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六 (2)
卷十六 (2)
1. 卷十六
頭痛妄言,必其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暑,暑濕相博,則發濕溫,其脈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治在太陽,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
名曰重暍,如此死者,乃醫殺之(宜蒼朮白虎湯)。酒濕者,亦能作痹症,口眼嘴斜,
半身不遂,渾似中風,舌強語澀,當瀉濕毒,不可作風病治而汗之(宜蒼朮湯)。
破傷濕者,因破傷皮肉,而入水濕,
口噤身強直者是也(宜用甘草湯調服煅牡蠣末二錢,仍取末敷瘡口)。濕痹詳在風門。
此風寒暑等當各因所兼而治之者也。至其傷濕之故,則有緣腎虛者,必身重腰冷,
如坐水中,不渴,小便利(宜腎著湯)。有由體氣虛弱者,必身重,或便溏(宜清燥湯)。
有因坐臥濕地,當風涼,致腰背足膝疼,偏活拘攣者(宜獨活寄生湯)。有因年老衰@,
及女人腎虛血竭,致腰腳疼者(宜獨活寄生湯)。有由下焦冷濕,致身重腰冷,
卻能飲食者(宜乾薑散)。有緣風濕相搏,夏月身重如山者(宜勝濕湯)。所由既異,
為治亦殊,辨之誠宜切矣。若夫濕流關節一症,身體煩疼,為病尤劇。其夾風者,
必加煩熱,流走拘急。其夾寒者,必加攣痛浮腫(濕症,宜茯苓川芎湯;
夾風宜防風湯;夾寒,宜加減五積散)。三者合則成痹矣,另詳痹症。
此皆不可不知者也。總之,濕之中人,必原於虛,強壯者無慮也。 治濕之法,
惟當滲利小便,別無他法也。古書有加減二陳湯法,以之治濕,頗極神效,
奉為蓍蔡可也。,〔脈,法〕,《難經》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脈訣》曰:傷濕之脈細濡,濕熱之脈緩大。《脈訣》曰:脈浮而緩,濕在表也,
脈沉而緩,濕在裡也。《活人書》曰:身痛脈沉為中濕,脈浮為風濕。《人門》曰:
寸口陰脈緊者,霧露濁邪中於少陰之分,名曰渾陰;寸口陽脈緊,
或帶澀霧露清邪中於上焦太陽之分,名曰洁陽,中霧露之氣也;陰陽脈俱緊者,
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後,脈不緊,手足溫則愈;若陰陽脈俱緊,口中氣出,
唇口乾燥,踡臥足冷,涕出,舌苔滑,勿妄治也。,〔暑濕異處〕,,,《內經》曰:
地之濕氣感人,害人皮肉筋脈,說濕傷形,形傷故痛。仲景曰:濕傷關節,
則一身盡痛。《活人書》曰:風濕相搏,則骨節煩疼,濕則關節不利,故痛。
《人門》曰:暑病多無身痛,說傷氣而不傷形故也。
,,〔濕病類傷寒〕,,,《活人書》曰:中濕、風濕、濕溫,皆類傷寒。
中濕之由風雨襲虛,山澤蒸氣,濕流關節,一身盡痛。風濕者,其人先中濕,
又傷風也。其人中濕,因又中暑,名曰濕溫。又曰:傷寒有五,其一為中濕,
說風濕之氣中人為病,發熱與溫病相類,故曰濕溫。故《難經》曰:濕溫之脈,
白話文:
卷十六
頭痛又胡言亂語,一定是這個人曾經被濕氣所傷,因此又中了暑氣,暑濕相互作用,就會引發濕溫病。這種病的脈象是陽脈浮軟而無力,陰脈細小而急促。治療上要從太陽經入手,不能用發汗的方式,如果發汗就會導致說不出話、耳聾、不知道哪裡痛、全身發青、臉色改變,這種情況稱為「重暍」,這樣死的人,是被醫生害死的(應該用蒼朮白虎湯治療)。
