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5)

1. 卷十五

甚者火熱製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東垣曰:夏至陽盡陰生,氣浮肌表,

散於皮毛,腹中之陽虛矣。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誤甚,

火盛之時,流金爍石,何陰冷之有。孫真人製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非為虛而何。

《真指》曰:傷暑之症,面垢自汗,身熱背寒,煩悶大渴,倦怠少氣,毛聳惡寒,

或頭疼,或霍亂,或四肢厥冷,或身體無痛。中暑之症,則六脈沉伏,冷汗自出,

悶絕而昏,不知人矣。

若熱毒之氣既已受之,或為些小風寒所固,此毒遂漸漸入內,優於三焦腸胃之間,

或秋或冬,久久而發,此暑毒優於人身之內者也(宜消暑丸、香茹飲)。亦有夏月,

曝書曝衣,暑氣未散,隨即收藏,至秋冬近之,其氣亦從口齒而入,入而即發,

此暑毒伏於物而觸於人者也。故伏之一字雖同,其所以伏則異。然此二端,

其變生之病,或霍亂吐瀉,或泄痢腹痛,或瘧發寒熱,皆能致之,

皆當細詢其因以為治(宜香茹飲、藿香正氣散)。甚或有身熱足冷者,

其勢則甚危矣(宜五苓散下來複丹)。,〔伏暑症治〕,,仲景曰:伏暑之症,

背寒面垢,少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小便已灑灑然毛聳。《入門》曰:

每於夏月後發者,為伏暑也。又曰:伏暑者,即冒暑久而藏伏者也。其嘔渴惡心下血,

及年深暑毒不差者,宜酒蒸黃連丸。其煩渴引飲或泄利者,宜桂苓甘露散。

其腸澼下痢赤白癃閉者,宜益元散。其暑邪伏久傷肺,喘咳煩渴氣促者,

宜清肺生脈飲。其大煩大渴及霍亂後渴者,宜濯熱散。

病人忽手足搐,昏迷不省,脈浮而虛,急先以溫水化蘇合丸灌之,

俟醒再用藥(宜黃連香茹飲加羌活二錢,大效)。若嘔吐(宜加陳皮、藿香),

小便不利(宜加茯苓、豬苓、澤瀉、滑石),有痰(宜加生薑),大渴)宜去半夏加花粉),

瀉利不止(宜加白朮),轉筋(宜加木瓜),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

遺尿,此熱兼暍也(宜白虎湯),各當加減為治。或更病熱重,搐搦,厲聲吟呻,

角弓反張,如中惡之狀,亦或先病熱,服表散藥後,漸成風病,譫語,狂呼亂走,

氣力百倍,此亦暑風,與陰風不同,宜解散化痰,不可汗下(宜竹葉石膏湯去參、米,

加黃連、知母)。日久脾胃弱,必兼溫補。若脈實,必須吐之。若欲預卻,

則以壯元為主(宜四君子湯,生脈散)。凡患暑風,誤作癇治必不救。

,,〔暑風症治〕,,《得效》曰:中暑複傷風,搐搦不省人事,曰暑風。《入門》曰:

暑風、暑厥者,但以手足搐搦為風,手足逆冷為厥,並宜二香散,

或人參羌活散合香茹飲服之。《醫鑑》曰:夏月感寒者,乃取涼之過也,

白話文:

嚴重的情況,火熱過盛會反過來剋制金,導致無法平息木,造成抽搐昏迷不省人事。東垣說:夏至這天陽氣達到極點,陰氣開始產生,氣會浮於肌膚表面,散發於毛孔,導致腹中的陽氣虛弱。世俗說夏天陰氣潛藏在體內,這個「陰」字有虛弱的意思,如果理解成陰冷,那就大錯特錯了。當火氣最旺盛的時候,連金屬都會被熔化,石頭也會被燒焦,哪裡會有陰冷呢?孫思邈製作生脈散讓人夏天服用,不就是因為身體虛弱嗎?

