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三 (2)
卷三 (2)
1. 卷三
,,【大腸病症】,《靈樞》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
當臍而痛,不能久立。又曰: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腸中熱則出黃如糜。《素間》曰:
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急,時發飧泄。仲景曰:大腸有寒,多鶩溏,有熱,
便腸垢。《入門》曰:腸虛則嗚,又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靈樞》曰:
胃惡熱而喜清冷,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調之以飲食衣服,寒溫中適,
乃不致邪僻也。,【大腸絕侯】,《脈經》曰: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
知絕則死矣。,大腸癰,因七情飲食,或經行產後瘀血留積,
以致大腸實火堅熱所生病也。經云:關元穴屬小腸,天樞穴屬大腸,丹田穴屬三焦,
其穴分隱痛者為疽,上肉微起者為癰,是古人之分大小腸癰,
只以發現於本部位者名之,而其為病則相似,故古人之書,概曰腸癰也。仲景云:
腸癰為病,小腹腫而強,按之則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發熱而復惡寒,
身皮甲錯,腹皮急腫狀,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膿從瘡出,
或有出臍者,惟大便下膿血者自癒。仲景之言,雖統大小腸癰皆然,其中有當分辨者,
如小便數似淋,惟小腸癰有之,大便下膿血,則又大腸癰症居多。
說小腸癰竟有膿血從小便中出者,若大湯癰,膿血斷無出自小便者也。其致病之由,
總因濕毒鬱積腸內,卻又有寒熱之分。其腹皮急,按之濡,身不熱者,
乃陰寒所成(宜牡丹散,內託十宣散加茯苓。)其小腹痞堅,按之痛,身發熱者,
乃結熱所成(宜大黃牡丹湯、黃黑散。)固不可不辨也。然所謂寒,
要是濕邪寒冷之氣蘊結。所謂熱,亦是濕邪鬱熱之氣淹留耳。而其治之之方,
當分先後,或脈遲緊,則膿尚末成,急解毒,使無內攻,
兼須止痛(宜通腸飲或大黃湯下之。)或脈滑數,則膿已成,以下膿為主(宜太乙膏。
)或脈洪數,小腹疼,尿澀,則為膿滯,以宣通為要(宜牡丹散。)或腹濡痛,
時時下膿,則由元虛,當於下膿藥中兼補益(宜丹皮散。)或潰後疼痛過甚,淋瀝不已,
則為氣血大虧。須用峻補(宜參耆地黃湯。)而其尤要者,凡患大小腸癰,
切不可使病人著驚,驚則腸斷而死,坐臥轉側,皆宜徐緩,嘗少進稀粥,靜養調攝,
飲食不可過飽,庶可保生。,【脈,法】,仲景日:趺陽脈滑而數,知當尿膿也。
《脈經》曰:腸癰之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
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敗濁。《脈訣》曰:腸癰難知,脈滑可推,
數而下熱,腸癰何疑,遲緊末膿,下以平之,洪數膿成,不下為宜。叔和云;
關內逢芤腸裡癰。,【腸癰症治】,丹溪曰:腸癰,大腸有積熱死血流注,
白話文:
[大腸疾病]
《靈樞》說:大腸生病,會感到腸子裡絞痛,並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冬天如果又受寒,就會拉肚子。肚臍周圍會疼痛,而且無法久站。又說:腸道裡有寒氣就會腸鳴腹瀉,腸道裡有熱氣就會排出像米粥一樣黃色的糞便。《素問》說:腸道麻痺的人,喝了很多水卻排不出來,胸悶氣喘,有時候會腹瀉。《傷寒論》張仲景說:大腸有寒氣,容易拉稀便,有熱氣,就會排出很多腸垢(髒東西)。《醫學入門》說:腸子虛弱就會腸鳴,如果又被寒氣侵襲,也會腸鳴。《靈樞》說:胃不喜歡熱而喜歡清涼,大腸不喜歡清涼而喜歡溫熱,兩者不協調,就要從飲食和衣著來調節,保持寒溫適中,才不會導致疾病。
[大腸絕症]
《脈經》說:大腸的絕症無法醫治,要怎麼知道?如果腹瀉不止,就知道是絕症,會死亡。
[大腸癰]
大腸癰是因為情緒不穩、飲食不當,或者經期、生產後瘀血積聚,導致大腸火氣旺盛、堅硬發熱所引起的疾病。古籍說:關元穴屬於小腸,天樞穴屬於大腸,丹田穴屬於三焦。穴位的地方如果出現隱痛,就叫做疽;如果皮膚微微隆起,就叫做癰。這是古人區分大小腸癰的方法,他們只根據病發生的部位來命名,但其實疾病的狀況很相似,所以古書上都統稱為腸癰。張仲景說:腸癰的症狀是小腹腫脹僵硬,按壓會痛,小便頻繁像淋病,時常出汗,發燒又怕冷,皮膚粗糙像魚鱗,腹部皮膚緊繃腫脹,嚴重的話腹部會脹大,轉身時腹內會有水聲,或者肚臍周圍會長瘡,膿從瘡口流出,或者膿從肚臍流出,只有排出膿血便才能自癒。張仲景所說的,雖然大小腸癰都適用,但其中有需要區分的,例如小便頻繁像淋病,只有小腸癰才有;而排出膿血便,則多是大腸癰的症狀。如果說小腸癰膿血會從小便排出,那是錯誤的。大腸癰的膿血絕對不會從小便排出。病因總是因為濕毒積聚在腸內,但又有寒熱之分。如果腹部皮膚緊繃,按壓卻柔軟,身體不發熱,那就是陰寒引起的(適合用牡丹散,內服十宣散加茯苓)。如果小腹硬塊堅硬,按壓會痛,身體發熱,那就是熱結引起的(適合用大黃牡丹湯、黃黑散)。這一定要仔細區分。所謂寒,主要是濕邪寒冷的氣息積聚;所謂熱,也是濕邪鬱積熱的氣息停留在體內。治療時要分先後,如果脈象遲緩而弦緊,表示膿還沒形成,要趕快解毒,防止擴散,同時要止痛(適合用通腸飲或大黃湯)。如果脈象滑數,表示膿已經形成,要以下膿為主(適合用太乙膏)。如果脈象洪大而數,小腹疼痛,小便困難,表示膿液阻塞,要以疏通為主(適合用牡丹散)。如果腹部柔軟疼痛,時常排出膿液,表示元氣虛弱,要在下膿的藥方中加入補益的藥材(適合用丹皮散)。如果潰爛後疼痛劇烈,膿液不停流出,表示氣血大虧,要用峻補的藥物(適合用參耆地黃湯)。最重要的是,凡是患大小腸癰的人,絕對不能讓病人受到驚嚇,驚嚇會導致腸斷而死。坐臥轉身都要緩慢,可以少量喝些稀粥,靜養調息,飲食不要過飽,這樣才能保住性命。
[脈法]
張仲景說:足陽明脈(趺陽脈)滑而數,表示將要排出膿血尿。《脈經》說:腸癰的脈象是滑而數,滑表示實證,數表示熱證,滑表示營血充盛,數表示衛氣亢盛,衛氣亢盛下行,營血充盛上行,營衛互相干擾,血液就會變得污濁。《脈訣》說:腸癰難以察覺,但脈象滑可推斷,脈象數而下部發熱,就可以判斷是腸癰,如果脈象遲緩而弦緊,表示還沒成膿,可以用藥平息,如果脈象洪大而數,表示已經成膿,不適合用瀉下。叔和說:寸關尺中的關脈如果出現芤脈,就表示腸內有癰。
[腸癰的症狀與治療]
朱丹溪說:腸癰是因為大腸有積熱死血流注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