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1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16)

1. 卷十五

癰疽瘡毒等症,俱有寒熱似瘧者,須細間其原,不得概認為瘧。

,〔脈,法〕,,,《要略》曰︰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小緊者宜下之,

弦遲者可溫之,弦而緊者可發汗,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脈經》曰: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丹溪曰:瘧脈多弦,但熱則帶數,

寒則帶遲,亦有病久而脈極虛微無力,似乎不弦,然必於虛數之中見弦,但不搏手耳,

細察之可也。《醫鑑》曰:弦短者傷食,弦滑者多痰,虛微無力為久瘧。《回春》曰:

瘧脈遲緩者,病自愈。,〔瘧疾形症〕,,,《內經》曰:陰陽交爭,陽並於陰,

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太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

陰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

則喘而咳,故欲飲冷。《入門》曰:衛虛則先寒,營虛則先熱,表邪多則寒多,

裡邪多則熱多,表裡相半則寒熱相等。丹溪曰:人之榮衛晝行於陽,陽表也,

夜行於陰,陰裡也,榮衛行到,病所不通,乃作寒栗鼓振,頭頷中外皆寒,腰脊俱痛,

此邪氣入於內也。寒戰俱已,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煩滿欲吐,自汗,

此邪氣發於外也。《三因》曰:暑瘧則單熱,溫瘧則多寒,寒瘧則先寒後熱,

風瘧則先熱後寒,餘皆先寒後熱。又曰:陽不足,則陰邪出表而與陽爭,

乃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裡而與陰爭,乃陽勝而為熱。

若邪入而正氣不與之爭,則但熱而無寒。陽不足,則先寒,陰不足,則先熱。東垣曰:

身後則為太陽,太陽者,膀胱水寒也;身前為陽明,陽明者,大腸金燥也;

少陽之邪在其中,近後膀胱水則惡寒,近前陽明金則發熱,故往來寒熱而為瘧。

,,〔瘧發日數〕,,丹溪曰: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

連日發者受病一月,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氣血俱受病也。又曰:三日一發,

陰經受病最重。《入門》曰:陽為腑,邪淺與榮衛並行,一日一件;陰為臟,

邪深橫連膜原,不能與正氣並行,故間日蓄積乃作,或三四日一作,久則必為瘧母。

,,〔瘧發時刻〕,,,《保命》曰:從卯至午作者,邪在外也;從午至酉作者,

邪在內也;從酉至子作,或至寅作者,邪在血分也。《入門》曰:陽為子時至巳,

陰為午時至亥,如作審卯而退於未中,或作未中而退於子丑,皆謂之陰陽不分,

須用藥趲早,或移時分,定陰陽,然後陽瘧截住,陰瘧升散。

,,〔瘧發晝夜宜分治〕,,,《醫鑑》曰:氣虛則日發,宜補中益氣湯加半夏、黃芩,

六君子湯;血虛則夜發,宜麻黃黃芩湯,柴胡芎歸湯。

,,〔瘧疾治法〕,,《保命》曰︰太陽曰寒瘧,宜汗;正陽明曰熱瘧,宜下;

白話文:

卷十五

癰、疽、瘡、毒等病症,有時候會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必須仔細區分病因,不能一概認為是瘧疾。

脈象與診斷

  • 《醫學要略》說: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弦脈帶數是熱證,弦脈帶遲是寒證。弦脈又小又緊,適合用瀉下的方法;弦脈遲緩,適合用溫補的方法;弦脈又弦又緊,適合用發汗的方法;脈象浮大,適合用催吐的方法;弦脈數快,通常是風邪引起的,可以用飲食調理來控制。
  • 《脈經》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如果脈象微弱,表示虛弱,如果脈象散亂不規則,就表示病危。
  • 朱丹溪說:瘧疾的脈象多為弦脈,但發熱時會帶數,發冷時會帶遲。也有久病導致脈象極度虛弱無力,似乎不是弦脈,但一定在虛數的脈象中能感受到弦脈,只是不明顯而已,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 《醫學入門》說:弦脈短促通常是傷食,弦脈滑利通常是痰多,脈象虛弱無力是久病瘧疾的表現。
  • 《回春》說:瘧疾的脈象遲緩,表示病情會自然好轉。