因為飲酒或濕氣所引起的,也可能造成痺症,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看起來很像中風,會舌頭僵硬、說話困難,應該用瀉濕毒的方法治療,不能當成風病來治療而發汗(應該用蒼朮湯治療)。
因為外傷而感染濕氣的人,是因為皮肉受傷,又接觸到水濕,出現口緊閉、身體僵硬的狀況(應該用甘草湯調服煅牡蠣粉二錢,並將藥粉敷在傷口)。關於濕痺的詳細情況,在風門篇有說明。
風、寒、暑等病,應該根據所兼夾的病邪來治療。至於傷於濕氣的原因,有些是腎虛引起的,必然會感到身體沉重、腰部發冷,像坐在水中一樣,不口渴,小便順暢(應該用腎著湯治療)。有些是因為身體虛弱引起的,必然會感到身體沉重,或者大便稀溏(應該用清燥湯治療)。有些是因為坐臥在潮濕的地方,又吹到涼風,導致腰背、腿膝疼痛,活動不靈活、拘攣的(應該用獨活寄生湯治療)。有些是因為年老體衰,以及婦女腎虛血氣不足,導致腰腿疼痛的(應該用獨活寄生湯治療)。有些是因為下焦寒濕,導致身體沉重、腰部發冷,卻能正常飲食的(應該用乾薑散治療)。有些是因為風濕相互作用,在夏天感到身體沉重像山一樣的(應該用勝濕湯治療)。由於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一定要仔細辨別。
如果濕氣流竄到關節,引起身體煩悶疼痛,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如果夾雜風邪,必然會增加煩熱,症狀會遊走不定、拘急;如果夾雜寒邪,必然會增加攣痛、浮腫(濕症應該用茯苓川芎湯治療;夾雜風邪應該用防風湯治療;夾雜寒邪應該用加減五積散治療)。這三種情況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痺症,關於痺症的詳細情況另有說明。
這些都是不能不知道的。總之,濕氣侵入人體,必然是因為本身虛弱,身體強壯的人則不用擔心。治療濕氣的方法,只有疏通小便,別無他法。古書中有加減二陳湯的治療方法,用來治療濕氣,效果非常好,可以奉為圭臬。
關於脈象,《難經》說:濕溫的脈象,陽脈浮軟而無力,陰脈細小而急促。《脈訣》說:傷濕的脈象細弱而濡滑,濕熱的脈象緩和而洪大。《脈訣》說:脈象浮而緩,是濕氣在體表;脈象沉而緩,是濕氣在體內。《活人書》說:身體疼痛、脈象沉為中濕,脈象浮為風濕。《人門》說:寸口的陰脈緊,是霧露的濁邪侵犯到少陰經,稱為「渾陰」;寸口的陽脈緊,或者帶有澀感,是霧露的清邪侵犯到上焦太陽經,稱為「洁陽」,這是中了霧露之氣;陰陽兩脈都緊,是上下兩焦都受到邪氣侵犯,必須要經過嘔吐、腹瀉後,脈象不再緊,手腳溫暖才會好;如果陰陽兩脈都緊,口中呼出氣體,嘴唇乾燥,身體蜷縮、腳冷,流鼻涕,舌苔濕滑,就不要胡亂治療。
關於暑濕的不同,《內經》說:地面的濕氣侵犯人體,會傷害人的皮膚、肌肉和筋脈,說明濕邪會傷害形體,形體受傷所以會疼痛。張仲景說:濕邪傷害關節,就會導致全身疼痛。《活人書》說:風濕相互作用,就會導致骨節煩悶疼痛,濕邪會使關節活動不靈活,所以會疼痛。《人門》說:暑病大多不會引起身體疼痛,說明暑邪是傷害氣而不會傷害形體。
關於濕病類似傷寒,《活人書》說:中濕、風濕、濕溫,都類似傷寒。中濕是因為被風雨侵襲、體虛、山澤蒸氣侵襲,濕氣流竄到關節,引起全身疼痛。風濕是這個人先中了濕氣,又感受了風邪。這個人中了濕氣,又中了暑氣,就稱為濕溫。又說:傷寒有五種,其中一種是中濕,意思是風濕之氣侵犯人體引起的疾病,發熱與溫病相似,所以稱為濕溫。所以《難經》說:濕溫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