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5)

1. 卷十三

然雖一例,而受病各異,痹兼三氣,因陰受之。中風則陽受之也。學醫者能神而明之,

類而推之,切而治之,可以司人之命矣。〔脈,法〕,,,《脈經》曰:

脈澀而緊為痹痛。《脈訣》曰: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玉機》曰: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也。

,,〔諸痹原由症治〕,,,《內經》曰:汗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則為痹。又曰:

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又曰:虛邪中人,留而不去,

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又曰:痹病痛者寒氣多,有寒故痛也。不痛不仁者,

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不仁。其或寒者,陽氣少,

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或熱者,陰氣少,陽氣多,病氣勝陽乘陰,故為痹熱,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盛也。陽氣少,陰氣多,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類聚》曰:不仁者何以明之?仁者,柔也。不仁,謂不柔和也。痛癢不知,

寒熱不知,灸刺不知,是謂不仁也。《入門》曰:痹之初起,驟用參芪歸地,

則氣鬱滯而邪不散,只以行濕流氣藥主之。《玉機》曰:三氣襲入經絡,久而不已,

則入五臟,或入六腑,隨其臟腑之哄、合,以施針灸,仍服逐三氣發散等藥,自愈。

又曰:痹症因虛而感,三邪既著體不去,則須製對症之藥,日夜飲之,雖留連不去,

能守病禁,不令入臟,亦可扶持也。《入門》曰:痹病雖守禁忌,凡味酸傷筋則緩,

味咸傷骨則痿,令人發熱,變為痛痹、麻木等證。慎疾者,須戒魚腥面醬酒醋。

肉屬陽大能助火,亦宜量吃,痛風諸痹皆然。鰲按:痹症有手足緩弱者,

有筋攣不伸者,有偏活不遂者,有肌肉不仁者,其形症往往與風痿相似,

而後世醫治之法,亦往往與風痿相混,此千古之大誤也。總之風則陽受,痹則陰受,

此二語實為風痹病之炯鑑,益可見治法不當混施。且痹病多重痛沉著,一時未易得去,

其不可輕視也明矣。

以其痛甚如虎咬,故日白虎歷節。其原皆由風、寒、濕入於經絡,致氣血凝滯,

津液稽留,久而怫鬱、堅牢,榮衛之氣阻礙難行,正邪交戰,故作痛不止也。

而所以致三氣作患之故,則或飲酒當風,或汗出入水,或坐臥濕地,或行立寒冰,

或體虛膚空,掩護不謹,而此三氣,乃與血氣相搏,遍歷關節,遂成此症。

日久不治令人骨節蹉跌,固未可輕視也。試言其症狀,必短氣,自汗,頭眩欲吐,

手指攣曲,身瘣㿔其腫如脫,漸至摧落,其痛如掣,不得屈伸,須當大作湯丸,

不可拘以尋常之劑。然其方藥又必各因病之原由輕重。如由血虛、血熱、血瘀,

則必調血行血(宜趁痛散)。或由風濕相搏,肢節腫痛,不可屈伸,

白話文:

雖然痹症的成因看似相同,但每個人發病的情況卻各不相同。痹症通常是因體內陰氣受損而引起,而中風則多因陽氣受損所致。學醫的人如果能深入理解這個道理,並能舉一反三、仔細診斷,對症下藥,就可以掌握人的性命了。

《脈經》說:脈象如果又澀又緊,表示有痹痛。《脈訣》說:風、寒、濕三種邪氣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症,脈象會呈現浮、澀、緊的特徵,這三種脈象同時出現。《玉機》說:脈象又大又澀表示是痹症,脈來得很急也是痹症。

