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6)
卷十五 (6)
1. 卷十五
或納涼致風寒以傷其外,或食生冷以傷其內故也;若感暑風,痰塞喘急,
六和湯倍半夏加羌活、川芎。又曰:感冒暑風,身熱頭痛,或泄瀉嘔吐,
以二香散主之。又曰:凡暑月傷風、傷寒,悉以二香散解表發散。
數日間其邪即發,或挾食,或挾濕,以致煩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瀉如水直注,
日夜無度(宜以炒黃連為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飲)。久者,
暑邪留於三焦腸胃之間,以致久而成泄,所瀉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直注,
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龍丸)。此新久之別也。而其症之所現雖同屬暑瀉,
其為治又有當分辨者。如暑傷心脾,嘔吐泄瀉,或霍亂轉筋,及浮腫瘧痢(宜六和湯)。
如暑熱引飲過多,致水暑交並,而上吐下瀉(宜解暑三白散)。如傷暑上吐下瀉,
而兼煩亂(宜香朴飲子)。如暑月煩渴,引飲過多,脾胃停積冷濕,
致成吐瀉(宜大順散)。以上數條,皆難混治。若受暑而瀉,別無他故,
則惟清暑足已(宜消暑十全飲、香茹湯)。其或有盛暑傷於外,陰冷傷於內,
為內外受迫者,此症更重,非可易視矣(宜連理湯、桂苓元、縮脾飲)。此暑瀉諸症,
當與泄瀉條參看。,,,,,,,,,〔暑瀉症治〕,《醫鑑》曰:腹痛水瀉者,
胃與大腹受暑。惡心嘔吐者,胃口有痰飲而又受暑也。宜消暑十全飲。
昔人謂痿發於夏,即名疰,以疰夏之症,必倦怠,四肢不舉,羸瘦,不能食,
有類於諸痿故也。然疰夏與痿,其原畢竟有異,且痿為偶患之疾,此為常有之事,
凡幼弱人多有之,故必以清暑益氣,健脾扶胃為主也。故前既列夏痿之症於暑病篇,
而此又詳及疰夏(宜參歸益元湯、生脈散為主,酌加白朮、半夏、陳皮、茯苓、
扁豆子、白芍、木瓜、澤瀉、炙甘昔亦可)。,〔疰夏症治〕,仲景曰:
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又手足煩熱,寒精自出,腳酸削,
不能行,小腹虛滿,春夏劇,秋冬瘥,謂之疰夏病。東垣曰:仲景言脈大者,極虛者,
氣損也。春夏@者,時助邪也。秋冬瘥者,時勝邪也,黃芪建中湯治之可也。丹溪曰:
人遇春末夏初,頭痛腳弱,食少身熱,世俗謂之疰夏病,屬陰虛元氣不足,
宜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黃柏、白芍、麥冬、五味子,有痰加南星、半夏。又曰:
疰夏病宜服生脈散、參歸益元湯。東垣曰:暑夏宜補氣。說以夏至陽盡陰生,
腹中之陽虛也,今人夏月服生脈散為此故耳。
治暑病方四十
,,白虎湯,,〔總治〕,,石膏煨,知母甘草,粳米
,,桂苓甘露飲,,〔又〕,,茯苓,豬苓白朮,滑石各二兩,寒水石,炙甘草,澤瀉各
一兩,肉桂三錢,共為末,水下。一方有人參、香茹。
白話文:
可能是因為納涼時受風寒侵襲而傷到體表,或是吃了生冷的食物而傷到體內。如果感覺像是中暑受風,有痰阻塞導致呼吸急促,可以用六和湯,並將半夏的劑量加倍,再加入羌活和川芎。另外,如果中暑受風,出現發熱頭痛,或是有腹瀉嘔吐的症狀,可以用二香散來治療。再者,凡是夏季受風或受寒,都可以用二香散來解表發散。
