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12)

1. 卷十五

不能日隨衛氣出入,須俟衛氣周流,適與邪氣相值,而相值之候,或間日,或休數日,

相值之時,或早或晚,既不能拘,故病亦不能日發,且不能有定時耳。瘧之為義,

如是盡矣。,試進詳治之之法。古人云:有汗欲其無汗,養正為先(宜參、苓、芪、

朮等,秋冬加桂枝)。無汗欲其有汗,散邪為急(宜柴胡、葛根、石膏、羌活、薑皮、

人參、蒼朮等)。其大旨也。要而論之,瘧之發,如冰冷,如火熱,如風雨驟至,

猝不可當,其病為逆,殊不易治。而究其故,要皆中氣不足,脾胃虛弱,

暑邪與風寒乘虛客之而作,故治之者,莫先於清暑益氣,祛風消痰,兼理脾胃,

而又隨經隨症,投藥解散之,則庶幾其有濟矣。何則?瘧之作,六經皆有現症。

足太陽症,腰痛頭疼且重,遍身骨痛,小便短赤,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熱止,

汗出難已。說邪在三陽盛於表,故汗出不收也(宜羌活黃芩湯加減)。足陽明症,

頭疼鼻乾,渴欲引飲,不得眠,先寒,灑淅寒甚,久乃熱,甚則煩躁,畏日月火光,

熱去汗出。說以陽明為熱甚之腑,寒勝之故先寒,久乃熱也。畏日月火光者,

熱腑而為陰邪所掩,故觸乎熱反畏之也(宜大劑竹葉石膏湯加減)。足少陽症,口苦,

耳聾,胸脅痛,或嘔,身體解㑊,見人惕惕然,寒不甚,熱不甚,熱多,汗出甚,

說以病在半表裡,故寒熱俱不甚。邪在膽而怯,故心惕。少陽主木火,故熱多,

且汗出甚。解㑊者,倦怠不耐煩也(宜小柴胡湯加減)。又上三陽經瘧,大約多熱多渴,

亦易得汗,急宜大劑以逐暑邪,除熱渴,去頭疼(宜辛寒如石膏、知母、柴胡,

甘寒如葛根、麥冬、竹葉、梗米,苦寒如黃芩為君,兼寒甚者用辛溫如薑皮、桂枝,

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者,補以參朮,佐以蔻仁、砂仁、草蔻、麥芽、枳殼、陳皮、山楂、

神曲以為消導)。下午或空日,兼服扶脾開胃之藥,大補元氣(宜參朮健脾湯),

自然易瘳。士材李氏云:在太陽曰風熱瘧,宜汗;陽明曰熱瘧,宜下;少陽曰風熱瘧,

宜和。其法亦可臨時酌用。足太陰症,不樂,善太息,不嗜食,先寒後熱,或寒多。

若脾瘧,必寒從中起,善嘔,嘔已乃衰,然後發熱,熱過汗出,乃已。熱甚者或渴,

否則不渴,喜火。說以脾喜樂,病則否,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太陰主裡,

邪不易解,故多寒熱。脾病及胃,故善嘔也(宜桂枝湯加減,參用建中湯,

脾寒諸瘧宜橘皮散)。足厥陰瘧,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意恐懼,易太息,

先寒後熱,甚者色蒼蒼如欲死,或頭疼而渴。說以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少腹,布脅肋,

故多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為癃,如癃者,病不在小水,而在邪之隱,

白話文:

瘧疾的發作並非每天隨著衛氣出入而定,而是要等到衛氣周流全身時,剛好與邪氣相遇才會發作。相遇的時間,有時隔一天,有時休息幾天。發作的時候,有時早晨,有時傍晚,因為時間不定,所以瘧疾也不是每天固定時間發作。瘧疾的定義大概就是這樣了。

接下來,我們詳細討論一下治療方法。古人說:「有汗的,要設法止汗,重點是扶助正氣。(可以使用人參、茯苓、黃耆、白朮等藥材,秋冬可以加入桂枝)。沒有汗的,要設法發汗,重點是驅散邪氣。(可以使用柴胡、葛根、石膏、羌活、薑皮、人參、蒼朮等藥材)。」這就是治療的大方向。

