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2)

1. 卷十七

經云,燥者潤之,養血之謂也,積液固能生氣,積氣亦能生液,宜服瓊王膏。又曰:

皮膚皴揭拆裂,血出大痛,或皮膚搔癢,爪甲浮起乾活,皆火爍肺金,燥之甚也,

宜以四物湯去川芎合生脈散,加天冬、花粉、知母、黃柏、酒紅花、生甘草之類。

東垣曰:榮衛活涸,濕劑所以潤之,二冬、人參、杞子、五味,同為生脈之劑。

《葉氏醫案》曰:燥有由陽過動傷液者,一老人舌腐肉消肌活,心事繁冗,陽氣過動,

致五液皆涸而為燥,冬月無妨,夏月深處林壑,心境凝然,每早服牛乳一杯。又曰:

上燥治氣,下燥治血,此定評也。今陽明胃腑之虛,因久病嘔逆,投以辛耗破氣,

津液劫傷,胃氣不主下行,致腸中傳送失司,經云六腑以通為補,半月小效,

全在一通補工夫,豈徒理燥而已。議甘寒清補胃陰,用生地、天冬、人參、甜梨肉、

生白蜜。又曰:陽津陰液重傷,餘熱淹留不解,臨晚潮熱,舌色若赭,頻飲,

救亢陽焚燎,究未能解渴,形脈俱虛,難投白虎,當以仲景複脈一法,為邪少虛多,

使少陰厥陰二臟之陰少蘇,冀得胃關複振,因左關尺空數不藏,非久延所宜耳,

此亦治熱動陰液之法也,用人參、生地、阿膠、麥冬、桂枝、炙草、生薑、大棗。

華岫云曰、燥為乾澀不通之候,內傷外感宜分。外感者,由於天時風熱過勝,

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傷人上焦氣分,法以辛涼甘潤肺胃為先,

喻氏清燥救肺湯是也;內傷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奪而成,或因偏餌燥劑所致,

病從下焦陰分先起,法以純陰靜藥,柔養肝腎為宜,大補地黃丸、六味丸是也。

要知是症大忌苦澀,最喜甘柔,若氣分失治,則延及於血,下病失治,則槁及乎上,

喘咳痿厥三消噎嗝之萌,總由此致。大凡津液結而為患者,必佐辛通之氣味;

精血竭而為患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風藥而成央;在腑以緩通為要務。

古之滋燥養榮湯、潤腸丸、五仁湯、瓊脂膏、牛羊乳汁等法,各有專司也。

治燥病方十九

,,滋燥飲,,〔總治〕,,秦艽,花粉,白芍,生地,天冬,麥冬,加蜜、童便服。

人乳、牛乳、梨汁、蔗汁,時時可服。

,,大補地黃丸,,〔熱燥〕,,,,熟地,當歸,杞子,山藥,山萸,白芍,生地,

元參酒知母,酒黃柏,肉蓯蓉,蜜丸,鹽湯下。

,,養榮湯,,〔風燥〕,,當歸,白芍,熟地,生地,秦艽,黃芩,防風

,,清涼飲,,〔清上部〕,黃連,黃芩薄荷,當歸,元參,白芍,甘草,便少加大黃。

,,鎮風潤氣丸,,〔風秘〕,,大黃,麻仁山萸,山藥,牛膝,檳榔,枳殼,獨活,車

前子,菟絲子,郁李仁。

,,辛潤湯,,〔又〕,,熟地,生地,升麻紅花,炙甘草,檳榔,歸身,桃仁

白話文:

經文說,乾燥要用滋潤的方法治療,這其實就是在養血。體內積聚的津液可以產生氣,積聚的氣也可以產生津液,適合服用瓊王膏。又說:

皮膚乾燥粗糙、開裂,甚至出血劇痛,或是皮膚搔癢,指甲浮起乾枯,這些都是因為火熱燒灼肺金,導致乾燥非常嚴重。

應該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再配合生脈散,加入天冬、花粉、知母、黃柏、酒紅花、生甘草等藥材。

