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手陽明大腸脈,起於次指內側之端,循指上廉出虎口兩骨之間,

上入手背外側兩筋陷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行懦外前廉,上肩,出髃骨前廉,

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

入下齒,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次注足陽明胃經。

每日卯時氣血俱注大腸。手陽明大腸經,血氣俱盛。),,為胃化物之器,惟大腸耳,

故經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其經與足陽明相接,故亦謂手陽明也。

是固為陽明胃所器使,止屬供役動用之物,其腑無靈,亦非當陽之用,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解說:

經絡走向: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內側的末端,沿著食指外側上行,經過虎口兩骨之間,

再沿著手背外側兩條筋腱之間向上,經由肘外側,沿著手臂外側前緣上行,經過肩部,

從鎖骨外側上端穿出,下降進入鎖骨凹陷處,連接肺臟,穿過橫膈膜,最終屬於大腸。

其分支從鎖骨凹陷處上行至頸部,穿過臉頰,進入下齒,再從口邊出來,與人中穴交會,

左邊的經絡走向右邊,右邊的經絡走向左邊,向上經過鼻孔,最後匯入足陽明胃經。

氣血運行:

每日卯時(早上五點到七點)氣血都集中在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血氣都很充沛。

功能作用:

大腸是消化食物的器官,負責傳輸和排泄糟粕。

經書中記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意思是說,大腸是傳輸食物殘渣的器官,負責將食物的變化結果排出體外。

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相連,所以也稱為手陽明。

五行屬性:

手陽明大腸經屬於陽明經,負責運化陽氣,但它不是主要的陽氣來源,而是由陽明胃經所驅使的。

大腸只是陽明胃經的工具,負責傳輸和排泄,它本身沒有靈性,也不直接發揮陽氣的作用。

豈謂其能有陽明之職事乎。又以營氣之隧道,與肺相接,故經絡得與肺為表裡,

豈謂其能與肺為互用乎。經又曰: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

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以為出入者也。是皆至陰之類,通乎土氣,

則經固指大腸等為陰矣。以其為陽者,不過以臟腑之內外言之,以臟居內故為陰,

腑居外故為陽耳。然則以臟內腑外而分陰陽,只以地分為分別,

使人曉然於臟腑之有異。若經以為至陰之類,則就其職任言之,以陽為主,而陰為從,

大腸等皆效用於陽明胃,故其實為陰也。固知讀書者,當不以詞害志矣。

白話文:

難道說它能擔當陽明經的職責嗎?又因為營氣的通道與肺相連,所以經絡與肺成為表裡關係,

難道說它能與肺互相作用嗎?經書又說:「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是倉廩的根本,營氣的居所。

稱為器,能夠化解糟粕轉化滋味,並作為出入的通道。」這些都是至陰的範疇,通達土氣,

所以經書固然指大腸等為陰。說它們為陽,不過是從臟腑的內外來講,因為臟器居於內所以為陰,

腑居於外所以為陽而已。那麼,從臟內腑外來區分陰陽,只是按照部位來區分,

讓人清楚明白臟腑的差異。如果經書說它們是至陰的範疇,那麼就是從職責的角度來講,以陽為主,而陰為從,

大腸等都效用於陽明胃,所以實際上是陰。所以知道讀書的人,應該不因為文字而阻礙了自己的志向。

乃王氏叔和必以其脈定為陽,在寸口肺脈上。羅氏澹生又必以肺在上為陽,主諸關前,

主秋令而謂不可以大腸當之。且以《脈經》並無脈狀,而謂知其無加於肺脈之浮澀。

夫大腸所由隧道,既與肺相接,而與肺為表裡,則其營氣相通。而肺脈既浮澀,

大腸脈亦因相通而無異也。且天下惟靈者能自主,大腸之腑既無靈,

其何能自主而別為脈狀乎,其無加於肺脈之浮澀亦宜矣。故叔和《脈訣》,

誠屬偽撰而多穿鑿,澹生詆之,而其說亦未甚圓靈也。耍之,大腸所由之隧道,

雖與肺相屬而為表裡,大腸之絡實與陽明胃接經,故其病亦與胃同,與肺無涉,

白話文:

王氏叔和認為寸口脈浮澀是陽氣,羅氏澹生則認為肺為陽,掌管關節,主秋令,不應是大腸。但《脈經》中並無大腸脈的描述,卻說大腸脈與肺脈一樣浮澀,這是錯誤的。大腸與肺相接,互為表裡,氣血相通,所以肺脈浮澀,大腸脈也會浮澀。天下只有有靈性的東西才能自主,大腸沒有靈性,怎麼能獨立成脈呢?所以說大腸脈沒有特殊表現,與肺脈一樣浮澀是合理的。叔和的《脈訣》是偽造的,漏洞百出,澹生的批評雖然有道理,但論證也不夠圓滿。實際上,大腸雖然與肺相連,但它實際上與陽明胃經相連,所以大腸的病症與胃有關,與肺沒有關係。

即經絡自病,延及於肺,亦止在經絡,不與傷寒之傳經必及於臟腑相似也。故大腸實,

則病耳後肩孺肘臂外皆痛,臍腹或腹脹不通,氣滿,皮膚堅,便鞭,

白話文:

如果經絡本身發生病變,延伸影響到肺部,但也只是侷限在經絡上,不像傷寒那樣會傳遍經絡並影響到內臟。所以當大腸有實症時,

就會出現耳後、肩膀、手臂外側疼痛的情況,也可能伴有肚臍周圍或腹部脹滿不通,氣滯,皮膚變硬,以及便祕的症狀。

腸風下血(宜瀉白散。)若虛則耳鳴耳聾,虛熱,或便閉不通,或腹痛而泄利腸鳴,

白話文:

大腸氣滯,導致血便。(可以使用瀉白散治療。)如果身體虛弱,則會伴有耳鳴耳聾,虛熱,或大便不通,或腹痛腹瀉,腸鳴。

脫肛(宜實腸散,)然則大腸之為器,亦概可見矣。,【大小腸連係】,《入門》曰:

白話文:

由陰寒所導致的(建議使用牡丹散,內服十宣散並加入茯苓。)。如果小腹脹硬,按壓時感到疼痛,身體發熱的人, 大小腸之係,自膈下與脊膂連,心腎膀胱相繫,脂膜筋絡,散布包裹,然各分紋理,

羅絡大小腸與膀胱,其細脈之中,乃氣血津液流走之道也。

,,【大腸外候】,《靈樞》曰: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又曰:肺主皮,皮厚大腸厚,

皮薄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場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

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又曰: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大,不滿則狹短。

,,【大腸病症】,《靈樞》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

當臍而痛,不能久立。又曰: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腸中熱則出黃如糜。《素間》曰:

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急,時發飧泄。仲景曰:大腸有寒,多鶩溏,有熱,

便腸垢。《入門》曰:腸虛則嗚,又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靈樞》曰:

胃惡熱而喜清冷,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調之以飲食衣服,寒溫中適,

乃不致邪僻也。,【大腸絕侯】,《脈經》曰: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

知絕則死矣。,大腸癰,因七情飲食,或經行產後瘀血留積,

以致大腸實火堅熱所生病也。經云:關元穴屬小腸,天樞穴屬大腸,丹田穴屬三焦,

其穴分隱痛者為疽,上肉微起者為癰,是古人之分大小腸癰,

只以發現於本部位者名之,而其為病則相似,故古人之書,概曰腸癰也。仲景云:

腸癰為病,小腹腫而強,按之則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發熱而復惡寒,

身皮甲錯,腹皮急腫狀,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膿從瘡出,

或有出臍者,惟大便下膿血者自癒。仲景之言,雖統大小腸癰皆然,其中有當分辨者,

如小便數似淋,惟小腸癰有之,大便下膿血,則又大腸癰症居多。

說小腸癰竟有膿血從小便中出者,若大湯癰,膿血斷無出自小便者也。其致病之由,

總因濕毒鬱積腸內,卻又有寒熱之分。其腹皮急,按之濡,身不熱者,

乃陰寒所成(宜牡丹散,內託十宣散加茯苓。)其小腹痞堅,按之痛,身發熱者,

乃結熱所成(宜大黃牡丹湯、黃黑散。)固不可不辨也。然所謂寒,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由熱毒引起的,因此應使用大黃牡丹湯或黃黑散治療。但也不能不分辨清楚。所謂的「寒」,

要是濕邪寒冷之氣蘊結。所謂熱,亦是濕邪鬱熱之氣淹留耳。而其治之之方,

當分先後,或脈遲緊,則膿尚末成,急解毒,使無內攻,

白話文:

要是有溼邪和寒氣蘊結。所說的熱,也是溼邪鬱結導致熱氣滯留。而在治療的時候,

應當分清先後順序,如果脈象遲緩且緊,說明膿液還沒有形成,應該趕緊解毒,以防病情內陷。

兼須止痛(宜通腸飲或大黃湯下之。)或脈滑數,則膿已成,以下膿為主(宜太乙膏。

)或脈洪數,小腹疼,尿澀,則為膿滯,以宣通為要(宜牡丹散。)或腹濡痛,

白話文:

另外需要注意止痛(適用的方式是服用通腸飲或大黃湯)。或者脈象滑數,表示膿液已經形成,以化膿為主(需要使用太乙膏)。

時時下膿,則由元虛,當於下膿藥中兼補益(宜丹皮散。)或潰後疼痛過甚,淋瀝不已,

白話文:

膿液不斷流出,是元氣虛弱所致,應當在治療膿傷的藥物中加入補益藥材(例如丹皮散)。或者膿瘍潰破後疼痛劇烈,膿液持續不斷地流出,

則為氣血大虧。須用峻補(宜參耆地黃湯。)而其尤要者,凡患大小腸癰,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因為氣血嚴重不足所致。需要使用強效補益藥物(例如人參、黃芪、生地黃湯等)。而尤其重要的是,無論患有大小腸癰

切不可使病人著驚,驚則腸斷而死,坐臥轉側,皆宜徐緩,嘗少進稀粥,靜養調攝,

飲食不可過飽,庶可保生。,【脈,法】,仲景日:趺陽脈滑而數,知當尿膿也。

《脈經》曰:腸癰之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

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敗濁。《脈訣》曰:腸癰難知,脈滑可推,

數而下熱,腸癰何疑,遲緊末膿,下以平之,洪數膿成,不下為宜。叔和云;

關內逢芤腸裡癰。,【腸癰症治】,丹溪曰:腸癰,大腸有積熱死血流注,

白話文:

切忌驚嚇病人,因為驚嚇會導致腸子斷裂而死。病人坐臥轉側都要緩慢,少量食用稀粥,靜心調養。飲食不要過飽,這樣才能保住性命。

仲景說:如果趺陽脈滑而數,就知道病人會尿膿。

《脈經》說:腸癰的脈象是滑而數,滑代表實證,數代表熱證,滑代表榮氣,數代表衛氣。衛氣下降,榮氣上升,榮衛相干,血液就會變成敗濁。

《脈訣》說:腸癰很難辨別,但可以從脈象推測。如果脈象滑數而下焦發熱,就可以確定是腸癰。脈象遲緊,還沒化膿,可以瀉下治療。脈象洪數,膿已成形,就不需要瀉下。叔和說:關脈出現虛象,腸裡就有癰。

丹溪說:腸癰是因為大腸積熱,死血流注而形成的。

宜桃仁承氣湯加秦艽、連翹下之。《瘍科選粹》曰:腸癰小腹堅腫,按之則痛,

白話文:

建議將桃仁承氣湯加入秦艽和連翹,作為瀉下的藥方。《瘍科選粹》提到:腸癰導致小腹堅實腫脹,按壓會疼痛。

肉色如鼓,或亦微腫,小便如淋,汗出憎寒,其脈遲緊,膿末成者,急服大黃湯神效。

白話文:

肉色像鼓一樣,或稍微腫脹,小便時疼痛且頻繁,出汗後怕冷,把脈時脈搏遲緩而緊,膿包還沒有形成的,趕快服用大黃湯,會有明顯的療效。

其腹中痛,煩躁不安,或腹脹不食,小便澀者,薏苡仁湯。瘀血腸癰,小腹硬痛者,

白話文:

  • 腹部疼痛,心煩意亂,或者腹脹食慾不振,小便困難的,可以使用薏苡仁湯。
  • 瘀血引起的腸癰,小腹硬痛的,

四物延胡湯,小腹脹,脈滑數,或裡急後重,時時下血者,排膿散。

,,【腸癰不治症】,《瘍科選粹》曰:大便或臍間出膿者,不治。

,,臟毒,專由大腸血熱,或平素喜食辛燥煎煿之物,而成病也。

白話文:

四物延胡湯治療小腹脹、脈滑數、裡急後重、反覆出血的症狀,如果出現排膿散則需要考慮其他治療方案。腸癰不治症是指大便或肚臍附近排出膿液的情況,屬於難以治癒的疾病。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大腸血熱,或是平時喜歡吃辛辣、燥熱、煎炸的食物造成的。

生在肛門內大腸盡處,往往潰爛至肛門外。治法大約與腸癰相仿,而主藥必以忍冬藤、

白話文:

大腸積熱便祕,宜清熱涼血(生地黃、黃連、槐花、大黃、枳殼、桃仁、黃岑、石膏、知母、芒硝) 麥冬為主,並多加地榆、蒲黃;庶乎有瘳。

治大腸病諸藥要品及方二

,,大腸實宜涼血清熱(生地,黃連,槐花,大黃,枳殼 桃仁,黃岑,石膏,知母,芒

硝,檳榔,地榆,生甘草,白芍,葛谷,防風,荊芥,炒紅曲,蒲黃,麻仁,豬膽汁,

側柏葉,郁李仁 白頭翁 忍冬藤)

白話文:

硝石、檳榔、地榆、生甘草、白芍藥、葛谷、防風、荊芥、炒紅麴、蒲黃、麻仁、豬膽汁

,,大腸虛宜補氣生津(人參 黃耆,麥冬,白芍,蜂蜜,炙草,芝麻,麻仁,天冬,生

白話文:

大腸功能虛弱,應當補氣生津(中藥材:人參、黃耆、麥冬、白芍、蜂蜜、炙草、芝麻、麻仁、天冬、生薑)

地,當歸,蘆薈,白朮,升麻,蓮子 吳萸,肉果 木瓜,扁豆,葛谷,柴胡,黃柏,防

白話文:

地黃、當歸、蘆薈、白朮、升麻、蓮子、吳茱萸、肉桂、木瓜、扁豆、葛根、柴胡、黃柏、防風

風,連翹,五味,肉蓯蓉,補骨脂,赤石脂)

白話文:

  • 連翹
  • 五味子
  • 肉蓯蓉
  • 補骨脂
  • 赤石脂

,,瀉白散,,〔大腸實〕,生地二錢,赤苓,芒硝各一錢,陳皮,竹茹,山梔,黃岑

,黃柏各五分,薑三片,棗二枚

白話文:

瀉白散(用於大腸實熱)

材料:

  • 生地:2錢
  • 赤苓:1錢
  • 芒硝:1錢
  • 陳皮:1錢
  • 竹茹:1錢
  • 山梔:1錢
  • 黃岑:1錢

,,實腸散,,〔大腸虛〕,厚朴,肉果,訶子皮,砂仁,陳皮,蒼朮,赤苓各一錢,

白話文:

實腸散用於治療大腸虛,成分包括厚朴肉果、訶子皮、砂仁、陳皮、蒼朮、赤苓各一錢。

木香,炙草各五分,薑三,棗二枚附載仲景分別標本方藥標(石膏,葛根)本(槐花,白

芍,麻仁)治腸癰方十三

白話文:

木香和炙草各 5 錢,生薑 3 錢,棗子 2 枚。

  • 附:仲景分出標本方的藥物:
  • 標(表證):石膏、葛根
  • 本(裡證):槐花、白朮

,, 通腸飲,,〔末成〕,忍冬藤,歸尾 白芷,皂角刺,乳香,沒藥,甘草,苡仁,

花粉,或用礬一兩,黃佔一兩為丸,大妙。

白話文:

通腸飲

(材料研磨成細末)

  • 忍冬藤
  • 歸尾
  • 白芷
  • 皁角刺
  • 乳香
  • 沒藥
  • 甘草
  • 苡仁

,, 大黃湯,〔又〕,大黃,朴硝各一錢,丹皮,白芥子,桃仁各二錢,空心溫服,

下後以參耆補之。

白話文:

大黃湯: 大黃、朴硝各 1 錢 丹皮、白芥子、桃仁各 2 錢 空腹時服用溫熱的湯劑。

,, 太乙膏丸,,〔已成〕,元參,白芷,生地,當歸,赤芍,肉桂,大黃各一兩,

白話文:

太乙膏丸,(已製成):

  • 元參一兩
  • 白芷一兩
  • 生地一兩
  • 當歸一兩
  • 赤芍一兩
  • 肉桂一兩
  • 大黃一兩

淨黃丹十二兩

,, 丹皮散,,〔下膿〕,人參,丹皮,白芍,茯苓,黃耆,苡仁,桃仁,白芷,當

歸,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木香三分

白話文:

淨製黃丹十二兩,丹皮散,用於排膓,人參、牡丹皮、白芍、茯苓、黃耆、薏仁、桃仁、白芷、當歸、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木香三分。

,,參耆地黃湯,,〔補益〕人參,黃耆,茯苓,熟地,山藥,丹皮,山萸,薑,棗

白話文:

參耆地黃湯(補益湯)

組成:

  • 人參
  • 黃耆
  • 茯苓
  • 熟地
  • 山藥
  • 丹皮
  • 山萸
  • 紅棗

,,牡丹散,,〔因寒〕,人參,丹皮,天麻,茯苓,苡仁,黃耆,桃仁,白芷,當歸

,川芎各一錢,官桂,甘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白話文:

牡丹散

**主治:**寒證

組成:

  • 人參
  • 丹皮
  • 天麻
  • 茯苓
  • 苡仁
  • 黃耆
  • 桃仁
  • 白芷
  • 當歸

,,內託十宣散,,〔又〕,人參,黃耆鹽水浸焙,酒當歸,薑厚朴,桔梗,肉桂,川

白話文:

內託十宣散:

人參、黃耆用鹽水浸泡,烘烤後使用;當歸用酒浸泡;薑、厚朴、桔梗、肉桂、川芎。

芎,防風,白芷,甘草各等分,為末,每三錢,溫酒調服。不飲酒,木香湯調下。

一方加白芍。

白話文:

川芎、防風、白芷、甘草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調服。若不能飲酒,則用木香湯調服。

,,大黃牡丹湯,,〔因熱〕,大黃,芒硝各錢半,瓜蔞仁,丹皮,桃仁各二錢半,服

此有膿即下膿,無膿即下血。一方有冬瓜仁,無瓜蔞仁。神效。

白話文:

大黃牡丹湯,適合熱症,用大黃、芒硝各半錢,瓜蔞仁、丹皮、桃仁各二錢半,服用。有膿就下膿,沒膿就下血。有的方子用冬瓜仁,不用瓜蔞仁,效果也很好。

,,黃黑散,,〔又〕,大黃一兩取末四錢半,破故紙一兩取末二錢,牛蒡子一兩取末

白話文:

黃黑散

組成:

  • 大黃 1 兩,取末 4 錢半
  • 破故紙 1 兩,取末 2 錢
  • 牛蒡子 1 兩,取末

一錢,黑牽牛一兩取末二錢,上和勻,分二服,每取一帖,蜜水調,空心服,

以利為度。

,,桃仁承氣湯,,〔積熱死血〕

,,薏苡仁湯,,〔煩躁〕,苡仁,瓜蔞仁各三錢,丹皮,桃仁各二錢

白話文:

取黑牽牛一兩,研磨成粉末,取其中二錢,與其他藥材混合均勻,分成兩份服用。每次服用一份,用蜜水調和,空腹服用,以利於藥效發揮。

另外,針對積熱死血的情況,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而對於煩躁,則可以使用薏苡仁湯,其中包含薏苡仁、瓜蔞仁各三錢,丹皮、桃仁各二錢。

,,四物延胡湯,,〔瘀血〕,當歸,延胡索各一錢,川芎,白芍,生地各五分,桃仁,

紅花,牛膝各七分,空心服。大便秘加大黃。

白話文:

四物延胡湯

適用於: 瘀血癥

組成:

  • 當歸 1 錢
  • 延胡索 1 錢
  • 川芎 0.5 錢
  • 白芍 0.5 錢
  • 生地黃 0.5 錢
  • 桃仁 適量(未註明劑量)

,,排膿散,,〔排膿〕,黃耆,當歸,金銀花,白芷,穿山甲,防風,瓜蔞仁,連翹

白話文:

排膿散

**功能:**排膿

組成:

  • 黃耆
  • 當歸
  • 金銀花
  • 白芷
  • 穿山甲
  • 防風
  • 瓜蔞仁
  • 連翹

,甘草各一錢

,,腸鳴,大腸氣虛病也。惟大腸之氣先虛,故一切病俱湊之,而成是症。

大小腸部位,小腸在胃之左。胃下口曰幽門,即小腸上口。小腸盤十六曲,

至下口曰闌門,主別清濁,即大腸上口。大腸即回腸,當臍之右,亦盤十六曲,

至廣腸。廣腸者,即直腸,至肛門。其所以鳴者,一由中氣虛,若用破氣藥,

白話文:

甘草各一錢,腸鳴是腸胃氣虛的病症。因為大腸氣先虛弱,所以各種病症都容易匯集在一起,導致腸鳴。小腸位於胃的左側,胃下方的開口叫做幽門,也就是小腸的上口。小腸盤旋成十六曲,到達下方的開口叫做闌門,負責將清濁分離,也是大腸的上口。大腸就是回腸,位於肚臍的右側,也盤旋成十六曲,到達廣腸。廣腸就是直腸,最終到達肛門。腸鳴的原因之一是中氣虛弱,如果使用破氣的藥物,就會加重腸鳴。

雖或暫止,亦不愈(宜補中益氣湯加炮薑;)一由臟寒有水(宜理中湯加肉桂、茯苓、

白話文:

雖然症狀暫時停止,但病情並未痊癒。(適合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炮薑;) 一種是由於臟腑虛寒,體內有水濕(適合理中湯,並加入肉桂、茯苓、)

車前;)一由火欲上升,擊動其水(宜大棗加黃連、黃岑、山梔;

白話文:

車前草:

  • 如果陽氣妄動上浮,會衝擊腎水。這時應加入大棗、黃連、黃岑、山梔等藥材。

)一由泄瀉(宜升陽除濕,智半湯;)一由下氣,暫止複響(宜益中湯;)一由疾行,

白話文:

  1. 因腹瀉而引起的,應該升陽除濕,[方劑]用智半湯。
  2. 因下氣而引起的,暫時止住後又復發的,應該益氣中氣,[方劑]用益中湯。
  3. 因快速行走而引起的。

如囊裹水之聲(宜河間葶藶丸。)其症雖不同,而其鳴或空或實,或上或下,或高或低,

白話文:

就好像裝水在袋子裡產生的聲音(建議使用河間葶藶丸治療)。雖然症狀各不相同,但其聲音變化有空有實,時而上時而下,時而高時而低。

可按而知也。,【腸鳴病症】,《靈樞》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

又曰:腹痛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又曰: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入門》曰:腸虛則鳴,又寒氣相搏,則為腸鳴。治腸鳴方六

白話文:

可以透過按壓腹部來判斷病症。根據《靈樞》記載,大腸病患者會出現腸子絞痛,並且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書中還提到,腹部疼痛伴隨腸鳴,氣往上衝到胸部,呼吸困難,無法久站,這些都是邪氣侵犯大腸的表現。此外,腸子寒涼也會導致腸鳴和腹瀉。《入門》則指出,腸道虛弱或寒氣入侵都會引起腸鳴,治療腸鳴的方劑有六種。

,,補中益氣湯,,〔元氣虛〕,人參,黃耆,當歸,白朮,柴胡,升麻,陳皮,炙甘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適用於: 元氣虛弱

組成:

  • 人參
  • 黃耆
  • 當歸
  • 白朮
  • 柴胡
  • 升麻
  • 陳皮
  • 炙甘草

,,理中湯,,〔臟寒〕,人參,白朮,甘草,乾薑,,二陳湯,,〔火擊水〕,茯苓

,陳皮,半夏,甘草

白話文:

理中湯

適用於:臟器受寒

配方: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二陳湯

適用於:火邪侵犯水液

配方:茯苓

,,智半湯,,〔泄瀉〕,益智仁,半夏各五分,蒼朮四錢,防風二錢,白朮,茯苓,

白芍各一錢,薑

,,益中湯,,〔下氣〕,人參,白朮,黃連,黃岑,枳殼,乾薑,甘草

白話文:

知半湯

**主治:**腹瀉

組成:

  • 益智仁:5 分
  • 半夏:5 分
  • 蒼朮:4 錢
  • 防風:2 錢
  • 白朮
  • 茯苓

,,河間葶藶丸〔疾行〕,甜葶藶,澤瀉,杏仁,椒目,桑白皮,豬苓各五錢,蜜丸,

白話文:

河間葶藶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

組成:

  • 甜葶藶:5錢
  • 澤瀉:5錢
  • 杏仁:5錢
  • 椒目:5錢
  • 桑白皮:5錢
  • 豬苓:5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調和蜂蜜製成丸劑。

蔥湯下,取利。

,, 脫肛,大腸氣虛病也。大腸之氣,虛衰下陷,又或兼有濕熱,故成此症。

雖治不同,要以升提為主(宜人參、白朮、升麻、炙甘草。)李士材云;脫肛一症,

白話文:

蔥湯服用後,會有通利的效果。

脫肛這種情況,是因為大腸氣虛所導致的疾病。由於大腸的氣虛而下陷,有時還會伴有濕熱,因此形成這種症狀。

雖然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但主要還是要以提升固攝為原則(適合使用人參、白術、升麻、炙甘草)。李士材說:脫肛這一症狀,

最難用藥,熱則肛門閉,寒則肛門出,宜內外兼治。誠哉是言也(內宜服磁石散,

白話文:

升麻:如果你胃部過熱,熱氣轉移到你的大腸,那就同時需要清熱。(建議服用四君子湯,再加上黃連和黃柏; 外宜用鐵鏵湯洗。)總之,脫肛或由於氣虛者,補益為急(宜補中益氣湯重用參、耆、

升麻;)或由於胃家之熱,移注大腸者,兼宜清熱(宜四君子湯兼黃連、黃柏;

)而外以澀劑煎湯洗之自平。又或脫肛而痛,由熱留於下者,當清理大腸(宜槐花、

木香;)由於寒者,急用溫劑(宜理中湯。)此治脫肛之大法也。至其虛實寒熱,

變遷不同,是在臨症按脈時,神而明之,庶無差誤。【脫肛之由】,《回春》曰:

脫肛者,肛門翻出也。肺與大腸為表裡,腎主大便,肺腎虛者,多有此症,

參耆湯升之。【脫肛症治】,《直指》曰:脫肛一症,氣聚不散也,

白話文:

脫垂的病狀,可以用收斂的藥物煎成湯藥來清洗,自然會恢復正常。另外,如果出現肛門脫垂並且疼痛的情況,是由熱邪停留在下部造成的,應該清肅大腸,這時適合使用槐花和木香;如果是因為寒邪導致的,應立即使用溫熱的藥物,比如理中湯。這是治療肛門脫垂的基本方法。至於虛實寒熱的不同情況,則需要在診斷時根據脈象靈活判斷,這樣才能避免誤診。

《回春》一書中提到,肛門脫垂指的是肛門部位向外翻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關係,腎負責管理大便,對於肺腎虛弱的人來說,常會出現這種症狀,可以使用參耆湯來提升。

《直指方》指出,肛門脫垂這種病症,是由於氣聚集而不散開所導致的。

裡急而不得出,外脹而不得入,先以枳殼散糝敷,則氣散消矣。又曰:《難經》云,

白話文:

裡頭急迫卻排不出來,外頭脹滿卻塞不進去,先用枳殼散粉末敷上去,這樣氣就能消散。另有記載:《難經》中說,

病之虛實,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肛門之脫,非虛之故然哉,其有產婦用力過多,

及小兒叫號弩氣,並久痢不止,風邪襲虛,亦有此病(據此,則脫肛之症,

《回春》專以腸痔當之,非也,腸痔只脫肛中一症耳)。《入門》曰:脫肛者,

氣下陷也,肺主魄門,肺熱則肛門縮入,肺寒則肛門脫出,必須溫肺補胃,

白話文:

疾病有虛有實,病情外泄的是虛證,內收的是實證。肛門脫垂,不是因為虛弱所導致的嗎?有的產婦因為用力過多,

以及小孩子哭喊過度用力,還有長期痢疾不停,風邪侵襲虛弱之處,也會有這種病。根據這一點,那麼肛門脫垂的症狀,

《回春》專門把它當作腸痔來看待,這是不對的,腸痔只是肛門脫垂中的一種症狀而已。《入門》說:肛門脫垂,

是因為氣向下陷,肺主管肛門,肺熱的話肛門會收縮,肺寒的話肛門會脫出,必須溫暖肺部並且補充胃氣。

如補中益氣湯加訶子、樗根皮少部,或蝟皮散俱可。其血熱者,四物湯加黃柏、升麻,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氣血虧虛,可以添加訶子、樗根皮少量到補中益氣湯中,或者直接使用蝟皮散。如果血熱,則可在四物湯中加入黃柏、升麻。

虛熱者,縮砂散。,肛門癢痛,濕與火病也。大腸有濕,流注於肛門,

白話文:

患有虛熱的人,可以使用縮砂散。肛門瘙癢疼痛,這是溼熱造成的病症。大腸有溼氣,溼氣下注到肛門。

則作癢(宜秦艽羌活。)甚或生蟲,其癢難當,治法與蟲痔相同(宜神應黑玉丹、

白話文:

