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諸氣,肺病也。經曰:肺主氣。又曰:諸氣皆屬於肺。凡人清純元氣,與血流行,
循環無端,若衝擊橫行於臟腑間,而為痛、為痞滿、為積聚等病者,氣失其平也。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極則伏。若感氣,肺脈必洪大。若動怒,肝脈亦必洪。
軒岐分九氣,喜怒勞思悲恐驚寒暑,喜則氣緩,怒則氣逆,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悲則氣沮,恐則氣凝,驚則氣亂,寒則氣收,暑則氣泄。又喜恐驚屬心腎膽,
過則耗散真氣,怔忡、健忘、失志,不足諸證作。怒憂思屬肝脾肺,過則鬱抑邪氣,
癲狂、噎膈、腫脹、疼痛,有餘諸證作(以上諸症治法,詳本條內。)法宜高者抑之,
白話文:
肺是人體氣的根本,所有氣都與肺相關。人體的清純元氣與血液循環流動,如果衝撞橫行於臟腑之間,就會導致疼痛、痞滿、積聚等疾病,這是氣失衡所致。如果脈象沉,就代表氣極而伏藏;如果感受外邪,肺脈就會洪大;如果生氣,肝脈也會洪大。
根據古人的理論,人體有九種氣,分別對應喜怒勞思悲恐驚寒暑,喜則氣緩,怒則氣逆,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悲則氣沮,恐則氣凝,驚則氣亂,寒則氣收,暑則氣泄。其中,喜恐驚屬於心、腎、膽,過度則耗散真氣,出現心悸、健忘、失志等不足症狀。怒憂思屬於肝、脾、肺,過度則鬱抑邪氣,出現癲狂、噎膈、腫脹、疼痛等有餘症狀。治療這些症狀,應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例如高者抑之。
下者與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驚蓄平之,勞者和之,然後諸氣可得而治也。
古人云:人有病在七情,非藥可治也,還即以情治之。此旨甚微。醫者亦所宜審,
如恐可治喜,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悲可治怒,以愴悴甘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憂,
以謔浪褻狎之言調之。怒可治思,以污辱欺妄之言觸之。思可治恐,
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此足救醫藥之所不逮者。丹溪云:氣有餘便是火。
說言邪氣有餘,非言元氣也。經云:壯火食氣。亦謂邪氣之實而壯者,能耗元氣,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驚悸者安撫之,勞累者舒緩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治療各種病症。
古人說,很多疾病源於七情不順,單靠藥物難以治癒,只能用同等的情緒來治療。這句話意味深長,醫生應該謹慎對待。
例如,恐懼可以用死亡的威脅來治療,悲傷可以用悲痛哀傷的話語來治療,喜悅可以用戲謔調笑的話語來治療,憤怒可以用侮辱欺騙的話語來治療,憂愁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话语來治療。這些方法可以彌補藥物治療的不足。
丹溪先生說:“氣有餘便是火”,指的是邪氣過盛,而不是指元氣過盛。經書中說:“壯火食氣”,也是指邪氣旺盛,能耗損元氣。
宜稍清之,使有餘之邪,不為元氣之害(宜黃岑、山梔、黃連、生地、黃柏、連翹等。
)但苦寒之藥,施於邪氣有餘者方可,若元氣不足,邪氣有餘,苦寒之品,最傷脾胃,
白話文:
適當地清熱利濕,避免餘邪對元氣造成損害。(推薦使用黃岑、山梔子、黃連、生地黃、黃柏、連翹等藥材。)
切勿妄投。總之,用藥有四法:氣虛當補(宜人參、黃耆、白朮、茯苓、河車、炙草,
白話文:
不要輕率地使用藥物。總而言之,用藥有四個原則:
- 氣虛應當補氣(可以使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鹿茸、炙甘草)。
)氣升當降(宜蘇子、橘紅、烏藥、枇杷葉,重則降香、沉香,)氣逆當調(宜木香、
白話文:
-
**氣上浮而下沉不足(宜用蘇子、橘紅、烏藥、枇杷葉,嚴重者加降香、沉香):**表示氣機運行不暢,氣上逆而下沉不足,宜用理氣化痰、降逆止咳的藥物。
-
**氣逆而上行(宜用木香):**表示氣機運行失常,氣反逆上行,宜用理氣疏肝、降氣止逆的藥物。
白蔻仁、砂仁、香附、陳皮,)氣實當破(宜枳殼、枳實、青皮、檳榔、厚朴。
白話文:
白蔻仁、砂仁、香附、陳皮,這些藥材適合用於治療氣機壅滯的情況(宜用枳殼、枳實、青皮、檳榔、厚朴)。
)循是四法,再能各因病症而治之,自無不效矣。所謂病因若何?
有病人自覺冷氣從下而上者,非真冷也,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陽亢陰微:
白話文:
遵循這四種方法,再能根據不同的病症來治療,自然都會有效果。所謂的病因是怎麼樣呢?
有的病人自己感覺到冷氣從下往上走,這不是真的冷,而是往上走的氣從肝臟出來,其中夾帶著相火,呈現陽氣過亢而陰氣微弱的狀態。
火極似寒者(宜六味丸。)有氣結。痰在喉間吞吐不得,膈痞嘔惡者(宜四七湯。
)有氣虛,胸中虛痞喜按者(宜補中益氣湯。)有氣逆,上盛下虛,
白話文:
火氣過旺而表現得很像寒氣的(適合服用六味丸)。有氣結。痰卡在喉嚨裡吞不下去,胸膈痞悶嘔吐的(適合服用四七湯)。
痰盛胸嗌者(宜蘇子降氣湯。)有氣逆,肋滿積聚脹痛者(宜沉香化氣丸。)有氣收,
胸寒上喘,腹脹不和者(宜分氣紫蘇飲。)有氣不宣流,
白話文:
痰液多,胸中和喉嚨不適(可以用蘇子降氣湯)。有氣逆,肋骨部位脹滿疼痛(可以用沉香化氣丸)。有氣收縮,
成瘡癤並挫閃腰肋痛者(宜復元通氣散。)有氣聚而不得散者(宜大七氣湯。
)有昏迷痰塞,牙緊似中風,但身冷無汗者,急以蘇合丸灌之。
白話文:
-
生成瘡膿並伴有挫閃腰肋疼痛者(宜用復元通氣散)
-
有氣體積聚而無法疏散者(宜用大七氣湯)
再依次服藥(次宜順氣散,再次宜調氣散。)如餘痰末平,再換方藥治(宜星香散。
白話文:
依次服用藥物(先服「順氣散」,再服「調氣散」)。如果還有餘痰未平,再更換方藥治療(服用「星香散」)。
)一切氣鬱,總宜以化滯為主(宜木香化滯湯。),,【脈 法】,仲景曰:
白話文:
所有氣滯的情況,總的原則是化解滯氣為主。(可以用木香化滯湯。)
脈法部分,
仲景說:
脈浮而汗出如珠者,衛氣衰也。又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
又曰: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脈經》曰:
白話文:
脉浮且出汗如珠的情况,是卫气衰弱。又说:寸口脉微弱且涩,微弱表示卫气衰减,涩则表示营气不足。
又说:趺阳脉微弱且紧,紧则表示寒证,微弱则表示虚证,微弱与紧相结合,则会出现气短。《脉经》说:
寸口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蜘蛛絲者,陰氣衰。又曰:代者氣衰,
白話文:
寸口脈
- **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弱
- **縈縈如蜘蛛絲者:**陰氣衰弱
又說:
- **代者氣衰:**呼吸淺弱,表示氣息衰弱
細者氣少,浮而絕者氣欲絕。《脈經》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
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又曰:脈沉細動,皆氣痛症。心痛在寸,腹痛在關,
下部在尺,脈象顯然。,【氣為諸病】,子和曰:諸病皆生於氣。諸痛皆因於氣。
《回春》曰:風傷氣者為疼痛,寒傷氣者為戰栗,濕傷氣者為腫滿,燥傷氣者為閉結。
《直指》曰:人有七情,病生七氣,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故調氣必先豁痰,
白話文:
脈象細弱表示氣不足,浮而斷斷續續則表示氣快要耗盡。《脈經》說:摸到脈搏沉於深處,就知道是氣虛。氣虛到極點就會沉伏,難以治療。如果脈搏沉而滑,表示氣虛同時伴有痰飲。又說:脈搏沉細而跳動,都是氣痛的徵兆。心痛在寸關尺的寸位,腹痛在關位,下部疼痛在尺位,脈象很明顯。氣是萬病之源,子和說:所有疾病都源於氣虛,所有疼痛都是氣虛導致。
《回春》說:風邪傷氣會導致疼痛,寒邪傷氣會導致戰栗,濕邪傷氣會導致腫脹,燥邪傷氣會導致閉塞。《直指》說:人有七種情志,病生七種氣,氣鬱結就會產生痰,痰多就會使氣更鬱結,所以調氣必須先化痰。
如七氣湯以半夏主治,官桂佐之,說良法也。又曰:七氣相干,痰涎凝結,如絮如膜,
白話文:
七氣湯用半夏為主要藥材,輔佐官桂,這是一個好方法。又說:七氣互相影響,痰液凝結,就像棉絮或薄膜一樣。
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或中滿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膈,曰氣滯,曰氣秘,
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疝癖癥瘕,心腹塊痛,發則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
當治以七氣湯、四七湯。,【氣逸則滯】,《入門》曰:凡人逸則氣滯,亦令氣結。
白話文:
感覺喉嚨像是卡了梅核,吞嚥困難,胸口悶脹,吃東西覺得噎住,呼吸急促,這就是氣膈、氣滯、氣秘、氣中,甚至演變成五積六聚、疝氣、癥瘕、心腹疼痛,發作時痛不欲生,幾乎無處不痛。應該用七氣湯、四七湯治療。人如果過於勞逸,就會導致氣滯,造成氣結。
輕者行動而癒,重者橘皮,一物湯。,【氣不足病】,《靈樞》曰:邪之所在,
白話文:
輕微的(病症)活動一下就能痊癒,嚴重的(病症)出現橘皮樣(皮膚),用「一物湯」對症治療。
《靈樞》上記載:邪氣存在的地方,
皆為不足。放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鳴,頭為之傾,目為之滿。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腸為之鳴。下氣不足,乃為痿厥心悗。,【氣絕候】,《靈樞》曰: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連,目連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死矣。
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又曰:六腑氣絕於外者,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
又曰: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
身色必黃,脇下溫,心下熱。 中氣 暴病也。凡人暴喜傷陽,暴怒傷陰,
白話文:
全身氣血不足,就會出現各種症狀:呼吸氣短,腦部供血不足,耳朵發出耳鳴,頭昏眼花,眼睛模糊。中焦氣血不足,則大小便失調,腸鳴腹痛。下焦氣血不足,則四肢無力,心神不寧。
當五臟陰氣全部耗盡時,眼球會轉動,眼皮會閉合,這表示命不久矣,離死亡時間不遠了。
當六腑陽氣全部耗盡時,陰陽失衡,毛孔大開,大量出汗,預示著早晨判斷晚上會死,晚上判斷早晨會死。
六腑的陽氣耗盡於外,就會出現腳抽筋。五臟的陰氣耗盡於內,就會出現腹瀉不止,嚴重者還會出現手腳麻木。
如果陽氣先耗盡,陰氣後耗盡,人死後身體會呈現青色。如果陰氣先耗盡,陽氣後耗盡,人死後身體會呈現黃色,腋下溫熱,心口發熱。
中焦氣血不足,容易導致暴病。一般來說,過度喜悅傷陽氣,過度憤怒傷陰氣。
憂愁怫意,氣多厥逆,皆能致中氣之病,要惟忿怒為尤甚。說怒則氣惟一往,
有升無降,便覺痰涎壅塞,牙關緊閉,一時昏倒,不省人事,若以薑湯急灌之,
