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諸痹,風、寒、濕三氣,犯其經絡之陰而成病也。故經曰:病在陽曰風,

病在陰曰痹。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

故久而為痺,或遍身或四肢攣急而痛,或有不痛者,病久入深也。入於骨,

則重而不舉為骨痹;入於血,則凝而不流為脈痹;入於筋,則屈而不伸為筋痹;

入於肉,則肌肉不仁為肉痹;入於皮,則寒在皮毛為皮痹。說筋骨皮脈肉間,

得邪則氣緩,故雖痹而不痛。然痹之為病,每各以時遇。如冬氣在骨,

遇三氣故川芎痹;春氣在筋,遇三氣故成筋痹;夏氣在脈,遇三氣故成脈痹;

白話文:

各種痹症都是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侵入經絡陰氣所致。經書上說,病在陽氣就叫風,病在陰氣就叫痹。痹,就是阻塞的意思。三種氣候因素混雜在一起,堵塞了經絡,血氣流通不暢,無法及時散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痹症。痹症可能遍及全身,也可能只局限在四肢,導致肢體僵硬疼痛,甚至有些病患並不感到疼痛,這是因為病症已深入體內。如果痹症深入骨骼,就會導致沉重難抬,稱為骨痹;深入血脈,就會導致血流凝滞,稱為脈痹;深入筋腱,就會導致肢體屈而不伸,稱為筋痹;深入肌肉,就會導致肌肉失去知覺,稱為肉痹;深入皮膚,就會導致寒氣滯留在皮毛,稱為皮痹。筋骨皮脈肉之間,一旦受到邪氣侵襲,氣血就會變得緩慢,所以即使患有痹症也不一定會感到疼痛。但痹症的發病時間與季節有關,例如冬季寒氣易侵犯骨骼,遇上風寒濕三氣就會形成骨痹;春季陽氣生發,易侵犯筋腱,遇上風寒濕三氣就會形成筋痹;夏季陽氣旺盛,易侵犯血脈,遇上風寒濕三氣就會形成脈痹。

季夏氣在肉,遇三氣成,肉痹;秋氣在皮,遇三氣故成皮痹。皆各以主時受之也。

而筋骨皮肉脈又各有五臟之合,茍五者受而不去,則必內舍於合,而五臟之痹起。

何言之?骨痹久,複感三氣內舍於腎,則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說胃氣下行,

而腎為胃關,腎既痹,則腎氣不行,是陽明逆也,故善脹。腎為作強之官,

痹則足攣而不能伸,故尻代踵,身僂而不能直,故脊代頭也。筋痹久,

複感三氣內舍於肝,則多飲溲數,夜臥易驚,上為引如懷。說肝內熱,脾不淫精於肝,

故渴而多飲。肝熱下乘膀胱,故溲數。肝藏魂,肝痹則氣血兩衰,故魂不歸而易驚。

白話文:

夏天末尾,暑氣侵入人體,如果遇到三種氣候變化,就會造成肌肉麻痺;秋季,燥氣侵襲,遇到三種氣候變化,就會導致皮膚麻痺。這些都是因為在相應的季節,人體更容易受到外邪的影響。

筋骨、皮肉、脈絡都與五臟有密切關係,如果五臟受到外邪侵襲,而沒有及時祛除,外邪就會停留在五臟與筋骨皮肉脈絡相連的地方,造成五臟的痺症。

為什麼會這樣呢?骨頭痺症久了,再受到三種氣候變化,外邪就會停留在腎臟,導致身體浮腫,屁股像腳後跟一樣下垂,脊背彎曲,頭部像被壓低一樣。這是因為胃氣下降,而腎臟是胃氣的關口,腎臟痺了,腎氣就不能正常運行,陽明經氣逆行,所以才會浮腫。腎臟主管人的身體力量,痺了就會造成腳抽筋伸不直,屁股像腳後跟一樣下垂,身體彎曲不能直立,所以脊背像頭一樣低垂。筋絡痺症久了,再受到三種氣候變化,外邪就會停留在肝臟,導致經常口渴、小便次數多、晚上睡覺容易驚醒,上半身感覺像被拉扯一樣。這是因為肝臟內熱,脾臟無法把精氣輸送到肝臟,所以才會口渴,經常喝水。肝熱向下侵入膀胱,所以小便次數多。肝臟藏魂,肝臟痺了就會造成氣血衰弱,魂魄不能安寧,所以才會容易驚醒。

經絡有氣無血,故上下相引而血不得赴,若結於中而如懷也。脈痹久,

複感三氣內舍於心,則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咽乾善噫,厥氣上而恐。

說心合脈而痹入之,故脈不通,不通則心氣鬱,故鼓暴。鼓暴則氣逆而喘,故上氣。

心脈起心中,上挾胃挾咽,故咽乾善噫。厥為陰氣,心火衰而邪乘之,故神怯而恐也。

肉痹久,複感三氣內舍於脾,則四肢怠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說肢惰者肉痹之驗,

脾痹則本臟不足,不能散精,反上壅肺,故發咳。上焦不通,故嘔汁。甚則否塞也。

皮痹久,複感三氣內舍於肺,則煩滿喘而嘔。說痹既入肺,則臟氣閉而不通,

本氣不能升舉。肺膱行治節,痹則上焦不通,而胃氣逆,故煩滿喘而嘔也。

白話文:

經絡裡只有氣,沒有血,所以氣會上下相引,而血卻無法順暢流動,就像結塊在中間一樣。脈絡痹阻久了,又受到三種氣的影響,停留在心臟,就會導致脈絡不通,心煩意亂,心下鼓脹,呼吸不暢,咽喉乾燥,容易打嗝,陰氣上衝,感到恐懼。

這是因為心臟與脈絡相連,痹阻入侵心臟,導致脈絡不通,不通則心氣鬱結,所以心下鼓脹。鼓脹則氣逆而喘,所以呼吸不暢。心脈起源於心臟,向上經過胃和咽喉,所以咽喉乾燥,容易打嗝。厥氣是陰氣,心火衰弱,邪氣乘虛而入,所以精神萎靡,感到恐懼。

肌肉痹阻久了,又受到三種氣的影響,停留在脾臟,就會導致四肢無力,咳嗽、嘔吐痰液,嚴重時會導致氣道阻塞。這是因為肌肉無力是肌肉痹阻的表現,脾臟痹阻,脾臟功能不足,無法散發精氣,反而向上阻塞肺臟,所以咳嗽。上焦不通暢,所以嘔吐痰液。嚴重時會導致氣道阻塞。

皮膚痹阻久了,又受到三種氣的影響,停留在肺臟,就會導致胸悶、喘不過氣、嘔吐。這是因為痹阻已經進入肺臟,導致肺臟氣機閉塞不通暢,正常的氣機無法上升。肺臟主管呼吸,痹阻導致上焦不通暢,胃氣逆流,所以胸悶、喘不過氣、嘔吐。

此五臟之痹,各以其症顯者,臟症顯,便不易治(宜五痹湯各加本經藥)。以複感云者,

白話文:

這五臟的痹證,都以其症狀明顯者為準。臟症明顯,就不容易治療(應該選用五痹湯並加入本經的藥物)。所謂復感,

既已成痹,又各以其主時,重受風、寒、濕之邪氣,為病而深也。經又曰:

淫氣喘息痹聚肺,淫氣憂思痹聚心,淫氣溺澀痹聚腎,淫氣乏竭痹聚肝,

淫氣飢飽痹聚脾,則不特三氣入舍於其合而後成痹,即七情過用,亦能傷臟氣而為病,

以氣淫,則燥能消陰故也。由五臟而推六腑,亦以飲食居處為病本,

而後邪中其腧而內應之,是以循其腧,各舍於其腑也。即如腸痹,經言數飲而出不得,

中氣喘爭,時發喘息者,以腸兼大小而言。二腸患痹,則下焦之氣熱鬱不行,

故飲雖多而水不得出。水不出則本末俱病,故與中氣喘爭,且清濁不分而飧泄也。

白話文:

當痺症已成形,又恰逢各臟腑的主時,再次受風寒濕邪氣侵襲,病症便會更加嚴重。經書中也記載:淫邪之氣若侵犯肺部,就會引起喘息和痺痛;若侵犯心臟,則會讓人憂思煩悶,心臟痺痛;若侵犯腎臟,則會導致小便不利,腎臟痺痛;若侵犯肝臟,則會感到疲乏虛弱,肝臟痺痛;若侵犯脾臟,則會出現食慾不振,脾臟痺痛。不僅三氣入侵其合穴後才會導致痺症,七情過度使用,也能損傷臟腑之氣,導致疾病。這是因為氣血失調,導致燥熱之氣消損陰液的緣故。從五臟推及六腑,飲食起居失度也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邪氣入侵經絡穴位,與內臟產生共鳴,因此沿着經絡循行,在各個腑臟停留。例如腸道痺痛,經書中記載,患者經常飲水卻無法排出,中氣虛弱,時常喘息。這是因為腸道包括大小腸,二者都患有痺痛,下焦的氣熱鬱結不通,因此即使喝很多水也無法排出。水無法排出,就會導致上下俱病,因此中氣虛弱,喘息不已,並且清濁不分,導致腹瀉。

又如胞痹,經言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者,

以胞者膀胱也,氣閉故按之痛。水閉不行,故蓄熱若沃湯,且溲澀。太陽之脈,

白話文:

就像膀胱炎這種病,當小腹部的膀胱位置按壓時會感到內部疼痛,就像是被熱水潑到一樣,而且小便會不順,還會有流清鼻涕的症狀。

這是因為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地方,當氣不通時,按壓就會感到疼痛。水分代謝不順,導致體內積熱,就像是被熱水淋到,並且小便會變得不順。在說到太陽經的脈象時,

從巔絡腦,故上為清涕也(腸痹宜五苓散加木通、桑皮、麥冬,胞痹宜腎瀝湯)。

白話文:

肺部的寒氣從肺底向上延伸到頭部,所以會流清鼻涕。(腸道不通暢時,可用五苓散加上木通、桑皮、麥冬;膀胱不通暢時,可用腎瀝湯。)

即經言二痹,凡六腑可推矣。經又言十二經筋之病,支轉筋痛,皆曰痹,何也?

以其經筋在外,其病不及經隧之榮氣,故於臟腑無涉,惟三氣得以病之,

故按四季之痹,以見其所感之由。然手足三陰之筋,皆內結胸腹肓膜間,

其為病自有異。如足以少陰筋主癇瘛及痙,足厥陰筋主陰器不用與不起不收,

手少陰筋主舌卷,手太陰筋主息賁脅急吐血,手少陰筋主伏梁唾膿血,

雖筋痹而臟腑氣矣(總宜淒痹湯)。,總之,諸痹不已,益入內而傷臟氣,

然有六經應之而為有餘不足者。經曰︰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熱痹,滑則病狐風疝,

澀則病少腹積氣(滑與澀者,其脈之見於其部而知其有餘不足也)。說厥陰位下焦,

白話文:

《經》書中說,凡是「二痹」,六腑都可以推測。經書又說,十二經筋的病,肢體轉動筋骨疼痛,都稱為「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經筋在體表,疾病不至於影響到經絡的營養氣血,所以跟臟腑沒有關係,只有三種氣會受到影響,因此根據四季的「痹」就能知道其受寒的緣由。但是手足三陰的經筋,都連接到胸腹、肓膜之間,所以其病症就有所不同了。例如足少陰經筋主癲癇、痙攣,足厥陰經筋主陰器無法使用、抬不起來、收不回去,手少陰經筋主舌頭捲曲,手太陰經筋主呼吸急促、脅肋疼痛、吐血,手少陰經筋主伏梁(背部)、唾膿血,雖然是筋痹,但卻影響到臟腑的氣了。總之,各種痹症如果沒有得到治療,就會逐漸深入內部,傷及臟腑的氣,因此會有六經的反應,表現出虛實不同的狀態。《經》書中說:厥陰經氣過盛會導致陰痹,氣虛則會導致熱痹,經絡滑利則會導致狐風疝氣,經絡澀滯則會導致少腹積氣。滑利和澀滯,可以從脈象上觀察到,就能知道是氣盛還是氣虛。說到厥陰經,它位於下焦……

總諸筋,有餘則木壅不升,邪鬱陰分,故病陰痹。不足則虛而生熱,故病熱痹。

若其脈見滑,是邪有餘。狐風疝者,其疝如狐,而數變如風也。疝在前陰少腹間,

當肝部,肝鬱於此,即陰痹也。脈見澀,是氣血虛滯,邪留則為積,即熱痹也。

經又曰:少陰有餘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說少陰君火之氣,有餘則尅金,肺合皮,故癮疹。不足則不能溫金,故肺痹。

若脈見滑,心火不勝水邪,便鬱而實於肺,風則肺動,疝則肺聚也。脈見澀,

仍為心血不足,火收於內而入小腸包絡,故積與溲血也。經又曰:太陰有佘病肉痹,

白話文:

全身筋骨,氣血充足時會導致經絡阻塞不通,邪氣鬱積在陰分,因此患上陰痹。氣血不足則會虛弱生熱,因此患上熱痹。

如果脈象滑利,說明邪氣過盛。狐風疝是指疝氣像狐狸一樣,且變化無常如同風一樣。疝氣位於前陰少腹之間,屬於肝臟部位,肝氣鬱結於此,就形成了陰痹。脈象澀滯,說明氣血虛弱瘀滯,邪氣停留在體內就形成了積聚,也就是熱痹。

經典中也提到:少陰經氣血過盛會導致皮痹、癮疹,氣血不足會導致肺痹,脈象滑利則患上肺風疝,脈象澀滯則患上積聚,並伴隨尿血。

說明少陰經的君火之氣,過盛會剋制金氣,肺臟主皮毛,因此出現癮疹。氣血不足則不能溫煦金氣,因此導致肺痹。

如果脈象滑利,心火不能克制水邪,就會鬱積在肺部,風邪則會導致肺部活動,疝氣則會導致肺部氣聚。脈象澀滯,說明心血不足,火氣收斂於內,進入小腸包絡,因此形成積聚和尿血。經典中還提到:太陰經氣血過盛會導致肉痹,…

寒中。不足病脾痹。滑病脾風疝,澀病積,心腹時痛。說脾主肉,

邪有餘則濕鬱而不運,故為肉痹。中氣濕,則陽明之火不能揚,故寒中。

不足則脾自受而成痹,本氣不行也。若脈見滑,水濕壅土,亦病在濕。脈見澀,

積而不流,故中州滿也。經又曰: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

滑病心風疝,澀病積,時善驚。說陽明燥金之氣,應脈燥,有餘則傷血脈,故脈痹。

燥侮陰,故肉痹。脈為心行血脈者也,肺不足心脈反窒,故心痹。若脈見滑,

則風燥合邪,傷肺傷血,將心氣抽掣而不得散,故成心風疝。脈見澀,則金斂不舒,

白話文:

寒在內部,脾氣不足會導致脾痹,滑脈代表脾風疝,澀脈代表積聚,心腹時常疼痛。中醫認為脾臟主宰肉,邪氣過盛會導致濕氣鬱結不流通,因此形成肉痹。中氣濕潤,陽明之火無法上升,所以才會寒在內部。脾氣不足,脾臟本身受到影響,導致脾痹,這是因為脾氣運行不暢。如果脈象滑,代表水濕阻礙脾土,也是濕邪作祟。如果脈象澀,代表氣血運行不暢,積聚在中焦,導致中焦滿塞。經書中也說,陽明經氣過盛會導致脈痹,身體時常發熱;陽明經氣不足會導致心痹,滑脈代表心風疝,澀脈代表積聚,常會容易驚恐。這是因為陽明經屬燥金之氣,主宰脈象,氣盛則傷血脈,導致脈痹。燥金之氣過盛會侵犯陰氣,導致肉痹。脈象是心臟運行血脈的表現,肺氣不足會導致心脈阻塞,因此心痹。如果脈象滑,代表風燥邪氣合在一起,傷了肺臟和血脈,導致心氣被牽引而無法散開,因此形成心風疝。如果脈象澀,代表金氣收斂不舒展,

脈為不行而積,善驚,木侮金也。經又曰: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

滑病腎風疝。澀病積,癲疾。說腎氣應太陽,太陽時氣有餘,則浸淫及骨而痹。

水邪盛而作強之官弛,故身重。不足則本臟先受而痹,將足緩脈酸,精不堅固。

若脈見滑,太陽之風寒合邪,而為腎風疝。澀則邪痹。太陽經脈,而有積癲疾者,

陽氣不通巔頂,故常風痛也。經又曰: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

滑病肝風疝。澀病積,時筋急目痛。說相火之氣犯陰,則肝受之,

若邪有餘則火傷筋而痹。脅滿,肝部在脅也。不足是肝木虛而痹,肝痹者,

白話文:

脈象不暢通,容易驚恐,這是木氣過盛克制金氣所致。經書中也提到:太陽經氣過盛會導致骨痹,身體沉重;太陽經氣不足則會導致腎痹。

滑脉可能是肾風导致的疝气。涩脉则是积滞导致的癫痫。肾气与太阳经相对应,太阳经气过盛,会浸淫到骨骼,导致骨痹,身体沉重。

太阳经气不足,则肾脏首先受到影响,导致肾痹,表现为足部无力、脉象沉细、精气不足。

如果脉象滑利,则是太阳经气与风寒邪气相合,导致肾风疝气。脉象涩滞则说明邪气阻滞经络。太阳经脉积滞,导致癫痫,是因为阳气不通达头顶,所以经常感到头痛。经书中还提到:少阳经气过盛会导致筋痹,胁肋胀满;少阳经气不足会导致肝痹。

滑脉可能是肝风导致的疝气。涩脉则是积滞导致的筋急、目痛。相火之气犯阴,会伤及肝脏,如果邪气过盛,就会导致火伤筋络,引发筋痹,胁肋胀满。少阳经气不足,则肝木虚弱,导致肝痹。肝痹会导致......

