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五 身形門 (2)
卷二十五 身形門 (2)
1. 卷二十五 身形門
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人由氣生,
氣由神旺,養氣全神,可得真道。凡在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於元氣。
又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資其道,使病者盡去心中疑慮思想,
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為過惡,便當放下身心,以我之天,
而合於所事之天,久之遂凝於神,則自然心君泰寧,性地和平,知世間萬事皆空虛,
終日營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虛幻,禍福皆是無有,生死皆是一夢,慨然領悟,
頓然解釋,則心地自然清淨,疾病自然安痊,能如是,則藥未到口,病已忘矣。
此真人以道治心療病之大法也。
調養身形方二
三精丸 蒼朮,天之精。地骨皮,地之精。各淨末一升。黑桑椹,人之精,
二十升,揉爛袋盛取汁。將二藥末入汁中,調勻,入罐內密封口,置棚上,
晝受日精,夜受月精,待自然煎乾,為末蜜丸,每十丸,酒湯任下。
此方久服輕身延年,面如童子。
延年益壽不老丹 何首烏赤白各四兩米泔浸竹刀刮去皮切片黑豆煎汁浸透陰乾卻用
甘草汁拌曬乾搗末不部B蒸煮 地骨皮酒洗曬乾 白茯苓酒洗曬乾各五兩 生地酒浸一
宿曬乾 熟地酒洗曬乾 天冬酒浸三時曬乾麥冬酒浸三時曬乾 人參各三兩 蜜丸,
酒下三五十丸。
此方千益百補,久服央B難盡言。
筋也者,所以束節絡骨,絆肉弸皮,為一身之關紐,利全體之運動者也。
其主則屬於肝,故曰:筋者,肝之合。按人身之筋,到處皆有,縱橫無算,
而又有為諸筋之主者曰宗筋。《內經》注謂:陰毛橫骨上下之堅筋,上絡胸腹,
下貫髖尻,又經於背腹,上頭項者是也。筋之總聚處,則在於膝。《靈樞》云:
諸筋者,皆屬於節。節即膝也,所以屈伸行動,皆筋為之。然則筋之有關於人身,
豈淺鮮哉,試詳言筋病。曰筋急,曰筋緩,曰筋攣,曰筋痿,曰筋惕,曰筋傷,
曰筋結,曰轉筋,曰筋絕,其名目如此。《靈樞》皆以寒熱分急緩之由,
謂寒則反折而急,熱則弛縱而緩。《得效》又以筋急為寒,急者堅強;筋縮為熱,
縮者短促;弛緩為濕,緩者寬長。又言但熱不會受寒,亦使人筋緩,
是其意實以縮即為拘攣之義。而但熱之緩不過舒長,受濕之緩乃竟舒長無力,
分析尤為細密。若仲景言血虛則筋急,此又筋急之原,由血脈不榮於筋之故也。
丹溪以四物湯治筋急,《本事方》以養血地黃湯治筋急,說B本乎此。
然觀於筋急之原血虛,即可知筋緩之原血熱,無足疑者(筋急宜酒煮木瓜粥,
筋緩宜五加皮散)。若夫熱勝風搏,並於經絡,風火相乘,是以瞀瘈,
此即筋攣之由也,故筋攣亦曰筋瘈。瘈者瘈瘲,即俗云搐是也,
白話文:
要做到五件事:不要生氣,這樣可以滋養肝氣;注重飲食,這樣可以滋養胃氣;減少思慮,這樣可以滋養心氣。人的生命由氣而生,氣的旺盛來自於精神的飽滿,所以,保養精氣神,就能夠領悟真理。在世間萬物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保養元氣。
還有一種說法:想要治好疾病,必須先調整心態,端正思想,這才是治病根本之道。要讓病人放下心中的疑慮、雜念、不平、人我之分,並且懺悔過去所犯的錯誤,然後放下一切,順應自然,讓自己的心境與天地運行相契合。長久下來,精神就會凝聚,自然能夠心平氣和,了解世間萬事皆空虛,整天的營營役役都是虛妄的,知道自身也是虛幻的,禍福、生死都像是一場夢,一旦領悟這些道理,就能夠頓時釋懷,心靈自然清淨,疾病也自然痊癒。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麼藥還沒吃進去,病痛就已經忘了。這就是高人以道來治療心病和身體疾病的大法。
調養身形的兩個藥方
三精丸:蒼朮(天之精)、地骨皮(地之精),各研磨成粉一升。黑桑椹(人之精)二十升,揉爛後用布袋裝好,擠出汁液。將蒼朮粉和地骨皮粉加入桑椹汁中攪拌均勻,放入罐子裡密封,放置在棚子上,白天吸收太陽的精華,晚上吸收月亮的精華,等自然風乾後,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酒或湯送服。長期服用此藥方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容顏像孩童一樣。
延年益壽不老丹:何首烏,紅、白各四兩,用米泔水浸泡後,用竹刀刮去外皮,切成片,用黑豆煎煮的汁液浸泡透,然後陰乾。接著用甘草汁拌勻後曬乾,搗成粉末。地骨皮用酒洗淨後曬乾,白茯苓用酒洗淨後曬乾,各五兩。生地用酒浸泡一晚後曬乾,熟地用酒洗淨後曬乾,天冬用酒浸泡三小時後曬乾,麥冬用酒浸泡三小時後曬乾,人參各三兩。用蜂蜜做成藥丸,用酒送服三、五十丸。此藥方有許多益處,長期服用效果很好。
筋,是連接關節、骨骼、肌肉和皮膚的組織,是全身活動的樞紐,它的功能主要歸於肝臟,所以說「筋是肝所主管的」。人體的筋無處不在,縱橫交錯,其中又有主導的筋,叫做「宗筋」。《內經》註解說:陰毛處的橫骨上下堅實的筋,向上連接胸腹,向下貫穿髖部和臀部,又經過背腹,向上連接頭部和頸部,這些都是宗筋。筋的匯聚之處在膝蓋。《靈樞》說:各種筋都連接著關節,關節就是膝蓋,所以屈伸和行動都是筋在起作用。由此可見筋對人體的重要性。
以下詳細說明筋的病變:筋急、筋緩、筋攣、筋痿、筋惕、筋傷、筋結、轉筋、筋絕,以上是各種筋病名稱。《靈樞》用寒熱來區分筋急和筋緩的原因,認為寒冷會導致筋反折而急,熱則會導致筋鬆弛而緩。《得效》認為筋急是由於寒冷,表現為僵硬;筋縮是由於熱,表現為短促;筋緩是由於濕,表現為寬長。又說單純的熱不會導致寒冷,也會使筋緩,意思是熱導致的筋緩只是舒長,而濕導致的筋緩則會鬆弛無力。這些分析相當細緻。仲景認為血虛會導致筋急,這是因為血液無法滋養筋脈的緣故。丹溪用四物湯治療筋急,《本事方》用養血地黃湯治療筋急,都是基於這個理論。
從筋急的病因是血虛來看,可以推知筋緩的病因是血熱,這無可置疑(筋急適合吃酒煮的木瓜粥,筋緩適合用五加皮散)。如果熱邪過盛,風邪侵入經絡,風熱相互作用,就會導致抽搐,這就是筋攣的原因,所以筋攣也叫筋瘈。瘈是指抽搐,也就是俗稱的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