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卷三

,,神應黑玉丹,,〔蟲癢〕,猬皮四兩,豬懸蹄二十五只,牛角腮三兩,亂發,敗棕

各二兩,槐角兩半,苦楝根兩二錢半,雷丸芝麻各一兩,銼碎,磁器內煅存性,

為末,入乳香去油五錢,麝香二錢,和勻,酒糊丸。先嚼胡桃肉一枚,

以溫酒吞下三五十丸,空心、食前、晚三服除根。兼治諸痔。

,,扁蓄湯,,〔又〕,扁蓄一握,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隔夜先不食,

明晨空心飲之,蟲即下。小兒同法。

,,七聖丸,,〔治痛〕,郁李仁泥一兩半,羌活一兩,煨大黃八錢,桂心,檳榔,木

香,川芎各五錢,蜜丸,白湯下三五十丸,微利即愈,切不可快利,其痛更甚。

《脈訣》曰:積氣生於脾臟旁,大腸疼痛陣難當,此藥主之。,

寬腸丸,,〔便閉〕,黃連,枳殼等分面糊丸,米飲下五十丸。

,,當歸郁李仁湯,,〔腸出下血〕,郁李仁,皂角仁煅各一錢,枳實七分,秦艽,麻

仁,歸梢,生地,蒼朮各五分,煨大黃,澤瀉各三分

,,(足陽明胃脈,起於鼻孔交顛中,傍納太陽之,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人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

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

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次注於足太陰脾經。每日辰時,

周身氣血俱注於胃。足陽明胃經,多氣複多血。),,脾與胃俱屬土,脾內而胃外,

以臟腑言之也。脾陰而胃陽,以表裡言之也。脾主運而胃主化,以氣化言之也。

故脾與胃相連,顧胃當相火居正之地,而其地又為太陽少陽部位相合而明之處,

故曰陽明。凡三焦膽之所游部,心包絡之所總司,皆與胃同,有腐熟水谷之妙。經曰:

陽明者,午也。午為夏之中,相火之本職。又三陽之合氣,故於十二經氣獨盛,

血獨旺,熱極多,而心包絡之,代心以主相火者,皆與胃同其央用也。故就胃言之,

實營衛之大主,五臟之宗主,其氣騰而上盛,則脈倍見於人迎,其精充而下輸,

則脈湧盛於趺陽。仲景治病必三部候脈,兩手之外,必兼診兩夾喉動脈之人迎,

兩足趺之趺陽,良有以也。說以腎為先天之根,胃為後天之本,胃強則後天強,

而先天於以補助,胃絕則後天絕,雖先天足恃,七日不食亦死。故胃雖屬腑,

其脈能大見於寸口,而五臟亦待以養也。夫胃之腑既氣獨盛,血獨旺,熱獨多,

故其為病,亦皆實熱有餘之症。試觀狂虐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腮腫喉痺,

白話文:

神應黑玉丹 (治療蟲癢)

將刺蝟皮四兩、豬蹄甲二十五個、牛角腮三兩、亂髮、舊棕櫚各二兩、槐角二兩半、苦楝根二錢半、雷丸、芝麻各一兩,全部切碎後,放入磁器中煅燒,保留藥性,磨成粉末。再加入去掉油脂的乳香五錢、麝香二錢,混合均勻,用酒糊製成藥丸。先嚼碎一顆胡桃肉,然後用溫酒吞服三十到五十顆藥丸,於空腹、飯前、晚上各服用一次,可徹底根治。此藥同時也能治療各種痔瘡。

扁蓄湯 (治療蟲)

用一把扁蓄,加入一升水煎煮,取五合藥汁,去除藥渣。隔夜不進食,第二天早晨空腹飲用,蟲就會被排出。小孩用法相同。

七聖丸 (治療疼痛)

將郁李仁泥一兩半、羌活一兩、煨大黃八錢、桂心、檳榔、木香、川芎各五錢,混合後用蜂蜜製成藥丸。用白開水送服三十到五十顆藥丸,微微腹瀉就會痊癒,千萬不可使其快速腹瀉,否則疼痛會更加劇烈。《脈訣》說:積氣生於脾臟旁,大腸疼痛難忍,此藥主要治療此症。

寬腸丸 (治療便秘)

用黃連、枳殼等份,磨成粉末後用麵糊製成藥丸。用米湯送服五十顆藥丸。

當歸郁李仁湯 (治療腸道出血)

用郁李仁、皂角仁(煅燒過)各一錢、枳實七分、秦艽、麻仁、當歸梢、生地、蒼朮各五分、煨大黃、澤瀉各三分。

(足陽明胃經的循行)

足陽明胃經,起始於鼻孔兩側,在額頭交會,旁邊連接太陽經,然後向下沿著鼻外側進入上牙中,再出來沿著口唇邊緣環繞,向下交會於承漿穴,再沿著下巴後緣,從廉泉穴出到人迎穴,沿著頰車穴,向上到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額顱。它的一個分支從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向下穿過膈膜,歸屬於胃,並絡於脾。它的主幹從缺盆向下沿著乳房內側,挾著臍部,進入氣街中。它的一個分支從胃部起始,向下沿著腹部內側,到達氣街中與主幹會合,再向下到達髀關穴,抵達伏兔穴,向下經過膝蓋,再沿著小腿外側,到達腳背,進入中趾內側。它的一個分支進入中趾外側。它的一個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趾之間,到達大趾末端,然後與足太陰脾經相接。每天早上七點到九點,全身的氣血都匯集於胃。足陽明胃經,氣血都非常旺盛。

脾和胃都屬土,脾在內而胃在外,這是從臟腑的角度來說。脾屬陰而胃屬陽,這是從表裡的角度來說。脾主運化,而胃主消化,這是從氣化的角度來說。所以脾和胃相互關聯。胃處於相火旺盛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又是太陽和少陽經脈交會的地方,所以稱之為陽明。凡是三焦和膽所循行的部位,心包絡所主管的,都與胃相同,都有腐熟水谷的作用。經書說:陽明,是午時。午時是夏季的中間,是相火的主要職責。同時也是三陽經氣交匯的地方,所以在十二經脈中,陽明經的氣最旺盛,血最充足,熱也最多。而心包絡,代替心臟來主管相火,也與胃共同發揮作用。所以說胃,實際上是營衛之氣的大主宰,是五臟的根本。它的氣向上升發,人迎穴的脈搏就會特別明顯;它的精氣向下輸佈,趺陽穴的脈搏就會非常強盛。張仲景治療疾病時,一定要診察三部的脈搏,除了兩手的脈搏之外,還要診察兩側咽喉動脈的人迎穴,以及兩足背的趺陽穴,這是很有道理的。俗話說腎是先天的根本,胃是後天的根本,胃強壯則後天強壯,而先天也能得到補助;胃氣衰竭則後天衰竭,即使先天再好,七天不吃飯也會死亡。所以胃雖然屬於腑,但它的脈搏可以在寸口處明顯地診察到,而且五臟也都需要它來滋養。胃府既然氣旺盛,血充足,熱也多,所以它所產生的疾病,也都是實熱有餘的症狀。看看狂躁、高燒、皮膚紅腫、流汗、流鼻血、口歪、唇腫、腮腫、喉痺等等,都是胃熱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