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四 (5)
卷四 (5)
1. 卷四
)有由痰飲嘔吐者(宜茯苓半夏湯;)有由水停心下而嘔者,必心下怔忡,
若先渴後嘔(宜赤茯苓湯、)若先嘔後渴(宜豬苓散。)所當分別。總之,
胃寒之脈沉遲微澀,胃火之脈浮大而數,痰膈之脈滑而兼數,可憑脈辨之耳。
若夫食已心下痛,隱隱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證名食痺,吐食由胃氣逆而不下也。
亦有寒邪客於腸胃,厥逆上出者;亦有肝勝於脾,風痰羈絆脾胃間,脈弱而吐食者。
俱為食痺證(宜茯苓半夏湯、麥天湯。)吐酸一證,皆由胃濕鬱而生,熱從木化,
而為酸味,法宜清之(宜調氣平胃散;)若久而不化,必至木盛土衰,經云,木欲實,
辛當平之,辛為肺金之味,故辛可勝酸,金剋木也,辛則必熱,辛以制肝實,
熱以扶胃衰;若濁氣不降,但以寒藥投之,非其治矣;而或有宿食滯於胃脘,
以致吐酸者(宜蒼、朴、陳、甘;)或有停飲積於胸中,以致吐酸者(宜蒼、半、陳、
苓。)嘔苦水則由邪在膽,膽上乘胃,故逆而吐膽汁,以致所嘔為苦水也(宜吳萸、
黃連、乾薑、茯苓、黃芩。)嘔清水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為水逆(宜神朮丸、
五苓散。)吐涎沫則以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六君子湯加益智仁、生薑,
或以半夏、乾薑等分為末。)吐膿,仲景云,嘔家雖有癰膿,不必治,
膿盡自愈(或用地黃丸煎湯服。)吐蛔則為胃中冷,大凡蛔見苦則安,見椒則伏,
見酸則不能咬也,另詳諸蟲條(宜理中湯加檳榔、黃連、川椒、烏梅。
)然而嘔吐又有總治之法(宜白豆蔻湯。),,【脈,法】,仲景曰:病人脈數,
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以過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
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經》曰:寸口脈數,其人即吐。
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為寒,數為嘔吐。又陽脈緊,陰脈數,其人食已即吐。
又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又脈緊而澀,其病難治。又脈弦者,虛也,
胃氣無飲,朝食暮吐。《回春》曰:嘔吐無他,寸緊滑數,微數血虛,單浮胃薄,
芤則有瘀,最忌澀弱。,【嘔吐證治】,仲景曰:嘔家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
逆之故也。又曰:嘔吐宜服薤白粥。丹溪曰:劉河間謂嘔者,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
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心肺之分,
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者。《醫鑑》曰:嘔家聖藥是生薑,
《千金》之說信矣,然氣逆作嘔生薑散之,痰水作嘔半夏逐之,生薑於寒證最佳,
若遇熱嘔不可無烏梅也。,【吐病有三】,易老曰:吐有三因,乃氣積寒也。
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吐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而洪,其證食已暴吐,
白話文:
有些人因為痰飲而嘔吐(適合用茯苓半夏湯);有些人因為水停留在心下而嘔吐,必定會感到心下悸動不安。
如果是先口渴後嘔吐(適合用赤茯苓湯),如果是先嘔吐後口渴(適合用豬苓散),這點要分辨清楚。總之,胃寒的脈象是沉、遲、微、澀,胃火的脈象是浮、大、且數,痰膈的脈象是滑且兼數,可以根據脈象來辨別。