邪鬱而血不榮筋之症也。若脈見滑,風熱合邪,淫氣聚筋,而寒熱往來,抽掣相引,

而為肝風疝。脈見澀,則血滯而積,筋急目痛,皆肝病也。以上皆六氣犯陰、

犯陽之痹症也。人身陰陽,天地之六氣應,故六氣亦有時而內淫。

且因臟腑陰陽之有餘不足,而外邪得以留之,此於氣運之外,又有所留,

為陰陽之痹也。脈滑為邪有餘,故留滯為風疝,風謂其動,疝謂其聚也。

澀為本氣不足,故不能勝邪而成積,疝與積,概指其聚而積者,非特前陰少腹之病也。

,,雖然,《內經》之言痹,固可闡而明之矣,而仲景書又有所謂血痹者,

白話文:

邪氣鬱結,導致血液不能滋養筋脈,這就是筋脈病變。如果脈象滑利,說明風熱之邪與邪氣結合,淫邪聚集在筋脈,引起寒熱交替,抽搐牽引,這就是肝風疝。如果脈象澀滯,說明血液瘀滯積聚,筋脈緊繃,眼睛疼痛,都是肝臟病變。以上這些都是六氣犯陰犯陽引起的痺症。人體陰陽與天地六氣相互應,因此六氣也會隨著時間變化而侵入體內。而且,由於臟腑陰陽失衡,外邪得以停留,這就比氣運之邪更深入,形成陰陽痺症。脈象滑利說明邪氣過盛,所以停滯成風疝,風指其動,疝指其聚。脈象澀滯說明本氣不足,所以不能抵抗邪氣而形成積聚,疝和積都指聚集和積聚,不限於前陰少腹的病變。

雖然《內經》中關於痺症的論述已經很清楚,但仲景的醫書中還提到血痺。

曰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勞疲汗出,臥不吐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

大抵此症原於質虛勞倦之故。說以尊榮者,素安閒,故骨弱。素膏粱,故肌膚盛。

一旦疲勞汗出,則氣竭表虛,因而臥則神不斂,或時動搖而微風乘之。此時本氣弱疲,

勞又耗氣,汗則陽氣泄,臥則陽氣伏,則外之陽氣不能固閉,榮氣又複動搖,

風雖微而易入,故風與血相搏而成痹也。然風搏於中上二焦,寸口關上,脈必微澀。

而邪之前鋒,早及下焦,尺中必見小緊,得如此脈,而又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白話文:

說的是,有些人骨骼虛弱,皮膚肥厚,是因為平時勞累過度,出汗之後,躺下時身體不能放鬆,還容易搖晃,再加上一點點風吹,就容易得病。

總體來說,這種病症的根源在於身體虛弱,勞累过度。因為他們平時生活安逸,所以骨骼虛弱。因為他們平時吃喝富貴,所以皮膚肥厚。

一旦勞累過度,出汗之後,就會導致氣力衰竭,體表虛弱,因此躺下時神志不能收斂,或者身體搖晃,風就很容易侵入。這時,原本體內的氣就已經虛弱疲乏,勞累又消耗了氣力,出汗又散失了陽氣,躺下時陽氣又會內收,導致體表的陽氣不能封閉,體內的精氣也變得不穩定,風雖然很微弱,也很容易侵入。所以風和血氣相搏就會導致痹症。

而且風侵犯了中焦和上焦,所以寸口關上脈搏一定微弱澀滯。而邪氣的先鋒已經到達下焦,尺中脈搏一定會出現輕微的緊縮。如果出現這種脈象,而且身體麻木,像風痹症的症狀,就說明患上了風痹症。

故知為血痹症也(宜黃芪桂枝五物湯)。仲景書又有所謂胸痹者,其為症狀不一,

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白話文:

因此知道這是血痺症(應使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傷寒雜病論》中又提到胸痺,其症狀並非單一。

此則胸痹實症的脈,凡患胸痹者皆然(宜栝蔞薤白白酒湯)。至其症狀,又有雜出者,

白話文:

這個胸痺實證的脈象,所有患有胸痺的人都是這樣(適合用栝蔞薤白白酒湯)。至於其症狀,還有其他的表現,

曰胸痹(以下凡言胸痹,皆具有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狀,而又及有他症),

不得臥,胸背徹痛,則症兼支飲矣。說不得臥,由於有飲,飲原不痛,飲由胸痹,

白話文:

稱作胸痹(以下凡是提到胸痹,都包括有呼吸困難、咳嗽、胸背疼痛、氣短等症狀,而且還伴有其他症狀),

不能平躺,胸背劇痛,那麼症狀就包含了支飲。不能平躺是因為有水飲,水飲本來不會疼痛,但水飲是由胸痹引起的。

故心痛徹背也(宜栝蔞薤白半夏湯)。曰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乃上焦陽微,而客氣動鬲,故有心痞胸滿之象。其言留氣,即客氣,至脅下逆搶心,

白話文:

因此心痛可傳至背部(可以用栝蔞、薤白、半夏湯來治療)。又說胸部阻塞,心中有阻塞感,氣體結在胸中,胸部感到滿脹,肋骨下方逆衝到心部。

則不特上焦虛,而中焦亦虛,陰邪得以據之也(宜枳實薤白桂枝湯、人參湯)。

曰胸痹胸中氣塞,短氣,夫胸既痹,而又言氣塞、短氣,是較喘息等,更覺幽閉不通,

白話文:

這樣不僅上焦虛,中焦也虛,陰邪便能佔據(宜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人參湯)。

邪氣之有餘,實甚也(宜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生薑湯)。曰胸痹緩急者,乃胸痹之邪,

白話文:

邪氣過剩,實熱嚴重。(適合服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生薑湯)。胸痹疼痛緩急交替,是由於胸痹的邪氣

淫及於筋,故肢節之筋,有緩有急也(宜薏苡附子散)。曰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白話文:

如果前因外邪入侵,邪氣鬱積在心臟,後來又結聚在心臟,反而導致心氣虛弱(適合使用桂枝生薑枳實湯)。 曰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二節俱不貫胸痹字,是不必具有胸痹實症,而各自成病耳。

說陰邪凝結,心中乃痞,心中之痞,因初時氣逆,迨至心痛如懸,

則前因逆而邪痞心中者,後乃邪結心中而下反如空也(宜桂枝生薑枳實湯)。

心與背本兩處,中有空竅,乃正氣所貯,以通上下者。今痛則相徹,是正氣之虛,

寒邪乘虛而相搏結也(宜烏頭赤石脂丸)。然則仲景言血痹、胸痹二症,

固均屬陽虛之疾,不與他痹症相同,故於血痹謂宜針引陽氣,於胸痹謂當全責陽虛也。

此又於《內經》臟腑陰陽諸痹之外,所可詳及者。,然而風、寒、濕三氣之相勝,

其為病亦在可枚舉者。風勝為行痹,游行上下,隨其虛處,風邪與正氣相搏,

聚於關節,筋弛脈緩,痛無定處,古名走注,今名流火,俗有鬼箭風之說,

白話文:

心臟與背部這兩個部位之間,有一個空腔,這是用來儲存正氣並讓它流通全身的地方。現在如果感覺到疼痛貫穿整個區域,表示正氣已經虛弱,寒邪趁虛入侵並且和體內的正氣相互交結(適合使用「烏頭赤石脂丸」)。然而,張仲景提到的「血痹」和「胸痹」這兩種病症,確實都是屬於陽氣虛弱的疾病,和其他類型的痹症不同,所以在治療血痹時建議使用針灸來引導陽氣,在治療胸痹時則強調要全面考慮陽氣虛弱的情況。

這些內容是在《黃帝內經》關於臟腑陰陽以及各種痹症之外,可以詳細討論的部分。至於風、寒、濕這三種外邪的相互作用, 它們導致的疾病也是可以具體列舉出來的。當風邪佔主導時會引起「行痹」,這種痹症會在身體各處遊走,隨著人體虛弱的地方而移動,風邪與體內的正氣相鬥,聚集在關節處,使得筋肉鬆弛、脈絡放緩,而且疼痛的位置不固定,古人稱這種現象為「走注」,現在則稱為「流火」,民間還有一種稱呼叫做「鬼箭風」。

亦此類(宜防風湯)。而其所統之病,有濕傷腎,腎不生肝,肝風挾濕,

白話文:

也是屬於這種(適宜用防風湯治療)。但它所主導的疾病,有濕氣損傷腎臟,腎臟無法生養肝臟,導致肝屬風氣夾雜濕氣。

走注四肢肩髃者(宜苡仁散)。有肢節腫痛,日夜無已時者(宜沒藥散、虎骨丸,

白話文:

如果四肢和肩膀痠痛(宜用苡仁散治療)。如果有關節腫痛,日夜都不停止(宜用沒藥散、虎骨丸治療)。

控涎丹亦可)。寒勝為痛痹,四肢攣痛,關節浮腫,痛有定處,是名痛風,

白話文:

「控涎丹」也可以治療這種病症。寒氣過盛會導致疼痛痹症,四肢抽筋疼痛、關節浮腫,疼痛有固定的部位,這叫「痛風」。

又名白虎歷節風(宜加減五積散)。而其所統之病,有兼風者(宜加減烏藥順氣散)。

白話文:

又叫白虎歷節風(可以適當添加五積散)。其所包含的病證中,如果同時有風寒因素(可以適當添加烏藥順氣散)。

有兼濕而天陰即發,身體沉重者(宜除濕捐痹湯。在上加桂枝、桔梗、威靈仙,

白話文:

如果有濕氣,天氣陰濕時就會發作,身體沉重(建議使用除濕捐痹湯。再加入桂枝、桔梗、威靈仙,

在下加防己、木通、牛膝)。有兼痰者(宜豁痰湯)。有兼火者(宜四物湯多加酒柏、

白話文:

再加入防己、木通、牛膝。 如有兼有痰者(應選用豁痰湯)。 如有兼有熱性者(應選用四物湯,並多加酒柏)。

竹瀝、薑汁)。有兼濕熱(者宜二妙散)。有兼血瘀者(宜桃紅飲子)。

白話文:

用竹汁、薑汁。有兼濕熱的(適合二妙散)。有兼血瘀的(適合桃紅飲子)。

有晝靜夜發痛如虎咬,此正名白虎歷節風。大約掣因多寒,腫因多濕,汗因多風,

特以其原由症狀之繁,另詳條款於後。濕勝為著痹,病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

白話文:

白天安靜晚上會出現疼痛像被老虎咬一樣,這正是所謂的白虎歷節風。大約是因為受到寒氣而引發抽痛,因為濕氣過重而導致腫脹,因為風邪過盛而出汗。

特別是因為病因和症狀複雜,詳細條款另作說明。濕氣過重會造成著痹,病痛固定不移,出汗多,四肢感到無力。

精神昏塞,皮膚不仁(宜茯苓川芎湯)。而其所統之症,不外麻木,另詳麻木條中。

白話文:

神志不清,皮膚失去知覺(適合茯苓川芎湯)。而它所包含的症狀,不外乎就是麻痺,另外在麻痺條目中詳細說明。

大約風勝之脈必浮,寒勝之脈必澀,濕勝之脈必緩,三痹各有所勝,

治藥則以勝者為主,然亦不可舉一廢二,以三氣本雜合成病也。三痹之外,更有熱痹,

白話文:

大致上風邪較重的脈象一定會浮,寒邪較重的脈象一定會滯澀,濕邪較重的脈象一定會緩。三種痹症各自有其主要的病因。

在治療用藥時應以最主要的病因為主,但也不能只注重一個方面而忽略其他兩個方面,因為這三種邪氣本來就是混合在一起形成疾病的。除了這三種痹症之外,還有熱痹。

由臟腑移熱,複遇外邪,故身熱,唇口反裂,皮膚色變也(宜升麻湯)。更有周痹,

白話文:

由於臟腑內部有熱,又遇到外來的邪氣,所以身體發熱,嘴脣和口腔破裂,皮膚顏色改變(適合使用升麻湯來治療)。此外,還會出現全身關節疼痛僵硬。

由犯三氣遍及於身,故周身俱痛也(宜蠲痹湯)。更有支飲,夫支飲本痰飲中症,

此則兼有痹病,故複詳於此,仍列其名為支飲,其原由受三氣兼挾痰涎宿飲,

白話文:

由於三種病氣遍佈全身,所以全身都疼痛(宜用蠲痹湯治療)。此外還有支飲,支飲本來就是痰飲病症中的一種,

故手足麻痹,臂痛不舉,多睡眩冒,忍尿不便,膝冷成痹也(宜茯苓湯)。

白話文:

因此,(患者)手腳麻痺,手臂疼痛抬不起,容易睡著,頭暈,小便憋不住,膝蓋冰冷麻痺(可用茯苓湯)。

以上三症皆痹之屬,而痹症多兼麻木,說麻猶痹也,雖不知痛癢,尚覺氣微流行,

非若木之痛癢不知,即氣亦不流行者,而麻木原委,另詳本篇。痹又與風與痿相類,

《靈樞》曰:病在陽曰風,病在陰曰痹,陰陽俱病曰風痹。陽者,表與上。陰者,

裡與下也。總之,痹本氣閉不通,或痛或癢,或頑麻,或手足緩弱,與痿病相似。

但痿因血虛火盛,肺焦而成。痹因風、寒、濕氣侵入而成也。痹又為中風之一,

然雖一例,而受病各異,痹兼三氣,因陰受之。中風則陽受之也。學醫者能神而明之,

類而推之,切而治之,可以司人之命矣。〔脈,法〕,,,《脈經》曰:

白話文:

以上三種症狀都屬於痺症,而痺症大多伴隨麻木。所謂的麻木,其實就是痺症的一種表現,雖然患者可能感覺不到疼痛或癢,但仍然可以感受到氣血微弱地流動。

這和樹木因受傷而無法感受到疼痛或癢,甚至連氣血都無法流動的狀態不同。麻木的詳細原因,請參閱本書其他部分。痺症還與風症和痿症相似。

《靈樞》中記載:病在陽分稱為風症,病在陰分稱為痺症,陰陽同時受病則稱為風痺症。陽分指的是表層和上部,陰分指的是內裡和下部。

總而言之,痺症的根本原因是氣血閉塞不通,患者可能會出現疼痛、癢、麻木、手足無力等症狀,與痿症類似。但是,痿症是因血虛火盛,肺臟受損而導致的,而痺症則是因風、寒、濕氣入侵而引起的。

痺症也屬於中風的一種,但雖然同屬一類,卻有著不同的發病機制。痺症是因陰分受到侵襲,而中風則是因陽分受到侵襲。

學習醫術的人應該能夠洞悉這些病症的異同,並根據症狀進行推論,對症下藥,才能救治病患,掌握患者的性命。

(接下來是脈診的相關內容,省略部分文字,並標註出處)