如果引起搔癢(應該使用秦艽和羌活)。嚴重時甚至生蟲,其搔癢難以忍受,治療方法與蟲痔相同(應該使用神應黑玉丹、

扁蓄湯,外以苦楝根煎湯熏洗。)大腸有火,鬱閉不宣,則肛門作痛(宜七聖丸、

白話文:

秦艽白朮丸。)甚至於大便堅硬成塊、困難排出,腸胃內出血(適宜服用當歸郁李仁湯。)都應該針對不同情況分別治療。 秦艽白朮丸。)甚或大便燥硬弩出,腸頭下血(宜當歸郁李仁湯。)皆當分別。

,,【肛門名象】,《入門》曰:肛門者,大腸之下截也。一曰廣腸,

言其廣闊於大小腸也。又曰魄門,言大腸為肺之府,肺藏魄,故曰魄門也。肛者,

言處似車肛形也。,【肛門癢痛症治】,丹溪曰:凡人醉飽行房,忍泄,

前陰之氣歸於大腸,木乘火熱而侮燥金,故火就燥也,大便必秘。其疾甚者,

白話文:

肛門就是大腸的下端部分,也叫做廣腸,因爲這部分比其他部分要寬廣。肛門又稱爲魄門,這是因爲大腸是肺的所屬部位,而肺藏魄,所以叫魄門。肛門這個詞,是因爲它的形狀類似車軸孔的樣子。

對於肛門癢痛的治療,丹溪說:如果人在酒醉或者吃飽後進行性行爲,強忍着不排便,這樣會導致下體的氣上擾到大腸,肝木乘着心火旺盛去侵犯肺金,因此火會加劇乾燥,大便會變得乾結難排。當病情嚴重時,症狀會更加明顯。

必以苦寒瀉火,以辛溫和血燥潤,疏風止痛,是其治也。宜秦艽白朮丸、七聖丸、

白話文:

治療時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使用辛溫的藥物來調和血燥,使用疏風的藥物來止痛,這就是治療的方針。可以選用秦艽白朮丸、七聖丸等藥方。

寬腸丸、當歸郁李仁湯。治脫肛方七,,磁石散,,〔總治〕,磁石煅研極細,

白話文:

蝟皮散 食前米飲下。

,,補中益氣湯,,〔氣虛〕,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升麻,柴胡,陳皮,炙草

,,四君子湯,,〔胃移熱〕,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

,,理中湯,,〔挾寒〕,人參,白朮,乾薑,炙草。

,,猬皮散,,〔溫補〕,猬皮,鱉甲各一個燒存性,磁石醋淬七次五錢,桂心三錢

功效:溫補

組成:

* 刺蝟皮 1 個,炙用

* 鱉甲 1 個,炙用

* 磁石 7 次醋淬 5 錢

* 桂心 3 錢

共為末,每二錢,空心米飲下。仍用草鞋底炙熱按入。忌房事。

,,四物湯,,〔血熱〕,川芎,生地,當歸,白芍

白話文:

功效:溫補

組成:

  • 刺蝟皮一個,炒制後使用
  • 鱉甲一個,炒制後使用
  • 磁石經過七次醋煮處理五錢
  • 桂心三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以米湯送服。同時使用加熱後的草鞋底部熱敷。服用期間避免性生活。

四物湯(適用於血熱):川芎、生地、當歸、白芍

,,縮砂散,,〔虛熱〕,砂仁,黃連,木賊草,等分為末,每二錢,米飲調下。

白話文:

縮砂散

**主治:**虛熱

組成:

  • 砂仁
  • 黃連
  • 木賊草

用法: 將三者等分成細末,每次取 2 錢,用米湯送服。

治肛門癢痛方六

,,秦艽蕪活湯,,〔治癢〕,羌活錢半,黃耆各一錢,防風七分,升麻,麻黃,柴胡

白話文:

治療肛門瘙癢疼痛的第六個處方,是秦艽蕪活湯,用於治療瘙癢,方中含有羌活一錢半,黃耆一錢,防風七分,升麻,麻黃,柴胡。

炙草各五分,藁本三分,細辛,紅花各一分此方兼治痔漏成塊下墜,不任其癢者。

白話文:

甘草、藁本各 15 克,細辛、紅花各 3 克。這個方劑兼治痔瘡漏出成塊下垂,因搔癢難忍的情況。

,,神應黑玉丹,,〔蟲癢〕,猬皮四兩,豬懸蹄二十五只,牛角腮三兩,亂發,敗棕

白話文:

神應黑玉丹

(治療蟲癢)

  • 刺蝟皮,四兩
  • 豬蹄,二十五隻
  • 牛角腮,三兩
  • 散亂的頭髮
  • 腐爛的棕櫚葉

各二兩,槐角兩半,苦楝根兩二錢半,雷丸芝麻各一兩,銼碎,磁器內煅存性,

白話文:

各種藥材各兩,槐角去殼,苦楝根兩錢半,雷丸和芝麻各一兩。將藥材切碎,放入磁器中煅燒保存形質。

為末,入乳香去油五錢,麝香二錢,和勻,酒糊丸。先嚼胡桃肉一枚,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粉末,加入五錢去油乳香和二錢麝香,充分混合,用酒糊成丸子。服用時先嚼一顆核桃肉。

以溫酒吞下三五十丸,空心、食前、晚三服除根。兼治諸痔。

,,扁蓄湯,,〔又〕,扁蓄一握,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隔夜先不食,

明晨空心飲之,蟲即下。小兒同法。

,,七聖丸,,〔治痛〕,郁李仁泥一兩半,羌活一兩,煨大黃八錢,桂心,檳榔,木

香,川芎各五錢,蜜丸,白湯下三五十丸,微利即愈,切不可快利,其痛更甚。

《脈訣》曰:積氣生於脾臟旁,大腸疼痛陣難當,此藥主之。,

寬腸丸,,〔便閉〕,黃連,枳殼等分面糊丸,米飲下五十丸。

白話文:

溫酒吞服三十到五十顆藥丸,空腹、飯前和晚上各服一次,可以徹底治癒疾病。這藥方也適用於治療各種痔瘡。另外,用扁蓄一握,加水一升煮到五合,去渣,隔夜不要吃,第二天早上空腹喝下,就能驅除蟲子。小孩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七聖丸可以治療疼痛,用郁李仁泥一兩半、羌活一兩、煨大黃八錢、桂心、檳榔、木香、川芎各五錢,做成蜜丸,白湯送服三十到五十顆,微微通便即可痊癒,切不可過快通便,否則疼痛會加劇。《脈訣》說:「積氣生於脾臟旁,大腸疼痛陣難當」,這藥方正是治療這種病症的。寬腸丸用黃連和枳殼等量,做成面糊丸,米湯送服五十顆,可以治療便秘。

,,當歸郁李仁湯,,〔腸出下血〕,郁李仁,皂角仁煅各一錢,枳實七分,秦艽,麻

白話文:

當歸郁李仁湯

【適應症:腸出下血】

組成:

  • 郁李仁 1 錢
  • 皁角仁(炒焦)1 錢
  • 枳實 7 分
  • 秦艽 適量
  • 麻子(炒焦)適量
  • 當歸 適量

仁,歸梢,生地,蒼朮各五分,煨大黃,澤瀉各三分

,,(足陽明胃脈,起於鼻孔交顛中,傍納太陽之,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人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

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

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次注於足太陰脾經。每日辰時,

周身氣血俱注於胃。足陽明胃經,多氣複多血。),,脾與胃俱屬土,脾內而胃外,

白話文:

仁、歸梢、生地、蒼朮各五分,煨大黃、澤瀉各三分。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孔交接的地方,沿著太陽經旁行,向下循行鼻外側,進入上齒中,再從上齒中出來,環繞嘴唇。然後向下交匯於承漿穴,再沿著下頜骨後側向下至人迎穴,循行頰車穴,上至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達額頭及頭頂。

胃經的一支從人迎穴循行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穿過橫膈膜,屬於胃,並聯繫著脾臟。另一支從缺盆穴向下沿著乳房內側,向下經過臍部,進入氣街穴。另一支從胃口出發,向下循行腹腔內,向下到達氣街穴與前面的分支匯合,然後向下經過髀關穴,到達伏兔穴,向下經過膝蓋骨內側,沿著脛骨外側向下,到達足部跗骨,進入中指內側。

胃經還有一支進入中指外側。另一支從跗骨上分出來,進入大拇指之間,從大拇指末端出來,接著注入足太陰脾經。每天辰時,全身氣血都匯聚到胃經。足陽明胃經氣血都很充足。

脾和胃都屬於土,脾在內而胃在外。

以臟腑言之也。脾陰而胃陽,以表裡言之也。脾主運而胃主化,以氣化言之也。

故脾與胃相連,顧胃當相火居正之地,而其地又為太陽少陽部位相合而明之處,

故曰陽明。凡三焦膽之所游部,心包絡之所總司,皆與胃同,有腐熟水谷之妙。經曰:

陽明者,午也。午為夏之中,相火之本職。又三陽之合氣,故於十二經氣獨盛,

血獨旺,熱極多,而心包絡之,代心以主相火者,皆與胃同其央用也。故就胃言之,

實營衛之大主,五臟之宗主,其氣騰而上盛,則脈倍見於人迎,其精充而下輸,

則脈湧盛於趺陽。仲景治病必三部候脈,兩手之外,必兼診兩夾喉動脈之人迎,

白話文:

從臟腑角度來看,脾屬陰,胃屬陽;從表裡關係來看,脾為裡,胃為表;從氣化功能來看,脾主運化水谷,胃主消化水谷。

因此,脾胃相連,胃居於陽明經,屬於太陽、少陽經交匯處,所以稱之為陽明。三焦、膽囊、心包絡也都與胃密切相關,共同參與消化食物。經書記載:「陽明者,午也。」午時為夏季的正午,正是相火最旺盛的時候。三陽經氣在陽明經匯合,所以陽明經氣最盛,血液最旺,陽氣最熱。心包絡代心主宰相火,也與胃有相同的功能。

從胃的功能來看,它是營衛之主,五臟之宗主。胃氣上升旺盛,就會在人迎脈處明顯。胃精下降充盈,就會在趺陽脈處充盛。仲景醫治疾病時,會觀察三部脈象,除了兩手脈之外,還要觀察兩側頸部人迎脈的跳動情況。

兩足趺之趺陽,良有以也。說以腎為先天之根,胃為後天之本,胃強則後天強,

而先天於以補助,胃絕則後天絕,雖先天足恃,七日不食亦死。故胃雖屬腑,

其脈能大見於寸口,而五臟亦待以養也。夫胃之腑既氣獨盛,血獨旺,熱獨多,

故其為病,亦皆實熱有餘之症。試觀狂虐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腮腫喉痺,

斑黃狂亂,譫妄潮熱,登高而呼,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凡其在經、在絡、在腑,

無不以氣實血熱為顯症,非以其腑為兩陽合明之故乎。仲景曰:陽明之為病,

胃家實也。是實固指氣獨盛、血獨旺、熱獨多所發之病,皆屬有餘而言,

白話文:

兩足趺之趺陽,良有以也。

意思是,雙腳的腳背部位,也就是陽明經脈所經之處,確實有其道理。

說以腎為先天之根,胃為後天之本,胃強則後天強,

這是說,腎臟是先天之根本,而胃是後天之根本。胃強壯,則後天之本就會強壯。

而先天於以補助,胃絕則後天絕,雖先天足恃,七日不食亦死。

意思是,先天之本靠後天之本來輔助,如果胃停止運作,後天之本就會消失。即使先天之本足夠強健,七天不進食也會死亡。

故胃雖屬腑,其脈能大見於寸口,而五臟亦待以養也。

意思是,雖然胃屬於六腑之一,但它的脈象卻可以在寸口脈處明顯地顯示出來,而且五臟也需要靠胃來滋養。

夫胃之腑既氣獨盛,血獨旺,熱獨多,故其為病,亦皆實熱有餘之症。

意思是,胃這個腑,氣、血、熱都很旺盛,因此它所引起的疾病,大多都是實熱有餘的症狀。

試觀狂虐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腮腫喉痺,斑黃狂亂,譫妄潮熱,登高而呼,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凡其在經、在絡、在腑,無不以氣實血熱為顯症,非以其腑為兩陽合明之故乎。

這段話列舉了許多陽明經脈實熱證的症狀,如狂躁、發熱、流汗、鼻出血、口歪、嘴唇潰爛、腮腫、喉嚨痛、皮膚發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發燒、爬高呼喊、脫衣服亂跑、不分親疏地辱罵等等。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氣血實熱所致,這就是因為胃這個腑是兩陽合明(陽明經和太陽經相合)的原因。

仲景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是實固指氣獨盛、血獨旺、熱獨多所發之病,皆屬有餘而言。

這是引用了醫聖張仲景的觀點,他說陽明經的病症,都是胃氣實熱所致。這也就是說,陽明經實熱證,都是氣、血、熱過盛所引起的,屬於有餘之病。

非僅燥滿便鞭、下焦堅實之謂也。雖然胃家病雖屬有餘,而亦時形不足,

譬如相火既虛,不能為胃蒸化,胃氣即不能旺,氣不旺,即怯而不支,

故亦有虛寒之症。試觀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惡人與火,聞水聲惕然而驚,

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䐜脹,陽明之虛寒有如此者,

安得泥胃家實之一言,概從有餘治之哉。凡此症病,為實、為虛,

皆可按 《內經》而繹之者也。,【胃病虛實】,《內經》曰:胃脈實則脹,

虛則泄。東垣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

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

白話文:

不只是乾燥脹滿、排便困難、下焦堅實而已。雖然胃病屬於實證,但也有時候會表現出虛證,例如相火虛弱,無法為胃蒸化食物,胃氣就無法旺盛,氣不旺盛,就會虛弱無力,因此也會有虛寒的症狀。看看那些面色蒼白、怕冷、容易打哈欠、面色黑、討厭人與火、聽到水聲就驚恐、想動但卻獨自關門窗、全身發寒、胃裡寒冷脹痛的人,這就是陽明經虛寒的表現。怎麼能只憑一句胃實證,就一概用實證的方法治療呢?所有這些症狀,到底是實證還是虛證,都可以根據《內經》來推斷。 《內經》說:胃脈實則脹,虛則泄。東垣說:胃中元氣旺盛,就能吃而不傷,過了飯點也不覺得餓。脾胃都旺盛,就能吃而肥胖;脾胃都虛弱,就不能吃而瘦弱,或者吃了會胖,但四肢無力。

,,【胃病症治】,《靈樞》曰: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也。又曰:胃中寒,

則手魚際之絡脈多青,胃中熱,則手魚際之絡脈多赤。又曰:面熱者足陽明病,

兩跗之上脈豎堅者,足陽明症,此為胃脈也。《入門》曰:不思飲食,心腹脹痛,

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黃肌瘦,怠惰嗜臥,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等症,皆宜平胃散。《千金》曰:脾胃虛弱,飲食不進,面黃肌瘦,

胸膈痞悶,食不消化,或噫氣吞酸,以養胃進食湯治之。東垣曰:胃實宜平胃散,

胃虛宜異央散,不進飲食宜養胃進食湯。,【胃絕候】,《內經》曰:胃終者,

白話文:

胃病的症狀和治療,《靈樞》說:飲食吃不下,食道阻塞不通,邪氣在胃脘部。又說:胃寒,則手魚際的經絡脈多青色,胃熱,則手魚際的經絡脈多紅色。又說:臉紅的人是足陽明經生病了,兩腳背上方的經脈豎起堅硬,也是足陽明經的症狀,這就是胃經。

《入門》說:不想吃東西,心腹脹痛,嘔吐噁心,打嗝吞酸,臉黃肌瘦,懶惰嗜睡,經常腹瀉,或者發作霍亂,以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等等症狀,都應該用平胃散來治療。

《千金》說: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臉黃肌瘦,胸膈痞悶,吃不消化,或者打嗝吞酸,用養胃進食湯來治療。東垣說:胃實用平胃散,胃虛用異央散,不進食則用養胃進食湯。

胃絕的徵兆,《內經》說:胃氣衰竭……

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脈經》日;胃絕五日死,

何以知之?脊痛,腰中直,不可反複。,胃癰,胃陽遏抑病也。《聖濟總錄》云:

胃脘癰,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血肉腐壞,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

陽氣不得上升,人迎熱甚,令人寒熱如虐,身皮甲錯,或咳嗽,或嘔膿血。若脈洪數,

膿已成也,急用排膿之劑。脈遲緊,屬瘀血也,急當議下,否則毒氣內攻,腸胃並腐,

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癰之可認,茍不嘔膿血,末免他誤矣,

瘍家可不知方脈之理乎。據此,則知胃癰之症,端由胃陽之遏。然其所以致遏,

白話文:

嘴巴和眼睛動作異常,容易驚恐,胡言亂語,臉色發黃,上半身經脈衰弱無力,就是生命將盡的徵兆。《脈經》說:胃氣消失五天就會死亡。

怎麼判斷呢?背部疼痛,腰部挺直,不能彎曲,這就是胃癰,是胃陽氣被阻遏的病症。《聖濟總錄》記載:胃脘癰是由於寒氣阻隔陽氣,熱氣聚集在胃部所致。寒熱失調,血肉腐爛,氣逆上衝胃部,因此脈象沉細,陽氣無法上升,人迎脈搏熱盛,讓人感到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皮膚表面好像有甲殼,可能咳嗽或嘔吐膿血。如果脈搏洪數,表示膿已形成,要趕緊使用排膿藥物。脈搏遲緩緊澀,屬於瘀血,要趕快治療,否則毒氣內攻,腸胃腐爛,危害很大。但這種病症不像肺癰容易辨認,如果沒有嘔吐膿血,很容易被誤診,瘍科醫生怎麼可以不懂方脈的道理呢?由此可知,胃癰的病症,關鍵在於胃陽氣被阻遏。至於導致阻遏的原因,......

實又有因,不但寒也,必其人先有飲食積聚,或好飲醇醪,或喜食煎煿,

一種熱毒之氣,累積於中。又或七情之火,鬱結日久,複感風寒,使熱毒之氣,

填塞胃脘,胃中清氣下陷,故胃脈沉細,惟力風寒所隔,故人迎緊盛也。若有此二脈,

非胃癰而何。然症之成也必以漸,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如初起寒熱如瘧,

白話文:

其實除了寒氣之外,一定是因為患者本身先有飲食積累,或者愛喝烈酒,或者喜歡吃油炸的食物,造成熱毒之氣在體內累積。又或是因為七情鬱結日久,再加上風寒的侵襲,使得熱毒之氣堵塞胃脘,胃中清氣下降,所以胃脈沉細,而因為風寒阻隔,所以人迎脈反而緊盛。如果同時出現這兩種脈象,就一定是胃癰了。不過這種病症的發展是逐漸累積的,治療方法也不能混用,如果剛開始只是出現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的症狀,

咳唾膿血(宜射干湯,)後必有風熱固結,唇口潤動者(宜薏苡仁湯。

白話文:

咳嗽吐出膿血(應選用射干湯)。之後一定會有風熱內滯的情況,如果嘴脣口舌潮濕紅潤(應選用薏苡仁湯)。

)有因積熱結聚著(宜清胃散、芍藥湯。)有胸乳間痛,吐膿血腥臭者(宜牡丹散。

白話文:

)由於積熱導致的(宜服用清胃散、芍藥湯。)有胸腹間疼痛,嘔吐帶有膿血並有腥臭氣味者(宜服用牡丹散)。

)宜各因其症,而以藥瘳之也。,【脈,法】,《內經》曰:診此者,當候胃脈,

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也。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

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胃癰症治】,《靈樞》曰;

中脘穴屬胃,隱隱痛者,胃脘痛也。《入門》曰:外證寒熱如瘧,胃濁,肺益失養,

白話文:

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用藥物來治療。 《內經》說:診斷脈象時,要觀察胃脈,胃脈應該沉細。沉細表示氣逆。氣逆,就是人迎脈很盛,很盛就代表熱。人迎脈就是胃脈,氣逆而盛,就代表熱氣聚集在胃口,無法順暢流通,所以胃脘就會形成癰瘡。 《靈樞》說:中脘穴屬於胃,隱隱作痛,就是胃脘痛。《入門》說:外在症狀有寒熱交替如同瘧疾,胃氣濁滯,肺氣失養。

故身皮甲錯,或咳或嘔,或唾膿血,射干湯主之,千金內消散、內消沃雪湯、

白話文:

如果身體出現皮膚問題,例如皮膚粗糙或起疹子,還有咳嗽或嘔吐,甚至咳出血膿,可以使用射干湯來治療。此外,「千金內消散」、「千金內消沃雪湯」也有治療這些症狀的效果。

東垣托裡散,皆可服。,胃痛,邪干胃脘病也。胃稟沖和之氣,多氣多血,

壯者邪不能干,虛則著而為病,偏寒偏熱,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

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尅也,痛必上支兩脇,裡急,飲食不下,

膈咽不通,名曰食痺,謂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也(宜肝氣犯胃方。

)說以肝木相乘為賊邪,腎寒厥逆為微邪,挾他臟而見症,當與心痛相同。

但胃經本病,或滿或脹或嘔吐吞酸,或不食,或便難,或瀉痢,或面浮黃,四肢倦怠。

此等本病,必與客邪參雜而見。說胃病有因外吸涼風,內食冷物,

白話文:

東垣托裡散,任何人都可以服用。胃痛,是邪氣入侵胃脘所致的疾病。胃氣秉持著和諧平和,氣血充沛,身體強壯的人,邪氣無法入侵。虚弱的人,邪氣就会停留在胃部,引起疾病。无论是偏寒、偏热、水停、食积,都会与正气相搏,导致疼痛。

尤其以肝氣犯胃最为严重,因为木性暴烈,而且克制脾胃。疼痛会向上蔓延到两侧肋骨,腹胀,食慾不振,吞咽困难,称为食痺,就是说吃东西就痛,吐出來才止。

可以参照肝气犯胃的方剂治疗。

有人说,肝木相乘是賊邪,肾寒厥逆是微邪,它们会挟持其他脏腑而出现症状,和心痛的病症类似。

但是,胃經本身的病症,可能表现为胃脘胀满、胀痛、呕吐、吞酸、不思饮食、便秘、腹泻、面部浮肿、发黄、四肢乏力等。

这些本病,必然会与外來的邪氣相互影响,才会出现症状。例如,胃病有可能是因為吸入冷風,或食用冰冷的食物造成的。

卒然痛者(宜二陳湯加草蔻仁、乾薑、吳萸。)有因寒者(宜草果、厚朴、良薑、菖蒲,

白話文:

突然發作的腹痛 (應當使用二陳湯,並加入草蔻仁、乾薑和吳茱萸。)

由寒氣引起的腹痛 (應當使用草果、厚朴、良薑和菖蒲。

)寒且甚者(宜蓽澄茄一粒納去核棗中,水草紙包煨存性,或酒或米湯下,日一枚,

白話文:

對於病情較重的寒証患者,可以使用蓽澄茄一粒,放入去核的棗中,用水草紙包裹起來煨煮,保持其活性。然後,將其與酒或米湯一起服用,每天服用一粒。

七日愈。)有因火者(宜清中。)有因瘀血者(宜桃仁承氣湯。

)有因氣壅者(宜沉香降氣湯。)有因酒者(宜乾薑、蔻仁、砂仁。

白話文:

七天就會痊癒。如果是由於上火引起的(應該清解中焦)。如果是由於瘀血引起的(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

如果是由於氣滯引起的(應該使用沉香降氣湯)。如果是由於飲酒引起的(應該使用乾薑、豆蔻仁、砂仁)。

)有因痰者(宜南星安中湯,如甚,加白螺螄殼煅過一錢,)且有痰火者(宜白礬、朱砂,

白話文:

(如果有痰)可以使用南星安中湯。如果痰特別嚴重,可以加上一錢煅燒過的白色田螺殼。(如果還有痰火)可以使用白礬和硃砂。

醋糊丸,薑湯下。)有因諸蟲者(宜剪紅丸。)有因食而按之滿痛者(宜大柴胡湯。

白話文:

醋糊丸,用薑湯送服。

  • 如果是因為寄生蟲引起的(宜將醋糊丸剪成小紅丸)。
  • 如果是因為食物而導致按壓疼痛的(宜服用大柴胡湯)。

)有因虛寒者(宜理中湯。)胃痛形症,有可歷舉如此。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

食積痰飲瘀血作胃脘痛,二語正是分明,曷言乎爾。如食積痰飲瘀血,皆儲於胃中者,

白話文:

如果有因為虛弱和寒涼導致的情況,應該使用理中湯。胃痛的各種症狀,可以列舉出很多。總的來說,情緒波動會引起心痛,

食物積滯、痰飲和瘀血會造成胃部疼痛,這兩句話非常清楚,無需多言。像食物積滯、痰飲和瘀血,都是存積在胃中的問題。

故其為病而痛,為胃脘痛也。然胃痛必有虛實,總以按之痛止者為虛(宜參朮散,

白話文:

因此,當疾病發作而疼痛時,就是胃脘痛。但是胃痛一定有虛實之分,一般來說,按壓後疼痛減輕的為虛證(適合服用參朮散)。

)按之痛反甚者為實(宜梔萸丸,)其大較也。至於痛甚者脈必伏,是又不可不知。

白話文:

按壓疼痛部位後疼痛加劇,說明是實證(適合服用梔萸丸)。以上大致是氣滯的表現。至於疼痛非常劇烈,脈象一定較弱,這一點也要知道。

其用藥之法,凡痛必須溫散,切不可補氣,以氣旺不通,則反甚也,顧安可忽視乎哉。

,,【脈,法】,《脈訣》曰:沉弦細動,皆是痛症。心痛在寸,腹痛在關,

下部在尺,脈象顯然。,【胃痛症治】,丹溪曰:凡心胃痛須分新久,明知身受寒、

口吃冷而得者,初得時,即溫散,或溫利,稍久則鬱,鬱久則熱,熱久生火,

便不可用溫。必以山梔為熱藥向導。又曰:凡痛,宜分寒、熱、蟲、血四條,寒溫之,

白話文:

用药的时候,凡是疼痛就要用温散的药,绝对不能补气,因为气旺不通,反而会加重病情。怎么可以忽视这一点呢?

《脉诀》上说:脉沉弦细动,都是疼痛的症状。心痛在寸关尺的寸位,腹痛在关位,下部疼痛在尺位,脉象很明显。

丹溪先生说:凡是心胃痛要区分新旧,如果是明知因为受寒、吃冷东西导致的,刚开始的时候就用温散的药,或者温利药。时间久了就会郁结,郁结久了就会发热,热久了就会生火,这时候就不能再用温的药了。必须用山栀子这种清热药来引导。还说,凡是疼痛,都要区分寒、热、虫、血四种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用寒温不同的药来治疗。

熱清之,血散之,蟲殺之。又曰:心胃痛,須用劫藥,痛方止,如倉卒散、愈痛散,

白話文:

對熱性證狀,要清熱瀉火;對血瘀證狀,要活血化瘀;對蟲邪證狀,要殺蟲驅蟲。

此外,治療心胃疼痛,需要使用緊急止痛藥,例如「倉卒散」、「愈痛散」,才能緩解疼痛。

皆能治之。又曰:心胃痛,用山梔劫藥,又發,前藥必不效,加元明粉一錢即止。

又曰:心胃痛時,雖數日不吃飯不死,若痛止便吃物,即複發,必三五日服藥方可吃。

治胃病諸藥要品及方三

白話文:

都能治療這些病症。又說:當心胃疼痛時,使用山梔來治療,如果症狀再次發作,之前的藥物必定無效,這時候添加一錢的元明粉就能止痛。

又說:在心胃疼痛的時候,即使幾天不吃飯也不會死亡,但如果疼痛停止後立刻進食,就會再次發作,必須連續服藥三五天後才能進食。

,,胃實宜清熱散結(大黃,枳實,知母,石膏,竹葉,葛根,青黛,大青,甘草,

白話文:

胃氣實滯,宜清熱消腫散結(使用大黃、枳實、知母、石膏、竹葉、葛根、青黛、大青、甘草)

夏活草,神麯,連翹,山查,麥牙,麥門冬,黃連,陳皮,木瓜,竹茹,金石斛,通草

白話文:

  • 夏活草
  • 生薑
  • 連翹
  • 山楂
  • 麥芽
  • 麥門冬
  • 黃連
  • 陳皮
  • 木瓜
  • 竹茹
  • 金石斛
  • 通草

,茯苓,蘆根)

,,,胃虛宜清熱益氣(人參,白朮,蓮肉,陳皮,扁豆子,茯苓,白芍,木瓜,石膏

白話文:

茯苓,蘆根。

胃虛的情況應該清熱並增強氣力(人參,白朮,蓮肉,陳皮,扁豆子,茯苓,白芍,木瓜,石膏)。

金石斛,滑石,香茹,厚朴,麥冬,炒澤瀉,葛根,兼寒加生薑、砂仁、

白話文:

金石斛、滑石、香菇、厚朴、麥冬、炒澤瀉、葛根。

如果體質較寒,可以加入生薑、砂仁。

白蔻仁,兼熱加蘆根、蔗漿、竹茹、枇杷葉。

,, 平胃散,,〔胃實〕,蒼朮二錢, 陳皮一錢四分, 厚朴一錢, 甘草六分, 薑

三片, 棗二枚

,, 異央散,,〔胃虛〕,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陳皮, 薑, 棗

,, 養胃迸食湯,,〔不食〕,人參, 茯苓,白朮, 炙草, 蒼朮, 陳皮, 厚朴,

神麯, 麥芽附載仲景分別標本方藥

白話文:

白蔻仁性溫燥,可以用蘆根、蔗漿、竹茹、枇杷葉來緩解其燥熱。平胃散用於胃實,由蒼朮、陳皮、厚朴、甘草、薑、棗組成;異央散用於胃虛,由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薑、棗組成;養胃迸食湯用於不食,由人參、茯苓、白朮、炙草、蒼朮、陳皮、厚朴、神麯、麥芽組成。這些方劑是仲景根據不同的病症而分別制定出的標本方藥。

