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11)
卷十五 (11)
1. 卷十五
夏天日五夜三服,冬天日三夜五服,必期病退而後止,如禦敵者,愈驅愈逐,
加精銳盪平而後班師,此萬全之勝算也。自宋以後,此法不傳,故取效寡,
而活人之央疏,愚用此法,屢獲神奇之效。
,,諸瘧,暑病也。邪入於陰,則陰實陽虛而發寒;邪入於陽,則陽實陰虛而發熱。
經故曰:寒熱更作,陰陽相移也。說暑邪傷,或舍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
因隨日行陽夜行陰之衛氣並行,而得陽則外出,得陰則內搏,是以有日作之瘧。
或邪舍深而內搏於陰,則邪在臟矣,在臟者其行遲,不能隨衛氣之行陽行陰,
以準外出內搏之候,故陰常與陽爭不得出,而有間日一作之瘧。或邪與衛氣會於六腑,
有時相守,不能相爭,因又有休數日一作之瘧。此《內經》論瘧之精蘊,
有可悉其源流者也。然瘧雖原於熱,而瘧之發實因於寒與風。經曰:夏傷於暑,
汗大出,腠理開發,因淒滄之水寒藏皮膚中,秋傷風則病成。夫所謂水者,
因浴而受水之氣也。所謂寒者,因暑乘涼而反受寒也。是水寒之氣,當盛夏之時,
與暑熱之邪並伏皮膚之內,迨秋風外束,而新涼之陰欲入,暑陽從內拒之,
暑陽欲挾水寒之氣而出,新涼之陰又從外遏之,陰陽相搏而成瘧。此瘧所以原於暑,
而發必因於寒與風也。特風寒之感,必有重輕,有先後。經曰:先傷寒,後傷風,
故先寒後熱,病名寒瘧。固已,其曰先傷風,後傷寒,故先熱後寒,病名溫瘧者,
其先傷之風,乃由盛暑汗出當風所感之風言,非指新秋外束之風言也。既當風而受風,
複因貪涼而反受寒,此風與寒之邪,均伏於皮膚內,至秋重又感風而作也。其曰:
肺素有熱,氣盛於身,發則陽氣盛,其氣不及於陰,而但熱不寒者,又名癉瘧。
凡此皆指應暑之瘧言之,其實四季之氣,寒熱相劫,皆能為瘧,經所云秋病者寒甚,
冬病者寒不甚,春病者惡風,夏病者多汗是也。故於溫瘧複中之曰:溫瘧者,
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至春陽大發,邪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腠理發泄,
兼有所用力,邪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自內而出之外者,據是推之,
四時皆能為瘧益信矣。至發之時,有或晚或早者,以邪必客風府,風府者,
項骨第一節之位。項骨有三節,脊骨二十一節,共二十四節,下為尾骶骨。邪自風府,
日下一節,故發晚,二十五日直至骶骨,二十六日邪複自後而前,入於脊內,
以注伏膂之脈,由是邪在伏膂,循脊上行,為自陰就陽,卻無關節之陰,其邪亦日退,
九日即出缺盆,而發漸早,故瘧之發,無論日與間日,其邪隨經絡以內搏者,
必俟衛氣相會合,病乃發也。總之,邪之淺者,日隨衛氣為出入,
衛氣一日一夜與邪氣會於風府,瘧即相應而發。邪之深者,即留著於內,
白話文:
夏天每天白天服用五次藥,晚上服用三次;冬天則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五次。一定要等到疾病痊癒才停止用藥,就像對抗敵人一樣,越驅趕就要越追擊,直到把敵人徹底消滅才能收兵,這才是萬全的勝利策略。自宋朝以後,這種方法就失傳了,所以療效不佳,使得許多人白白喪命。我採用這種方法,屢次獲得神奇的療效。
瘧疾,是一種因暑熱引起的疾病。邪氣侵入體內陰氣的部分,就會導致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產生畏寒的症狀;邪氣侵入體內陽氣的部分,就會導致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產生發熱的症狀。