瘧疾的症狀

  • 《黃帝內經》說:陰陽兩氣交戰,陽氣偏盛於陰氣,就會導致陰氣實而陽氣虛。陽明經氣虛就會出現寒顫、牙關緊閉;太陽經氣虛就會出現腰背、頭項疼痛。三陽經都虛弱,就會導致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就會出現骨頭寒冷疼痛,寒冷從內而生,所以身體內外都感到寒冷。陽氣旺盛就會出現體表發熱,陰氣虛弱就會出現體內發熱,體內外都發熱,就會出現喘息、咳嗽,並想喝冷飲。
  • 《醫學入門》說:衛氣虛弱會先感到寒冷,營氣虛弱會先感到發熱。體表邪氣多,寒冷症狀就多;體內邪氣多,發熱症狀就多;如果體表和體內邪氣相當,寒熱症狀也會相當。
  • 朱丹溪說:人體的營衛之氣白天在陽氣運行,陽氣主表;夜晚在陰氣運行,陰氣主裡。當營衛之氣運行到病邪阻滯的地方,無法通過時,就會出現寒顫、身體震動、頭部、下巴內外都感到寒冷、腰部脊椎疼痛,這是邪氣侵入體內。寒顫結束後,身體內外都感到發熱、頭痛欲裂、口渴想喝冷飲、煩躁、想吐、自汗,這是邪氣從體內發散到體外。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暑瘧只有發熱,溫瘧寒冷症狀多,寒瘧是先冷後熱,風瘧是先熱後冷,其餘瘧疾都是先冷後熱。又說:陽氣不足,陰邪就會向外與陽氣抗爭,導致陰氣過盛而出現寒冷;陰氣不足,陽邪就會向內與陰氣抗爭,導致陽氣過盛而出現發熱。如果邪氣侵入體內,而正氣不與之抗爭,就只會發熱而沒有寒冷。陽氣不足會先感到寒冷,陰氣不足會先感到發熱。
  • 李東垣說:身體後背屬於太陽經,太陽經與膀胱水寒有關;身體前部屬於陽明經,陽明經與大腸金燥有關。少陽經的邪氣在身體中間,如果靠近後面的膀胱水,就會感到寒冷,如果靠近前面的陽明金,就會發熱,所以會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也就是瘧疾。

瘧疾發作的規律

  • 朱丹溪說:每三天發作一次,表示得病一年;隔天發作一次,表示得病半年;連續發作,表示得病一個月;兩天連續發作,休息一天,表示氣血都受到了損害。又說:每三天發作一次,表示陰經受損最嚴重。
  • 《醫學入門》說:陽經屬於腑,邪氣較淺,與營衛之氣一起運行,所以一天發作一次;陰經屬於臟,邪氣較深,橫向侵犯體內的膜原,無法與正氣一起運行,所以隔天才會發作,或者三四天發作一次,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瘧母(指瘧疾遷延不愈,病情複雜)。

瘧疾發作的時間

  • 《保命集》說:從卯時(早上5點-7點)到午時(中午11點-1點)發作,邪氣在體表;從午時到酉時(下午5點-7點)發作,邪氣在體內;從酉時到子時(晚上11點-1點)或者到寅時(凌晨3點-5點)發作,邪氣在血液中。
  • 《醫學入門》說:陽氣的時間是子時到巳時(晚上11點到上午11點),陰氣的時間是午時到亥時(中午11點到晚上11點)。如果在卯時發作,在未時(下午1點-3點)退燒,或者在未時發作,在子丑時(晚上11點-凌晨3點)退燒,都表示陰陽不分,必須及早用藥來調整陰陽。確定陰陽後,才能用藥來截斷陽瘧或疏散陰瘧。

瘧疾晝夜發作的治療

  • 《醫學入門》說:氣虛導致白天發作,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黃芩,或用六君子湯;血虛導致夜晚發作,適合用麻黃黃芩湯或柴胡芎歸湯。

瘧疾的治療方法

  • 《保命集》說:太陽經的寒瘧,適合用發汗的方法;陽明經的熱瘧,適合用瀉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