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4)

1. 卷十五

要之,暑病所由之經,固屬太陽,亦有由陽明者。發熱,汗大出,微惡寒,為太陽矣。

面赤大汗,煩渴喘急,即陽明也。甚者脈洪大,昏不知人,有似熱症,

但忽輕忽重為異耳(太陽宜艽苓散去桂加香茹,陽明宜消暑丸)。故平人偶然被暑,

必身熱,背惡寒,汗出,口渴煩躁悶亂,痰逆惡心,或吐瀉轉筋,小便閉澀,

指間微寒(宜五苓散去桂,合益元散用)。若脾胃素弱,上焦不足,暑濕鬱蒸,

肢體困倦,頭重心煩,飽悶喘促,早晚寒,日午熱,此氣血俱虛也(宜清燥湯、

清暑益氣湯)。或夏月汗太多,風犯汗孔,身體重痛,肢節麻,或渴或不渴,

或小便黃澀,此風鬱汗,濕與暑相搏也(宜益元散加蔥頭)。故人當濕熱盛時,

如梅天夏雨,體倦神疲,胸滿促,肢冷,或氣高喘,身煩熱,溺黃赤,大便溏,

自汗不食,須預防暑病(宜清暑益氣湯加滲濕藥)。虛弱人當暑,體倦神疲,胃不和,

食無味,須預防暑病。安樂人當暑,惡寒身重,昏眩寒熱,嘔吐腹痛,乃夏屍感寒,

非暑病也(宜溫辛散)。辛苫人勞甚暑病,須培其氣(宜人參白虎湯)。

總當分別而治之者也。而治法大要,惟以清心利小便,解暑毒,補真氣為主,

即脈虛喘促,逆冷,卒昏暈,此熱傷陰氣,切不可用溫藥,以助陽而耗陰。

,,〔脈,法〕,,仲景曰:傷暑脈虛。又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訣》曰:

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三因》曰:中暑之脈陽弱陰虛,

微遲似芤。《本事》曰:暑脈弦細芤遲,何也?說寒傷形,熱傷氣,

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所以弦細芤遲,皆虛脈也。《正傳》曰:暑脈虛而微弱,

或浮大而散,或隱而不見,夫微弱隱伏,皆虛類也。《活人書》曰:中暑與熱病相似,

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以此辨之。張鳳逵曰《脈理論》:劉複真云,暑脈虛而微弱,

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暑脈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中暍,

脈虛而微者是也。寒病傳經,故脈日變,溫熱不傳經,故不變。寒病浮洪有力易治,

芤細無力準治,無脈不治。溫熱不然,溫有一二部無脈者,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

被火所逼而伏,非絕無也,於病無妨,攻之亦易,照經用辛寒,火散脈起,病愈矣。

說溫熱病發在一二經,始終在此,更不傳遞別經者,其一二經或洪數,則經弱且伏,

依經絡調之,伏者起,洪者平,乃愈征也。(鰲按:此篇言熱病即指暑病而言,

非謂伏寒夏發之熱病也)。,〔暑病原由症治〕,,節齋曰:夏至日後病熱為暑。

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經,其為症煩則喘渴,

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大渴引飲,頭痛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

白話文:

總而言之,中暑這種病,主要侵犯的經絡是太陽經,但也有部分是從陽明經來的。發燒、大量出汗、微微怕冷,這屬於太陽經的症狀。

如果出現臉色潮紅、大量出汗、煩躁口渴、呼吸急促,那就是陽明經的症狀了。更嚴重的話,脈象會變得洪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看起來很像一般的熱病,但特點是病情時輕時重(太陽經的症狀適合用艽苓散去掉桂枝再加香茹,陽明經的症狀適合用消暑丸)。所以,平常人如果偶然中暑,一定會感到身體發熱、背部怕冷、出汗、口渴煩躁、胸悶心慌、痰多想吐、噁心,甚至出現嘔吐腹瀉、腿抽筋、小便不順暢,指尖會微微發冷(適合用五苓散去掉桂枝,再配合益元散來使用)。如果本身脾胃就虛弱,上焦的氣不足,再加上暑濕的悶熱,就會出現肢體困倦、頭重腳輕、心煩意亂、胸悶氣喘、早晚怕冷、中午發熱,這是氣血都虛弱的表現(適合用清燥湯或清暑益氣湯)。或者夏天出汗太多,風邪侵入汗毛孔,就會感到身體沉重疼痛、肢體麻木,可能口渴也可能不渴,小便可能會黃而澀,這是風邪阻礙汗液,濕氣與暑氣互相搏擊的結果(適合用益元散加蔥頭)。所以,當天氣濕熱的時候,就像梅雨季節的夏天,人容易感到身體疲倦、精神不振、胸悶氣短、肢體發冷,或者呼吸急促、身體煩熱、小便黃赤、大便稀溏、自汗不止、沒有食慾,這時就必須預防中暑(適合用清暑益氣湯再加滲濕的藥)。虛弱的人中暑後,會感到身體疲倦、精神不振、腸胃不適、食不知味,也必須預防中暑。平時生活安逸的人中暑,會感到怕冷、身體沉重、頭暈目眩、忽冷忽熱、嘔吐腹痛,這其實是夏天感染了寒邪,不是中暑(適合用溫熱辛散的藥)。辛勞的人過度勞累又中暑,必須要補養元氣(適合用人參白虎湯)。

總之,必須仔細辨別病情再進行治療。治療的大原則,主要是清心火、利小便、解除暑毒、補養真氣為主。即使出現脈象虛弱、呼吸急促、手腳冰冷、突然昏迷等症狀,這都是熱邪損傷陰氣的表現,絕對不能使用溫熱藥,以免助長陽氣而耗損陰氣。

關於脈象,《傷寒論》說:「中暑的脈象是虛弱的。」又說:「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這是中暑的表現。」《脈訣》說:「中暑是因氣受損,所以脈象虛弱、細而無力、時有時無、搏動遲緩。」《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中暑的脈象是陽氣虛弱、陰氣虛弱、脈搏微弱而遲緩,有時像空脈一樣。」《本事方》說:「中暑的脈象細弱、時有時無、搏動遲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寒邪傷形,熱邪傷氣,氣受損則氣消散而脈虛弱,所以才會出現細弱、時有時無、搏動遲緩等虛脈。」《醫學正傳》說:「中暑的脈象虛弱而微細,或者浮大而散,或者隱藏而不容易摸到。微弱和隱藏都是虛弱的表現。」《活人書》說:「中暑和熱病很相似,但熱病的脈象強盛,中暑的脈象虛弱,可以藉此區分。」張鳳逵的《脈理論》中引用劉複真的話說:「中暑的脈象虛弱而微細,按下去沒有力氣,而且脈搏來得隱藏而難以摸到,細弱、時有時無、搏動遲緩,這些都是中暑的脈象。」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中暑的表現,脈象虛弱而微細也是這樣。寒邪引起的疾病,會隨著病情傳變到其他經絡,所以脈象會不斷變化。溫熱性的疾病則不會傳變,所以脈象不會有變化。寒邪引起的疾病,脈象浮大有力就容易治療,脈象細弱無力就難以治療,沒有脈象則無法治療。溫熱性的疾病則不一樣,有時候可能會有一兩個部位摸不到脈搏,中暑時甚至會有三四個部位摸不到脈搏,這是因為熱邪逼迫導致脈搏隱藏起來,並不是真的沒有脈搏,對病情沒有妨礙,治療也比較容易。按照經絡來使用辛涼的藥物,熱邪消散後脈搏就會恢復,疾病也就會痊癒。

溫熱病只會發生在某一兩個經絡,而且始終停留在這裡,不會傳到其他經絡。這些經絡的脈象如果洪數有力,則代表經絡弱且脈搏會變得隱伏。只要按照經絡來調治,隱伏的脈搏就會恢復,洪數的脈搏也會平穩,這樣病就會好轉。(編者按:這裡說的熱病,指的就是中暑,並不是指伏寒在夏天發作的熱病。)

關於中暑的原因和症狀,節齋說:「夏至之後發生的熱病就是中暑。暑氣,是相火在發揮作用。夏天人們感受暑氣,會從口齒進入,損傷心包絡經,症狀表現為煩躁就喘息口渴,安靜就多說話,身體發熱而心煩,非常口渴想喝水,頭痛自汗,倦怠無力,呼吸短促,或者出現便血、發黃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