《真指》說:中暑的症狀是臉色污垢、自汗、身體發熱但背部發冷、煩悶口渴、疲倦乏力、氣短、毛髮豎立怕冷,可能伴隨頭痛、霍亂、四肢冰冷,或身體無明顯疼痛。嚴重中暑時,則會出現脈象沉伏、冷汗直流、悶絕昏迷、不省人事。

如果熱毒之氣已經侵入身體,又被輕微的風寒所束縛,那麼毒素就會逐漸深入體內,潛伏於三焦腸胃之間,可能在秋天或冬天才發作,這種情況是暑毒潛藏於人體內。(應該服用消暑丸、香薷飲)。還有一種情況,夏天曬書、曬衣服,暑熱之氣沒有散去,就馬上收起來,等到秋冬時節接近這些物品,暑熱之氣就會從口齒進入體內,隨即發作,這種情況是暑毒潛藏於物品而接觸到人體。(雖然都是「伏」這個字,但潛伏的方式不同)。這兩種情況引起的疾病,可能導致霍亂吐瀉、腹瀉腹痛、瘧疾發作寒熱交替,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應該仔細詢問病因來進行治療(應該服用香薷飲、藿香正氣散)。如果出現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的情況,病情就非常危急了(應該服用五苓散、下來複丹)。

[伏暑症的治療] 張仲景說:伏暑的症狀是背部發冷、臉色污垢,稍微勞累身體就會發熱、口張開、前排牙齒乾燥、小便頻繁、毛髮豎立。《入門》說:通常在夏天之後發病的,就是伏暑。又說:伏暑是指冒暑時間過長而潛藏下來的。其症狀為嘔吐、口渴、噁心、便血,以及多年暑毒難以痊癒的,應該服用酒蒸黃連丸。如果出現煩渴想喝水或腹瀉不止,應該服用桂苓甘露散。如果出現腸道積滯、痢疾、大小便不通暢,應該服用益元散。如果暑邪潛伏久了傷及肺部,導致喘咳、煩渴、呼吸急促,應該服用清肺生脈飲。如果出現極度煩渴,以及霍亂後口渴,應該服用濯熱散。

病人突然手腳抽搐、昏迷不省人事、脈象浮而虛弱,應該先用溫水化開蘇合丸灌服,等到清醒後再用藥(應該服用黃連香薷飲加羌活二錢,效果很好)。如果出現嘔吐(應該加陳皮、藿香),小便不通暢(應該加茯苓、豬苓、澤瀉、滑石),有痰(應該加生薑),極度口渴(應該去除半夏加入花粉),腹瀉不止(應該加白朮),抽筋(應該加木瓜),腹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唇麻木、臉色污垢、說胡話、遺尿,這種情況是熱病合併中暑(應該服用白虎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治療。如果病情加重,出現抽搐、大聲呻吟、身體僵硬向後彎曲,像中邪一樣,或者原本只是發熱,服用了發散的藥物後,逐漸變成風病,開始說胡話、狂呼亂跑、力氣變大,這也是暑風,與陰風不同,應該用疏散化痰的方法,不能用發汗或攻下的藥物(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去掉人參和米,加入黃連、知母)。如果病程較長導致脾胃虛弱,必須兼顧溫補。如果脈象強實,必須用吐法。如果想要預防,就要以強壯元氣為主(應該服用四君子湯、生脈散)。凡是患有暑風,如果誤當作癲癇治療,必定無法救治。

[暑風症的治療] 《得效》說:中暑後又感受風邪,出現抽搐昏迷不省人事,就稱為暑風。《入門》說:暑風、暑厥,只是以手腳抽搐為風,手腳冰冷為厥的區別,都應該服用二香散,或者人參羌活散合香薷飲服用。《醫鑑》說:夏天感受寒氣,是貪涼過度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