盜汗。可能是因為風邪過多(適合用桂枝湯),可能是因為表虛(適合用玉屏風散),也可能是因為陽氣虛弱(適合用芪附湯),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至於盜汗,更要靈活變通(適合用補中益氣湯送服六味丸,或者用當歸六黃湯製成藥丸)。

第十一種情況是神志不清,可能是因為痰氣上逆,阻礙心神,導致意識模糊,這是內臟問題而不是外腑問題,屬於閉證而不是脫證(湯藥適合用六君子湯加南星、木香、菖蒲、遠志、竹瀝、薑汁,丸藥適合用至聖保命丹或加減牛黃清肺心湯)。

第十二種情況是左半身癱瘓或右半身癱瘓,癱瘓、四肢麻木、骨節酸痛等症狀,都是寒濕風氣以及腎虛導致足膝無力引起的,治療方法基本相同(適合用史國公酒)。

以上各種情況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前人根據經典將中風分為四大類,雖然這些症狀都離不開臟腑和肢體,但分類方法也應該知道。第一種是偏癱,就是半身不遂,因為氣血偏虛,邪氣停留在虛弱的一側,阻礙了脈絡,導致手足瘦弱,骨骼間疼痛。經典說:虛邪侵入身體的一半,侵入較深,停留在營衛,營衛稍弱,正氣就散去,邪氣獨留,就會引發偏癱。張仲景說:語言沒有變化,意識不混亂,病在皮膚腠理之間。就知道經絡的營衛是疾病發生的原因,而張仲景說的腠理是疾病停留在的地方(治療左側偏癱適合用加減潤燥湯,治療右側偏癱適合用祛風除濕湯)。第二種是風痱,身體沒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