《脈經》中記載:…

脈澀而緊為痹痛。《脈訣》曰: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玉機》曰: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也。

,,〔諸痹原由症治〕,,,《內經》曰:汗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則為痹。又曰:

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又曰:虛邪中人,留而不去,

則為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又曰:痹病痛者寒氣多,有寒故痛也。不痛不仁者,

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不仁。其或寒者,陽氣少,

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或熱者,陰氣少,陽氣多,病氣勝陽乘陰,故為痹熱,

白話文:

脈搏摸起來粗糙緊繃,就是患上了痺痛。古書《脈訣》說,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引起痺痛,脈象浮沉粗糙緊繃,三種特徵俱全。

《玉機》記載,脈搏強勁但粗糙也是痺痛的症狀,脈搏跳動急速也是痺痛的表現。

古書《內經》指出,出汗後被風吹,導致血液凝固在皮膚表面就會導致痺痛。此外,風邪入侵,造成半身或單側肢體麻痺,也是痺痛的表現。邪氣入侵人體後滯留不去,也會導致痺痛。

當衛氣運行不暢,就會出現麻木不仁。痺痛患者疼痛的症狀是因為寒氣入侵,由於寒冷所以才會疼痛。不痛不仁是因為病症發展時間較長,深入體內,營衛氣血運行不暢,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因此不痛。皮膚失去濡養,所以麻木不仁。有些痺痛患者體寒,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寒邪加重病情,導致體寒。有些痺痛患者體熱,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盛,病邪戰勝陽氣,乘虛而入陰分,因此出現痺痛伴有發熱的症狀。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盛也。陽氣少,陰氣多,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類聚》曰:不仁者何以明之?仁者,柔也。不仁,謂不柔和也。痛癢不知,

寒熱不知,灸刺不知,是謂不仁也。《入門》曰:痹之初起,驟用參芪歸地,

則氣鬱滯而邪不散,只以行濕流氣藥主之。《玉機》曰:三氣襲入經絡,久而不已,

則入五臟,或入六腑,隨其臟腑之哄、合,以施針灸,仍服逐三氣發散等藥,自愈。

又曰:痹症因虛而感,三邪既著體不去,則須製對症之藥,日夜飲之,雖留連不去,

能守病禁,不令入臟,亦可扶持也。《入門》曰:痹病雖守禁忌,凡味酸傷筋則緩,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經常出汗,而且汗水濕潤,這是因為他體內濕氣太重。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兩種氣互相交感,所以才會出汗並且汗水濕潤。

《類聚》書中說:如何才能判斷一個人是否仁慈?仁慈,就是心性溫和。不仁慈,就是指心性不溫和。對疼痛和搔癢沒有感覺,對寒冷和炎熱沒有感覺,對灸火和針刺也沒有感覺,這就是不仁慈的表現。

《入門》書中說:當痺症剛開始發作時,就馬上使用人蔘、黃芪、當歸、生地等補氣藥,就會造成氣血鬱滯,邪氣無法散開,應該使用祛濕通氣的藥物來治療。

《玉機》書中說:三種邪氣侵入經絡,長時間不消退,就會進入五臟六腑。根據所侵犯的臟腑,配合針灸治療,同時服用驅散三種邪氣的藥物,就能自愈。

《玉機》書中又說:痺症是因為身體虛弱而感受寒邪所致,三種邪氣入侵身體後無法去除,就需要服用針對症狀的藥物,日夜服用。雖然邪氣可能仍然存在,但是只要遵守禁忌,避免邪氣入侵臟腑,也能起到扶持身體的作用。

《入門》書中說:雖然痺症患者需要遵守禁忌,但是凡是酸味的食物都會損傷筋骨,使痺症加重。

味咸傷骨則痿,令人發熱,變為痛痹、麻木等證。慎疾者,須戒魚腥面醬酒醋。

肉屬陽大能助火,亦宜量吃,痛風諸痹皆然。鰲按:痹症有手足緩弱者,

有筋攣不伸者,有偏活不遂者,有肌肉不仁者,其形症往往與風痿相似,

而後世醫治之法,亦往往與風痿相混,此千古之大誤也。總之風則陽受,痹則陰受,

此二語實為風痹病之炯鑑,益可見治法不當混施。且痹病多重痛沉著,一時未易得去,

其不可輕視也明矣。

以其痛甚如虎咬,故日白虎歷節。其原皆由風、寒、濕入於經絡,致氣血凝滯,

津液稽留,久而怫鬱、堅牢,榮衛之氣阻礙難行,正邪交戰,故作痛不止也。

白話文:

鹹味會傷骨,導致痿症,讓人發熱,轉變成痛痹、麻木等症狀。患有此病的人,必須戒除魚腥、麵醬、酒和醋。

肉屬於陽性食物,能助長火氣,因此也要適量食用,痛風、各種痹症皆是如此。鰲按:痹症有手腳無力者,有筋絡攣縮不能伸展者,有肢體活動不靈活者,有肌肉失去知覺者,其病症往往與風痿相似,後世醫治方法也經常混淆風痿和痹症,這是千古以來的大錯誤。總之,風則陽氣受損,痹則陰氣受損,這兩句話是治療風痹病的警示,更能看出治法不能混淆使用。而且痹症多伴隨疼痛沉重、難以消退,不可輕視。

因為疼痛劇烈,如同老虎咬噬,所以稱為白虎歷節。其根本原因都是由於風、寒、濕侵入經絡,導致氣血凝滯,津液停滯,久而久之鬱結、堅硬,榮衛之氣受阻難以通行,正邪交戰,所以才會持續疼痛。

而所以致三氣作患之故,則或飲酒當風,或汗出入水,或坐臥濕地,或行立寒冰,

或體虛膚空,掩護不謹,而此三氣,乃與血氣相搏,遍歷關節,遂成此症。

日久不治令人骨節蹉跌,固未可輕視也。試言其症狀,必短氣,自汗,頭眩欲吐,

手指攣曲,身瘣㿔其腫如脫,漸至摧落,其痛如掣,不得屈伸,須當大作湯丸,

不可拘以尋常之劑。然其方藥又必各因病之原由輕重。如由血虛、血熱、血瘀,

則必調血行血(宜趁痛散)。或由風濕相搏,肢節腫痛,不可屈伸,

白話文:

導致三氣作患的原因,可能是飲酒當風,或汗出如水,或坐臥濕地,或行立寒冰,也可能是體虛膚空,掩護不謹,導致三氣與血氣相搏,遍歷關節,最終形成疾病。

如果久拖不治,會導致骨節蹉跌,不可輕視。此病症狀包括短氣、自汗、頭眩欲吐、手指攣曲、身體腫脹如脫落,逐漸衰弱,疼痛如被拉扯,無法屈伸。必須服用湯丸治療,不可使用尋常藥物。

但方藥必須根據病因和輕重程度來決定。如果由血虛、血熱、血瘀引起,則必須調血行血。如果由風濕相搏引起,肢節腫痛,無法屈伸,……

則必疏風理濕(宜大羌活湯)。或由風濕麻痹,走注疼痛,為偏活,為暴喑,

白話文:

如果病症是由風濕引起,應採用疏散風氣、化濕的治療方法(推薦使用大羌活湯)。或者是由風濕麻痺引起,遊走性疼痛,稱為「偏活」,或者突發性聲音沙啞,稱為「暴喑」。

則必散鬱開結(宜防風天麻丸)。或由風濕與痰與死血,致走注刺痛,其痛處或腫或紅,

白話文:

這時必須疏散鬱結(可以用防風天麻丸)。或者是由於風濕、痰液和淤血,導致痠痛刺痛,疼痛部位可能會腫脹或發紅。

則必宣邪通氣(宜疏風活血湯)。或由血虛陰火而痛,及腰以下濕熱注痛,

白話文:

如果是因風寒邪氣壅堵不通造成的疼痛,應該使用疏風活血湯治療。或者是因為血虛而導致陰火上炎引起的疼痛,以及腰部以下由濕熱之氣引起的疼痛,

則必養陰清熱(宜潛行散)。或由風冷侵入氣血,氣滯血凝,周身麻痛,

白話文:

那麼就必須滋養陰液、清除熱邪(適合使用潛行散)。或者是由於風寒侵入氣血,導致氣血阻滯,全身麻木疼痛。

則必祛寒散邪(宜五靈丸)。或由風毒攻注皮膚骨髓之間,痛無定所,午靜夜劇,

白話文:

那麼必須驅逐寒邪(服用五靈丸)。或者由風毒侵襲皮膚和骨髓之間,疼痛不定時,中午和晚上加劇。

筋脈拘攣,屈伸不得,則必解結疏堅(宜定痛散)。或由痰注百節,痛無一定,

白話文:

筋脈抽搐攣縮,無法伸展屈曲,這時必須化解凝結疏通堅硬(建議使用「定痛散」)。或者因為痰液積聚在關節中,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

久乃變成風毒,淪骨入髓,反致不移其處,則必搜邪去毒(宜虎骨散、加減虎膏散)。

白話文:

時間久了就會化成風毒,滲入骨髓,反而導致無法移動,那就要清除病邪,祛除毒素(可以使用虎骨散、加減虎膏散)。

或由風氣游行,痛無常處,如蟲行遍體,日靜夜劇,則必宣風利氣(宜麝香丸)。

白話文:

如果因為風濕氣候而到處疼痛,就像蟲子在身上爬一樣,白天較輕晚上較劇烈,這種情況需要疏散風氣,利於氣的運行(適合服用麝香丸)。

或由火甚而肢節痛,濕甚而肌肉腫,並受風寒而發動於經絡之中,

濕熱流注於節腠之際,則必排解內外(宜靈仙除痛飲)。或由濕痰流注,痛及肩背,

白話文:

有時候因為火氣太旺而導致四肢關節疼痛,濕氣太重會使肌肉腫脹,再加上感受風寒而引發經絡中的不適。

濕熱影響到關節和皮膚表面時,就必須要從內外同時調理(適合用靈仙除痛飲)。如果是因为濕痰影響,疼痛擴散到肩背部位,

則必豁痰開結(宜半夏苓朮湯)。其餘三氣所傷,或猶輕淺,總必以疏風、驅寒、

白話文:

如果痰飲鬱結胸中,則肯定要化痰通結(可以服用半夏苓朮湯)。至於三種氣候之邪的侵襲,有的也許較輕微,但總是要疏散風邪、驅除寒邪的

除濕為主(宜龍虎丹、活絡丹、捉虎丹、乳香定痛丸)。說以其痛如掣者為寒多,

白話文:

以去除濕氣為主(建議服用龍虎丹、活絡丹、捉虎丹、乳香定痛丸)。因此,如果疼痛像被拉扯一樣,表示寒氣較多。

其腫如脫者為濕多,其肢節間或黃汗出者為風多,而三氣之為患,固變幻若斯之甚也。

,,〔歷節風原由症治〕,,丹溪曰:此症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漲騰,其後或涉水,

或坐濕,或當風,熱血得寒,淤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陰也,

白話文:

腫塊如果像要脫落一樣,代表濕氣過重;肢節之間或出現黃色的汗水,代表風氣過盛。這三種氣造成的疾病,變化多端,實在令人難以捉摸。

丹溪說:這種病大多是因為血液受熱,已經脹滿沸騰,之後又涉水、坐濕、或吹風,熱血遇寒,淤積凝滯,所以疼痛,夜晚疼痛更甚,這是因為陰氣盛行。

治宜辛溫疏散,開發腠理,血行氣和,其病自安。又曰:治痛風大法,蒼朮、南星、

白話文:

治療原則應該是使用辛溫藥物疏通散熱,打開皮膚腠理,讓氣血運行調和,疾病自然就會好轉。另有記載:治療痛風的基本原則是使用蒼術、南星、

川芎、白芷、當歸、酒芩,在上加羌活、威靈仙、桂枝、桔梗,在下加牛膝、防己、

白話文:

川芎、白芷、當歸、黃芩,在上層加入羌活、威靈仙、桂枝、桔梗。在下層加入牛膝、防己。

黃柏、木通。又曰:薄桂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至痛處。《醫鑑》曰:

白虎歷節,亦是風、寒、濕三氣乘之也。東垣曰:痛風多屬血虛,

白話文:

黃柏和木通。又說:少量的肉桂能夠在手臂部位發揮作用,引領天南星、白朮等藥物到達疼痛的地方。《醫鑑》說:

白虎歷節病,也是風、寒、濕三種邪氣所致。李東垣說:痛風大多屬於血虛的症狀。

血虛然後寒熱得以侵之,多用芎、歸,佐以桃仁、紅花、薄桂、威靈仙,或用趁痛散。

《綱目》曰:丹溪治法,主血熱、血虛、血瘀,或挾痰,皆不離四物湯、潛行散、

白話文:

當氣血虛弱時,寒邪和熱邪就會趁虛而入。常使用川芎、當歸,輔以桃仁、紅花、肉桂和威靈仙,或使用「趁痛散」。

黃柏、牛膝、生甘草、桃仁、陳皮、蒼朮、薑汁,隨症加減,可謂發前人所未發也。

治諸痹方三十五

白話文:

使用黃柏、牛膝、生甘草、桃仁、陳皮、蒼朮和薑汁這些藥材,根據不同症狀加減用量,可以說是在前人醫術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

痹湯,,〔總治〕,,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川芎,白朮,細辛,甘草,五味子

薑,如肝、心、腎三痹,當倍用川芎。,此方專治風寒濕氣,客留肌體,

手足緩弱,麻痹

白話文:

痺湯

適用於: 所有痺證

組成:

  • 人參:補氣健脾
  • 茯苓:利水滲濕
  • 當歸:補血活血
  • 白芍:養血和營
  • 川芎:活血化瘀
  • 白朮:健脾燥濕
  • 細辛:發汗散寒
  • 甘草:調和諸藥
  • 五味子:斂肺生津

,,五苓散,〔腸痹〕,,,白朮,茯苓,肉桂,豬苓,澤瀉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治療腸道阻塞

  • 白朮
  • 茯苓
  • 肉桂
  • 豬苓
  • 澤瀉

,,腎瀝湯,,〔胞痹〕,,麥冬,犀角,杜仲,桔梗,赤芍,木通,桑皮,桑螵蛸,五

加皮,羊腎

白話文:

腎瀝湯

**適用於:**胞痹

組成:

  • 麥冬
  • 犀角
  • 杜仲
  • 桔梗
  • 赤芍藥
  • 木通
  • 桑白皮
  • 桑螵蛸
  • 五味子

,,蠲痹湯,,〔周痹〕,,當歸,赤芍,黃芪,防風,薑黃,羌活各錢半,甘草五分薑

白話文:

蠲痹湯

適用症狀: 周邊麻痺(周痹)

藥材:

  • 當歸 半錢
  • 赤芍藥 半錢
  • 黃耆 半錢
  • 防風 半錢
  • 薑黃 半錢
  • 羌活 半錢
  • 甘草 五分
  • 生薑 一片

五片,棗二枚

,,此方專治手冷痹。一云冷痺者,身寒不熱,腰腳沉重,即寒痹之甚者。

,,黃芪桂枝五物湯,,〔血痹〕,,黃芪桂枝,白芍各三錢,薑六,棗二,日三服。

一方加人參。

白話文:

五片薑,兩枚大棗。這個藥方專門治療手部冰冷麻木。所謂冷痹,就是身體感覺寒冷而不發熱,腰腳感到沉重,這是寒痹比較嚴重的情況。

黃芪桂枝五物湯,用於治療血痹,藥方包括黃芪、桂枝、白芍各三錢,生薑六錢,大棗兩枚,每日服用三次。

另一個藥方則在此基礎上添加人參。

,,瓜蔞薤百白酒湯,,〔胸痹〕,瓜蔞一枚搗,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三味煎取二升,

白話文:

古文: 瓜蔞薤百白酒湯,〔胸痹〕,瓜蔞一枚搗,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三味煎取二升,

治療胸悶的瓜蔞薤白酒湯,將一個瓜蔞搗碎,半升薤白,七升白酒,將這三種材料一起煎煮,取二升藥汁。

分溫再服。

,,栝蔞薤白半夏湯,,〔又〕,,栝蔞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煎取

四升,溫取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將栝樓一個捣碎,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用一斗白酒煎煮,煎至剩下四升,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枳實薤白桂枝,,〔又〕,,枳實二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厚朴四兩,栝蔞一枚