立時可醒。既醒之後,隨症調治,當無不痊。非若中風之病,
白話文:
憂愁、鬱悶、氣逆,這些都會導致中氣的病症,其中以憤怒最為嚴重。當人憤怒時,氣機只向上衝,沒有下降,就會感覺痰涎阻塞、牙關緊閉、昏厥失去意識。如果用薑湯緊急灌服,可以立刻清醒。清醒後,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應該都能痊癒。這和中風的病症不同。
猝難為之救治也(宜八味順氣散、木香順氣散。),,【脈 法】,《得效》曰:中風,
白話文:
如果事態緊急,難以救治(可以使用八味順氣散或木香順氣散),《得效方》說:中風,
脈浮、身溫、口多痰涎。中氣,脈沉、身涼、口無痰涎。
,,【中氣非中風可比】,《得效》曰:中風而以中氣藥治之,亦無所傷;
中氣而以中風藥治之,禍不旋踵。《入門》曰:中氣,虛者八味順氣散,實者四七湯。
《醫鑑》曰:《內經》云無故而喑,氣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複則已。
審如是,雖不服藥亦可。 上氣 肺病也。經曰:邪在肺,則寒熱上氣。又曰: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說由肺經受邪,氣道窒塞,呼多吸少,其息促急也。
白話文:
脈搏浮現、身體溫熱、口中有很多痰涎,這是中氣不足的表現。脈搏沉伏、身體冰冷、口中沒有痰涎,這是中氣充盈的表現。
中氣和中風不可混為一談,《得效》中說:中風患者用中氣藥物治療,並不會造成傷害;而中氣不足的患者如果用中風藥物治療,則會很快招致禍患。《入門》中說:中氣不足者,可用八味順氣散;中氣充盈者,可用四七湯。《醫鑑》中引述《內經》的記載,說:「無故而啞,是氣不足,不治療也能自行恢復。」這是指氣逆之症,氣血恢復正常就會痊癒。如果確實是氣逆之症,即使不服用藥物也能自行恢復。
上氣是指肺部的病症。《經》中說:「邪氣侵犯肺臟,就會出現寒熱交替和上氣。」又說:「肺臟主氣,氣有餘就會出現喘咳和上氣。」這是由於肺經受到邪氣侵犯,氣道阻塞,呼氣多於吸氣,呼吸急促。
經言所有餘,只邪氣耳(宜蘇子降氣湯、沉香降氣湯、快氣湯。
白話文:
醫書上記載,人體所患的餘疾,往往是體內有邪氣造成的(應服用蘇子降氣湯、沉香降氣湯、快氣湯等藥物)。
),,【上氣不治症】,《正傳》曰:上氣而面浮腫,肩息,脈浮大者不治。
如又加脹,則更甚矣。 下氣 腸胃鬱結病也。說惟鬱結,則腸胃之氣不能健運,
所納谷食之氣,從內而發,不得宣通,往往上行則多噫氣。上行不快,遠而下行,
因複下氣也。此下氣之常症也。經云: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
此言下氣之原由於臟病者。又云:癲癇癆瘵,若氣下泄不止。必死。以真氣竭絕,
腸胃腠理閉塞,故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
此言下氣之原由於真元虛者。經所言,俱非常病也(宜七氣湯。
),,【傷寒亦有下氣】,忡景曰:傷寒陽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必轉矢氣,
下之即愈。轉矢氣者,氣下泄也。 短氣 無氣虛乏病也,當補氣,不可瀉肺,
白話文:
《正傳》說:如果一個人上氣,而且臉部浮腫、呼吸困難、脈搏浮大,那就不治了。如果再加上腹部脹滿,就更加嚴重。下氣指的是腸胃郁結的病症。意思是說,由於腸胃郁結,導致腸胃之氣無法正常運行,所吸收的食物之氣從內部發出,無法宣泄通暢,往往向上運行就會導致打嗝。向上運行不順暢,就會向下方運行,因此就形成了下氣。這是下氣的常見症狀。經書說:「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這句話說明下氣的病因來自於臟腑病變。又說:「癲癇、癆瘵,若氣下泄不止,必死。」這是因為真氣耗竭,腸胃腠理閉塞,導致氣無法宣泄到腸胃之外,所以就從腸胃中泄出。這句話說明下氣的病因來自於真元虛弱。經書所言,都是非常嚴重的病症,應該服用七氣湯。
《傷寒論》也提到下氣,仲景說:傷寒陽明病,胃中有乾燥的糞便者,必然會轉矢氣,排泄出來就會痊癒。轉矢氣,就是氣下泄。短氣,是指氣虛乏力的病症,應該補氣,不可瀉肺。
治法無二(宜加味生脈散。)其氣出多入少者,最為難治(宜拯陰理癆湯加黃耆、白朮。
白話文:
治療方法只有兩種(適宜再加味生脈散)。氣息呼出多,吸入少的人,是最難治療的(適宜拯救陰氣的理癆湯,再加黃耆、白朮)。
),,【脈 法】,仲景曰:趺陽脈微而緊,微為虛,緊為寒,微緊相搏,為短氣。
《脈經》曰:趺陽脈浮而澀。澀則衛氣虛,虛則短氣。又曰:寸口脈沉,胸中短氣也。
,,【短氣疽治】,仲景日,平人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又曰:短氣有微飲,
當從小便去之。《入門》曰:短氣者,呼吸不相接續也。有結胸者,有停水怔忡者,
有風濕相搏者,有素弱氣虛者。大抵心腹脹滿者,為實。為邪在裡。心腹濡滿者,
為虛,為邪在表。又曰:氣散則中虛,倦怠無力,短氣不足以息,當補中益氣。
少氣 肺腎二經病也。經曰:腎生氣,腎虛則少氣,力言吸吸,骨酸懈惰,
白話文:
仲景說:趺陽脈微弱而緊,微弱代表虛,緊代表寒,微弱和緊緊相搏,則為短氣。
《脈經》說:趺陽脈浮而澀。澀則衛氣虛弱,虛弱則短氣。又說:寸口脈沉,胸中短氣也。
仲景說:普通人寒熱交加,短氣喘不過氣,這是實證。又說:短氣伴有微飲,
應該從小便排出。 《入門》說:短氣是指呼吸不連續。有結胸者,有停水心悸者,
有風濕相搏者,有天生體弱氣虛者。總之,心腹脹滿者,為實證,邪氣在裡。心腹濡滿者,
為虛證,邪氣在表。又說:氣散則中虛,倦怠無力,短氣喘不過氣,應該補中益氣。
少氣是肺腎二經的病症。經書說:腎生氣,腎虛則少氣,呼吸費力,骨酸乏力。
不能舉動。又曰:肺藏氣,肺不足則息微少氣。以是知腎虛則氣無所生,
既不尅壯氣之原,肺虛則氣無由藏,又不尅充氣之府。曰少者,獨言所剩無多,
虛虛怯怯,非如短氣之不相接續也。知此,則少氣可得而治矣(宜四君子、
白話文:
身體不能活動,這也說明了肺臟負責儲存氣息,肺氣不足就會呼吸微弱、氣息減少。由此可見,腎虛就會導致氣息缺乏來源,既無法滋養氣息的根本,而肺虛則氣息無處可藏,也無法充盈氣息的庫房。這裡所說的「少」,單指剩下的氣息不多,表現為虛弱無力,不像短氣那樣呼吸不連貫。明白了這些,少氣症就能夠得到治療(建議服用四君子湯等)。
人參黃耆湯、益氣丸。),,【少氣症狀】,東垣曰:內傷脾胃,致中氣虛少。
白話文:
使用人參黃耆湯、益氣丸等藥方治療。
症狀:
東垣先生說:長期損傷脾胃,會導致中氣虛弱,氣血不足。
易老曰:真氣虛耗,脈弱懶語。《綱目》曰: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氣逆 火病也。故《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也。又曰:何謂逆而亂?曰: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太悗悶,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仰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亂於腸胃,
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則知逆亂之故,
皆由火熱上衝,氣不得順之所致也。然則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氣,
白話文:
易老說:「真氣虛耗,脈搏虛弱,說話懶散。」《本草綱目》說:「氣虛的人,氣不足以說話。」
氣逆是火病。所以《內經》說:「凡是逆氣上衝的,都屬於火。」又說:「什麼叫做逆而亂呢?」「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著脈絡流動,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就是太過悶塞,
因此氣亂於心,就會煩躁不安,沉默寡言,仰頭靜坐。亂於肺,就會喘息咳嗽,用手按著胸口呼吸。亂於腸胃,就會出現霍亂。亂於四肢,就會出現四肢厥逆。亂於頭部,就會出現厥逆,頭重腳輕,昏倒。由此可知,逆亂的原因都是由於火熱上衝,氣機不能順暢所致。那麼治療逆氣,就只有散火,而散火一定要先降氣。」
氣降則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宜退熱清氣湯。)若火盛者,必當以清火為重,
白話文:
當氣下降時,火氣自然就會消退,火氣消退後,逆氣自然就會平復(適合用退熱清氣湯)。如果火氣旺盛,就必須以清火為首要任務。
兼以理氣,自合治法(宜滋陰降火加便香附、茯神、沉香。),,【氣逆症】,丹溪曰:
白話文:
同時調理氣血,自然符合治療方法(適當滋陰降火,並加入沉香、茯苓)。針對氣逆症,丹溪子說:
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者,此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自覺其冷,
非真冷也。又曰:氣之上逆屬陽,無寒之理,覺惡寒者,乃火極似水也。
氣鬱 內外因俱有之病也。其始或因七情,或因飲食,或因六淫,雖其端甚微,
而清濁相干,往往由氣成積,由積成痰,痰甚則氣不得宣而愈鬱,或痞或痛,
白話文:
病人自己說感覺到寒氣從下往上,這是上升之氣從肝臟發出,夾雜著相火,其熱氣很盛,所以病人才會感到寒冷,
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寒冷。又說:氣往上逆屬於陽氣,本來就沒有寒冷的道理,感到怕冷是因為火氣過盛,就好像水一樣。
氣鬱悶,是由內外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起初可能是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致,也可能是飲食不當,或受到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侵襲,雖然一開始的病因很微小,
但清氣和濁氣互相影響,往往會導致氣鬱積成痰,痰多就會阻礙氣機的宣發,使氣鬱得更厲害,最終就會出現痞塞或疼痛。
說有必至者矣(宜交感丹、木香勻氣散、降氣湯、上下分消導氣湯。
白話文:
文中提到有必須服用的藥物:
應交替服用交感丹、木香勻氣散、降氣湯、上下分消導氣湯。
),,【脈法】,《千金方》曰:諸氣逆上,脈必沉澀。
,,【氣鬱症】,《正傳》曰:氣鬱而濕滯,濕滯而成熱,故氣鬱之病,
多兼浮脹滿也。(此氣鬱條,當與諸鬱篇參看。) 氣滯澀 五臟俱有病也。
凡人之生,不外氣血,而此氣血,五臟皆兼有之。但氣為先天之用,陽也,
無形而有影;血為後天之用,陰也,有形而成質。陽常足以統陰,故血之榮活,
一隨乎氣之盛衰,氣盛則血亦榮而潤澤,氣衰則血必活而減形。甚哉,
人生之重乎氣也,說氣茍衰弱,漸必滯澀,氣既滯澀,每各隨乎所滯之臟腑而成病。
白話文:
根據《千金方》,如果氣逆上,脈象就會沉澀。《正傳》則說,氣鬱導致濕氣停滯,濕氣停滯又會化熱,所以氣鬱症通常會伴隨浮腫和脹滿。氣鬱的問題需要參考其他關於鬱症的篇章。氣滯澀代表五臟都有病。人體的生命活動都依賴氣血,而五臟都包含氣血。氣是先天的,屬於陽,無形卻有影子;血是後天的,屬於陰,有形而有質。陽氣主導陰血,所以血液的運行和滋潤程度都取決於氣的盛衰。氣旺則血也旺盛滋潤,氣衰則血也衰弱減弱。由此可見,氣對人體至關重要。如果氣衰弱,就會逐漸變得滯澀,氣滯澀後就會根據所停滯的臟腑而引發不同的疾病。
治之者,宜先其滯澀(宜調氣散、木香化滯湯,)俟宣通後,再加補益(宜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治療這種情況,應當先處理氣血不通暢的問題(可以使用調氣散或木香化滯湯)。等到氣血通暢後,再進行補氣益血的治療(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益氣丸。),,【五氣滯澀】,《保生秘要》曰:氣澀於肝,則肝氣不順,
