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22)
卷十七 (22)
1. 卷十七
糞後有血,名內痔。大腸不收,名脫肛。谷道四面蘽肉如奶,名舉痔。頭上有孔,
名瘻瘡。內有蟲,名蟲痔者。(宜槐角丸)。有瘀血內漏者(宜蒲黃散子)。有下血虛寒,
日久腸冷者(宜熟附子丸)。有便血及腸風用寒藥熱藥及脾虛藥俱不效者(宜山楂子散)。
有便血止後,但覺丹田元氣虛乏,腰膝沉重少力者(宜桑寄生散)。有卒瀉鮮血,
噴出如竹筒者(宜小蘇打汁,溫服一升)。有腸胃積熱,及因酒毒下血,腹痛作渴,
脈弦數者(宜黃連丸、酒蒸黃連丸)。有大腸素虛挾風,又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
且痛甚,多日不瘥者(宜烏梅丸、樗白皮散)。有風邪入臟,或食毒積熱,大便鮮血,
疼痛肛出,或久患酒痢者(宜木饅頭散)。皆當治。痰涎血者,
脾家畜熱所致(宜加味逍遙散、清肺湯)。而痰唾中帶有紅絲紅點,病尤為甚。
其條分薄判,則有由六經之火者(宜山梔地黃湯)。有由思慮傷心傷肺者(宜天門冬湯)。
有由於陰分虛弱者(宜清火滋陰湯)。嘔血者,血從口湧出,多至成盆成碗者,
始必大怒,以致肝氣上逆,治以降氣清熱為主(宜蘇子、鬱金、橘皮、甘草、降香、
蒲黃、當歸、青黛、麥冬、生地、赤芍、童便、天冬、麥冬)。而其條分薄判,
則有飲酒過多,積熱湧盛,或至垂死者(宜葛黃丸)。有飲食過度,負重努力,
傷胃而大嘔者(宜是齋白朮散)。有陽乘於陰血溢妄出者(宜四生丸)。有內傷心肺,
血如湧泉,從口鼻出,須臾不救則死者(宜側柏散)。有血出如泉,
諸藥不能效者(宜七生湯)。有因虛勞,五內崩損,湧出可升斗計者(宜花蕊石散)。
皆當治。腸澼者,東垣謂為水谷與血,另作一派,如唧桶湧出也。長夏濕熱太甚,
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澼之病甚也。總之,腸風、臟毒、便血、腸澼四者,
雖相似而各有辨。腸風由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下清血而色鮮,必在糞前。
臟毒由蘊積熱毒,久而始見,所以下濁血而色黯,必在糞後。便血兼由濕熱風虛,
所以下血或清或濁,亦不論糞前糞後。腸澼則客氣盛而正氣衰,所以血與水谷齊出。
固不可不詳審而治之也。然則腸澼之不得用腸風等藥明矣(宜涼血地黃湯、
當歸和血散、升陽除濕和血湯、加味香連丸)。而其條分薄判,則有唧出之血,
遠散如篩,色紫黑,腰腹沉重,名曰濕毒腸澼者(宜升陽補胃湯)。有唧出血色紫黑,
腹痛惡寒,有關脈按之無力,喜熱物熨之,而由於內寒者(宜益智和中湯)。
有因飽食發為腸澼者(宜香殼丸)。有下血作派,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
腹中大痛者(宜芍藥黃連湯)。皆當治。九竅出血者,因火盛之極,故卒然大驚,
白話文:
大便後有血,稱為內痔。大腸無法收縮,稱為脫肛。肛門四周長出像乳頭一樣的肉瘤,稱為舉痔。頭部有孔洞,稱為瘻瘡。體內有蟲,稱為蟲痔。(適合服用槐角丸)。有瘀血內漏的(適合服用蒲黃散子)。有因為虛寒而導致下血,長期下來腸胃虛冷的(適合服用熟附子丸)。有便血,腸風,使用寒性藥、熱性藥以及健脾藥都沒效果的(適合服用山楂子散)。有便血停止後,但感覺丹田元氣虛弱,腰膝沉重無力的(適合服用桑寄生散)。有突然拉出鮮血,像竹筒噴出來的(適合服用小蘇打汁,溫熱服用一升)。有腸胃積熱,以及因為酒毒導致下血,腹痛口渴,脈象弦數的(適合服用黃連丸、酒蒸黃連丸)。有大腸本身虛弱又夾帶風邪,又因為飲酒過度夾帶熱邪,拉痢膿血,並且疼痛劇烈,多日不好的(適合服用烏梅丸、樗白皮散)。有風邪侵入內臟,或是吃下有毒食物積聚熱毒,大便鮮血,疼痛肛門突出,或是長期患有酒痢的(適合服用木饅頭散)。這些都應當治療。痰液中帶血的,是脾胃積熱所導致的(適合服用加味逍遙散、清肺湯)。如果痰液或唾液中帶有紅絲紅點,病情就更加嚴重。
其中詳細區分,有因為六經之火引起的(適合服用山梔地黃湯)。有因為思慮過度傷心傷肺引起的(適合服用天門冬湯)。有因為陰分虛弱引起的(適合服用清火滋陰湯)。吐血的,血從口中湧出,多的甚至有整盆整碗的,一開始必定是因為大怒,導致肝氣上逆,治療應以降氣清熱為主(適合服用蘇子、鬱金、橘皮、甘草、降香、蒲黃、當歸、青黛、麥冬、生地、赤芍、童便、天冬、麥冬)。其中詳細區分,有因為飲酒過多,積熱上湧,甚至瀕臨死亡的(適合服用葛黃丸)。有因為飲食過度,負重勞累,傷到胃而大嘔吐的(適合服用是齋白朮散)。有陽氣過盛壓迫陰血,導致血不正常外溢的(適合服用四生丸)。有內傷心肺,血像泉水一樣從口鼻噴出,片刻不及時搶救就會死亡的(適合服用側柏散)。有出血如泉,各種藥物都沒效果的(適合服用七生湯)。有因為虛勞,五臟六腑崩壞損傷,湧出的血甚至可以達到一斗的(適合服用花蕊石散)。這些都應當治療。
腸澼,東垣認為是水谷和血混合,另外歸為一類,像水唧筒一樣湧出。夏季濕熱太過,正是客氣旺盛而主氣衰弱的時候,所以腸澼這種病也很嚴重。總之,腸風、臟毒、便血、腸澼這四種情況,雖然相似但各有不同。腸風是由邪氣從外侵入,隨感隨見,所以拉出清血顏色鮮紅,一定在大便之前。臟毒是由於體內積聚熱毒,時間久了才會顯現,所以拉出濁血顏色暗淡,一定在大便之後。便血兼有濕熱風虛等原因,所以拉出的血有清有濁,也不一定在大便之前或之後。腸澼則是客氣旺盛而正氣衰弱,所以血與水谷一起排出。所以不可不詳細審視並治療。因此,腸澼不適合使用治療腸風等病症的藥物就很明顯了(適合服用涼血地黃湯、當歸和血散、升陽除濕和血湯、加味香連丸)。
其中詳細區分,有唧出的血,像篩子一樣散開,顏色紫黑,腰腹沉重,稱為濕毒腸澼(適合服用升陽補胃湯)。有唧出的血顏色紫黑,腹痛怕冷,關脈按起來無力,喜歡用熱的東西敷的,是由於體內虛寒引起的(適合服用益智和中湯)。有因為吃太飽而發作腸澼的(適合服用香殼丸)。有拉出的血形成派別,唧出有力,並且像篩子一樣向遠處噴射散開,腹中劇痛的(適合服用芍藥黃連湯)。這些都應當治療。
九竅出血,是因為火熱過度旺盛,所以會突然驚厥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