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足太陰脾脈,起大指端,循指內側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
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複從胃別上鬲,注心。每日巳時氣血注脾。足太陰脾經,血少氣旺。
) 脾也者,心君儲精待用之府也。贍運用,散精微,為胃行精液,
故其位即在廣明之下,與心緊切相承。其職掌太倉之運量,而以升為德。
其部當水谷之海,故患濕。其屬土,配資生坤元,故為十二經根本。其勢居中央孤臟,
以灌四旁,注四末,故為六經內主。其所以為脾如此,古人謂為後天之本,信然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從大腳趾尖開始,沿著腳趾內側經過核骨後方,向上經過內踝前方,沿著小腿內側,緊貼脛骨後方,在交會足厥陰肝經之前,向上經過膝蓋前方,進入腹部,與脾臟相連,並連通胃部,向上經過膈肌,沿著咽喉,連接到舌根,並散布到舌下。
脾經的一條支脈從胃部分出,向上經過膈肌,連接到心臟。每天巳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氣血注入脾臟。足太陰脾經血氣特點是血少氣旺。
脾臟是心臟儲藏精氣的地方,負責將精氣輸送到全身,將精微物質輸送到胃部,使胃能運化精液。因此,脾臟的位置就在心臟下方,與心臟密切相連。脾臟掌管著食物的運化,以升為主要功能。脾臟位於水谷之海,所以容易受濕氣影響。脾臟屬土,負責滋養坤元,所以是十二經脈的根本。脾臟位於中央,孤獨無依,但負責將氣血輸送到全身各處,所以是六經內部的主要臟器。脾臟的功能如此重要,古人稱它為後天之本,真是名副其實。
說脾統四臟,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亦必待養於脾,故脾氣充,
四臟皆賴煦育,脾氣絕,四臟不能自生,昔人云,後天之本絕,較甚先天之根絕,
非無故也。凡治四臟者,安可不養脾哉。然經曰:腹滿填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
以為過在脾與胃者,豈盡脾胃之過哉,皆由中氣不足,為病甚而入脾,致脾經不運,
陽明之氣亦不勝,是以不能出營衛,升達上下也。惟不升上,故肺氣不行而上冒;
惟不達下,故腎氣獨沉而下厥耳。至若本經為病,不外濕淫熱鬱兩端:濕由水氣,
病則壅,壅則傷氣,氣虛而不運,必腹脹,胃痛,腸鳴飧泄,身重,食不化;
白話文:
脾臟掌管著全身四臟的運化,脾臟有病,必定會影響到其他四臟;而四臟有病,也需要依靠脾臟來滋養。因此,脾氣充足,四臟都能得到滋養;脾氣衰竭,四臟就無法自行生存。古人說:「後天之本絕,較甚先天之根絕」,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治療四臟疾病,怎麼能不調養脾臟呢?
不過,經書中記載:「腹滿填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認為這些症狀是脾胃出了問題,其實這並不完全是脾胃的過錯。都是因為中氣不足,病邪深入脾臟,導致脾經運化失常,陽明之氣也無法順暢運行,因此不能輸布到營衛之間,升達上下。由於不能升上,所以肺氣運行不暢而上冒;由於不能下達,所以腎氣獨自下降而下厥。
至於脾經本身的病症,不外乎濕邪侵襲和熱邪鬱結這兩種:濕邪來自水氣,生病就會導致壅塞,壅塞就會傷氣,氣虛不能運化,就會出現腹脹、胃痛、腸鳴、瀉泄、身體沉重、食不化等症狀。
熱由火氣,病則不濡,不濡則傷血,血活而燥,必胃氣厚,善飢,肉痿,足不能行,
善瘛,腳下痛,口乾,舌本強,食即吐,食不下,煩心,水閉,黃疸,脾約,
皆脾經病也。治之者,務使三焦之氣流轉和通,則土潤而升,不憂其燥,
而火氣不得病之;土健而運,不憂其濕,而水氣亦不得病之矣。
,,【脈 法】,《脈訣》曰:脾脈實兼浮,消中脾胃虛,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
單滑脾家熱,口氣氣多粗,澀即非多食,食不作肌膚,微浮傷客熱,來去乍微疏,
有緊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不即吐,沖沖未得蘇,若弦肝氣盛,妨食被譏吁,
白話文:
熱氣導致身體乾燥,無法滋潤,傷及血液,血液變得活躍而燥熱,必然胃氣強盛,容易飢餓,肌肉萎縮,雙腳無法行走,容易發燒,腳底疼痛,口乾舌燥,舌根僵硬,吃東西就吐,食慾不振,煩躁不安,小便閉塞,黃疸,脾胃收縮,都是脾經疾病。治療這種疾病,務必使三焦之氣流轉通暢,讓脾土滋潤上行,就不必擔心乾燥,火氣就不會引起疾病;脾土強健運轉,就不必擔心濕氣,水氣也不會引起疾病。
《脈訣》記載:脾脈實而浮,表示脾胃虛弱,口乾想喝水,吃再多也瘦,脈滑而單表示脾熱,呼吸粗重,脈澀表示吃不下,吃東西不能變成肌肉,脈微浮表示受了外邪熱氣,脈來去迅速而疏散,表示脾胃疼痛,筋骨僵硬,想吐卻吐不出來,心神不寧,脈弦表示肝氣盛,影響食慾,被別人嘲笑。
大實心中痛,如邪勿帶符,溢關涎自出,風中見羈孤(羈,傷也,脾為孤臟,
而受風傷,故曰羈孤。)又曰:右手第二指連脾,四十五動無諸疑,急動名為脾熱極,
食不能消定若斯,欲知疾崽多因冷,指下尋之慢極遲,吐納不定經旬日,
骨氣忡心得幾時。,【脾病證治】,《靈樞》曰:有所擊仆,若醉飽入房,
汗出當風,則傷脾。又曰:脾臟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實則腹脹,大小便不利。又曰: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
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素間》曰:肝傳之脾,
白話文:
如果心中疼痛,感覺像被邪氣侵襲,而且沒有辦法驅除,口水會溢出,就像在風中孤單無助一樣。因為脾臟容易受風寒的傷害,所以說「羈孤」。還有一種說法是,右手第二根手指與脾臟相連,如果在四十五天內沒有任何異狀,突然出現劇烈疼痛,就叫做「脾熱極」。這時病人會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如果想要知道疾病的原因,多半是寒氣入侵導致的,可以摸摸手指下面,如果脈象很慢很遲緩,而且經常吐納不定,持續好幾天,骨頭酸痛,心神不安,就表示脾臟病變。
《靈樞》記載,如果受到外力撞擊,或者是在酒足飯飽後立即房事,或者是在出汗後吹風,都會損傷脾臟。另外,脾臟負責運化水谷精微,滋養全身,脾氣虛弱就會導致四肢無力,五臟不安;脾氣過盛就會導致腹脹,大小便不順暢。如果邪氣侵犯脾胃,就會出現肌肉疼痛。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會感到身體發熱,容易飢餓;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就會感到身體發寒,腸鳴腹痛。《素間》記載,肝臟的病氣會傳染到脾臟,所以肝病也容易導致脾病。
病名曰脾風,發痺,腹中熱,煩心,出黃。又曰:脾熱者,腹黃而肉瞤動。又曰:
大骨活,大肉陷,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真臟見,
十月之內死。又曰: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靜。又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苦濕是有餘,欲緩是不足。又曰:脾病禁溫食飽食,
濕地濡衣。《難經》曰:飲食勞倦則傷脾。又曰:外證面黃,善嘻,善思,善味;
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脾絕候】,《靈樞》曰:是太陰氣絕,
白話文:
脾風發作會導致肢體麻痺、腹中發熱、心煩意亂、皮膚泛黃。脾熱的人則腹部發黃,肌肉會不自主地跳動。
脾臟病變嚴重時,骨骼會突出,肌肉萎縮,胸中氣悶,呼吸困難,胸痛會牽連到肩膀和脖子,身體發熱,肌肉消瘦,臟器外露,通常在十個月內就會死亡。
脾病患者在下午時精神較好,日出時更甚,到了傍晚則會靜下來。 脾臟喜燥惡濕,所以要吃苦味的食物來燥濕,脾臟喜緩惡急,所以要吃甘甜的食物來緩和。 苦味的食物是為了去除脾臟的濕氣,甘甜的食物是為了緩解脾臟的不足。
脾臟病患者要忌食溫熱的食物和過飽,也不要長期處於潮濕的環境或穿著濕衣服。《難經》說,飲食勞累會傷脾。
脾病的外在表現為面黃、愛笑、愛思考、愛吃;內在表現為肚臍周圍有氣體流動,按壓時感到堅硬疼痛,同時伴隨腹部脹滿、食慾不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懶散嗜睡、四肢無力。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是脾病,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脾病。
脾臟氣絕的徵兆,《靈樞》中說,這是太陰氣衰竭的表現。
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痿人中滿,
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又曰: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
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仲景曰: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乃為脾絕。
,,【脾氣滯澀保養法】,《保生秘要》曰: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
氣絕則血活而滅形,故氣虛弱則滯澀而成病。如澀於脾,則胃口凝滯,不剋飲食,
而多瀉泄。久不疏通,則成中滿之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四季脾居土,
輕呼稍寬胸,大病須服氣,能伏養谷神。說脾為一身之主,氣滯於內,卻內五藏之患;
白話文:
如果脈絡不能滋養肌肉,嘴唇和舌頭作為肌肉的根本,脈絡不榮則肌肉軟弱,肌肉軟弱就會導致舌頭痿縮,人中飽滿,人中飽滿則嘴唇外翻,嘴唇外翻代表肉體先衰敗,甲日病情加重,乙日就會死亡。另外也說:太陰病症走到盡頭時,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容易打嗝、嘔吐,嘔吐就會逆流,逆流則面部發紅,不逆流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會導致臉色發黑,皮毛焦枯而死。
仲景說:嘴唇周圍發黑,汗液柔軟發黃,這是脾氣衰竭的徵兆。
《保生秘要》中說:人體氣血旺盛則血液充盈滋潤,氣血衰竭則血液凝滯,形體消瘦。因此氣虛乏力就會導致氣血滯澀,從而生病。例如脾氣滯澀,就會造成胃口凝滯,無法消化飲食,並且容易腹瀉。長期不通暢,就會形成腹部脹滿的症狀。所有濕腫滿脹,都屬於脾的病症。四季之中脾氣屬土,輕微的病症只需呼吸舒暢,胸部寬闊即可;重病需要調養氣血,才能滋養谷神。說明脾臟是人體的主宰,氣血滯澀於內,就會導致五臟六腑的疾病。
