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 (9)

1. 卷七

雖皆由腎灌施,而既灌施各臟,則即為各臟之液也。入心之汗,已詳言之。若夫涕者,

由肺所出,或清或濁,皆肺之病也。如肺傷風,則流清涕(宜川芎茶調散。)肺傷熱,

則流黃濁涕如膿狀,甚或大如彈丸,從鼻中出,不出,損肺而死(宜黃連清肺散。

)肺傷寒則流厚濁涕(宜參蘇飲。)肺兼傷風熱,亦流濁涕(宜荊防瀉白湯。

)肺氣冷亦流清涕(宜半夏溫肺湯。)然而肺系上通於腦,故鼻淵一症,則為腦病,

其原皆由肺經感受風寒,久而凝入腦戶,太陽濕熱又為蒸鬱(宜辛夷消風散。

)或好飲熱熾,風邪相乘,而風與熱交結不散(宜辛夷荊芥散。)皆能成此症,

以致濁涕下不止。經又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

是病更兼屬乎膽者也(宜奇授藿香散。)其款另詳於鼻門。瓷者,由肝所出,

其因悲哀愁哭,而瓷出不為病者,無論已。至如迎風瓷出(宜加味地黃丸,

)隱澀瓷出(宜芎歸明目丸,)羞明瓷出(宜羞明立勝散,)皆肝之病也。說肝發竅於目,

《靈樞》謂目者肝之所聚,上液之道,則使宗脈有所感而成病,必液道開,

液道開而瓷於是出矣。其緣乎迎風者,肝陰虧血,不能榮及乎睛,

故為風邪所搏而瓷出也。其緣乎隱澀者,肝經熱邪上壅於本竅,而烏珠正屬肝,

其熱邪遂由本竅而攻擊乎所屬,故本經之氣不勝而瓷出也。其緣乎羞明者,肝屬木,

木本生火,肝主風,風勢更疾,今在內之風木為外來之風火所觸,

故反受其制而瓷出也。肝與膽相表里,故膽熱者亦瓷出(宜湯泡散。)老人火盛水虧,

膽汁慳者,哭則無瓷,笑反有瓷(宜養肝丸、明目四神丸,)是病亦兼屬乎膽者也,

其款另詳於目門。涎者,由脾所出,從口角流溢而不禁者是也。涎與痰同為火盛所生,

故曰痰涎。涎與沫同為水濕所聚,故曰涎沫。而痰也、沫也、涎也,同伏於脾,

脾與胃相表里,故伏於脾者溢於胃,口為胃之門戶,故溢於胃者流於口,由內出外,

自相連屬,其或時吐清水,冷涎自下涌上,脾熱所致也(宜二陳加白朮、白芍土炒、

升痳、岑、連、山梔神麯、麥芽、乾薑,或煎或丸服。)其或涎自兩腮流出而不自知,

睡則更甚,氣弱不能管攝也(宜六君子湯倍茯苓、半夏,如瓜蔞霜。)其或涎流不已,

脈洪大,甚兼喜笑舌喑,土病而反傷乎母也(宜沈氏止涎湯。)其或始而口角流涎,

漸至口眼斜,木不能剋土,致受脾熱反傷,

而肝風轉助為靈也(宜用通天愈風湯送下清心導痰丸五十丸。)夫脾與胃相表里,

如《靈樞》謂飲食人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

胃緩則廉泉開而涎下(宜烏梅丸去人參、附、桂,合平胃散服。)是病更兼乎胃也,

而不得專取脾。唾者,由腎所出,凡人口曰華池,口中津唾曰玉泉,舌曰靈根。

白話文:

雖然這些液體都由腎臟滋養供應,但當滋養各個臟腑後,它們就成為各個臟腑的液體了。像進入心臟的汗液,前面已經詳細說明過。

至於鼻涕,是由肺部產生的,可能是清澈的,也可能是混濁的,都代表肺部有疾病。例如,肺部感受風邪,就會流清鼻涕(適合服用川芎茶調散)。肺部感受熱邪,就會流出黃色混濁的膿狀鼻涕,嚴重時甚至會像彈丸一樣大,從鼻孔流出;如果流不出,會損害肺部,導致死亡(適合服用黃連清肺散)。肺部感受寒邪,則會流出濃稠的濁鼻涕(適合服用參蘇飲)。肺部同時感受風邪和熱邪,也會流出濁鼻涕(適合服用荊防瀉白湯)。肺氣虛寒,也會流清鼻涕(適合服用半夏溫肺湯)。

