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二,六淫 (12)
卷十二,六淫 (12)
1. 卷十二,六淫
或有汗身熱不惡風者(宜桂枝、葛根、黃芩、甘草)。有太陰經症無汗身涼者(宜麻黃、
防風、乾薑、附子)。有少陰經症有汗不熱者(宜麻黃、桂枝、杏仁、防風、附子、
甘草)。若無此四經之症,在少陽、厥陰二經,則從二經治之(宜柴胡、黃芩、連翹、
羌活、甘草)。然以上種種形症,不獨中腑為然,即中臟中血脈者,亦往往有之,
當臨時參酌為治。惟中腑者必面加五色,脈浮弦而多惡風,大法,
必當汗之(宜疏風湯、小續命湯),然亦不可過汗以損衛氣。
至如中血脈者病在半表半裡,其症口眼嘴斜,沉沉欲睡,外無六經症狀,
內無便溺之危,既不可汗,又不可下,惟以靜勝其躁,以養血為主(宜大秦艽湯、
養榮湯、羌活愈風湯)。其有痿痹癱瘓頑麻,或因痰而中(宜滾痰丸、三生飲、
龍星丹),或因火而中(宜涼膈散、清氣宣風散),或因暑而中(宜香茹飲、
沈氏中暑湯),或因濕而中(宜行濕流氣散、滲濕湯),或因寒而中(宜附子湯、
附子麻黃湯),或因虛而中(宜萬金湯、寶回春湯),或因氣而中(宜木香調氣散、
順氣勻風散),或因惡而中(宜桃奴丸、調氣平胃散),雖所中之因不一,皆為類中風。
說類中者,卒倒偏活,語言蹇澀,痰涎壅盛,皆與中臟腑血脈之真中風相類,
但無六經形症為異耳。由中氣虛慮,血液因而泣逆,故虛風內煽,至此生病也,
治必於補益藥中,加治風之品(宜以參、芪為君,歸、地佐之,加秦艽、茯神、竹瀝、
薑汁、梨汁、人乳),最為穩妥。雖然,類中諸症既不可不別於真中風,
亦不得混於脫絕之症。脫絕者何?經曰:中開者心絕,手撒者脾絕,眼合者肝絕,
遺尿者腎絕,聲如鼾者肺絕,皆由虛極而陽脫也。
若五症不全現者急用大劑參芪朮附進之,或可救十中之一。若誤服蘇合丸、牛黃丸、
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即不可救。說古人製此等方藥,皆辛香走竄,
為斬關奪門之將,原為牙關緊塞、兩手握固、中臟之閉症而設,故用牛黃入脾治肉,
麝香入腎治骨,冰片入肝治筋,惟邪氣深入者,乃能驅出。若施於中腑脫絕之症,
反掌殺人矣。夫真中、類中、脫絕,其各有別如此。而士材於真中風,
又有分表裡分陰陽之說,於中腑又有多兼中臟之說,至為精審。玆試撮其略曰:
真中風須分表裡,病在表者,照前六經形症治之。在裡者,便溺阻隔,
須下之(宜三化湯)。若表裡俱見,先解表,後攻裡。若內外邪已解,而猶語言蹇澀,
半身不遂,未能驟愈,則以六君子湯為主,加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生地、白芍,
久久服之,榮衛自和。此即古所稱大藥加麻黃即一旬之微汗,
加大黃即一旬之微利者是也。如望春大寒之後,則加人參、半夏、柴胡、木通,
白話文:
有時候身體發熱但沒有畏風的感覺(適合用桂枝、葛根、黃芩、甘草來治療)。有太陰經的症狀但沒有汗且身體發涼(適合用麻黃、防風、乾薑、附子來治療)。有少陰經的症狀但有汗卻不發熱(適合用麻黃、桂枝、杏仁、防風、附子、甘草來治療)。如果沒有以上四經的症狀,病在少陽經或厥陰經,就按照這兩經的治法(適合用柴胡、黃芩、連翹、羌活、甘草)。
然而,以上這些症狀,不僅僅會發生在腑,也常常會發生在臟或血脈中,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其中,病在腑的,臉上會出現五種顏色的變化,脈象呈現浮弦且多有怕風的感覺,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發汗(適合用疏風湯、小續命湯),但也不可過度發汗,以免損傷身體的防禦能力。
