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1)

1. 卷十五

,,,經曰:諸病喘嘔,暴注下迫,霍亂轉筋,

,身熱瞀鬱,小便濁赤,皆屬於熱。經言熱不

,言暑者,固以熱即是暑。而此數病皆傷暑之

,見症,故前人言中暑,亦混言中熱也。然而

,暑與熱,畢竟有辨,試觀仲景特中夏月熱病

,之旨,謂本伏寒研發,而《金匱》複出中暍之條,正恐人誤認為熱病之自內而發,

不知,中暍之自外來而入也。其皆治以白虎湯者,

,中暑之發熱,大渴齒燥,汗出而喘,與熱病

,無異,故皆以甘寒去熱,苦寒降火。甘溫益

,中,必加人參,因津耗也。其不宜辛溫表散

,者,以夏月則人身內陰外陽,暑之中人,必

,傷氣分。昔人所謂風寒必顯有餘,有餘為邪,

,暑氣必顯不足,不足為正是也,所以香茹辛

,散,止宜乘涼飲冷,遏抑陽氣,或致霍亂者

,可用,非強力作勞,內傷重而受暑者之所宜

,也(宜以白虎湯為主,清暑益氣湯為輔,

甘露飲十天水散皆,可酌用)。說以凡暑病,多生於元虛氣弱之人,

氣,本虛,暑複傷氣,無氣以動,故治暑急補氣,惟肺虛有火者,乃忌參朮也。

試先即仲景書

,推闡之。仲景曰: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

,熱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

,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

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說以此屬陰陽俱虛,,陽虛故脈弦細,陰虛故脈芤遲,

若汗之不益傷陽,溫針不益傷陰乎,甘寒之劑所宜用。仲景又曰:太陽中熱者,

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說以此為火令爍金,肺傷而氣虛,

以致膀胱不足而表亦虛,說膀胱太陽經,主表也,宜以救肺為急,故用本湯也。

仲景又曰:太陽中暍,身熱疼痛,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主也,

一物瓜蒂湯主之。說以此因夏月暑熱,以水盥洗,水邪鬱遏,令火而成中暍也,

瓜蒂能使胸中邪氣皆吐下之。喻嘉言云:《金匱》治熱一以白虎治熱,

以夏熱必犯上傷肺,耗津液,用以救肺,孫思邈之生脈散,李東垣之清暑益氣湯,

皆祖之矣。一以瓜蒂治濕,以濕淫上甚,亦先傷肺,故外漬之水,

得以乘毛孔而聚皮間,皮者,肺之合也,用瓜蒂或吐或下,則肺氣不壅,

皮間之水得以下趨,何後如河間通苓散,子和桂苓甘露飲,但宗仲景五苓之例,

以為導濕消暑,竟不能祖瓜蒂之製,以治上焦濕熱,清肺金,而別製一方也。

喻氏發明二方之妙如此,然亦止就中暍之方治言之,於暑病則未盡也。且中暍與暑,

病固有異,欲以中暍盡概暑病,不可也,說傷暑之脈必虛,中暍之脈則微弱,

故有異也。故夫暑病大端,先分兩項,一曰傷暑,一曰中暑。傷暑者,靜而得者也,

白話文:

卷十五

經書上說:各種疾病引起的喘息嘔吐、突然腹瀉下墜、霍亂抽搐、身體發熱煩悶、小便混濁發紅,都屬於熱證。經書中提到「熱」,說到「暑」,其實就是指熱。而這幾種病都是暑邪侵犯人體造成的症狀,所以古人講中暑,也混稱為中熱。然而,暑與熱,畢竟有所區別。試看仲景在夏季熱病的論述,認為是伏藏的寒邪發作,而《金匱要略》又單獨列出中暑的條目,正是擔心人們誤以為熱病是從體內發出來的,不知道中暑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它們都用白虎湯治療,是因為中暑引起的發熱、口渴齒燥、汗出喘息,與熱病沒有區別,所以都用甘寒藥物去熱,苦寒藥物清降火邪。甘溫益氣,必然加入人參,因為津液損耗。它不適合用辛溫的藥物發汗散邪,是因為夏季人體內寒外熱,暑邪入侵,必然傷及氣分。古人說風寒必然顯現有餘,有餘是邪氣,暑邪必然顯現不足,不足才是正氣。所以辛香發散的藥物,只適合在涼爽環境下飲用冷飲,抑制陽氣;至於霍亂可用,但並不是強力勞作、內傷嚴重而受暑者所適合的(宜以白虎湯為主,清暑益氣湯為輔,甘露飲、十天水散皆可酌量使用)。總之,暑病大多發生於元氣虛弱之人,氣本虛弱,暑邪又傷及氣,沒有氣來推動臟腑,所以治療暑病要急於補氣,只有肺虛有火的人才忌用人參、白術。

先從仲景的書中推闡發揮。仲景說:太陽中暑,發熱惡寒,身體發熱疼痛,脈象弦細虛弱遲緩,小便量少,毛髮聳立,手足厥冷,稍微勞動就發熱,張口,嘴唇乾裂,如果發汗,則惡寒加重,用溫針灸,則發熱加重,多次這樣,則小便量更多。說明這是陰陽俱虛,陽虛所以脈弦細,陰虛所以脈虛弱遲緩,如果發汗不利於陽氣,溫針不利於陰液,則宜用甘寒藥物。仲景又說:太陽中熱,也就是中暑,汗出惡寒,身體發熱口渴,白虎加人參湯主治。說明這是火邪灼傷金氣,肺受損而氣虛,導致膀胱不足,表虛,因為膀胱屬於太陽經,主表,所以應當先救治肺氣,所以用這個方子。

仲景又說:太陽中暑,身體發熱疼痛,脈象微弱,這是夏季受涼水侵襲,水邪停留在皮膚所致,一物瓜蒂湯主治。說明這是因為夏季暑熱,用水洗浴,水邪鬱結,導致火邪內生而成為中暑,瓜蒂可以使胸中的邪氣都吐出來或瀉下來。喻嘉言說:《金匱要略》治療熱證,一方面用白虎湯,因為夏季暑熱必然犯上傷肺,耗損津液,用它來救治肺氣,孫思邈的生脈散,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都是從它演變而來。另一方面用瓜蒂湯治療濕邪,因為濕邪過盛,也先傷肺,所以外來的濕邪,得以通過毛孔聚集在皮膚之間,皮膚是肺的合臟,用瓜蒂湯或吐或瀉,則肺氣不會壅塞,皮膚之間的水濕得以排出,像河間派的通苓散、子和桂苓甘露飲,都遵循仲景五苓散的原則,用來導濕消暑,但終究不能繼承瓜蒂湯的製作方法,治療上焦濕熱,清解肺金,而另立一方。

喻氏發明這兩個方的妙處如此,但只是就中暑的治療方法來說,對於暑病還沒有說盡。而且中暑與暑病,病理固然有區別,想用中暑概括所有暑病,是不可能的。傷暑的脈象必然虛弱,中暑的脈象則微弱,所以有區別。所以暑病的大體方面,先分為兩項,一曰傷暑,一曰中暑。傷暑者,靜息狀態下感受暑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