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10)
卷十五 (10)
1. 卷十五
水煎冷服。一名黃連香茹散。
,,白虎湯,,〔又〕,,方詳上。
,,竹葉石膏湯,,〔又〕人參,竹葉麥冬,石膏,半夏,甘草,粳米
,,四君子湯,,〔又〕,,方詳上。
,,生脈散,,〔又〕,,方詳上。
,,二香散,,〔又〕,,香茹,香附各二錢蒼朮,蘇葉,陳皮各一錢,厚朴,扁豆,甘
草各五分,薑三片,木瓜二片,蔥白二莖
,,人參羌活散,,〔又〕,,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人參,赤苓,川芎
,甘草各六分,天麻,地骨皮各三分,薄荷三葉
,,香茹飲,,〔又〕,,香茹,厚朴,扁豆子,甘草
,,六和湯,,〔又〕,,香茹,厚朴各錢半赤苓,藿香,扁豆,木瓜各一錢,砂仁,杏
仁,半夏,人參,甘草各五分,薑三,棗二本方加麩炒黃連一錢,名清暑六和湯。
治暑瀉方十一
,,桂苓甘露飲,,〔暑瀉〕,,滑石二兩茯苓,澤瀉,寒水石,石膏,甘草各一兩白朮
豬苓,肉桂各五錢,每末二錢,薑湯調下。
,,玉龍丸,,〔又〕,,硫黃,消石,滑石明礬,水丸。
,,六和湯,,〔又〕,,方詳上。
,,解暑三白湯,,〔又〕,,方詳上。
,,香朴飲子,,〔又〕,,香茹錢半,厚朴扁豆,赤茯苓,澤瀉,陳皮,木瓜,半夏人
參,烏梅肉,蘇葉各七分,甘草五分,薑三,棗二
,,大順散,〔又〕甘草切長一寸二兩乾薑,杏仁,肉桂各四錢,先將甘草以白砂同炒,
次入薑同炒,次入杏仁同炒,篩去砂,入桂,為末,每二錢,水煎溫服。如煩躁,
井水調下。
,,消暑十全飲,,〔又〕,,香茹一錢半厚朴,扁豆子,蘇葉,白朮,赤苓,藿香白檀
香,木瓜各一錢,甘草五分
,,香茹湯,,〔又〕,,香茹三錢,厚朴扁豆子,赤苓各一錢半,甘草五分,水煎服。
或為末湯點二錢服,他暑藥皆不及此。
,,連理湯,,〔又〕,,人參,白朮,乾薑茯苓,黃連,炙甘草
,,桂苓丸,,〔又〕肉桂,赤苓,等分,蜜丸,每兩作八丸,每一丸,井水化下。
,,縮脾飲,,〔又〕,,砂仁錢半,草果烏梅肉,香茹,甘草各一錢,葛根,扁豆子各
七分,薑五
治疰夏病方四
參歸益元湯,,〔疰夏〕,,,當歸,白芍熟地,茯苓,麥冬各一錢,陳皮,酒黃柏
酒知母各七分,人參五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粒,棗二枚,米一撮
生脈散,,〔又〕,,方詳上。
黃芪建中湯,,〔又〕,,,白芍,桂枝生薑,甘草,大棗,飴糖,
黃芪補中益氣湯,〔又〕,,方詳上。附錄服藥總法
,,周禹載曰:傷暑傷寒溫涼諸症,皆邪氣欺正氣也,用藥如對敵,藥入則邪漸退,
藥力盡而邪又漸熾,必一服周時,即詳勢診脈,藥對則日夜連進三五服,
以邪退病實為主。此法惟仲景《傷寒論》、孫思邈《千金方》中載之。孫曰:
白話文:
卷十五
水煎冷服:這帖藥方要用水煎煮後放涼服用,又名「黃連香茹散」。
白虎湯:藥方內容已在前面詳細說明。
竹葉石膏湯:藥方包含人參、竹葉、麥冬、石膏、半夏、甘草、粳米。
四君子湯:藥方內容已在前面詳細說明。
生脈散:藥方內容已在前面詳細說明。
二香散:藥方包含香茹、香附各二錢,蒼朮、蘇葉、陳皮各一錢,厚朴、扁豆、甘草各五分,生薑三片,木瓜二片,蔥白二段。
人參羌活散:藥方包含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人參、赤苓、川芎、甘草各六分,天麻、地骨皮各三分,薄荷三片。
香茹飲:藥方包含香茹、厚朴、扁豆子、甘草。
六和湯:藥方包含香茹、厚朴各一錢半,赤苓、藿香、扁豆、木瓜各一錢,砂仁、杏仁、半夏、人參、甘草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此方若加入麩炒黃連一錢,則稱為「清暑六和湯」。
治療暑瀉的藥方共十一種
桂苓甘露飲(治療暑瀉):藥方包含滑石二兩,茯苓、澤瀉、寒水石、石膏、甘草各一兩,白朮、豬苓、肉桂各五錢。每服用二錢藥末,用薑湯調服。
玉龍丸:藥方包含硫黃、消石、滑石、明礬,製成水丸。
六和湯:藥方內容已在前面詳細說明。
解暑三白湯:藥方內容已在前面詳細說明。
香朴飲子:藥方包含香茹一錢半,厚朴、扁豆、赤茯苓、澤瀉、陳皮、木瓜、半夏、人參、烏梅肉、蘇葉各七分,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大順散:藥方包含甘草切成長一寸的二兩,乾薑、杏仁、肉桂各四錢。先將甘草和白砂一同炒,接著放入乾薑同炒,再放入杏仁同炒,篩去砂,最後加入肉桂,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後溫服。如果感到煩躁,可以用井水調服。
消暑十全飲:藥方包含香茹一錢半,厚朴、扁豆子、蘇葉、白朮、赤苓、藿香、白檀香、木瓜各一錢,甘草五分。
香茹湯:藥方包含香茹三錢,厚朴、扁豆子、赤苓各一錢半,甘草五分,用水煎服。或者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送服二錢,其他治療暑熱的藥方都比不上這個方子。
連理湯:藥方包含人參、白朮、乾薑、茯苓、黃連、炙甘草。
桂苓丸:藥方包含肉桂、赤苓,兩者等份,用蜂蜜製成丸藥,每兩製成八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井水化開服用。
縮脾飲:藥方包含砂仁一錢半,草果、烏梅肉、香茹、甘草各一錢,葛根、扁豆子各七分,生薑五片。
治療疰夏病的藥方共四種
參歸益元湯(治療疰夏病):藥方包含當歸、白芍、熟地、茯苓、麥冬各一錢,陳皮、酒黃柏、酒知母各七分,人參五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粒,大棗二枚,米一小撮。
生脈散:藥方內容已在前面詳細說明。
黃芪建中湯:藥方包含白芍、桂枝、生薑、甘草、大棗、飴糖。
黃芪補中益氣湯:藥方內容已在前面詳細說明。
附錄服藥總則
周禹載說:無論是傷暑、傷寒還是溫熱等各種疾病,都是邪氣侵犯正氣所致。用藥治療就像與敵人作戰,藥效發揮時邪氣會逐漸消退,藥力減弱時邪氣又會漸漸旺盛。所以必須在服用一劑藥之後,馬上詳細觀察病情,診斷脈象。如果藥方對症,就要日夜連續服用三到五劑,直到邪氣消退、病情穩定為止。這種治療方法只有在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孫思邈的《千金方》中有記載。孫思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