幾天之後,體內的邪氣就會發作出來,可能夾雜著食物積滯,或是濕氣,導致煩躁口渴、小便赤黃、自汗、臉色污垢、腹痛,拉肚子的情況像水一樣直接噴出,日夜不停(適合用炒過的黃連為主藥,葛根和升麻作為輔助藥,或是用桂苓甘露飲)。如果病程拖延較久,暑邪會停留在三焦和腸胃之間,導致長期的腹瀉,拉出來的也是水,只是不像剛發病時那樣快速而猛烈,伴隨的症狀也類似(適合用玉龍丸)。這就是新發的腹瀉和久瀉的區別。雖然都是暑邪引起的腹瀉,但治療方法還是要區分清楚。例如,暑邪傷到心脾,導致嘔吐腹瀉,或是霍亂轉筋,以及浮腫、瘧疾等(適合用六和湯)。如果因為暑熱而喝太多水,導致水和暑邪相互影響,造成上吐下瀉(適合用解暑三白散)。如果中暑導致上吐下瀉,並且感到煩躁不安(適合用香朴飲子)。如果夏天感到煩渴,因為喝水過多,導致脾胃積聚寒濕,造成吐瀉(適合用大順散)。以上幾種情況,都不能混淆治療。如果因為中暑而腹瀉,沒有其他原因,只需要清暑就夠了(適合用消暑十全飲、香茹湯)。如果既有盛暑傷到體表,又有陰冷之氣傷到體內,屬於內外夾攻的情況,這種症狀會更嚴重,不可輕視(適合用連理湯、桂苓元、縮脾飲)。這些關於暑瀉的各種症狀,應該和泄瀉條的內容一起參考。
《醫鑑》說:腹痛水瀉,是胃和大腹受了暑邪。噁心嘔吐,是胃部有痰飲又受了暑邪。適合用消暑十全飲。
古人說,痿病多發於夏季,又稱作「疰夏」,因為疰夏的症狀是身體倦怠、四肢無力、消瘦、食慾不振,類似於各種痿病。然而,疰夏和痿病,病因終究不同,而且痿病是偶爾發生的疾病,疰夏卻是常見的情況,尤其在體弱的人身上更常見。因此,治療上必須以清暑益氣、健脾扶胃為主。所以前面在暑病篇中列舉了夏季的痿病,而這裡又詳細敘述了疰夏(適合用參歸益元湯、生脈散為主,酌情加入白朮、半夏、陳皮、茯苓、扁豆子、白芍、木瓜、澤瀉、炙甘草等藥)。
仲景說:平常人脈搏變大是勞累過度,極度虛弱也會出現脈大。所謂勞病,脈搏浮大,而且手腳煩熱,精液會不自主的流出,腿腳酸軟無力,不能行走,小腹脹滿,春夏兩季病情加重,秋冬兩季病情減輕,這就是疰夏病。東垣說:仲景說的脈大,極虛,都是氣虛的表現。春夏病情加重,是時令助長了邪氣。秋冬病情減輕,是時令壓制了邪氣,可以用黃芪建中湯治療。丹溪說:人們在春夏交替時,會出現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發熱,世俗稱之為疰夏病,屬於陰虛元氣不足,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去掉升麻、柴胡,加入黃柏、白芍、麥冬、五味子。如果有痰,可以加入南星、半夏。還說,疰夏病適合服用生脈散、參歸益元湯。東垣說:夏天適合補氣。是因為夏至陽氣到達極點,陰氣開始產生,腹中的陽氣就虛了,現在人們在夏天服用生脈散就是這個道理。
治療暑病的藥方共四十個。
白虎湯:主要成分是石膏(煨過),知母、甘草和粳米。
桂苓甘露飲:主要成分有茯苓、豬苓、白朮、滑石各二兩,寒水石、炙甘草、澤瀉各一兩,肉桂三錢。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水送服。另外一個配方有加入人參和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