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四 (9)

1. 卷二十四

川貝母二味為佐,百草霜、冰片、甘草末三味為使,先將煉礬、百草霜研和,

後入燈草灰再研,後入薄荷、貝母研極細,方入冰片再研和,配成青灰色,用白蜜調,

治喉癬、喉菌,須時時刻刻噙咽。若症重,兼服煎劑及用吹藥。

喉症煎藥主方 牛蒡子炒研 前胡連翹 金銀花 黑山梔 甘草 活B芩炒黑元參

桔梗 花粉 薄荷 加燈心三十段,泉水煎。如發寒熱加小柴胡。頭痛加煅石膏。

胸膈飽悶加枳殼。鬱熱而發加赤芍、貝母。口渴加麥冬、知母。

玉液上清丸 蘇州薄荷葉十四兩 柿霜五兩 桔梗四兩半 甘草三兩半 川芎二兩

八錢 川百藥煎五錢 防風兩六錢 砂仁四錢半 福建青黛三錢 冰片 元明粉 白

硼砂各二錢 此吳陽谷所傳方也。研細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噙化,

專治風痰上壅,頭目不清,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服之生津液,化痰涎。

昔宋神宗患喉痹,服此藥一丸,立愈。

咽喉腫痛方 百草霜六錢 梅礬一兩甘草三錢 片腦不拘多少 此方兼治乳蛾牙叉等

症。若治纏喉風、喉閉,一切急症,用梅礬一兩,生甘草三錢,兒茶五錢,雄黃二錢,

珍珠、琥珀各六分,自死僵蠶去頭足炙脆為末,麝香少部B,薄荷一兩。又有時去雄黃,

加蒲黃六錢。

製梅礬法 取大青梅圓嫩而脆者,先切下圓說B,好好去核,將白礬研細,

捺入梅內,仍用圓說B覆上,以竹釘釘好,過一夜,明晨以炭火煅之,梅不用,

其礬輕白如膩粉,味極平酸,收貯磁瓶聽用。

通治咽喉口舌唇齒等症君臣佐使藥味別名

君藥四味(金丹合 玉丹製 碧丹合 王丹製)

臣藥十味(疊玉有二用 脆玉有二用 軟玉同製香玉另研 滴玉煅 碎金研篩 片金製

青霜研篩 綠霜飛 元霜研)

佐藥十味涼草研細 苦草研細 甜草研細 輕藥煅 澀藥炙脆 天蟲炙脆 紫玉研細 赤土

研 地蟲酒炙脆 香草研

使藥十味(酉金煅 丑金研 辰金煅 紅脆研 圓明煅或生研 酸果製 人霜煅 香臍研

象膽研細 楅炒 金丹(即黃藥)王丹(即煉礬)碧丹(即青藥)王丹(即製黃柏)

香玉(即冰片)輕藥(即燈草灰)酸果(即梅礬)辰金(即龍骨)碎金(即蒲黃)香

草(即白芷)紫玉(即兒荼)紅脆(即琥珀)赤精(即朱砂)疊玉(即明礬)天蟲(即

薑蠶)甜草(即甘草)香臍(即麝香)青霜(即青黛)軟玉(即硼砂)地蟲(即蜣螂)

脆玉(即牙硝)澀藥(即牙皂)元霜(即百草霜)丑金(即牛黃)片金(即黃柏)圓

明(即珍珠)苦草(即黃連)人霜(即人中白)赤土(即血竭)綠霜(即銅綠)酉金

(即雞內金)滴玉(即乳石)象膽(即蘆薈)涼草(即薄荷)楅子(即牛蒡子)

白話文:

喉嚨疾病外用藥方

將川貝母兩種研磨成粉作為輔助藥材,百草霜、冰片、甘草末三種研磨成粉作為引導藥材。先將煉礬和百草霜研磨混合,再加入燈草灰一起研磨,接著加入薄荷和貝母研磨至極細,最後加入冰片再次研磨混合均勻,調配成青灰色粉末,用白蜂蜜調和。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喉癬和喉菌,需要隨時含在口中慢慢吞嚥。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同時服用煎劑和使用吹喉藥。

