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2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24)

1. 卷十七

法宜酸寒苦寒咸寒辛涼以除實熱(宜童便、生地、犀角、茜草、山梔、青黛、大薊、

小薊、荊芥、丹皮、赤芍、地榆、黃連、大黃、天冬、元參)。血瘀宜通之,

瘀必發熱發黃,作痛作腫,及作結塊癖積,法宜辛溫辛熱辛平辛寒甘溫之劑,

以入血通行,佐以咸寒,乃可軟堅(宜當歸、紅花、桃仁、蘇木、肉桂、五靈脂、

蒲黃、薑黃、鬱金、三棱、花蕊石、韭汁、左牡蠣、芒硝、延胡索、䗪蟲、乾漆、

童便、沒藥、丹參、乳香)。說血為榮,陰也,有形可見,有色可察,有症可審者也,

病既不同,藥亦各異,治之之法,要在合宜而已,謹之。

,,〔論治吐血三要〕繆仲淳曰:吐血宜降氣,不宜降火。說氣有餘即是火,

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降火必用寒涼之藥,

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愈不能歸經矣。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

一則專用寒涼之味,如芩、連、山梔、青黛、柿餅灰、四物湯、黃柏、知母之類,

往往傷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則專用人參,肺熱還傷肺,咳逆愈甚。亦有用參而愈者,

此是氣虛喘嗽。氣為陽,不由陰虛火熾所致,然亦百不一二也,宜以白芍、炙草製肝,

麥冬、薄荷、橘紅、貝母、枇杷葉清肺,苡仁、山藥養脾,韭菜、降香、蘇子下氣,

青蒿,鱉甲、丹皮、地骨皮、銀柴胡補陰清熱,棗仁、茯神養心,山萸、杞子、

牛膝補腎,此累試輒驗之方。然陰無驟補之法,非多服藥不效,病家欲速其央,

醫士張皇失主,百藥雜試,以致損命而不悟,悲夫,宜行血,不宜止血。

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夫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故降氣行血,則血循經絡,

不求其止而自止矣。止之則血凝,血凝必發熱惡食,及胸脅痛,病日沉痼矣,

宜補肝不宜伐肝。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

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辮驗血色〕王海藏曰:初便褐色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尤重。

色變者,以其有火燥也,不可不辨。《綱目》曰:新血鮮紅,舊血瘀黑。又曰:

風症色青,寒症色黯,暑症色紅,濕症如煙煤屋漏水。

,,〔諸血原由症治〕,,《內經》曰:諸血者,皆屬於心。又曰: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入門》曰:暴喜動心,

不能生血,暴怒傷肝,不能藏血,積憂傷肺,過思傷脾,失志傷腎,皆能動血。

《正傳》曰:暴喜傷心,則氣緩而心不出血,故肝無所受。暴怒傷肝,

則氣逆而肝不納血,故血無所歸。又房勞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起,

白話文:

卷十七

對於實熱的病症,適合使用酸寒、苦寒、鹹寒、辛涼等性質的藥物來清除(可以使用童便、生地、犀角、茜草、山梔、青黛、大薊、小薊、荊芥、丹皮、赤芍、地榆、黃連、大黃、天冬、元參)。

如果體內有血瘀的情況,應該疏通血脈。血瘀通常會引起發熱、發黃、疼痛、腫脹,甚至形成結塊或積聚,治療上適合使用辛溫、辛熱、辛平、辛寒、甘溫等性質的藥物,來幫助血液運行,並佐以鹹寒的藥物來軟化堅硬的積塊(可以使用當歸、紅花、桃仁、蘇木、肉桂、五靈脂、蒲黃、薑黃、鬱金、三棱、花蕊石、韭汁、左牡蠣、芒硝、延胡索、䗪蟲、乾漆、童便、沒藥、丹參、乳香)。

古人說,血是滋養身體的,屬於陰的範疇。它有形體可以看見,有顏色可以觀察,有症狀可以判斷。不同的疾病,用藥也各不相同,治療的關鍵在於是否適宜,務必謹慎。

論治吐血三要

繆仲淳說:治療吐血,應該以降氣為主,不應該直接降火。氣有餘就是火,當氣順降的時候,火自然會下降。火下降了,氣就不會上逆,血液隨著氣的運行,就不會從上竅溢出。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降火,反而會傷害胃氣。胃氣受損,脾就不能統攝血液,血液就更難回歸正常的運行軌道。現在治療吐血的常見錯誤有兩種:一是只用黃芩、黃連、山梔、青黛、柿餅灰、四物湯、黃柏、知母等寒涼藥物,往往會損傷脾胃,導致腹瀉,最終無法挽救。二是只用人參,肺有熱反而會傷害肺,咳嗽會更加嚴重。也有用人參治好的案例,那是因為患者是氣虛導致的喘嗽,氣虛屬於陽虛,並非陰虛火旺所致。但這種情況很少見。

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用白芍、炙甘草來調和肝氣;用麥冬、薄荷、橘紅、貝母、枇杷葉來清肺;用薏仁、山藥來養脾;用韭菜、降香、蘇子來降氣;用青蒿、鱉甲、丹皮、地骨皮、銀柴胡來滋陰清熱;用棗仁、茯神來養心;用山茱萸、枸杞子、牛膝來補腎。這是經過多次驗證有效的方子。然而,滋陰不能求速效,必須長期服藥才能見效。病患往往急於求成,醫生也因此慌亂,嘗試各種藥物,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喪命,實在令人惋惜。

治療吐血,應該以活血為主,不應該止血。血液不按照經絡運行,是因為氣逆而向上壅塞。血液遇熱則流動,遇寒則凝結,所以當氣順降,血液流動順暢時,自然會停止出血。如果用止血的方法,血液凝結,反而會引起發熱、食慾不振、胸脅疼痛,病情會更加嚴重。

治療吐血,應該補肝而不是瀉肝。古人說: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是排泄。肝臟是將軍之官,負責儲藏血液,吐血是因為肝臟失去了這個功能。養肝可以使肝氣平和,血液回歸正常運行軌道。如果瀉肝,肝臟就不能藏血,出血會更加不止。

辨驗血色

王海藏說:初次排泄的血呈褐色,病情較重;第二次排泄的血呈深褐色,病情更加嚴重;第三次排泄的血呈黑色,病情最嚴重。血色變化是因為體內有火,不能不仔細辨別。《本草綱目》說:新鮮的血是鮮紅色的,舊的血是瘀黑色的。又說:風邪引起的血色青,寒邪引起的血色暗,暑邪引起的血色紅,濕邪引起的血色像煙煤或屋漏水。

諸血原由症治

《內經》說:各種出血都與心有關。又說:大怒會導致形氣耗竭,血液上衝,使人昏厥。又說:發怒會導致氣逆,嚴重會導致吐血。《入門》說:過度高興會傷心,心無法生成血液;暴怒會傷肝,肝無法儲藏血液;長期憂愁會傷肺;過度思慮會傷脾;意志消沉會傷腎,這些都可能導致出血。《正傳》說:暴喜傷心,導致氣機鬆弛,心無法正常輸出血液,肝臟也因此無法得到血液;暴怒傷肝,導致氣逆,肝無法納血,血液因此沒有歸處。另外,房事過度也會導致陰火上升,血液會跟著火而上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