然而,肺的經脈向上連通到腦部,所以鼻淵這種疾病,實際上是腦部的疾病。它的根源通常是由於肺經感受風寒,時間久了就凝結進入腦戶,加上太陽經的濕熱蒸騰蘊結(適合服用辛夷消風散);或者因為喜歡喝熱燙的飲料,又感受風邪,導致風邪和熱邪相互糾結不散(適合服用辛夷荊芥散),這些都可能導致鼻淵這種疾病,使得濁涕不斷流出。

《經絡》又說:膽經的熱邪傳到腦部,就會導致鼻塞、鼻淵。這說明這個疾病也屬於膽經的問題(適合服用奇授藿香散)。關於這一點,在鼻部疾病章節有更詳細的說明。

眼淚,是由肝臟產生的。因為悲傷憂愁哭泣而流淚,這不是疾病,可以不用理會。但如果是迎風流淚(適合服用加味地黃丸),眼睛澀痛流淚(適合服用芎歸明目丸),或怕光流淚(適合服用羞明立勝散),這些都是肝臟的疾病。中醫說肝臟的竅孔在眼睛,《靈樞》說眼睛是肝臟精氣匯聚的地方,是向上輸送液體的通道。當宗脈受到影響而產生疾病時,一定會導致液體的通道開啟,液體通道開啟,眼淚就會流出來。

迎風流淚的原因是肝陰虧虛,血不足以滋養眼睛,所以受到風邪侵襲而流淚。眼睛澀痛流淚的原因是肝經的熱邪向上壅塞在本竅,而眼珠正屬於肝臟,所以熱邪就從本竅攻擊它所屬的部位,導致肝經的氣血不足以抵擋而流淚。怕光流淚的原因是肝臟屬木,木能生火,肝臟又主風,風勢更強,現在體內的風木受到外來的風火侵襲,反而被它所制約而流淚。

肝臟和膽臟互為表裡,所以膽經有熱,也會流淚(適合服用湯泡散)。老年人因為火氣旺盛、腎水虧虛,膽汁不足,所以哭泣時反而沒有眼淚,笑的時候卻有眼淚(適合服用養肝丸、明目四神丸),這說明這個疾病也屬於膽經的問題。關於這一點,在眼睛疾病章節有更詳細的說明。

口水,是由脾臟產生的,從嘴角不受控制地流出來,就叫做涎。涎和痰都因為火氣旺盛而產生,所以說痰涎。涎和沫都因為水濕聚集而產生,所以說涎沫。痰、沫、涎,都潛伏在脾臟,脾臟和胃臟互為表裡,所以潛伏在脾臟的液體會溢出到胃,口是胃的門戶,所以從胃溢出的液體會流到口中,由內向外,互相連通。

如果時常吐出清水,冰冷的口水從下往上湧出,這是因為脾臟有熱所導致的(適合服用二陳湯,加白朮、炒白芍、升麻、黃芩、黃連、山梔、神麯、麥芽、乾薑,煎服或製成藥丸服用)。如果口水從兩腮流出而自己不知道,睡覺時更加嚴重,這是因為氣虛弱,不能管束住口水(適合服用六君子湯,加倍茯苓、半夏,可以用瓜蔞霜)。如果口水流個不停,脈搏洪大,甚至還兼有喜歡笑、舌頭僵硬的症狀,這是脾土的疾病反而傷害到它的母親(心火)了(適合服用沈氏止涎湯)。

如果一開始是嘴角流口水,漸漸發展到口眼歪斜,這是因為肝木不能剋制脾土,導致脾土受熱反過來傷害肝木,使得肝風更加盛行(適合服用通天愈風湯,送服清心導痰丸五十顆)。

脾臟和胃臟互為表裡,就像《靈樞》所說的,飲食進入胃中,胃裡有熱就會導致蟲子蠕動,蟲子蠕動就會導致胃部鬆弛,胃部鬆弛就會導致廉泉穴打開,口水就流下來了(適合服用烏梅丸,去掉人參、附子、桂枝,合併平胃散服用)。這說明這個疾病也屬於胃的問題,不能單獨治療脾臟。

唾液,是由腎臟產生的。人們將口稱為華池,口中的津液稱為玉泉,舌頭稱為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