如果吃了東西後心下就疼痛,隱隱作痛難以忍受,吐出來後疼痛才停止,這種病症稱為「食痺」,吐出食物是因為胃氣上逆而不能下行。
也有寒邪侵入腸胃,導致氣機逆反而嘔吐的;也有肝氣過盛而脾氣虛弱,風痰阻滯在脾胃之間,脈象虛弱而嘔吐食物的。這些都屬於食痺的病症(適合用茯苓半夏湯、麥天湯)。吐酸水這種情況,都是因為胃裡濕氣鬱積而產生,熱邪從肝木化生出來,就成為酸味,治療方法應該清熱(適合用調氣平胃散)。如果久久不能化解,一定會導致肝木過盛而脾土衰弱。《黃帝內經》說,肝木如果太過強盛,可以用辛味來平抑它,辛味是肺金的味道,所以辛味可以勝過酸味,這是因為金能剋木。辛味通常屬熱性,用辛味來抑制肝氣的強盛,用熱性來扶助脾胃的衰弱。如果體內的濁氣不能下降,只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就不是正確的方法。有時是因為宿食停留在胃脘,導致吐酸水(適合用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有時是因為停積的痰飲在胸中,導致吐酸水(適合用蒼朮、半夏、陳皮、茯苓)。嘔吐苦水是因為邪氣在膽,膽氣上逆侵犯胃,所以逆反而吐出膽汁,導致嘔吐物是苦水(適合用吳茱萸、黃連、乾薑、茯苓、黃芩)。嘔吐清水是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進去就吐出來,這稱為「水逆」(適合用神朮丸、五苓散)。吐出涎沫是因為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所以涎沫自己流出(適合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生薑,或者用半夏、乾薑等分為末)。吐膿,張仲景說,嘔吐的病人即使有癰膿,也不必治療,膿排盡了就會自己好(或者用地黃丸煎湯服用)。吐蛔蟲是因為胃中寒冷,一般來說蛔蟲遇到苦味就會安靜,遇到花椒就會躲藏,遇到酸味就不能咬東西了,詳細情況請看各類蟲症的條文(適合用理中湯加檳榔、黃連、川椒、烏梅)。然而嘔吐還有通用的治療方法(適合用白豆蔻湯)。
【脈象、治法】張仲景說:病人的脈象是數,數代表有熱,應該可以消化食物,但反而嘔吐,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虛弱,膈氣虛損,脈象才呈現數,數是客熱,不能消化食物,是因為胃中虛冷。《脈經》說:寸口的脈象是數,這個人就會嘔吐。寸口的脈象又細又數,數代表有熱,細代表有寒,數是導致嘔吐的原因。還有,陽脈緊,陰脈數,這個人吃了東西就吐。還有,寸脈緊,尺脈澀,這個人會胸悶,不能吃東西而嘔吐。還有,脈象緊而澀,這種病就比較難治。還有,脈象弦是虛弱的表現,胃氣沒有飲水,早上吃東西晚上就會吐。《回春》說:嘔吐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寸脈緊、滑、數,稍微數一點是血虛,單純浮脈是胃弱,脈象空大是有瘀血,最忌諱澀弱的脈象。
【嘔吐的辨證論治】張仲景說:嘔吐的病人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也要謹慎不能用瀉下的方法,因為這樣會導致病情逆轉。又說:嘔吐適合吃薤白粥。朱丹溪說:劉河間認為嘔吐是火氣上炎,這只是一種情況。還有痰阻隔在中焦,食物不能下行的;還有氣機上逆的;還有寒氣鬱結在胃口的;還有食物停滯在心肺之間的;新吃的食物不能下行反而吐出來的;還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吐的。《醫鑑》說:嘔吐的聖藥是生薑,《千金方》的說法是可信的。氣機上逆導致嘔吐,用生薑來散開它;痰水導致嘔吐,用半夏來驅逐它;生薑對於寒證引起的嘔吐效果最好,如果遇到熱證嘔吐就不能沒有烏梅。
【吐病有三種原因】易老說:嘔吐有三種原因,是氣積、寒積。都要從三焦來論述:上焦的嘔吐都是因為氣,氣是天的陽氣,脈象是洪大的,症狀是吃了東西後突然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