滯於外,防癤疥之憂。皮裡隔膜有積熱,而內外相感,尤防疽毒。所感者,
七情六慾而生也。,【導,引】,臞仙曰:可大坐,伸一腳,屈一腳,
以兩手向後反掣各三五度,亦可跪坐,以兩手拒地,回顧,用力虎視各三五度,
能去脾臟積聚風邪,喜食。,【修 養】,《養生書》曰:常以季夏之月朔旦,
並四季之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十二通,吸坤宮之黃氣入口,
十二咽之,閉氣五十息。治脾病諸藥要品及方二
白話文:
外邪停留體表,要防止瘡癤疥癬的困擾。皮肉之間的隔膜積聚熱氣,內外相互影響,更要預防癰疽毒素。這些疾病的產生,大多源於七情六慾的影響。可以通過導引方法來改善:臞仙建議,可以大坐伸展,一隻腳伸直,另一隻腳彎曲,雙手向後反拉各三五度;也可以跪坐,雙手撐地,回頭看,用力瞪眼各三五度,這些動作可以去除脾臟積聚的風邪,有助於改善食慾。養生方面,《養生書》建議,在每季的夏末月初和四季末的十八日早晨,正坐,閉氣五息,敲擊耳鼓十二次,吸入地氣入喉,咽下十二次,閉氣五十息。治療脾臟疾病的藥物和方劑則另有記載。
脾實宜除濕清熟(白朮,山梔,豬苓,澤瀉,車前子,茯苓,滑石,防風,葛根,
白話文:
脾胃濕熱時,應以袪濕清熱為主。(使用白朮、山梔子、豬苓、澤瀉、車前子、茯苓、滑石、防風、葛根等藥材)
白豆蔻,枳實,黃連)
白話文:
白豆蔻:一種具有辛辣、溫熱性質的香料,可用於治療腹痛、脹氣和噁心。 枳實:一種柑橘類水果的果皮,具有苦味、寒涼性質,可用於治療腹脹、便祕和消化不良。 黃連:一種中草藥,具有苦味、寒涼性質,可用於治療腹瀉、痢疾和胃熱。
脾虛宜甘溫辛酸(大棗,黃耆,山藥,扁豆子,建蓮,砂仁,茯苓,橘紅,白豆蔻
白話文:
脾胃虛弱宜服用甘味、溫性、辛味或酸味的藥材,例如:
- 大棗:甘、溫
- 黃耆:甘、溫
- 山藥:甘、溫
- 扁豆子:甘、溫
- 建蓮:甘、溫
- 砂仁:辛、溫
- 茯苓:甘、淡
- 橘紅:辛、溫
- 白豆蔻:辛、溫
,藿香,木瓜,白芍,棗仁,炙甘草)
益黃散,,〔脾虛腹痛泄利)
白話文:
藿香、木瓜、白芍、棗仁、炙甘草
陳皮一兩 訶子肉煨 青皮 炙甘草名五錢 丁香二錢 共為末,
每周二錢或三錢,煎服。一名補脾散。
白話文:
陳皮一兩,訶子肉用火煨熟,青皮,炙甘草(經過烘烤的甘草)各五錢,丁香二錢。將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
瀉黃散,,〔脾熱口瘡口臭〕,黑山梔錢半 藿香 甘草各一錢 石膏八分 防風
六分,共用蜜、酒拌,微炒,水煎。
白話文:
瀉黃散:
適用於脾熱引起的** 口瘡口臭。**
配方:
- 黑山梔子:半錢
- 藿香:一錢
- 甘草:一錢
- 石膏:八分
- 防風:一錢
一名瀉脾散附載仲景分別標本方藥,,標(不渴脈浮桂枝,濕勝濡泄理中湯)
本(渴欲引飲四逆湯,亡液燥渴理中湯)
白話文:
瀉脾散附載了仲景治療痢疾的標本兼顧方藥:
- 標證(不口渴、脈象浮緩):以桂枝湯治療
- 本證(濕邪較重、大便稀薄如水):以理中湯治療
實有餘為濕(氣,茯苓、乾薑、人參、陳皮、青皮、甘草;氣,白朮、肉桂、
白話文:
如果身體實症是因為濕氣過多所引起的,可以使用茯苓、乾薑、人參、陳皮、青皮、甘草來治療。 如果是氣虛引起的實症,可以使用白朮、肉桂來治療。
吳萸) 虛不足為燥(血,沙參、益智、麻仁、郁李仁、參、耆;氣,木瓜、烏藥、
白話文:
吳萸
- 體質虛弱的人不適合服用會引起燥熱的藥材(血虛:沙參、益智、麻仁、郁李仁、人參、黃耆;氣虛:木瓜、烏藥)。
自芍、棗、鹽)
腹脹滿(虛,芍藥;實,厚朴)
心腹痛(虛寒,人參、芍藥;實熱,大黃、
黃芩)
臍腹痛(白朮)
白話文:
肚子脹滿,如果是虛的,用芍藥;如果是實的,用厚朴。心口和肚子痛,如果是虛寒的,用人參、芍藥;如果是實熱的,用大黃、黃芩。肚臍和肚子痛,用白朮。
少腹痛(男,四物湯加阿膠、茯苓;寒,小茴、延胡索。女,四物湯加延胡、
川楝子;熱,大黃、黃芩)
白話文:
少腹疼痛(男性)
- 四物湯加入阿膠、茯苓
- 寒冷的(症狀):小茴香、延胡索
少腹疼痛(女性)
- 四物湯加入延胡索
飧泄胃泄(承氣湯,白朮調中湯)
白話文:
飧泄、胃泄
治療方法: 服用承氣湯或白朮調中湯。
洞泄脾泄(建中湯,理中湯)
寒中大腸泄(乾薑 附子)
寒小腸泄(承氣湯)
臟毒下血(有鮮血不可下宜解化)
溏泄鶩泄(天麻 吳萸 附子 乾薑)
一法,土鬱則奪之,謂下之使無壅礙也。
脾之積曰痞氣。經云:在胃脘。腹如盆大,久則令人四肢不收,黃疸,
白話文:
肚子一直拉肚子,可能是脾胃虛弱導致的,可以用建中湯或理中湯來調理。如果肚子冷痛,拉肚子,可以用乾薑和附子來溫暖脾胃。如果是小腸寒氣引起的腹瀉,可以用承氣湯來瀉寒。如果拉肚子帶血,要看血的顏色,如果血很新鮮,不能使用瀉藥,應該用解毒藥。拉肚子頻頻,像水一樣,可以用天麻、吳茱萸、附子、乾薑來止瀉。另外,如果土氣鬱結,可以用瀉藥來去除鬱結,避免影響身體健康。脾胃積聚稱為痞氣,會導致胃脘部脹滿,腹部像盆子一樣大,時間久了會造成四肢無力,皮膚發黃。
飲食不為肌膚,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脈必浮大而長(宜痞氣丸、增損五積丸,
白話文:
若飲食不化症,會引起皮膚長不出肉,心臟疼痛會穿透背部,背部疼痛會徹入心臟,脈象必定浮大而長。(適合用痞氣丸、增損五積丸治療)
)皆由脾氣虛及氣鬱所致,治法宜健脾,兼散結滯。
治痞氣方一,,
痞氣丸,,〔痞氣〕,黃連八錢,厚朴五錢,吳萸三錢,黃岑,白枋各二錢,
茵陳草,砂仁,乾姜各錢半,茯苓,人參,澤瀉各一錢,川烏,川椒各五分,桂心
巴霜各四分 丸法、服法同息賁丸。
白話文:
這類症狀主要是脾氣虛弱和氣鬱積聚所造成,治療方法應以健脾為本,並兼顧散結消滯。
具體方劑如下:
痞氣丸:黃連八錢,厚朴五錢,吳萸三錢,黃芩、白芷各二錢,茵陳草、砂仁、乾薑各錢半,茯苓、人參、澤瀉各一錢,川烏、川椒各五分,桂心、巴霜各四分。
製丸方法和服用方式與息賁丸相同。
增損五積丸,,〔又〕,黃連肝積五錢,脾腎積七錢心肺積一兩半,厚朴肝心肺積
白話文:
增損五積丸,又稱:
- 黃連肝積,五錢
- 脾腎積,七錢
- 心肺積,一兩半
- 厚朴肝心肺積的用量,未記載
五錢脾腎積八錢,川烏肝肺積一錢心腎脾積五分,乾薑肝心積五分肺脾腎積一錢半
人參肝心脾肺積二錢腎積五分,茯苓錢半,巴霜五分,蜜丸,梧子大,初服二丸,
漸加,以微溏為度。治積塊,不拘臍上下左右,通用。
白話文:
將五錢的脾腎藥,八錢的川烏藥,一錢的肝肺藥,五分的肝心脾藥,五分的乾薑肝心藥,一錢半的肺脾腎藥,二錢的人參肝心脾肺藥,五分的人參腎藥,半錢的茯苓,五分的巴霜,製成蜜丸,梧子大小。初服兩丸,逐漸增加,以大便略微溏瀉為度。此方可治各種積塊,不論位於臍上、臍下、左右,皆可通用。
肝積加柴胡一兩,川椒四錢,莪朮三錢,皂角、崑布各二錢半。
白話文:
將肝積方劑中加入柴胡一兩、川椒四錢、莪朮三錢、皁角二錢半、崑布二錢半。
心積加黃芩三錢,肉桂、茯神、丹參各一錢,菖蒲五分。
白話文:
在藥方中加入黃芩三錢,肉桂、茯神、丹參各一錢,菖蒲五分。
肺積加桔梗三錢,天冬、陳皮、青皮、白豆蔻各一錢,紫菀、川椒各一錢半。
脾積加吳萸、黃芩、砂仁各二錢,澤瀉、茵陳各一錢,川椒五分。
白話文:
肺積湯中加入桔梗三錢,天冬、陳皮、青皮、白豆蔻各一錢,紫菀、川椒各一錢半。
腎積加元胡索三錢,苦楝肉、全蠍、附子、獨活各一錢,澤瀉、菖蒲各二錢,
白話文:
腎積方:
- 元胡索:三錢
- 苦楝肉:一錢
- 全蠍:一錢
- 附子:一錢
- 獨活:一錢
- 澤瀉:二錢
- 菖蒲:二錢
肉桂三分,丁香五分。
嘔,吐、噦,脾胃虛弱病也。以氣血之多少而分,東垣云;嘔屬陽明,
其腑多血多氣,氣血俱病,故有聲有物而為嘔,氣逆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藥;
吐屬太陽,其腑多血少氣,血病,故有物無聲而為吐,以橘紅為主藥;噦屬少陽,
其腑多氣少血,氣病,故有聲無物而為噦,以半夏為主藥。是三者皆本於脾虛,
或為寒氣所客,或為飲食所傷,或為痰涎所聚,皆當分其經絡,
察其虛實以治之(宜丁香、半夏、藿香、陳皮、茯苓、生薑。)又有無物無聲者,
曰噁心乾嘔,乃胃家氣血兩虛所致也(宜橘紅湯入薑汁、蔗漿細呷之。
白話文:
肉桂三分,丁香五分。
嘔、吐、噦,都是脾胃虛弱所致的病症。
根據氣血虛實程度的不同,東垣先生說:
- 嘔屬於陽明,陽明腑多血多氣,氣血俱病,所以會有聲音和嘔吐物,這屬於氣逆,需要散之,因此以生薑為主藥。
- 吐屬於太陽,太陽腑多血少氣,血病,所以只有嘔吐物,沒有聲音,以橘紅為主藥。
- 噦屬於少陽,少陽腑多氣少血,氣病,所以有聲音,沒有嘔吐物,以半夏為主藥。
這三種症狀都是由於脾虛所導致,可能是寒氣入侵,或是飲食不當,或是痰涎堆積,都需要根據經絡的不同,辨明虛實來進行治療。
適合使用的藥物有:丁香、半夏、藿香、陳皮、茯苓、生薑。
另外,還有一種沒有嘔吐物也沒有聲音的症狀,叫做噁心乾嘔,這是胃氣血兩虛所致。
適合使用橘紅湯,加入薑汁和蔗漿,細細飲用。
)雖潔古從三焦分治三因,然三焦皆胃之地分,故或胃口有熱而乾嘔(宜梔子竹茹湯,
白話文:
雖然古籍記載的三焦有不同的分治範圍,但三焦都屬於胃的一部分,因此有時胃裡有熱氣會引起乾嘔。(此時應服用梔子竹茹湯來治療)
)或胃口有痰而乾嘔(宜大棗,)或乾嘔而手足厥冷,總皆不離乎胃病者是。
試進究之,邪在上脘之陽,必氣停而水積,故湯水之清濁混亂,則為痰為飲,
為涎為唾,變而為嘔;邪在下脘之陰,必血滯而食不消,故食物之清濁不分,
則為噎塞,為痞滿,為痛為脹,變而為吐;邪在中脘之氣交者,盡有二脘之病。
然上脘非不吐食也,設陽中之陰亦病,則食入即吐,非若中脘之食已而為吐,
白話文:
這段中醫古文的意思是:
如果患者出現以下症狀:
- 口乾舌燥、沒有食慾,或是有痰且乾嘔(可以用大棗來治療),
- 或者乾嘔並且手腳冰冷,
- 這些症狀都屬於胃病。
我們進一步探究,會發現:
- 如果邪氣停留在上脘(胃的上部)的陽位,就會導致氣滯水積,
- 所以湯水的清濁混雜,就會形成痰、飲、涎、唾,最終導致嘔吐。
- 如果邪氣停留在下脘(胃的下部)的陰位,就會導致血瘀,食物無法消化,
- 所以食物的清濁無法分離,就會造成噎塞、痞滿、疼痛、脹滿,最終導致吐出。
- 如果邪氣停留在中脘(胃的中央)的氣交部位,就會兼具上、下脘的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
- 上脘雖然也會吐出食物,但不是因為食入後就馬上吐出來,
- 而是因為陽位中的陰氣也生病了,所以食物一進到胃就會吐出來。
- 而中脘的嘔吐,則是在食物已經進入胃之後才吐出來。
下脘之食久而吐耳(宜生薑半夏湯;)下脘非不嘔也,設陰中之陽亦病,則吐嘔齊作,
白話文:
如果你只吃上腹部位的食物,時間久了就會想吐(可用生薑半夏湯治療)。上腹部位並非不嘔吐,如果是陰中之陽也有病,就會同時吐瀉。
然嘔少於吐,非若上脘之嘔多於吐耳(脈沉無力宜理中湯,
脈滑而實宜半夏生薑大黃湯下之;)中脘則當食畢之時也亦嘔亦吐,
白話文:
但是嘔的量比吐的量少,不像上脘那樣嘔的量多於吐的量(如果脈象沉而無力,適合用理中湯,
脈象滑且實的情況下,適合用半夏生薑大黃湯來瀉下;)中脘是在吃飽之後也會出現嘔吐的情況。
謂之嘔吐(宜橘紅半夏湯。)則上中下脘三因雖各有別,何嘗有外於胃乎。
白話文:
針對嘔吐(應使用橘紅半夏湯),這說明上中下三脘雖然各自不同,但哪一個離開了胃呢?
