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2)

1. 卷四

,,三一承氣湯,,〔泄利〕

泄瀉,脾病也。脾受濕不能滲泄,致傷闌門元氣,不能分別水谷,

並入大腸而成瀉,故口渴,腸鳴,腹痛,小便赤澀,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濕矣。

然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泄不有由於風者乎。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泄不有由於熱者乎。又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泄不有由於寒者乎。

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泄不有由於虛陷者乎。惟曰,濕盛則飧泄,

乃獨由於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茍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乾之,

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末有不原於濕者也。故為列論之:

其濕兼風者,飧泄也,肝受風邪,煽而賊土,至夏濕氣蒸鬱,故脈弦腹鳴,

下利清谷(宜平胃散加羌、獨、升、柴;)其濕兼熱者,下腸垢也,腸胃有熱,

傳化失常,而火性急速,熏動濕邪,故脈數溲赤澀,所下皆稠粘垢穢(宜六一散,

或胃苓加黃連;)其濕兼寒者,鴨溏也,濕為水氣,又感寒邪,則寒水之氣合從而化,

故脈沉遲,溲清白,所下澄澈清冷,如鴨屎(宜附子理中湯加肉果,或以二朮、陳皮、

乾薑、吳萸、砂仁、紫蘇主之,挾風者亦可參用,)但寒泄必早暮服藥,說早服暖藥,

至暮藥力已盡,無以敵一宿陰氣,故不效,故夜必再服;其濕兼虛者,虛泄也,

人之清氣本上升,虛則陷下,又為濕所侵遏,濕勝氣脫,故脈細而濡,困倦少力,

遇飲食即瀉,或腹不痛,所下不禁,多完谷不化(宜四君子湯加升柴,升陽除濕湯;

)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為濕自甚,即脾虛泄也。由土虛不能制濕,腸胃不固,

濕反勝而成病,故脈遲而緩,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腸鳴漉漉,

所下多水(宜四芩湯加二朮、胃苓湯加草蔻。)士材云:水液去多,甚而轉筋,

血傷筋急也,據此又濡泄之變症(宜升陽除濕湯。)以上,《內經》所言諸泄,

可得而審者也。《難經》又有五泄,實與《內經》之症約略相似,說曰胃泄者,

飲食不化色黃,即風乘濕也(宜胃風湯;)曰脾泄者,腹脹滿,肢體重著,中脘有妨,

面色萎黃,泄注,食即嘔逆,即暑乘濕也(宜香茹湯對桂苓甘露飲,大加生薑治之;

)曰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即燥乘濕也(宜五苓散;

)曰小腸泄者,溲而使膿血,小腹痛,即火乘濕也(宜大承氣湯下之,

再以黃連解毒湯加歸、芍治之,次以芍藥柏皮丸止之;)曰大瘕泄者,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即寒濕而變為熱泄也(宜八正散加木香、檳榔通之,

次以天水散頓服之。)是《難經》所言,雖定屬六氣,而其以濕為主,

不與《內經》相合乎。此外又有風泄,惡風自汗,或帶清血,由春傷風,夏感濕,

白話文:

卷四

關於「三一承氣湯」引起的泄瀉

泄瀉,是脾臟生病的表現。脾臟受到濕氣侵擾,無法正常運化水液,導致傷害到闌門(消化道出口處)的元氣,使其不能分辨食物和水,全都進入大腸而形成腹瀉。所以會出現口渴、腸鳴、腹痛、小便黃赤澀痛、大便反而快速排出的情況,這就是因為濕氣引起的泄瀉。

但是《黃帝內經》說:「春天受到風邪侵擾,夏天就會發生飧泄。」泄瀉難道不是因為風邪引起的嗎?又說:「突然暴瀉不止,都是因為熱邪引起的。」泄瀉難道不是因為熱邪引起的嗎?又說:「各種水液病症,如果清澈冰冷,都是因為寒邪引起的。」泄瀉難道不是因為寒邪引起的嗎?又說:「清氣下陷,就會發生飧泄。」泄瀉難道不是因為虛弱下陷引起的嗎?