,,標(葛根,升麻,犀角,石膏,知母,升麻葛根湯,白虎湯)

白話文:

  • 葛根
  • 升麻
  • 犀角
  • 石膏
  • 知母
  • 升麻葛根湯
  • 白虎湯

,, 標之本(調胃承氣湯)

,, 本(調胃承氣湯)

,, 本之標(人參白虎湯)

,, 實(能食,大黃,芒硝,巴霜,輕粉)

,, 虛(不能食,白朮,蒼朮,生薑,乾薑,神麯,麥芽,草蔻仁,大棗,甘草)

白話文:

標之本是調胃承氣湯,本是調胃承氣湯,本之標是人參白虎湯,實是指能食,大黃,芒硝,巴霜,輕粉,虛是指不能食,白朮,蒼朮,生薑,乾薑,神麯,麥芽,草蔻仁,大棗,甘草。

,, 煩(陽,梔子;陰,香豉。陽,肉桂、附子;陰,吳萸、

白話文:

陽證

  • 口乾煩躁:梔子
  • 身體發熱煩躁:肉桂、附子

陰證

  • 口不渴但煩躁:香豉
  • 身體怕冷煩躁:吳茱萸

烏頭)

,,不得眠(煩,山梔、知母;躁,棗仁)

,,食制則吐謂之嘔(生薑木通湯)

,,食入則吐謂暴吐(生薑葳蕤湯)

,,食已則吐謂嘔吐(橘紅半夏湯)

,,食久則吐謂反胃(水煮金花丸)

,,食再則吐謂翻胃(易老紫沉丸)

,,旦食不能暮食則吐(半夏生薑大黃湯)

白話文:

睡不著覺,心煩用山梔子和知母,心躁用棗仁。吃了東西就吐,叫嘔,用生薑和木通湯。吃了東西馬上就吐,叫暴吐,用生薑和葳蕤湯。吃完東西才吐,叫嘔吐,用橘紅半夏湯。吃了很久才吐,叫反胃,用水煮金花丸。再吃就吐,叫翻胃,用易老的紫沉丸。早上吃了東西,到晚上就吐,用半夏生薑大黃湯。

,,胃實腸虛能食能便(枳實,厚朴,赤石脂,餘糧丸)

,,胃虛腸實不食不便(枳實,枳殼,,白朮,蜜理中丸)

,,胃實腸實能食不便(大黃,巴豆,牽牛)

,,胃虛腸虛不食能便(白朮,厚朴,枳實,理中湯)

,,關則不得小便(關者甚熱之氣,關無出之由故曰關,關者氣太盛陰氣不得營也)

,,格則壅而吐逆(格者甚寒之氣 格無入之理故曰格,格者陰氣太盛氣不得營也)

,,關格(陰陽俱盛不能相營故曰關,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口苦(寒則補胃,熱則瀉膽)

白話文:

胃腸實虛各有表現,胃實腸虛則能吃能排泄,可用枳實、厚朴、赤石脂等藥物調理;胃虛腸實則食慾不振,排泄不暢,可用枳實、枳殼、白朮等藥物調理;胃實腸實則能吃卻排泄不暢,可用大黃、巴豆、牽牛等藥物調理;胃虛腸虛則食慾不振,排泄正常,可用白朮、厚朴、枳實等藥物調理。

若小便不通,則可能是由於熱氣過盛,無法排出,可用清熱解毒的藥物調理。

若出現嘔吐反胃,則可能是由於寒氣過盛,無法進入身體,可用溫陽散寒的藥物調理。

如果出現關格症狀,則說明陰陽失衡,無法相互滋養,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口苦則可能是寒氣過盛,需要溫補脾胃,也可能是熱氣過盛,需要瀉膽清熱。

,,舌乾(水多沈液,四君子湯、五物厚腸湯;水多活燥,

麥冬飲子)治胃癰方八

,,射干湯,,〔初起〕,射干去毛,山梔,赤苓,升麻各一錢,赤芍錢半,白朮五分

白話文:

舌頭乾燥,如果水多沈液,可以服用四君子湯、五物厚腸湯;如果水多活燥,可以服用麥冬飲子。治胃癰的方子有八個,其中射干湯適合初期使用,配方為:射干去毛、山梔、赤苓、升麻各一錢,赤芍錢半,白朮五分。

,,薏苡仁湯,,〔風熱〕,苡仁,防己,赤小豆,炙草等分

白話文:

薏苡仁湯

主治: 風熱型疾病

組成:

  • 薏苡仁
  • 防己
  • 赤小豆
  • 炙甘草(等量)

,,清胃散,,〔積熱〕,歸身,生地,丹皮,黃連各錢半,升麻三錢,石膏二錢,細

辛三分,黃岑一錢二分

白話文:

清胃散:針對胃中有熱毒的情況,使用當歸、生地黃、牡丹皮、黃連各錢半,升麻三錢,石膏二錢,細辛三分,黃芩一錢二分來配製。

,,芍藥湯,,〔又〕,赤芍,石膏,犀角,麥冬,木通,朴硝,薺苨,升麻,元參,

白話文:

芍藥湯

(又稱)

赤芍藥、石膏、犀角、麥冬、木通、朴硝、薺苨、升麻、元參

甘草

,,牡丹散,,〔臭膿〕,丹皮,地榆,苡仁,黃岑各錢半,赤芍,桔梗,升麻,甘草

,敗醬各一錢

白話文:

甘草,牡丹皮,清除膿液的藥物,丹皮,地榆,薏苡仁,黃芩各使用一錢五分,赤芍,桔梗,升麻,甘草各使用一錢。敗醬也使用一錢。

,,千金內消散,,〔癰末成〕,大黃三錢,金銀花二錢,酒歸尾錢半,木鱉子,赤芍

白話文:

內服散方,針對尚未成形的腫瘤:

原料:

  • 大黃:3錢
  • 金銀花:2錢
  • 酒歸尾:錢半
  • 木鱉子
  • 赤芍藥

白芷,乳香,沒藥,角刺,薑蠶,瓜蔞仁,花粉各一錢,甘草節五分,穿山甲三片

蛤粉炒,水酒煎。

白話文:

白芷、乳香、沒藥、角刺、薑蠶、瓜蔞仁、花粉各 6 克 甘草節 3 克 穿山甲 3 片

,,內消沃雪湯,,〔又〕,歸身,白芍,甘草節,黃耆,射干,連翹,白芷,貝母,

白話文:

內消沃雪湯

〔組成〕歸身、白芍、甘草節、黃耆、射干、連翹、白芷、貝母

陳皮,角刺,花粉,穿山甲,金銀花,木香,青皮,乳香,沒藥各五分,酒大黃錢

半,水酒煎。

白話文:

陳皮、角刺、花粉、穿山甲、金銀花、木香、青皮、乳香、沒藥各 0.8 公克,大黃 1.2 公分

,,東垣托裡散,,〔又〕,金銀花,當歸各二錢,大黃,牡蠣,花粉 角刺,連翹,

朴硝各六分,赤芍,黃岑各四分,水酒煎。

治胃痛方十三

白話文:

東垣託裡散

組成:

  • 金銀花:2 錢
  • 當歸:2 錢
  • 大黃:
  • 牡蠣:
  • 花粉
  • 角刺:
  • 連翹:

,,肝氣犯胃方,,〔食痺〕,, 烏藥汁七匙,枳殼汁五匙,白芍汁二十匙,木香汁五

白話文:

肝氣犯胃方

症狀: 食物積滯

配方:

  • 烏藥汁 7 湯匙
  • 枳殼汁 5 湯匙
  • 白芍汁 20 湯匙
  • 木香汁 5 湯匙

匙,灶心土一錢,炒砂仁三分,將二味煎湯,沖諸汁服。

,,二陳湯,,〔因風〕,茯苓,陳皮,半夏,甘草

白話文:

用勺子取竈心的土約一錢量,再取炒過的砂仁三分,將這兩種材料煎煮成湯,然後衝入其他汁液服用。

二陳湯,因風引起的情況,使用茯苓、陳皮、半夏、甘草。

,,清中湯,,〔因火〕,黃連,山梔,陳皮,茯苓,半夏,草蔻,甘草,加薑

白話文:

清中湯(用於火熱證)

成分:

  • 黃連
  • 山梔子
  • 陳皮
  • 茯苓
  • 半夏
  • 草蔻
  • 甘草

**加味:**薑

,,桃仁承氣湯,,〔因瘀〕,,沉香降氣湯,,〔因氣〕,沉香,香附,烏藥,砂仁

,甘草,加鹽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用於因氣血瘀滯而導致的證狀。

沉香降氣湯 :用於因氣滯而導致的證狀。

組成

  • 沉香
  • 香附
  • 烏藥
  • 砂仁

,,南星安中丸,,〔因痰〕,,剪紅丸,,〔因蟲〕,雄黃,木香,檳榔,三稜,莪

白話文:

古文:

南星安中丸,〔因痰〕,剪紅丸,〔因蟲〕,雄黃,木香,檳榔,三稜,莪

南星安中丸 ,用於治療因痰引發的疾病。

剪紅丸 ,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發的疾病。

雄黃、木香、檳榔、三稜、莪 等中藥材,常搭配使用治療相關疾病。

朮,貫仲,乾漆,陳皮,大黃

,,大柴胡湯,,〔圈食〕

,,理中湯,,〔虛寒〕,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參朮散,,〔因虛〕

,,梔萸丸,,〔因實〕

,,倉卒散,,〔劫藥〕,山梔四十九個連皮炒,大附子一個炮去臍為粗末,水一杯,

酒半杯,煎七分,入鹽少部服,加川芎一錢尤妙。,此方能治氣自腰腹間攣急疼痛,

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冰冷垂死者。

白話文:

白朮、貫仲、乾漆、陳皮、大黃,可以用來治療大柴胡湯證,即圈食。

理中湯可以用來治療虛寒,藥材包含人參、白朮、甘草、乾薑。

參朮散可以用來治療因虛症。

梔萸丸可以用來治療因實症。

倉卒散屬於劫藥,由山梔(連皮炒)、大附子(去臍炮製為粗末)組成,以水酒煎服,可加川芎,主治氣自腰腹間攣急疼痛,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冰冷,垂死者。

,,愈痛散,,〔劫藥〕,五靈脂,元胡索,莪朮,良薑,當歸,等分為末,每二錢,

白話文:

用於治療疼痛加劇的散劑。

【配藥】 五靈脂、元胡根、莪朮、乾薑、當歸。以上藥物等份研末。

【用法】 每次 2 錢。

淡醋湯調服。

,,此方兼治急心痛。

,, 霍亂,胃虛病也。《內經》有水濕火熱,肝木勝土,厥氣上逆之不同,

推而廣之,風寒暑毒之由於外因,飲食鬱結之由於內因者,皆能致病。其症心腹脹痛,

嘔吐泄瀉,憎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吐,先腹痛則瀉,心腹俱痛則吐瀉交作,

或手足冷,或自汗,甚而轉筋入腹則死。要皆由中氣素虛,或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氣,

或傷飲食,或中邪惡污穢氣,及毒氣。往往發於夏秋,陽熱外逼,陰寒內伏,

使人陰陽否隔,卒然而病。偏於陽者多熱,偏於陰者多寒。治法惟以祛脾胃之濕為主,

白話文:

用淡醋湯調服藥物。這個方法還可以治療急性的心痛。霍亂是一種胃虛的病症,《內經》中提到水濕火熱、肝木勝土、厥氣上逆等不同的病因,推而廣之,風寒暑毒等外因,飲食鬱結等內因都能引起霍亂。症狀包括心腹脹痛、嘔吐泄瀉、憎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吐,先腹痛則瀉,心腹俱痛則吐瀉交作,或手足冷,或自汗,嚴重者甚至轉筋入腹而亡。這些症狀都是由於中氣素虛,或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氣,或傷飲食,或中邪惡污穢氣,及毒氣引起的。霍亂常發於夏秋季節,陽熱外逼,陰寒內伏,使人陰陽失衡,突然發病。偏於陽者多熱,偏於陰者多寒。治療方法以祛除脾胃濕氣為主。

複察所感諸邪之氣而散之。然脾胃有虛實,感邪有陰陽,尤當熟審,向來論治者不一,

須參究而歸於的是:如劉河間主火熱。孫思邈主飲食積。朱丹溪極贊為先哲諦論,

而複申其說,以為內有積,外有感,陽不升,陰不降。張子和主風、濕、

暍三氣合而為邪,其意以濕土為風木所尅,又為炎暑蒸鬱,故嘔吐者暑熱之變,

泄瀉者土濕之變,轉筋者風木之變。李士材兼主濕熱風暑虛實而分別治之。

羅謙甫專主氣不和,故以地漿為治,使氣和而吐瀉自止,其法最妙。

古複庵則隨病之緣感,人之虛實,分晰施治,而大旨則重痰,

白話文:

要了解感受各種邪气的原因并将其驱散,必须仔细观察脾胃的虚实和感受邪气的阴阳属性。历来治疗方法不尽相同,需要深入研究,归纳总结。刘河间主张火热,孙思邈主张饮食积滞,朱丹溪高度赞扬前人精辟的论述,并进一步阐释,认为体内有积滞,体外有感受,阳气不能上升,阴气不能下降。张子和主张风、湿、暑三气合而为邪,认为湿土被风木克制,又被炎暑蒸郁,所以呕吐是暑热变化的表现,泄泻是土湿变化的表现,转筋是风木变化的表现。李士材兼顾湿热风暑,以及虚实,分别进行治疗。罗谦甫专门以气不调为病因,所以用地浆治疗,使气调和,吐泻自然停止,方法最为巧妙。古复庵则根据疾病的致病原因和个人的虚实情况,灵活运用治疗方法,而总的来说,他重视痰邪。

故其法必用蘇合丸以通否塞,次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吞來復丹以控痰涎;若瀉已甚,

白話文:

因此,治療方法一定要先用蘇合丸疏通壅塞,接著服用藿香正氣散,加上木香吞復丹以控制痰液;如果腹瀉嚴重,

不用來復丹;瀉而不吐,胸膈痞悶,必用濃鹽湯探吐;不論已末吐,並服藿香正氣散,

白話文:

不用補藥;即使用瀉藥也不見效,胸膈悶脹,一定使用濃鹽湯催吐;不論已經催吐或未催吐,都要服用藿香正氣散。

間服蘇合丸;吐而不瀉,心腹大痛,頻欲登圃,苦於不通,則以木香、枳殼煎湯飲之;

若隔而不下,仍須來復丹引導下行;若吐瀉不止,元氣耗散,或水粒不入,

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掉,手足逆冷,或發熱煩躁,揭去衣被,此並非熱,

白話文:

可以服用蘇合丸,間隔一段時間服用一次。如果嘔吐卻不腹瀉,心腹劇痛,不斷想上廁所,卻苦於排泄不順暢,可以用木香和枳殼煎湯喝。

如果藥物卡在腸胃中無法順利排出,需要服用來復丹幫助藥物向下移動。如果嘔吐腹瀉不止,元氣消耗殆盡,或者食不下嚥,或者口渴想喝冷飲,或者怕冷發抖,手腳冰冷,或者發燒烦躁,想要掀開衣服被子,這些都不是真的發熱。

