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三 (4)
卷十三 (4)
1. 卷十三
說陰邪凝結,心中乃痞,心中之痞,因初時氣逆,迨至心痛如懸,
則前因逆而邪痞心中者,後乃邪結心中而下反如空也(宜桂枝生薑枳實湯)。
心與背本兩處,中有空竅,乃正氣所貯,以通上下者。今痛則相徹,是正氣之虛,
寒邪乘虛而相搏結也(宜烏頭赤石脂丸)。然則仲景言血痹、胸痹二症,
固均屬陽虛之疾,不與他痹症相同,故於血痹謂宜針引陽氣,於胸痹謂當全責陽虛也。
此又於《內經》臟腑陰陽諸痹之外,所可詳及者。,然而風、寒、濕三氣之相勝,
其為病亦在可枚舉者。風勝為行痹,游行上下,隨其虛處,風邪與正氣相搏,
聚於關節,筋弛脈緩,痛無定處,古名走注,今名流火,俗有鬼箭風之說,
亦此類(宜防風湯)。而其所統之病,有濕傷腎,腎不生肝,肝風挾濕,
走注四肢肩髃者(宜苡仁散)。有肢節腫痛,日夜無已時者(宜沒藥散、虎骨丸,
控涎丹亦可)。寒勝為痛痹,四肢攣痛,關節浮腫,痛有定處,是名痛風,
又名白虎歷節風(宜加減五積散)。而其所統之病,有兼風者(宜加減烏藥順氣散)。
有兼濕而天陰即發,身體沉重者(宜除濕捐痹湯。在上加桂枝、桔梗、威靈仙,
在下加防己、木通、牛膝)。有兼痰者(宜豁痰湯)。有兼火者(宜四物湯多加酒柏、
竹瀝、薑汁)。有兼濕熱(者宜二妙散)。有兼血瘀者(宜桃紅飲子)。
有晝靜夜發痛如虎咬,此正名白虎歷節風。大約掣因多寒,腫因多濕,汗因多風,
特以其原由症狀之繁,另詳條款於後。濕勝為著痹,病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
精神昏塞,皮膚不仁(宜茯苓川芎湯)。而其所統之症,不外麻木,另詳麻木條中。
大約風勝之脈必浮,寒勝之脈必澀,濕勝之脈必緩,三痹各有所勝,
治藥則以勝者為主,然亦不可舉一廢二,以三氣本雜合成病也。三痹之外,更有熱痹,
由臟腑移熱,複遇外邪,故身熱,唇口反裂,皮膚色變也(宜升麻湯)。更有周痹,
由犯三氣遍及於身,故周身俱痛也(宜蠲痹湯)。更有支飲,夫支飲本痰飲中症,
此則兼有痹病,故複詳於此,仍列其名為支飲,其原由受三氣兼挾痰涎宿飲,
故手足麻痹,臂痛不舉,多睡眩冒,忍尿不便,膝冷成痹也(宜茯苓湯)。
以上三症皆痹之屬,而痹症多兼麻木,說麻猶痹也,雖不知痛癢,尚覺氣微流行,
非若木之痛癢不知,即氣亦不流行者,而麻木原委,另詳本篇。痹又與風與痿相類,
《靈樞》曰:病在陽曰風,病在陰曰痹,陰陽俱病曰風痹。陽者,表與上。陰者,
裡與下也。總之,痹本氣閉不通,或痛或癢,或頑麻,或手足緩弱,與痿病相似。
但痿因血虛火盛,肺焦而成。痹因風、寒、濕氣侵入而成也。痹又為中風之一,
白話文:
卷十三
如果陰邪之氣凝結,會造成胸口悶脹不舒服的感覺。這種胸悶,是因為最初的氣機不順暢,等到心痛如懸空一般時,就表示先前因氣逆而導致邪氣停留在心中,現在邪氣已經結實於心,反而向下呈現空虛的狀態(適合用桂枝生薑枳實湯)。
心臟和背部原本是兩個不同的部位,中間有空竅,是儲存正氣,使上下氣機通暢的地方。現在如果疼痛且互相牽引,就表示正氣虛弱,寒邪趁虛侵入並與正氣相搏結(適合用烏頭赤石脂丸)。仲景所說的血痹和胸痹兩種病症,都屬於陽氣虛弱的疾病,與其他的痹症不同。因此,對於血痹,應該用針灸引導陽氣,對於胸痹,則應該完全歸咎於陽氣虛弱。這些是在《內經》所說的臟腑陰陽各種痹症之外,可以詳細探討的。