《內經》說:如果出汗時被風吹到,導致血凝結在皮膚,就會形成痹症。又說:風邪引起的疾病,可能導致半身不遂,或是只有手臂不能活動,這就是痹症。又說:如果虛弱的邪氣侵入人體,並且停留在體內不散去,就會形成痹症。衛氣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肢體麻木不仁。又說:痹症會感到疼痛,是因為寒氣過多,有寒氣才會疼痛。如果感覺不到疼痛和麻木,表示病程很久而且深入,使得營衛之氣運行不暢,經絡時常閉塞,所以才不會感到疼痛。皮膚得不到滋養,所以會麻木不仁。如果是寒邪引起的痹症,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和病邪互相加劇,所以才會感到寒冷。如果是熱邪引起的痹症,是因為體內陰氣不足,陽氣過盛,病邪乘著陽氣的勢頭來侵犯陰氣,所以才會感到發熱。如果痹症患者經常出汗而且皮膚濕潤,表示體內濕氣過盛。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兩種氣互相影響,所以才會出汗而且皮膚濕潤。

《類聚》說:要如何判斷是否麻木不仁呢?所謂「仁」是指柔和,不仁就是不柔和。如果感覺不到疼痛、搔癢、寒冷或發熱,對針灸的刺激也沒有感覺,這就叫做麻木不仁。《入門》說:痹症剛開始的時候,如果立刻使用人參、黃耆、當歸、地黃等補氣補血的藥材,反而會導致氣機鬱滯、邪氣難以散去,應該以能夠行濕、疏導氣機的藥物為主。《玉機》說:風、寒、濕三種邪氣侵入經絡,久久不散,就會深入到五臟,或是六腑。要根據邪氣侵入哪個臟腑,採取相應的針灸治療,並且配合服用祛除三種邪氣的藥物,才能痊癒。又說:痹症是因為體虛而感受邪氣,三種邪氣一旦侵入身體就不容易去除,必須對症下藥,每天服用,即使疾病纏綿難癒,也要堅守禁忌,防止病邪侵入內臟,這樣才能扶助正氣。《入門》說:雖然患有痹症要遵守禁忌,但是酸味的食物會傷害筋骨,使筋脈鬆弛;鹹味的食物會傷害骨頭,使筋骨痿軟,也會使人發熱,變成痛痹、麻木等症狀。謹慎對待疾病的人,必須戒除魚腥、麵醬、酒、醋等食物。肉類屬於陽性,容易助長火氣,也要適量食用,痛風等痹症都是如此。我認為:痹症的症狀包括手腳無力、筋脈攣縮無法伸直、半身不遂、肌肉麻木不仁等,這些症狀常常和風痿相似,而後世的醫生治療方法也常常和風痿混淆,這是千古以來最大的錯誤。總而言之,中風是陽氣受損,痹症是陰氣受損,這兩句話是區分風病和痹病的重要依據,可以明顯看出治療方法不應該混用。而且痹症多是疼痛劇烈、病程較長,不容易根除,這說明痹症絕對不可輕視。

因為痹痛的症狀很像老虎咬,所以又稱為白虎歷節風。它的起因都是因為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導致氣血凝滯、津液停滯,久而久之就會鬱積、堅硬,使得營衛之氣運行受阻,正邪之氣互相爭戰,所以才會疼痛不止。至於導致風、寒、濕三種邪氣作祟的原因,可能是喝酒時吹到風,或是出汗後接觸到水,或是坐在潮濕的地方,或是踩在冰冷的地面上,或是身體虛弱、皮膚疏鬆,沒有做好防護措施。這三種邪氣會和體內的血氣搏鬥,侵犯全身各個關節,最後形成痹症。如果長期不治療,會導致骨節錯位、變形,絕對不可輕視。試著描述一下痹症的症狀,通常會有氣短、自汗、頭暈想吐、手指攣曲、身體腫脹變形,嚴重的甚至會脫落,疼痛像被拉扯一樣,無法彎曲或伸直。必須使用大量的湯藥丸劑來治療,不能按照平常的藥方來用藥。然而用藥必須根據病因的輕重來調整。如果是因為血虛、血熱、血瘀引起的,必須要調和氣血、活血化瘀(可以服用趁痛散)。或是因為風濕相搏,導致肢體關節腫痛、無法彎曲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