搗,水五升,煎取二升。,

白話文:

枳實、薤白、桂枝,【另外還有】枳實二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厚朴四兩、栝蔞一個。

人參湯,,〔又〕,,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三錢,水八升,煎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服。

白話文:

人參湯: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三錢,加入八升水煎煮,煎至三升,溫熱時服用一升。

,,茯苓杏仁甘草湯,,〔又〕,,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水一斗,煎五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白話文:

茯苓杏仁甘草湯

做法:

  • 茯苓:三兩(約90克)
  • 杏仁:五十個
  • 甘草:一兩(約15克)
  • 水:一斗(約1500毫升)

將茯苓、杏仁、甘草放入水中,煮沸後煎煮,煎至剩下五升(約750毫升)即可。

,,橘枳生薑湯,,〔又〕,,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水五升,煎二升,

白話文:

橘枳生薑湯

配方:

  • 橘皮:一斤
  • 枳實:三兩
  • 生薑:半斤
  • 水:五升

製法:

將橘皮、枳實、生薑放入水中煎煮,煎至水量減半,約為兩升,即可服用。

分溫再服。,薏苡附子湯,,〔又〕,,苡仁十五兩附子十枚炮,杵為散,服方寸匕,

白話文:

將藥分服二次,熱服。 薏苡附子湯

(又方)

薏仁十五兩 附子十枚,炮製後研末

服用方寸匕的劑量

日三服。,桂枝生薑枳實湯,,〔又〕,,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兩,水六升,

煎三升,分溫三服。,,,,,,,

白話文:

一天煎煮三次服用,桂枝生薑枳實湯:

配料:

  • 桂枝三兩
  • 生薑三兩
  • 枳實五兩
  • 水六升

,,赤石脂丸,,〔又〕,,烏頭一分,蜀椒二分,附子一分,乾薑一分,赤百脂二分

白話文:

赤石脂丸:

【其他配料】:

烏頭:1 份 蜀椒:2 份 附子:1 份 乾薑:1 份 赤石脂:2 份

,,防風湯,,〔行痹〕,,防風錢半,當歸赤苓,獨活,杏仁,桂心,甘草各一錢,麻

白話文:

防風湯(治療痺證)

組成:

  • 防風 半錢
  • 當歸 一錢
  • 赤苓 一錢
  • 獨活 一錢
  • 杏仁 一錢
  • 桂心 一錢
  • 甘草 一錢
  • 麻 黃 半錢

黃五分,黃芩,秦艽,葛根各三分,薑五棗二

,,此方專治行痹,走注無定。

白話文:

黃芪五分(一錢),黃芩三分(六分),秦艽三分(六分),葛根三分(六分),生薑五片,紅棗二枚

,,苡仁散,,〔走注〕,,苡仁,川芎,當歸,乾薑,肉桂,川烏,羌活,獨活,麻黃

防風,白朮,甘草

白話文:

苡仁散

組成:

  • 苡仁
  • 川芎
  • 當歸
  • 乾薑
  • 肉桂
  • 川烏
  • 羌活
  • 獨活
  • 麻黃

,,沒藥散,,〔肢節痛〕,,沒藥,虎骨等分,每末三錢,酒下。

,,此方兼治走注痛。

白話文:

沒藥散(治療肢節疼痛) 沒藥、虎骨等量,每次3錢,用酒送服。

,,虎骨丸,,〔又〕,,虎骨,五靈脂,白膠,薑蠶,威靈仙各一兩,烏頭兩半,酒糊

丸。

,,控涎丹,,〔又〕

白話文:

虎骨丸

配方:

  • 虎骨 1 兩
  • 五靈脂 1 兩
  • 白膠香 1 兩
  • 薑蠶 1 兩
  • 威靈仙 1 兩
  • 烏頭 1.5 兩
  • 酒糊 適量

,,加減五積散,,〔痛痹〕,,茯苓,白芷半夏,川芎,當歸,陳皮,乾薑,甘草,白

芍,蒼朮,桔梗,桂枝,麻黃,厚朴

白話文:

加減五積散

【適應證】 痛風和關節僵硬

【組成】

  • 茯苓
  • 白芷
  • 半夏
  • 川芎
  • 當歸
  • 陳皮
  • 乾薑
  • 甘草
  • 白芍

,,加減烏藥順氣丸,,〔因風〕,,烏藥麻黃,陳皮各二錢,薑蠶五分,川芎,枳殼白

白話文:

加入烏藥順氣丸,(適用於風邪),組成:

  • 烏藥二錢
  • 麻黃二錢
  • 陳皮二錢
  • 乾薑、蠶砂各五分
  • 川芎
  • 枳殼(炒白)

芷,甘草,桔梗各五錢,薑,棗

,,除濕捐痹湯,〔因濕〕,,蒼朮二錢白朮,茯苓,羌活,澤瀉各錢半,陳皮一錢甘草

五分,薑汁,竹瀝各三匙

白話文:

芷、甘草、桔梗各五錢,薑、大棗若干。

除濕蠲痹湯,用於濕邪所致的病證。

蒼術二錢,白術、茯苓、羌活、澤瀉各一錢半,陳皮一錢,甘草五分,薑汁、竹瀝各三匙。

,,豁痰湯,,〔因痰〕,,柴胡,半夏各四兩,黃芩二兩半,人參,甘草,紫蘇,陳皮

白話文:

豁痰湯

適用於 :痰飲阻滯

組成

  • 柴胡 四兩
  • 半夏 四兩
  • 黃芩 二兩半
  • 人參
  • 甘草
  • 紫蘇
  • 陳皮

南星,厚朴各二兩,薄荷兩半,羌活一兩枳殼二兩,竹瀝、薑汁丸。

白話文:

南星、厚朴各 90 克 薄荷 60 克 羌活 45 克 枳殼 90 克 將竹瀝、薑汁做成丸劑

,,四物湯,,〔因火〕,,川芎,當歸,白芍,生地

,,二妙散,,〔濕熱〕,,酒黃柏,製蒼朮等分

,,桃紅飲子,,〔瘀血〕,,桃仁,紅花川芎,當歸,威靈仙,加麝少部,水煎。

白話文:

四物湯:因為火氣,使用川芎、當歸、白芍、生地。

二妙散:用於濕熱,成分有酒黃柏、製蒼朮,兩者份量相同。

桃紅飲子:針對瘀血,包含桃仁、紅花、川芎、當歸、威靈仙,加少量麝香,用水煎煮。

,,茯苓川芎湯,,〔著痹〕,,赤苓,桑皮各錢半,川芎,防風,麻黃,赤芍,當歸各

一錢,陳皮,甘草各五分,棗二枚

,,此方兼治麻木不仁。

白話文:

茯苓川芎湯,用於治療痹證

組成:

  • 赤苓、桑皮:各 1.5 克
  • 川芎、防風、麻黃、赤芍、當歸:各 3 克

,,升麻湯,,〔熱痹〕,,升麻,茯苓,人參,防風,羌活,官桂,犀角,羚羊角,加

竹瀝。

白話文:

升麻湯

適應症:熱痹(發熱關節疼痛)

組成:

  • 升麻
  • 茯苓
  • 人參
  • 防風
  • 羌活
  • 桂枝
  • 犀牛角
  • 羚羊角

,,當歸湯,,〔血痹〕,,當歸,赤苓,赤芍,獨活,防風,黃芩,秦艽,甘草,肉桂

,,茯苓湯,,〔支飲〕,,半夏,赤苓,橘皮,枳殼,桔梗,甘草,薑治白虎歷節風方

十六

白話文:

當歸湯

適用於血痹

藥方:

  • 當歸
  • 赤苓
  • 赤芍
  • 獨活
  • 防風
  • 黃芩
  • 秦艽
  • 甘草
  • 肉桂

,,趁痛散,,〔歷節風〕,,桃仁,紅花當歸,地龍,五靈脂,酒牛膝,酒羌活,便香

白話文:

趁痛散適用於四肢關節疼痛。其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

附,甘草各二錢,乳香,沒藥各一錢,每末二錢,酒下。,

,,此方治風痹之由血虛血瘀者。

白話文:

附上甘草各二錢,乳香、沒藥各一錢,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粉末,用酒送服。此方用於治療因血虛和血瘀引起的風濕性痹痛。

,,大羌活湯,,〔又〕,,羌活,升麻各錢半,獨活一錢,威靈仙,蒼朮,防己,白朮

當歸,澤瀉,赤苓,甘草各七分

白話文:

大羌活湯

組成:

  • 羌活 半錢
  • 升麻 半錢
  • 獨活 一錢
  • 威靈仙
  • 蒼朮
  • 防己
  • 白朮

,,防風天麻丸,,〔又〕,,滑石二兩,防風,天麻,川芎,羌活,白芷,草烏,白附

白話文:

防風天麻丸

滑石二兩,防風、天麻、川芎、羌活、白芷、草烏、白附子,各一兩。

防風天麻丸的配料包括:

  • 滑石:2 兩
  • 防風:1 兩
  • 天麻:1 兩
  • 川芎:1 兩
  • 羌活:1 兩
  • 白芷:1 兩
  • 草烏:1 兩
  • 白附子:1 兩

子,荊芥穗,當歸,甘草各五錢

,,蜜丸,彈子大,每服半丸或一丸,熱酒化下,覺藥力運行,微麻為度。

白話文:

兒子,將荊芥穗、當歸、甘草各五錢

製成蜜丸,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半丸或一丸,用熱酒送服,感覺到藥力在體內運行,有微微的麻感就夠了。

此開鬱散結,宣風通氣之妙劑也。或為末,蜜酒調下一錢亦可。,,,,,

白話文:

此方為疏通氣滯、化解鬱結的良藥。也可以研磨成細粉,用蜂蜜或酒調服一錢。

,,疏風活血湯,,〔又〕,,當歸,川芎威靈仙,白芷,防己,黃柏,南星,蒼朮羌活

白話文:

疏風活血湯

[組成]:

  • 當歸
  • 川芎
  • 威靈仙
  • 白芷
  • 防己
  • 黃柏
  • 南星
  • 蒼朮
  • 羌活

,桂枝各一錢,紅花三分,薑五片

,,潜行散,,〔又〕,,黃柏木酒浸,焙乾為末,每一錢,薑汁和酒調服。

,,此藥必兼用四物湯間服之,尤妙。

,,五靈丸,,〔又〕,,五靈脂二兩,川烏兩半,沒藥一兩,乳香五錢,水丸,

彈子大,每丸,薑湯和酒下。

白話文:

桂枝、紅花各一錢,薑五片,一起研磨成粉末。另將黃柏木浸泡在酒中,焙乾研磨成粉末,每服一錢,用薑汁和酒調服。這個藥方最好搭配四物湯一起服用,效果更佳。五靈丸的藥方為:五靈脂二兩,川烏兩半,沒藥一兩,乳香五錢,做成彈子大小的水丸,每服一丸,用薑湯和酒送服。

,,定痛散,,〔又〕,,蒼耳子,骨碎補自然銅,血竭,白附子,赤荷,當歸,白芷肉

白話文:

定痛散,又名

蒼耳子、骨碎補、自然銅、血竭、白附子、赤荷、當歸、白芷肉

桂,沒藥,防風,牛膝各七錢半,虎脛骨龜板各五錢,天麻,五加皮,羌活,檳榔

各二錢半,每末一錢,溫酒下。,

白話文:

桂皮:7.5錢 沒藥:7.5錢 防風:7.5錢 牛膝:7.5錢 虎脛骨(老虎小腿骨):5錢 龜板(烏龜殼):5錢 天麻:不詳 五加皮:不詳 羌活:不詳 檳榔:不詳

虎骨散,,〔又〕,,虎骨二兩,白花蛇天麻,防風,牛膝,薑蠶,酒當歸,乳香肉

白話文:

虎骨散

(配方):虎骨二兩,白花蛇、天麻、防風、牛膝、薑蠶、酒當歸、乳香、肉桂。

桂各一兩,炙甘草,全蠍各五錢,麝香一錢每末二錢,溫酒下,豆淋酒尤妙。

白話文:

桂枝、甘草、全蠍各一兩,炙甘草、全蠍各五錢,麝香一錢,將各藥研成細末,每次取兩錢,用溫酒送服,如果用豆淋酒送服效果更好。

一方加有自然銅、白附子、羌活、檳榔、川芎、白芷各一兩,地龍、沒藥、

雄黃各五錢,服法亦同。

白話文:

這個處方添加了自然銅、白附子、羌活、檳榔、川芎、白芷各一兩,地龍、沒藥、雄黃各五錢,服用方法也相同。

,,加減虎骨散,,〔又〕,,虎脛骨三兩沒藥五錢,每末二錢,溫酒下。

白話文:

加減虎骨散

【組成】虎脛骨三兩,沒藥五錢。

【用法】每次取兩錢,用溫熱的酒送服。

,,麝香丸,,〔又〕,,川烏大者二個,全蠍二十一個,生地龍五錢,生黑豆二錢半麝

白話文:

麝香丸

另名:

材料:

  • 大川烏 2 個
  • 全蠍 21 個
  • 生地龍 5 錢
  • 生黑豆 2 錢半
  • 麝香

香一字,糯米糊丸,綠豆大,空心,酒下七丸或九丸,出汗便差。

白話文:

香是一種中藥材,由糯米糊製成,大小如綠豆,中間空心。服用時,將香丸放入酒中,一次服用 7 或 9 丸。服用後會出汗,症狀就能得到緩解。

,,靈仙除痛飲,,〔又〕,,麻黃,赤芍各一錢,防風,荊芥,羌活,獨活,酒芩,白

芷,蒼朮,威靈仙,枳實,桔梗,川芎,葛根各五分,歸梢,升麻,甘草各三分,

一名麻黃芍藥湯。

白話文:

靈仙除痛飲

又名麻黃[芍藥湯]

藥方:

  • 麻黃、赤芍各一錢
  •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酒芩、白芷、蒼朮、威靈仙、枳實、桔梗、川芎、葛根各五分
  • 歸梢、升麻、甘草各三分

註解:

  • 「錢」和「分」都是古代藥量單位,一錢等於十分。
  • 「酒芩」即酒製黃芩。
  • 方名「靈仙除痛飲」和「麻黃[芍藥湯]」都是古人根據藥物和功效而取的名字。

,,半夏苓朮湯,,〔又〕,,蒼朮二錢,白朮錢半,半夏,南星,酒黃芩,香附各一錢

陳皮,赤苓各五分,威靈仙三分,甘草二分薑三片,一方有羌活。

白話文:

半夏苓朮湯

另外一種方子: 蒼朮二錢,白朮半錢,半夏、南星、酒黃芩、香附各一錢

,,龍虎丹,,〔又〕,,草烏,蒼朮,白芷各一兩用童便薑汁蔥汁拌蒸,乳香,沒藥各

白話文:

龍虎丹

藥材:

  • 草烏、蒼朮、白芷 各一兩(約 30 公克)

製法:

  1. 將草烏、蒼朮、白芷 拌入童便、薑汁、蔥汁中。
  2. 蒸煮藥材。
  3. 加入乳香、沒藥。

三錢,當歸,牛膝各五錢,酒糊丸,彈子大,每一丸,酒化下。

,,活絡丹,,〔又〕,川烏,草烏,南星地龍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二錢二分,酒糊丸

,空心,酒下二三十丸。

白話文:

三錢的當歸和五錢的牛膝,用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像彈子,每次服用一丸,用酒送服。

這是活絡丹的配方,另外還需要川烏、草烏、南星和地龍各一兩,乳香和沒藥各二錢二分,用酒糊做成丸子。

在空腹時,用酒送服二三十丸。

,,捉虎丹,,〔又〕五靈脂,白膠,草烏黑豆同煮去豆,木鱉子,地龍各兩半,沒藥,

白話文:

虎丹又名五靈脂,由五種材料製成:

  • 白膠
  • 烏黑豆(煮熟後去除豆子)
  • 木鱉子
  • 地龍(分為兩半使用)
  • 沒藥

乳香,當歸各七錢半,麝香,京墨煅各二錢半,糯米糊丸,芡實大,每一丸,

白話文:

乳香和當歸各用 7.5 錢,麝香和用火煅燒過的京墨各用 2.5 錢。將這些藥材搗成粉末,用糯米糊將其製成丸劑,每個丸劑的大小約為芡實的大小。

空心,酒化下。一名一粒金丹。

,,此方專治一切痛風走注,癱瘓,麻木,白虎歷節,痛不可忍。兼治寒濕腳氣,

走注疼痛,服此藥一丸,趕到腳面,赤腫下散,再服一丸,趕至腳心中出黑汗,

乃除根。

白話文:

空心服用此藥,以酒送服。此藥又名「一粒金丹」,專門治療各種痛風、癱瘓、麻木、白虎歷節,疼痛難忍的疾病。同時也能治療寒濕腳氣,走注疼痛。服用一丸,藥效會迅速到達腳面,引起紅腫,然後逐漸消散。再服用一丸,藥效會到達腳心,排出黑汗,即可根除病症。

,,乳香定痛丸,,〔又〕,,蒼朮二兩,川烏,當歸,川芎各一兩,丁香五錢,乳香沒

白話文:

乳香定痛丸

另外一帖藥方:

  • 蒼朮:2 兩
  • 川烏:1 兩
  • 當歸:1 兩
  • 川芎:1 兩
  • 丁香:5 錢
  • 乳香:適量

藥各三錢,棗肉丸,梧子大,酒吞下五六十丸。

,,麻木,風虛病亦兼寒濕痰血病也。麻非癢非痛,肌肉之內,如千萬小蟲亂行,

或遍身淫淫如蟲行有聲之狀,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之狀。木不癢不痛,

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覺,有如木之厚。麻木皆有久暫,

暫時雖因氣血不足,未足為病,若用重劑,反損真元,惟經年累月,無一日不麻,

必內氣甚虛,風痰湊之之故。夫痰本不能作麻,為風所吹,如波浪沸騰而起,

、陰陽失運行之柄,安得不麻。仲景曰:身如蟲行,汗多亡陽也。則知氣虛是本,

白話文:

藥方是每種藥材三錢,做成棗肉丸,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用酒吞服,每次五六十丸。麻木是風虛病,也可能是寒濕痰血病。麻指的是沒有癢痛,但肌肉內感覺有千萬隻小蟲亂爬,或是全身癢癢,像蟲子爬動有聲音的樣子,按壓不會止癢,反而更癢,像麻一樣的感覺。木指的是沒有癢痛,但肌肉僵硬像木頭一樣,按壓沒有感覺,捏也感覺不到。麻木都分久暫,暫時麻木是因為氣血不足,不算是病,如果用重藥,反而會傷身體,但如果長期麻木,每天都麻,就代表內氣虛弱,風痰入侵。痰本身不會引起麻木,而是被風吹動,像波浪一樣沸騰起來,導致陰陽失調,才會出現麻木。仲景說:身體像蟲子爬,汗多是陽氣不足。由此可知,氣虛是根本原因。

風痰是標,當先以生薑為向導,枳殼開氣,半夏逐痰,防風、羌活散風,木通、

牙皂通經絡,薑蠶為治蟲行之聖藥。在手臂用桑條,在股足加牛膝,待病減,

白話文:

風痰是病症的表現,治療時應優先使用生薑作為引子,枳殼疏通氣機,半夏化痰,防風、羌活祛風,木通、

用補中益氣湯,多加參芪。若經年累月,無一日不木,乃死血凝滯於內,而外挾風寒,

白話文:

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再加入人參和黃芪。如果長期以來,沒有哪一天不感到發木,那麼這是因為死血凝滯在體內,而且外有風寒侵襲。

陽氣虛敗,不能運動,先用桂、附為向導,烏藥、木香行氣,當歸、阿膠、桃仁、

白話文:

當身體陽氣不足,無法正常運轉時,一開始可以用桂枝和附子引路,烏藥和木香行氣,當歸、阿膠和桃仁補氣血。

紅花活血,木通、牙皂、穿山甲通經絡,待病減,用八珍湯大補氣血,無不驗。

此治麻木之大法也。而其變現於一身上下之間者,正非一端可盡,今條舉之。

白話文:

紅花可以活血,木通、牙皁、穿山甲可以通經絡。等到病情減輕時,再使用八珍湯來大幅補充氣血,都一定會有效。

有渾身麻木者(宜八仙湯、五積散)。有渾身麻木兼目縮,或昏或熱者(宜神效黃芪湯)。

有皮膚麻木者,是肺氣不行也(宜芍藥補氣湯)。有暑天手麻木,

白話文:

身體麻木的人(可用八仙湯、五積散)。身體麻木並且出現瞳孔縮小、昏厥或發燒的人(可用神效黃芪湯)。

是熱傷元氣也(宜人參益氣湯)。有左腿麻木沉重者(宜除濕補氣湯)。有體倦麻木,

白話文:

這是熱氣傷了元氣(適合服用人參益氣湯)。如果左腿麻木沉重(適合服用除濕補氣湯)。如果身體倦怠麻木,

食汗善飢,舌強聲啞聲重者(宜清陽補氣湯)。有四肢腫,肌肉麻者(宜續斷丸)。

白話文:

出汗後容易飢餓,舌頭僵硬、聲音沙啞或低沉的人(適合使用清陽補氣湯)。

四肢腫脹,肌肉麻痺的人(適合使用續斷丸)。

有痹病甚而麻木不知者(宜黃芪酒)。有十指面目皆麻者(宜補中益氣湯)。

有十指尖著指甲肉麻者(宜沈氏桑尖湯)。有口舌麻木,

白話文:

如果痹症嚴重到麻木不仁,則適合使用黃芪酒。

如果十個手指以及臉部都出現麻木,則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

吐痰涎或身麻有痰者(宜止麻消痰飲)。有因瘀血麻木者(宜四物湯加桃仁、甘草、

白話文:

如果咳嗽有痰或者身體麻木的人(宜服用止麻消痰飲)。如果是瘀血導致的麻木(宜服用四物湯,再加桃仁、甘草)。

紅花)。有身麻木生疙瘩者(宜散滯湯)。有因氣麻木者(宜開結舒筋湯)。有合目則麻,

白話文:

有肢體麻木、長疙瘩的(可以使用散滯湯)。有因為氣血不通導致麻木的(可以使用開結舒筋湯)。有閉上眼睛就會麻的,

開目則不麻,四肢痿厥,目昏頭眩者(宜衝和補氣湯)。

有濕痰死血相並作麻木者(宜雙合湯)。有自頭麻至心窩而死,

或自足心麻至膝說而死者(宜麻骨方)。有婦人七情六鬱氣滯經絡,

手足麻痺者(宜開結舒筋湯)。種種形症,既各不同,而治之之法,

總須以補助氣血為培本之要,不可專用消散,切記切記。至人有大指、

白話文:

眼睛睜開就不麻痺,四肢無力萎軟,頭昏眼花,可以用衝和補氣湯。如果伴隨濕痰和瘀血造成麻木,就用雙合湯。如果麻木從頭部蔓延到心窩致死,或從腳底蔓延到膝蓋致死,就用麻骨方。如果是婦女因為七情六鬱導致氣血瘀滯經絡,手腳麻痺,就用開結舒筋湯。各種症狀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要因症施治,但都必須以補益氣血為根本,不可只用消散方法,要切記切記。至於人有大拇指、…

次指麻木不仁者,三年內須防中風,宜一切預防,常服十全大補湯,加羌活、秦艽。

白話文:

當手指、肢體出現麻木感時,在三年內要預防中風。應採取各種預防措施,並定期服用十全大補湯,搭配羌活、秦艽這些藥材。

若如古法服愈風湯、天麻丸等,開其玄府,漏其真液,適以招風取中耳,預防云乎哉。

,,〔脈法〕,《正傳》曰: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體;關後得之,

麻在下體。又曰: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

為木,不知痛癢。,〔麻木原由症治〕,,,《靈樞》曰:衛氣不行,則為麻且木。

《正傳》曰:河間云著痹者,留著不去,四肢麻木拘攣也。《內經》曰:病久入深,

榮衛之氣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為不仁。夫所謂不仁者,

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如繩紮縛初解之狀,古方名為麻痹者是也。

白話文:

如果按照古法服用愈風湯、天麻丸等藥物,雖然能打開身體的通道,但也會損耗體內的精華,反而容易招致風寒入侵,導致疾病加重,這算是預防疾病嗎?

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然則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為二也。

《綱目》曰:如肌肉麻,必待瀉榮氣而愈。《醫鑑》曰:手十指麻,

是胃中有濕痰死血,痰用大棗加二朮、桃仁、紅花,少加附子行經,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麻痺是氣虛所致,木僵是濕痰死血所致。然而,說麻痺、說木僵,都是因為患者失去了知覺,而從中分為兩種情況而已。

《本草綱目》中記載:如果肌肉麻痺,一定要等到瀉去榮氣才能痊癒。《醫鑑》中記載:手指十指麻木,是因為胃中有濕痰死血,可以服用大棗、二朮、桃仁、紅花,少量添加附子以幫助藥力運行。

血用四物湯加二朮、陳皮、茯苓、羌活、蘇木、紅花。《入門》曰:麻,氣虛也。木,

白話文:

用四物湯加入茯苓、陳皮、白朮、羌活、蘇木、紅花來補血。

《入門》中說:麻痺是氣虛的表現。木,

濕痰死血也。說麻猶之痹,雖不知痛癢,尚覺氣微流行,在手多兼風濕,

在足多兼寒濕,木則非惟不知痛癢,氣亦不覺流行也。繆仲淳曰:手足冷麻,

風冷氣血閉。手足身體疼痛冷麻者,宜用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乳香五錢,

川烏頭兩半,炮去皮,為末水丸,彈子大,每以生薑溫酒磨服一丸。如腹皮麻痹不仁,

多煮蔥白食之,即自愈。如風淫濕痹,手足麻木不舉,筋節攣疼者,先與通關,

次以全蠍七個瓦炒,入麝香一字研勻,酒三盞,空心調服,如覺已透則止,未透再服。

白話文:

濕痰阻塞,形成血瘀。手腳麻木如同痺症,雖然感覺不到疼痛和癢,但仍然能感受到氣微弱地流動。手部麻木通常伴隨風濕,腳部則常伴隨寒濕。木質則不同,不僅感覺不到疼痛和癢,連氣的流動也感知不到。繆仲淳說:手腳冰冷麻木,是因為風寒阻礙氣血流通。手腳身體疼痛、冰冷、麻木,可以用五靈脂二兩、沒藥一兩、乳香五錢、川烏頭兩半,炮製去皮,研成粉末,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生薑溫酒磨服一丸。如果腹部皮膚麻木不仁,多食用蔥白煮食,就能自行痊癒。如果風邪侵襲導致濕痺,手腳麻木無力,筋節攣縮疼痛,先要疏通經絡,然後用全蠍七個瓦炒,加入麝香一字研磨均勻,用三杯酒調服,空腹服用,感覺藥力已經滲透即可停止,如果沒有滲透則繼續服用。

如病未盡除,此後專以婆蒿根酒煎二日服。如面上麻木,牛皮膠化和桂末,

白話文:

如果疾病尚未痊癒,以後專門用婆蒿根用酒煎煮兩天服下。如果面部麻木,用牛皮膠化和桂花末。

厚塗一二分自愈。如年久麻痹,或歷節走氣疼痛不仁者,不拘男女,用草烏頭半斤,

去皮為末,以袋盛豆腐半袋,入烏末在內,再將豆腐填滿壓乾,煮一夜,

白話文:

厚厚地塗上一兩分後自然會好。如果是長時間的麻痺,或是關節疼痛、麻木不分男女的,可以用半斤的草烏頭,

去掉皮後研磨成粉末,用袋子裝半袋的豆腐,然後把烏頭粉末放進去,再用豆腐填滿並壓乾,煮上一夜,

其藥即堅如石,取出曬乾為末,每服五分,冷風濕氣薑湯下,麻木不仁蔥白湯下。

白話文:

藥性堅硬如石頭,取出後曬乾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分,搭配薑湯治療風寒濕症狀;若有麻木不仁的症狀,則搭配蔥白湯服用。

,,〔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將左足搭右膝上,以有手扳左腳尖,

左手托腳跟扳向右,頭即轉左,右亦如之,兼法運動,氣脈自朝。

,,〔運央〕,,,《保生秘要》曰:氣血兩虛之症,起於歸元,會意運法,漸行患處,

多旋百回,以還原位,行住坐臥,得間皆可運用。或時以指甲捻麻處,捻之覺疼,

使血來朝之意。

治麻木方十九

,,補中益氣湯,,〔治麻〕,,黃芪,人參陳皮,甘草,白朮,歸身,柴胡,升麻

,,八珍湯,,〔治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八仙湯,,〔身麻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身,白芍,地黃羌活

白話文:

《保生秘要》記載,導引法要將左腳搭在右膝上,用右手扳住左腳尖,左手托住腳跟向右扳,同時頭向左轉,右邊亦同,通過這種運動,氣脈自然流通。

《保生秘要》記載,氣血兩虛導致的麻木,要從歸元穴起,運用運央法,慢慢地往患處移動,旋轉百回後再回到原位,行住坐臥,只要有空都可以運用。也可以用指甲輕輕地捻麻木的地方,捻到感到疼痛,讓氣血流向患處。

治療麻木的方法十九種:

補中益氣湯治麻:黃芪、人參、陳皮、甘草、白朮、歸身、柴胡、升麻

八珍湯治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八仙湯治身麻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川芎、當歸、白芍、地黃、羌活

,半夏,陳皮,秦艽,牛膝,柴胡,桂枝,防風

,,五積散,,〔又〕,,,白芷,茯苓,當歸半夏,川芎,炙草,肉桂,白芍,枳殼,

麻黃,陳皮,桔梗,厚朴,乾薑,蒼朮,薑蔥白,挾氣加吳萸。

白話文:

半夏、陳皮、秦艽、牛膝、柴胡、桂枝、防風。

五積散,另外還有,白芷、茯苓、當歸、半夏、川芎、炙甘草、肉桂、白芍、枳殼。

麻黃、陳皮、桔梗、厚朴、乾薑、蒼朮、薑、葱白,如果伴有氣滯可以加吳茱萸。

,,神效黃芪湯,,〔昏熱〕,,人參,黃芪白芍,炙草,陳皮,蔓荊子,六服可效。

白話文:

神效黃芪湯(用於治療昏熱)

成分:人參、黃芪、白芍、炙甘草、陳皮、蔓荊子

使用方法:連服六劑即可見效。

溲澀加澤瀉。大熱加丹皮,或多加黃芪。甚者加木通、白芍,目縮者去白芍。

,,芍藥補氣湯,,〔皮膚〕,,黃芪,白芍陳皮,炙甘草

,,人參益氣湯,,〔暑天〕,,黃芪二錢人參,生草各錢半,白芍七分,柴胡六分升麻

,炙草各五分,五味子三十粒

,,空腹服,於麻木處頻按摩屈伸之。午前又一服,藥料稍輕亦可。

,,第二曰:黃芪四錢,紅花三分半,陳皮五分,澤瀉二分半,亦是日二服。

,,第三曰:

黃芪三錢,黃柏六分,陳皮一錢半,升麻一錢,澤瀉錢二分,白芍二錢二分,生草二分

,炙草五分,五味子三十五粒亦是日二服。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加澤瀉;熱度很高的,加丹皮,或多加黃芪。嚴重者,加木通、白芍,眼睛縮小的就不要加白芍。

芍藥補氣湯,藥方為:黃芪、白芍、陳皮、炙甘草。

人參益氣湯,藥方為:黃芪、人參、生草、白芍、柴胡、升麻、炙草、五味子。

空腹服用,並在麻木的地方頻繁按摩屈伸。中午再服用一次,藥量可以稍微減輕。

第二天:黃芪、紅花、陳皮、澤瀉,一日兩次服用。

第三天:黃芪、黃柏、陳皮、升麻、澤瀉、白芍、生草、炙草、五味子,一日兩次服用。

,,除濕補氣湯,,〔左腿〕,,黃芪二錢青皮一錢,炙草錢半,五味子三十五粒,升麻

錢半,當歸,柴胡,澤瀉各五分,紅花六分,陳皮二分半

白話文:

除濕補氣湯

**適用部位:**左腿

成分:

  • 黃芪 2 錢
  • 青皮 1 錢
  • 炙甘草 半錢
  • 五味子 35 粒
  • 升麻

,,清陽補氣湯,,〔體倦〕,,蒼朮一錢甘草,當歸,蒿本,知母各五分,升麻錢半柴

胡,黃柏,黃芪各八分,五味子四分,陳皮六分

白話文:

清陽補氣湯

適應症: 疲勞無力

組成:

  • 蒼朮 1 錢
  • 甘草 5 分
  • 當歸 5 分
  • 蒿本 5 分
  • 知母 5 分
  • 升麻 半錢

,,續斷丸,,〔肌肉〕,,川斷,當歸,防風,附子,萆薢,天麻各五錢,乳香,沒藥

白話文:

續斷丸

組成:

  • 川斷 5 錢
  • 當歸 5 錢
  • 防風 5 錢
  • 附子 5 錢
  • 萆薢 5 錢
  • 天麻 5 錢
  • 乳香 若干
  • 沒藥 若干

各一錢,白芍二錢,蜜丸,酒下。

,,黃芪酒,,〔痹甚〕,黃芪,防風,細辛,獨活,川芎,牛膝各兩半,附子,川椒炙

白話文:

各取等量的藥材,白芍取兩倍量,製成蜜丸,用酒送服。

對於嚴重的痹症,使用黃芪、防風、細辛、獨活、川芎、牛膝各取一半量,加上附子和川椒並炒製後使用。

草各一兩,川烏,山萸,秦艽,葛根各七錢,浸酒,日、午、夜服三次,

白話文:

每種藥材取一兩,川烏、山茱萸、秦艽、葛根各取七錢,浸泡在酒中。每天在日出、中午和夜晚各服用一次。

虛加肉蓯蓉,下利加女萎,多忘加石斛、菖蒲。

白話文:

體虛的人加肉蓯蓉;腹瀉的人加女萎;健忘的人加石斛、菖蒲。

,,沈氏桑尖湯,,,〔指尖〕,,嫩桑條尖五錢,漢防己三錢,歸身酒炒二錢,黃芪,

茯苓各錢半,威靈仙,秦艽各一錢,川芎,升麻各五分

,,此金鱉自製方也,用之屢效。加人參亦可。

白話文:

沈氏桑尖湯

材料:

  • 桑尖嫩芽 5 錢
  • 漢防己 3 錢
  • 當歸身(用酒炒過)2 錢
  • 黃耆

,,止麻消痰飲,,〔口舌〕,,黃連,黃芩茯苓,半夏,桔梗,枳殼,陳皮,天麻,南

白話文:

止咳消痰飲

適用症狀: 口舌症狀

組成:

  • 黃連
  • 黃芩
  • 茯苓
  • 半夏
  • 桔梗
  • 枳殼
  • 陳皮
  • 天麻
  • 南星

星,細辛,甘草,瓜蔞仁,血虛加當歸,氣虛加人參。

,,四物湯,,〔痰血〕,,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白話文:

星、細辛、甘草、瓜蔞仁,血虛加當歸,氣虛加人參。

四物湯,痰血,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散滯湯,,〔疙瘩〕,,防風,荊芥各四分,羌活,獨活,歸身,生地,蒼朮,連翹

白話文:

散滯湯(治療疙瘩)

組成:

  • 防風:四分
  • 荊芥:四分
  • 羌活:適量
  • 獨活:適量
  • 歸身:適量
  • 生地黃:適量
  • 蒼朮:適量
  • 連翹:適量

檳榔,元參,牛蒡子,忍冬藤,升麻,防己各五分,木瓜六分,木香三分,黃連四

白話文:

檳榔、元參、牛蒡子、忍冬藤、升麻、防己各 15 公克 木瓜 18 公克 木香 9 公克 黃連 12 公克

分烏藥,牛膝各七分,茯苓,白蒺藜各八分赤芍,陳皮,萆薢各一錢半,半夏二錢

白話文:

各取烏藥和牛膝 0.7 克;茯苓和白蒺藜各 0.8 克;赤芍、陳皮和萆薢各 1.5 克;半夏 2 克

加薑二,蔥白二,溫服取汗。初服加麻黃一錢,二三服加當歸一錢,

四服加酒大黃錢半,五服即愈。

,,開結舒筋湯,,〔因氣〕,,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蒼朮,南星,半

夏,當歸各八分,桂枝,甘草各四分。

,,衝和補氣湯,,〔合目麻〕,,黃芪二錢蒼朮,陳皮各錢半,人參,白朮,白芍,豬

苓,澤瀉各一錢,羌活七分,升麻,甘草各五分,當歸,獨活,黃柏各三分,柴胡

神曲,木香,麻黃,草豆蔻,黃連各二分上銼,分作二貼,水煎服。

白話文:

加兩片薑,兩段蔥白,溫熱服下,引發汗液。第一次服用時加入一錢麻黃,第二、三次服用時加入一錢當歸,第四次服用時加入半錢酒大黃,第五次服用後就會痊癒。

開結舒筋湯,用於治療因氣導致的病症,配方包括:紫蘇、陳皮、香附、烏藥、川芎、羌活、蒼朮、南星、半夏、當歸各八分,桂枝、甘草各四分。

衝和補氣湯,用於治療合目麻痺,配方包括:黃芪二錢,蒼朮、陳皮各一錢半,人參、白朮、白芍、豬苓、澤瀉各一錢,羌活七分,升麻、甘草各五分,當歸、獨活、黃柏各三分,柴胡、神曲、木香、麻黃、草豆蔻、黃連各二分,將藥材切碎,分為兩帖,水煎服。

,,雙合湯,,〔痰血並〕,,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白芥子,茯苓,半夏,陳皮各一

錢,桃仁八分,酒紅花,甘草各三分,入竹瀝、薑汁。

白話文:

雙合湯

【適用於痰血並發證】

組成:

  • 當歸
  • 川芎
  • 白芍
  • 生地
  • 白芥子
  • 茯苓
  • 半夏
  • 陳皮(各一錢)

,,麻骨方,,〔頭足麻〕,,人糞燒灰,豆腐漿調服即止。又方,用楝子燒灰為末,

白話文:

麻骨方

頭足麻痺

  • 方法一:

  • 將人糞燒成灰後,用豆腐漿調和服下,即可止麻。

  • 方法二:

  • 將楝子燒成灰,研成細末

每三五錢,酒調下。

,,破傷風,外因病也。其原有四:一原卒暴傷損肌膚,風邪相襲而發;

一由諸瘡湯洗艾灸火毒之氣,內逼妄行而發;一由瘡口不合,貼膏留孔,

風氣相襲而發;一由熱鬱,遍身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傳播經絡而發。

此四因發時,寒熱間甚,或口噤目斜,身體強直,角弓反張,不急治,必死。

然四因之發,雖皆由風邪外襲,要必其血衰,不能榮養乎筋,然後邪得襲之,

故《三因方》以為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多致斯病,良有然也。

而古人於痙痓,通稱為破傷風。竊按痙者,筋勁強直而不柔和。痓者,口禁角弓反張,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酒調和後服用。破傷風是一種外因引起的疾病,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突然遭受外傷損傷肌膚,風寒入侵而引發;二是因傷口用湯藥清洗或艾灸,火毒之氣內逼妄行而發;三是因傷口癒合不全,貼膏藥留有孔洞,風氣入侵而發;四是因熱毒鬱結,全身長出白痂,傷口閉塞,氣機難以通泄,蔓延經絡而發。這四種原因引發破傷風時,寒熱交替劇烈,患者可能出現口噤、眼斜、身體僵直、角弓反張等症狀,如果不及时治疗,必死无疑。虽然四種原因的發病都與風邪外襲有關,但重要的是,如果血氣虛弱,不能滋養筋脈,邪氣就更容易入侵。因此,《三因方》認為,傷寒患者汗出過多,以及瘡瘍患者和產後婦女,更容易患上此病,確實很有道理。古人將痙攣和痓瘝統稱為破傷風。痙攣是指筋脈強直不柔順,痓瘝則是指口緊、角弓反張。

破傷風症。有至筋勁強直角弓反張者,非痙痓之止於破傷風。說痙痓多是氣血兩虛,

風痰壅盛而成,或傷寒雜病,汗、吐後感風亦成,大發濕家汗亦成,產後去血多亦成,

惟跌磕打傷,瘡口未合,貫風而成者,乃為真破傷風。《三因》言傷寒產後云云者,

以痙痓之狀,與破傷風症相似而言之,即古人通稱痙痓為破傷風之故,

非真破傷風一症也。特汗後、產後之痙痓,有專由血液少而成者,亦有血液既少,

複中風邪而成者,以其複中風邪,故亦云破傷風也。但血液內虛,複中乎風,

因成痙痓。而所中有不止於風者,如中乎寒,則筋患緊縮;中乎熱,則筋患弛張;

白話文:

破傷風症狀包括筋骨強直、角弓反張,這和一般的痙攣不同。痙攣多半是因為氣血虛弱、風痰阻塞,或是傷寒等疾病,發汗、嘔吐後受風,或是濕氣過重,產後失血過多造成的。只有跌倒撞傷,傷口尚未癒合,受到風寒侵襲才算真正的破傷風。古書中提到傷寒、產後等等,只是因為痙攣的症狀和破傷風類似,而且古人通稱痙攣為破傷風,所以才這樣說,並不是真正的破傷風。特別是產後、汗後引起的痙攣,有些是純粹因為血液不足,也有些是血液不足,又加上風寒入侵造成的。由於風寒入侵,所以也稱為破傷風。但是血液虛弱,又加上風寒,就會導致痙攣。而除了風寒之外,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寒氣入侵,就會導致筋骨緊縮;熱氣入侵,就會導致筋骨鬆弛。

中乎濕,則筋患弛緩;猶中乎風,則筋患弦急也。惟所中不止於風,故風能散氣,

必有汗而不惡寒者,亦寒能澀血,必無汗而又惡寒也。熱能消氣,必為瘈瘲也。

濕能溢血,必為緩弱也。經所謂大筋軟短,小筋弛張者,非是之謂乎。

白話文:

如果身體受濕氣侵襲,就會導致筋骨鬆弛無力;如果身體受風寒侵襲,就會導致筋骨緊繃疼痛。然而,身體受損不只局限於風寒,所以:

風寒能散發體內的氣血,因此,患病者必然會出汗,且不畏懼寒冷;另一方面,寒氣能阻滯血液循環,所以患病者必然不會出汗,並且畏懼寒冷。

熱氣能消耗體內的氣血,因此,患病者必然會出現抽搐、痙攣的症狀。

濕氣能使血液瘀滯,因此,患病者必然會出現筋骨無力、鬆弛的症狀。

經書中所說「大筋軟短,小筋弛張」,不正說明了這種情況嗎?

玆特條列其症治:凡破傷風有口噤身強直者(宜玉真散)。有發熱紅腫風邪,

白話文:

以下是破傷風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 如果有口不能張開、身體僵直的情況(建議使用玉真散)。
  • 如果有發熱、紅腫、風邪入侵的情況,

欲傳經絡而未深入者(宜水調膏)。有腰脊反張,四肢僵直,牙噤口嘴,遍身冷,

白話文:

如果你想疏通經絡但尚未深入,(建議用水調膏)。有的人腰脊反張,四肢僵直,牙關緊閉、嘴巴緊閉,全身冰冷,

不知人者(宜全蠍散、大蜈蚣散)。有風邪入裡,發搐,目直視,二便秘結,

當下者(宜左龍湯、羌麻湯)。有痰涎極盛者(宜烏蛇散)。

白話文:

對那些中風不省人事的人(應給予全蠍散和大蜈蚣散)。有寒邪或熱風侵入體內,導致抽搐、目光呆滯、大便不通。

有手足掉戰不已者(宜朱砂指甲散)。有血凝昏悶者(宜烏鴉散)。有不論新久諸瘡,

白話文:

  • 手腳戰慄不止的(適合硃砂指甲散)
  • 血液凝滯、頭昏腦脹的(適合烏鴉散)
  • 不論新傷還是舊傷,

傳變而為破傷風者(宜急風散)。有發汗過多,變成破傷風者(宜防風當歸散)。

白話文:

如果病情發展為破傷風(應使用急風散)。 如果有過度發汗,導致破傷風(應使用防風當歸散)。

有亡血過多,變成破傷風者(宜當歸地黃湯)。當各隨其症以施治。雖然,有要法焉,

不可不急講也。說破傷風之發痙痓,當先識為何經受病。如身熱足寒,項強,

白話文:

如果有大量出血導致破傷風(建議使用當歸地黃湯),根據症狀對症下藥。儘管如此,仍有重要的治療方法:

頭搖口噤,背反張面搐者,太陽也,無汗則急汗之(宜防風湯、羌活防風湯、

白話文:

頭搖晃、嘴巴緊閉、背部反弓、面部抽搐,這是太陽經絡受病的表現。如果沒有出汗,就要趕緊讓他出汗(適合用防風湯、羌活防風湯)。

小續命湯);若本有汗或過多,宜止之(宜白朮湯、白朮防風湯)。如頭低視下,

白話文:

小續命湯);如果本身就有汗,或汗流過多,應該止汗(可用白朮湯、白朮防風湯),比如頭低向下看,

手足牽引,肘膝相搖而身前搐者,陽明也,急下之(宜左龍丸、小芎黃湯、大芎黃湯)。

白話文:

手腳會牽扯到彼此,手肘和膝蓋會跟著搖晃,身體會向前抽動,這是陽明經的病症,需要立即瀉下。(可以使用左龍丸、小芎黃湯、大芎黃湯等藥方治療。)

如或左右一目視,或左右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也,急和之(宜羌麻湯、防風通聖散)。

白話文:

如果只有一邊眼睛有視力,或只有一邊的手或腳抽動,這是少陽經的問題,要緊急調理(可用羌麻湯或防風通聖散)。

河間、海藏輩,皆本此以為治,故無不中病。不及三陰者,以病既入陰,

而現有脹滿自利,咽乾口燥,舌卷卵縮等象,俱不能生,故古人不立方治,

而今亦不多贅也。嗟乎!汗、下、和,治傷寒法也,即可移以治破傷風,

詎不貴人之靈明哉。,〔脈,法〕,,,《正傳》曰:破傷風脈,浮而無力,太陽也。

長而有力,陽明也。浮而弦小,少陽也。,〔破傷風原由症治〕,,,《綱目》曰:

破傷風者,諸瘡久不合口,因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白痂。

是時瘡口閉塞,氣難宣通,故熱甚而生風也。又曰:瘡口平無汁者,中風也,

白話文:

河間、海藏等醫家都以這個方法為治病原則,因此沒有不奏效的。如果病邪沒有深入三陰,患者已經出現腹脹、自利、咽乾口燥、舌卷卵縮等症狀,就無法再用這個方法治療了,所以古人沒有制定方劑,現在也不需要再贅述了。哎!汗法、下法、和法都是治療傷寒的方法,卻可以移用來治療破傷風,真可謂是醫者的靈明之舉啊!《傷寒論》說:破傷風的脈象,浮而無力的是太陽脈,長而有力的是陽明脈,浮而弦小的是少陽脈。《本草綱目》說:破傷風是因瘡傷久久不愈,熱毒鬱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熱氣遍布全身,所以會出現很多白色的痂皮。此時瘡口閉塞,氣機不通,所以熱毒更盛而生風。又說:瘡口平坦沒有膿液的是中風。

邊自出黃水者,中水也,並欲作痓,須急治之。又痛不在瘡處者,風傷經絡,

亦死症也。初覺瘡腫起白痂,身寒熱急,用玉真散貼之。傷在頭面,急用水調膏,

和雄黃敷瘡上,腫漸消為度。若腰脊反張,四肢強直,牙噤,通身冷,不知人,

白話文:

如果傷口自己流出黃色水,這是中水,而且還伴隨發燒的徵兆,一定要緊急治療。另外,如果疼痛不在傷口的位置,而是風邪傷了經絡,也是很危險的徵兆。剛開始感覺傷口腫起並出現白色痂皮,身體發冷發熱,可以用玉真散貼敷。如果傷口在頭面部,要趕緊用清水調和膏藥,加入雄黃敷在傷口上,腫脹逐漸消退就表示病情在好轉。如果腰背反弓,四肢僵硬,牙齒緊閉,全身冰冷,意識不清,這是非常嚴重的症狀。