或搠脇而疼,或成疽症,或成目疾,或成風患。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也。春月木旺,
白話文:
益氣丸。
五氣滯澀,根據《保生秘要》所述,如果氣在肝臟處不順暢,那麼肝氣就不顺畅,
可能會導致脅部疼痛,或者形成疽病,或者造成眼疾,或者引發風濕病。各種風病引起的眩暈,都和肝有關。在春天時,肝氣旺盛,
常宜噓吸為補瀉之法,和其肝氣。勿食諸肝,以免死氣入肝傷其魂也,宜燒蒼朮香,
白話文:
經常進行深呼吸來調節身體虛實,以平穩肝氣。不要食用肝臟,以免死氣進入肝臟而損傷人的精神。建議焚燒蒼朮香,以祛除邪氣。
清晨飲屠蘇酒、馬齒莧,以祛一年不正之氣。大抵陽春初升,景物融和,當眺覽園林,
白話文:
早上喝屠蘇酒、馬齒莧,可以驅除一年的邪氣。春天剛開始的時候,氣候溫和,應該出去欣賞園林美景,
尋春郊外,以暢春生之氣。氣澀於心,心為一身之主,統領血海,故心血少則神不定,
寢不安,百病集作。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當常呵以泄其火,吸以和其心,
諸心切勿食,穢氣傷我靈。夏至夜半後,地氣一陰生,大熱勿食冷,受寒霍亂侵,
白話文:
春天時節,到郊外走走,讓春天的生機舒展身心。氣血不暢會影響心臟,心臟主導著全身,統御著血液循環,所以心血不足就會心神不寧、睡眠不安,百病叢生。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過盛,要經常呵護心臟,泄去心火,舒緩心氣。心臟最怕吃生冷食物,因為濁氣會損傷精神。夏至過後深夜,地氣開始轉陰,天氣炎熱時不要吃冷食,以免受寒而引起霍亂。
更忌房中事,元炁離命門。大抵甚暑天,善於養心則無秋患,時當飲六一燈心湯、
白話文:
如果氣血凝滯在胸腔的上方,就會導致胸悶痛,(可以使用枳橘湯、清膈蒼莎丸治療) 草蔻香茹水,飽醉勿頂風前臥,慎此則無患矣。氣澀於肺。則肺氣不清,
液凝滯而生痰。諸痰臏鬱,皆屬肺上焦之疾,或傳於大腸。秋月金旺,宜常哂吸,
以和其肺氣,慎勿食諸肺,則不厭其魄。時秋初夏末,熱氣酷甚,少貪風涼,
免傷背之腧穴。中風之症,說感此也。肅殺之天,殺中有生。秋分之日,戒傷生命。
大抵萬物收斂,人心更要時守,勿為馳逞發揚。氣澀於腎,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氣弱或作腰疼,水活瞳人昏暗,兩耳難察律音。冬月水旺,常吐納,按節吹氣調和,
會意掌心,所忌須避寒冷,最宜早臥遲升。大抵冬月斂藏氣閉,至陰已極,
宜節欲養一陽之初生,說陰陽交精,子午合璧,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搖,
守此則保壽無疆。氣澀於脾,則胃口凝滯,不尅飲食,而多瀉泄。久不疏通,
成中滿之症。諸濕腫滿,皆屬於睥。四季脾居土,輕呼稍寬胸,大病須服氣,
能伏養谷神。說脾為一身之主,氣滯於內,卻內五臟之患;滯於外,防癤疥之憂。
皮裡隔膜有積熱,而內外相感,猶防疽毒,所感者七情六慾而生也。 鰲按:
《保生秘要》論五氣滯澀篇,永與醫道無關,然明乎此,亦可知百病之生,
皆由氣之滯澀。藥物外,更加調養,則病可卻而生可廷。況古云,醫道通仙道,
修仙之術,端由煉氣煉形入手,以至變化生神。而《素問》首卷,亦日恬淡無為,
斂神內守,實以靜央調養真氣。《靈樞》用針灸,亦是以行氣之法,起膏盲之疾。
可見上古醫經專從理氣治患,非徒恃土石草木之藥物己也。微哉此旨,
凡醫者病者安可略而不論,徒恃方藥乎,故附錄於此。 氣痛 三焦內外俱有病也。
人身之氣,周流不息,本無停止,多因七情六氣、飲食勞役所鬱,
以致凝滯上焦則為心胸痞痛(宜枳橘湯、清膈蒼莎丸,
)凝滯中焦則為腹脇剌痛(宜木香破氣散、撞氣阿魏丸,
白話文:
如果氣血凝滯在中焦部位,就會導致兩側肋骨下疼痛。
(應服用)木香破氣散、撞氣阿魏丸等藥物來疏通氣血。
)凝滯下焦則為疝瘕腰痛(宜四磨湯、木香檳榔丸,)凝滯於內則為癖積疼痛(宜化積丸、
白話文:
)如果凝滯在下焦就會形成疝氣和腰痛(可以使用四磨湯、木香檳榔丸來治療) 如果凝滯在內部就會形成癖積疼痛(可以使用化積丸來治療)
三稜散,)凝滯於外則為遍身刺痛,或浮腫,或䐜脹(宜流氣飲子、木香流氣飲。
白話文:
三稜散(方劑名)。凝滯在體表會造成全身刺痛,或浮腫,或脹痛(此時應服用流氣飲子、木香流氣飲)。
)總而言之,何莫非氣之為病哉。,【氣痛症治】,《入門》曰:人身元氣,
與血循環,彼橫於臟腑之間,而為疼痛、積聚痃癖,壅逆胸臆之上,而為痞滿、
刺痛等症,皆由氣結甚,為痰飲初起,宜辛溫開鬱行氣,豁痰消積,
久則宜用辛寒降火以除根。 鰲按:本條氣痛與氣滯澀條相類,而有虛實之別,
氣滯澀為病,由於氣之虛,氣痛為病,由於氣之實。
治諸氣方十三
白話文:
總之,所有病痛都是由於氣的異常造成的。 《入門》中說:人體的元氣和血液循環,彼此交錯流動於臟腑之間,而引起疼痛、積聚、痃癖等疾病,阻塞於胸臆之上,則會導致痞滿、刺痛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氣結嚴重,導致痰飲初起,應該使用辛溫藥物來開鬱行氣,豁痰消積;久病則應該使用辛寒藥物降火來去除病根。 我認為,這一條的氣痛與氣滯澀的條目相似,但有虛實之分:氣滯澀是氣虛所致,氣痛則是氣實所致。
,,六味丸,,〔火極似寒〕,地黃,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
白話文:
六味丸
【特點】 體質偏寒,但表現出類似於體質過熱的症狀。
【組成】 地黃、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
四七湯,,〔氣結〕,半夏,茯苓,厚朴,蘇葉,薑,,
七氣湯,,〔又〕,半夏二錢,人參,肉桂,炙草各七分,薑二片,,
白話文:
四七湯:用於治療氣結,包含半夏、茯苓、厚朴、蘇葉和薑。
七氣湯:配方包括半夏二錢、人參、肉桂和炙甘草各七分,以及兩片薑。
補中益氣湯,,〔氣虛〕,人參,當歸,黃耆,白朮,柴胡,升麻,陳皮,炙草,,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
適用於氣虛證
組成:
- 人參
- 當歸
- 黃耆
- 白朮
- 柴胡
- 升麻
- 陳皮
- 甘草
蘇子降氣湯,,〔氣逆〕,蘇子,半夏,前胡,炙草,當歸,沈香,虛加黃耆,
冷加肉桂。
白話文:
蘇子降氣湯,用於治療氣逆,包含的藥材有蘇子、半夏、前胡、炙甘草、當歸、沉香,體虛者應加黃耆,若體冷則應加入肉桂。
,,沉香化氣丸,,〔又〕,淡黃岑,大黃,白朮,沉香,竹瀝、薑汁丸,朱砂為衣,
每服一錢。
分氣紫蘇飲,,〔氣收〕
白話文:
沉香化氣丸
組成:
- 淡黃岑
- 大黃
- 白朮
- 沉香
- 竹瀝
- 薑汁
製法: 將以上藥物製成丸劑,並用硃砂粉末作為外衣。
復元通氣散,,〔氣不宣通〕,大茴香,穿山甲 延胡索,白丑,木香,炙甘草,
陳皮
白話文:
復原通氣散
適用於氣血瘀滯
組成:
- 大茴香
- 穿山甲
- 延胡索
- 白芷
- 木香
- 炙甘草
,,大七氣湯,,〔氣聚〕,三棱,莪朮,青皮,陳皮,陳皮,桔梗,香附,藿香,甘
白話文:
大七氣湯
功效: 調理氣滯
組成:
- 三棱
- 莪朮
- 青皮
- 陳皮
- 桔梗
- 香附
- 藿香
- 甘草
草,肉桂,益智仁
順氣散,,〔痰塞〕,人參 茯苓 白朮 白芷 青皮,陳皮 烏藥各一錢 香附
二錢 炙草五分
白話文:
草藥、肉桂、益智仁、順氣散、痰塞、人參、茯苓、白朮、白芷、青皮、陳皮、烏藥各用一錢、香附用二錢、炙甘草用五分。
調氣散,,〔又〕,白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分 藿葉八分 砂仁四分 炙
白話文:
調氣散
配方:
- 白蔻仁 2 分
- 丁香 2 分
- 檀香 2 分
- 木香 2 分
- 藿香葉 8 分
- 砂仁 4 分
- 乾薑(炙過)4 分
草七分 鹽少部
星香散,,〔又〕
南星 木香 加薑
木香化滯湯,,〔總治氣鬱〕,枳實,當歸 柴胡 木香 陳皮 草蔻仁 香附
甘草 半夏 紅花 胸滿加枳殼、桔梗、砂仁,腹脹加厚朴、枳實,
小腹痛加青皮、尖檳榔,易怒加黑山梔、柴胡,氣痛加烏藥,熱加黑山梔。
治中氣方三
八味順氣散,,〔中氣〕,人參,白朮,白芷 茯苓 陳皮,青皮,烏藥各七分,
甘草三分
木香順氣散,,〔又〕,陳皮,青皮,烏藥 香附 半夏,枳殼,厚朴各一錢,木
白話文:
草藥佔七分,鹽則少許。
星香散,南星、木香,加生薑。
木香化滯湯,用於治療氣鬱,配方包括枳實、當歸、柴胡、木香、陳皮、草蔻仁、香附、甘草、半夏、紅花。胸滿者加枳殼、桔梗、砂仁;腹脹者加厚朴、枳實;小腹痛者加青皮、尖檳榔;易怒者加黑山梔、柴胡;氣痛者加烏藥;熱者加黑山梔。
治中氣方三:
八味順氣散,用於治療中氣,配方包括人參、白朮、白芷、茯苓、陳皮、青皮、烏藥各七分,甘草三分。
木香順氣散,配方包括陳皮、青皮、烏藥、香附、半夏、枳殼、厚朴各一錢,木香。
香 砂仁各五分,肉桂,乾薑,炙甘草各三分 加生薑三片
白話文:
香砂和砂仁各五分,肉桂、乾薑、炙甘草各三分,生薑三片
四七湯,,〔又〕,半夏二錢,赤苓一錢六分 厚朴一錢二分,蘇葉八分,薑三片
,棗二枚治上氣方三
蘇子降氣湯,,〔上氣〕,半夏麯,蘇子各一錢,肉桂,陳皮各七分半,當歸,前胡
,炙甘草,厚朴各五分,加生薑,大棗,蘇葉
沉香隆氣湯,,〔又〕,香附四兩,炙甘草一兩二錢 砂仁五錢 沉香四錢,共末,
每二錢,蘇葉,鹽湯下。
快氣湯,〔又〕,香附三兩五錢,砂仁八錢 炙甘草四錢 共末,每一錢,鹽湯下。
治下氣方一
七氣湯,,〔下氣〕,半夏三錢,人參,肉桂 炙草各七分 薑三片治短氣方二
白話文:
四七湯用半夏二錢、赤苓一錢六分、厚朴一錢二分、蘇葉八分、薑三片、棗二枚治療上氣。
蘇子降氣湯用半夏麯、蘇子各一錢、肉桂、陳皮各七分半、當歸、前胡、炙甘草、厚朴各五分,加入生薑、大棗、蘇葉治療上氣。
沉香隆氣湯用香附四兩、炙甘草一兩二錢、砂仁五錢、沉香四錢,研成粉末,每次取二錢,用蘇葉、鹽湯服用。
快氣湯用香附三兩五錢、砂仁八錢、炙甘草四錢,研成粉末,每次取一錢,用鹽湯服用,治療下氣。
七氣湯用半夏三錢、人參、肉桂、炙草各七分、薑三片治療短氣。
加味生脈散,,〔短氣〕,人參 麥冬,五味子 阿膠 白朮 陳皮
拯陰理癆湯,,〔又〕,酒薑汁炒生地,歸身 麥冬 五味 人參 白芍 炙草
白話文:
加味生脈散,用於:氣短
組成:
- 人參
- 麥冬
- 五味子
- 阿膠
- 白朮
- 陳皮
蓮子 薏苡仁 牡丹皮 橘紅治少氣方三
白話文:
蓮子、薏仁、牡丹皮、橘紅,用於治療氣虛的藥方。
四君子湯,,〔少氣〕,人參補肺扶元,白朮健脾燥濕,茯苓滲濕降氣,甘草補胃
和中
白話文:
四君子湯 ,用於治療氣虛。
- 人參:補養肺臟,強健元氣。
- 白朮:健脾胃,祛除體內濕氣。
- 茯苓:利尿,幫助排除濕氣,調節氣機。
- 甘草:補脾胃。
人參黃耆湯,,〔又〕,人參二錢 黃耆 白朮 陳皮各一錢 當歸 茯苓 炙草
白話文:
人參黃耆湯(又稱):
- 人參:二錢
- 黃耆:一錢
- 白朮:一錢
- 陳皮:一錢
- 當歸:一錢
- 茯苓:一錢
- 炙草:未記載
各五分 薑三 棗二
益氣丸,,〔又〕,人參 麥冬各七錢,陳皮 炙草各五錢 五味二十一粒 水浸
和油燒餅丸。
治氣逆方二
白話文:
各五分的薑三兩和棗二兩。
益氣丸,另外,人參和麥冬各七錢,陳皮和炙甘草各五錢,五味子二十一粒,用水浸泡。
做成油燒餅丸。
這是治療氣逆的第二個方子。
退熱清氣湯,,〔氣逆〕,柴胡 陳皮,赤苓各一錢 半夏 枳殼各八分 便香附
七分 川芎 砂仁各五分 木香炙草各三分
白話文:
退熱清氣湯
用於氣逆:
- 柴胡 1 錢
- 陳皮 1 錢
- 赤苓 1 錢
- 半夏 8 分
- 枳殼 8 分
- 便香附 不詳
滋陰降火湯,,〔又〕,白芍一錢三分,當歸一錢二分 熟地 天冬 麥冬 白朮
白話文:
滋陰降火湯:
白芍 1.3 錢 當歸 1.2 錢 熟地 天冬 麥冬 白朮
各一錢 生地八分 陳皮七分 蜜炒知母 蜜炒黃柏 炙甘草各五分 薑三 棗二治氣
白話文:
每樣一錢:生地八分、陳皮七分、蜜炒知母、蜜炒黃柏、炙甘草各五分;薑三片、棗二枚,用於治療氣虛。
鬱方四
交感丹,,〔氣鬱〕,香附一斤長流水浸三日炒 茯神四兩 蜜丸,彈子大,