由內虛陰盛也,則用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俱冷服;霍亂已透,餘瀉未止,腹有餘痛,

白話文:

如果體內虛寒,陰氣太盛,就用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來治療,都要冷服;霍亂已經發作,剩餘的腹瀉還沒停止,腹部還有餘痛。

一味扁豆葉煎服。按羅古兩家之法,誠能得治霍亂之三昧者,醫者遵守之可也。

然其病因,亦有當細審者:手足厥逆,氣少神清,不渴不熱,小水清白,

因於寒也(宜四逆湯加鹽少部;)身熱煩渴氣粗,口苦齒燥,小水短赤,

因於暑也(宜黃連香茹飲冷服;)四肢重著,骨節煩疼,胸膈滿悶,

白話文:

用扁豆葉煎水喝。按照羅氏和古氏兩家醫書的記載,這種方法確實能治癒霍亂。醫生可以遵循這個方法。

但是,霍亂的病因還需要仔細判斷:如果患者手腳冰冷、氣虛神清、不渴不熱、尿量正常且顏色清澈,這是因為寒氣入侵(應該使用四逆湯加少許鹽);如果患者身體發熱、口渴、呼吸急促、口苦、嘴唇乾燥、尿量少且顏色深紅,這是因為暑氣入侵(應該服用黃連香茹飲冷服);如果患者四肢沉重、骨頭關節疼痛、胸部悶脹,

因於濕也(宜除濕湯;)腹痛下濁物,因於多食寒冷也(宜六和湯倍用藿香,加木香、

白話文:

原因是體內濕氣過重(建議服用除濕湯)。腹痛並排出濁物,原因是食用過多寒涼的食物(建議服用六和湯,加倍量藿香,並加入木香)。

紫蘇;)腹痛不可近,因於食積停滯也(宜香砂枳朮丸加木香、蔻仁;)心胸迷悶,

白話文:

紫蘇:

  • **腹痛時不可食用:**因為會導致消化不良和積食。(可用香砂枳朮丸加上木香和蔻仁)

心胸迷悶:

氣結不舒,因於七情內鬱也(宜七氣湯;)霍亂而兼轉筋,因於肝木剋脾土也,

白話文:

氣機不順暢,是因為內心的七種情緒鬱結造成的(應服用七氣湯)。霍亂並伴有抽筋,是肝木剋制脾土造成的。

卻與肝經血虛轉筋不同(宜平胃散加桂枝、木瓜、柴胡。)以上皆霍亂之兼證所形,

即其兼證,遂可知其所感以為治也。總之,邪在上必當吐,即已吐,仍使吐之,

以提其氣(宜鹽湯探吐法。)邪在下,必當瀉,量其人之氣稟,

病之輕重以投藥(宜於霍亂藥中加大黃。)至霍亂已,只須米湯調養,慎勿便與谷食。

白話文:

這跟肝經血虛引起的轉筋不同(可以用平胃散加桂枝、木瓜、柴胡)。以上所列都是霍亂兼症的表現,

也就是說,只要了解兼症,就能知道患者受了什么邪氣,並以此為根據治療。總之,邪氣在上就應該要吐,即使已經吐了,也要繼續使它吐,

這樣才能提振患者的氣(可以使用鹽湯探吐法)。邪氣在下,就應該要瀉,根據患者的體質,

以及病情輕重投藥治療(可以在霍亂藥中加入大黃)。等到霍亂病好了,只要用米湯調養就好,不要馬上吃五谷雜糧。

若吐瀉過多,四肢逆冷,不省人事,急用製南星末三錢,薑五片煎極熱服,一服可救,

白話文:

如果嘔吐腹瀉過多,導致四肢冰冷、失去意識,緊急使用合成南星粉三錢,搭配薑五片熬煮滾熱服用,服用一次就可以救命。

或半夏末薑汁服,或白礬一錢沸湯下亦效,然後以藥治之(加味薑附湯,)雖至幾死,

白話文:

可以用半夏末加薑汁服用,也可以用一錢白礬泡沸水服用,都有一定效果。然後再用加味薑附湯等中藥治療,即使快死的人,也能搶救回來。

但有一點胃氣存者,亦可救(先用前南星末等法,再服回生散。)又如吐瀉既多,

津液暴亡,以至煩渴引飲不止(宜麥門冬、茯苓白朮散。

白話文:

但如果還有一點胃氣,依然可以挽救(先使用前南星末等方法,再服用回生散)。又比如嘔吐腹瀉非常嚴重,

)又如吐瀉後虛煩不得眠(宜既濟湯、參胡三白湯,)皆宜察治。至如霍亂後陽氣衰絕,

白話文:

又比如嘔吐腹瀉後感到虛弱煩躁,難以入眠(宜服用既濟湯、參胡三白湯),這些都應仔細診治。而霍亂後陽氣衰竭,

或遺尿不知,氣脫不語,膏汗如油如脂,燥欲食水,四肢不收,或脈微細而舌卷囊縮,

皆屬死候。說霍亂輕者,手足溫和,脈來洪大,自然易治;重者厥逆,脈脫,

臍腹絞痛,舉體轉筋,尚未入腹,猶有可治,急當溫補以回陽複脈(宜附子理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尿失禁卻不自知、氣息微弱說不出話、汗液像油脂般黏稠、口渴想喝水、四肢無力攤開、或脈搏微細舌頭捲縮,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霍亂輕症的患者,手腳溫暖、脈搏有力且洪大,自然容易治癒。重症的患者則會四肢冰冷、脈搏微弱、腹部絞痛、全身抽筋,但只要病症尚未進入腹腔,仍有救治的可能,必須緊急溫補以回陽復脈,可以使用附子理湯等溫補藥方。

建中湯。)至妊娠霍亂,先吐,或腹痛吐瀉,必由於熱(宜香茹散或加蘇梗,

)頭痛體疼發熱,必挾風(宜藿香正氣散去厚朴,加防風、蘇梗,)患此者防損胎。

白話文:

建中湯。)對於妊娠期霍亂,一開始會嘔吐,或腹痛嘔吐拉肚子,必定是熱邪引起的(可以用香茹散或是加上蘇梗。)

產後霍亂,藏府虛微,飲食不消,觸冒風冷所致也,其有熱而欲飲水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產後虛弱,五臟六腑功能不足,飲食不能消化吸收,遇風寒所致,有發熱口渴症狀者(宜用五苓散)。

)有寒而不欲飲水者(宜理中湯,)有虛冷者(宜附子理中湯或來復丹,)皆宜分別。

異鄉人初到他方,不伏水土,亦吐利兼作(宜加正氣散。)若乾霍亂,即俗云絞湯痧,

亦由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污穢之氣,鬱於胸腹間,上不得吐,下不得瀉,

以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驟脹,遍體紫黑,頭頂心必有紅發,急尋出拔去之,

急以三稜鎞針刺委中,擠出熱血,可立蘇,更用新汲涼水入鹽兩部恣飲,得吐瀉即止,

白話文:

如果有人怕冷卻不愛喝水,可以喝理中湯;如果身體虛寒,則可以喝附子理中湯或來復丹,要根據情況分別用藥。

外地人剛到新地方,不適應當地水土,出現嘔吐腹瀉,可以服用正氣散。

如果患上乾霍亂,俗稱絞湯痧,是因為胃氣虛弱,突然感染了天地間的邪惡污穢之氣,卡在胸腹之間,上吐下瀉都不行,導致腸胃劇烈絞痛,胸腹急劇脹大,全身發紫發黑,頭頂中心還會長出紅毛,要趕快拔掉。

趕緊用三稜鎞針刺委中穴,擠出熱血,就能立即清醒。 再用新汲取的涼水加入鹽,讓病人大量喝水,直到吐瀉停止。

委中穴在兩膝下灣橫紋中間兩筋之中,刺入一分,然後用藥治之(宜蘇合香、藿香、

白話文:

委中穴位於兩膝窩橫紋的中間,兩條肌肉的凹陷處。刺入一寸,然後用藥物治療(建議使用蘇合香丸和藿香)。

檀香、乳香、芒硝、童便、川芎、白芷、蒼朮及二陳湯、藿香正氣散,必效,

)切不可用涼藥,但藥必冷服,切忌火酒薑蒜谷氣米飲熱湯,入口即死,慎之慎之。

白話文:

檀香、乳香、芒硝、童便、川芎、白芷、蒼術以及二陳湯、藿香正氣散,必定有效。

絕對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但是藥物必須冷了之後再服用,千萬不要喝熱酒、薑、蒜、食物和熱湯,一旦入口就會有生命危險,務必要小心。

更有進者,乘船坐車,發暈嘔吐,亦屬霍亂之類(宜大半夏湯,)其大吐瀉,

渴欲飲水者,往往至於死,急飲童便或己便,可救,或以白礬末一錢,

白話文:

還有更進一步的,乘船坐車,頭暈嘔吐,也屬於霍亂之類(可以用大半夏湯治療),如果大吐大瀉,

百沸湯點稍溫服。亦可。 【脈 法】,《得效》曰:霍亂脈浮洪可救;

白話文:

將中藥煎煮沸騰後,稍等冷卻一點再服用。也可以這樣做。 【診脈方法】,《得效》一書說:霍亂病人的脈搏浮腫而脹大,表示病情可以挽救;

微遲而不語,氣少,難治。丹溪曰:脈多尖或絕。《醫鑑》曰:脈代者霍亂,

代而亂者亦霍亂。又關脈滑為霍亂吐利,又滑而不勻,必是霍亂吐利,脈代勿訝。

《脈訣》曰: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兇斷。《正傳》曰:

脈微澀或代散,或隱伏,或虛大,或結促,不可斷以死,脈亂故也。又曰:

浮大而洪者為可救,微弱而遲者為難救。 【霍亂所由】,經曰:五鬱之發,

發病嘔吐,霍亂注下。又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曰:歲土不足,

風乃大行,民病飧洩,霍亂體重腹痛,筋骨搖並。啟元子曰:皆脾熱所生也。

白話文:

患者說話遲緩,氣息微弱,難以治療。丹溪認為,脈象多呈現尖細或消失。醫鑑指出,脈象代替的,是霍亂;代替且混亂的,也是霍亂。關脈滑利,代表霍亂吐瀉;滑利但不均勻,也一定是霍亂吐瀉,脈象代替不必驚訝。《脈訣》記載,脈象滑數代表嘔吐,代替代表霍亂,微滑代表生機,澀數代表凶險。《正傳》指出,脈象微澀或代替散亂,或隱伏不明,或虛大無力,或結促不順,不可斷定為死亡,這是脈象混亂所致。又說,脈象浮大而洪盛,可以救治;微弱而遲緩,則難以救治。霍亂的病因,經書記載,五鬱積聚,發病時嘔吐,霍亂則會腹瀉。又說,太陰經所至之處,會出現腹脹,霍亂則會吐瀉。又說,歲土不足,風氣盛行,百姓會患上飧洩,霍亂則會導致腹痛體重,筋骨痠軟。啟元子認為,這些都是脾胃熱盛所致。

《入門》曰:霍亂多責於熱,故夏秋為盛,寒月亦由伏暑。

【霍亂證治】,《入門》圃: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

邪在中焦,吐利並作。輕者只曰吐利,重者乃曰霍亂,以揮霍變亂也,

甚則轉筋入腹必死。《得效》曰:人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生冷過多。

起居失宜,露臥當風,使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睥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

致令真邪相干,飲食變亂於腸胃之間,心腹疼痛。發作吐利,或兼發熱,頭疼體痛,

心腹刺痛,虛煩,或轉筋拘急疼痛,或嘔而無物,或四肢逆冷,煩悶昏塞而欲死。

白話文:

《入門》提到:霍亂通常歸咎於熱氣,因此夏季和秋季是高發季節,冬季也有因伏暑而引起的。

「霍亂的診斷與治療」,《入門》指出:如果邪氣停留在上焦,就會出現嘔吐但無法排便的情況;若邪氣停留在下焦,則會表現為腹瀉但沒有嘔吐;當邪氣進入中焦時,嘔吐和腹瀉會同時發生。輕微的症狀僅表現為嘔吐和腹瀉,嚴重的則稱為霍亂,因為這代表了體內的邪氣快速地擾亂了正常的運行。病情加重到一定程度,若腹瀉轉為抽筋,則預示著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得效》進一步說明:人的五臟六腑,若冷熱失調,飲食無度,食用了過多的生冷食物,生活習慣不合適,夜晚睡覺時受風吹,導致風冷之氣聚集在三焦(體內的三個主要器官區域),然後傳遞至脾和胃,使得脾和胃受到冷氣影響,無法有效消化食物。這會造成真正的邪氣與真實的體質相互幹擾,在腸胃間引起飲食的混亂,導致心腹疼痛。當這些問題發作時,可能會出現嘔吐和腹瀉,伴隨有發熱、頭痛、全身痠痛、心腹刺痛、情緒不安、或者肌肉抽搐疼痛,也可能四肢冰涼、煩躁、意識模糊,甚至有死亡的跡象。

海藏曰:凡霍亂,渴為熱,不渴為寒。《千金方》曰:陽明屬胃大腸,以養宗筋,

吐瀉津液暴亡,宗筋失養,輕者兩腳轉筋而已,重者遍體轉筋入腹,手足逆冷,

危甚風燭矣,倉卒間,急以鹽填臍中,炮艾不計壯數,雖已死,而胸中有暖氣者立省,

白話文:

海藏說:凡是霍亂,口渴的是熱證,不渴的是寒證。《千金方》說:陽明經主管胃和大腸,負責滋養宗筋。

如果嘔吐腹瀉,津液大量流失,宗筋就會缺乏滋養。輕則兩腿抽筋,重則全身抽筋,蔓延到腹部,手腳冰冷,情况危急,就像風中之燭。

遇到這種情況,要趕緊用鹽填滿肚臍,用艾灸灸足三里,不論灸多少壯,即使病人已經昏迷,只要胸部還有暖氣,就會馬上醒過來。

急用木萸散,木瓜、食鹽、吳萸各五錢同炒,加茴香,蘇葉、甘草煎服,

白話文:

緊急情況下使用木萸散:

  • 木瓜、食鹽、吳茱萸各 5 錢,一起炒製
  • 加入茴香、蘇葉、甘草煎服

再研蒜塗兩足心,雖昏危入腹者亦效。 【霍亂不治證】,《綱目》曰:

霍亂轉筋入腹,四肢厥冷,氣欲絕,如脈洪大可治,脈微而舌卷囊縮不治。

《得效》曰:兼喘煩躁者不治,脈微遲氣少不語難治。《入門》曰:

大渴大躁大汗遺尿者死,回生散救之。《回春》 曰:乾霍亂吐瀉不得,胸腹脹硬。

而冰片黑,手足冷過腕膝,六脈伏絕,氣喘急,舌短囊縮者死。

治霍亂方二十六,,

白話文:

將蒜頭研磨成泥狀塗抹在雙腳心,即使昏迷危重、霍亂已經深入腹部的患者也能奏效。霍亂伴隨抽筋、腹痛,四肢冰冷、呼吸微弱,如果脈象洪大有力,還可以治療,但如果脈象微弱、舌頭捲縮,就無藥可救了。另外,伴隨喘息煩躁、脈象微弱遲緩、呼吸微弱且不說話的患者也難以治癒。如果患者出現口渴、躁動、大量出汗、尿失禁等症狀,就會死亡,需要使用回生散來搶救。乾霍亂患者出現嘔吐腹瀉不止、胸腹脹硬,並且冰片呈現黑色、手腳冰冷超過手腕和膝蓋、六脈全無、呼吸急促、舌頭短小捲縮的,也難以挽回。治療霍亂的方劑有二十六種。

蘇合丸,,〔總治〕,白朮 青木香,犀角 香附 安息香 朱砂訶子 檀香,沉

白話文:

蘇合丸

功效 :綜合治療各種疾病

組成

  • 白朮
  • 青木香
  • 犀角
  • 香附
  • 安息香
  • 硃砂 *訶子
  • 檀香
  • 沉香

香 麝香 丁香 冰片 蓽撥 燻陸香,蘇合香各一兩 共為末,用安息香熬膏,

並蘇合香油蜜丸,彈子大,蠟封。

白話文:

將麝香、丁香、冰片、蓽撥、燻陸香、蘇合香各一兩,研磨成細末,用安息香熬製成膏狀。

藿香正氣散,,〔又〕,藿香 白芷,紫蘇 茯苓 大腹皮 厚朴 陳皮 白朮,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中所含藥材:藿香、白芷、紫蘇、茯苓、大腹皮、厚朴、陳皮、白朮。

桔梗 半夏 甘草

來複丹,,〔又〕,倭硫黃 硝石 青皮 陳皮 元精石 五靈脂 醋糊丸,

每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附子理中湯,,〔陰盛〕,附子 人參,白朮 甘草 乾薑

四逆湯,,〔又〕,附子 乾薑 甘草,,黃連香茹飲,,〔因暑〕,黃連 香茹,

扁豆,厚朴 甘草

除濕湯,,〔因濕〕,蒼朮 藁本 羌活 防風 升麻 柴胡

六和湯,,〔食冷〕,香茹 砂仁 半夏 人參 杏仁 赤苓 甘草 木瓜 厚朴

,扁豆 藿香

香砂枳朮丸,,〔食滯〕,木香 砂仁,枳殼 白朮

白話文:

桔梗、半夏、甘草製成複丹,另可用倭硫黃、硝石、青皮、陳皮、元精石、五靈脂混合醋糊成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若體虛陰盛,可用附子、人參、白朮、甘草、乾薑製成附子理中湯。

若體寒,可用附子、乾薑、甘草製成四逆湯。

若因暑氣導致身體不適,可用黃連、香茹、扁豆、厚朴、甘草製成黃連香茹飲。

若因濕氣導致身體不適,可用蒼朮、藁本、羌活、防風、升麻、柴胡製成除濕湯。

若因食用寒涼食物導致身體不適,可用香茹、砂仁、半夏、人參、杏仁、赤苓、甘草、木瓜、厚朴、扁豆、藿香製成六和湯。

若因飲食積滯導致身體不適,可用木香、砂仁、枳殼、白朮製成香砂枳朮丸。

七氣湯,,〔情鬱〕,半夏 厚朴 白芍 茯苓 人參 桂心 紫蘇 橘紅

平胃散,,〔轉筋〕,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建中湯,,〔回陽〕,白芍 桂枝 生薑 甘草 黑棗 飴糖

香茹散,,〔妊娠〕,黃連 香茹 厚朴 甘草。

五苓散,,〔產後〕,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 肉桂

理中湯,,〔又〕,人參 白朮 甘草,生薑

二陳湯,,〔乾霍亂〕,茯苓 半夏,陳皮,甘草

回生散,,〔吐瀉過多〕,藿香 陳皮各五錢

加味薑附湯,,〔又〕,炮薑 附子,人參各一錢半 炙草七分

白話文:

七氣湯用於情鬱,包含半夏、厚朴、白芍、茯苓、人參、桂心、紫蘇和橘紅。平胃散用於轉筋,包含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建中湯用於回陽,包含白芍、桂枝、生薑、甘草、黑棗和飴糖。香茹散用於妊娠,包含黃連、香茹、厚朴、甘草。五苓散用於產後,包含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肉桂。理中湯用於其他情況,包含人參、白朮、甘草和生薑。二陳湯用於乾霍亂,包含茯苓、半夏、陳皮、甘草。回生散用於吐瀉過多,包含藿香和陳皮各五錢。加味薑附湯用於其他情況,包含炮薑、附子、人參各一錢半,炙草七分。

麥門冬湯,,〔煩渴〕,麥冬二錢 陳皮 半夏 白朮 茯苓各一錢 小麥半合,

人參 甘草各五分 薑三片 烏梅一個 一名九君子湯。

白話文:

麥門冬湯

適用症狀: 口乾舌燥

組成:

  • 麥冬 2 錢
  • 陳皮 1 錢
  • 半夏 1 錢
  • 白朮 1 錢
  • 茯苓 1 錢
  • 小麥 半合

茯苓白朮散,,〔又〕,滑石一兩 寒水石 石膏 澤瀉 甘草各五錢 白朮 茯

苓 人參 桂枝各二錢半 每末三錢,開水下,薑湯亦可。

此方兼治中暑霍亂。

白話文:

茯苓白朮散:

滑石 一兩 寒水石 五錢 石膏 五錢 澤瀉 五錢 甘草 五錢 白朮 五錢 茯苓 五錢

參胡三白湯,,〔虛煩〕,人參五分,柴胡 白朮 白茯苓 白芍 當歸 陳皮,

麥冬 山梔 甘草各八分 五味子十粒 薑二片 烏梅一個 燈心一圈

白話文:

參胡三白湯

**病症:**虛煩

藥方:

  • 人參五分
  • 柴胡
  • 白朮
  • 白茯苓
  • 白芍
  • 當歸
  • 陳皮

既濟湯,,〔又〕,麥冬二錢 人參,竹葉 炙甘草 半夏 附子各一錢 薑五片

,粳米百粒

白話文:

既濟湯

材料:

  • 麥冬:二錢
  • 人參:一錢
  • 竹葉:一錢
  • 炙甘草:一錢
  • 半夏:一錢
  • 附子:一錢
  • 生薑:五片

加減正氣散,,〔不伏水土〕,蒼朮二錢 厚朴 藿香 陳皮 砂仁 香附 半夏

白話文:

加減正氣散(專治水土不服)

  • 蒼朮:二錢
  • 厚朴
  • 藿香
  • 陳皮
  • 砂仁
  • 香附
  • 半夏

,甘草各一錢 薑二片 棗一枚 燈心十根

大半夏湯,,〔船車暈〕,半夏 陳皮,赤苓各二錢半 薑五片

鹽湯探吐法,,〔吐法〕,用極鹹鹽湯三碗,熱飲一碗,指探令吐,

不吐再服一碗,吐訖仍飲一碗,三吐乃止。此法極良,不傷人。

地漿法,,〔總治〕,於牆陰掘地約二三尺部,入新汲水攪之,澄清服一杯,

既取土氣安養中宮,又取牆陰無燥熱氣,又取新汲水能解熱鬱,說陰中之陰,

能治陽中之陽也。

諸痿,熱傷血脈病也。說火熱之邪傷及血脈,皆能發為經筋、骨髓、血脈、肌肉、

皮毛之痿。然其病之源,則以肺為主,以肺燥居土,主氣畏火,而行治節,

白話文:

甘草一錢,薑兩片,棗一個,燈心十根。

半夏湯,治船車暈,半夏、陳皮、赤苓各二錢半,薑五片。

鹽湯探吐法,用極鹹鹽湯三碗,熱飲一碗,指探令吐,不吐再服一碗,吐訖仍飲一碗,三吐乃止。此法極良,不傷人。

地漿法,於牆陰掘地約二三尺,入新汲水攪之,澄清服一杯,既取土氣安養中宮,又取牆陰無燥熱氣,又取新汲水能解熱鬱,說陰中之陰,能治陽中之陽也。

諸痿,熱傷血脈病也。說火熱之邪傷及血脈,皆能發為經筋、骨髓、血脈、肌肉、皮毛之痿。然其病之源,則以肺為主,以肺燥居土,主氣畏火,而行治節,

必金清而後氣行,充於一身之筋骨血肉皮毛間,何至於痿。若起居失度,嗜欲無端,

飲食非宜,以致火動,熱邪乘金,肺先受剋,內則葉焦,外則皮毛虛弱,

由是而著於筋脈骨肉,則病生痿跫。所以然者,肺為諸臟之長,又為心說,

一切起居嗜欲飲食,皆足傷氣,氣傷即肺受之而亦傷,且心火上乘肺氣虛而受其乘,

必金病為喘鳴,金失清肅,火留不去,故肺熱葉焦,五臟因肺熱自病,氣不行,

發為痿跫也。乃古人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經云:真氣與谷氣並而充身。又云:

陽明為藏府之海,陽明虛,則五藏無所稟,不能行氣血濡筋骨利關節,

白話文:

肺氣清淨才能使氣血運行,充盈全身筋骨血肉皮毛,怎麼會出現痿病呢?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貪慾無度,飲食不當,導致火氣旺盛,熱邪侵犯肺金,肺部首當其衝,內則肺葉受損,外則皮毛虛弱,進而影響筋脈骨肉,就會產生痿病。這是因為肺是五臟之首,也是心的輔助,所有生活起居、嗜慾、飲食,都足以損傷氣血,氣血受損就會傷害肺,而心火旺盛也會乘虛而入,進而傷害肺氣。肺病就會出現喘鳴,肺氣失去清肅功能,火氣無法消退,導致肺熱肺葉受損,五臟因肺熱而生病,氣血無法流通,就形成痿病。古人治療痿病只針對陽明經的原因是:經書記載,真氣和谷氣共同充盈全身。陽明經是臟腑之海,陽明經虛弱,五臟就無所依憑,無法運行氣血滋養筋骨,舒筋活絡,就會出現痿病。

故肢體中隨其不得受水谷氣處而成痿。又云:衝為十二經之海,主滲灌溪谷,

與陽明合於宗筋,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絡於督脈,陽明虛則宗筋緩,

故足痿不用。統觀經旨,欲除肺熱,必先除陽明之熱,而養其陰,調其虛實,

和其逆從,斯宗筋潤,筋骨束,機關利,而病已也。試舉五臟所生痿病言之,經曰:

肺氣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而行痿蹩。說肺痿者,皮毛痿也;躄者,

白話文:

因此身體的肢體中,如果有些部位不能得到水谷之氣的滋養,就會形成痿證。又說,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主要功能是滲灌到各個空隙和骨節之間。

衝脈與陽明經在宗筋處相合,而陽明經是這些經脈中的領導者,它們都屬於帶脈並且連接於督脈。如果陽明經虛弱,宗筋就會鬆弛,所以會導致腳部痿弱無法正常使用。

總結經典的意思,想要消除肺部的熱,必須先消除陽明經的熱,並且滋養陰液,調理虛實,使之順暢,這樣宗筋就能得到滋潤,筋骨也能收縮有力,關節靈活,疾病就能痊癒了。以五臟所引起的痿病來說,經典上提到:

肺氣過熱,會使肺葉乾燥,皮毛變得脆弱且緊薄,因而產生行走時的痿弱症狀。所謂的肺痿,指的是皮毛的痿弱;而所謂的躄,是指行走困難。

足弱不能行也(宜犀角桔梗湯。)經又曰: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

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說心痿者,脈痿也。下脈指三陰在下之脈。

白話文:

足部虛弱而不能行走(可以用犀角桔梗湯治療)。《黃帝內經》中又說:心氣過熱,下脈就會虛弱而上衝,上脈就會虛弱。

樞折挈者,四肢關節之處,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脛縱者,縱緩也(宜鐵粉丸。

白話文:

樞折挈者,指四肢關節部位,就像門軸折斷而無法承重。脛縱者,指筋腱鬆弛無力(應使用鐵粉丸治療)。

)經又曰:膽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縱而攣,發為筋痿。說肝痿者,

筋痿也。膽附於肝,肝熱則膽洩,故口苦。筋膜受熱則血液乾,

白話文:

經典上又說:當膽氣過熱時,會出現膽汁外溢,導致口中有苦味,同時筋膜會變得乾燥。筋膜乾燥會使筋肉鬆弛並發生痙挛,進而形成筋痿。所謂的肝痿,其實就是筋痿。膽附屬於肝,當肝過熱時,膽汁也會外溢,因此會感到口苦。筋膜受到熱邪影響,就會使得血液乾涸。

故拘攣而為筋痿也(宜紫葳湯。)經又曰: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白話文:

因此痙攣導致肌肉萎縮(宜服用紫葳湯)。經上又說:脾胃之氣過熱,會導致胃部乾燥口渴,肌肉失去知覺,發展成肌肉萎縮。

說脾痿者,肉痿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於口,故脾熱則胃乾而渴,

且精耗而肌肉不仁也(宜二陳湯加人參、黃耆。)經又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

骨活而髓減。說腎痿者,骨痿也。腰者腎之府,腰貫脊主髓,

白話文:

脾虛弱就是肌肉無力。脾和胃之間由薄膜連接,並且通過口腔表現出來,所以脾臟熱會導致胃乾燥並感到口渴,而且精氣消耗過多,使得肌肉失去知覺(建議使用二陳湯加入人參和黃耆)。另外又說,腎臟氣血熱盛,就會造成腰部無法挺直。

骨骼活力下降並且骨髓減少。腎虛弱就是骨骼無力。腰部是腎的所在部位,腰部連接著脊椎主管骨髓。

故腎熱而見證若此也(宜金剛丸。)此五痿者,必外徵之色,肺熱色白而毛敗,

白話文:

因此,腎臟發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可以使用金剛丸治療)。這五種萎縮症,必定伴隨著外在的徵兆:肺部發熱的面色蒼白而毛髮脫落。

心熱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色蒼而爪活,脾熱色黃而肉濡,腎熱色黑而齒槁,

必然之理也。而五痿之外,又有屬濕熱者(宜加味二妙丸,

白話文:

心火旺會表現為臉色紅潤且脈絡充盈,肝火旺則臉色青綠而指甲有光澤,脾火旺則臉色發黃且肌肉柔軟,腎火旺則臉色暗黑且牙齒乾枯,這是必然的道理。而在五痿之外,還有屬於濕熱的情況(適合使用加味二妙丸)。

)有屬濕痰者(宜二陳湯加朮、黃柏、竹瀝、薑法,)有屬血虛者(宜四物湯、

白話文:

()如果屬於濕痰,(應該加入二陳湯,再加入蒼朮、黃柏、竹瀝、乾薑治療。)如果屬於血虛,(應該使用四物湯治療。)

二妙丸合用,)有屬氣虛者(宜四君子湯、二妙丸合用,再加當歸、地黃、龜板、虎骨,

白話文:

服用「二妙丸」時,如果患者屬於氣虛體質:

  • 適合搭配「四君子湯」和「二妙丸」。
  • 再加入當歸、地黃、龜板、虎骨這些藥材。

)有屬食積者(宜木香檳榔丸,)有屬死血者(宜歸梢湯,

)有屬脾氣太過者必四肢不舉(宜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有是由於食物積聚所致(建議使用木香檳榔丸治療),有是由於瘀血所致(建議使用歸梢湯治療)。

)有屬土氣不及者亦四肢不舉(宜四君子湯加當歸,)有熱而痿厥者(宜虎潛丸,

白話文:

  • 如果是屬於土氣不足的,也會導致四肢無力(宜用四君子湯加當歸)
  • 如果是因熱邪而導致的肢體萎縮和厥冷(宜用虎潛丸)

)有痿發於夏者,即俗名疰夏,另詳疰夏條(宜清暑益氣湯。)以上十證,皆痿之屬,

白話文:

在夏天發作的痿證,也就是俗稱的疰夏,請參考疰夏條(建議使用清暑益氣湯)。上述的十種證候,都屬於痿證的範疇。

非可混治也。昔東垣治痿,總以黃柏為君,黃耆為佐,而無一定之方,隨其證之為痰、

為濕、為熱、為寒、為氣、為血,各加增藥味,活潑製方,其真善於治痿者乎。

然必其人能休息精神,淡泊滋味,尤是頂門一針。另有陰痿,則由命門火衰,

白話文:

這可不能混著治療。以前東垣醫治痿症,總是把黃柏當作主藥,黃耆當作輔藥,但沒有固定的方劑,而是根據病人的症狀,是痰、濕、熱、寒、氣、血,分別添加藥味,靈活地配製藥方,這才真是善於治療痿症的人啊。

然而,病人必須能休息精神,清淡飲食,尤其要注重頭頂針灸。至於陰痿,則是由於命門火衰,……

下焦虛寒之故,另詳本條(宜鹿茸散。),,【脈 法】,《內經》曰:

白話文:

下焦虛寒的原因,請參閱本條(宜鹿茸散)。

【脈象】,《內經》說:

睥脈緩甚為痿厥。《脈經》曰:診人痿蹩,其脈虛者生,緊急疾者死。《脈訣》曰:

尺脈虛弱,緩澀而緊,病為足痛,或是痿病。子和曰:痿脈多浮而大。

,,【痿病證治】,河間曰: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由肺金本燥,燥之為病,

血衰不能養榮百骸,故手足痿弱,不能運動。猶秋金旺,則草木痿落,病之象也,

痿猶萎也。子和曰:痿之作也,皆五月六月七月之時,午者少陰君火之位,

末者濕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陽相火之分,故病痿之人,其脈脬大。丹溪曰:

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

白話文:

脈搏緩慢虛弱,很可能是痿厥。古代醫書《脈經》中說,診斷人患痿躄,脈象虛弱的可以活下來,急症的則會死亡。《脈訣》中提到,尺脈虛弱,緩慢澀滯且緊,患者會出現足痛或痿病。子和說,痿病的脈象多浮大。

痿病的病因和治療,《河間》醫書中說,痿是指手足軟弱無力,無法正常運動。這是因為肺金本性乾燥,乾燥導致的疾病,血氣不足無法滋養四肢百骸,所以手足無力,無法運動。就像秋天金氣旺盛,草木就會枯萎凋落,這就是痿病的現象。痿,就是萎縮的意思。子和說,痿病多發於五月、六月、七月,這時正值午時,是少陰君火所在的位置;末時,是濕土庚金伏火之地;申時,是少陽相火的位置,所以患痿病的人,脈象多脬大。丹溪說,肺金屬性乾燥,位於上焦,主宰氣息,害怕火;脾土屬性濕潤,位於中焦,主宰四肢,害怕木。火性向上炎熱,

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

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

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

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

治痿之法,無出於此。又曰:痿病切不可作風治,用風藥。《正傳》曰:蒼朮、黃柏,

治痿之聖藥也。又曰:肝腎俱虛,筋骨痿弱,宜加味四斤元、五獸三匱丸;濕熱痿弱,

白話文:

如果欲望沒有節制,那麼腎水就會失去滋養,心火缺少約束,而去侵犯克制它的臟器,肺受到心火的侵犯而產生熱象。

肝的特性是剛強急躁,當肺受熱時,金(肺)就失去滋養,肝木缺少約束而去侵犯克制它的臟器,脾受到肝木的侵犯而受傷。肺熱時就不能調節全身的功能,脾受傷時四肢就無法正常運作,於是各種痿弱的病症就出現了。清除心火,則肺金清爽而肝木不亢盛,脾怎麼會受傷呢;滋養腎水,則心火下降而肺金不虛弱,肺怎麼會有熱呢。胃氣充實則筋脈得到滋潤,能夠束縛骨骼並使關節靈活。

治療痿弱的方法,不出這個原則。另外說到,痿病千萬不可以當作风病來治療,不可以使用祛風藥物。《正傳》說:蒼朮和黃柏,是治療痿病的聖藥。另外提到:肝腎都虛弱,筋骨痿軟無力,應該使用加味四斤元和五獸三匱丸;濕熱導致的痿弱,應當這樣處理。

宜神龜滋陰丸、三妙丸、加味二妙丸;長夏暑濕成痿,宜健步丸、四製蒼白丸、

清燥湯。冶痿方二十一

白話文:

適合服用神龜滋陰丸、三妙丸、加味二妙丸。

長夏天氣炎熱潮濕,導致身體虛弱無力,適合服用健步丸、四製蒼白丸。

,,犀角桔梗湯,,〔肺痿〕,黃耆,石斛,天冬,麥冬,百合,山藥,犀角,通草,

白話文:

犀角桔梗湯(適用於肺癆)

組成:

  • 黃耆
  • 石斛
  • 天冬
  • 麥冬
  • 百合
  • 山藥
  • 犀角
  • 通草

桔梗,黃岑,杏仁,秦艽,,鐵粉丸,,〔心痿〕,鐵粉,銀屑,黃連,苦參 石蜜

白話文:

**桔梗:**治療咳嗽和氣喘。

黃岑: 治療熱證和黃疸。

杏仁: 治療咳嗽和喘息。

秦艽: 治療風寒濕痹。

鐵粉丸: 補血止血。

〔心痿〕: 心氣虛弱。

鐵粉: 補血。

銀屑: 治療疥瘡和皮膚病。

黃連: 治療熱證和痢疾。

苦參: 治療熱證和痢疾。

石蜜: 潤肺止咳。

龍膽草,龍齒,牛黃,秦艽,丹皮 白鮮皮 地骨皮, 紫葳湯,,〔肝痿〕,紫葳,天

白話文:

龍膽草、龍齒、牛黃、秦艽、丹皮、白鮮皮、地骨皮等藥材,配成紫葳湯,用於治療肝痿等病症。

冬,百合,杜仲 黃芩 黃連,萆薢,牛膝,防風,菟絲子 白蒺藜

,,二陳湯,,〔脾痿〕,茯苓,陳皮,半夏,甘草

白話文:

冬天:

  • 百合
  • 杜仲
  • 黃芩
  • 黃連
  • 白蘞
  • 牛膝
  • 防風
  • 菟絲子
  • 白蒺藜

金剛丸,,〔腎痿〕,萆薢,杜仲 肉蓯蓉 菟絲子等分 灑煮豬腎,打泥為丸。

白話文:

金剛丸

功效: 治療腎虛

成分: 萆薢、杜仲、肉蓯蓉、菟絲子(等分)

製法: 將豬腎洗淨、切塊;將中藥材碾碎成粉末;將粉末灑在豬腎上,加水煮熟;煮好後,撈出豬腎,搗碎成泥;將藥泥搓成丸子。

加味二妙丸,,〔因濕〕,歸梢 防己,草解 蒼朮 黃柏 牛膝 龜板

四物湯,,〔血虛〕,川芎 白芍 當歸 生地

二妙丸,,〔又〕,蒼朮 黃柏

四君子湯,,〔氣虛〕,人參 茯苓,白朮 甘草

木香檳榔丸,,〔食積〕,木香 檳榔,白朮 枳實 陳皮 香附

歸梢湯,,〔死血〕,歸梢 赤芍 莪朮 桃仁 紅花

大承氣湯,,〔睥太過〕,大黃 芒硝,厚朴 枳實

虎潛丸,,〔痿厥〕,龜板 黃槄各四兩 熟地 知母各二兩 牛膝三兩半 陳皮

白話文:

加味二妙丸,用於治療濕氣重的病症,藥材包括歸梢、防己、草解、蒼朮、黃柏、牛膝、龜板。

四物湯,用於治療血虛的病症,藥材包括川芎、白芍、當歸、生地。

二妙丸,藥材包括蒼朮、黃柏。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氣虛的病症,藥材包括人參、茯苓、白朮、甘草。

木香檳榔丸,用於治療食積的病症,藥材包括木香、檳榔、白朮、枳實、陳皮、香附。

歸梢湯,用於治療死血的病症,藥材包括歸梢、赤芍、莪朮、桃仁、紅花。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脾胃過盛的病症,藥材包括大黃、芒硝、厚朴、枳實。

虎潛丸,用於治療痿厥的病症,藥材包括龜板、黃槄各四兩,熟地、知母各二兩,牛膝三兩半,陳皮。

七錢 乾薑五錢 白芍一兩半 鎖陽 虎骨,當歸各一兩 加附子更妙。酒糊丸。

白話文:

乾薑:七錢 白芍:五錢 鎖陽:一兩半 虎骨、當歸:各一兩 加上附子更有效。 將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粉,用酒調成糊狀,製成丸劑。

治痿厥如神。

清暑益氣湯,,〔疰夏〕,黃耆 升麻,蒼朮 白朮 人參 神麯 澤瀉 陳皮

黃柏 當歸 麥冬,乾薑 青皮 五味子 炙甘草

加味四斤元,,〔肝腎虛〕,酒牛膝兩半 川烏 虎脛骨 肉蓯蓉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五錢 蒸木瓜一個,搗如泥,和酒糊丸,溫酒或淡鹽湯下七十丸。

白話文:

治療痿厥症狀如同神效。清暑益氣湯適合夏季暑濕侵襲所致的病症,方劑包含黃耆、升麻、蒼朮、白朮、人參、神麴、澤瀉、陳皮、黃柏、當歸、麥冬、乾薑、青皮、五味子、炙甘草。若患者伴隨肝腎虛弱,可加味四斤元,方劑包含酒牛膝、川烏、虎脛骨、肉蓯蓉、乳香、沒藥。將木瓜蒸熟後搗成泥,加入酒糊成丸,溫酒或淡鹽湯服用,每次七十丸。

五獸三匱丸,,〔又〕,鹿茸酥炙、血竭、虎脛骨酥炙、牛膝酒浸、

白話文:

五獸三匱丸:

此外,(可用)鹿茸(酥炙)、血竭、虎脛骨(酥炙)、牛膝(浸於酒)。

金毛狗脊燒去毛各一兩,共為末,即五獸也。另用附子一個去皮臍,去中心,

入朱砂細末一兩填滿,木瓜一個,去皮去中心,入附子於內,以附子末說口,

白話文:

將金毛狗脊燒掉毛的部分,各取一兩,研磨成粉末,這就是五獸的成分。另外使用一個附子,去掉外皮和頂端,挖去中心部分,

然後填入一兩的朱砂細末,再取一個木瓜,去掉外皮和中心,把處理好的附子放進去,用附子磨成的粉末封住開口。

即三匱也。卻以三匱正坐於磁缸內,重湯蒸極爛,和五獸末搗丸,木瓜酒下。

白話文:

就是三個缺口。把它放在陶瓷容器裡,加水蒸煮到極爛,混入五種動物的粉末搗成丸子,用木瓜酒送服。

血竭一名麒麟竭。

神龜滋陰丸,,〔濕熱〕

龜板酥炙四兩 鹽黃柏 鹽知母各二兩 五味子 杞子,鎖陽各一兩 乾薑五錢

酒糊丸,鹽酒下。此治膏粱之人濕熱傷腎,腳膝痿弱。

三妙丸,,〔又〕,製蒼朮六兩、酒黃柏四兩 牛膝二兩 此治濕熱下流兩腳,

麻木痿弱,或如火烙之熱,皆濕熱也。

健步丸,,〔長夏暑濕〕,防己一兩,羌活 柴胡 滑石 酒花粉 炙甘草各五錢,

白話文:

血竭又名麒麟竭。神龜滋陰丸是用來治療濕熱的,由龜板酥炙四兩、鹽黃柏、鹽知母各二兩、五味子、杞子、鎖陽各一兩、乾薑五錢製成,酒糊丸,鹽酒服用。此藥治膏粱之人濕熱傷腎,腳膝痿弱。三妙丸也是治療濕熱的,由製蒼朮六兩、酒黃柏四兩、牛膝二兩製成,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痿弱,或如火烙之熱,皆濕熱也。健步丸則是治療長夏暑濕的,由防己一兩、羌活、柴胡、滑石、酒花粉、炙甘草各五錢製成。

防風 澤瀉各三錢 苦參 川烏各一錢 肉桂五分 酒糊丸,蔥白、荊芥湯下。

白話文:

防風和澤瀉各使用 3 錢,苦參和川烏各使用 1 錢,肉桂使用 5 分,做成藥丸,用米糊包裹。服用時,用蔥白和荊芥煎成的湯送服。

四製蒼白丸,,〔又〕,黃柏二斤,以人乳、童便、米泔各浸八兩,酥炙八兩,

浸炙各宜十三次,蒼朮八兩用川椒、補骨脂、川芎、五味子各炒二兩,揀去諸味,

只取柏朮蜜丸,早酒、午茶、晚白湯,各下三五十丸。

清燥湯,,〔又〕

黃耆 白朮各錢半,蒼朮一錢 陳皮 澤瀉各七分 赤苓 人參,升麻各五分

生地 當歸 豬苓 麥冬 神麯 甘草各三分 黃連 黃柏 柴胡各二分,

五味子九粒 水煎服。

白話文:

四製蒼白丸

配方:

  • 黃柏:二斤,以人乳、童便、米泔各浸八兩,酥炙八兩。
  • 蒼朮:八兩,用川椒、補骨脂、川芎、五味子各炒二兩,揀去諸味。

製法:

  1. 黃柏浸泡人乳、童便、米泔水,並酥炙,共需重複十三次。
  2. 蒼朮與川椒、補骨脂、川芎、五味子一同炒製,去除諸味。
  3. 以黃柏、蒼朮製成蜜丸。

服用方法:

  • 早上用酒、中午用茶、晚上用白湯各服用三、五十丸。

清燥湯

配方:

  • 黃耆、白朮各錢半
  • 蒼朮一錢
  • 陳皮、澤瀉各七分
  • 赤苓、人參、升麻各五分
  • 生地、當歸、豬苓、麥冬、神麯、甘草各三分
  • 黃連、黃柏、柴胡各二分
  • 五味子九粒

製法:

  •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

註解:

  • "錢"、"分"為古代重量單位,古今換算略有差異。
  • "酥炙" 指用油脂加熱藥材的方法,可增強藥效。
  • "揀去諸味" 指去除炒製過程中產生的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