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 (7)
卷二十 (7)
1. 卷二十
邪勝正衰,轉眼立死。苦寒則傷胃,溫補則助邪,如人中黃之類方合法。別有瘴疫,
如嶺南春秋時月,山嵐霧瘴之毒,中於人,發為寒熱溫瘧,此其瘴毒,
亦從口鼻入也(宜蒼朮升麻湯)。即如南方疫癘亦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者,
其狀熱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或啞而不能言語,
皆由敗血瘀於心,毒涎聚於脾故也(宜加味柴胡湯、太無神朮散)。夫傷寒之邪,
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側,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直行中道,
流布三焦,甚者三焦相混,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傷寒邪行中久廓,一表即散;
疫邪行中道,表之不散。傷寒邪入胃府,則腹滿便鞭,故可攻下;疫邪布中焦,
散之下收,下之複合,此與治傷寒表裡諸法,有何涉哉。(吳又可溫疫論,
治法精詳,千古莫易,雖論疫症者甚多,皆莫越其範圍,
故此篇即就其書而裁竄之)。〔脈 法〕 《靈樞》曰:尺膚熱盛,脈盛躁者,
病溫也。又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一逆也,死不治。《脈經》曰:
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脈訣》曰:陰陽俱盛,病熱之極,
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惟有溫病,脈散諸經,各隨所在,不可指名。脈法曰:
溫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疼,食飲如故,脈直而疾,八日死。溫病四五日,
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強,十二日死。溫病八九日,頭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
而反利,脈來澀,按之不足,舉之卻大,心下堅,十七日死。溫病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溫病厥逆,汗自出,脈堅強急者死,虛軟者死。《得效》曰:
時疫之脈無定據,隨時審思才得,未可輕議。《醫鑑》曰:溫病穰穰大熱,
脈細小者死。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又曰:熱病得汗,脈安靜者生,躁急者死,
及大熱不去者亦死。熱病八九日當汗,反不得汗,脈絕者死。
〔瘟疫原由症治〕 《三因》曰:凡時行病者,冬應寒反暖,春發溫疫。
其症發熱,腰痛強急,腳縮不伸,胻欲折,目中生花,或淅淅憎寒,複熱。
春合溫反涼,夏發燥疫,其症身體戰掉,不能自禁,或內熱口乾,舌破咽塞,聲嘶。
夏合熱反寒,秋發寒疫,其症頭重頸直,皮肉強痹,或蘊而結核,
起於咽喉頸項之間,布熱毒於皮膚分肉之中。秋合涼反陰雨,冬發濕疫,
其症乍寒乍熱,損傷肺氣,暴嗽嘔逆,或體熱發斑,喘咳引氣。《入門》曰:疫疾,
如有鬼癘相似,故曰疫癘。又曰:春發瘟疫,宜葛根解肌湯。夏發燥疫,宜調中湯。
秋發寒疫,宜蒼朮白虎湯。冬發濕疫,宜甘桔湯。表症,宜荊防敗毒散。半表裡症,
宜小柴胡湯。裡症,宜大柴胡湯。宜補、宜散、宜降,用人中黃丸治之。
白話文:
卷二十
當邪氣強盛而正氣衰弱時,很快就會死亡。如果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會傷害脾胃,而使用溫補的藥物又會助長邪氣,這時候應該使用像人中黃這類特殊的藥方才合適。另外,還有一種瘴疫,就像嶺南地區春秋時節,山中霧氣和瘴氣的毒素侵入人體,會引發寒熱交替的溫瘧病。這種瘴氣毒素也是從口鼻進入人體的(可以使用蒼朮升麻湯治療)。像南方地區的瘟疫,也夾雜著山嵐瘴氣和溪流蒸發的毒氣。這種病發作時,熱邪會侵襲上焦,剛要發病時,會讓人感到昏迷困頓,嚴重時會出現煩躁狂妄,或者聲音嘶啞說不出話。這些都是因為敗血淤積在心臟,毒液聚集在脾臟的緣故(可以使用加味柴胡湯或太無神朮散治療)。