每丸細嚼,煎降氣湯下。
降氣湯,,〔又〕,香附 茯神 甘草各一錢
木香勻氣散,,〔又〕,藿香 炙草各八錢 砂仁四錢 沉香 木香 丁香 檀香
白話文:
鬱方四,針對氣鬱,用香附一斤浸泡長流水三日後炒制,茯神四兩,製成蜜丸,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煎好的降氣湯送服。降氣湯由香附、茯神、甘草各一錢組成。另外,木香勻氣散則由藿香、炙草各八錢,砂仁四錢,沉香、木香、丁香、檀香組成。
蔻仁各一錢共為末,每用二錢,加生薑三片、紫蘇葉五片、食鹽少部,煎湯調下。
白話文:
蔻仁(蔻蔻的種子)和每種材料一份,一起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加入生薑三片、紫蘇葉五片和少許食鹽,煎湯服用。
上下分消導氣湯,,〔又〕,枳殼 川芎 桑皮 桔梗 赤苓 厚朴 青皮 香附
白話文:
古文:
上下分消導氣湯
上下通氣導滯湯
組成:
- 枳殼
- 川芎
- 桑皮
- 桔梗
- 赤苓
- 厚朴
- 青皮
- 香附
各二兩 半夏 澤瀉 木通 檳榔 麥芽,瓜蔞仁 薑汁炒黃連各一兩 炙甘草三
白話文:
各兩:半夏、澤瀉、木通、檳榔、麥芽 瓜蔞仁一兩 薑汁炒黃連一兩 炙甘草三錢
錢共末,每一兩加薑三片煎服。或神麯糊丸,白湯下七八十丸亦可,名分消丸。
治氣滯澀方四
調氣散,,〔先調〕,蔻仁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分 藿葉八分 砂仁四分 炙
草七分 鹽少部
木香化滯湯,,〔又〕,枳實 當歸,柴胡 木香 陳皮 草蔻仁 香附 甘草,
紅花 半夏
補中益氣,,〔後補〕,,益氣丸,,〔又〕,人參 麥冬各七錢,陳皮 炙草各
五錢 五味二十一粒 水浸油餅丸。
治氣痛方十
枳橘湯,,〔上焦痞痛〕,枳殼一錢半,陳皮八錢 薑四片 煎服。鬱甚,
加薑黃少部。
白話文:
錢共末,每錢加薑三片煎服。或用神麴糊丸,白湯下七八十丸亦可,名為分消丸。
治氣滯澀方四種:
調氣散:蔻仁、丁香、檀香、木香各二分,藿葉八分,砂仁四分,炙草七分,鹽少許。
木香化滯湯:枳實、當歸、柴胡、木香、陳皮、草蔻仁、香附、甘草、紅花、半夏。
補中益氣:人參、麥冬各七錢,陳皮、炙草各五錢,製成五味二十一粒的水浸油餅丸。
治氣痛方十種:
枳橘湯:枳殼一錢半,陳皮八錢,薑四片煎服。鬱氣甚者,加薑黃少許。
清膈蒼莎丸,,〔上焦濕熱鬱痛〕,蒼朮二兩 便香附一兩半 黃連 黃岑各五錢
共為末,用紅熟瓜蔞同搗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白話文:
清膈蒼莎丸,用於上焦濕熱引起的鬱悶和疼痛,藥方成分包括:蒼朮二兩、香附一兩半、黃連五錢、黃芩五錢。
將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熟透的紅色瓜蔞一起搗製成丸,丸的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
木香破氣散,,〔中焦氣痛〕,香附四兩 烏藥 薑黃各二兩 炙甘草 木香各五
錢,每末二錢,鹽湯。
白話文:
木香破氣散(治療中焦氣痛)
- 香附 4 兩
- 烏藥 2 兩
- 薑黃 2 兩
- 炙甘草 5 兩
- 木香 5 兩
撞氣阿魏丸,,〔又〕,莪朮 丁香,青皮 陳皮 川芎 炙草 茴香各一兩 砂
白話文:
中醫古文:
撞氣阿魏丸,〔又〕,莪朮 丁香,青皮 陳皮 川芎 炙草 茴香各一兩 砂
治療撞傷氣滯的阿魏丸,另加入:莪朮、丁香、青皮、陳皮、川芎、炙甘草、茴香,各一兩重,砂仁。
仁 肉桂 白芷各五錢 胡椒二錢半 阿魏二錢半酒浸一夜打糊 生薑四兩切片用
白話文:
肉桂、白芷各 15 克 胡椒 7.5 克 阿魏 7.5 克(用酒浸泡一夜,搗成糊狀) 生薑 120 克(切片使用)
鹽一兩淹一夜炒至褐色 共為末,以阿魏糊丸,芡子大,朱砂為衣,每取三丸,
空心細嚼,薑、鹽湯下。亦治一切氣痛。
四磨湯,,〔下焦氣痛〕,枳實 烏藥,檳榔 沉香,虛者以人參代枳實。
白話文:
將一兩鹽浸泡一夜後炒到變褐色,然後磨成粉末,用阿魏做成丸子,大小像芡子,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時取三顆,在空腹時細細咀嚼,用薑和鹽煮的湯送服。此方也能治療所有的氣痛。
對於四磨湯,用於治療下焦氣痛,配方包括枳實、烏藥、檳榔和沉香,如果是體虛的人,可以用人參代替枳實。
木香檳榔丸,,〔又〕,大黃四兩 黑丑 黃岑各二兩 木香 檳榔 黃連 當歸
枳殼 青皮 便香附 陳皮 莪朮 黃柏各一兩 水泛丸,開水下五七十丸。
亦治濕熱痞痛。
白話文:
木香檳榔丸:
- 大黃:四兩
- 黑醜:二兩
- 黃岑:二兩
- 木香:適量
- 檳榔:適量
- 黃連:適量
- 當歸:適量
化積丸,,〔內痛〕,三稜 莪朮 阿魏,海浮石 瓦楞子 香附 雄黃 五靈脂
蘇木 水丸。
三稜散,,〔又〕,三稜八錢 川芎四錢 酸煨大黃一錢
白話文:
化積丸
【適用於】 內部疼痛
【組成】
- 三稜
- 莪朮
- 阿魏
- 海浮石
- 瓦楞子
- 香附
- 雄黃
- 五靈脂
流氣飲子,,〔外痛〕,大腹子一錢,陳皮 赤苓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耆 半
白話文:
流氣飲,(治療外傷疼痛)
- 大腹子 1 錢
- 陳皮
- 赤苓
- 當歸
- 白芍
- 川芎
- 黃耆 各半錢
夏 枳實 甘草,防風各七分半,蘇葉,烏藥 青皮 桔梗各一錢半,木香二分半,薑
白話文:
夏季:
- 枳實 7.5 克
- 甘草 7.5 克
- 防風 7.5 克
- 蘇葉 1.5 克
- 烏藥 1.5 克
- 青皮 1.5 克
- 桔梗 1.5 克
- 木香 2.5 克
- 生薑 三片
三 棗二
木香流氣飲,,〔又〕,陳皮一錢,藿香 木香 厚朴,青皮,香附,麥冬,沉香
白芷各七分半,白朮,肉桂,木通,檳榔,蘇葉各六分 草蔻仁,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這份藥方裡有三棗和兩份木香流氣飲,另外還包括陳皮一錢,藿香、木香、厚朴、青皮、香附、麥冬、沉香、白芷各七分半,白朮、肉桂、木通、檳榔、蘇葉各六分,草蔻仁和甘草各五分。
大腹皮,人參 莪朮 半夏,丁香皮,赤苓,石菖蒲,各三分 薑三、棗二,
白話文:
大腹皮、人參、莪朮、半夏、丁香皮、赤苓、石菖蒲,各取三分。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疹子,肺經病也。脾為肺之母,風邪熱毒,感受最易,感之久,
則毒邪凝聚於脾也,且移其禍於肺。又以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疹子之發,
由肌肉以越皮毛,肺之受制獨甚,故曰肺病也。觀其末出之先,咳嗽鼻涕嚏噴可驗矣。
其有眼胞浮腫,目瓷汪汪者,肺乘所尅,毒侵於肝也。其有噁心乾嘔煩悶者,
肺與心連,毒邪薰灼於心也。故前人云,疹子一症,四臟俱受其傷,惟腎無忌,
而肺則病之所由以發者也。惟病發於肺,故極疹之變,亦以毒邪陷入於肺而致弊。
惟病發於肺,故治疹大法,亦必以清肺消毒為主,此疹之原也。或云疹子之發,
白話文:
疹子是肺經的病症。脾臟是肺臟的母親,風寒熱毒最容易入侵,入侵久了,毒邪就會凝聚在脾臟,並轉移到肺臟。而且脾臟主管肌肉,肺臟主管皮毛,疹子從肌肉長到皮毛,肺臟受到的影響最大,所以叫做肺病。從疹子出現前的咳嗽、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就可以驗證。如果出現眼皮浮腫、眼睛浑浊,說明肺臟被克制,毒邪侵犯到肝臟。如果出現噁心、乾嘔、煩悶,說明肺臟和心臟相連,毒邪熏灼到心臟。所以古人說,疹子是一種會傷到四臟的病症,只有腎臟不受影響,而肺臟是病症發生的源頭。因為病症發源於肺臟,所以疹子的變化也因為毒邪入侵肺臟而造成。由於病症發源於肺臟,所以治療疹子的方法一定要以清肺消毒為主,這是治療疹子的根本原則。有人說疹子出現,
為時行癘氣傳染,故沿門遍及,而要必因冬溫太過,其反常之氣,鬱於臟腑,
留於經絡,故當春夏發泄之期,感此一時風熱之癘氣,發為疹也。夫冬溫之氣,
人人中之,一時風熱,又人人受之,故疹毒之發泄,亦人人患之。其曰傳染者,
以疹發毒泄,一種熱蒸穢氣,隨汗而出,即隨風而流,在他人曾中冬溫之氣,
又適感一時之風熱者,今觸此隨風而流之穢氣,隨亦發疹,固不啻由此傳彼,
由寡傳眾也。其元氣壯,未曾受感者,則不發。且以疹之盛於今也,向來惟嬰兒患之,
今則毌論男婦壯老,皆患疹矣。向來之疹,不至死生交關,今則治稍不善,
白話文:
因為當時流行的瘟疫會傳染,所以遍及各家各戶。這主要是因为冬天過於溫暖,反常的氣溫使人體的病氣鬱積在臟腑和經絡裡,等到春夏發泄的季節,遇到當時的風熱瘟疫,就容易發疹。冬天溫暖的氣候,人人都会受到影響,而春夏的風熱,也會讓所有人感染,所以這種疹子的發作,人人都有可能患上。所謂的傳染,就是疹子發作時,一種熱氣和污濁的氣息,隨著汗水排出,再隨著風吹散,如果其他人也曾受到冬天的溫暖氣候影響,又剛好遇到當時的風熱,接觸到這種隨著風吹散的污濁氣息,也會跟著發疹,所以就好像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從少數人傳染給多人一樣。元氣強壯,從未感染過的人,則不會發病。而且現在疹子盛行,以前只有嬰兒會得,現在不論男女老少,都可能患病。以前疹子不會危及生命,但現在如果治療稍有不善,就會…
往往而死矣,豈盡天道使然歟,良由人稟受日薄,元氣虛衰,邪氣之相襲益深也。
故向來疹科獨少全書,間有言及者,多附於痘書中,咯而末備,玆試詳而論之,
凡舊說之得當者,即參錄焉。 疹即痧也,北方謂之疹,南方謂之痧。
末出兩三日前,即憎寒壯熱,鼻流清涕,身體疼痛,嘔吐泄瀉,咳嗽氣急,腮紅眼赤,
白話文:
常常有人因此而死,难道都是上天注定吗?其实是因为人体天生体质虚弱,元气衰败,外邪入侵越来越深。
所以以前关于疹病的专著很少,偶尔提到也都是附在痘病书籍中,内容很不完善。现在我尝试着详细地论述它,
凡是以前说法中正确的,都将参考引用进来。疹就是痧,北方叫疹,南方叫痧。
发病前两三天,就会感到怕冷、发热、流鼻涕、全身疼痛、呕吐腹泻、咳嗽呼吸急促、脸颊发红、眼睛发红,
乾嘔惡心,目瓷嚏噴,便是疹候(宜蘇葛湯、加味升麻湯。)及其既出,
白話文:
如果感到噁心、嘔吐,眼睛紅腫、打噴嚏,這些就是出疹子的徵兆。(此時應服用蘇葛湯或加味升麻湯。)疹子發出後,
則有顆粒綻起於皮膚之外,必自頭至足,無一處不有,而尤以頭面多出為吉。
自出至沒,約以三日為準,或出一日即沒者,乃為風寒所衝,
白話文:
那麼在皮膚上會出現顆粒狀的疹子,從頭到腳,全身各處都會長出,尤其是頭部和麪部多發是好的現象。
從出現到消失,大約需要三天的時間,有時可能一天就消失了,這是由於受到了風寒的影響。
必至毒邪內陷(宜羚羊散、大青湯、元參解毒湯,)倘不早治,
白話文:
**胃潰瘍而死(適用犀角解毒湯治療)**如果三天後潰瘍仍未癒合,則說明體內還有濕熱之邪(適用四物湯加犀角汁治療)。 胃爛而死(宜犀角解毒湯。)已過三日不沒者,乃內有濕熱之故(宜四物湯加犀角汁。
)然所謂三日漸沒,第以手摸之無痕耳,肌膚邊內隱隱紅點,雖至五六日亦有。
至疹子之色,則以鮮明紅潤為佳。赤紫乾燥晦暗,皆火盛毒熾,
白話文:
然而所謂的三天後逐漸消失,只是用手摸已經沒有痕跡了,但是在皮膚下面還會有些許隱約的紅點,即使到了五、六天也還會有。
至於疹子的顏色,以鮮明紅潤為最好。如果出現深紅或紫色且乾燥暗沉,都是火氣旺盛毒素強烈的表現。
急治始無變症(宜六一散,或四物去地黃加炒黃岑、番紅花等類。)若渾身如錦紋,
白話文:
急救初期若沒有出現變症(症狀沒有改變),宜選用六一散,或使用四物湯去掉地黃,加上炒黃岑、番紅花等藥物。若患者全身皮膚呈錦紋狀,
則為夾斑疹(宜化斑湯。)若色白,則為血不足(宜養血益榮湯。)若黑色,
白話文:
如果是夾雜斑疹的熱症,可以使用化斑湯治療。
如果斑疹顏色發白,則說明是血氣不足,可以使用養血益榮湯治療。
如果斑疹顏色發黑,
則九死一生矣(急與大青龍湯)。既沒之後,必慎風寒,戒勞碌,靜養三七日。
白話文:
如果情況危急(立刻服用大青龍湯)。病癒後,一定要注意避風寒,避免勞累,靜養三到七天。