急用蜈蚣細末擦牙,吐出涎沫立蘇。河間曰:痛後搐者,太陽也;身前搐者,陽明也;

兩旁搐者,少陽也。太陽宜汗,陽明宜下,少陽宜和,若明此三法,而不中病者,

白話文:

急用碾碎的蜈蚣末刷牙,吐出口水立刻就能清醒。張子和認為:牙痛後抽搐的,是太陽經絡出了問題;牙痛前抽搐的,是陽明經絡出了問題。

未之有也。又曰:破傷風在表,宜以辛熱發散之,防風湯、羌活防風湯、九味羌活湯;

白話文:

沒有這種說法。又說:破傷風的病邪在體表,應該採用辛熱解表的方法,可以用防風湯、羌活防風湯、九味羌活湯。

在半表半裡,宜以辛涼和解之,羌活湯、防風通聖散;在裡則以寒藥下之,小芎黃湯、

白話文:

對於病情介於表證(外感)和裡證(內傷)之間的,應採用辛涼解表和解裡的中藥,比如羌活湯和防風通聖散。

如果病情偏向於裡證,則應採用寒性中藥瀉下,比如小承氣湯。

大芎黃湯。又曰:破傷風雖宜發汗,若自汗多,則宜用白朮湯、白朮防風湯。

《入門》曰:破傷風多死,宜用防風、全蠍之類,全蠍散最妙。丹溪曰:

大凡破傷風在頭面,則白芷為君,防風頭佐之;在身體及四肢,則以防風為君,

隨身梢用;在下部以獨活佐之。《醫鑑》曰:諸瘡欲變痓,宜急風散;發汗多成痓,

白話文:

治療破傷風,可用大芎黃湯。此外,破傷風雖然適合發汗,但若患者自汗過多,則宜使用白朮湯或白朮防風湯。根據醫書記載,破傷風致死率高,治療時宜用防風、全蠍等藥材,其中以全蠍散效果最佳。若破傷風症狀出現在頭面部,則以白芷為主藥,防風為輔;若出現在身體及四肢,則以防風為主藥,隨症狀加用其他藥材;若出現在下部,則以獨活為輔藥。另外,若瘡傷有轉變為破傷風的跡象,應及時使用急風散;若因發汗過多而導致破傷風,則應注意調治。

宜防風當歸散;亡血多成痓,宜當歸地黃湯。《回春》曰:破傷風,宜早治,

白話文:

如果出現破傷風的症狀,應該使用防風當歸散來治療。

出血過多導致痓病時,宜使用當歸地黃湯。

《回春》書中說:破傷風應趁早治療。

若入臟則難治,有四死症:一頭面青黑色,二額上有汗珠不流,三眼小目瞪,

四身汗如油。繆仲淳曰:凡閃脫折骨諸瘡,慎不可當風用扇,中風則發痓,口噤項急,

白話文:

如果病情深入到內臟就難以治療,有四種症狀是致命的:一是頭部和麪部呈現青黑色,二是額頭上有汗珠但不流動,三是眼睛睜大不能閉合,

四是身體出汗如同油脂。繆仲淳說:凡是扭傷脫臼骨折等各種創傷,絕對不能對着傷口吹風,如果受風會引發痙攣,導致口脣緊閉、頸部僵硬。

殺人,急用蘇木為末三錢,酒服立效,名獨聖散。或用生蟾二兩半,切剁如泥,

入花椒一兩,同酒炒熟,再入酒二盞半,熱服之,少頃,通身汗出,神效。

白話文:

對於殺人事件,緊急需要使用蘇木,研磨成細末,三錢重,用酒服用,立刻起效,被稱為「獨聖散」。或者使用活蟾蜍兩斤半,切碎成泥狀,

或用威靈仙半兩、獨頭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衝服,汗出即愈。

白話文:

可以用威靈仙半兩、獨頭蒜一顆、香油一錢,一起搗碎,用熱酒沖服,出汗後就會痊癒。

其或打撲金刃傷,及破傷風傷濕發病,強直如癇狀者,用南星、防風等分為末,

水調敷,瘡上出水為妙,仍以溫酒調服一錢。已死心尚溫者,熱童便調灌三錢,

白話文:

如果因為跌打、利器傷害或者外傷導致的破傷風,出現了像是抽搐僵直的症狀,就使用南星和防風,兩者等量研磨成粉,

用水調和後敷在傷口上,等到傷口開始滲水就是見效了,同時還可以用溫酒調服一錢。如果人已經沒有呼吸但心臟還有餘溫,可以用熱的童子尿調和後灌服三錢。

名奪命散即玉真散。斗毆內傷墜壓者,酒和童便,連灌散服即蘇,亦可煎服。

白話文:

名為「奪命散」的藥,就是「玉真散」。因為鬥毆導致內傷和跌傷的人,用酒和孩童的尿液混合藥一起連續灌服,就能甦醒過來,也可以煎煮後服用。

其或破傷風有表症末解者,用江鰾五錢炒焦,蜈蚣一對炙,研為末,以防風、川芎、

羌活、獨活等分煎湯,調服一錢。其或破傷風病,傳入裡者,用左蟠龍即野鴿糞、

江鰾、薑蠶各炒五分,雄黃一錢,蒸餅丸梧子大,每十五丸,酒下取效。

其或破傷風濕如瘧者,以黃蠟一塊,熱酒化開服,立效,與玉真散對用尤妙。

二者雖各有症狀,其原則由血氣內虛,痰涎壅盛,其症則寒熱交作,絕似傷寒,

但脈沉遲弦細,搖頭,露眼,噤口,手足搐搦,項強,背反張,如發癇,

終日不醒為異。其因則緣傷寒雜病,汗下過多,或大發濕家、瘡家汗,產家亡血太甚,

白話文:

如果破傷風患者還有表症未解,可以用江鰾五錢炒焦,蜈蚣一對炙烤後研磨成粉,再將防風、川芎、羌活、獨活等分量煎成湯,調服一錢。如果破傷風病已經傳入內裡,可以用左蟠龍(也就是野鴿糞)、江鰾、薑蠶各炒五分,雄黃一錢,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酒送服,直到見效。

如果破傷風患者的症狀像瘧疾一樣,可以將黃蠟一塊用熱酒化開服用,效果很明顯。如果與玉真散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破傷風雖然有不同的症狀,但其根本原因是血氣內虛,痰涎阻塞,所以症狀會有寒熱交替,非常像傷寒,但脈象卻沉遲弦細,還會搖頭、露眼、緊閉嘴巴、手足抽搐、頸項僵硬、背部反弓,像發作癲癇一樣,整天昏迷不醒,這就和其他病症有所不同。造成破傷風的原因可能是傷寒雜病導致汗出過多,或者是在大發濕疹、瘡瘍的病人身上,或是產婦失血過多所致。

故作痓。仲景以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為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為柔痓。

海藏據之,亦以無汗為剛痓,有汗為柔痓。河間因以剛痓無汗為風,性勁;

柔痓有汗為濕,性緩。亦可見剛柔所由分矣。剛柔既分,治法亦異。故但搐搦,

白話文:

所以,稱之為「痓」。仲景認為太陽病發燒不流汗,反而怕冷就是「剛痓」;太陽病發燒流汗,不畏寒就是「柔痓」。

海藏根據此說,也認為不流汗為「剛痓」,流汗為「柔痓」。河間則進一步認為「剛痓」不流汗是風,性烈;「柔痓」流汗是濕,性緩。由此可見「剛痓」和「柔痓」的區別了。既然「剛痓」和「柔痓」不同,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因此,只是抽搐,

強直反張而為柔痓者,不必汗(宜小續命湯去麻黃,有熱桂枝減半,冬去黃芩)。

白話文:

如果強烈的痙攣反張變成肢體柔軟無力的疾病,不必發汗(適合服用小續命湯,去除麻黃,有發熱症狀時桂枝減量一半,冬天去除黃芩)。

若加胸滿,腳攣急,臥不著席,齘齒而為剛痓者,急須下(宜大承氣湯)。剛柔不分者,

白話文:

如果伴有胸悶、腳抽筋、無法平躺、咬牙切齒、身體僵硬者,需要立即瀉下(建議使用大承氣湯)。不能辨別肌肉緊繃或鬆軟者,

概與解散(宜九味羌活湯,或小續命湯加生附子)。其風痰發痓(宜參歸養榮湯),

白話文:

概與解散:

  • 宜使用九味羌活湯,或小續命湯加上生附子。

風痰發痓:

  • 宜使用參歸養榮湯。

痰火發痓(宜瓜蔞枳實湯),均與導痰。審乎此,而痙痓之病無難矣。夫痙痓病,

白話文:

當痰火引起痙攣(需要瓜蔞枳實湯),通通都是導出痰液。明白這個道理,那麼痙攣的疾病就不難治了。痙攣的疾病,

凡傷寒雜症皆有之,不獨破傷風濕也,特破傷風濕尤易發痙痓耳,故附於破傷風之後。

,,〔脈,法〕,仲景曰: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三因》曰:

痙痓脈皆伏沉弦緊。《入門》曰:凡痓脈如雨濺,散出指外者立死。《回春》曰:

凡痓脈弦,或沉細些,汗後欲解,脈至如蛇,弦緊尚可,伏堅傷嗟。

,,〔痓癇相似〕丹溪曰:痓與癇相似而不同,癇病身軟時蘇,痓病身強直反張,

不時蘇,甚有昏冒而遂亡者。又曰:痓癇相似,但癇病為虛,

切不可作風治而純用風藥,須帶補益,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用參、芪、芎、歸、

竹瀝之類。,〔痙痓原由症治〕,,,《回春》曰:若眼牽嘴扯,手搖足戰,伸縮者,

白話文:

各種傷寒雜症都會出現痙攣,不只是破傷風才會。但破傷風特別容易引起痙攣,所以將這部分內容放在破傷風之後。

古籍記載,痙攣的脈象,按下去緊繃像弦一樣,直上直下。

痙攣的脈象通常沉伏、弦緊。

古書中記載,如果痙攣的脈象像雨水濺出,散布在指尖之外,就會馬上死亡。

如果痙攣的脈象弦緊,或者沉細,出汗後想要緩解,脈象像蛇一樣,弦緊還可以,如果沉伏堅硬就要小心。

痙攣和癇症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癇症發作時身體軟弱,然後就恢復正常,而痙攣發作時身體僵硬,反向伸張,不會馬上恢復,甚至昏迷不醒而死亡。

痙攣和癇症很相似,但癇症是虛症,治療時不能只用風寒藥,要兼顧補益,因為大多是氣虛有火、痰濕,可以用人參、黃芪、川芎、當歸、竹瀝之類的藥物。

古籍記載,如果眼睛歪斜、嘴巴抽搐、手腳顫抖、伸縮,就是痙攣的症狀。

是風痰痙,若身冷、手足冷,脈沉細,名為陰痓,俱宜參歸養榮湯。身熱喘嗽生痰,

白話文:

如果是風痰痙攣,如果身體寒冷、手腳冰冷,脈搏沉細,稱為陰痓,都適宜服用參歸養榮湯。如果身體發熱、喘咳生痰,

脈洪數名痰火痓,用瓜蔞枳實湯,不可全用風藥散氣。《入門》曰:痓病戴眼反折,

瘈瘲,汗出如珠,或反張離席一掌部,小兒離席二指部者,皆死。《直指》曰:

太陽風痓之症,始則發熱,腹鳴,喘息,脈浮,次則牙緊頭搖,十指微搖,

漸加項背強直,轉側不仁,甚者昏困失音,目暗直視,滑泄不禁,身腰反張,

如此則十不救一。徐忠可曰:痓即痙,強直之謂也,痓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症,

但治痓病,剛柔之辨,最為吃緊,故無汗為剛,有汗為柔,為辨症之要領。

夫發熱無汗惡寒,本傷寒家症,若痓而項強背直者見之,乃衛陽與腎中真陽氣本相通,

白話文:

脈搏洪大而數,說明是痰火引起的痓病,應該用瓜蔞枳實湯治療,不能完全使用風藥散氣。書中說,痓病患者會出現眼球上翻、抽搐、出汗如珠,甚至會反張身體,離床一掌或兩指寬,這些都是不祥之兆。

太陽風痓的症狀,一開始是發熱、腹鳴、喘息,脈搏浮,接著牙齒緊閉、頭部搖晃、十指微微顫抖,然後逐漸出現項背僵硬、轉側不利,嚴重者昏迷、失聲、目暗直視、大小便失禁、身體反弓,這種情況十個病人中幾乎救不活一個。

痓病就是痙攣,指身體僵硬,痓病患者一定會有背部和頸部僵硬等症狀。治療痓病時,最重要的是辨別剛柔,無汗為剛,有汗為柔,這是辨別病情的關鍵。

發熱無汗、惡寒,本來是傷寒的症狀,如果痓病患者出現項強背直,說明衛陽和腎中真陽氣原本是相通的,

今太陽經寒濕相搏,而氣侵少陰,真陽不達,故反惡寒也,寒性勁切故曰剛。

發熱有汗不惡寒,本傷風而並陽明症,若痓而項強背直者見之,是太陽、

陽明傷濕而兼風,非寒邪內侵之比也。風性溫和故曰柔,非止項強,而身體則軟,

白話文:

現在太陽經脈受寒濕之氣交纏,寒氣侵犯少陰經脈,真陽之氣無法到達,所以反倒怕冷。寒性強勁,所以稱為「剛」。

發熱且有汗,不畏寒,這是本來的傷風病症,同時還伴有陽明經的症狀。如果發熱伴隨發冷,並且脖子僵硬、背部挺直,這就說明太陽經、陽明經都受濕邪侵襲,同時伴有風邪,而非寒邪內侵所致。風性溫和,所以稱為「柔」,不僅脖子僵硬,而且身體也軟弱無力。

為柔痓也。仲景以葛根湯為剛痓主方,所以杜太陽項強,漸成陽明胸滿之勢也。

白話文:

這是柔弱的感冒。張仲景使用葛根湯作為治療剛強感冒的主方,因此可以防止太陽經的疼痛僵硬,逐漸形成陽明經的胸悶脹滿之症。

以瓜蔞桂枝湯為柔痓主方,所以大潤太陽經既耗之液,使經氣流通,風邪解,濕氣行,

白話文:

以瓜蔞桂枝湯作為治療中風的主方,是因為它可以滋潤受損耗的太陽經,讓經絡氣血運行順暢,風邪消散,濕氣排出。

而筋不燥而痓愈也。以大承氣湯為由表入裡主方,又因痓病內入而胸滿,

白話文:

如果筋脈不太乾燥,痓疾就會痊癒。用大承氣湯作為主要的驅邪入內的方劑,因為痓疾深入內裡,會導致胸悶。

太陽之邪仍不解,而口噤,角弓反張,而臥不著席,於是邪入內必熱,陽熱內攻,

而腳攣、齒齘。說太陽之邪並於陽明,陽明脈起於腳而絡於齒也,故直攻其胃,

使太陽、陽明之邪,一並而散,此下其熱,非下其食也。又曰:諸痓項強,皆屬於濕,

乃仲景論痓前後,未嘗重濕,即方藥亦不專主濕,僅寒濕相得一語,略露機倪,

其立三方,仍治風寒,或內驅熱,可知痓症之說,非濕流關節之比,彼乃浸淫為病,

燥濕為主,此則風寒為微濕所搏,故仍以治本為急也。曰:然則痓症之濕,從何來乎?