一般來說,傷寒的邪氣會先侵犯背部,然後是身體前面,最後是身體兩側,從體表逐漸深入。而瘟疫的邪氣則直接侵入身體中間,流竄於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嚴重時,三焦會混亂,邪氣會往上走到了極點又往下,往下到了極點又往上。傷寒的邪氣在體表停留的時間較長,只要稍微疏解表邪就能痊癒;而瘟疫的邪氣是直接侵入體內,疏解表邪無法治癒。傷寒的邪氣進入胃腑,會導致腹脹、大便不通,所以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而瘟疫的邪氣散布在中焦,如果用下瀉的方法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這和治療傷寒的表裡方法有什麼關係呢?(吳又可的《溫疫論》詳細地闡述了溫疫的治療方法,非常精確,後世都無法超越。雖然有很多關於瘟疫的論述,但都沒有超出他的範圍,因此這篇文章就參考了他的著作並進行修改)。
脈法
《靈樞》說:尺膚(手腕處皮膚)發熱嚴重,脈搏強盛且躁動的,是溫病。又說:熱病時脈搏平靜,汗已經出來了,脈搏仍然強盛,這是逆證,無法治癒。《脈經》說:陽脈虛弱,陰脈弦而緊,如果再遇到溫熱的氣候,就會轉變為瘟疫。《脈訣》說:陰脈陽脈都旺盛,說明熱病到了極點,摸起來浮滑,沉取反而散亂澀滯,只有溫病才會出現脈象散亂在各個經絡,而且隨著病變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無法用一個固定的名稱來描述。
脈法還說:溫病發作兩三天,身體發熱、腹部脹滿、頭痛,但是飲食如常,脈搏直且快,八天就會死亡。溫病發作四五天,出現頭痛、腹脹、嘔吐,脈搏細而有力,十二天會死亡。溫病發作八九天,頭身不痛、眼睛不紅、臉色不變,反而腹瀉,脈象澀滯,按下去感覺虛弱,舉起來反而有力,心下部位感覺堅硬,十七天會死亡。溫病不出汗,或者出汗不能達到四肢末梢的就會死亡。溫病出現手腳冰涼,汗水自己流出,脈象堅強急促的會死亡,脈象虛弱無力的也會死亡。《得效》說:時疫的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仔細觀察才能判斷,不能輕易下結論。《醫鑑》說:溫病出現高熱,脈搏細小的會死亡。溫病下痢,腹痛劇烈的也會死亡。又說:熱病出汗後,脈搏平靜的是好轉,脈搏躁動不安的會死亡,高熱不退的也會死亡。熱病發作八九天應該出汗,反而不出汗,而且脈搏微弱的會死亡。
瘟疫的起因、症狀和治療方法
《三因》說:一般來說,時行病是在冬天本應寒冷反而溫暖時發生,春天容易發生溫疫。這種病的症狀是發熱、腰痛、僵硬、腿腳蜷縮伸不直,小腿感覺要斷裂,眼睛出現幻覺,或者時冷時熱。春天本應溫暖反而涼爽時,夏天容易發生燥疫,這種病的症狀是身體顫抖,無法自控,或者內熱口乾、舌頭潰爛、咽喉堵塞、聲音嘶啞。夏天本應炎熱反而寒冷時,秋天容易發生寒疫,這種病的症狀是頭部沉重、頸部僵硬、皮膚肌肉麻木,或者在咽喉頸部之間出現腫塊,熱毒散布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秋天本應涼爽反而陰雨連綿時,冬天容易發生濕疫,這種病的症狀是忽冷忽熱、損傷肺氣、劇烈咳嗽、嘔吐,或者身體發熱起紅疹、喘息咳嗽。
《入門》說:瘟疫就像鬼怪作祟一樣,所以又叫疫癘。又說:春天發生溫疫,可以用葛根解肌湯治療;夏天發生燥疫,可以用調中湯治療;秋天發生寒疫,可以用蒼朮白虎湯治療;冬天發生濕疫,可以用甘桔湯治療。表症可以用荊防敗毒散治療,半表裡症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裡症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瘟疫的治療原則是該補就補,該散就散,該降就降,也可以用人中黃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