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 (1)
卷十 (1)
1. 卷十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
出脇,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糯內行太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
循中指出其端。支者另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注手少陽三焦。每日戌時,
周身氣血俱注於心包絡經。手厥陰包絡經,少氣而多。
),,《靈蘭秘典》論十二官無心包絡,但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按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脂膜之外,
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其地正值膻中,且位居相火,代君行事,
實臣使也。然則《秘典》之言膻中,其即為心包無疑矣,故心為君火,居廣明以建極,
以照臨十二官。經曰:君火不用,尊之極也。然火為地二所生,君火雖不用,
有奉天行職。又不得同於君火者,心包所以主相火也。夫相火本屬少陽膽,相火之用,
專屬陽明胃腐熟水谷,何以心包主之也?說以人之相火,起於少陽膽,遂游行於三焦,
而督署之以為陽明腐水谷之正者,實心包也。故經曰:陽明居午以陽明當相火夏令,
不言心包,而心包之能督署自見矣。此以知陽明之經之職,總攝於包,而膽也、胃也、
三焦也,總與心包同一職矣。所以《難經》曰: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
右尺巳午,即其位也。說手心主者,心包之別名,去腕二寸曰內關,出於兩筋之間,
循經以上係於心包。心係氣實,則病心痛,心中大熱,手心熱,面黃,目赤,笑不休,
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脇支滿;虛則煩心,手心熱,心澹澹大動,然虛不可補,
此皆取之兩筋間也。古人云:心包絡痛,必連及少陽、少陰。夫亦可以知其故矣。
,,【包症治】,《靈樞》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在於心者,旨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也。《正傳》曰:
心包絡,實乃裹心之膜,包於心外,故曰心包絡也。《醫旨》曰:包絡虛,
宜錢氏安神丸;虛而挾熱,醒心散;包絡實熱,宜犀角地黃湯、十味導赤散。
治心包絡病諸藥要品及方四
,,心包絡虛宜養心(當歸,川芎,血竭,沒藥,茯神)
,,心包絡實宜瀉火(朱砂,丹皮,犀角,生地,山梔子,當歸,黃岑,黃連,黃柏)
,,錢氏安神丸,,〔因虛〕,朱砂一兩,麥冬,牙硝,茯苓,山藥,寒水石,甘草各
五錢,冰片二分,蜜和,一兩作三十丸,每丸,砂糖水化下。
,,醒心散,,〔虛熱〕,人參,麥冬,遠志,五味,茯神,生地,菖蒲等分
,,犀角地黃湯,,〔實熱〕,犀角,生地,黃岑,黃連,大黃
白話文:
[卷十]
手厥陰心包絡經脈,起始於胸腔內,連接著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膜,再沿著三焦經絡運行。它的分支沿著胸部,穿出肋骨,到達腋下三寸處,然後向上到達腋下,沿著肱骨內側,在手太陰肺經之間運行,進入肘部,向下沿著前臂兩條筋之間,進入手掌,沿著中指到達指尖。另一分支從手掌出發,沿著小指到達指尖,然後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每天戌時(傍晚7-9點),全身氣血都匯集到心包絡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氣血較少。
《靈蘭秘典》論述十二臟腑時沒有提到心包絡,但提到膻中是臣使之官,喜樂之情由此產生。
心包絡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豎膈膜之下,與橫膈膜相連,包裹心臟的是一層黃色的脂肪,脂肪膜外有一層細薄的筋膜,像絲線一樣與心肺相連,這就是心包。它的位置正好在膻中,位於相火之位,代行君主之職,是臣使之官。所以《秘典》中提到的膻中,就是心包絡無疑了。心臟是君火,居於廣明之位,建立根本,照臨十二臟腑。經書說:「君火不用,尊之極也。」雖然君火不用,但它仍奉行天職。心包絡主管相火,卻不能與君火相同。相火本屬少陽膽經,相火的作用主要是由陽明胃經來消化吸收水谷,為何心包絡也主管它呢?因為人體的相火起源於少陽膽經,然後運行於三焦經,而實際上督促和調控陽明胃經消化水谷的,正是心包絡。所以經書說:「陽明居午(指夏季),以陽明當相火夏令」,沒有提及心包絡,但心包絡的這種督促和調控作用已經很明顯了。由此可知,陽明經的職能,都總攝於心包絡,膽、胃、三焦都與心包絡具有相同的職能。《難經》說:「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右寸脈巳午之位,就是這個位置。這裡所說的「手心主」,是心包絡的別名。手腕上兩筋之間,去腕二寸處叫內關穴,從這裡循經向上連接著心包絡。心臟氣血充實,就會得心痛、心中煩熱、手心發熱、面色發黃、眼睛紅赤、不停地笑、胳膊肘攣縮、腋下腫脹,嚴重時胸脅脹滿;如果心臟虛弱,就會心煩,手心發熱,心跳劇烈,但虛證不宜補益,這些症狀都取決於兩筋之間的經絡。古人說:「心包絡痛,必連及少陽、少陰。」由此也可以知道它的原因了。
【包絡病症治療】,《靈樞》說:少陰是心脈,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是帝王之氣和精神的所在,心臟堅固,邪氣不能侵入,邪氣侵入就會傷心,心受傷則神氣離開,神氣離開就會死亡。所以邪氣在心臟,實際上是在心包絡,心包絡是心臟的主脈,所以少陰經沒有輸穴。《正傳》說:心包絡,是包裹心臟的膜,包裹在心臟外面,所以稱為心包絡。《醫旨》說:心包絡虛弱,宜用錢氏安神丸;虛弱兼夾有熱證,宜用醒心散;心包絡實熱,宜用犀角地黃湯、十味導赤散。
治療心包絡疾病的主要藥物和處方:
心包絡虛弱宜養心:(當歸、川芎、血竭、沒藥、茯神)
心包絡實熱宜瀉火:(朱砂、丹皮、犀角、生地、山梔子、當歸、黃岑、黃連、黃柏)
錢氏安神丸(因虛):朱砂一兩,麥冬、牙硝、茯苓、山藥、寒水石、甘草各五錢,冰片二分,用蜂蜜調和,製作成三十丸,每次一丸,用砂糖水送服。
醒心散(虛熱):人參、麥冬、遠志、五味子、茯神、生地、菖蒲等量。
犀角地黃湯(實熱):犀角、生地、黃岑、黃連、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