至色欲一事,非七七日後斷不可犯,說疹雖已痊,餘邪萬不能一時即盡,使傷精喪血,
欲火煽動,恐邪復乘虛肆橫,致生別症。設有此患,急宜大補氣血,
仍兼消毒清火(宜十全大補加減。)飲食禁忌,尤宜小心,五辛早,令生驚搐;鹽醋早,
令咳不止;雞魚早,令天行時即重出。此皆終身為患,故須切戒。總之,
疹子出必貴速,沒必貴漸。速出則毒行盡泄,不致停留於中,漸沒則自無衝遏,
白話文:
至於性生活這件事,在疹子完全康復後至少要過四十九天才能進行,在這期間絕對不能違反。雖然疹子已經痊癒,但是體內殘留的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如果此時損傷精血,
慾火被激起,恐怕會讓邪氣趁虛而入,導致產生其他的病症。如果有這樣的狀況發生,應該立即大力補充氣血,
同時要消毒和清熱(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減)。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禁忌,食用辛辣的食物,會導致驚風抽搐;過早吃鹹酸的食物,
會讓咳嗽不停;過早吃雞肉和魚肉,會讓疾病在流行季節再次發作。這些都會成為終身的隱患,所以必須嚴格忌口。總的來說,
疹子出現的時候一定要快,消退的時候則要緩慢。快速出現則毒素能夠完全排出,不會停留在體內,緩慢消退則自然不會有阻滯。
而餘毒亦解。故出不速者,必用藥以開其腠理,而催發之(宜麻黃散、消毒飲。
凡用方劑,必要參合歲氣時令。)沒不漸者,必用藥以清其實熱,
白話文:
而殘餘的毒素也已經消解了。因此如果發汗不順暢,一定要用藥來打開毛孔,促進化發(適合用麻黃散、消毒飲)。
而和解之(宜犀角消毒散。)至於發熱時有汗自出者,有鼻衄血者,皆不得遽止之,
白話文:
至於發熱期間就算患者出汗或流鼻血,也不可立刻制止。(此時應該使用犀角消毒散來調和)
以毒能隨汗衄泄也。然衄血者少,而自汗者多,以衄必其人陽素盛,
復因熱毒薰灼而傷血分,故上溢而從鼻出,鼻為肺竅,疹又為肺病故也。然其症必重,
白話文:
用毒素可以隨著汗水和鼻血排出。但是流鼻血的情況比較少,而出汗的情況比較多,因為流鼻血一定是這個人的陽氣本來就旺盛,
再加上熱毒燻蒸傷害到血液,所以往上從鼻子流出,鼻子是肺的孔道,疹子也是肺部的疾病。然而這種症狀一定比較嚴重。
衄太過,亦須止之(宜茅花湯。)汗者,乃心之液。疹家之汗,則不盡出於心,
白話文:
如果流鼻血過多,也需要止血(可以使用茅花湯)。汗液是心臟的液體。對於出疹子的患者,汗液並非完全來自於心臟。
而出於肺,說肺之氣化,本下輸於臟腑,滋灌於經絡,玆為疹毒所蒸,遂越皮毛而出,
毒亦因之以泄。是汗固疹家必不可無,故發熱時或不得汗,
白話文:
而產生的疹子毒素因爲肺部的氣化作用,本來是向下輸送到臟腑,並滋養經絡的,現在卻被疹毒蒸發,穿透皮膚而發出來了。
毒素也因此得以排出。所以出汗對於出疹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發熱的時候如果不能出汗的話,
必表散以出之也(宜蘇葛湯、升麻葛根、蔥白湯。)雖然,汗固宜矣,
白話文:
必須表散的方法將風寒驅除出來(可以使用蘇葛湯、升麻葛根湯、蔥白湯)。雖然說,出汗當然是有好處的,
畢竟當以亡陽為戒。在無汗而以藥發之者,既得之後,切不可再汗。在自有汗者,
即不得輕用表藥,迨疹出既齊,汗獨外溢,須審其情勢而止之(宜黃連湯。
)此又於常法之外,曲防其變者也。大抵強壯人汗或多出,猶不妨,
虛弱人則急宜斟酌耳。 夫疹之根由既悉,則疹之變故宜參。疹之情狀既明,
其疹之治法宜備。大約發熱之時,審知必是出疹,急與疏散透肌,固己,
但必明乎歲氣所屬,辨乎時令所宜,而後用之以配君臣佐使。說所謂歲氣所屬者,
人中黃屬土(甲己年為君,)黃岑屬金(乙庚年為君,)黃柏屬水(丙辛年為君,
白話文:
總之,要以亡陽為戒。如果病人沒有出汗而用藥發汗,一旦出汗後,就絕對不能再出汗。如果病人本來就有汗,也不要輕易使用表藥,等到疹子出齊,汗水自行外溢,要仔細觀察情況,停止發汗(可以用黃連湯)。這是平常方法之外,特別防範變化的做法。一般來說,身體強壯的人即使出很多汗,也不妨礙,但虛弱的人就需要謹慎考慮。疹子的根源已經了解,那麼疹子的變化也要參照。疹子的症狀已經明白,那麼治療疹子的方法就要準備齊全。大致來說,發熱的時候,確認一定是出疹,就要趕緊用疏散透肌、固護正氣的藥物,但一定要明白當年的氣候屬性,辨別當季的適宜藥物,然後再用配伍君臣佐使的方法。所謂當年的氣候屬性,就是人中黃屬土(甲己年為君),黃岑屬金(乙庚年為君),黃柏屬水(丙辛年為君),
)黃連屬火(戊癸年為君,)梔子黃屬木(丁壬年為君,)既以其年所屬為君,
白話文:
黃連屬於火性(在戊癸年間作為主要藥材,)梔子和黃芩屬於木性(在丁壬年間作為主要藥材),既然如此,就以該年的屬性來決定主要藥材。
即以餘年所屬為臣,而荊防蘇翹苦參牛蒡山豆根,皆其佐也使也。所謂時令攸宜者,
白話文:
隨著高齡長壽,仍然可以盡力效忠君王,而荊芥、防風、蘇葉、翹蓋、苦參、牛蒡、山豆根這些藥物,都是可以輔助、差遣使用的。所謂應當配合時令服用或使用的藥物,
如溫暖時必用辛涼(宜防風解毒湯,)暄熱時必用辛寒(宜黃連解毒湯,
白話文:
在溫暖的天氣,應使用溫涼的藥方(如防風解毒湯)來解毒。
在炎熱的天氣,應使用辛寒的藥方(如黃連解毒湯)來解毒。
)大寒時必用辛溫(宜桂枝解毒湯,)時寒時暖必用辛平(宜升麻解毒湯,
白話文:
冬天大寒時,一定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宜用桂枝解毒湯)。
如果時而寒冷時而溫暖,則需用溫和的藥物治療(宜用升麻解毒湯)。
)不得妄施汗下,此即師韓飛霞修造五瘟丹之意。出齊之後,風邪之宣散,
白話文:
不可隨意發汗瀉下,這就是韓飛霞大師所說的製作五瘟丹的用意。出齊指病邪排出後,風邪宣散,
已十去八九,熱毒之末泄者正多,急與清金降火(清金,知母、石膏、麥冬、牛蒡、
白話文:
體內邪氣已經消退了八九成,此時熱毒餘下的正多,需要及時清熱解毒(清熱解毒的藥物有:知母、石膏、麥冬、牛蒡、
花粉之屬;降火,岑、連、山梔、連翹、元參、大青之屬)而毒自解矣,
此即遵胥門施氏療治之法。收沒之後,則以滋陰養血為主,而兼帶清涼。昔人云:
麻疹出六腑,先動陽分,而後歸於陰經,故當發熱,必火在榮分煎熬,以至血多虛耗,
又必內多實熱,故須用養陰退陽之劑(宜四物加黃連、防風、連翹。
)凡一切燥熱升陽動氣者,皆在禁例(如參、朮、半夏等。)此即採支氏錄本之遺,
斯為三大綱領,治疹之總要也,誠能按法治之,寧慮其有變端乎,而亦有不能免者。
白話文:
花粉類藥物可以降火,例如:岑、連、山梔、連翹、元參、大青等等,這些藥物能自行解毒。
這就是遵循胥門施氏的治療方法。麻疹退燒之後,就要以滋陰養血為主,同時兼顧清涼。古人說:
麻疹會侵犯六腑,先影響陽氣,然後轉入陰經,所以發熱是因火氣在陽分煎熬,導致血氣虛耗,
同時也因為體內有過多的實熱,所以需要使用滋陰退陽的藥物(例如四物湯加黃連、防風、連翹)。
凡是一切燥熱升陽動氣的藥物都要禁用(例如人參、白朮、半夏等等)。這是採納支氏錄本的遺訓,
這是治療麻疹的三大綱領,也是治病的總要原則。只要按照方法治療,就不必擔心會有變故,但也不排除有無法避免的狀況。
在透發前,或皮膚乾,毛孔閉,淹延難出,是毒邪怫鬱於內也(宜麻黃散。
白話文:
在發汗透發之前,如果皮膚乾燥、毛孔閉塞,遲遲不出汗,這是因為毒邪鬱結在體內所致(應該使用麻黃散)。
)或依歲氣時令,用表散解毒藥,仍不能出,應再服前藥,更用外治法(宜胡荽酒之類。
)如此三四次,仍不出,反見腹脹疼痛,上氣喘急,昏眩悶亂,煩躁不安,此必死,
白話文:
或者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服用祛風散寒、解毒的藥物,如果仍然沒有效,就應該繼續服用前面的藥物,同時配合外用療法(例如使用芫荽酒之類的藥物)。
可勿藥。或發熱時多渴(宜人參白虎湯、綠豆燈心炒糯米湯等,)過於飲水,
白話文:
不需要服藥。發燒時口渴加劇(此時適宜服用人參白虎湯、綠豆燈心炒糯米湯等),飲水過多
定生水蓄之症。水入肺,必喘必咳(宜葶藶丸;)水入脾,必腫必脹,必自利;入胃,
白話文:
會導致產生水濕積聚的症狀。水液進入肺部,必定會氣喘咳嗽(適用於葶藶丸);水液進入脾胃,必定會腫脹腹脹,並且自動腹瀉;(水液)進入胃中,
必利,必嘔噦(俱宜二苓澤瀉湯;)水入心,必驚必悸(宜赤苓木通湯;)水入肝,
白話文:
必定腹瀉,必定嘔吐。都適合服用茯苓澤瀉湯。
水滲入心臟,必定驚恐,必定心悸。適合服用赤茯苓木通湯。
水滲入肝臟,
必脇痛(宜芫花等;)水入腎與膀胱,必小便不利(宜車前子、通草等。
)務各以對經之藥,宣泄五臟之水。或咽喉腫痛,不能飲食,毒邪怫鬱,
白話文:
如果肋間疼痛(可以使用芫花等藥材治療。) 水進入腎臟和膀胱,就會小便不利(可以使用車前子、通草等藥材治療。)
激而上薰也(宜甘桔湯加元參、連翹、牛蒡。)或咳嗽口乾,心煩,毒邪在心肺,
白話文:
(如果)心火上炎,向上薰染(適合使用含有甘草、桔梗、元參、連翹、牛蒡的湯藥)。或者咳嗽口乾,心煩,毒邪在心肺。(適合使用含有甘草、桔梗、元參、連翹、牛蒡的湯藥)。
透發末盡也(宜瀉白散加翹、葛、元參、花粉以瀉肺,導赤散加翹、葛、黃連、
竹葉以瀉心。)或發熱時吐利滯下,毒邪內迫,上則吐,下則利,
白話文:
仍有外邪殘留(建議使用瀉白散,加入翹、葛、元參、花粉來瀉清肺熱;使用導赤散,加入翹、葛、黃連,來發散肺熱。
甚則裡急後重而滯下也(吐宜竹茹石膏,自利宜豬苓湯,滯下宜黃岑湯。
)或初出時頻瀉稀水,最為惡候。但疹出稠密,或色紫赤太甚者,反不妨,
白話文:
嚴重時,會出現裡急後重(肛門緊縮,想大便卻便不出來)和腹瀉(大便稀薄)。
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如下:
- 噁心想吐:宜服用竹茹石膏。
- 自行拉肚子:宜服用豬苓湯。
- 腸胃不通暢,導致大便滯留:宜服用黃岑湯。
由毒邪鬱遏大腸,惟瀉斯解(宜平胃散加翹、葛等。)迨疹發透收沒,自然瀉止,
白話文:
由於有害物質積聚在結腸內,只有讓腸道排便才能解決(建議使用平胃散加上金銀花、葛根等藥草)。等到疹子長出來、脫落後,腸道會自然停止腹瀉。
若既收仍瀉,毒必末盡,急須分利解毒(宜平胃散加翹、葛、黃連、木通、牛蒡、
澤瀉,)萬萬不可止澀,以致痞脹喘急,便為不治之症。凡此皆收沒以前之患,
所當於三大綱領外,隨症調治者也。 至於疹後四大症,其害尤為不小,
醫者更宜著急。一曰疹後癆,疹既收沒,毒邪猶鬱於肌肉間,晝夜發熱,
白話文:
如果已經止住發汗卻仍然腹瀉,說明毒素尚未完全清除,必須趕緊使用分利解毒的藥方(例如平胃散加上翹、葛、黃連、木通、牛蒡、澤瀉),絕對不能用收澀的藥物,否則會導致腹脹、喘不過氣,甚至變成不治之症。這些都是因為之前沒有完全治好病症而造成的後遺症,所以除了三大綱領之外,還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至於出疹之後的四大症狀,危害更大,醫生更應該著急處理。第一種是出疹後癆,出疹後毒邪仍然停留在肌肉裡,導致患者晝夜發熱,
漸至發焦膚槁,羸瘦如柴,變川芎蒸癆瘵,急須調治(宜金花丸、清火消毒加當歸、
白話文:
漸漸發展到皮膚焦黑萎縮,身體非常瘦弱,變成了形狀類似柴薪的川芎蒸引起的癆瘵病,需要緊急調理(適合服用金花丸,清火消毒並添加當歸)。
連翹、川芎、蘆會、使君子、龍膽草等,胃弱兼用胃苓湯,)遲則口鼻氣冷,
睡臥露睛,手足厥冷搐制,必至不救。即末羸瘦,而遍身壯熱,瘛瘋煩躁,
白話文:
連翹、川芎、蘆會、使君子、龍膽草等藥材,如果胃弱的人使用,可以同時搭配胃苓湯。症狀發作遲緩的人,口鼻的氣息會變冷。
實由陰虧血耗,至餘毒入肝而傳於心,故如此(宜當歸養榮湯、金花丸、清火消毒湯、
白話文:
實際上是因為陰精虧損、血液不足,導致殘餘的毒素進入肝臟,並傳播到心臟,才會這樣(建議使用當歸養榮湯、金花丸、清火消毒湯)。
黃連安神丸加朱砂、棗仁以清其毒。)一曰疹後疳,餘毒末盡,陷入胃家,
忽發走馬疳,牙根臭爛,血出頰腫,環口青黑,久則腮穿齒落,唇缺鼻壞,急救勿緩,
白話文:
(黃連安神丸)加上硃砂和棗仁,以清除其毒性。)一種情況是出疹後生瘡,由於餘毒未清,便進入了胃中,
內治以速清胃火為主(宜金花丸、清胃湯,)外治以散毒去腐為主(宜文蛤散、雄黃散。
