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 (3)
卷十 (3)
1. 卷十
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了焦,滲而俱下,擠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入門》曰: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榮衛;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谷;
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無形而有用,主持諸氣,三焦水谷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也。,【三焦症治】,《靈樞》曰: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又曰:
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也。海藏曰:上焦如霧,霧不散,則為喘滿,
此出而不納也;中焦如漚,漚不利,則為留飲不散,久為中滿,此上不能納,
下不能出也;下焦如瀆,瀆不利,則為腫滿,此上納而下不出也。《入門》曰:
三焦為丙火府,故其發也,為無根之相火。《內經》曰:三焦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
其病宜通利二便。《醫鑑》曰:三焦病,宜三和散、枳殼丸、木香,檳榔丸。
治三焦病諸藥要品及方七
,,實宜清涼血(蘇子,知母,元參,黃岑,童便,貝母,麥冬,黃柏,山梔,黃連,
射乾,甘草,犀角,天冬,白芍,生地,蒲黃,牛膝,桔梗,蒲荷,花粉,丹皮,連翹
,赤芍,苧根,藍汁,紅藍花,牛蒡子,山豆根,山茨菰,千金子,枇杷葉,五味子,
甘蔗汁,梨,柿,三焦實兼宜降氣)
,,虛宜補中益氣(人參,白朮,黃耆,麥冬,沉香,益智仁,五味子)
,,滯宜調氣通塞(木香,香附,蒼朮,砂仁,白蔻仁,紫蘇根)
,,三和散,,〔總治〕,川芎一錢,沉香,紫蘇葉,大腹皮,羌活,木瓜各五分,木
香,白朮,檳榔,陳皮,炙草各三分
,,此方兼治諸氣鬱滯,或脹或痛。
,,枳殼丸,,〔又〕,枳殼二兩,陳皮一兩,檳榔五錢,木香二錢半,黑牽牛子四兩
一半生用一半炒熱搗取頭末一兩半餘不用蜜丸。
,,此方專治三焦約,大小便不通。
,,木香檳榔丸,,〔又〕,半夏曲,皂角,去弦子酥炙,郁李仁去殼另研各二兩,木
香,枳殼,杏仁,檳榔,青皮各一兩,共為末,另以皂角四兩,打碎浸漿水,
去渣,渣揉熬膏,入蜜少部和丸,空心,薑湯下。
,,此方疏導三焦,快氣順腸。
,,涼膈散,,〔上焦熱〕,連翹二錢,大黃,芒硝,甘草各一錢,薄荷,黃岑,山梔
各五分,竹葉七片,蜜少部,煎至半入硝。
,,桃仁承氣湯,,〔中焦熱〕
,,立效散,,〔下焦熱〕,瞿麥四錢,山梔二錢,甘草一錢,薑,燈心
,,導赤散,,〔又〕,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錢,竹葉七片
附載仲景大法及分別標本方藥
,,上焦不歸噫而吞酸(上焦之脈不歸也)
,,中焦不歸不能消谷引食榮衛皆虛(中焦之脈不歸也,三焦無倚,
寸口微濡)
,, 下焦不歸則遺溺(下焦之脈不歸也)
白話文:
下焦,主要區別於迴腸,它將水液注入膀胱,然後滲透出去。因此,水谷食物通常一起停留在胃中,形成糟粕後一起進入大腸,這就成了下焦的功能。它會將水液滲透並排出,同時將精華液體分離出來,順著下焦滲入膀胱。
《醫學入門》說:心肺如果沒有上焦,如何主導身體的榮養和防禦機能?脾胃如果沒有中焦,如何腐熟消化水谷食物?肝腎如果沒有下焦,如何疏通和決斷津液?三焦是無形的,但卻有實際作用,它主導著全身的氣機,是水谷運行的通道,也是氣的起始和終點。《靈樞》說:從鼻柱中央開始,就是三焦所約制的範圍。又說:小腹腫痛,小便不出來,是邪氣停留在三焦所致。
名醫張海藏說:上焦就像霧一樣,如果霧氣不散開,就會導致氣喘和胸悶,這是因為氣只能往外散發而無法納入體內;中焦就像泡沫一樣,如果泡沫運作不順暢,就會導致積液無法消散,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中焦脹滿,這是因為氣既不能上納也不能下出;下焦就像溝渠一樣,如果溝渠不通暢,就會導致腫脹,這是因為氣只能納入而無法排出。
《醫學入門》說:三焦屬於丙火之府,所以它的發病表現為沒有根源的相火。《內經》說:三焦是上、中、下水谷運行的道路,其疾病應該以疏通大小便為原則。《醫鑑》說:治療三焦疾病,宜用三和散、枳殼丸、木香檳榔丸等方劑。
治療三焦疾病的常用藥物和方劑共有七種:
實證宜用清涼的藥物來涼血(例如:蘇子、知母、元參、黃芩、童便、貝母、麥冬、黃柏、山梔、黃連、射干、甘草、犀角、天冬、白芍、生地、蒲黃、牛膝、桔梗、薄荷、花粉、丹皮、連翹、赤芍、苧根、藍汁、紅藍花、牛蒡子、山豆根、山茨菰、千金子、枇杷葉、五味子、甘蔗汁、梨、柿子,三焦實證通常也需要降氣);
虛證宜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例如:人參、白朮、黃耆、麥冬、沉香、益智仁、五味子);
氣滯宜用調氣通塞的藥物(例如:木香、香附、蒼朮、砂仁、白蔻仁、紫蘇根)。
以下介紹幾種治療三焦疾病的方劑:
三和散:此方劑可以治療各種氣機鬱滯引起的脹痛。藥物組成包括:川芎一錢、沉香、紫蘇葉、大腹皮、羌活、木瓜各五分,木香、白朮、檳榔、陳皮、炙甘草各三分。
枳殼丸:此方劑專門治療三焦鬱結,導致大小便不通暢。藥物組成包括:枳殼二兩、陳皮一兩、檳榔五錢、木香二錢半,黑牽牛子四兩(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搗碎取頭末一兩半,其餘不用,用蜂蜜製成丸。
木香檳榔丸:此方劑可以疏導三焦,使氣機暢通,腸道順暢。藥物組成包括:半夏曲、皂角(去弦子酥炙)、郁李仁(去殼另研)各二兩,木香、枳殼、杏仁、檳榔、青皮各一兩,共研成末。另外用皂角四兩,打碎浸泡於漿水中,去渣,將渣熬成膏,加入少量蜂蜜製成丸,空腹時用薑湯送服。
涼膈散:此方劑用於治療上焦有熱。藥物組成包括:連翹二錢、大黃、芒硝、甘草各一錢,薄荷、黃芩、山梔各五分,竹葉七片,加入少量蜂蜜,煎至快要完成時加入芒硝。
桃仁承氣湯:用於治療中焦有熱。
立效散:用於治療下焦有熱。藥物組成包括:瞿麥四錢、山梔二錢、甘草一錢,薑、燈心。
導赤散:也用於治療下焦有熱。藥物組成包括: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錢,竹葉七片。
以下附載張仲景的治療大法和分辨標本的方藥:
上焦氣機不順,會導致呃逆和吞酸(是因為上焦的脈絡氣機不順暢);
中焦氣機不順,會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使得榮養和防禦機能都虛弱(是因為中焦的脈絡氣機不順暢,導致三焦失去依託,脈象表現為寸口微濡);
下焦氣機不順,則會導致遺尿(是因為下焦的脈絡氣機不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