而尤所宜辨者,中脘之嘔吐,固均屬胃虛,而必分寒熱。其虛而挾寒者,喜熱惡冷,
肢冷,脈必細而滑(宜理中湯冷服,如服而仍吐,去朮、草之壅,加丁、沉立止;
)其虛而挾熱者,喜冷惡熱,煩渴,小便赤澀,脈必洪而數(宜二陳湯加山梔、黃連、
白話文:
最需要區分的是中脘部位的嘔吐,雖然都屬於胃虛,但必須區分寒熱。虛寒者喜歡熱惡冷,手腳冰冷,脈象一定細滑,宜用理中湯冷服,如果服藥後依然嘔吐,就應該去掉白朮、蒼朮這類壅滯的藥物,再加入丁香、沉香來止吐;虛熱者喜歡冷惡熱,口渴,小便赤澀,脈象一定洪數,宜用二陳湯加山梔、黃連等藥物來治療。
竹茹、枇杷葉、葛根.薑汁、蘆根。)其中脘素有痰積,遇寒即發者,
白話文:
竹茹、枇杷葉、葛根、薑汁、蘆根。其中脾胃常常有痰液積滯,遇到寒冷就會發作的人,
脈必沉而滑(宜丁香、白蔻、砂仁、乾薑、陳皮、半夏,加薑汁、白芥汁至盞部,
白話文:
脈象一定沉穩而圓滑(宜用丁香、白蔻、砂仁、乾薑、陳皮、半夏,另加薑汁、白芥菜汁到杯子邊緣)。
)如痰滿胸喉,湯藥到口即吐,必先控其痰涎(宜來複丹,)俟藥可進,
然後治之(宜二陳湯加枳實、砂仁、桔梗、厚朴、薑汁,虛加人參。)或素本中寒,
用熱藥太過,亦至嘔逆(宜二陳湯加沈香、白蔻仁。)此皆嘔吐噦之大概也。
白話文:
如果痰堵塞了胸喉,喝下去的藥水馬上就吐出來,一定要先把痰液控制住,等藥物可以吞下去,再進行治療。 如果本身體質虛寒,用太熱的藥物,也會導致嘔吐,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嘔吐的常見原因。
其所由正自多端,有由七情得者(宜理中湯加烏藥、木香、沉香;
白話文:
它的發病原因非常多,有的是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誘發的(建議服用理中湯,並加入烏藥、木香、沉香)。
)有由陰虛火逆者(宜薑汁炒熟地加檳榔、黃柏、沉香,導之使下;
白話文:
對於陰虛導致火氣上逆的人(適用薑汁炒熟地加上檳榔、黃柏、沉香,引導火熱下行;
)有由上焦氣壅而表實者(宜半夏、生薑;)有由怒中飲食嘔吐,胸滿膈脹,
關格不通者(宜二陳湯加木香、青皮,如不效,加丁香、沉香、砂仁、蔻仁、厚朴、
藿香、神麯、薑、棗;)有由氣滯者,身熱臂痛,食久則先嘔後瀉,此上焦傷風。
白話文:
如果上焦氣機壅塞導致表證實證,可以服用半夏、生薑;如果因為生氣而飲食不消化,出現胸悶膈脹,關格不通的情況,可以服用二陳湯加木香、青皮,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加丁香、沉香、砂仁、蔻仁、厚朴、藿香、神麴、薑、棗;如果因為氣滯導致身體發熱、手臂疼痛,飯後先嘔吐再腹瀉,這是上焦傷風。
開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也(宜麥冬湯;)有食己暴吐,脈浮而洪者,
白話文:
如果人體的毛孔開張,經脈氣血運行不順暢,邪氣就會侵入體內,這時適合服用麥冬湯。如果有人暴飲暴食後嘔吐,脈象浮而洪大,則……。
此上焦火逆也,氣降則火自消,吐漸止(宜桔枳湯加人參、白芍;)有下閉上嘔者,
亦因火在上焦(宜桔梗、陳皮、厚朴、木香、大黃以下之;)有由下焦實熱,二便閉,
白話文:
這是上焦火氣上逆,氣降下來,火就會自然消失,嘔吐就會逐漸停止(此時可用桔枳湯加上人參、白芍;)如果有下焦閉塞,上焦嘔吐的情況
氣逆嘔吐者,名曰走哺(宜人參湯;)有由脾胃久傷而虛者(宜焦米、神麯、陳皮、
人參、薑、棗以和之;)有噁心,心下怏怏,欲吐不吐者,多由胃虛(宜半夏、陳皮、
白話文:
氣往上衝,導致嘔吐的,稱為走哺。(應使用人參湯治療。)有的是由於脾胃長年受傷而虛弱所致。(應使用焦米、神麴、陳皮來治療。)
茯苓、白朮、生薑;)有由客寒犯胃者(宜理中湯;)有由肝火出胃者(宜左金丸;
)有由胃本經火盛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澀,大便燥,口苦,或乾渴(宜大黃、葛根、
白話文:
茯苓、白朮、生薑,如果是因为寒气入侵胃部,适合服用理中汤;如果是肝火上炎导致胃部不适,适合服用左金丸;如果是因为胃本身火气旺盛,会出现面红、小便短赤或涩、大便干燥、口苦或口干舌燥,可以用大黄、葛根等药物治疗。
枳實、石膏、麥冬、竹茹、木瓜、蘆根、陳皮、通草、枇杷葉;
白話文:
枳實、石膏、麥冬、竹茹、木瓜、蘆根、陳皮、通草、枇杷葉
)有由病久胃虛嘔吐者(宜比和飲、藿香安胃散;
)有由大病後胃熱虛煩而嘔者(宜竹葉石膏湯加薑汁服,即止;
白話文:
長久患病,導致胃氣虛弱,出現嘔吐(可以使用比和飲、藿香安胃散治療)。
)有由痰飲嘔吐者(宜茯苓半夏湯;)有由水停心下而嘔者,必心下怔忡,
白話文:
有是因為痰飲嘔吐的(適合服用茯苓半夏湯);有因為水液積聚在心下而嘔吐的,這種情況下心下一定會感到胸悶不寧。
若先渴後嘔(宜赤茯苓湯、)若先嘔後渴(宜豬苓散。)所當分別。總之,
白話文:
如果先感到口渴,之後才嘔吐(適合服用赤茯苓湯);如果先嘔吐,之後才感到口渴(適合服用豬苓散)。一定要仔細辨別。總而言之,
胃寒之脈沉遲微澀,胃火之脈浮大而數,痰膈之脈滑而兼數,可憑脈辨之耳。
若夫食已心下痛,隱隱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證名食痺,吐食由胃氣逆而不下也。
亦有寒邪客於腸胃,厥逆上出者;亦有肝勝於脾,風痰羈絆脾胃間,脈弱而吐食者。
白話文:
胃寒的脈象沉而遲緩,略帶澀感;胃火的脈象浮而大,跳動頻率快;痰膈的脈象滑利,同時跳動頻率也快。可以依靠這些脈象來辨別病症。
如果飯後心口疼痛,隱隱作痛難以忍受,吐出來之後疼痛才停止,這種病症叫做食痺,是因為胃氣逆而不下,把食物吐出來造成的。
也有一些人因為寒邪入侵腸胃,導致寒氣逆流向上,而出現嘔吐;還有一些人因為肝氣過盛,壓制脾胃,加上風痰阻礙脾胃運化,導致脈象虛弱,出現嘔吐。
俱為食痺證(宜茯苓半夏湯、麥天湯。)吐酸一證,皆由胃濕鬱而生,熱從木化,
白話文:
這些都是食物積滯導致的疾病(應採用茯苓半夏湯、麥天湯)。嘔吐酸水的症狀,都是由胃中濕氣鬱結所引起,熱從肝膽鬱火化生。
而為酸味,法宜清之(宜調氣平胃散;)若久而不化,必至木盛土衰,經云,木欲實,
白話文:
由於酸味過盛,應採取清熱(推薦「調氣平胃散」)的方法。如果長期不消化,必然會導致肝氣亢盛、脾胃虛弱。經書上說,「肝氣旺盛時,脾胃會虛弱」。
辛當平之,辛為肺金之味,故辛可勝酸,金剋木也,辛則必熱,辛以制肝實,
熱以扶胃衰;若濁氣不降,但以寒藥投之,非其治矣;而或有宿食滯於胃脘,
以致吐酸者(宜蒼、朴、陳、甘;)或有停飲積於胸中,以致吐酸者(宜蒼、半、陳、
苓。)嘔苦水則由邪在膽,膽上乘胃,故逆而吐膽汁,以致所嘔為苦水也(宜吳萸、
黃連、乾薑、茯苓、黃芩。)嘔清水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為水逆(宜神朮丸、
白話文:
辛味能使人體達到平衡,辛味是肺金的味,所以辛味能勝過酸味,因為金克木;辛味必然屬熱,辛味能制約肝臟實證,熱能扶助胃虛;如果濁氣不下降,只用寒涼藥物,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有宿食停留在胃脘,導致嘔吐酸液(可以用蒼朮、白朮、陳皮、甘草);如果有停飲積聚在胸中,導致嘔吐酸液(可以用蒼朮、半夏、陳皮、茯苓);嘔吐苦水是因為邪氣在膽,膽氣上犯胃,所以逆流而上,吐出膽汁,導致嘔吐物是苦水(可以用吳茱萸、黃連、乾薑、茯苓、黃芩);嘔吐清水是因為口渴想要喝水,水喝下去就吐出來,叫做水逆(可以用神朮丸)。
五苓散。)吐涎沫則以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六君子湯加益智仁、生薑,
或以半夏、乾薑等分為末。)吐膿,仲景云,嘔家雖有癰膿,不必治,
白話文:
如果病人吐出泡沫狀的唾液,表示脾臟虛弱,無法約束津液,因此唾沫自行流出。(此時宜使用六君子湯,並加入益智仁和生薑。)
膿盡自愈(或用地黃丸煎湯服。)吐蛔則為胃中冷,大凡蛔見苦則安,見椒則伏,
見酸則不能咬也,另詳諸蟲條(宜理中湯加檳榔、黃連、川椒、烏梅。
白話文:
膿液排盡後,傷口會自行癒合(或服用生地黃丸煎製的湯藥)。吐出蛔蟲表明胃中寒涼。一般來說,蛔蟲在遇到苦味時會平靜,在遇到花椒味時會潛伏起來。
)然而嘔吐又有總治之法(宜白豆蔻湯。),,【脈,法】,仲景曰:病人脈數,
白話文:
但吐也有治療的法則(宜用白豆蔻湯)。
脈法:
張仲景說:病人的脈搏數促,
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以過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
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經》曰:寸口脈數,其人即吐。
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為寒,數為嘔吐。又陽脈緊,陰脈數,其人食已即吐。
又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又脈緊而澀,其病難治。又脈弦者,虛也,
胃氣無飲,朝食暮吐。《回春》曰:嘔吐無他,寸緊滑數,微數血虛,單浮胃薄,
芤則有瘀,最忌澀弱。,【嘔吐證治】,仲景曰:嘔家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
白話文:
脈搏快速代表著身體發熱,應該要幫助消化食物,但卻反覆嘔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衰弱,膈肌虛弱,所以脈搏才會快速。
快速的脈搏代表外來的熱邪,無法消化食物,胃中虛寒所致。《脈經》說:寸口脈搏快速,此人就會嘔吐。
寸口脈搏細而快,快速代表著熱,細代表著寒,脈搏快速就容易嘔吐。還有,陽脈緊,陰脈快,此人吃完飯就會嘔吐。
另外,寸脈緊而尺脈澀,此人胸悶,吃不下東西就嘔吐。還有,脈搏緊而澀,此病難治。又,脈搏弦,代表虛弱,
胃氣不足,早晨吃的東西晚上就吐。《回春》說:嘔吐的原因很多,寸脈緊而滑且快,微弱快速代表血虛,單浮代表胃薄,
脈搏虛浮代表有瘀血,最忌諱脈搏澀弱。【嘔吐證治】,仲景說:嘔吐患者雖然有陽明證,但要謹慎,不可使用下瀉的藥物。
逆之故也。又曰:嘔吐宜服薤白粥。丹溪曰:劉河間謂嘔者,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
白話文:
之所以會反胃是因為氣上逆的緣故。另外,也有人說:嘔吐時宜服用薤白粥。丹溪子說:劉河間認為嘔吐是由於火氣上炎所致,這只不過是一個原因罷了。
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心肺之分,
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者。《醫鑑》曰:嘔家聖藥是生薑,
白話文:
有痰阻塞中焦導致食物無法下咽的,有氣逆的,有寒氣郁結在胃口的,有食物滯留在心肺部位的,有新吃進去的食物無法下去反而吐出來的,有胃中有火和痰因而嘔吐的。《醫鑑》說:對治嘔吐的聖藥是生薑。
《千金》之說信矣,然氣逆作嘔生薑散之,痰水作嘔半夏逐之,生薑於寒證最佳,
白話文:
《千金方》的說法可信,但氣逆嘔吐時用生薑散發,痰水嘔吐時用半夏散發。生薑最適合治療寒症。
若遇熱嘔不可無烏梅也。,【吐病有三】,易老曰:吐有三因,乃氣積寒也。
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吐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而洪,其證食已暴吐,
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
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脈浮而弦,其證或先吐而後痛,或先痛而後吐,
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木香、檳榔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
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小便清利,大便閉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去其閉塞,
溫其寒氣,大便漸通,複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府閉結而自安也。中焦去積,
白話文:
如果遇到熱嘔吐,就一定要服用烏梅。吐病有三種,易老說,吐病有三個原因,都是因為氣積寒造成的。
從三焦的角度來看:上焦的嘔吐都是因為氣造成的,氣是天的陽氣,脈象洪大,症狀是暴飲暴食後嘔吐,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結,氣上衝胸而感到疼痛,治療應以降氣和中為主。中焦的嘔吐都是因為積造成的,有陰有陽,食物和氣相互交織形成積而導致疼痛,脈象浮而弦,症狀是先嘔吐後疼痛,或先疼痛後嘔吐,治療應以小毒藥去除積,木香、檳榔和氣。下焦的嘔吐都是因為寒造成的,屬於地道的寒氣,脈象沉而遲,症狀是早晨吃飯晚上嘔吐,小便清利,大便閉塞不通,治療應以毒藥去除閉塞,溫暖寒氣,大便逐漸通暢,然後再用中焦藥和氣,避免大府閉結,才能安然無恙。中焦去積,
宜紫沉丸。,【嘔吐噦宜通大便】,《直指》曰:陽明之氣,下行則順,
白話文:
建議服用紫沉丸。對於嘔吐呃逆的症狀,宜通大便。《直指方論》中說:陽明經的氣機,向下運行纔是順暢的。
今逆而上行,謹不可泄,固也。然嘔吐者,每每大便閉結,上下壅遏,氣不流行,
當思有以利導之。東垣曰:陰虛,邪氣上逆,窒塞嘔噦,不足之證也。此地道不通,
白話文:
現在逆向上升,千萬不能泄,要鞏固。然而有嘔吐的情況時,常常會伴隨著便秘,上下都阻塞,氣無法流通。
應該考慮用方法來疏通引導。李東垣說:陰虛時,邪氣向上逆,導致堵塞和嘔吐,這是不足的症狀。這就像是地下的通道不通暢。
當用生地、當歸、桃仁、紅花,兼用甘草,少加大黃、芒硝,以通其秘,大便利,
白話文:
使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等藥材。搭配甘草,適當加入大黃、芒硝,以幫助通便,讓大便暢通。
嘔吐噦自止矣。,【嘔吐噦不治證】,《脈經》曰:嘔吐脈弱,小便自利,
身微熱而厥者,虛極難治。《入門》曰:凡吐如青菜汁者死,此是乍然嘔吐,
非反胃比也。,【傷食嘔吐導引】,《保生秘要》曰:按寅卯辰時,空心披衣起床,
正身直立,雙手用力拏兩肘膊,腳尖著地,腳跟雙懸,起倒力舂二九之數,醉飽勿行,
恐傷臟腑。,【運 央】,《保生秘要》曰:先呼濁,次吸清,歸臍閉目,
存心下丹田半晌,運臍自安然。
治嘔吐噦方二十七
,,橘紅湯,,〔乾嘔〕,橘紅一味,不拘 多少,煎服。
白話文:
嘔吐干噦自然停止了。嘔吐干噦不治的症狀,《脈經》中說:嘔吐脈象微弱,小便自利,身體微微發熱卻伴隨厥逆,這是虛脫極度,難以治療。《入門》中說:凡是嘔吐物如同青菜汁的,就會死亡,這是突然發生的嘔吐,不是反胃。傷食嘔吐的導引方法,《保生秘要》中說:在寅卯辰時,空腹披衣起床,身體站直,雙手用力拉著兩肘,腳尖著地,腳跟懸空,起落如同舂米般,重複做二十九次,醉酒飽食後不要做,以免傷及臟腑。《運央》方法,《保生秘要》中說:先呼出濁氣,再吸入清氣,氣歸臍腹,閉目凝神,存心於下丹田片刻,運轉臍腹,便會安然無恙。