《內經》說:「寒熱交替發作,是陰陽之氣互相轉移所致。」 說明暑邪侵犯人體後,可能停留在皮膚內部,與衛氣共同存在,因此會隨著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夜晚運行於陰的規律而活動,當衛氣運行於陽時,邪氣就向外發散;當衛氣運行於陰時,邪氣就向內侵襲,所以會有每天發作的瘧疾。
有的邪氣潛藏較深,侵襲到體內的陰分,那麼邪氣就進入了臟腑。在臟腑的邪氣運行較慢,不能跟隨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夜晚運行於陰的規律,所以無法準確地在衛氣運行時發作,以致於陰氣常常與陽氣爭鬥而無法發散,產生間隔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有的邪氣與衛氣一起停留於六腑,有時互相協調,有時互相爭鬥,因此又會產生間隔數天才發作一次的瘧疾。這是《內經》關於瘧疾的精髓,可以讓我們了解瘧疾的源頭。
雖然瘧疾的根源在於暑熱,但瘧疾的發作實際上是因為寒氣和風邪。經書說:「夏天因暑熱而受傷,大量出汗,毛孔開泄,這時若接觸到冰冷的水,寒氣就會潛藏在皮膚中;到了秋天又感受風邪,就會引發疾病。」 所謂的水,是指洗澡時感受到的水氣;所謂的寒,是指因貪圖涼快反而感受到的寒氣。這些水寒之氣,在盛夏時節,與暑熱邪氣一同潛伏在皮膚內,等到秋風來臨,外來的涼陰之氣想進入體內,而體內的暑陽則會抗拒它。暑陽又想挾帶水寒之氣向外發散,但新的涼陰之氣又從外部阻止它,陰陽相互搏鬥就形成了瘧疾。這就是瘧疾的根源在於暑熱,而發作則必定是因為寒氣和風邪的原因。
只是風寒的侵入,會有輕重和先後之分。經書說:「先受寒,後受風,所以會先發冷後發熱,這種病叫做寒瘧。」 又說:「先受風,後受寒,所以會先發熱後發冷,這種病叫做溫瘧。」這裡所說的先受風,是指在盛夏時節出汗時吹風而感受到的風邪,並非指秋天外來的風。既感受了風邪,又因貪涼而受了寒,這些風寒邪氣都潛伏在皮膚內,等到秋天再次感受風邪就會發作。經書還說:「肺臟原本有熱,體內陽氣旺盛,發病時陽氣更加旺盛,陽氣不能到達陰分,所以只發熱而不發冷,這種病叫做癉瘧。」
這些都是指因暑熱而引起的瘧疾而言,其實四季的氣候,寒熱相互侵犯,都可能導致瘧疾。經書說,秋天發病的,寒氣會很重;冬天發病的,寒氣不會很重;春天發病的,會怕風;夏天發病的,會多汗。所以經書中再次提到「溫瘧」,說「溫瘧是冬天感受風邪,寒氣藏在骨髓中,到了春天陽氣旺盛時,邪氣無法自行發散,因此遇到盛夏時節,毛孔開泄,加上過度勞累,邪氣與汗液一起排出,這種病邪藏於腎臟,由內而外發散。」由此可見,四季都有可能產生瘧疾是可信的。
至於瘧疾發作的時間,有早有晚,這是因為邪氣必定寄存在風府穴,風府穴位於頸椎第一節。頸椎有三節,脊椎有二十一節,總共二十四節,下面是尾骶骨。邪氣從風府穴開始,每天下降一節,所以發病時間會較晚。二十五天下降到骶骨,二十六天邪氣又從後向前,進入脊柱內,注入伏膂的經脈,邪氣在伏膂循著脊柱向上運行,由陰轉陽,由於沒有關節的陰氣阻擋,邪氣也會逐漸消退,九天就會到達缺盆穴,發病時間也逐漸提早。所以瘧疾的發作,無論是每天發作還是間隔發作,其邪氣都是隨著經絡在體內搏動,必定要等到與衛氣相會合,才會發病。總之,邪氣淺表的,每天會隨著衛氣的出入而活動,衛氣每天與邪氣在風府穴相會合,瘧疾就會相應地發作。邪氣深藏的,就會滯留在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