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卷四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消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

薑以去穢,正是此意。又曰:噎膈反胃藥,必和以童便竹瀝薑汁韭汁,

多飲牛羊乳為上策,但不可用人乳,以有七情烹飪之火也,切不可用香燥藥,

宜薄滋味,飲酒人加砂糖驢屎入內服,以防生蟲。 鰲接:噎塞反胃病,

雖服藥痊癒,一年內切禁房慾,若犯之,必復發舊症而死,此所屢見者,非虛言也。

,,【噎膈反胃宜通大便】,丹溪曰:嘔吐而大小便不秘,利藥所當忌也。

若大小腸膀胱熱結不通,上為嘔吐膈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則嘔吐何由止乎。

古人用三一承氣湯正是此意。,【噎膈反胃不治症】,丹溪曰:噎膈反胃,

年高者不治;下如羊屎者不治;不淡飲食,不斷房室者不治;氣血俱虛者,

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多出者,必死。 鰲按:反胃病但吐白洙猶可治也,

若吐黃沬不可治矣。,【噎隔導引】,《保生秘要》曰:行央宜帶飢,以雙手繫梁,

將身下墜,微納氣數口,使氣衝膈盈滿,兩腳踏步二九一度之數,鬱隔氣逆,

胃口虛弱,不藥而愈。,【運,央】,《保生秘要》曰:此症始行調息而坐,

按周天計籌,咽神水一斤,意墜丹田,次守艮背,斡運縧胸,或捘或散,坐臥可行,

有動有靜百日成央。 關格,即內經三焦約病也。約者不行之謂,

謂三焦之氣不得通行也。惟三焦之氣不行故上而吐逆曰恪,下而不得大小便曰關。

其所以然者,由寒氣遏絕胸中,水漿不得入,格因以成,熱氣閉結丹田,

二便不得出關,因以成也。若但為寒遏而吐逆,病止曰格,以下不為熱秘也。

但為熱秘而無便,病止曰關,以上不為寒遏也。若寒既在上,熱又在下,病則曰關恪,

以上下俱病也。此症危急,法難緩治,宜先投辛香通竅下降之藥以治其上(宜沉香、

丁香、藿香、蘇合香、蔻仁、蘇子、冰片、生薑、陳皮,

)次用苦寒利氣下泄之藥以通二便(宜大黃、黃柏、知母、牛膝、木通、滑石、車前子。

)說症既危急,縱有裡虛,亦須通後再補也。而潔古、云岐、士材輩,

則又單以不得小便為關。夫不得小便且為關,大小便俱不得,

非關病之尤甚者乎(宜調中益氣湯加檳榔以升降之。)宜丹溪兢兢於此,

而以為此症多死也。然而古人竟用盪滌下行之法,誠為盡善(宜芒硝湯、大承氣湯。

)其或元氣素虛,當於補益中以升降之(宜調中益氣加檳榔。)其有痰涎壅塞者,

又當於滲利中開散之(宜枳縮二陳湯。)此皆當細察而酌治之者也。

,,【脈,法】,《內經》曰:人迎脈大於氣口四倍,名曰恪。氣口脈大於人迎四倍,

名曰關。又曰:關格宜吐瀉。,【關格原由】,《靈樞》曰: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

白話文:

古時候的藥方會用人參來補肺,用御米來解毒,用竹瀝來化痰,用乾薑來養血,用小米來健胃,用蜂蜜來滋潤乾燥。

用薑來去除污穢,也是這個道理。還有人說:治療噎膈反胃的藥,必須搭配童子尿、竹瀝、薑汁、韭菜汁一起服用。

多喝牛羊奶是最好的方法,但不可以使用人奶,因為人奶帶有七情六慾和烹煮的火氣。千萬不可以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

應該吃清淡的食物,喝酒的人可以在藥中加入砂糖和驢糞一起服用,以防止體內生蟲。噎膈反胃這種病,

即使吃藥痊癒了,一年內都必須禁止性行為,如果違反,一定會復發舊病而死,這是經常可以看到的,絕對不是虛言。

【噎膈反胃應該要通暢大便】,朱丹溪說:嘔吐時如果大小便不通暢,就應該避免使用瀉藥。

如果大小腸膀胱有熱邪鬱結而不通暢,導致上吐下瀉,如果不使用瀉藥來疏通排泄,那麼嘔吐怎麼會停止呢?