治療嘔吐干噦的方劑二十七種。
橘紅湯,用於治療乾嘔,橘紅一味,不拘多少,煎服。
,,梔子竹茹湯,,〔胃熱〕,山梔三錢,陳皮二錢 竹茹錢半 加薑汁。
白話文:
梔子竹茹湯
**【適用症狀】**胃熱
【材料】
- 山梔子:3 錢
- 陳皮:2 錢
- 竹茹:0.5 錢
- 薑汁:適量
【做法】 將所有材料加水燉煮,加入薑汁後即可飲用。
,,生薑橘皮湯,,〔厥冷〕,生薑八兩,橘皮四兩 水七盞,煎三盞,
白話文:
生薑橘皮湯
【適應症】 :寒氣過盛
【組成】:
- 生薑:8 兩
- 橘皮:4 兩
- 水:7 杯
【製作方法】: 將生薑、橘皮加入水中,煎煮至剩餘 3 杯藥液。
逐漸微溫呷下。,生薑半夏湯,,〔上脘吐〕,半夏,生薑各三錢 此即小半夏湯。
白話文:
逐漸加熱,慢慢地喝下去。
小半夏湯
材料:
- 半夏 3 錢
- 生薑 3 錢
適用於: 上腹部嘔吐
,,理中湯,,〔下脘吐〕,人參 白朮,甘草 生薑
,,二陳湯,,〔挾熱〕,茯苓,陳皮 半夏 甘草
白話文:
理中湯:用於治療下脘吐,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甘草和生薑。
二陳湯:用於治療挾熱,藥材包括茯苓、陳皮、半夏和甘草。
,,麥冬湯,,〔氣滯〕,麥冬 蘆根 人參 竹茹 陳皮 白朮 茯苓 甘草 玉竹
白話文:
麥冬湯
**適應症:**氣滯
組成:
- 麥冬
- 蘆根
- 人參
- 竹茹
- 陳皮
- 白朮
- 茯苓
- 甘草
- 玉竹
,生薑
,,桔枳湯,,〔暴吐〕,桔梗 枳殼 陳皮 厚朴 木香 或加大黃利之。
,,左金丸,,〔肝火〕,黃連 吳萸等分粥丸,白朮陳皮湯下。
白話文:
【生薑湯】 【急性嘔吐】 使用桔梗、枳殼、陳皮和厚朴,或加入大黃以利導。
【左金丸】 【肝火旺盛】 黃連與吳茱萸等量,做成粥丸,用白朮和陳皮的湯水來服用。
,,調氣平胃散,,〔吐酸〕,木香 檀香,砂仁 蔻仁 烏藥 厚朴 陳皮各一錢
白話文:
調氣用平胃散,可以治療吐酸,藥方為:木香、檀香、砂仁、蔻仁、烏藥、厚朴、陳皮各一錢。
蒼朮錢半 藿香錢二分 甘草五分
,,平胃散,,〔又〕,蒼朮 厚朴 陳皮,甘草
,,五苓散,,〔嘔清水〕,茯苓 豬苓,白朮,澤瀉 肉桂
,,六君子湯,,〔涎沫〕,人參 白朮,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白話文:
蒼朮半錢,藿香二分,甘草五分。
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五苓散(嘔清水):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肉桂。
六君子湯(涎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地黃丸,,〔吐膿〕,,人參湯,,〔走哺〕,人參 黃芩 玉竹 知母 蘆根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地黃丸:吐膿
人參湯:走哺
地黃丸: 治療吐膿的症狀
人參湯: 治療小兒發育遲緩(走哺)的症狀,處方:
- 人參
- 黃芩
- 玉竹
- 知母
- 蘆根
竹茹 白朮 陳皮 梔子,石膏
,,白豆蔻湯,,〔總治〕,白蔻 藿香,半夏 陳皮 生薑
,,比和飲,,〔胃虛〕,人參,白朮,茯苓 神麯 藿香 陳皮 秒仁 甘草 陳米
先以順流水三升,泡伏龍肝末,澄取一升半煎藥,加薑、棗,稍冷服,
日二三逐納而不吐,另以陳米煎湯,時呷。
白話文:
竹茹、白朮、陳皮、梔子、石膏,白豆蔻湯,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薑,比和飲,人參、白朮、茯苓、神麯、藿香、陳皮、秒仁、甘草、陳米。先用三升清水浸泡伏龍肝末,取一升半煎藥,加入薑、棗,稍涼後服用,每天服用兩三次,直到不再嘔吐。另外用陳米煎湯,隨時飲用。
,,藿香安胃散,,〔又〕,橘皮五錢 人參 丁香 藿香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
白話文:
藿香安胃散
組成:
- 橘皮 5 錢
- 人參 2.5 錢
- 丁香 2.5 錢
- 藿香 2.5 錢
用法: 每次取研磨後的藥粉 2 錢服用。
加薑三片煎。
,,竹葉石膏湯,,〔胃熱〕
,,茯苓半夏湯,,〔痰飲〕,赤苓 半夏,陳皮 蒼朮 厚朴
,,赤茯苓湯,,〔停水〕
,,豬苓散,,〔又〕,豬苓 赤苓 白朮等分為末,每二錢水調下。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可以治療胃熱,加三片薑煎服。茯苓半夏湯可以治療痰飲,由茯苓、半夏、陳皮、蒼朮、厚朴組成。赤茯苓湯可以治療停水。豬苓散可以治療水腫,由豬苓、赤苓、白朮等分混合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溫水調服。
,,薤白粥,,〔治嘔〕,薤白二莖 雞子白三枚 粟米三合
,,神朮丸,,〔吐清水〕
白話文:
薤白粥
**適用症狀:**嘔吐
材料:
- 薤白 2 根
- 雞蛋清 3 個
- 小米 3 合(約 150 克)
,,茯苓半夏湯,,〔食痺〕, 麥芽 茯苓,半夏 白朮 神麯 橘紅 天麻 薑
白話文:
茯苓半夏湯
適用於: 食物積滯
成分:
- 麥芽
- 茯苓
- 半夏
- 白朮
- 神曲
- 橘紅
- 天麻
- 生薑
,,麥天湯,,〔又〕,麥冬 天麻 茯苓,白朮 半夏 神麯 陳皮 薑,,
紫沉丸,,〔去積〕,陳皮五錢 半夏,神麯 代赭石 烏梅肉 砂仁各三錢
丁香,檳榔各二錢 沉香 木香 杏仁 白朮各一錢 蔻仁 巴霜各五分 醋丸黍
米大,每五十丸,薑湯下。此丸能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吐而疼痛者。
一法,去白橘皮一個,煨薑一塊,煎湯下百丸,日二服,俟大便通,不吐則止。
噎塞,脾虛病也。反胃,胃虛病也。經云: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小腸、
膀胱也。結者熱結也。小腸結則血脈燥,大腸結則後不便,膀胱結則津液涸,
白話文:
麥天湯,由麥冬、天麻、茯苓、白朮、半夏、神麴、陳皮、薑組成。
紫沉丸,用於去除積食,由陳皮、半夏、神麴、代赭石、烏梅肉、砂仁、丁香、檳榔、沉香、木香、杏仁、白朮、蔻仁、巴霜製成,醋丸黍米大小,每服五十丸,用薑湯送服。此丸能治療中焦吐食,因食積與寒氣相搏,導致嘔吐疼痛。
另一方法,將白橘皮一個煨薑一塊,煎湯服用百丸,每日兩次,待大便通暢,不吐即可停止。
噎塞是脾虛所致,反胃是胃虛所致。經書記載,三陽結聚稱為膈。三陽指的是大腸、小腸、膀胱。結聚是指熱結。小腸結聚則血脈乾燥,大腸結聚則排便不暢,膀胱結聚則津液枯竭。
三陽俱結,前後秘澀,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即下而復出,
乃陽火上行而不下降。據此,則噎塞、反胃,二者皆在膈間受病,故通名為膈也。
潔古分吐症為三,云上焦吐者,皆從於氣,食則暴吐,此即噎塞病也;中焦吐者,
皆從於積,或先吐而痛,或先痛而吐,此病在中脘者,另詳嘔吐條內;下焦吐者,
皆從於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即反胃病也。王太仆亦以噎塞為食不得入,
是有火,屬熱;反胃為食入反出,是無火,屬寒。然其屬寒屬熱,不可盡拘。士材云:
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治。色黃而活者為虛寒;
白話文:
如果三陽經都阻塞,前后排泄都困难,下面不通畅,必定会反流向上。所以才会出现吞咽困难、食物无法下咽,甚至吃下去又吐出来的情况,这是因为阳气向上升发,而不能下降。因此,噎塞和反胃,这两种病症都在膈膜之间,所以统称为膈病。
洁古将呕吐症分为三种:上焦呕吐,都是因为气机不顺,吃东西就马上吐出来,这就是噎塞病;中焦呕吐,都是因为积滞,要么先吐后痛,要么先痛后吐,这种病症在中脘部位,详细内容在呕吐条目中说明;下焦呕吐,都是因为寒气入侵,早晨吃的东西晚上吐,晚上吃的东西早上吐,这就是反胃病。王太仆也认为噎塞是食物无法进入,有火,属于热证;反胃是食物进入就吐出来,没有火,属于寒证。但是,寒热证不能完全拘泥于此。士材说:脉象洪大有力,应该按照热证治疗;脉象细小无力,应该按照寒证治疗。面色发黄而且有光泽的,属于虚寒。
色紅赤而澤者為實熱。以色合脈,以脈合症,庶乎無負,斯為通論。說二症由於脾胃,
均有寒熱,各異陰陽。或陰傷火旺,法宜養血;或脾傷陰盛,法當溫補;或健脾理痰,
不得偏任辛燥,有妨津液;或滋陰養血,不得偏任清潤,有害中州。
此臨症權衡之要也。玆試為分列之,噎塞原於脾家氣血兩虛,而多半由血液活乾,
說人臟腑之津液流行,灌溉百脈,皆賴脾胃運行,稍不運行,即津液壅滯,
而陰血不榮,故患噎塞。推其原,或起憂鬱,至氣結胸中而生痰,痰久成塊,
白話文:
臉色紅潤光澤,表示體內有實熱。觀察面色配合脈象,再根據脈象判斷病情,才能做到不辜負病人,這是一般性的原則。這兩種病症都是由脾胃引起的,都伴隨寒熱,但陰陽狀態有所不同。可能是陰虛火旺,需要滋養血液;也可能是脾虛陰盛,需要溫補;或者需要健脾化痰,但不能過度使用辛燥之物,以免損傷津液;或者需要滋陰養血,但不能過度使用清潤之物,以免損害脾胃。臨床上判斷治療的關鍵就在於權衡得失。現在我試著將其分列說明:噎塞的病根在於脾胃氣血兩虛,多半是血液乾燥,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人體臟腑的津液運行,滋養全身血脈,都依靠脾胃的運化功能。如果脾胃運化功能稍有不足,就會導致津液停滯,陰血無法滋養,從而引起噎塞。追究其病因,可能是憂鬱所致,導致氣滯胸中,產生痰液,痰液積久成塊,堵塞氣道。
膠於上焦,道路窄狹,飲可下,食難入,病之初起有如此者(宜香砂寬中丸;
)又或有脾氣虧敗,血液俱耗,胃脘乾活,小便閉,大便如羊糞,
白話文:
當氣血阻滯在上焦(胸腔以上部分),經絡狹窄,只能喝下液體,難以進食。疾病初期就會出現這種現象。(建議服用香砂寬中丸;)
隧道澀而成病(宜參用補氣運脾丸、滋血潤腸丸。)此皆病之所由來也。
至有由火熱之氣衝逆者(宜酌四生丸,)脈必數大;有由痰飲阻滯者,
白話文:
腸道阻塞不暢而產生疾病(建議搭配使用補氣運脾丸、滋血潤腸丸。)這些都是疾病的成因。
脈必結澀(宜先用來複丹控其痰,再用大半夏湯加茯苓、枳殼、竹瀝等;
白話文:
脈象出現緊結不暢,應該先用來複丹湯控制痰液,接著使用大半夏湯加入茯苓、枳殼、竹瀝等藥材。
)有由七情鬱結者,脈必沉澀(宜香砂寬中丸;)有由瘀血積滯,陽無陰不能施化,
陰失位,陽伏其中,傳化不變,反行上者,脈必芤澀(宜滋血潤腸丸;
)有因噎而聲不出者(宜竹茹、五味、生薑;)有挾寒者,脈必沉遲(宜加附、桂;
)有挾熱者,脈必洪數(宜黃連、木通;)有飲食才下,痰涎聚住不得入,
或雖入而涎沫隨出者(二症皆宜先用來複丹控去痰涎,再用大半夏湯加茯苓、枳殼、
白話文:
如果是因为七情郁结,脉象就会沉涩;如果是因为瘀血积滞,阳气无法发挥作用,阴气失位,阳气潜伏在阴气之中,转化失常,反而向上运行,脉象就会芤涩;如果是因为噎住而发不出声音,可以用竹茹、五味、生姜;如果是因为寒气入侵,脉象就会沉迟,可以加附子、桂枝;如果是因为热邪入侵,脉象就会洪数,可以服用黄连、木通;如果是因为饮食刚下,痰涎就聚集无法下行,或者虽已下行,却伴随涎沫吐出,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先用来复丹控制痰涎,再用半夏汤加茯苓、枳壳。
竹瀝、皂角、活礬,以薑汁為丸;)有大便燥結,糞如栗塊者(宜開關利膈丸。
白話文:
取竹瀝、皁角、明礬,加入薑汁搓成丸子;如果出現大便乾燥堅硬,像板栗一樣的症狀,(可以用)開關利膈丸。
)惟噎而白沫大出,糞如羊屎,為不治之症。總之,因氣從氣治,因血從血治,
因痰導之,因火壯水制之,不可專投辛香燥熱之品,以火濟火,至津液愈耗,
大便愈結,甚而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便不可救矣。惟有一種胃陽火衰,不能運化者,
可暫以辛溫開其結滯,繼仍以益陰養胃為主。又有一等酒徒,日日狂飲,以致酒發熱,
熱生痰,痰因火煎,膠結不開,阻塞道路,水飲下咽,亦覺痛澀,
此便不得如液槁津活之病,投以當歸地黃濡潤之品,恐血未必潤,反助痰而難癒也。
其餘無論血液耗,胃脘活,遂道閉,津液結為痰,臟腑不得津液之潤而成噎症者,
白話文:
如果患者噎住並吐出大量白沫,大便像羊屎一樣,那就算是無藥可救了。總之,治療要根據病因,氣虛就補氣,血虛就補血,有痰就化痰,有火就清熱降火,不能只用辛香燥熱的藥物,這樣只會火上加油,導致津液更加耗損,大便更加乾結,嚴重甚至會導致幽門阻塞,上衝食道,那就無藥可救了。只有胃陽火衰,無法運化食物的情況,可以先用辛溫的藥物開通結滯,然後以益陰養胃為主。還有一種人,每天都大量喝酒,導致酒發熱,熱生痰,痰因火煎,黏在一起,阻塞食道,喝水都覺得痛澀,這種情況就不能用當歸地黃等滋潤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不一定能滋潤血液,反而可能助長痰液,更難治癒。其他的情況,無論是血液虧損、胃脘疼痛、食道閉塞、津液結成痰,還是臟腑缺乏津液潤滑而導致噎症,都要根據病因對症治療。
治法始終以養血潤燥為主,而辛香燥熱之品,概勿輕下,且噎必兼塞。東垣云:
堵塞咽喉,陽氣不得上出者名曰塞。五藏之所生,陰也、血也,
陰氣不得下降者名曰噎。六府之所生陽也、氣也,夫咽塞於胸膈之間,令諸經不行,
白話文:
治療的原則始終以滋養血液、潤澤乾燥為主,而辛辣、香燥、熱性的藥物,概不輕易使用,而且噎塞必定伴隨著胸膈堵塞。東垣(李杲)說:
堵塞咽喉,陽氣無法向上升發的,稱為「塞」。五臟所生的是陰氣和血液,
陰氣無法向下下降的,稱為「噎」。六腑所生的是陽氣和氣機,咽喉阻塞在胸膈之間,導致諸經氣血運行不通,
口開目瞪,氣悶欲絕,當先用辛甘氣味升陽之品(宜人參、黃耆、升麻、柴胡、當歸、
白話文:
當患者出現張口瞪眼、呼吸困難,達到瀕死的狀態時,應優先使用具有辛辣、甘甜氣味、能提升陽氣的藥物。例如人參、黃耆、升麻、柴胡和當歸。
益智仁、草豆蔻,)引胃氣以治其本,加通塞之藥以治其標(宜木香、麥芽、青皮、
陳皮。)寒月盛陰當瀉陰寒之氣(宜乾薑、吳萸,)暑月盛陽當散寒氣,
泄陰火之上逆(宜益智仁、川柏、青皮、陳皮。)冬三月,陽氣內藏,外助陽氣,
白話文:
益智仁和草豆蔻可以引導胃氣,從根本上治療疾病。同時,加入木香、麥芽、青皮和陳皮等通暢氣血的藥物來治療表面症状。寒冷的月份陰氣盛,需要瀉去陰寒之氣,可以使用乾薑和吳茱萸。炎熱的月份陽氣盛,需要散寒氣,泄去陰火上逆,可以使用益智仁、川柏、青皮和陳皮。冬季陽氣內藏,需要外助陽氣。
不得發汗,內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藏固密之大要也(宜以吳萸湯。)夏三月,
陽氣在外,陰氣在內,噎病值此時,天助正氣而挫其邪氣,不治自愈,或不愈者,
白話文:
夏季不宜發汗,以免耗損內在的陰氣,也不能過度洩瀉,這是閉藏和固密的要點(建議可以使用吳萸湯)。適用於夏季(三月)期間。