總而言之,瘧疾發作時,有時像冰冷一樣,有時像火熱一樣,像暴風雨突然來襲,令人難以承受。這種病屬於逆症,非常難治。但仔細探究原因,都是因為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暑邪和風寒趁虛侵入而造成的。因此,治療時最重要的是清熱解暑、補益氣,驅風祛痰,同時調理脾胃。還要根據經絡和症狀,給予對應的藥物來解散邪氣,這樣或許才能有效。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瘧疾發作時,六經都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足太陽經的症狀是腰痛、頭痛且沉重、全身骨頭痠痛、小便短少且顏色赤紅、寒冷從背部開始,先寒後熱,熱退之後,汗出不止。這說明邪氣在三陽經且正盛於表,所以汗出不止。(可以使用羌活黃芩湯加減方)。

足陽明經的症狀是頭痛、鼻乾、口渴想喝水、失眠、先感到寒冷,哆嗦得很厲害,然後發熱,嚴重時會煩躁不安,害怕陽光和火光。熱退之後汗出。這說明陽明經是熱盛的腑,因為寒邪侵入,所以先感到寒冷,久了才發熱。害怕陽光和火光,是因為熱腑被陰邪遮蔽,所以接觸到熱反而害怕。(可以使用大劑量的竹葉石膏湯加減方)。

足少陽經的症狀是口苦、耳聾、胸脅疼痛,有時會嘔吐,身體感到疲倦乏力,看到人會感到害怕。寒冷不嚴重,發熱也不嚴重,但發熱多,汗出很多。這說明病在半表半裡,所以寒熱都不嚴重。邪氣在膽經,所以感到害怕。少陽主木火,所以發熱多,且汗出很多。感到疲倦乏力,是因為倦怠不耐煩。(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方)。

另外,以上三陽經的瘧疾,大多是發熱、口渴、容易出汗,應當立即使用大劑量的藥物來驅散暑邪,解除發熱口渴,去除頭痛。(可以使用辛寒的藥物如石膏、知母、柴胡,甘寒的藥物如葛根、麥冬、竹葉、粳米,苦寒的藥物如黃芩為主藥。寒冷嚴重者可以使用辛溫的藥物如薑皮、桂枝。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可以用人參、白朮補益,佐以蔻仁、砂仁、草蔻、麥芽、枳殼、陳皮、山楂、神曲等藥材來幫助消化)。下午或空閒的日子,可以同時服用扶助脾胃、開胃的藥物,大補元氣(可以使用參朮健脾湯),自然容易痊癒。

李士材說:「瘧疾在太陽經屬於風熱瘧,應當發汗;在陽明經屬於熱瘧,應當瀉下;在少陽經屬於風熱瘧,應當調和。」這些方法也可以根據當時情況酌情使用。

足太陰經的症狀是心情不好、喜歡嘆氣、沒有食慾、先寒後熱,或寒冷較多。如果是脾瘧,寒冷必定從腹部開始,容易嘔吐,嘔吐後會感到虛弱,然後發熱,熱退後汗出,病症才會結束。發熱嚴重者可能會口渴,否則就不口渴,喜歡溫暖。這說明脾喜歡舒適,生病就感到不適。上焦阻塞,所以喜歡嘆氣且沒有食慾。太陰經主內,邪氣不容易解除,所以多出現寒熱。脾病會影響到胃,所以容易嘔吐。(可以使用桂枝湯加減方,參考使用建中湯。脾寒引起的瘧疾可以使用橘皮散)。

足厥陰經的瘧疾,會出現腰痛、少腹脹滿、小便不利,像小便不通暢的樣子、感到恐懼、容易嘆氣、先寒後熱,嚴重時臉色蒼白如臨死,或頭痛且口渴。這說明厥陰經的脈絡環繞陰部,到達少腹,分佈在脅肋,所以多出現腰腹和小便的病症。小便不利如癃閉的症狀,病不在於小便本身,而在於邪氣隱藏於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