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

1. 卷二十五 身形門

人之生也,得天地之氣化以成形,是故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四肢象四時,

五臟六腑象五行六極,八節九竅象八風九星,十二經二十四哄B象十二時二十四氣,

三百六十五骨節象三百六十五度。推之眼目象日月,寤寐象晝夜,喜怒象雷電,

涕泣象雨露,寒熱象陰陽,血脈象水泉,毛發象草木,齒骨象金石。

凡人所以備具於一身著,莫不與天地假合以成形,故前人屢中其旨,而人自不之察,

故渺視其身,而不能與天地為昭也。惟其然,故天有陰陽寒暑之愆,

人因有百疾之作,亦於是而相應。而百疾之作,由於氣血之失常,其明者,

能法陰陽,和術數,節飲食,慎起居,謹作勞,保精存液,以充其形,

故能形與神俱,而百疾不作,否則一失其常,而或傷乎氣,或傷乎血,氣傷則餒,

血傷則槁,種種病根,悉因乎此。又況風寒暑濕之感於外者,在可禦不可禦之間,

飢飽勞役之傷於內者,在或知或不知之際,其來無端,其始無迹,

又豈可以智計定哉。然而疾之未作,思有以預防之,疾之既作,必有以調治之,

是故醫者,可以通神明而扶造化。欲通神明而扶造化,則必先於身形大概,

以知其故,而審其原。《靈樞》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始通,真氣在下,

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盛,肌肉堅固,

血脈充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

榮華頹落,鬢發斑白,氣血平盛而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

膽汁始減,故目視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解墮,故好臥。七十歲,

脾氣虛,故皮膚活bo 八十歲,肺氣衰,魂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

四臟經脈空虛。

百歲,五臟皆虛,神氣乃去,形骸徒具而已。

《素問》又曰:人生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聽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和,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此人身氣血盛衰之原也。臞仙曰︰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

故神太用則歇,精太用則竭,氣太勞則絕,是以人之生者神也,形之托者氣也,

若氣衰則形耗,欲長生者未之聞也。《類纂》曰: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

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悟真篇》注曰:一身之中,以精氣神為主,神生於氣,

氣生於精,修真之士,不過煉治精氣神三物而已,此人身形存滅之故也。

夫茍洞徹乎盛衰之原,以無戾乎生滅之故,則即身形之內,亦何至有疾病之乘,

偶或乘之,亦何不可以治之哉。〔養生療病要法〕太乙真人七禁文曰:一者少言語,

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神;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

白話文:

人體的形成,源於天地之氣的化育。頭圓像天,腳方像地,四肢像四季,五臟六腑像五行六極,八個關節九個竅孔像八風九星,十二經脈二十四個穴位像十二時辰二十四節氣,三百六十五個骨節像三百六十五天。眼睛像日月,醒睡像晝夜,喜怒像雷電,哭泣像雨露,寒熱像陰陽,血液循環像水流,毛髮像草木,牙齒骨骼像金石。人體的一切特徵都與天地相應,古人早已洞察此理,但現代人卻往往忽略,不懂得與天地和諧共處。因此,天地有陰陽寒暑的變化,人體便會產生各種疾病,這二者是相互影響的。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氣血失調。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就能遵循陰陽規律,調養身心,節制飲食,注意起居,謹慎勞作,保養精氣,充實形體,使形神俱佳,百病不生。否則,一旦氣血失常,就會傷氣或傷血,傷氣則虛弱,傷血則枯槁,各種疾病的根源都在於此。此外,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以及飢飽勞累等內傷,往往不易察覺,防不勝防,又豈能僅憑智慧和計謀就能預測和解決呢?然而,疾病尚未發生時,我們應該設法預防;疾病發生後,就要設法治療。因此,醫生能通曉天地運行規律,並能順應自然法則。要想通曉天地運行規律,順應自然法則,就必須首先了解人體的整體構造和運作機理,才能明白疾病的根源。《靈樞》說:人到十歲,五臟開始穩定,氣血開始通暢,真氣在下,所以好動;二十歲,氣血旺盛,肌肉開始發育,所以好跑;三十歲,五臟強盛,肌肉結實,氣血充盈,所以好走;四十歲,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都發育完善,肌膚開始鬆弛,容貌開始衰老,頭髮開始花白,氣血平穩,所以好坐;五十歲,肝氣開始衰弱,肝臟開始萎縮,膽汁開始減少,所以視力減退;六十歲,心氣開始衰弱,容易憂慮悲傷,氣血下降,所以好臥;七十歲,脾氣虛弱,所以皮膚鬆弛;八十歲,肺氣衰弱,魂魄離散,所以說話容易出錯;九十歲,腎氣衰竭,四臟和經脈空虛;一百歲,五臟都虛弱,精氣神都消失了,只剩下空殼而已。《素問》也說:人到四十歲,陰氣開始衰減,起居活動能力下降;五十歲,身體沉重,耳目失聰;六十歲,性功能減退,氣大衰,九竅失調,下焦虛弱,上焦充實,鼻涕眼淚都流出來。這就是人體氣血盛衰的規律。臞仙說:精是人體的根本,氣是神的主宰,形體是神的居所,所以神過度使用就會疲倦,精氣過度消耗就會枯竭,氣過度勞累就會衰竭。因此,人的生命在於神,形體依託於氣,如果氣衰弱,形體就會衰敗,想要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類纂》說:如果谷氣(飲食精華)超過元氣(先天之氣),人就會肥胖而不長壽;如果元氣超過谷氣,人就會瘦弱而長壽。《悟真篇》注釋說:人體內以精氣神為主,神生於氣,氣生於精,修真之人,不過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而已,這就是人體存亡的道理。如果能徹底了解人體盛衰的規律,明白生死的原因,那麼即使在身體內部出現疾病,又何必害怕呢?即使偶爾患病,又何愁不能治癒呢?〔養生療病要法〕太乙真人七禁文說:一、少說話,以養護內氣;二、戒除色慾,以養護精神;三、飲食清淡,以養護氣血;四、吞嚥津液,以養護臟腑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