古人使用三一承氣湯就是這個道理。【噎膈反胃的不治之症】,朱丹溪說:噎膈反胃,

年紀大的人無法治癒;大便像羊屎一樣的人無法治癒;飲食不清淡,不戒除性生活的人無法治癒;氣血都虛弱的人,

口中會經常出現泡沫,只要看到泡沫很多的人,一定會死。有醫者認為:反胃病如果只是吐出白色清痰,還可能治好,

如果吐出黃色泡沫,就無法醫治了。【噎膈的導引術】,《保生秘要》說:進行導引術時,應該帶點飢餓感,用雙手抓住橫樑,

讓身體向下垂,微微吸氣幾口,使氣充滿胸膈,兩腳踏步,每次踏二九一十八次,這樣鬱積在胸膈的氣逆現象,

以及胃口虛弱的狀況,就可以不用吃藥而痊癒。【運,央】,《保生秘要》說:這個病開始時應該先調息靜坐,

按照周天運行的方法,吞咽津液一斤,意想讓津液墜入丹田,然後守護背部的艮位,轉動胸部,或按揉或放鬆,坐著或躺著都可以進行,

有動有靜,持續一百天就可以成功。關格,就是《內經》所說的三焦阻塞之病。阻塞的意思就是不通暢,

指的是三焦之氣無法通行。因為三焦之氣不通暢,所以向上出現嘔吐稱為「恪」,向下出現大小便不通稱為「關」。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寒氣阻礙了胸中,水飲無法進入,所以形成「格」;熱氣閉塞在丹田,

大小便無法排出,所以形成「關」。如果只是因為寒氣阻礙而導致嘔吐,這個病就叫做「格」,因為下部沒有熱結秘塞。

如果只是因為熱結秘塞而無法排便,這個病就叫做「關」,因為上部沒有寒氣阻礙。如果寒氣在上,熱氣在下,這個病就叫做「關格」,

表示上下都生病了。這種病非常危急,不能緩慢治療,應該先使用辛香通竅、使氣下降的藥物來治療上部(例如:沉香、

丁香、藿香、蘇合香、蔻仁、蘇子、冰片、生薑、陳皮),然後再用苦寒、利氣、使氣下泄的藥物來通暢大小便(例如:大黃、黃柏、知母、牛膝、木通、滑石、車前子)。

既然病情危急,即使體內有虛弱的情況,也必須先通暢之後再進行補養。而一些醫家則認為,單純小便不通就叫做「關」。

如果小便不通尚且叫做「關」,那麼大小便都不通,不就更加嚴重了嗎?(應該使用調中益氣湯加入檳榔來升降氣機。)可見朱丹溪對於這種病非常謹慎,

認為這個病多數會導致死亡。然而古人竟然使用盪滌下行的治療方法,確實是很完善的(例如:芒硝湯、大承氣湯)。

如果體內元氣本來就虛弱,應該在補益的同時升降氣機(例如:調中益氣湯加入檳榔)。如果體內有痰涎阻塞,

應該在滲利的同時開散痰結(例如:枳縮二陳湯)。這些都需要仔細觀察,斟酌治療。

【脈象,治療方法】,《內經》說:人迎脈大於氣口脈四倍,叫做「恪」。氣口脈大於人迎脈四倍,叫做「關」。還說:關格應該使用嘔吐和瀉下的方法治療。

【關格的病因】,《靈樞》說:邪氣在六腑,就會導致陽脈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