至於病在血脈的,病在半表半裡之間,症狀是口眼歪斜、昏沉想睡,外表沒有六經的症狀,內部也沒有大小便的危險。這種情況既不能發汗,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只能通過靜養來平息身體的躁動,以滋養血液為主(適合用大秦艽湯、養榮湯、羌活愈風湯)。
另外,還有些情況會導致肢體痿軟無力、麻木癱瘓,可能是因為痰引起的(適合用滾痰丸、三生飲、龍星丹),可能是因為火引起的(適合用涼膈散、清氣宣風散),可能是因為暑氣引起的(適合用香薷飲、沈氏中暑湯),可能是因為濕氣引起的(適合用行濕流氣散、滲濕湯),可能是因為寒氣引起的(適合用附子湯、附子麻黃湯),可能是因為虛弱引起的(適合用萬金湯、寶回春湯),可能是因為氣機不順引起的(適合用木香調氣散、順氣勻風散),也可能是因為受到邪氣侵擾引起的(適合用桃奴丸、調氣平胃散)。雖然病因不同,但都屬於類似中風的情況。
之所以說是類似中風,是因為它和真的中風,例如突然跌倒、半身不遂、說話不清、痰多壅塞等症狀相似,但卻沒有六經的症狀,這就是兩者的區別。這種病是因體內氣虛,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虛風內動,從而發病。治療時,必須在補益藥的基礎上,加入治療風邪的藥物(適合用人參、黃芪作為主要藥,當歸、熟地作為輔助藥,再加入秦艽、茯神、竹瀝、薑汁、梨汁、人乳),這樣最為穩妥。
雖然如此,類似中風的症狀既要和真的中風區別開來,也不能和脫證(即身體虛脫衰竭的症狀)混淆。什麼是脫證呢?醫書上說:嘴巴張開表示心氣衰竭,手張開表示脾氣衰竭,眼睛閉合表示肝氣衰竭,大小便失禁表示腎氣衰竭,呼吸像打鼾表示肺氣衰竭,這些都是因為身體虛弱到極點、陽氣外泄所導致的。
如果這五種症狀沒有全部出現,就趕緊用大劑量的人參、黃芪、白朮、附子來治療,或許還能救回十分之一的病人。如果誤用蘇合丸、牛黃丸、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的藥,就無藥可救了。古人製作這些藥方,都是辛辣香燥、走竄性強的藥物,就像是破門而入的將軍,原本是為了治療牙關緊閉、雙手握拳、病在臟的閉證而設計的,所以用牛黃入脾治療肌肉,麝香入腎治療骨骼,冰片入肝治療筋脈。只有在邪氣深入體內時,才能把它驅趕出來。如果用在病在腑的脫證上,反而會加速死亡。真中風、類似中風、脫證,它們之間的區別就是這樣。
此外,對於真中風,古代醫家還有分表裡、分陰陽的說法,對於病在腑的情況,還有可能同時兼有病在臟的說法,非常精細。這裡簡單概括一下:
真中風需要區分表裡,病在表的,按照前面所說的六經症狀來治療。病在裡的,會有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需要用瀉下的方法(適合用三化湯)。如果表裡都有症狀,要先解除表證,再攻裡證。如果表裡邪氣已經解除,但是仍然說話不清、半身不遂,不能馬上痊癒,就以六君子湯為主,加入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生地、白芍,長期服用,就能讓身體的營氣和衛氣調和。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加入麻黃就能微微發汗,加入大黃就能微微通利大便的道理。如果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可以加入人參、半夏、柴胡、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