陰氣太盛,正氣不伸耳(宜以四君子湯送利膈丸。)凡飲食入胃,便吐涎沫如雞子白,
說脾主涎,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非參朮益智不能攝也。有梅核膈者,
白話文:
體內的陰氣過於旺盛,導致正氣無法伸展(建議使用四君子湯和利膈丸)。每當進食後,就會吐出像雞蛋清一樣的涎沫。
喉中如有物,膈間痛死,血居多(宜昆布、當歸、桃仁、韭汁、童便,甚加大黃,
白話文:
喉嚨裡感覺有東西梗塞,膈膜疼痛難忍,還有大量的鬱血。(建議使用昆布、當歸、桃仁、韭汁、童便,甚至可以加大量的黃藥)
)亦或因痰結(宜滌痰丸。)《醫鑑》謂或結於咽喉,時覺有所妨凝,吐之不出,
白話文:
可能也因為痰液阻塞(建議服用化痰丸)。《醫鑑》說,痰液可能聚集在喉嚨,時常感覺喉嚨中有異物阻礙,但吐不出來。
咽之不下,由氣鬱痰結而然者,正指此也。然此症總屬有形之物,故非血即痰,
若氣則無形,其非梅核膈可知矣。反胃原於真火衰微,胃寒脾弱,不能納谷,
故早食晚吐。晚食早吐,日日如此,以飲食入胃,既抵胃之下脘,
復返而出也(宜理中湯,甚加附子。)若脈數為邪熱不殺谷,乃火性上炎,
多升少降也(宜異央散加連、沉、歸、地。)若口吐白沫,糞如羊屎則危,
必須養氣扶陽,滋血益陰,則肺無畏火,腎漸生水,津液自能榮潤腸胃,而上亦能納,
下亦能通矣。如咽喉閉,胸膈滿,暫宜開疏結滯,然亦忌破氣過多,
白話文:
吃下去卻吞不下去,是因為氣鬱結生痰導致的,這正是這種病症的症狀。不過,這種病症總歸是有形之物,所以不是血就是痰,氣是無形的,因此不可能是梅核氣,這點可以確定。反胃是因為真火衰弱,胃寒脾虛,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早上吃下去晚上就吐出來,晚上吃下去早上就吐出來,每天如此,食物進入胃部後,到達胃的下脘部位,又反吐出來(適合服用理中湯,嚴重者加附子)。如果脈象數而有力,是邪熱傷及脾胃,導致火氣上炎,上升多而下降少(適合服用異功散加連翹、沉香、當歸、生地)。如果口吐白沫,大便像羊屎一樣,那就很危險了,必須要養氣扶陽,滋養血液、益氣陰,這樣肺部就不怕火,腎臟慢慢就會生水,津液就能滋潤腸胃,這樣才能既能吞下去,也能排泄出來。如果咽喉閉塞,胸膈滿悶,暫時可以開通疏解結滯,但也要避免過度破氣。
中氣至不能運(宜異央散加香、砂、枳、朴。)痰涎壅滿胸膈急先控之(宜來復丹,
白話文:
中氣虛弱到無法運作(適合用異央散加上香附、砂仁、枳殼、厚朴。)痰涎堵塞胸膈,要先控制(適合用來復丹。)
)然後從中治之(宜滌痰丸。)亦有瘀血阻滯者(宜代抵湯作丸,如芥子大,每三錢,
白話文:
然後再從中醫治(適合服用滌痰丸。)也有瘀血阻滯的情況(適合服用代抵湯,做成丸藥,如芥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錢,
去枕仰臥,細咽之。)亦有蟲聚而反出者(宜牽牛丸。)亦有火衰不能生土,
白話文:
躺在牀上取下枕頭,仰面躺著,慢慢地吞嚥津液。)還有蟲子聚集而反向爬出來的(可以使用牽牛丸)。也有火氣衰弱,不能產生土氣的,
其脈沉遲者(宜八味丸加香、砂仁。)李絳治反胃久閉不通,攻補兼施,每用小青龍丸,
白話文:
如果患者脈象沉細、跳動遲緩(適合使用八味丸,並加入沉香和砂仁。)。
李絳治療反胃且長期不通暢,採取攻補兼施的方法,常使用小青龍丸。
漸次加之,關局自透,再用人參利膈丸,然或服通劑過多,血液耗竭,轉加閉結,
白話文:
逐漸增加用藥量,病情會自然顯露,接著再使用人參利膈丸。但是有些人服用過多通便藥物,導致血液耗竭,反而會導致便祕加重。
宜另治之(宜豬脂丸。)此外又有翻胃,或痰或熱壅阻隔間,故食入即翻而出,
白話文:
此外,另有翻胃的情況,可能是痰或熱氣阻塞隔間,導致食物一吃進去就翻出來。
非如反胃之早食必晚吐,晚食必早吐也(宜清熱二陳湯。
),,【脈,法】,《脈經》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名曰胃反。《醫鑑》曰:
噎膈反胃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沉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入門》曰:
大小腸膀胱三陽結熱,脈必洪數有力。,【噎膈反胃症治】,丹溪曰:血液俱耗,
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
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
亦曰反胃。大便秘少,若羊屎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其槁在賁門。
白話文:
如果像反胃一樣,早上吃就晚上吐,晚上吃就早上吐,就應該服用清熱二陳湯。根據《脈經》記載,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虛,澀則傷脾,脾傷則無法消化食物,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稱為胃反。 《醫鑑》記載,噎膈反胃的脈象,浮緩者生,沉澀者死,沉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入門》記載,大小腸膀胱三陽結熱,脈象必洪數有力。丹溪認為噎膈反胃的原因是血液耗損,胃脘乾燥枯槁。如果枯槁在上,靠近咽喉下方,水可以順利通過,食物卻難以入口,偶爾能入口,但吃不了多少,稱為噎。如果枯槁在下,靠近胃部,食物雖然可以入口,但難以完全進入胃部,過了一段時間又吐出來,稱為膈,也稱為反胃。大便乾結,像羊屎一樣,雖然名稱不同,但病因相同,都是賁門枯槁造成的。
食入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食出痛乃止,此上焦之噎膈也。或食物可下,
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噎膈也。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其槁在闌門,此下焦之噎膈也。又曰:張雞峰云,噎當是神思間病,
惟內觀有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醫林》曰:噎膈之症,不屬虛,不屬實,
不屬冷,不屬熱,乃神氣中一點病耳。《綱目》曰:噎病皆生於血活,血活則燥矣,
得病情,合經旨者,丹溪一人而已。《醫鑑》曰:噎膈俱有五,五膈者,憂、恚、寒、
食、氣也,在心脾之間,上下不通或結咽喉,時覺有所妨礙,吐不出,咽不下。
白話文:
吃東西時胃部會感到疼痛,很快就會吐出來,吐完後疼痛就停止了,這是上焦的噎膈;或者食物能下嚥,但難以完全進入胃部,過了一段時間又吐出來,食物停留在幽門,這是中焦的噎膈;又或者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食物停留在闌門,這是下焦的噎膈。古人張雞峰說,噎膈是神思間的病,只有內觀養神才能治好它,這句話精準地概括了病情的本質。《醫林》說,噎膈症狀既不屬於虛,也不屬於實,既不屬於冷,也不屬於熱,而是一種神氣之間的病。《綱目》說,噎病都是由於血氣不活造成的,血氣不活就會導致乾燥,真正理解病症,符合經脈旨意的,只有丹溪一人。《醫鑑》說,噎膈有五種,分別是憂、恚、寒、食、氣,都發生在心脾之間,上下不通暢或者阻塞咽喉,時常感到有阻礙,吐不出來,也嚥不下去。
五噎者,憂、食、勞、氣、思也,飲食卒然阻滯而不下。丹溪又曰:胃脘乾活,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消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
薑以去穢,正是此意。又曰:噎膈反胃藥,必和以童便竹瀝薑汁韭汁,
多飲牛羊乳為上策,但不可用人乳,以有七情烹飪之火也,切不可用香燥藥,
宜薄滋味,飲酒人加砂糖驢屎入內服,以防生蟲。 鰲接:噎塞反胃病,
雖服藥痊癒,一年內切禁房慾,若犯之,必復發舊症而死,此所屢見者,非虛言也。
,,【噎膈反胃宜通大便】,丹溪曰:嘔吐而大小便不秘,利藥所當忌也。
若大小腸膀胱熱結不通,上為嘔吐膈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則嘔吐何由止乎。
白話文:
五噎的病因和治療方法
五噎,指的是因憂慮、飲食過飽、過度勞累、氣逆、思慮過度等五種原因導致的食物在食道中阻塞,無法順利下嚥的症狀。
丹溪先生說,五噎的症狀表現為胃脘乾燥、食物難以下嚥。
古方使用人參補益肺氣,御米解毒,竹瀝化痰,乾薑養血,粟米充實胃氣,蜂蜜滋潤燥氣,生薑去除穢氣,正是針對這些病因和症狀而設。
丹溪先生又說,治療噎膈反胃的藥方,一定要加入童便、竹瀝、薑汁、韭汁,多喝牛羊乳是最好的選擇,但絕對不能用人乳,因為人乳中含有七情烹飪之火,會加重病情。治療期間,要注意避免使用香燥類藥物,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喝酒的人可以加砂糖和驢屎入藥服用,防止生蟲。
鰲接補充說,噎塞反胃的病人,即使服藥痊癒,在一年內也要嚴格禁慾,否則很容易復發舊病而亡。這不是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臨床經驗。
丹溪先生也指出,噎膈反胃的病人,如果出現嘔吐但大小便通暢的情況,則不宜使用利藥。
古人用三一承氣湯正是此意。,【噎膈反胃不治症】,丹溪曰:噎膈反胃,
白話文:
古代醫家使用三承氣湯的用意正是如此。丹溪指噎隔反胃的症狀。
年高者不治;下如羊屎者不治;不淡飲食,不斷房室者不治;氣血俱虛者,
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多出者,必死。 鰲按:反胃病但吐白洙猶可治也,
若吐黃沬不可治矣。,【噎隔導引】,《保生秘要》曰:行央宜帶飢,以雙手繫梁,
將身下墜,微納氣數口,使氣衝膈盈滿,兩腳踏步二九一度之數,鬱隔氣逆,
胃口虛弱,不藥而愈。,【運,央】,《保生秘要》曰:此症始行調息而坐,
按周天計籌,咽神水一斤,意墜丹田,次守艮背,斡運縧胸,或捘或散,坐臥可行,
有動有靜百日成央。 關格,即內經三焦約病也。約者不行之謂,
白話文:
年紀大的病人不容易治癒;排泄物像羊屎一樣的病人也不容易治癒;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的人也不容易治癒;氣血雙虛的人,口中會經常吐沫,如果吐沫很多,就必死無疑。另外,反胃吐白沫的病人還有救,但如果吐黃沫就無藥可救了。
《保生秘要》記載,治療噎隔可以用以下方法:飯後要稍帶飢餓感,雙手抓住樑柱,身體往下墜,輕輕吸氣幾口,使氣衝擊膈膜,充滿胸腔,雙腳踏步,步數為二十九步,這樣可以疏通阻塞的氣,恢復胃口,無需用藥即可痊癒。
《保生秘要》中也提到,治療「運央」這個病症,需要調整呼吸,坐著進行,按照周天循環的次序,吞咽神水一斤,意念集中在丹田,然後轉移到艮位(東北方),運轉氣血,通過按摩或舒展的方式,坐著、躺著都可以進行,動靜結合,持續一百天就能痊癒。 關格,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三焦約病”,約就是不流通的意思。
謂三焦之氣不得通行也。惟三焦之氣不行故上而吐逆曰恪,下而不得大小便曰關。
其所以然者,由寒氣遏絕胸中,水漿不得入,格因以成,熱氣閉結丹田,
二便不得出關,因以成也。若但為寒遏而吐逆,病止曰格,以下不為熱秘也。
但為熱秘而無便,病止曰關,以上不為寒遏也。若寒既在上,熱又在下,病則曰關恪,
以上下俱病也。此症危急,法難緩治,宜先投辛香通竅下降之藥以治其上(宜沉香、
白話文:
意思是說,三焦的氣機不通暢。因為三焦氣機不通暢,所以向上則嘔吐,稱為「格」;向下則大小便不通,稱為「關」。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寒氣阻滯胸中,水液無法進入,因此出現「格」;熱氣阻塞丹田,二便無法排出,因此出現「關」。
如果只是寒氣阻滯而導致嘔吐,不伴隨熱秘,則稱為「格」;如果只是熱秘而無便,不伴隨寒氣阻滯,則稱為「關」。如果寒氣在上,熱氣在下,則稱為「關格」,表示上下皆有病症。
這種病症危急,不可拖延治療,應先用辛香通竅、下降的藥物來治療上焦(宜用沉香、…)。
丁香、藿香、蘇合香、蔻仁、蘇子、冰片、生薑、陳皮,
白話文:
丁香、藿香、蘇合香、蔻仁、蘇子、冰片、生薑、陳皮。
)次用苦寒利氣下泄之藥以通二便(宜大黃、黃柏、知母、牛膝、木通、滑石、車前子。
白話文:
接著使用具有苦寒性質,幫助通降氣血,瀉下大便的藥物來疏通大便和小便。(建議使用大黃、黃柏、知母、牛膝、木通、滑石、車前子等藥材。)
)說症既危急,縱有裡虛,亦須通後再補也。而潔古、云岐、士材輩,
則又單以不得小便為關。夫不得小便且為關,大小便俱不得,
白話文:
如果病情非常危急,即使體內有虛弱的情況,也必須先通利之後再進行補益。而像張潔古、朱丹溪、李士材這些人,
則是單純認為無法小便是關鍵。如果無法小便已經是關鍵,那麼大小便都不能排泄,
非關病之尤甚者乎(宜調中益氣湯加檳榔以升降之。)宜丹溪兢兢於此,
白話文:
不是因為病情過於嚴重嗎?(適合用調中益氣湯並加入檳榔,以調和升降。)丹溪在這方面非常謹慎。
而以為此症多死也。然而古人竟用盪滌下行之法,誠為盡善(宜芒硝湯、大承氣湯。
白話文:
這種病常會致死。然而古代的人卻用通腑瀉下的方法治療,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宜使用芒硝湯、大承氣湯)。
)其或元氣素虛,當於補益中以升降之(宜調中益氣加檳榔。)其有痰涎壅塞者,
又當於滲利中開散之(宜枳縮二陳湯。)此皆當細察而酌治之者也。
,,【脈,法】,《內經》曰:人迎脈大於氣口四倍,名曰恪。氣口脈大於人迎四倍,
名曰關。又曰:關格宜吐瀉。,【關格原由】,《靈樞》曰: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
陽脈不和,則氣留之而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
則血留之而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故曰格。陽氣太盛,
則陰氣不得相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
白話文:
如果元氣先天不足,就要用補益的方法,並配合升降調和(可以加用檳榔來調中益氣)。如果有痰涎阻塞,就要用滲利的方法來開散(可以服用枳縮二陳湯)。這些都需要細心觀察,然後再根據情況進行治療。
《內經》說:人迎脈的搏動比氣口脈大四倍,叫做恪。氣口脈的搏動比人迎脈大四倍,叫做關。又說:關格脈象宜吐瀉。
《靈樞》說:邪氣在六腑,就會導致陽脈不和,陽脈不和,氣就會停留在陽脈而使陽脈盛大。邪氣在五臟,就會導致陰脈不和,陰脈不和,血就會停留在陰脈而使陰脈盛大。陰氣太盛,陽氣就無法和陰氣互相滋養,所以叫做格。陽氣太盛,陰氣就無法和陽氣互相滋養,所以叫做關。陰陽都過盛,無法互相滋養,所以叫做關格。關格,就是...