白話文:
內科治療以快速清除胃部火熱為主(建議使用金花丸、清胃湯)。外科治療以消除毒素和腐爛組織為主(建議使用文蛤散、雄黃散)。
)如瘡色白者,其胃己爛,必死。一曰疹後痢,疹前曾作瀉痢,調解末清,
至是變成休息痢,日夜無度,裡急後重,餘毒流入大腸也,不論赤白,
總應養血行氣(宜黃岑湯,)說血和而痢自止,氣行而後重除也。然須分虛實,
白話文:
如果瘡傷顏色發白,就代表胃已經潰爛,病人必死。另外,疹子發出後出現痢疾,而疹子發出前已經有過瀉痢,即使藥物調理後暫時好轉,但現在卻變成休息痢,日夜不停地拉肚子,而且肚子絞痛、排便困難,這是因為餘毒流入大腸所致。不論痢疾的顏色是紅色還是白色,都要以養血行氣的方法來治療,讓血液充盈,痢疾自然就會停止,氣血流通,排便困難也會消除。但治療時要注意區分虛實,才能對症下藥。
實者不妨微利(宜三黃湯,)虛者只可調和(宜香連丸。)一曰疹後嗽,氣喘息高,
連聲不止,甚至咳血,或嗆出飲食,此毒歸於肺,肺焦葉舉也,
白話文:
體實的患者不妨輕微下泄(可以使用三黃湯)。體虛的患者只能調和身體(可以使用香連丸)。另外,出疹後咳嗽,氣喘息高,
名曰頓嗽(宜麥冬清肺飲加連翹。)而或體實(宜寧肺,)或神虛(宜清肺飲,)亦當分別。
白話文:
稱為頓咳(應服用麥冬清肺飲加連翹。)而有些體質強健的(應服用寧肺),有些精神虛弱的(應服用清肺飲),也應分辨清楚。
如胸高肩聳,手癒頭搖,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活白,或晦黯,皆不可治。
而亦有肺氣極虛,毒遏發喘,不至嗆食咳血者,不得泥乎肺熱,
專為解毒清肺也(宜麥冬清肺飲倍加人參。)此四者,皆為疹後壞病,關乎生死,
切勿妄治。而此四證之外,容有燒熱不退者,血虛血熱也,只須滋陰補血,
其熱自除(宜四物湯為主,渴加麥冬、犀角,嗽加瓜蔞霜,痰加貝母、陳皮,切忌參、
朮、半夏。)有身熱不退嘔吐而煩者,毒猶末盡,留連於肺胃間也(宜化斑湯。
)有大便秘者,餘火內結也(宜於清火藥中少加大黃。)有泄瀉者,
白話文:
如果病人胸部高聳、肩膀聳起,手腳无力、頭部搖晃,口鼻流血,面色青紅交加,或是蒼白,或是暗淡無光,這些情况都是不可醫治的。
也有一些病人,肺氣虛弱到極點,毒氣阻塞,導致呼吸困難,但没有到嗆食或咳血的地步,不能误认为是肺熱,
一定要專注於解毒清肺(可以使用麥冬清肺飲,並加入人參)。這四种情况都是麻疹过后出现的危重病症,關乎生死,
絕對不可胡亂治療。除了這四种情况之外,还可能出现持续发烧不退的情况,這是由於血虛血熱造成的,只要滋陰補血,
發熱就會自然消失(可以使用四物湯為主,口渴加麥冬、犀角,咳嗽加瓜蔞霜,痰多加貝母、陳皮,切忌使用人參、
白朮、半夏)。如果病人发烧不退、呕吐并且烦躁不安,這是由於毒氣尚未完全清除,残留在肺胃之間(可以使用化斑湯)。
如果病人便秘,這是由於餘火内结造成的(可以在清火藥中加入少量大黃)。如果病人腹瀉,
積熱移於大腸也(宜四苓散加岑、連、木通。)久則心傷脾(或酌用木香、砂仁、訶子、
白話文:
熱氣積聚轉移到大腸中(建議使用四苓散,加岑苓、澤瀉、木通。)時間久了會傷心脾氣(可以酌情使用木香、砂仁、訶子)。
肉豆蔻。)有疹退熱除不能食者,胃氣弱也(宜四物湯加砂仁、神麯,或酌加地黃。
)有疹後出入動作如常,忽然心腹絞痛死者,氣虛中惡也,說因元氣虛弱,
或曾受疫癘之氣,外雖無病,內實虧損,故一發而死。有疹沒後三四日又出,
至五六次不止者,由發熱時風寒侵襲,邪鬱肌肉,前雖藉藥發出,終屬勉強,
故留連不散而屢發也(宜照前治疹之法治之。)以上七症,亦屬餘邪為患,所當急治者。
然而疹類不一,其源流形似處,更不可不辨。今人多曰麻斑癮疹,大約相似,
不知麻為太陽經病,其經感受深山邃谷毒風積熱,因發為麻,形如心經痘子一般,
白話文:
肉豆蔻可以退疹退熱,如果病人不能吃東西,就是胃氣虛弱,可以用四物湯加砂仁、神麴,或者酌加地黃。
如果疹子退了,病人行動如常,突然心腹絞痛而死,就是氣虛中惡,是因為元氣虛弱,或者曾經受到疫癘之氣,表面看起來沒有生病,實際上內裡已經虧損,所以一發作就死了。
如果疹子退了三四天又再發出來,反覆發作五、六次,就是因為發熱時受到風寒侵襲,邪氣鬱積在肌肉裡,雖然之前靠藥物把疹子發出來,但終究是勉強的,所以留戀不散,就反覆發作。這種情況應該按照之前治療疹子的方法治療。
以上七種症狀都是餘邪作祟,需要及時治療。
但是疹子的種類很多,雖然源流和形狀相似,但是也要仔細分辨。現在很多人把麻斑和癮疹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並不一樣。麻疹是太陽經的病,是由於太陽經受到深山幽谷裡的毒風積熱所致,發出來之後就像心經的痘子一樣。
頭不尖銳,較疹稍稀疏,西北人常患之,南方不多見。斑則有陰陽之別,
陽斑乃少陽相火與風熱相搏之病,如溫毒發斑、冬溫夏熱發斑之類皆是,其形琚腫,
白話文:
頭型不尖,疹子稍微稀疏一些,這種情況在西北地區的人比較常見,而在南方則比較少見。至於斑疹則有陰性和陽性之分,
陽性斑疹是由少陽相關的火熱與風熱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疾病,像是溫毒引發的斑疹、冬天或夏天因天氣炎熱而出現的斑疹都屬於這一類,這些斑疹形狀會有些腫脹。
如蚊蚤所嚙,或成片如錦紋云霞(宜大青湯、化斑湯、羚角散。)若傷寒發斑,
白話文:
如果被蚊蟲叮咬,或形成像錦緞條紋、彩霞一樣的斑塊(建議使用大青湯、化斑湯、羚角散。)如果傷寒導致出斑點,
全由胃熱,當從傷寒門治。吐瀉發斑,全由胃虛,治法可補不可瀉,可溫不可涼。
二者皆不在此例,故本論不列方。陰斑則如陰證發斑,伏寒在下,迫其無根失守之火,
聚於胸中,熱上蒸肺所致(宜麻、桂、芎、芷、羌、芍、蒼、夏、藿、桔、陳皮、
枳殼、砂仁、甘草、生薑。)又如內傷寒物發斑,先由傷暑,次食生冷冰水,
並睡臥涼處,內外皆寒,逼暑火於外,故色微紅,或帶白,
白話文:
如果全身都是胃熱,應該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處理。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發斑,都是因為胃虛引起的,治療時要補虛,不能瀉下,要溫暖,不能用寒涼的藥物。
以上兩種情況都不屬於本書所討論的範疇,因此不列出藥方。陰斑就像陰證發斑一樣,是寒邪伏在體內,逼迫原本虛弱的陽氣聚集在胸部,熱氣上蒸肺部而造成的。(可以用麻黃、桂枝、川芎、白芷、羌活、芍藥、蒼朮、厚朴、藿香、橘皮、陳皮、枳殼、砂仁、甘草、生薑等藥物。)
也可能像內傷寒邪而發斑一樣,先是受暑,然後又吃生冷冰水,並且睡在涼快的地方,內外皆寒,逼迫暑熱之氣向外發散,所以顏色微微發紅,或者帶有白色。
與陽斑不同(宜藿香正氣散,)多於暑月見之,或嬰兒肌膚脆薄,亦常有之。
白話文:
與陽斑不同(適合使用藿香正氣散)主要出現在熱季,或者嬰兒肌膚細嫩,也常常出現。
若疹則脾家濕火鬱結,復感外邪,互煽烙肺,肺熱挾痰,遂生是症,其形色已詳前文。
或有皮膚盡赤者,為夾斑疹(方已見前。)有根窩微種者,
為兼癮疹(宜照歲氣時令加減用加減用藥。)癮者由脾家蓄熱,更兼風濕,
白話文:
如果出現疹子,就是脾臟濕熱鬱結,又感染了外邪,互相刺激導致肺部受熱,肺熱挾帶痰液,於是產生這種症狀,症狀的形態顏色已經在前面文章中詳述。
有些人皮膚全部發紅,是夾雜了斑疹(方劑已經在前面提到)。有些人在關節窩處有輕微的疹子,這是兼有癮疹(應該根據當年氣候季節加減用藥)。癮疹是因為脾臟積蓄了熱,又兼有風濕。
故隱隱然不發胖,無顆粒,似腫非腫,多發癢,或不仁(宜消風散,)以其隱見肌肉,
故曰癮,以亦憎寒壯熱而發,與疹相同,故人皆混稱曰癮疹,其實是二症也。
白話文:
因此這種腫脹隱約不明顯,沒有顆粒,看起來像腫脹又不是腫脹,經常發癢,或者沒有知覺(適合消散風氣的藥物),因為它的腫脹時隱時現於肌肉之中。
此外又有風疹,由脾虛血熱,感受風邪而作(宜調中湯,切不可專治風藥,)其形浮腫,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風疹,是由於脾氣虛弱、血熱,感受風邪而引起的(宜服用調中湯,千萬不可只用治療風疾的藥物。)。其症狀是皮膚浮腫。
成片成塊,愈搔愈盛。又有怫疹,即夏月痱子之極盛者,其粒大如粟米,皮膚盡赤,
白話文:
一片一片、一塊一塊的紅疹,越搔越嚴重。到了夏天,痱子會更加嚴重,變成「怫疹」,它的顆粒像粟米一樣大,皮膚通紅。
多生項下、夾窩、內胯。凡皮肉相貼處,外科書謂之暑毒(宜苦參湯洗,)若抓破皮,
白話文:
很多生長在脖子、腋下、大腿內側的地方。凡是皮膚和肉黏在一起的地方,在外科書中稱為「暑毒」(可以用苦參湯清洗)。但如果抓破了皮膚,
易變成膿瘡(宜鵝黃散撲之。)又有凍疹,寒冬天地之氣閉塞,交春東風發動,
白話文:
容易化膿(應灑鵝黃散在患處)。還有凍瘡,是寒冬時天地之氣閉塞,到了春天東風吹動,
其氣流散而東風襲入毛孔,此惡氣即乘以入,遂有形如魚子而色白者,
頭面胸腹手足不拘,發見一處,不至遍及一身,極颯淅難忍,
周時收沒即無點痕(宜消風散加減。)三者亦疹之流派也。至如孕婦有出疹者,
由於內虛,故腹中有胎,易為熱毒所傷,治宜安胎清熱,使胎不動,
則疹亦易痊(宜四物湯多加白朮、砂仁、黃連。)如胎氣上衝,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氣散掉了,東風就會趁機從毛孔入侵,導致體內出現惡氣,形成像魚子一樣的白色疹子,這些疹子可能會長在頭面、胸腹、手足等任何部位,不一定會遍布全身,摸起來又癢又痛,一會兒出現一會兒消失,不會留下任何痕跡。這種疹子也是屬於麻疹的一種。如果懷孕的婦女出現疹子,可能是因為體內虛弱,懷孕期間容易受到熱毒的傷害,治療需要以安胎清熱為主,讓胎兒穩定,疹子也會更容易痊癒。如果胎氣上衝,
則已為毒所傷矣(宜急用苧根、艾葉濃煎湯,磨檳榔濃汁急服之,並多服四物湯為妙。
白話文:
)產婦亦有出疹者,當血液大虧之後,復得耗血損液之症,又恐熱毒煎熬,
惡露乾結不行,惟以敗毒清火與去瘀生新之劑。相兼用之,庶乎可療(宜當歸、川芎、
丹參、玄參、丹皮、赤芍、荊芥、桔梗、益母草。)嬰兒之疹,有夾痘出者,
當歸、玄參、丹皮、赤芍、荊芥、桔梗、益母草。新生兒的疹子,如果同時出現痘痘,則可以服用這些中藥治療。
因毒氣壯盛,擊動臟腑,毒趨百竅,血有餘而氣不足,不能密護脈絡,血遂夾毒外浮,
白話文:
當歸、玄參、丹皮、赤芍、荊芥、桔梗、益母草。新生兒如果長了疹子,而且還伴有痘痘,可以使用這些中藥來治療。
因為毒素很強,影響到內臟,毒素蔓延到全身,血液過多而氣力不足,無法好好保護血管,於是血液帶著毒素往體表冒出。
乘勢而與痘齊出也(宜升麻葛根、荊芥解毒湯加丹參、赤芍、當歸、牛蒡,)使疹散去,
白話文:
趁著痘痘形成的勢頭,讓痘痘順利發出來(可以服用升麻葛根、荊芥解毒湯,再加入丹參、赤芍、當歸、牛蒡),這樣可以讓痘疹散去。
痘亦自出。又有結痂後出疹者,痘之餘毒末盡,又加血熱故也(宜犀角解毒湯。)嗟乎,
疹之關人性命若此,果能醫治無失,又自善保養,自然安穩無事,精神充足。
白話文:
痘痘自己冒出來。另外有在結痂之後又出現疹子的情況,這是因為痘痘的餘毒未清,再加上血液中有熱毒所致(適合使用犀角解毒湯)。唉,疹子對人的生命影響如此重大,如果真的能夠治療得當,再自我妥善調理保養,自然就能平安無事,精神也會充沛。
萬一事故難辭,不免勞頓,氣虛血弱,致多不足之象,急應補救(宜十全大補湯加減。
白話文:
即使發生了無可避免的意外,不可避免的勞累,導致氣血不足,發生身體虛弱的現象,需要緊急補救。(建議使用十全大補湯加減方)
)然則操人生死之柄,可勿兢兢詳慎,以求無誤哉。,【脈 法】,《金鏡錄》曰:
足冷不溫其脈洪,要知總是斑疹候。《醫旨》曰:疹發之脈,浮大而數,
右寸關更甚也。,【疹子之原】,《入門》曰:太古無痘,周末秦初乃有之。
海藏曰:㿀疹之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浸漬,食母血蘊而成毒,皆太陰濕土壅滯,
君相二火之所作也。,【疹子形症】,《正傳》曰:有色點而無顆粒者曰斑,
浮小而有顆粒者曰疹也。又曰:疹如粟米微紅,隱隱皮膚不出作癢,全無腫滿。又曰:
麻子最小,隱隱如麻子,頂平軟不礙指,耶有清水痘,多挾疹同出,麻亦多挾疹同出,
白話文:
然而掌握著人的生死,难道不应该谨慎小心,力求不出错吗?《脉法》中,《金镜录》说:脚冷不温暖,脉搏洪大,要知道这都是斑疹的征兆。《医旨》说:疹子发作时的脉象,浮大而数,尤其是右手寸关脉更加明显。
《疹子之原》中,《入门》说:太古时期没有天花,直到周末秦朝才出现。海藏说:麻疹的病因,都是由于胎儿在母腹中浸泡,食用母血而积聚毒素,都是太阴湿土壅滞,君相二火所导致的。《疹子形症》中,《正传》说:有颜色斑点而没有颗粒的叫做斑,浮小而有颗粒的叫做疹。又说:疹子像小米一样微红,隐隐约约出现在皮肤上,没有肿胀,只是发痒。又说:麻疹是最小的,隐约像麻子,顶端平坦柔软,不会阻碍手指。还有水痘,大多伴随疹子一起出现,麻疹也大多伴随疹子一起出现。
故曰痘疹麻疹。陸南暘曰:痘之發觸於天行時氣,疹之發中於時氣風寒,痘當從外解,
疹當從內解。又曰:麻疹多屬於肺,故嗽而始出,起而成粒,勻圓而小,陽氣從上,
故頭面愈多者為佳。《金鏡錄》曰:心熱盛移於小腸。故小便多黃而赤。然小便之行,
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若肺受火尅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短而澀。當痘疹之時,
不必利水,治當清金降氣,用涼藥以泄其熱,而小便自利矣。
,,【疹子看法】,《金鏡錄》曰:凡看麻疹之法,多於耳後、項上、腰眼裡先見也。
《辨疑賦》曰:根窩若腫兮,疹而兼癮;皮膚加赤兮,疹尤夾㿀。似錦而明兮。
白話文:
古人曾說過關於痘疹和麻疹的理論。陸南暘指出,痘疹的出現與天行時氣有關,疹子則與時氣、風寒相關。痘疹應從外部進行治療,疹子則需從內部進行治療。他進一步提到,麻疹多與肺有關,因此會出現咳嗽,開始時會有疹點出現,這些疹點均勻且較小,陽氣從上部開始,所以頭面部的疹點越多越好。《金鏡錄》記載,心熱盛則會轉移至小腸,導致小便頻繁且呈黃色。然而,小便的流動性由肺氣的下降和輸送化作用所控制,如果肺受到火的剋制,就無法正常下降,因此小便會變得短少且困難。在痘疹期間,不必進行利水治療,應當採用清金降氣的方法,使用涼藥來排出熱毒,這樣小便自然就會暢通。
對於麻疹的診斷,《金鏡錄》提到,通常麻疹的初期症狀會在耳後、頸部、腰部出現。《辨疑賦》則指出,如果疹點周圍腫脹,可能是疹子伴隨著癮疹;如果皮膚呈現紅色,那麼疹子可能伴有瘙癢。疹點像是細密的織物般明亮。
不藥而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痊。,【疹子治法】,《入門》曰:
麻疹雜症與痘瘡略同,但始終藥宜用清涼。《醫鑑》曰:
白話文:
如果不吃藥病就好了;如果像煤一樣黑,一百個裏面沒有一個能痊癒。
關於疹子的治療方法,《入門》說:
麻疹和其他病症與痘瘡稍微相似,但從頭到尾用藥應該以清涼爲主。《醫鑑》說:
麻疹當以蔥白湯飲之(蔥白連須,不拘多少,煎取汁服,)其麻自出。如渴只用蔥白湯,
白話文:
得了麻疹,可以用蔥白湯來喝(蔥白連同須根,不用計算數量,煎取汁液服用),這樣麻疹就會自然消退。如果感覺口渴,單獨使用蔥白湯就可以了。
以滋其渴,使毛竅中常微汗潤澤可也。過三日不沒,內有實熱,犀角地黃湯解之。
白話文:
用滋潤的方法來緩解他的口渴,使皮膚毛孔中經常保持微微出汗,保持濕潤有光澤就可以。過三天仍然沒有消退,說明體內有熱毒,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解決。
,,【疹子輕重難治不治症】,《金鏡錄》曰: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
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發透三日而漸沒者輕,頭面不出者重,紅紫暗燥者重,
咽喉腫痛不食者重,冒風早沒者重,移熱大腸而變者重。黑暗乾活,一出即沒者不治;
鼻煽口張,目無神者不治;鼻清糞黑者不治;氣喘心前吸者難治;
疹後牙疳臭爛者不治。《入門》曰:麻疹不出而喘者死;變成黑斑者死;
沒後餘毒內攻,循衣摸床,譫語神昏者死。
治疹子方五十二
,,蘇葛湯,,〔起初〕,紫蘇,葛根,甘草 赤芍 陳皮,砂仁,前胡,枳殼,生薑
,蔥白
白話文:
疹子輕重難治不治症,根據《金鏡錄》記載:
疹子發熱或退燒,五六日後才發出來的是輕症;疹子顏色淡紅且滋潤,頭面均勻光潔,且疹子很多的是輕症;疹子發透三日後逐漸消退的是輕症;疹子不長在頭面上的為重症;疹子顏色紅紫暗沉且乾燥的為重症;咽喉腫痛無法進食的為重症;冒風而早退的為重症;熱毒移入大腸而轉變的為重症。疹子顏色黑暗乾燥,一發出來就消失的為不治之症;鼻子煽動,嘴巴張開,眼睛無神為不治之症;鼻子清涕,糞便發黑為不治之症;氣喘,胸前吸氣困難的難以治療;疹子退去後,牙齦腐爛發臭的為不治之症。
《入門》記載:麻疹不發而喘的會死亡;麻疹轉變成黑斑的會死亡;疹子退去後,餘毒內攻,病人不停摸衣摸床,說胡話神志昏迷的會死亡。
治療疹子的方劑五十二
蘇葛湯(起初服用)
紫蘇、葛根、甘草、赤芍、陳皮、砂仁、前胡、枳殼、生薑、蔥白
加味升麻湯,,〔又〕,升麻,甘草,元參 柴胡 赤芍,條岑,葛根,獨活,此
白話文:
加味升麻湯:
方劑組成:升麻、甘草、玄參、柴胡、赤芍、條岑(貫眾)、葛根、獨活
麻疹表藥,鄰家己有出者,服一二帖亦可。非如上蘇葛湯,
專為初熱見點發表之方也。
四物湯,,〔用熱〕,川芎,當歸,生地,芍藥
白話文:
麻疹初期使用的藥物,如果鄰居家已經有人用過並且好了,服用一兩劑也是可以的。這並不像上方提到的蘇葛湯,是專門用於剛發熱出現疹子時散發病邪的方子。
四物湯,使用的是性溫的藥材,包括川芎、當歸、生地、芍藥。
羚角散,,〔毒邪內陷〕,羚羊角,甘草,防風 麥冬,元參,知母,黃岑,牛蒡
白話文:
羚角散,用於(毒邪內陷的情況):
- 羚羊角
- 甘草
- 防風
- 麥冬
- 元參
- 知母
- 黃岑
- 牛蒡
子
大青湯,,〔又〕,大青 木通 元參,桔梗 知母 山梔 升麻 石膏 水煎,
調路東黃土末二三錢服之。如大便結閉,口乾腹脹,身熱煩躁者,此熱秘也,
加酒炒大黃。無大青以青黛代之。
元參解毒湯,,〔又〕,元參 葛根,山梔 黃岑 桔梗,甘草 生地 荊芥 入
茅根、京墨汁服。
犀角解毒湯,,〔胃爛〕,犀角 連翹,桔梗 生地 當歸 薄荷 防風 黃岑
甘草 赤芍 牛蒡 荊芥穗
六一散,,〔色紫黑〕,滑石 甘草,冬日溫水下,夏日新汲水下。
白話文:
大青湯,由大青、木通、元參、桔梗、知母、山梔、升麻、石膏水煎,再加黃土末服用。若大便不通、口乾腹脹、發熱煩躁,可加酒炒大黃。若無大青,可用青黛替代。
元參解毒湯,由元參、葛根、山梔、黃岑、桔梗、甘草、生地、荊芥組成,加茅根、京墨汁服用。
犀角解毒湯,由犀角、連翹、桔梗、生地、當歸、薄荷、防風、黃岑、甘草、赤芍、牛蒡、荊芥穗組成。
六一散,由滑石、甘草組成,冬天用溫水服用,夏天用新鮮井水服用。
十全大補湯,〔補氣血〕,人參 白芍 茯苓 熟地 黃耆 白朮 炙甘草 肉桂
川芎 當歸 糯米,,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
功效:補氣血
組成:
- 人參
- 白芍(芍藥)
- 茯苓
- 熟地黃(熟地黃精)
- 黃耆
- 白朮
- 炙甘草
- 肉桂
麻黃散,,〔出遲〕,蜜酒炒麻黃,焙蟬退,酒炒升麻,炒牛蒡子,,
白話文:
麻黃散(出自《傷寒論》):
- 麻黃:蜜汁炒
- 蟬蛻:焙乾後炒
- 升麻:酒炒
- 牛蒡子:炒
消毒飲,,〔又〕,防風,荊芥,甘草,炒牛蒡子,薑,,
茅花湯,,〔止衄〕,茅花,歸尾,生地,生梔,元參,黃岑,調百草霜服。
,,升麻葛根湯,,〔表散〕,升麻,葛根,赤芍,甘草,薑
蔥白湯,,〔又〕,連鬚蔥白,,
黃連湯,,〔止汗〕,黃連,黃柏,黃岑,黃耆,生地,歸身,麥冬,浮麥,調蒲
扇灰服。
,,防風解毒湯,,〔辛涼〕,防風,甘草,荊芥,連翹,薄荷,枳殼,石膏,知母,
桔梗,木通,竹葉,牛蒡子
白話文:
消毒飲由防風、荊芥、甘草、炒牛蒡子、薑組成。茅花湯用於止鼻血,包含茅花、歸尾、生地、生梔、元參、黃岑,並調百草霜服用。升麻葛根湯用於散表,包含升麻、葛根、赤芍、甘草、薑。蔥白湯則用連鬚蔥白。黃連湯用於止汗,包含黃連、黃柏、黃岑、黃耆、生地、歸身、麥冬、浮麥,並調蒲扇灰服。防風解毒湯為辛涼性,包含防風、甘草、荊芥、連翹、薄荷、枳殼、石膏、知母、桔梗、木通、竹葉、牛蒡子。
黃連解毒湯,,〔辛寒〕,黃連 防風,元參 甘草 桔梗 黃岑 木通 知母
荊芥 石膏 大青 山梔 酒黃柏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性質偏辛寒,成分包括黃連、防風、元參、甘草、桔梗、黃芩、木通、知母、荊芥、石膏、大青、山梔、酒黃柏。
桂枝解毒湯,,〔辛溫〕,桂枝 甘草,人參 赤芍 防風 荊芥 川芎 羌活
白話文:
桂枝解毒湯 (性質:辛溫)
組成:
- 桂枝
- 甘草
- 人參
- 赤芍藥
- 防風
- 荊芥
- 川芎
- 羌活
桔梗 牛蒡 酒麻黃
升麻解毒湯,,〔辛平〕, 升麻 桔梗,荊芥 連翹 防風 羌活 赤芍 甘草
淡竹葉 牛蒡子
胡荽酒,,〔外治〕,滾酒入胡荽略煎三四沸,合定勿泄氣,候溫,遠遠噴之,
從項至足,勿噴頭面。
白話文:
升麻解毒湯,藥性辛平,由升麻、桔梗、荊芥、連翹、防風、羌活、赤芍、甘草、淡竹葉、牛蒡子組成。胡荽酒則是用滾酒加入胡荽略煎三四沸,密封好,待溫後,從頸部到腳部噴灑,但不可噴頭面。
人參白虎湯,,〔熱渴〕,人參 知母,石膏 花粉 葛根 麥冬 竹葉 粳米
綠豆燈心炒糯米湯,,〔又〕,綠豆一酒杯 燈心三十根 炒糯米一撮
白話文:
人參白虎湯(適用於發熱口渴)
組成:
- 人參
- 知母
- 石膏
- 花粉
- 葛根
- 麥冬
- 竹葉
- 粳米
葶藶丸,,〔喘咳〕,炒葶藶 煨杏仁,酒防己 炒萊菔子 炒白牽牛 茯苓 食
白話文:
葶藶丸(用於喘咳)
配方:
- 炒葶藶
- 煨杏仁
- 酒防己
- 炒萊菔子
- 炒白牽牛
- 茯苓
- 食鹽
後服。
甘桔湯,,〔咽腫痛〕,甘草 桔梗,若加牛蒡、連翹、射乾、升麻、山梔、
黃連、黃岑,名牛蒡甘桔湯。
白話文:
之後服用。
甘桔湯,用於咽喉腫痛,包含甘草、桔梗,如果加入牛蒡、連翹、射干、升麻、山梔、黃連、黃芩,則名爲牛蒡甘桔湯。
瀉白散,,〔瀉肺〕,蜜桑皮 地骨皮,炒黃岑 酒黃連 馬兜鈴 淡竹葉 桔梗
白話文:
潟白散(用於治療肺熱)
- 蜜桑皮
- 地骨皮
- 炒黃岑
- 酒黃連
- 馬兜鈴
- 淡竹葉
- 桔梗
,山梔 燈心 大青 元參 連翹
導赤散,,〔瀉心〕,生地 木通 甘草 淡竹葉
竹茹石膏湯,,〔吐多〕,竹茹 石膏,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豬苓湯,,〔自利〕,豬苓 茯苓 滑石 澤瀉 升麻 甘草 黃連
黃岑湯,,〔滯下〕
平胃散,,〔邪遏大腸〕,蒼朮 厚朴,陳皮 甘草 薑 棗
金花丸,,〔疹癆〕,黃連 黃柏 黃岑 大黃 水泛丸。
去大黃加山梔名梔子金花丸。
白話文:
山梔、燈心、大青、元參、連翹用來治療赤散,可以瀉心。生地、木通、甘草、淡竹葉用來治療竹茹石膏湯,可以止吐。豬苓、茯苓、滑石、澤瀉、升麻、甘草、黃連用來治療豬苓湯,可以止瀉。黃岑湯用來治療滯下。平胃散用來治療邪遏大腸,由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薑、棗組成。金花丸用來治療疹癆,由黃連、黃柏、黃岑、大黃組成,水泛丸。去大黃加山梔,稱為梔子金花丸。
清火消毒湯,,〔又〕,黃岑 黃連,山梔 鬱金 龍膽草 雄黃 地骨皮 燈心
胃苓湯,,〔胃弱〕,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 蒼朮 陳皮 甘草 薑厚朴 官
桂少部
白話文:
清火消毒湯
成分:
- 黃岑
- 黃連
- 山梔
- 鬱金
- 龍膽草
- 雄黃
- 天花粉
- 燈心草
當歸養榮湯,,〔疹癆〕,當歸 山梔,川芎 生地 麥冬 甘草 竹葉 燈心
便結,少加大黃。
白話文:
當歸養榮湯
適用於: 疹子、肺癆
材料:
- 當歸
- 山梔
- 川芎
- 生地黃
- 麥冬
- 甘草
- 竹葉
- 燈心草
黃連安神丸,,〔又〕,黃連 當歸,龍膽草 全蠍去毒 石菖蒲 茯神 蒸餅和
白話文:
黃連安神丸:
黃連、當歸、龍膽草、全蠍(去毒)、石菖蒲、茯神,蒸製成丸。
豬心血丸,朱砂為衣,用燈心湯下。