只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飧泄」,難道泄瀉就僅僅是因為濕氣嗎?其實風、寒、熱、虛,雖然都能導致疾病,但如果脾臟強健沒有濕氣,這四種邪氣都無法侵犯,又怎麼會導致泄瀉呢?因此,泄瀉雖然有風、寒、熱、虛的不同,但歸根究柢都與濕氣有關。所以針對不同情況加以論述:

**濕兼風邪:**表現為飧泄,這是因為肝臟受到風邪侵擾,煽動而剋制脾土,到了夏天濕氣蒸騰鬱積,所以脈象弦緊、腹鳴、腹瀉,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可用平胃散加羌活、獨活、升麻、柴胡來治療)。

**濕兼熱邪:**表現為下腸垢,這是因為腸胃有熱,傳化功能失常,熱性急速,熏動濕邪,所以脈象數快、小便黃赤澀痛,排泄物稠粘污穢(可用六一散,或胃苓湯加黃連來治療)。

**濕兼寒邪:**表現為鴨溏,濕氣本為水液,又感受寒邪,寒水之氣合在一起,所以脈象沉遲、小便清白,排泄物清澈冰冷,像鴨糞一樣(可用附子理中湯加肉豆蔻,或用蒼朮、白朮、陳皮、乾薑、吳茱萸、砂仁、紫蘇來治療,如果兼有風邪也可以參考使用)。但寒性泄瀉一定要早晚服藥,如果只早上服用溫藥,到晚上藥力已過,無法抵擋夜晚的陰氣,所以沒有效果,必須晚上再服藥。

**濕兼虛弱:**表現為虛泄,人體的清氣本應上升,虛弱則下陷,又被濕氣侵擾,濕氣過盛導致元氣脫散,所以脈象細軟、精神困倦乏力,吃東西就腹瀉,或腹部不痛,腹瀉無法控制,排泄物多為未消化食物(可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或升陽除濕湯來治療)。

還有一種「濡泄」,又名「洞泄」,這是因為濕氣極度嚴重,也是脾虛引起的泄瀉。由於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濕氣,腸胃不固,濕氣反而過盛而致病,所以脈象遲緩,小便不利,身體沉重,腹部不痛,腸鳴漉漉,排泄物多為水樣(可用四苓湯加蒼朮、白朮,或胃苓湯加草蔻來治療)。有醫家說:「水液排出過多,嚴重時會引起抽筋,這是因為血液損傷,導致筋脈拘急。」這也是濡泄的一種變症(可用升陽除濕湯來治療)。以上是《黃帝內經》所記載各種泄瀉的表現,可以參考辨別。

《難經》還有五種泄瀉,其實與《黃帝內經》的症狀大致相似。

  • **胃泄:**飲食無法消化,大便顏色發黃,這是風邪侵襲濕氣造成的(可用胃風湯治療)。

  • **脾泄:**腹部脹滿,肢體沉重,中脘部位不適,面色萎黃,腹瀉,吃東西就想嘔吐,這是暑邪侵襲濕氣造成的(可用香薷湯搭配桂苓甘露飲,並大量加入生薑來治療)。

  • **大腸泄:**吃完飯就想排便,大便顏色發白,腸鳴腹痛,這是燥邪侵襲濕氣造成的(可用五苓散治療)。

  • **小腸泄:**小便有膿血,小腹疼痛,這是火邪侵襲濕氣造成的(可用大承氣湯瀉下,再用黃連解毒湯加當歸、芍藥治療,之後用芍藥柏皮丸來止瀉)。

  • **大瘕泄:**有便意卻拉不出來,想上廁所卻排不出,陰莖疼痛,這是寒濕轉變成熱邪造成的(可用八正散加木香、檳榔來通便,之後服用天水散)。

《難經》雖然說明泄瀉與六氣有關,但其實是以濕氣為主,與《黃帝內經》的觀點是相符合的。此外還有風泄,表現為怕風、自汗,或大便帶有清血,這是因為春天受風,夏天感受濕氣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