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治噎塞反胃方二十二,,
香砂寬中丸,,〔初起〕,木香 白朮,香附 陳皮 蔻仁 砂仁 青皮 檳榔
茯苓 半夏 厚朴 甘草 加薑 煉蜜丸。
,,補氣運脾丸,,〔脾虛〕,人參 白朮,茯苓 橘紅 黃耆 砂仁 半夏 甘草
薑棗
,,滋血潤腸丸〔血活〕,當歸 白芍,生地 紅花 桃仁 枳殼 大黃 沖韭汁。
白話文:
不能等到自然壽命終結才死去。治療噎塞反胃的藥方二十二種,其中香砂寬中丸適用於初期,由木香、白朮、香附、陳皮、蔻仁、砂仁、青皮、檳榔、茯苓、半夏、厚朴、甘草,加入薑,煉成蜜丸。補氣運脾丸則適用於脾虛,由人參、白朮、茯苓、橘紅、黃耆、砂仁、半夏、甘草,加入薑、棗。滋血潤腸丸適用於血虛,由當歸、白芍、生地、紅花、桃仁、枳殼、大黃,沖入韭汁服用。
,,四生丸,,〔火逆〕,大黃 黑醜 皂角各一兩 芒硝五錢 每服二三十丸
白話文:
四生丸
適用於: 火氣上逆
成分:
- 大黃 一兩
- 黑醜 一兩
- 皁角 一兩
- 芒硝 五錢
用法: 每次服用 20-30 丸
,,來複丹,,〔痰飲〕,硝石、硫黃各一兩,為末,同入磁器內微火炒,柳條攪,
火盛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曰二氣末。再用水飛元精石一兩,五靈脂去砂,
白話文:
來複丹,用於治療痰飲,取硝石和硫磺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然後一起放入陶瓷器皿中用微火炒製,並用柳條進行攪拌,注意火候不宜過大以免損傷藥效。炒製完成後再次研磨至極細,命名為二氣末。另外,再用水飛法處理一兩的元精石,並將五靈脂去除其中的砂質。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二兩,醋糊丸,豌豆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此又名養正丹,
白話文:
生青皮去除白色部分兩兩,陳化過的青皮去除白色部分兩兩,用醋做黏合劑製作成丸子,大小如豌豆。每次空腹用米湯服用30顆。此方又稱作「養正丹」。
又名黑錫丹,又名二和丹。
,,大半夏湯,,〔痰滯〕,,半夏 人參,白蜜
,,開關利膈丸,,〔栗糞〕,人參,大黃,當歸 枳殼 木香 檳榔
白話文:
這又叫做黑錫丹,也叫二和丹。
大半夏湯,用於痰滯,藥材包括半夏、人參和白蜜。
開關利膈丸,用於治療栗樣便,藥材有人參、大黃、當歸、枳殼、木香和檳榔。
,,吳萸湯,,〔閉藏〕,吳萸 陳皮 人參 草蔻 升麻 黃耆 薑黃 薑蠶 當歸
白話文:
吳萸湯
**功效:**閉藏
組成:
- 吳茱萸
- 陳皮
- 人參
- 草蔻
- 升麻
- 黃耆
- 薑黃
- 薑蠶
- 當歸
,澤瀉 甘草 木香 青皮 半夏 麥芽
,,四君子湯,,〔陰盛〕,人參 茯苓,白朮 炙草
,,利膈丸,,〔又〕,木香 檳榔各七錢半 大黃 厚朴各二兩 人參 當歸 藿香
甘草 枳實各一兩 水丸。
,,理中湯,,〔反胃〕, 人參 白朮 甘草 生薑
,,異央散,,〔火熱〕,人參 茯苓 白朮,甘草 陳皮
,,滌痰丸,,〔痰壅〕, 南星 半夏 枳殼 橘紅 菖蒲 人參 茯苓 竹茹 甘
草
,,代抵當湯,,〔瘀血〕
,,牽牛丸,,〔蟲聚〕,牽牛 大黃 檳榔 雄黃
,,八味丸,,〔火衰〕,熟地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附子 肉桂
白話文:
澤瀉、甘草、木香、青皮、半夏、麥芽。
四君子湯(陰盛):人參、茯苓、白朮、炙草。
利膈丸(又):木香、檳榔各七錢半,大黃、厚朴各二兩,人參、當歸、藿香、甘草、枳實各一兩,水丸。
理中湯(反胃):人參、白朮、甘草、生薑。
異央散(火熱):人參、茯苓、白朮、甘草、陳皮。
滌痰丸(痰壅):南星、半夏、枳殼、橘紅、菖蒲、人參、茯苓、竹茹、甘草。
代抵當湯(瘀血)。
牽牛丸(蟲聚):牽牛、大黃、檳榔、雄黃。
八味丸(火衰):熟地、山藥、山萸、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
,,豬脂丸,,〔血耗〕,杏仁 松仁 白蜜 橘餅各四兩 豬油熬淨一杯,同搗,
白話文:
豬脂丸
**適用症狀:**血虛
材料:
- 杏仁 4 兩
- 松仁 4 兩
- 白蜜 4 兩
- 橘餅 4 兩
- 豬油 1 杯(熬製純淨)
製作方法: 將所有材料搗碎,加入豬油混合。
時時食之。
,,小青龍丸,,〔開關〕
,,人參利膈丸,,〔總治〕,木香 檳榔各七錢 人參 當歸 藿香 甘草 枳實各
一兩 大黃 厚朴各二兩 砂仁五錢
,,清熱二陳湯,,〔翻胃〕,半夏 陳皮,赤苓 甘草 人參 白朮 砂仁 竹茹
山梔 麥冬各一錢 薑三片 棗二枚 烏梅一個
白話文:
小青龍丸可以經常服用。人參利膈丸主治各種疾病,由木香、檳榔各七錢,人參、當歸、藿香、甘草、枳實各一兩,大黃、厚朴各二兩,砂仁五錢組成。清熱二陳湯用於治療反胃,由半夏、陳皮、赤苓、甘草、人參、白朮、砂仁、竹茹、山梔、麥冬各一錢,薑三片,棗二枚,烏梅一個組成。
,,和中桔梗湯,,〔又〕,半夏曲二錢,桔梗 白朮各錢半 陳皮 厚朴 枳實 赤
白話文:
和中桔梗湯
另外一種配法:
- 半夏(曲)二錢
- 桔梗、白朮各一錢半
- 陳皮、厚朴、枳實、赤芍各一錢
苓各一錢 薑三片 水煎,取清調木香、檳榔末各一錢,空心服。三服後吐漸止。
又除木香、檳榔末,再加白芍二錢,黃耆錢半煎服。
,,三一承氣湯,,〔泄利〕
泄瀉,脾病也。脾受濕不能滲泄,致傷闌門元氣,不能分別水谷,
並入大腸而成瀉,故口渴,腸鳴,腹痛,小便赤澀,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濕矣。
然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泄不有由於風者乎。又曰:麻黃湯,皆屬於熱,
泄不有由於熱者乎。又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泄不有由於寒者乎。
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泄不有由於虛陷者乎。惟曰,濕盛則飧泄,
白話文:
將茯苓一錢、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取清湯加入木香、檳榔末各一錢,空腹服用。服用三次後嘔吐就會逐漸停止。
之後去掉木香、檳榔末,再加入白芍二錢、黃耆半錢煎煮服用。
三一承氣湯主治泄瀉。
泄瀉是脾臟疾病。脾臟受濕氣影響無法正常滲泄,導致闌門元氣受損,無法區分水谷,全部流入大腸,造成泄瀉。所以患者會出現口渴、腸鳴、腹痛、小便赤澀、大便頻繁的症狀,泄瀉的根本原因是濕氣。
但是經書上也提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泄瀉不一定都是因為風邪引起的。又說「麻黃湯」屬於熱性藥物,泄瀉也不一定都是因為熱邪引起的。還有說:「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泄瀉也不一定都是因為寒邪引起的。還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泄瀉也不一定都是因為虛弱引起的。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泄瀉。
乃獨由於濕耳,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茍脾強無濕,四者均不得而乾之,
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末有不原於濕者也。故為列論之:
其濕兼風者,飧泄也,肝受風邪,煽而賊土,至夏濕氣蒸鬱,故脈弦腹鳴,
下利清谷(宜平胃散加羌、獨、升、柴;)其濕兼熱者,下腸垢也,腸胃有熱,
白話文:
這是因為單純是濕邪導致的耳鳴,並非風寒熱虛,雖然這些因素都能導致疾病,但只要脾氣強健,沒有濕邪,這四種因素都無法影響它,怎麼會自發性腹瀉呢?