喉嚨疾病內服煎藥主方

使用炒過的牛蒡子研磨成粉,搭配前胡、連翹、金銀花、黑山梔、甘草、炒過的黃芩、黑元參、桔梗、花粉、薄荷,再加入三十段燈心草,用泉水煎煮。如果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可以加入小柴胡;如果頭痛,可以加入煅石膏;如果胸膈感到飽脹,可以加入枳殼;如果因為鬱熱而發病,可以加入赤芍和貝母;如果口渴,可以加入麥冬和知母。

玉液上清丸

使用蘇州薄荷葉十四兩、柿霜五兩、桔梗四兩半、甘草三兩半、川芎二兩八錢、川百藥煎五錢、防風兩六錢、砂仁四錢半、福建青黛三錢、冰片、元明粉、白硼砂各二錢。這是吳陽谷流傳下來的藥方。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不拘時間含化,專門治療風痰阻塞上焦,導致頭暈目眩、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服用後可以產生津液,化解痰涎。過去宋神宗患喉痹,服用此藥一丸,立即痊癒。

咽喉腫痛外用藥方

使用百草霜六錢、梅礬一兩、甘草三錢、冰片少許(用量不拘)。這個藥方可以同時治療乳蛾和牙叉等症狀。如果治療纏喉風、喉閉等一切急症,使用梅礬一兩、生甘草三錢、兒茶五錢、雄黃二錢、珍珠和琥珀各六分,加上去除頭足並烤脆的僵蠶末,少量麝香,以及薄荷一兩。有時候會去掉雄黃,加入蒲黃六錢。

梅礬的製作方法

選取青梅,要圓潤、嫩且脆的,先切下梅子頂部,仔細去除梅核,將白礬研磨成細粉,填入梅子中,再用切下的頂部蓋上,用竹釘釘好,過一夜,隔天早上用炭火煅燒,梅子不用,煅燒後的礬會變得輕白如膩粉,味道很平和且帶酸,放入磁瓶中儲存備用。

治療咽喉、口舌、唇齒等疾病的君臣佐使藥物分類

  • 君藥(主要藥物): 四種,分別有金丹(即黃藥)製成的、玉丹製成的、碧丹(即青藥)製成的、王丹(即煉礬)製成的。

  • 臣藥(輔助藥物): 十種,疊玉(即明礬,有兩種用法)、脆玉(即牙硝,有兩種用法)、軟玉(即硼砂,與其他藥材一起製作)、香玉(即冰片,需要另外研磨)、滴玉(即乳石,煅燒後使用)、碎金(即蒲黃,研磨篩選後使用)、片金(即黃柏,製作後使用)、青霜(即青黛,研磨篩選後使用)、綠霜(即銅綠,飛煉後使用)、元霜(即百草霜,研磨後使用)。

  • 佐藥(輔助藥物): 十種,涼草(即薄荷,研磨成細粉)、苦草(即黃連,研磨成細粉)、甜草(即甘草,研磨成細粉)、輕藥(即燈草灰,煅燒後使用)、澀藥(即牙皂,炙烤後使用)、天蟲(即僵蠶,炙烤後使用)、紫玉(即兒茶,研磨後使用)、赤土(即血竭,研磨後使用)、地蟲(即蜣螂,酒炙烤後使用)、香草(即白芷,研磨後使用)。

  • 使藥(引導藥物): 十種,酉金(即雞內金,煅燒後使用)、丑金(即牛黃,研磨後使用)、辰金(即龍骨,煅燒後使用)、紅脆(即琥珀,研磨後使用)、圓明(即珍珠,煅燒或直接研磨使用)、酸果(即梅礬,製作後使用)、人霜(即人中白,煅燒後使用)、香臍(即麝香,研磨後使用)、象膽(即蘆薈,研磨成細粉)、楅子(即牛蒡子,炒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