李東垣說:營衛之氣枯竭,要用滋潤的藥物來補充,麥冬、天冬、人參、枸杞子、五味子,可以一起作為生脈的藥物使用。

《葉氏醫案》說:乾燥的成因,有因為陽氣過盛而耗傷津液的。有一位老人,舌頭腐爛、肌肉消瘦,這是因為他思慮過多、陽氣過旺,導致五種津液都枯竭而產生乾燥。冬天沒有關係,夏天則要身處深山林間,心境平靜,每天早上喝一杯牛奶。又說:

上半身乾燥要調理氣,下半身乾燥要調理血,這是公認的定論。現在有陽明胃腑虛弱的,是因為久病嘔吐不止,服用辛辣耗氣的藥物,導致津液被耗傷,胃氣無法向下運行,使得腸道的傳輸功能失調。經文說六腑以通暢為補益,治療半個月後稍見成效,這完全是靠疏通和補養的功夫,不僅僅是治療乾燥而已。應該用甘甜寒涼的藥物來清補胃陰,例如生地、天冬、人參、甜梨肉、生白蜜。又說:陽津和陰液都嚴重損傷,餘熱還停留在體內沒有消退,到了傍晚就發熱,舌頭顏色像赭石一樣,頻繁飲水,想要消除過於亢盛的陽熱,卻仍然不能解渴,身體和脈象都很虛弱,不適合使用白虎湯。應該用仲景的複脈法,因為邪氣少而虛弱多,讓少陰和厥陰二經的陰氣稍微恢復,希望胃的功能可以重新振作起來。因為左關和尺脈空虛細數,表示陰液不足,不宜拖延太久,這也是一種治療熱邪損傷陰液的方法,使用人參、生地、阿膠、麥冬、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

華岫雲說,乾燥是乾澀不通的表現,內傷和外感要區分開來。外感,是因為天氣風熱過盛,或是因為深秋時節燥邪偏盛,一開始會損傷上焦的氣分,治療方法要以辛涼甘潤的藥物來滋養肺和胃,喻氏的清燥救肺湯就適合。內傷,是人體本身的病,精血不足而形成,或是因為長期服用燥熱的藥物所導致,病從下焦的陰分開始,治療方法要用純陰平和的藥物,來柔養肝腎,大補地黃丸和六味丸就適合。

要知道這個病最忌諱苦澀的藥物,最喜歡甘甜柔潤的藥物,如果氣分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就會蔓延到血分,下焦的病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就會導致上焦也乾枯。喘咳、痿弱、消渴、噎嗝等疾病的出現,都是因此導致的。凡是津液凝結而形成的病,必須配合一些辛味通氣的藥物;精血耗竭形成的病,必須藉助血肉有情之品來滋養;在體表的要用一些祛風的藥物;在臟腑的則要緩慢疏通為要。

古時候的滋燥養榮湯、潤腸丸、五仁湯、瓊脂膏、牛羊乳汁等方法,各有其專門的用途。

治療乾燥病的藥方十九個:

滋燥飲(總體治療):秦艽、花粉、白芍、生地、天冬、麥冬,加入蜂蜜、童子尿一起服用。

人乳、牛乳、梨汁、蔗汁,隨時都可以服用。

大補地黃丸(治療熱燥):熟地、當歸、枸杞子、山藥、山茱萸、白芍、生地、元參、酒知母、酒黃柏、肉蓯蓉,用蜂蜜製成藥丸,用鹽湯送服。

養榮湯(治療風燥):當歸、白芍、熟地、生地、秦艽、黃芩、防風。

清涼飲(清上部):黃連、黃芩、薄荷、當歸、元參、白芍、甘草,大便不通暢則加入大黃。

鎮風潤氣丸(治療風秘):大黃、麻仁、山茱萸、山藥、牛膝、檳榔、枳殼、獨活、車前子、菟絲子、郁李仁。

辛潤湯(又一藥方):熟地、生地、升麻、紅花、炙甘草、檳榔、歸身、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