雖然腹瀉有風寒熱虛的不同原因,但最終都有濕邪的參與。所以我們要區分討論:
濕邪兼有風邪的,叫做飧泄,肝臟受了風邪,煽動脾土,到了夏天濕氣蒸騰,所以脈象弦緊,腹部鳴響,瀉出清谷(應該用平胃散加羌活、獨活、升麻、柴胡);濕邪兼有熱邪的,叫做下腸垢,腸胃有熱,
傳化失常,而火性急速,熏動濕邪,故脈數溲赤澀,所下皆稠粘垢穢(宜六一散,
或胃苓加黃連;)其濕兼寒者,鴨溏也,濕為水氣,又感寒邪,則寒水之氣合從而化,
白話文:
身體機能運作失常,導致火熱之氣過於旺盛,激發體內的濕氣,因此脈搏又數又快,小便也呈現赤色且澀滯,排出的糞便皆為黏稠不清爽的污穢之物(應服用六一散)。
故脈沉遲,溲清白,所下澄澈清冷,如鴨屎(宜附子理中湯加肉果,或以二朮、陳皮、
白話文:
如果脈搏又沉又緩,小便清白,大便稀薄清冷,像鴨糞一樣(適合使用附子理中湯加入肉桂,或用茯苓、陳皮、
乾薑、吳萸、砂仁、紫蘇主之,挾風者亦可參用,)但寒泄必早暮服藥,說早服暖藥,
至暮藥力已盡,無以敵一宿陰氣,故不效,故夜必再服;其濕兼虛者,虛泄也,
人之清氣本上升,虛則陷下,又為濕所侵遏,濕勝氣脫,故脈細而濡,困倦少力,
白話文:
乾薑、吳茱萸、砂仁、紫蘇可以治療這種病症,如果伴隨風寒的話,也可以一起使用。但是寒泄一定要在早晚服藥,因為早上服用的溫暖藥物,到了晚上藥力就會減弱,無法抵擋一整夜的陰氣,所以就不會有效,所以晚上一定要再服一次藥;如果同時伴隨濕氣和虛弱,就是虛泄了,人體的清氣原本是上升的,虛弱就會下降,還會被濕氣阻礙,濕氣勝過清氣,就會導致氣虛,所以脈象會細弱而濡滑,人也會感到疲倦無力。
遇飲食即瀉,或腹不痛,所下不禁,多完谷不化(宜四君子湯加升柴,升陽除濕湯;
白話文:
吃了東西就拉肚子,而且肚子不痛,拉出來的都是沒消化的食物(可用「四君子湯」加上「升柴湯」、「升陽除濕湯」醫治。
)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為濕自甚,即脾虛泄也。由土虛不能制濕,腸胃不固,
濕反勝而成病,故脈遲而緩,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腸鳴漉漉,
白話文:
只有濕瀉這種症狀,又叫做洞瀉,是因為濕氣過重,也就是脾虛引起的瀉痢。由於脾虛無法克制濕氣,導致腸胃不穩固,濕氣過盛而形成疾病,所以脈搏緩慢,小便不通暢,身體沉重,腹部不疼痛,腸鳴聲漉漉。
所下多水(宜四芩湯加二朮、胃苓湯加草蔻。)士材云:水液去多,甚而轉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大量水濕(可以使用四芩湯加上二朮,或者胃苓湯加上草蔻。)
士材說:水液排出過多時,嚴重者會導致抽筋。
血傷筋急也,據此又濡泄之變症(宜升陽除濕湯。)以上,《內經》所言諸泄,
可得而審者也。《難經》又有五泄,實與《內經》之症約略相似,說曰胃泄者,
白話文:
血傷筋脈就會發生痙攣,根據這個特點,又會出現氣血不暢通、水液排出的異常症狀。(宜用升陽除濕湯。)以上,《內經》所說的各種泄瀉,
飲食不化色黃,即風乘濕也(宜胃風湯;)曰脾泄者,腹脹滿,肢體重著,中脘有妨,
白話文:
進食後感覺食物不消化,且便便呈黃色,這是風濕相結合造成的(宜用胃風湯治療;)所謂「脾泄」,表現為腹脹滿,身體沉重,中脘(胃部)不舒服。
面色萎黃,泄注,食即嘔逆,即暑乘濕也(宜香茹湯對桂苓甘露飲,大加生薑治之;
白話文:
臉色發黃,而且拉肚子,吃完東西就吐,這是暑氣和濕氣交替引起的(應當用香茹湯配上桂苓甘露飲,再大量加入生薑治療);
)曰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即燥乘濕也(宜五苓散;
)曰小腸泄者,溲而使膿血,小腹痛,即火乘濕也(宜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說到大腸泄瀉,就是在吃東西後感到不舒服,大便顏色偏白,腸子會發出聲音並且感覺劇烈的疼痛,這就是因為燥邪侵犯了濕邪所致(適合用五苓散治療);
說到小腸泄瀉,就是在排尿時伴有膿血,小腹疼痛,這就是因為火邪侵犯了濕邪所致(適合用大承氣湯來通便治療)。
再以黃連解毒湯加歸、芍治之,次以芍藥柏皮丸止之;)曰大瘕泄者,裡急後重,
白話文:
用黃連解毒湯加入歸芍(當歸和芍藥)來治療,之後再用芍藥柏皮丸來止瀉。
註解: 大瘕泄:大便溏稀頻繁,伴有腹痛和裏急後重感(有便意但排不出來)的腹瀉。
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即寒濕而變為熱泄也(宜八正散加木香、檳榔通之,
白話文:
當大小便次數頻繁,卻無法順利排出,且伴有下腹疼痛時,表示寒濕之氣轉化為濕熱而導致腹瀉。(此時應使用八正散,並加入木香和檳榔以疏通腸道)
次以天水散頓服之。)是《難經》所言,雖定屬六氣,而其以濕為主,
不與《內經》相合乎。此外又有風泄,惡風自汗,或帶清血,由春傷風,夏感濕,
白話文:
接著使用天水散頓服。這是《難經》所說的,雖然確定屬於六氣之一,但其主要為濕,這與《內經》不合。另外還有風泄,症狀包括怕風自汗,或者带有清水樣的血,這是因為春季感受風邪,夏季又感濕邪所致。
故其瀉暴(宜胃風湯,)或瀉而風邪內縮,必汗之(宜桂枝麻黃湯。)又有食泄,脈弦緊,
白話文:
因此,如果它過度腹瀉(應服用胃風湯),或腹瀉時風邪向內收縮,必須發汗(應服用桂枝麻黃湯)。另外,還有飲食後腹瀉,脈搏弦緊的情況。
腹痛則泄,泄後痛減(宜治中湯酌加木香、砂仁、枳殼、白朮、山楂、麥芽、谷芽、
陳皮等味,仍燒所傷之物服。)又有痰泄,脈滑類弦,溲少而赤,肺悶食減,
白話文:
如果腹痛伴隨腹瀉,腹瀉後疼痛減輕(適合使用「治中湯」,酌情添加木香、砂仁、枳殼、白朮、山楂、麥芽、谷芽等藥材)
久而神瘁,此積濕成痰,留於肺中,故大腸不固也(宜二陳加浮石、青黛、黃芩、
白話文:
長期耗費精神後,就會導致積濕成痰,停留在肺部,因此大腸無法固攝(建議使用二陳湯加上浮石、青黛、黃芩)。
神麯、薑汁、竹瀝等味,或用吳萸湯溫服碗部,探吐痰涎,泄自兩日內癒。
)又有水泄,腸鳴如雷,一泄如注,皆是水(宜石膏、補骨脂、乾薑、草烏等,
白話文:
使用神曲、生薑汁、竹瀝等藥物,或者用吳茱萸湯溫服,以引發嘔吐排出痰涎,通常在兩天內可以康復。
另外有水樣腹瀉,腸鳴聲像打雷,腹泻如水傾瀉而出,這時候適合使用石膏、補骨脂、乾薑、草烏等藥物。
或車前子湯。)又有火泄,即熱泄,脈數實,腹痛腸鳴,口乾喜冷煩渴,小便赤澀,
後重如滯,瀉水,痛一陣,瀉一陣,瀉後尚覺澀滯,
白話文:
(或服用車前子湯。)還有一種「火泄」,也就是熱性的腹瀉,脈象快速有力,腹痛,腸道發出咕嚕聲,口乾,喜歡喝冷飲,感到煩渴,小便顏色發紅,排尿時有灼熱感。
仲景謂之熱自利是也(宜黃芩芍藥湯。)又有暑泄,因受暑邪,煩渴,尿赤,自汗面垢,
暴瀉如水(宜茹苓湯、桂苓甘露飲,或以生薑炒黃連為君,葛根、升麻佐之;
白話文:
仲景認為這種情況是熱病引起的腹瀉(宜服用黃芩芍藥湯)。也有一種因受暑邪而導致的腹瀉,會伴有口渴、小便赤黃、自汗面垢的症狀。
)若暑邪留伏於中,以致久而成泄,其病更甚(宜玉龍丸;)若盛暑傷於外,
白話文:
如果中暑的邪氣長期滯留在體內,導致腹瀉時間過長,病情會更加嚴重(應該使用玉龍丸)。但是,如果只是在酷暑下受了點輕傷,
陰冷傷其中,則為內外受迫(宜連理湯。)又有傷酒泄,素嗜酒而有積,
白話文:
受寒傷及內臟,會導致內外都被侵襲(宜服用連理湯)。另有一種傷酒泄,常喝酒的人,會積聚酒氣。
或一時酒醉而成病,其症骨立,不能食,但飲一二杯,經年不癒(宜葛花解酲湯。
白話文:
有時因一次酒醉而生病,症狀是骨瘦如柴,不能進食,卻可以喝上一兩杯,這樣的情況經年累月都不會痊癒(建議使用葛花解酲湯。
)又有滑泄,其泄不禁,瀉久不止,大孔如竹筒,日夜無度(宜固腸丸,
白話文:
如果伴有腹瀉,而且腹瀉難以控制,拉肚子時間很長,大便很稀、像竹筒中的水一樣,晝夜不停(推薦服用固腸丸)。
)其或滑由氣虛陷下者(宜補中益氣湯,)或大腸滑泄而小便精出者(宜方全丸,
白話文:
對於因氣虛導致的下陷滑脫,應選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而對於大腸滑泄伴有遺精的患者,則適合使用方全丸。
)皆不可忽。又有飧泄,夕食曰飧,食之難化者尤重於夕,故此之飧泄,
專主夕食不化而泄言之,與前所列諸飧泄不同,說此症惟奪其食,則一日可止,
白話文:
都不可忽视。另外有一种晚餐后发生的泄泻,晚餐称为飧,食物难以消化的情况在晚上更加严重,所以这里的晚餐后泄泻,
专门指的是晚餐不能消化而导致的泄泻,与前面列出的各种晚餐后泄泻不同,这个症状只要停止进食, 那么一天内就可以停止。
再以藥滋養元氣(宜八仙糕。)又有腎泄即五更泄,一名晨泄,又名瀼泄,
白話文:
如果要滋養元氣,可以用八仙糕。另外有一種名為「腎泄」的症狀,又叫「五更洩」或「瀼洩」,指在凌晨五更時分腹瀉。
註解:
- 八仙糕:一種中藥,具有補氣強身的功效。
- 腎泄:中醫病症,因腎氣虛弱所致,表現為凌晨五更時分腹瀉。
固由於腎虛失守藏之職(宜補骨脂、五味子、山萸、肉桂、茴香、山藥、茯苓等,
白話文:
由於腎氣虛弱,導致腎臟無法固攝精氣而出現失守(腎臟藏精納氣的功能失常)。(建議補腎藥物,例如骨脂、五味子、山萸肉、肉桂、茴香、山藥、茯苓等)
每日清晨用大栗十枚煮食,神效,)而亦有由於食者(宜香砂枳朮丸,
白話文:
每天早上吃十颗煮熟的板栗,非常有效。如果是适合吃香砂枳术丸的人,也可以服用这个药丸。
)有由於酒者(宜葛花解酲湯,)有由於寒者(宜理中湯夜飯前服。)又有脾腎泄,
白話文:
- 因飲酒而引起的(建議服用葛花解酲湯,)
- 因受寒而引起的(建議在晚餐前服用理中湯。)
- 還有脾腎虛弱
由二經並虛,朝泄暮已,久而神瘁肉削(宜四神丸。)又有暴泄,太陽傳太陰,
大腸不能固禁,卒然而下,大便如水,其中有小結糞硬物,欲起又下,欲了不了,
白話文:
脾胃兩虛的人,早上腹瀉,晚上就會緩解。這樣持續時間長了,精神和身體都會極度虛弱。(適合服用四神丸。)另外還有急性腹瀉,這表示熱邪從陽經傳到了陰經。
小便多清,或身冷自汗,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此寒也,急以重藥溫之(宜漿水散。
)又有久泄,厥陰經動,下利不止,脈沉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症不易治,
白話文:
小便清澈頻繁,或身體發冷且自發性出汗,氣息難以順利調節,脈搏微弱並伴有嘔吐,這是寒氣入侵的症狀。應立即服用強效溫熱藥物治療(例如漿水散)。
大法以為風邪縮於內,宜汗之是也(宜桂枝麻黃湯。)亦有由真陰虛損,
元氣下陷而成者,若非滋其本原,則必胸痞腹脹,小便淋澀,多致不救(宜四神丸、
白話文:
古人認為,風邪入侵身體內部,治療方法宜發汗(可以使用桂枝麻黃湯)。但如果因身體真陰虧虛導致的怕冷,則不能發汗。
補中益氣湯。)凡泄瀉之病,止於此矣,而治法亦靡有遺者。士材九種治泄之法,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凡是腹瀉的病症,用這劑藥方基本上都能治癒,而且治療方法也十分全面。士材表示,治療腹瀉有九種方法。
亦當參看,說升提、淡滲、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皆治泄者所不能外,惟在酌其輕重緩急以用之耳。總之,此症不論新久,皆太陰受病,
不可離白朮、白芍、甘草,若四時下利者,於前三藥外,春加防風,夏加黃芩,
秋加厚朴,冬加附桂。又必詳外症寒熱,如手足逆冷,自汗氣微,雖暑亦可量投薑桂。
如燥渴煩熱,悶亂脈實,雖冬亦可酌用硝黃。此又當權衡於臨時者也。若老人諸泄,
則又不得拘滲泄分利之法,以人生五十後,升氣少,降氣多,滲泄分利,是降而益降,
益其陰而重竭其陰也,必用升提陽氣之品(宜升麻、柴胡、獨活、防風、甘草,
白話文:
也應該參考「升提、淡滲、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這些功效,這些都是治療泄瀉症狀所不能缺少的,只是需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選擇使用。總之,無論泄瀉病症是新發生的還是久治不愈,都是脾胃虛寒(太陰)造成的,因此不可缺少白朮、白芍、甘草三味藥。如果一年四季都腹瀉,則在上述三味藥的基础上,春天加防風,夏天加黃芩,秋天加厚朴,冬天加附桂。還要仔細觀察患者的外部症狀,比如手腳冰冷、自汗氣微,即使在夏天也應該適量使用生薑和桂枝。如果患者出現口渴、煩躁、發熱、胸悶、脈象強勁,即使在冬天也應該酌量使用硝石和黃芩。這些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如果患者是老年人,出現各種泄瀉症狀,就不能拘泥於滲泄分利的方法。因為人到五十歲之後,陽氣上升的力量減弱,而下降的力量增強,如果一味地使用滲泄分利的方法,就會更加助長下降之勢,加重陰氣虧虛。必須要使用升提陽氣的藥物,比如升麻、柴胡、獨活、防風、甘草。
佐以白朮、附子、補骨脂,)所謂濕寒之生,以風平之。又曰,下者舉之是也。
至如飯後即便,乃脾腎交虛之故耳,說人惟脾與腎相濟,所以有水谷之分,
若脾雖強盛能食,而腎氣不足,真火不能上行,為胃腐熟水谷,故飲食下咽,
不能消化,留滯大府,因成飧泄,
白話文:
用白朮、附子、補骨脂來治療,因為濕寒的產生,要靠風來平息它。也可以說,這是將下墜的氣往上提的意思。
至於飯後就拉肚子,這是脾腎同時虛弱的緣故。人體的脾和腎互相依靠,才能消化吸收食物。
如果脾氣雖然強壯可以吃很多,但腎氣不足,真火不能上升,胃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吸收,滯留在腸胃裡,最後就成了飯後拉肚子。
治之者惟使脾腎之氣交通(宜神二神丸空心鹽湯送下,)則水谷自然剋化,而此患除。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就是讓脾臟和腎臟的氣血暢通(建議服用神二神丸,空腹用鹽水送服),這樣飲食就能自然消化吸收,而此症狀也會消除。