清胃湯,,〔疹疳〕,升麻 生地 黃連 當歸 丹皮
白話文:
清胃湯,成分包括升麻、生地、黃連、當歸、丹皮,用於治療疹疳。豬心血丸,表面以硃砂裹覆,服用時應以燈心草煎湯送服。
文蛤散,,〔又〕,雄黃 活礬各五分,文蛤一錢 蠶退紙灰三分 米泔洗瘡敷,
日三四次,以平為度。
白話文:
文蛤散:
材料:
- 雄黃:五分
- 活礬:五分
- 文蛤:一錢
- 蠶退紙灰:三分
使用方法: 用米泔水清洗傷口後,敷上文蛤散。
雄黃散,,〔又〕,雄黃一錢 黃柏二錢 麝香五分 艾葉湯洗敷,以平為度。
白話文:
雄黃散
材料:
- 雄黃 1 錢
- 黃柏 2 錢
- 麝香 5 分
用法: 用艾葉湯清洗患處後,敷上雄黃散。敷到症狀消失為止。
三黃湯,,〔疹痢〕,炒黃連 炒黃岑,蒸大黃 以微利為度。
香連丸,,〔又〕,黃連一兩用吳萸五錢同炒去萸 木香三錢忌火 醅糊丸。
空心米湯下。
麥冬清肺飲,,〔疹嗽〕,麥冬,人參,甘草 赤芍 桔梗 陳皮 檳榔 赤苓
白話文:
三黃湯,用於治療疹痢。將黃連、黃芩炒至黃色,大黃蒸熟,以微利為度。
香連丸,也是用於治療疹痢。將黃連一兩與吳萸五錢同炒,去除吳萸,再加入木香三錢(忌火),用酒糊成丸。
空腹用米湯送服。
麥冬清肺飲,用於治療疹嗽。用麥冬、人參、甘草、赤芍、桔梗、陳皮、檳榔、赤苓等藥材。
寧肺湯,,〔又〕,黃岑 桑皮 貝母,知母 枇杷葉 杏仁 花粉 天冬 沙參
白話文:
寧肺湯
組成:
黃岑 桑皮 貝母 知母 枇杷葉 杏仁 花粉 天冬 沙參
化斑湯,,〔毒留肺胃〕,人參 甘草,知母 石膏 桔梗 連翹 升麻 竹葉
炒牛蒡 地骨皮
四苓散,,〔熱移大腸〕,茯苓 豬苓,澤瀉 炙甘草 蒼朮 治新瀉熱瀉
消風散,,〔脾熱風濕〕,茯苓 蟬退,川芎 殭蠶 人參 藿香 防風 荊芥
甘草 茶酒煎。
調中湯,,〔風疹〕,藿香 枳實 砂仁 甘草 蒼朮 茯苓 陳皮 青皮 半夏
,厚朴
苦參湯,,〔痱疹〕,苦參四兩 菖蒲二兩 水五碗,煎數沸,添水二碗,
說片時,臨洗入豬膽汁四五個,三五次無不愈。
鵝黃散,,〔又〕,綠豆粉一兩 滑石五錢 黃柏三錢 輕粉二錢 搽之即愈。
白話文:
化斑湯
【症狀】 毒留肺胃
【藥材】 人參、甘草、知母、石膏、桔梗、連翹、升麻、竹葉、炒牛蒡、地骨皮
四苓散
【症狀】 熱移大腸
【藥材】 茯苓、豬苓、澤瀉、炙甘草、蒼朮 【功效】 治新瀉熱瀉
消風散
【症狀】 脾熱風濕
【藥材】 茯苓、蟬退、川芎、殭蠶、人參、藿香、防風、荊芥、甘草 【用法】 茶酒煎服
調中湯
【症狀】 風疹
【藥材】 藿香、枳實、砂仁、甘草、蒼朮、茯苓、陳皮、青皮、半夏、厚朴
苦參湯
【症狀】 痱疹
【藥材】 苦參四兩、菖蒲二兩、水五碗 【用法】 煎數沸,添水二碗,說片時,臨洗入豬膽汁四五個,三五次無不愈。
鵝黃散
【症狀】 又一種痱疹
【藥材】 綠豆粉一兩、滑石五錢、黃柏三錢、輕粉二錢 【用法】 搽之即愈。
備註:
- 上述藥材的劑量,需依患者實際情況調整,不可自行服用。
- 中醫治療需由專業醫師診斷,切勿自行用藥。
荊芥解毒湯,,〔疹夾痘〕,荊芥 赤芍 牛蒡 連翹 元參 桔梗 防風 前胡
,木通 歸尾 甘草梢 天花粉
養血益榮湯,,〔色白〕,赤芍 人參,甘草 酒當歸 酒炒紅花
白話文:
荊芥解毒湯用於疹夾痘,藥材包括荊芥、赤芍、牛蒡、連翹、元參、桔梗、防風、前胡、木通、歸尾、甘草梢、天花粉。養血益榮湯用於面色蒼白,藥材包括赤芍、人參、甘草、酒當歸、酒炒紅花。
藿香正氣散,,〔傷寒發斑〕,藿香 白朮 茯苓 半夏 陳皮 桔梗 白芷 甘
草,薑厚朴 紫蘇 大腹皮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 用於治療傷寒發斑的疾病,組成如下: 藿香、白朮、茯苓、半夏、陳皮、桔梗、白芷、甘草
犀角地黃湯,,〔解熱〕,犀角 生地,黃岑 黃連 大黃附錄石氏治疹經驗良方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退熱)
組成:
- 犀角
- 生地黃
- 黃岑
- 黃連
- 大黃
附錄: 石氏治療疹子的良方
十五
透肌散,,治疹初出隱隱淹在肌肉內,以出即沒者乃癮疹也。
炒牛蒡二錢半 葛根二錢 荊芥錢二分,蟬退三十個 酒一小杯,水一大杯,
半煎六分溫服。一次本方加羌活五分,二次本方加紫蘇、枳殼六分,
三次本方加牛膝五分。
清心湯
治疹出痕如朱點,或赤或紫,煩躁不寧者,乃疹也。
黃連 連翹 生地各錢半 山梔二錢,黃岑一錢 歸尾三錢 黃柏 丹皮 甘草各
五分 赤芍八分 甘菊七分 燈心三分 川芎六分 溫服。如衄血即隨血解。
白話文:
透肌散
治疹子剛冒出來,隱隱約約藏在皮膚裡,一會兒冒出來一會兒就消失的,這就是癮疹。
方藥:
- 炒牛蒡二錢半
- 葛根二錢
- 荊芥二分
- 蟬退三十個
- 酒一小杯
- 水一大杯
用法:
- 半煎六分,溫服。
- 一次方中加羌活五分。
- 二次方中加紫蘇、枳殼六分。
- 三次方中加牛膝五分。
清心湯
治疹子出現後,留下像朱砂點一樣的痕跡,顏色或紅或紫,患者煩躁不安,這便是疹子。
方藥:
- 黃連、連翹、生地各錢半
- 山梔二錢
- 黃岑一錢
- 歸尾三錢
- 黃柏、丹皮、甘草各五分
- 赤芍八分
- 甘菊七分
- 燈心三分
- 川芎六分
用法:
- 溫服。
- 如果出現鼻出血,就跟著血一起服用。
和解散
治疹已出,遍身形如蠶種,色黑黯,皮肉僵硬,此十死一生症也,急用後二方。
麻黃去節取頭末,綠豆取生粉隔紙焙熟各七分。
共為細末又用新蒲公英二兩乾者七分,條芩、生地各一錢,煎好,調前二味末,
春冬溫服,夏秋涼服,兼用下外治方。
外治方
白話文:
治療疹子已經長出來,遍布全身,像蠶卵一樣,顏色黑黯,皮膚肌肉僵硬,這是十死無生的病症,急需使用下面的兩個藥方。
將麻黃去掉節取頭末,綠豆取生粉隔紙焙熟,各取七分。
將它們一起研磨成細末,再用新鮮蒲公英二兩,乾者七分,條芩、生地各一錢,煎好後,加入前兩種藥粉,
春冬溫服,夏秋涼服,同時也要使用外治藥方。
外治方:
仰天皮二斤即凹地上卷皮也嫩柳皮半斤 星星草四兩 蟬退二百個 水十杯,
白話文:
仰天皮二斤,即凹地上捲起的皮。嫩柳皮半斤。星星草四兩。蟬退殼二百個。水十杯。
煎三沸,去渣,乘熱氣燻洗遍體,黑疹變為鮮色,十有九生之妙。
清肺解毒湯
治疹收之後胸脹、喘急、咳嗽、悶亂、狂言譫語、手足動搖,此餘毒入肺也。
黃芩 陳皮各一錢 麥冬二錢 貝母一錢半 赤苓七分 蜜桑皮 甘草各五分
酒炒黃連七分 蒲公英三錢煎好,再用大黃三錢切片,開水泡一時,
澄汁一小杯沖服。
斂肺湯
治疹收之後。喘急悶亂,頭折眼吊,胸膛高陷,角弓反張,目睛直視,唇白面黃,
口鼻歪斜,名曰肺氣耗散,正氣不歸原也。急以此方治之,緩則無救。如唇反而黑紫,
白話文:
將藥材煎煮至沸騰三次,去除藥渣,趁熱氣熏洗全身,黑色疹子就會轉為鮮紅色,十之八九都能恢復健康。
治療疹子退去後,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咳嗽、心煩意亂、胡言亂語、手腳顫抖的症狀,這是毒氣入侵肺部的表現。
配方:黃芩、陳皮各一錢,麥冬二錢,貝母一錢半,赤苓七分,蜜桑皮、甘草各五分,酒炒黃連七分,蒲公英三錢。先將藥材煎煮好,再取大黃三錢切片,用開水浸泡一小時,取澄清的汁液一小杯服用。
治療疹子退去後,出現喘不過氣、心煩意亂、頭昏眼花、胸膛高聳凹陷、手足抽搐、眼睛直視、嘴唇蒼白面容發黃、口鼻歪斜等症狀,這是肺氣耗散,正氣無法恢復的表現。必須立即用這個方子治療,拖延則無救。如果嘴唇反而變黑發紫,則……
鼻眼俱黑,必死。
北五味三錢 黃芩二錢 麥冬三錢 甘草節五分
小靈丹
治疹後餘毒壅遏在咽喉,腫痛,咽物不下。或結一切餘毒牙齒破爛。
白話文:
如果鼻子和眼睛都變黑,那就是必定會死亡的跡象。
處方包括北五味子三錢,黃芩二錢,麥冬三錢,以及甘草節五分。
另外還有小靈丹。
用於治療出疹後遺留的毒素阻塞在咽喉部位,導致腫痛,吞嚥困難,或者造成其他部位如牙齒腐爛等問題。
百官硼二錢 朴硝三錢 辰砂錢半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三分 吹敷俱可。
白話文:
硼砂兩錢,芒硝三錢,硃砂半錢,去油乳香和去油沒藥各三分,可吹敷患處。
天綠散
治疹後餘毒壅遏在眼皰,爛如癬,或小兒木耳等瘡,皆效。
銅綠一兩研極細末,黑透熟天茄打汁,量末調稀糊於黑碗內,上用黑碗說之,
鹽泥封固,文火煨二炷香取出,丸綠豆大,或用散,每五厘入乳汁小半酒杯,
再研如茶湯,以雞翎蘸敷二三次即癒。
金黃散
治疹後重舌,並兩頰骨疙瘩。
硼砂三錢 雄黃錢半 朱砂七分 鮮薄荷打汁調敷,數次愈。
白話文:
天綠散
功效: 治療疹子痊癒後,餘毒積聚在眼周形成水泡,潰爛如癬,或治療小兒木耳等瘡瘍,皆有效。
配方:
- 銅綠一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 將熟透的黑茄子打成汁。
- 用黑茄子汁調和銅綠粉,調成稀糊狀,置於黑碗中。
- 用另一個黑碗將第一個碗扣住,並用鹽泥封緊碗口。
- 以文火煨烤兩炷香時間後取出。
- 將藥膏搓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或直接使用粉末。
- 取五分藥丸或粉末,加入半杯乳汁和少許酒,研磨成茶湯。
- 用雞毛蘸取藥湯,敷於患處,敷兩到三次即可痊癒。
金黃散
功效: 治療疹子痊癒後,舌頭腫大,兩頰骨骼出現疙瘩。
配方:
- 硼砂三錢,雄黃半錢,朱砂七分,鮮薄荷打汁調和,塗敷患處,敷數次即可痊癒。
鐵箍散
治疹後餘毒流注肌肉之間,結成癰疽腫痛。
白芨 白蘞各一兩 黃柏二兩 山豆根,連翹 黃芩 乳香 沒藥各五錢 川
烏六錢,地骨皮七錢 射乾三錢 共為末,茶酒調敷。
清咽湯
治疹後熱毒在胃,攻衝喉啞疼痛,日夜飲水不止。
升麻 元參 射干,連翹 山梔 黃芩,石膏 歸尾 麥冬 生地 薄荷 大黃
金銀花 甘草節
一匙金
治疹後風並痘脫痂風,一服立效。
白話文:
鐵箍散:用於治療疹子後遺留的毒素流進肌肉,形成膿腫發炎疼痛。
白及、白蘿蔔各一兩,黃柏二兩,山豆根、連翹、黃芩、乳香、沒藥各五錢,川烏六錢,地骨皮七錢,射乾三錢,共研成粉末,用茶和酒調和敷於患處。
清咽湯:用於治療疹子後熱毒在胃,導致喉嚨腫痛,日夜渴水不停。
升麻、元參、射乾、連翹、山梔、黃芩、石膏、歸尾、麥冬、生地、薄荷、大黃、銀花、甘草節各適量,一起煮成湯服用。
治疹後風症與痘子脫落後的風症,一次服用立刻見效。
白花蛇去骨刺三分炒褐色,人指甲一分半炒黃色,共為末,再用透骨草、
白話文:
- 將白花蛇去除骨頭和毒刺,取三分之一炒成褐色。
- 取人的指甲,取一分半炒成黃色。
- 將炒好的蛇骨、指甲搗成粉末。
- 再加入透骨草、
麻黃各三錢,入水酒各半杯,煎三沸,去渣,調上二味末服之,說臥,微汗即癒。
如兒小,分三服。
治水痘方
凡水痘初出,每痘根周圍紫硬,頂陷色黑,令兒啼多,煩躁蒸熱,名凹痘疔。
新人屎尖七個,瓦上焙如褐色,研細,可重一二分,酒調下,遍身臭汗即效。
又方
治水痘收後,餘熱不退,咳嗽微喘,多睡,眼澀多眵。
蒲公英二兩 水煎服,一帖即愈。
又方
治水痘收後,心胸脹,脇滿,食即嘔吐,久不治,結為痰痞者。
大黃一錢 牙皂 皮硝 火硝各五分共為末,水丸黍米大,三歲服六十丸,
十歲一百丸,毒自與積俱化而癒。如兒小不能服丸,蜜調末服亦可。
白話文:
麻黃三錢,加入半杯水酒,煮沸三次後,濾渣,再加入其他兩種藥粉服用,蓋好被子,微出汗即能痊癒。兒童可分三次服用。
治療水痘的方法:
水痘初期,每個痘疹周圍發紫變硬,頂部凹陷且呈黑色,孩子哭鬧不止,煩躁、發熱,稱為凹痘疔。
取新鮮人糞便尖端七個,放在瓦片上烘烤至褐色,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至二分,用酒調服,全身出汗後即可見效。
另一方法:
水痘痊癒後,餘熱未退,咳嗽、喘息,嗜睡,眼睛乾澀、眼屎多。用蒲公英兩錢,水煎服,一劑即可痊癒。
另一方法:
水痘痊癒後,胸口脹滿,脅肋飽脹,吃東西就嘔吐,久治不愈,會形成痰痞。用大黃一錢,牙皂、皮硝、火硝各五分,研磨成粉末,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三歲兒童服用六十丸,十歲兒童服用一百丸,可化解毒素和積聚,使病情痊癒。如果孩子年幼無法吞服丸藥,可以用蜂蜜調成藥粉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