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

1. 卷十

,, 三焦實(麻黃,元參,山梔,黃岑,連翹)

,, 三焦虛(附子,硫黃,肉蓯蓉,補骨脂,陽起石)

,, 三焦大熱(石膏)

,, 三焦大寒(肉桂)

,,標(有汗,桂枝、黃耆、白朮、石膏、地骨皮;無汗,麻黃、荊芥、蒲荷、

金沸草)

,, 本(肉桂,黃耆,熟地,益智仁)

,,(足少陽膽脈,起於目銳眦,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

至眉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眦後。

其支者別銳眦,下大迎,會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循脇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脇,

循胸,過季脇,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

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胕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胕上,

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次注足厥陰肝經。每日子時,

周身氣血注於膽。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 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又為中清之府,主藏而不主瀉。則其所主,異於他臟腑矣。其府之氣,直得先天甲氣,

而起於少陰,發於厥陰,乃二陰之真精所生,以為一陽之妙運也。經曰:少陽連腎,

腎上連肺。夫少陽起於夜半之子,為腎之天根,其氣上升,以應肺之治節。為腎天根,

則通乎下,應肺治節,則通乎上。其所以能通乎上下者,以其為中和之極也。

惟通乎上下,故得游行三焦。且即三焦之所治,以致用陽明,

故十一經皆藉膽氣以為和。經曰:少火生氣。以少陽即嫩陽,為生氣之首也。

是以肝之為用,能起九地而升地德,亦能出三陽而布天德,皆少陽之妙運也,

亦十一經所以取決於膽之故也,豈特為中正之官,為五神之決斷已哉。然其為腑,

有獨居於清靜寧謐,而出其沖和之氣,以溫養諸臟者,宜其有中清之目矣。

若夫動而為病,實則口苦,耳聾,鼻淵,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塵,

體無膏澤,足外熱,頭額痛,目銳眦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痛,馬刀挾癭,

胸中脇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汗出,振寒瘧;虛則易驚,或不得眠,

身寒潮熱。而潮熱在平旦,由氣中之火實,上主於肺;潮熱在日脯,由血中之火實,

下主於腎。察其在氣在血,有汗無汗,咸佐以柴胡、丹皮、地骨皮,

大實更加大黃下之,得其治矣。卮言曰:膽者,澹也,清淨之府無所受輸,

澹澹然者也。士材曰:膽者,擔也,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猶人之正直無私,

有力量善擔當者也。二家釋

膽字,俱有義理,耐人尋味。

,,【膽病症治】,子和曰: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又曰:面青脫色,

白話文:

三焦實證:(使用麻黃、元參、山梔、黃芩、連翹等藥材)

三焦虛證:(使用附子、硫黃、肉蓯蓉、補骨脂、陽起石等藥材)

三焦大熱:(使用石膏)

三焦大寒:(使用肉桂)

治標(針對症狀):

  • **有汗:**使用桂枝、黃耆、白朮、石膏、地骨皮等藥材。
  • **無汗:**使用麻黃、荊芥、薄荷、金沸草等藥材。

**治本(針對病因):**使用肉桂、黃耆、熟地、益智仁等藥材。

(足少陽膽經): 膽經從眼角外側開始,向上到頭角,經過耳後,沿著頸部走到手少陽經的前面,再到眉毛上方與手少陽經相交,然後進入鎖骨上窩。其中一條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角外側後方。另一條分支從眼角外側分出,向下經過大迎穴,與手少陽經會合,到達顴骨下方,再沿著頰車穴下行,經過頸部與鎖骨上窩匯合。然後繼續向下進入胸腔,穿過膈肌,聯繫肝臟,沿著脅肋內側,從氣街穴出來,繞著陰毛邊緣,橫向進入髖關節。還有一直行的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下沿著脅肋,經過季脅,到達髖關節。接著往下沿著大腿外側,經過膝蓋外側,在小腿外側骨頭前,一直向下到腳踝外側尖端,再向下到腳背,進入小腳趾和第四趾之間。另外一個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腳趾之間,沿著大腳趾骨內側延伸到指端,再穿過指甲,從毛髮中出來,接著連到足厥陰肝經。每天子時(晚上11點到1點),全身氣血會注入膽經。膽經的氣多血少。

膽的功能: 膽是中正的官,負責決斷。也是清淨的府,以儲藏為主,不主排泄,這點與其他臟腑不同。膽府之氣直接來自先天之氣,起源於少陰經,發於厥陰經,是二陰真精所生,是一陽精妙的運作。經典說:少陽連著腎,腎又連著肺。少陽經起始於半夜的子時,是腎的天根,它的氣上升,呼應肺的治理功能。它既能溝通下焦,也能呼應上焦,能上下貫通的原因在於它位於中和的極點。只有上下暢通,膽氣才能遊走於三焦之間。而且能通過膽經的作用,調動陽明經,使十一經都借用膽氣來達到和諧。經典說:少火生氣。少陽是初生的陽氣,是產生氣的開端。所以肝臟的作用,能從最低處升起地氣,也能發散陽氣到天上,這都是少陽的精妙運作,也是十一經都要由膽來決定的原因,膽不僅是決斷的官,也是五神決斷的所在。膽作為腑,獨處於清靜的環境,散發出平和的氣,來溫養各個臟器,所以說它有中清的作用。

膽病: 如果膽出現病變,實證的表現是口苦、耳聾、鼻淵(鼻竇炎)、經常嘆氣、心脇痛、不能翻身,嚴重時會面色像蒙塵、身體沒有光澤、腳外側發熱、頭額痛、眼角痛、鎖骨上窩腫痛、腋下腫痛、淋巴結核、胸脅肋、髖關節、膝蓋,以及小腿外側骨頭、外踝前等各處關節都疼痛、出汗、發冷顫抖、瘧疾。虛證的表現是容易受驚嚇,或者失眠、身體寒冷、潮熱。潮熱在早晨發作,是由於氣中的火旺,病位在上,主要在肺;潮熱在下午發作,是由於血中的火旺,病位在下,主要在腎。要辨別病位是在氣還是在血,是否有汗,可以使用柴胡、丹皮、地骨皮等藥材來輔助治療,如果是實證特別嚴重,可以用大黃來攻下。古人說:膽是清淡的,清淨的府不受汙染,處於淡然的狀態。另一種說法認為:膽是擔當,中正的官,決斷的地方,就像人正直無私,有力量且善於承擔。這兩種解釋都有道理,值得深思。

膽病症治: 朱丹溪說:膽是勇敢,如果受到驚嚇就會傷膽。又說:臉色青白是氣血脫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