,,【脈,法】,《靈樞》曰:病泄脈洪而犬者為逆。《素問》曰:
泄而脫血脈實者難治。《正傳》曰:泄瀉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醫鑑》曰:泄瀉脈多沉,傷風則浮,傷寒則沉細,傷暑則沉微,傷濕則沉緩。
《回春》曰:瀉脈多沉,沉遲寒促,沉數火熱,沉虛滑脫,暑濕緩弱,多在夏月。
,,【泄瀉症治】,經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入六府,陰受入五臟。入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喁吁;入臟則填滿閉塞,
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又曰:大風人中,則為腸風飧泄。又曰:倉廩不藏者,
白話文:
《靈樞》說,病患脈象洪大而跳動像狗一樣的,是逆氣。 《素問》說,泄瀉而失血,脈象實者難治。 《正傳》說,泄瀉脈象緩慢,偶爾稍稍結滯者,會生;脈象浮大而數者,會死。 《醫鑑》說,泄瀉脈象多沉,傷風則脈浮,傷寒則脈沉細,傷暑則脈沉微,傷濕則脈沉緩。 《回春》說,泄瀉脈象多沉,沉遲而寒促的是寒證,沉數而火熱的是熱證,沉虛而滑脫的是虛證,暑濕而緩弱的,多發生在夏季。 經書說,犯了賊風虛邪的,陽氣受之。飲食無度,作息不規律的,陰氣受之。 陽氣受之則入六腑,陰氣受之則入五臟。入腑則身體發熱,不時臥床,上為呃逆;入臟則填滿阻塞,下為飧泄,久則為腸澼。 又說,大風侵入人體,會導致腸風飧泄。 又說,五穀不儲藏,就會導致腹脹。
是門戶不要也。忡景曰:大腸有寒,則多鶩溏,有熱則便腸垢。《入門》曰:腸垢,
言濕熱滯於腸中,故亦曰滯下。又曰:凡泄皆兼濕,初宜分利中焦,滲利下焦,
久則升舉,必滑脫不禁,然後用澀藥止之。又曰:治泄補虛,不可純用甘溫,
甘則生濕,清熱亦不可用太苦,苦則傷脾,惟淡滲利竅為妙。濟生曰:治瀉之法,
白話文:
腸道不適就不要吃門戶,忡景說:大腸寒則容易拉肚子,大腸熱則容易便血。入門中提到:腸垢指的是濕熱停留在腸道中,也叫做滯下。凡是腹瀉都伴隨著濕氣,一開始要分利中焦,滲利下焦,久了就會往上走,導致滑脫不禁,之後再用澀藥止瀉。治療腹瀉補虛,不能單用溫補,溫補會生濕,清熱也不能用太苦,苦則傷脾,只有淡滲利竅才有效。濟生說:治療腹瀉的方法,…
先當分利水谷,車前子煎湯調五苓散,次則理正中焦,理中湯、治中湯治之,
白話文:
首先應去利水飲,用車前子煮湯送服五苓散。其次應調和中焦,可用理中湯或治中湯治療。
二湯不效,然後方可斷下,用固腸丸、石脂餘糧丸。《正傳》曰:治瀉諸藥,
白話文:
若前面兩帖藥方無效,纔可以斷定是下痢,可以使用「固腸丸」或「石脂餘糧丸」來治療。《正傳》中記載:治療腹瀉的藥物眾多,
多作丸子服之。《原病》曰:泄症,凡谷肉消化,不論色及他症,便斷為熱。
夫寒泄而谷肉消化者,末之有也;或火性急速,傳化失常,完谷不化,而為飧泄者,
間亦有之。仲景謂邪熱不殺谷,然熱得濕,則為飧泄也。《醫鑑》曰:暴瀉非陽,
白話文:
經常服用丸子。 《原病》中說:腹瀉的症狀,無論谷物和肉類消化與否,不論顏色和其他症狀,就斷定是熱症。
然而,身體虛寒而谷物肉類消化的人,很少見;或者火性急劇,傳化失常,穀物完好未消化,而導致食物性腹瀉的人,
偶爾也會有。仲景說邪熱不傷穀物,但熱邪遇上濕氣,就會引起食物性腹瀉。《醫鑑》中說:突然發作的腹瀉不是陽虛,
久瀉非陰,通治用三白湯及燥濕湯、辰砂益元散。,【泄瀉宜升陽】,東垣曰:
白話文:
長期腹瀉不一定是由於陰虛,一般用三白湯、燥濕湯、辰砂益元散治療。【泄瀉應該提升陽氣】,東垣說:
暑月淋雨,人多泄瀉,乃濕多成五泄也。經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曰: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當以淡滲之劑利之。然客邪寒濕之生,自外入裡而甚暴,
若用利小便藥,則是降之又降,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也,滋以升陽之藥,是為宜耳,
羌活、獨活、升麻各一錢半,防風、炙甘草各一錢,煎服,即癒也。
,,【瀉與痢不同】,丹溪曰:泄瀉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
若痢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雜,
雖有痛不痛之殊,而皆裡急後重,逼迫懍懍,赤白交下為異。
白話文:
夏天淋雨,很多人容易腹瀉,這是因為濕氣過重導致五泄。醫書上說:要向下引導濕氣,使其排泄出去。又說:
治療濕氣,單單用利尿藥是不行的,應該用淡滲的藥物來治療。然而外來的寒濕邪氣,從外入侵到內部,非常猛烈,
如果用利尿藥,就會不斷向下引導,反而會加重陰氣,進一步耗損陽氣。因此,應該用升陽的藥物來治療,
羌活、獨活、升麻各一錢半,防風、炙甘草各一錢,煎服,就能治癒。
瀉與痢不同,丹溪先生說:瀉瀉的症狀,水谷可能消化,也可能沒有消化,都沒有用力排便,只是感覺疲倦,
痢疾則不然,可能出現膿血,也可能膿血混合,或者有腸垢,或者沒有食物殘渣,或者食物殘渣混雜,
雖然有疼痛和不痛的區別,但是都有裡急後重,肚子絞痛,赤白混合排泄的不同表現。
,,【久泄成痢】,《集咯》曰:太陰受濕而為水泄,虛滑身重微滿,不知谷味,
久則傳變而為膿為血,是脾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後泄,是腎傳脾,
謂之微邪,故易癒。《靈樞》曰:腹鳴而滿,四肢清而泄,脈大,是逆也,
不過十五日死。又曰:腹大而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逆也,不及一時死。
《脈經》曰:飧泄脈大,手足冷,難已;脈小,手足溫,易已。
,,【便,色】,《靈樞》曰:腸中寒,則腸鳴飧泄,熱則出黃如靡。東垣曰:
瀉白為寒,青黃紅赤色皆熱也,或以青為寒者誤也。
傷寒少陰病了利純青水者熱在裡也,利色紅者為熱,心火之色或赤者熱之甚也,
白話文:
久瀉成痢,《集咯》裡說:太陰受濕就會導致水瀉,身體虛弱滑膩,略微發脹,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時間長了就會轉變為膿血,這是脾氣傳入腎臟,稱為賊邪,所以很難治癒。如果先痢後瀉,是腎氣傳入脾臟,稱為微邪,所以容易治癒。《靈樞》裡說:肚子發響且脹滿,四肢清冷且腹瀉,脈象很大,這是逆氣,不會超過十五天就會死亡。又說:肚子很大且脹滿,四肢清冷,身體消瘦,腹瀉嚴重,這是逆氣,不到一個時辰就會死亡。《脈經》裡說:飧泄脈象很大,手腳冰冷,很難治癒;脈象很小,手腳溫暖,容易治癒。
便,顏色,《靈樞》裡說:腸道寒冷,就會腸鳴飧泄,腸道熱就會排出黃色糞便,像糜粥一樣。東垣說:瀉白是因為寒氣,青黃紅赤都是熱證,有些人認為青色是寒氣,那是錯誤的。
傷寒少陰病,腹瀉排出純粹的青色水,是裡熱;腹瀉顏色發紅,是熱證;心火旺盛,糞便顏色發紅,是熱證加重。
色黑火熱亢極,反兼水化也。《入門》曰:濕多成五泄,如水傾下也。
治泄瀉方三十四
,,平胃散,,〔風泄〕,蒼朮,厚朴,陳皮 甘草
,,六一散,,〔熱泄〕,滑石 甘草
,,胃苓湯,,〔又〕,蒼朮 厚朴 陳皮,甘草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
,,附子理中湯,,〔寒泄〕,附子 人參,白朮 甘草 乾薑
,,閃君子湯,,〔虛泄〕,人參 茯苓,白朮 炙甘草
,,四苓湯,,〔濡泄〕,茯苓 白朮 豬苓 澤瀉
,,升陰除濕湯,,〔又〕,蒼朮 柴胡,防風 羌活 神麯 陳皮 豬苓 澤瀉 麥
白話文:
黑色代表火氣過盛,極度亢奮,反過來也會造成水液代謝異常。醫書上說,濕氣過盛會導致五種泄瀉,就像水傾瀉而下一樣。
治療泄瀉的方劑有三十四種:
平胃散,用於風寒泄瀉,藥材包括蒼朮、厚朴、陳皮和甘草。
六一散,用於熱泄,藥材包括滑石和甘草。
胃苓湯,用於其他类型的泄瀉,藥材包括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和肉桂。
附子理中湯,用於寒泄,藥材包括附子、人參、白朮、甘草和乾薑。
閃君子湯,用於虛泄,藥材包括人參、茯苓、白朮和炙甘草。
四苓湯,用於濡泄,藥材包括茯苓、白朮、豬苓和澤瀉。
升陰除濕湯,用於其他类型的泄瀉,藥材包括蒼朮、柴胡、防風、羌活、神麯、陳皮、豬苓、澤瀉和麥。
芽 升麻 炙甘草
,,胃風湯,,〔胄泄〕,人參,白朮,茯苓 當歸 白芍 肉桂
,,香茹湯,,〔脾泄〕,香茹,厚朴,黃連,扁豆子
白話文:
升麻、炙甘草。
胃風湯,用於胄泄,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肉桂。
香茹湯,用於脾泄,包含香茹、厚朴、黃連、扁豆子。
,,桂苓甘露飲,,〔暑泄〕,滑石二兩,赤苓 澤瀉 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一兩,
白朮 肉桂 豬苓各五錢 每末一錢加蜜湯下。
白話文:
桂苓甘露飲
【適應症:暑泄】
材料:
- 滑石:2 兩
- 赤苓:1 兩
- 澤瀉:1 兩
- 石膏:1 兩
- 寒水石:1 兩
- 甘草:1 兩
,,漿水散,,〔暴泄〕,半夏二兩 炮薑,肉桂 附子 炙甘草各五錢 良薑二錢半
每末五錢,煎服。
白話文:
半夏漿水散
**適應症:**腹瀉
組成:
- 半夏 二兩
- 乾薑(炮製) 五錢
- 肉桂(去皮) 五錢
- 附子(去皮、炙製) 五錢
- 炙甘草 五錢
- 良薑 二錢半
,,大承氣湯,,〔小腸泄〕,大黃 芒硝,厚朴 枳實 去芒硝,即小承氣湯。
白話文: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小腸泄,方劑由大黃、芒硝、厚朴、枳實組成。去掉芒硝,就變成小承氣湯。
,,黃連解毒湯,,〔又〕,黃連 黃柏,黃芩 山梔
,,芍藥柏皮丸,,〔又〕,黃連 黃柏,當歸 白芍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包含黃連、黃柏、黃芩和山梔。
另外,芍藥柏皮丸,包含黃連、黃柏、當歸和白芍。
,,八正散,,〔大瘕泄〕,瞿麥 扁畜,木通 山梔 車前子 大黃 滑石 甘草,
白話文:
八正散(用於治療大腸下垂導致的腹瀉)
藥材組成:
- 瞿麥
- 扁蓄
- 木通
- 山梔
- 車前子
- 大黃
- 滑石
- 甘草
燈心
,,治中湯,,〔食泄〕,人參 白朮 甘草 生薑 青皮 陳皮
,,二陳湯,,〔痰泄〕,茯苓 甘草 半夏 陳皮
,,吳茱萸湯,,〔又〕,吳萸,生薑 人參 大棗
,,車前子湯,,〔水泄〕,厚朴 澤瀉,車前子
,,黃芩芍藥湯,,〔火泄〕,黃芩 芍藥,甘草
,,玉龍丸,,〔暑泄〕,硫黃 硝石 滑石 明礬
,,連理湯,,〔又〕,人參 白朮 甘草,乾薑 黃連 茯苓
,,茹苓湯,,〔又〕,澤瀉二錢二分 豬苓 赤苓 白朮 扁豆子 薑黃連 香茹,
白話文:
燈心可以用於治療多種腹瀉:食泄可以用人參、白朮、甘草、生薑、青皮、陳皮組成的中湯;痰泄可以用茯苓、甘草、半夏、陳皮組成的二陳湯;水泄可以用厚朴、澤瀉、車前子組成的車前子湯;火泄可以用黃芩、芍藥、甘草組成的黃芩芍藥湯;暑泄可以用硫黃、硝石、滑石、明礬組成的玉龍丸;其他腹瀉可以用人參、白朮、甘草、乾薑、黃連、茯苓組成的連理湯,或者澤瀉、豬苓、赤苓、白朮、扁豆子、薑黃連、香茹組成的茹苓湯。
厚朴各一錢 甘草三分
,,八仙糕,,〔飧泄〕,枳實 白朮 山藥各四兩 楂肉三兩 茯苓 陳皮 蓮肉各
二兩 人參一兩 粳米五升 糯米一升半共為末,蜜三斤各蒸作糕,焙乾。
白話文:
厚朴一錢,甘草三分。八仙糕用於治療食積泄瀉,需要枳實、白朮、山藥各四兩,楂肉三兩,茯苓、陳皮、蓮肉各二兩,人參一兩,粳米五升,糯米一升半,一同研磨成粉末,加入蜜三斤,分次蒸製成糕,再烘乾備用。
,,萬全丸,,〔滑泄〕,赤石臘 炮薑各一兩 胡椒五錢 醋糊丸,空心,
白話文:
萬全丸
適用範圍: 滑泄(腹瀉)
組成:
- 赤石蠟 1 兩
- 炮薑 1 兩
- 胡椒 5 錢
製法:
用醋糊丸,空腹時服用。
米飲下五七丸。
,,補中益氣湯,,〔久泄〕
,,葛花解酲湯,,〔酒泄〕,葛花 青皮,木香 橘紅 人參 茯苓 豬苓 神麯
澤瀉 白朮 乾薑
香砂枳朮丸,,〔腎泄〕,木香,砂仁,枳殼 白朮
四神丸,,〔脾腎泄〕,肉果,補骨脂,吳萸 五味子
,,石脂餘糧丸,,〔斷下〕
白話文:
米湯送服五七丸,補中益氣湯用於久瀉,葛花解酲湯用於酒瀉,葛花、青皮、木香、橘紅、人參、茯苓、豬苓、神麴、澤瀉、白朮、乾薑等藥材可用。香砂枳朮丸用於腎泄,木香、砂仁、枳殼、白朮等藥材可用。四神丸用於脾腎泄,肉果、補骨脂、吳萸、五味子等藥材可用。石脂餘糧丸用於斷下。
,,固腸丸,,〔滑泄〕,龍骨 附子 訶子,活礬,丁香,石脂,良薑,蔻仁,砂仁
白話文:
固腸丸
【功效】 :治療滑泄
【組成】:
- 龍骨
- 附子
- 訶子
- 活礬
- 丁香
- 石脂
- 良薑
- 蔻仁
- 砂仁
木香 糊丸。
,,三白湯,,〔通治〕,白朮 白芍 茯苓 炙草 此為治瀉要藥。
,,燥濕湯,,〔又〕,白朮 白芍 茯苓,陳皮 炙草 此即三白湯加陳皮一味也。
,,二神丸,,〔飯後便〕,補骨脂四兩,肉豆蔻生二兩 共為禾,肥棗四十九個,
白話文:
木香糊丸,三白湯(白朮、白芍、茯苓、炙草)是治療瀉痢的重要藥方。燥濕湯是在三白湯的基礎上加入陳皮。二神丸則由補骨脂、肉豆蔻、肥棗組成,飯後服用。
生薑四兩切片,同棗煮,去薑,棗肉丸,空心鹽湯下三五十丸。一方肉蔻煨熟。
白話文:
將四兩生薑切片,與棗子一起煮。煮好後,將薑片取出,將棗肉做成丸子。空腹時,用鹽湯送服三五十顆棗丸。另一個方法是用小火煨熟肉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