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卷十

,,十味導赤散,,〔又〕,地骨皮,黃連,黃岑,麥冬,半夏,茯神,赤芍,木通,

生地,甘草各五分,加薑五片

,,(手少陽三焦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二指之司,循手表腕,

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

散絡心包,下膈,循到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係耳後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眦,

次注足少陽膽經。每日亥時,周身氣血俱注於三焦。手少陽三焦經,少血而多氣。

),,經曰:上焦出胃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胃中。中焦亦並在胃中,出上焦之後。

下焦別回腸注於膀胱。而於陽明胃之脈,則曰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此與三焦同行在前,

不知三焦者,實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胃之所施,

其氣為腐熟水谷之用,與胃與太陰脾之前,為相火所居所游之地。故焦也者,

固以熟物為義也。然則三焦雖有上中下之分,而所由以分者,不俱從胃言之歟,何則?

人之心下為膈膜,膈下為胃,其上口曰賁門,在臍上五寸上脘穴分,是為上焦;

臍下四寸為中脘穴,即中焦,肺脈起中焦在此;臍上二寸為下脘穴,

即胃下口傳入小腸處,曰幽門者,是為下焦。論三焦地分,雖不過四寸之間,

而論三焦所主部位,則上焦之胃上口,承接心肺,其所主部位自在膈以上一段;

下焦之胃下口,下輸水谷於小腸,而小腸之水液,滲入膀胱以注前陰,小腸之滓穢,

轉輸大腸以注後陰,則下焦所主部位,自在臍腹以下一段;若膈之下,臍腹以上,

中間一段胃實居之,則胃之正中,正中焦所主之部分也。古人云:上焦如霧者,

狀陽明化物之升氣也;云下焦如漚,又云如瀝者,狀化時沃溢之氣也;云下焦如瀆者,

狀擠泌流水之象也。古人誠見乎三焦之氣化,一皆胃之氣化,一皆相火所成央耳,

乃後以三焦為無狀,空有名,皆不知其為匡廓於陽明也。故其病而燥,實則有耳鳴,

喉痺腫痛,耳後連目銳眦痛,肩臑痛,內外皆疼,頭面赤熱,

赤白游風等症虛則有腹寒,短氣,少氣等症;如或板窒窒,則三焦之氣滯也,

急當調之,使一氣流通。,【三焦傳受】,《靈樞》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

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脇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

足陽明常與榮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而複大會於手太陰,

命曰衛氣也。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亦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榮氣也。

白話文:

十味導赤散

這個藥方包含地骨皮、黃連、黃芩、麥冬、半夏、茯神、赤芍、木通、生地、甘草各五分,並加入生薑五片。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小指次指的末端,向上經過兩指之間的交界處,沿著手背到手腕,然後到手臂外側兩骨之間,再向上穿過手肘,沿著上臂外側,到達肩膀,然後與足少陽膽經交會,進入鎖骨上窩,分布到胸部(膻中),散布到心包絡,向下穿過橫膈膜,到達三焦。它的一個分支從膻中向上出來,經過鎖骨上窩,到頸部,繫於耳後,然後直上,到達耳朵上角,再彎下來到面頰。它的另一個分支從耳後進入耳朵,然後出來,走到耳朵前面,經過客主人穴之前,與面頰交會,到達眼角外側,與足少陽膽經相連。每天晚上九點到十一點(亥時),全身的氣血都會集中到三焦。手少陽三焦經的特點是氣多血少。

(三焦與胃的關係)

《黃帝內經》說:上焦從胃的入口出來,與咽喉相連,然後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於胸腔。中焦也與胃相連,在穿過上焦之後出來。下焦則將迴腸的內容物導入膀胱。而陽明胃經的走向則是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穿過橫膈膜,歸屬於胃。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下到乳房內側邊緣。它的另一個分支從胃的入口開始,向下沿著腹部內側,到達氣街(腹股溝)。這個走向與三焦相同,只是在前面。不了解三焦的人,實際上是把三焦看作胃部的上下邊界。三焦所在的區域,其實就是胃的區域。三焦的功能,也是胃的功能,它負責腐熟水谷,是相火(一種溫熱的能量)所居所遊的地方。所以說,三焦的作用在於熟化食物。雖然三焦有上中下之分,但其劃分都與胃有關。

人體的心臟下方是橫膈膜,橫膈膜下方是胃。胃的上口叫做賁門,位於肚臍上方五寸的上脘穴處,這裡就是上焦。肚臍下方四寸為中脘穴,是中焦,肺脈也在此處起始。肚臍上方二寸為下脘穴,是胃的下口,食物由此進入小腸,稱為幽門,這裡就是下焦。論及三焦的空間範圍,雖然只有四寸之間,但論及三焦的功能,上焦(胃的上口)連接心肺,其主要作用是在橫膈膜以上的部分;下焦(胃的下口)將水谷傳輸到小腸,而小腸的水液滲入膀胱,進入前陰,小腸的殘渣則輸送到大腸,排出後陰,所以下焦的功能主要是在肚臍腹部以下的部分。而橫膈膜下、肚臍腹部以上的胃部區域,則是由中焦所主管的。

古人說:上焦如霧,形容陽氣上升;下焦如漚,又說如瀝,形容物質轉化時的滋潤狀態;下焦如瀆,形容排泄流水的情形。古人確實看到了三焦的氣化現象,其實都是胃的氣化,都由相火作用而產生。後人把三焦認為是虛無的,只有名稱而沒有實質,卻不知三焦是陽明(指胃)的邊界。所以,三焦生病出現的症狀,實證時會有耳鳴、咽喉腫痛、耳後到眼角外側疼痛、肩臂疼痛、內外都痛、頭面發紅發熱、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的游走性風疹等;虛證時會有腹部寒冷、氣短、氣虛等症狀;如果感到胸腹悶脹,則是三焦之氣阻塞不通,應當及時調治,使其氣機流通順暢。

(三焦傳輸與接收)

《黃帝內經》說:上焦從胃的上口出來,與咽喉相連,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在胸腔,沿著脅肋,依照太陰的走向運行,回到陽明,向上到達舌下。足陽明經的營氣與衛氣一同運行,在陽面運行二十五度,在陰面也運行二十五度,完成一周後,又會合於手太陰經,這就是衛氣。中焦也與胃相連,在穿過上焦之後出來,這裡所接收的氣,能夠分解食物殘渣,蒸發津液,化生精微物質,也注入肺脈,化生為血,供給全身,最為重要,所以能夠獨自運行在經脈之中,這就是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