然而,風、寒、濕三種邪氣互相抗衡,它們所造成的疾病也多不勝數。風邪強盛會導致行痹,病邪會上下游走,侵犯身體虛弱的部位。風邪與正氣相搏,聚集在關節處,造成筋脈鬆弛、疼痛不定,古代稱之為「走注」,現在稱為「流火」,民間所說的「鬼箭風」也是此類(適合用防風湯)。這種病症還可能導致濕邪損傷腎臟,腎臟無法滋養肝臟,使肝風夾雜濕邪,侵犯四肢肩關節(適合用苡仁散)。有些患者會出現肢體關節腫痛,日夜不停(適合用沒藥散、虎骨丸,或控涎丹)。寒邪強盛會導致痛痹,造成四肢攣縮疼痛、關節浮腫,疼痛固定在一個部位,這就是所謂的「痛風」,又名「白虎歷節風」(適合用加減五積散)。這種病症還可能兼有風邪(適合用加減烏藥順氣散)。有些患者兼有濕邪,陰天時就會發病,身體沉重(適合用除濕捐痹湯。在上方加桂枝、桔梗、威靈仙,在下方加防己、木通、牛膝)。有些患者兼有痰濕(適合用豁痰湯)。有些患者兼有火熱(適合用四物湯,多加黃柏、竹瀝、薑汁)。有些患者兼有濕熱(適合用二妙散)。有些患者兼有血瘀(適合用桃紅飲子)。有些患者白天靜止,夜間發作疼痛如虎咬,這就是典型的白虎歷節風。大致來說,抽痛多因寒邪,腫脹多因濕邪,出汗多因風邪。由於其病因和症狀繁多,將在後續條款中詳細說明。濕邪強盛會導致著痹,這種病症位置固定不移動,汗多,四肢軟弱無力,精神昏沉,皮膚感覺麻木(適合用茯苓川芎湯)。這種病症所統轄的症狀不外乎麻木,將在麻木條中詳細說明。
大致來說,風邪強盛的脈象會呈現浮脈,寒邪強盛的脈象會呈現澀脈,濕邪強盛的脈象會呈現緩脈。三種痹症各有其主要的邪氣,治療時應該以針對主要的邪氣為主,但也不能只顧一種而忽略其他兩種,因為這三種邪氣往往是混合在一起致病的。在三種痹症之外,還有熱痹,這是因為臟腑的熱邪轉移,又遇到外邪,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口唇皸裂、皮膚顏色改變的現象(適合用升麻湯)。還有周痹,這是因為身體同時受到三種邪氣侵犯,導致全身疼痛(適合用蠲痹湯)。還有支飲,支飲本屬於痰飲中的一種病症,這裡則兼有痹症,所以在這裡再次詳細說明,仍然將其命名為支飲。這種病症的起因是受到三種邪氣侵擾,同時夾雜痰涎宿飲,所以會出現手腳麻木、手臂疼痛不能舉起、嗜睡眩暈、小便困難、膝蓋發冷等痹症症狀(適合用茯苓湯)。
以上三種病症都屬於痹症,而痹症大多兼有麻木。說到麻木,它其實就是痹症的一種表現,雖然感覺不到疼痛和癢,但還能感覺到氣的微弱流動,不像木頭那樣既感覺不到疼痛和癢,氣也不流動。關於麻木的詳細原因,將在本篇中另作說明。痹症又與風症和痿症相似。《靈樞》中說:「病在陽者為風,病在陰者為痹,陰陽同時發病者為風痹。」陽指身體的表層和上方,陰指身體的內部和下方。總之,痹症的本質是氣機閉塞不通,可能表現為疼痛、瘙癢、頑麻,或者手腳軟弱無力,與痿症相似。但是,痿症是由於血虛火旺,導致肺部功能衰竭而引起的;痹症則是由於風、寒、濕邪侵入身體所導致的。痹症也是中風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