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七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4)

1. 卷七

出肘內側兩盤之間,上循孺外後廉,出肩膊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

抵膈,至胃,到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眦,卻入耳中。其支者,

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眦,斜絡於顴,次注足太陽膀胱經。每日未時,氣血至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少氣多血。),,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其為器亦止為胃役使,特以與心絡並行隧道,又與足太陽膀胱連經,故亦以三陽歸之,

非謂其職能與足太陽並列也,倘一拈太陽,即以小腸膀胱並舉,不知要矣。

所以小腸之職任,與大腸相仿。大腸之腑無靈,小腸亦無靈。大腸之經,非當陽之用,

小腸亦非有巨陽之用。經故俱以器目之也。惟小腸與大腸,皆為胃化物之器,

故其病亦與胃同。惟本經與心絡並行隧道,故本經病亦延及於心,然亦止在經絡而已,

無與於心之臟也。其為病,實則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折,臑似折,節弛肘廢,

小水不利,及赤或澀痛,尿血。虛則遺尿,面白苦寒,耳前熱。小腸氣生疣,

小者患指痂疥。虛實之病,各有別矣。至遺溺閉癃,更有由肝所生病,及膀胱不約者,

固不盡由小腸也,各詳本症。,【小腸形質】,《靈樞》曰:唇厚,人中長,

以候小腸。又曰:心應脈,皮厚者脈厚,小腸亦厚;皮薄者脈薄,小腸亦薄;

皮緩者脈緩,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曲者,

小腸結。《入門》曰: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入於小腸上口,

自小腸下口,分別清濁,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

《難經》以大小二腸之會為闌門,言關闌分隔也。,【小腸症治】,《靈樞》曰:

中氣不足,腸為之苦嗚。又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

當耳前熱。《內經》曰:小腸為泄。《入門》曰:小腸有氣,則小腹痛;小腸有血,

則小便澀;小腹有熱,則莖中痛。又曰:小腸者,心之府也,有病宜通利。

,,【小腸絕候】,《脈經》曰:小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發直如乾麻,

不得屈仲,自汗不止。,小腸氣,小腸經病也。小腹引睪丸連腰脊而痛,小腸虛,

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實,則厥而上衝肝肺,控引睪丸,上而不下也(宜楝實丸、

葫蘆巴散。)《千金方》以為㿉疝有四種,其一腸㿉,即小腸氣吊,外腎偏墜腫癢,

故《綱目》等書多因其說,並云得之於地氣卑濕,亦當備參。而其為症,有甚而熱痛,

小便不通者(宜加味通心飲。)有年久不愈者(宜橘核丸。)有莖囊抽痛,

不可忍耐者(宜立效散、楊氏麝香元、四味茴香散。)各宜詳究。

,,【脈,法】,《正傳》曰:肝脈滑甚,為㿉疝,小腸氣痛。

白話文:

從手肘內側兩塊骨頭之間開始,向上沿著手臂外側後緣,經過肩膊繞到肩胛骨,與肩部交會,進入鎖骨上窩,聯繫心臟,沿著咽喉,到達橫膈膜,再到胃部,最後到達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向上到面頰,到達眼外角,然後進入耳中。另一個分支從面頰上部到鼻旁,到達眼內角,斜向連接到顴骨,然後連接到足太陽膀胱經。每天下午一時到三時,氣血會運行到小腸。手太陽小腸經,氣較少而血較多。《黃帝內經》說:小腸是接收食物的器官,負責消化食物並排出廢物。

小腸的功能是為胃服務,但因為它與心臟的脈絡並行,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所以也歸於三陽經脈。這並不是說小腸的職能與足太陽經並列,如果一提到太陽經就將小腸和膀胱相提並論,那就錯失了重點。所以,小腸的功能和作用與大腸相似。大腸的臟腑沒有靈活性,小腸也沒有靈活性。大腸的經脈不屬於當陽的位置,小腸也沒有巨大的陽氣。所以經典都將它們視為器官來看待。只有小腸和大腸,都是胃消化食物的器官,所以它們的疾病也與胃相似。只是因為本經與心臟的脈絡並行,所以本經的疾病也可能影響到心臟,但也只是在經絡的層面,與心臟本身沒有關係。它的病症,實證表現為咽喉痛,下巴腫脹,轉動困難,肩膀像要斷裂,手臂像要斷裂,關節鬆弛,手肘廢用,小便不利,小便赤紅或澀痛,甚至尿血。虛證則表現為遺尿,面色蒼白,怕冷,耳前發熱。小腸氣可能導致生出疣狀物,小的可能導致手指甲出現痂疥。虛證和實證的病症各有不同。至於遺尿、小便不通,還有因肝病或膀胱無力所引起的,不完全是由於小腸的問題,需要仔細分析具體病症。

【小腸的形態】《靈樞》說:嘴唇厚,人中長的人,小腸通常也比較大。《靈樞》又說:心臟與脈搏相應,皮膚厚的人脈搏也厚,小腸也厚;皮膚薄的人脈搏也薄,小腸也薄;皮膚鬆弛的人脈搏也慢,小腸大而長;皮膚薄而脈搏細小的人,小腸小而短。所有陽經的脈絡都多彎曲的人,小腸容易結塊。《醫學入門》說:胃中腐熟的水谷,其糟粕會從胃的下口進入小腸的上口,從小腸下口,分辨清濁,水分進入膀胱的上口,糟粕進入大腸的上口。《難經》將大小腸的交會處稱為闌門,意思是關卡分隔的地方。

【小腸的病症與治療】《靈樞》說:中氣不足,腸道就會發出咕嚕的聲音。《靈樞》又說:小腸有病,會出現小腹痛,腰背連帶睾丸疼痛,排便困難,耳前發熱。《黃帝內經》說:小腸負責排泄。《醫學入門》說:小腸有氣,就會小腹痛;小腸有血,就會小便澀;小腹有熱,就會陰莖疼痛。《醫學入門》又說:小腸是心臟的輔助器官,有病應該疏通。

【小腸的絕症徵兆】《脈經》說:小腸功能衰竭,六天就會死亡。怎麼知道呢?頭髮直立像乾麻,不能彎曲,並且會不停地流汗。

小腸氣,是小腸經的病症,會出現小腹牽引睾丸連帶腰背疼痛。小腸虛弱時,風寒之邪會趁虛而入,邪氣積聚,會導致氣血逆行上衝肝肺,牽引睾丸,向上而不向下(適合用楝實丸、葫蘆巴散)。《千金方》認為疝氣有四種,其中一種是腸疝,就是小腸氣,會導致外腎偏墜腫脹瘙癢,所以《本草綱目》等書多採納此說,並說是由於地面濕氣所致,也應該參考。其病症,嚴重時會發熱疼痛,小便不通(適合用加味通心飲)。有久治不癒的(適合用橘核丸)。有陰囊抽痛,難以忍受的(適合用立效散、楊氏麝香元、四味茴香散),需要仔細辨別。

【脈象與診斷】《正傳》說:肝脈滑數且強,是疝氣,小腸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