不知痓之根原,由亡血陰虛,其筋易強,而痓之濕,乃即汗餘之氣,搏寒為病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邪氣尚未消除,病人嘴巴閉合不開,四肢抽搐,無法平躺,說明邪氣已經入侵內部,陽氣被熱邪所傷。因此,腳會抽筋,牙齒疼痛。這是因為太陽病的邪氣已經傳到陽明經,陽明經脈從腳開始,循行到牙齒。所以直接攻伐胃部,將太陽和陽明經的邪氣一起驅散,這是為了降低體內熱邪,並不是要瀉去食物。

另外,關於脖子僵硬的病症,都屬於濕邪所致。但張仲景在論述痓病前後,並沒有特別強調濕邪,藥方也並非專門針對濕邪,只是在「寒濕相得」一語中稍微提及。他所設的三個方劑,還是以治療風寒為主,或者驅散內熱,由此可知,痓病的病理,並不像濕邪浸淫關節那樣,以燥濕為主。痓病是由於風寒與微濕結合而導致,所以治療時還是以治本為先。

那麼,痓病的濕邪從何而來呢? 痓病的根本原因是失血陰虛,導致筋脈容易僵硬,而痓病的濕邪,就是汗液蒸發後的餘氣,遇到寒氣而導致疾病。

故產後血虛多汗則致之,太陽病汗太多則致之,風病原有汗,

下之而並耗其內液則致之,瘡家發汗則致之,此仲景明知有濕而不專治濕,

謂風寒去而濕自行耳。

治破傷風方二十一

,玉真散,,〔強直〕,,防風,南星,等分,每末一錢,薑汁和酒調服,以渣敷瘡口。

白話文:

所以產後血虛、出汗過多,會導致此病,太陽病出汗太多也會導致此病,風病本來就有汗,服用下瀉藥導致體內水分流失,也會導致此病,瘡瘍病人出汗,也會導致此病。這是仲景明知有濕氣,卻不直接治療濕氣,而是認為驅散風寒之後,濕氣自然會消失。

治療破傷風的方劑有二十一種,其中玉真散,含有防風、南星等藥材,等量混合,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汁和酒調服,藥渣敷於瘡口。

口噤者,童便調下。南星為防風所製,服之不麻,可以開關定搐。一名定風散。

白話文:

嘴巴緊閉不能說話的人,可以用童子尿調製藥物。

南星草可以解防風的毒性,服用後不會產生麻痺感,可以開關嘴巴,鎮定抽搐。

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定風散。

,,木調膏,,,〔邪傳經絡〕,,杏仁泥,白面等分,新汲水調成膏,塗腫處,

白話文:

木調膏

適用症狀: 經絡受邪

配方:

  • 杏仁泥
  • 白麵粉等量

製作方法: 將杏仁泥和白麵粉混合,加入新汲取的水調成膏狀。

用法: 塗抹在腫脹處。

即消腫退熱,神效。,全蠍散,,〔身冷〕,,蠍梢七個為末,熱酒服,日三次。

凡患破傷風,非此不除。大蜈蚣散,,〔又〕,,大蜈蚣二條魚鏢炒,

左蟠龍即野鴿糞炒煙盡,各五錢,共為末,每取二錢,防風湯下。服此不解,

覺轉入裡,當服左龍丸。一方蜈蚣一條,魚鏢三錢,共為末,每取一錢,

白話文:

就能消腫退熱,效果非常顯著。

全蠍散,適用於身體寒冷的症狀,將蠍子尾部七個切碎成粉末,用熱酒送服,一天三次。

凡是患了破傷風,沒有這個藥方就治不好。

大蜈蚣散,適用於又出現其他症狀的患者,將兩條大蜈蚣和魚鏢一起炒至焦黃,

再將野鴿糞炒至煙盡,各取五錢,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防風湯送服。如果服用後症狀沒有減輕,

感覺病症轉入體內,就應該服用左龍丸。

另一種藥方是用一條蜈蚣和三錢魚鏢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

防風羌活湯調下。一方治口噤,身反張,不省人,蜈蚣一條,全蠍二個,炒為末,

白話文:

防風羌活湯協助下嚥。另一種方子治療口不能說話,身體後仰,不省人事,配方包括:一條蜈蚣,兩個全蠍,炒成粉末後服用。

擦牙或吹鼻中,名小蜈蚣散。

,,左龍丸,,〔入裡搐〕,,左蟠龍,魚鏢燒,薑蠶各五錢,天麻二錢,雄黃一錢,蜈

蚣二條共為末,分三帖,先將二帖飯丸,梧子大,朱砂為衣,

白話文:

這是一種名叫「小蜈蚣散」的藥方,用於治療牙齒或鼻子的問題。方子裡包含左龍丸、左蟠龍、魚鏢燒、薑蠶、天麻、雄黃和蜈蚣等藥材,按照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分成三份,先將其中兩份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用朱砂包裹。

次將一帖加巴霜五分飯丸,梧子大,每周朱砂丸子二十丸,加巴豆丸子一丸。

第二服加二丸,酒下,至便利為度。只服朱砂丸,病愈即止,若搐痓不已,

宜服羌麻湯。一名江鏢散。

白話文:

接下來加上:

  • 巴霜丸:五分,做出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
  • 硃砂丸:每週服用二十丸
  • 巴豆丸:一丸

,,羌麻湯,,〔半表裡〕,,羌活,麻黃川芎,甘菊,蔓荊子,石膏,防風,前胡黃芩

,細辛,枳殼,茯苓,甘草各七分,白芷,薄荷各五分,薑三片

白話文:

羌麻湯(半表半裏)

組成:

  • 羌活
  • 麻黃
  • 川芎
  • 甘菊
  • 蔓荊子
  • 石膏
  • 防風
  • 前胡
  • 黃芩

羌麻湯是一個兼顧表證和裏證的中藥方劑。

表證:羌活、麻黃、川芎、防風、前胡具有發散風寒,疏通表氣的作用。

裏證:甘菊、蔓荊子、石膏、黃芩具有清熱解毒,清利濕熱的作用。

因此,羌麻湯既能改善表寒證狀,又能緩解裏熱證狀,適合半表半裏的病症。

,,烏蛇散,,〔痰盛〕,,烏蛇六錢,麻黃一兩,川烏,白附子,附子,川芎,乾薑天

白話文:

烏蛇散

【適用症狀】痰液過盛

【組成】

  • 烏蛇 6 錢
  • 麻黃 1 兩
  • 川烏
  • 白附子
  • 附子
  • 川芎
  • 乾薑

麻各五錢,蠍梢二錢半,每末一錢,酒下,日三服。

,,朱砂指甲散,,〔手足戰〕,,朱砂,薑南星,獨活各二錢,人手足爪甲六錢燒存性

為末,分三貼酒下。

白話文:

麻黃使用五錢,全蠍使用二錢半,每次服用藥末一錢,用酒送服,每日三次。

硃砂指甲散,用於手腳顫抖,硃砂、姜制南星、獨活各使用二錢,人手足的指甲六錢燒存性後研爲末,

分爲三份,用酒送服。

,,烏鴉散,,〔血凝〕,,烏鴉翎燒灰,酒服一錢,服後飲酒一二杯,以助藥力。

白話文:

烏鴉散

【用途】 :化解血凝塊

【製作方法】 :將烏鴉翎毛燒成灰,取一錢重,用酒送服。服藥後再喝一到兩杯酒,以增強藥效。

,,急風散,,〔傳變〕,,麝香一字,朱砂一兩,生黑丑二錢半,草烏三兩半生半焙存

性醋淬,每末五分,酒下。

,,防風當歸散,,〔汗多〕,,防風,當歸川芎,生地各錢半

白話文:

急風散: 成分包括麝香一點,硃砂一兩,生黑醜二錢半,草烏三兩半(半生半焙),製備時需用醋淬性,使用時每次取五分末,用酒送服。

防風當歸散: 適用於出汗較多的情況,成分有防風、當歸、川芎、生地各錢半。

,,當歸地黃湯,,〔亡血〕,當歸,地黃白芍,川芎,防風,藁本,白芷各一錢,細辛

白話文:

當歸地黃湯,(用於治療貧血)

配方:

  • 當歸 一錢
  • 地黃 一錢
  • 白芍 一錢
  • 川芎 一錢
  • 防風 一錢
  • 藁本 一錢
  • 白芷 一錢
  • 細辛 一錢

五分

,,防風湯,,〔無汗〕,,防風,川芎,羌活,獨活各錢二分半,水煎,

調小蜈蚣散服之,大效。小蜈蚣散方,詳在大蜈蚣散方後。

白話文:

五分,防風湯,用於無汗症狀,包含防風、川芎、羌活、獨活各錢二分半,用水煎煮後服用,配合小蜈蚣散一起使用,效果顯著。小蜈蚣散的配方,請參考大蜈蚣散之後的詳細內容。

,,羌活防風湯,,〔又〕,,羌活,防風川芎,白芍,當歸,藁本,甘草各一錢,地榆

白話文:

羌活防風湯

組成:

  • 羌活
  • 防風
  • 川芎
  • 白芍
  • 當歸
  • 藁本
  • 甘草(各一錢)
  • 地榆

,細辛各五分

,,小續命湯,,〔又〕,防風錢半,防己杏仁,肉桂,黃芩,白芍,人參,川芎,麻黃

甘草各一錢,附子五分,薑三,棗二一方無防己、附子,有當歸、石膏。

,,白朮湯,,〔有汗〕,,,白芍三錢,白朮葛根各二錢,升麻,黃芩各一錢,甘草三

,,白朮防風湯,,〔又〕防風四錢,白朮,黃芪各二錢

,,小芎黃湯,,,〔陽明〕川芎三錢,黃芩二錢,甘草五分,,,,

,,此方治破傷風入裡,猶有表熱,二三帖後,用大芎黃湯。

,,大芎黃湯,,〔又〕,,川芎二錢,大黃羌活,黃芩各一錢,此方專治破傷風入裡,

白話文:

細辛各五分。小續命湯,防風錢半,防己杏仁、肉桂、黃芩、白芍、人參、川芎、麻黃,甘草各一錢,附子五分,薑三,棗二。一方無防己、附子,有當歸、石膏。白朮湯,白芍三錢,白朮、葛根各二錢,升麻、黃芩各一錢,甘草三分。白朮防風湯,防風四錢,白朮、黃芪各二錢。小芎黃湯,川芎三錢,黃芩二錢,甘草五分。此方治破傷風入裡,猶有表熱,二三帖後,用大芎黃湯。大芎黃湯,川芎二錢,大黃、羌活、黃芩各一錢。此方專治破傷風入裡。

大便秘,小便赤,自汗不止,以微利為度。

,,防風通聖散,,〔少陽〕,,滑石錢七分甘草錢二分,石膏,黃芩,桔梗各七分,防

白話文:

大便乾燥難解,小便顏色偏黃,出汗持續不斷,應該使用輕微的瀉下藥物來調節。

防風通聖散,適用於少陽病症,包含滑石七錢,甘草二錢,石膏、黃芩、桔梗各七錢,防風。

風,川芎,當歸,赤芍,大黃,麻黃,薄荷連翹,芒硝各四分半,荊芥,白朮,山梔各

白話文:

風藥:川芎、當歸、赤芍、大黃各 4.5 克。

發汗解表藥:麻黃、薄荷、連翹各 4.5 克。

通便利水藥:芒硝 4.5 克。

扶正祛邪藥:荊芥、白朮、山梔各 4.5 克。

三分,薑五片

,,此方治風、熱、燥三者之總劑也。宣明云:能治諸風熱,中風不語,暴喑。

或洗頭風,破傷風,諸般風搐,小兒驚風、積熱。或瘡疹黑陷將死。或傷寒疫癘,

不能辨明。或風熱瘡疳。或頭生白角。或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肺風瘡。或大瘋癲疾。

或風火鬱甚,為腹滿澀痛,煩渴喘悶。或熱極生風,為舌強口噤,筋惕肉瞤。

或大小瘡腫惡毒。或熱結大小便不通,並解酒傷熱毒。按此方治法甚廣,

姑即宣明之言附記於此,醫者能神而明之,其所治並不止此也。

,,九味羌活湯,,〔和解〕,,羌活,防風各錢半,川芎,蒼朮,白芷,黃芩,生地各

白話文:

此方以三份薑,五片薑組成,能治療風、熱、燥三種病症。此方能治各種風熱病症,包括中風不語、暴喑、洗頭風、破傷風、各種風搐、小兒驚風、積熱、瘡疹黑陷將死、傷寒疫癘、風熱瘡疳、頭生白角、面鼻生紫赤風刺癮疹、肺風瘡、大瘋癲疾、風火鬱甚導致腹滿澀痛、煩渴喘悶、熱極生風導致舌強口噤、筋惕肉瞤、大小瘡腫惡毒、熱結大小便不通,並能解酒傷熱毒。此方治病範圍廣泛,僅根據宣明之言附記於此,醫者可根據自身經驗,精準掌握,其治病範圍不止於此。

九味羌活湯(和解)組成:羌活、防風各錢半,川芎、蒼朮、白芷、黃芩、生地各…

錢二分,細辛,甘草各五分,薑三,棗二蔥白二

,,此解表神方也,能不犯三陽禁忌。《正傳》曰:羌活治太陽肢節痛,

乃撥亂反正之主;防風治一身盡痛,聽將軍命令而行;蒼朮雄壯上行之氣,

除濕氣而下安太陰;甘草緩裡急和諸藥;川芎治厥陰頭痛在腦;生地治少陰心熱在內;

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細辛治少陰腎經頭痛。

白話文:

藥方裡,錢二分、細辛、甘草各五分,薑三份,大棗兩份,蔥白兩份。這是一個解表的神方,能不犯三陽的禁忌。《正傳》說:羌活治太陽經的肢節疼痛,是撥亂反正的主藥;防風治一身疼痛,聽從將軍的命令而行動;蒼朮氣勢雄壯上行,除濕氣而安下太陰;甘草緩解裡急,調和諸藥;川芎治厥陰經的頭痛,頭痛在腦部;生地治少陰經的心熱,熱在內部;黃芩治太陰經的肺熱,熱在胸部;白芷治陽明經的頭痛,頭痛在額頭;細辛治少陰經的腎經頭痛。

故為解表散邪之妙方也。一名羌活衝和湯。

白話文:

因此這是解除表證,散佈邪氣的神奇方劑,別名為羌活衝和湯。

治痙痓方七

,小續命湯,,〔治柔痓〕,,防風錢半防己,肉桂,杏仁,黃芩,白芍,人參,川芎,

麻黃,甘草各一錢,附子五分,薑三棗二,一方無防己、附子,有當歸、石膏。

,,大承氣湯,,〔剛痓〕,,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五味羌活湯,,〔剛柔不分〕,,防風羌活各錢半,蒼朮,川芎,黃芩,白芷,生地

各錢二分,細辛,甘草各五分,薑二,棗二,蔥白一

白話文:

治痙痓方七

小續命湯

  • 〔治柔痓〕
  • 防風半錢、防己一錢、肉桂一錢、杏仁一錢、黃芩一錢、白芍一錢、人參一錢、川芎一錢、麻黃一錢、甘草一錢、附子五分、薑三片、棗二枚。
  • 此方另有一種,無防己、附子,而有當歸、石膏。

大承氣湯

  • 〔剛痓〕
  •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各適量)

五味羌活湯

  • 〔剛柔不分〕
  • 防風、羌活各半錢、蒼朮一錢二分、川芎一錢二分、黃芩一錢二分、白芷一錢二分、生地一錢二分、細辛五分、甘草五分、薑二片、棗二枚、蔥白一根。

,,參歸養榮湯,,〔風痰〕,,人參,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白朮,茯苓,陳皮各一

錢,甘草五分,薑三,棗二

白話文:

參歸養榮湯

適用於: 風痰證

組成:

  • 人參
  • 當歸
  • 川芎
  • 白芍
  • 熟地
  • 白朮
  • 茯苓
  • 陳皮

,,瓜蔞枳實湯,,〔痰火〕,,瓜蔞仁,枳實,山梔子,川貝母,桔梗,黃芩,陳皮茯

白話文:

瓜蔞枳實湯

**主治:**痰火

組成:

  • 瓜蔞仁
  • 枳實
  • 山梔子
  • 川貝母
  • 桔梗
  • 黃芩
  • 陳皮茯苓

苓,麥冬,人參,當歸,蘇子各八分,甘草三分,薑三片煎,衝竹瀝薑汁服。

,,瓜蔞桂枝湯,,〔柔痓〕,,瓜蔞根,桂枝,炙甘草,白芍,生薑,大棗

,,葛根湯,,,〔剛痓〕,,葛根,麻黃,桂枝,炙草,白芍,薑,棗

白話文:

苓、麥冬、人參、當歸、蘇子各八分,甘草三分,薑三片煎好,用竹瀝薑汁沖服。

瓜蔞桂枝湯,用於柔痓,由瓜蔞根、桂枝、炙甘草、白芍、生薑、大棗組成。

葛根湯,用於剛痓,由葛根、麻黃、桂枝、炙草、白芍、薑、棗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