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卷三

斑黃狂亂,譫妄潮熱,登高而呼,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凡其在經、在絡、在腑,

無不以氣實血熱為顯症,非以其腑為兩陽合明之故乎。仲景曰:陽明之為病,

胃家實也。是實固指氣獨盛、血獨旺、熱獨多所發之病,皆屬有餘而言,

非僅燥滿便鞭、下焦堅實之謂也。雖然胃家病雖屬有餘,而亦時形不足,

譬如相火既虛,不能為胃蒸化,胃氣即不能旺,氣不旺,即怯而不支,

故亦有虛寒之症。試觀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惡人與火,聞水聲惕然而驚,

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䐜脹,陽明之虛寒有如此者,

安得泥胃家實之一言,概從有餘治之哉。凡此症病,為實、為虛,

皆可按 《內經》而繹之者也。,【胃病虛實】,《內經》曰:胃脈實則脹,

虛則泄。東垣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

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

,,【胃病症治】,《靈樞》曰: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也。又曰:胃中寒,

則手魚際之絡脈多青,胃中熱,則手魚際之絡脈多赤。又曰:面熱者足陽明病,

兩跗之上脈豎堅者,足陽明症,此為胃脈也。《入門》曰:不思飲食,心腹脹痛,

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黃肌瘦,怠惰嗜臥,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等症,皆宜平胃散。《千金》曰:脾胃虛弱,飲食不進,面黃肌瘦,

胸膈痞悶,食不消化,或噫氣吞酸,以養胃進食湯治之。東垣曰:胃實宜平胃散,

胃虛宜異央散,不進飲食宜養胃進食湯。,【胃絕候】,《內經》曰:胃終者,

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脈經》日;胃絕五日死,

何以知之?脊痛,腰中直,不可反複。,胃癰,胃陽遏抑病也。《聖濟總錄》云:

胃脘癰,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血肉腐壞,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

陽氣不得上升,人迎熱甚,令人寒熱如虐,身皮甲錯,或咳嗽,或嘔膿血。若脈洪數,

膿已成也,急用排膿之劑。脈遲緊,屬瘀血也,急當議下,否則毒氣內攻,腸胃並腐,

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癰之可認,茍不嘔膿血,末免他誤矣,

瘍家可不知方脈之理乎。據此,則知胃癰之症,端由胃陽之遏。然其所以致遏,

實又有因,不但寒也,必其人先有飲食積聚,或好飲醇醪,或喜食煎煿,

一種熱毒之氣,累積於中。又或七情之火,鬱結日久,複感風寒,使熱毒之氣,

填塞胃脘,胃中清氣下陷,故胃脈沉細,惟力風寒所隔,故人迎緊盛也。若有此二脈,

非胃癰而何。然症之成也必以漸,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如初起寒熱如瘧,

白話文:

卷三

黃疸、精神錯亂、胡言亂語、發高燒像潮水般來去、會爬到高處大喊大叫、丟掉衣服亂跑、罵人不管對方是親人還是陌生人。凡是這些病症,不論是在經脈、絡脈還是臟腑,都明顯表現出是氣太盛、血太熱的症狀,難道不是因為陽明腑氣(胃)裡陽氣太盛的緣故嗎?張仲景說:「陽明病就是胃裡有實熱。」這個「實」確實是指氣過於旺盛、血過於旺盛、熱過於多的病,都是屬於有餘的病,而不僅僅是指大便乾燥、腹部脹滿、下腹部堅硬的症狀。雖然說胃病多屬於有餘的狀況,但也時常會出現不足的情況,例如相火(指腎陽)虛弱,無法幫助胃消化食物,胃氣就無法強盛,氣不旺盛,身體就會虛弱無力,所以也會出現虛寒的症狀。看看那些會發抖怕冷、喜歡伸懶腰打哈欠、臉色發黑、討厭見人或見火、聽到水聲會嚇一跳、心悸、獨自關在房間裡、身體從前就一直發冷,胃裡寒冷脹痛的人,陽明虛寒的症狀就像這樣,怎麼能只執著於「胃家實」這句話,就一概用治療有餘的方法來治療呢?凡是這些病症,是實證還是虛證,都可以按照《內經》的說法來解釋。

【胃病虛實】

《內經》說:「胃脈實的時候會腹脹,虛的時候會腹瀉。」李東垣說:「胃中元氣旺盛,就能吃得下東西而不受傷害,過了吃飯時間也不會覺得餓。脾胃都旺盛,就能吃得下東西而且身體肥胖;脾胃都虛弱,就吃不下東西而且身體消瘦,或是吃了東西會肥胖,雖然肥胖卻四肢無力。」

【胃病症治】

《靈樞》說:「飲食難以下嚥,感覺阻塞不通,是邪氣在胃脘的緣故。」又說:「胃裡有寒氣,手掌魚際的絡脈會呈現青色;胃裡有熱氣,手掌魚際的絡脈會呈現紅色。」又說:「臉發熱是足陽明經(胃經)的病;腳背上的脈搏豎起而堅硬,是足陽明經的症狀,這是胃脈的表現。」《入門》說:「不想吃東西、心腹脹痛、嘔吐噁心、打嗝吞酸、面黃肌瘦、精神疲憊嗜睡、常常腹瀉,或發生霍亂、五噎八痞、膈氣反胃等症狀,都適合使用平胃散治療。」《千金》說:「脾胃虛弱、吃不下東西、面黃肌瘦、胸悶、消化不良,或是打嗝吞酸,可以用養胃進食湯來治療。」李東垣說:「胃實用平胃散,胃虛用異功散,吃不下東西用養胃進食湯。」

【胃絕候】

《內經》說:「胃氣衰竭的時候,口眼會不斷地動,容易受到驚嚇,胡言亂語,臉色發黃,身體上下經脈麻木不仁,就快要死了。」《脈經》說:「胃氣衰竭五天就會死,怎麼判斷呢?背痛、腰部僵直,無法彎曲。」

胃癰

胃癰是胃陽被抑制的疾病。《聖濟總錄》說:「胃脘癰是由於寒氣阻礙陽氣,熱氣聚集在胃部。寒熱不調,血肉腐爛,氣逆於胃,所以胃脈沉細,陽氣無法上升,人迎脈熱盛,導致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皮膚粗糙如魚鱗,或咳嗽、或嘔吐膿血。如果脈象洪數,表示膿已經形成,要趕快用排膿的藥。如果脈象遲而緊,屬於瘀血,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否則毒氣內攻,腸胃都會腐爛,危害很大。但這個病不像肺癰那麼容易辨認,如果沒有嘔吐膿血,就很容易誤判,外科醫生怎麼能不懂得脈診的道理呢?」由此可知,胃癰的症狀,根本原因在於胃陽被抑制。然而,導致陽氣被抑制的原因有很多,不單單是寒氣,必定是這個人原本就有飲食積聚,或是喜歡喝酒,或是喜歡吃油炸食物,這些熱毒之氣累積在體內。又或者是情緒不佳,鬱悶很久,再加上感受風寒,使熱毒之氣阻塞胃部,胃中清氣下陷,所以胃脈沉細。只是因為風寒阻隔,人迎脈才會變得緊而盛。如果出現這兩個脈象,就不是胃癰又是什麼呢?然而,病症的形成必定是逐漸累積的,治療的方法也不能混亂使用,例如剛開始發病,出現像瘧疾一樣發冷發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