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卷四

)亦或因痰結(宜滌痰丸。)《醫鑑》謂或結於咽喉,時覺有所妨凝,吐之不出,

咽之不下,由氣鬱痰結而然者,正指此也。然此症總屬有形之物,故非血即痰,

若氣則無形,其非梅核膈可知矣。反胃原於真火衰微,胃寒脾弱,不能納谷,

故早食晚吐。晚食早吐,日日如此,以飲食入胃,既抵胃之下脘,

復返而出也(宜理中湯,甚加附子。)若脈數為邪熱不殺谷,乃火性上炎,

多升少降也(宜異央散加連、沉、歸、地。)若口吐白沫,糞如羊屎則危,

必須養氣扶陽,滋血益陰,則肺無畏火,腎漸生水,津液自能榮潤腸胃,而上亦能納,

下亦能通矣。如咽喉閉,胸膈滿,暫宜開疏結滯,然亦忌破氣過多,

中氣至不能運(宜異央散加香、砂、枳、朴。)痰涎壅滿胸膈急先控之(宜來復丹,

)然後從中治之(宜滌痰丸。)亦有瘀血阻滯者(宜代抵湯作丸,如芥子大,每三錢,

去枕仰臥,細咽之。)亦有蟲聚而反出者(宜牽牛丸。)亦有火衰不能生土,

其脈沉遲者(宜八味丸加香、砂仁。)李絳治反胃久閉不通,攻補兼施,每用小青龍丸,

漸次加之,關局自透,再用人參利膈丸,然或服通劑過多,血液耗竭,轉加閉結,

宜另治之(宜豬脂丸。)此外又有翻胃,或痰或熱壅阻隔間,故食入即翻而出,

非如反胃之早食必晚吐,晚食必早吐也(宜清熱二陳湯。

),,【脈,法】,《脈經》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名曰胃反。《醫鑑》曰:

噎膈反胃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沉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入門》曰:

大小腸膀胱三陽結熱,脈必洪數有力。,【噎膈反胃症治】,丹溪曰:血液俱耗,

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

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

亦曰反胃。大便秘少,若羊屎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其槁在賁門。

食入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食出痛乃止,此上焦之噎膈也。或食物可下,

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噎膈也。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其槁在闌門,此下焦之噎膈也。又曰:張雞峰云,噎當是神思間病,

惟內觀有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醫林》曰:噎膈之症,不屬虛,不屬實,

不屬冷,不屬熱,乃神氣中一點病耳。《綱目》曰:噎病皆生於血活,血活則燥矣,

得病情,合經旨者,丹溪一人而已。《醫鑑》曰:噎膈俱有五,五膈者,憂、恚、寒、

食、氣也,在心脾之間,上下不通或結咽喉,時覺有所妨礙,吐不出,咽不下。

五噎者,憂、食、勞、氣、思也,飲食卒然阻滯而不下。丹溪又曰:胃脘乾活,

白話文:

也可能是因為痰液凝結(適合用滌痰丸)。《醫鑑》說,有時候痰結在咽喉,時常覺得有東西阻礙凝滯,吐不出來,咽不下去,這是因為氣鬱導致痰液凝結所造成的,這裡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然而這種症狀總歸是有形的物質,所以不是血就是痰,如果說是氣,氣是無形的,那就不會是梅核氣了。反胃是因為身體的真火衰弱,胃寒脾虛,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早上吃的食物,晚上會吐出來,晚上吃的食物,早上會吐出來,每天都這樣,食物進入胃裡,到了胃的下口,又會逆流出來(適合用理中湯,情況嚴重可以加附子)。如果脈搏跳動很快,是因為邪熱無法消化食物,這是火的性質向上升,下降的少(適合用異央散,並加黃連、沉香、當歸、地黃)。如果口吐白沫,大便像羊屎一樣,情況就很危險了,必須要補養氣血,扶助陽氣,滋養陰血,這樣肺才不會怕火,腎才能慢慢產生水,津液自然就能潤澤腸胃,就能夠正常進食,大小便也能通暢了。如果咽喉堵塞,胸膈脹滿,暫時適合用藥來疏通氣結,但也要避免過度破氣,導致中氣無法運轉(適合用異央散,並加木香、砂仁、枳實、厚朴)。痰涎壅塞,充滿胸膈,緊急情況下要先控制住(適合用來復丹),然後再從根本上治療(適合用滌痰丸)。也有因為瘀血阻礙的(適合用代抵湯做成藥丸,像芥子那麼大,每次吃三錢,去掉枕頭仰臥,慢慢吞服)。也有因為蟲聚集而吐出來的(適合用牽牛丸)。也有因為火衰不能生養脾土,脈搏沉緩的(適合用八味丸,並加木香、砂仁)。李絳治療反胃,長期堵塞不通,攻補兼施,經常使用小青龍丸,逐漸增加劑量,讓氣機疏通,再用人參利膈丸,但有時服用通便藥過多,導致血液耗盡,反而加重堵塞,要另外治療(適合用豬脂丸)。此外還有翻胃,可能是因為痰或熱壅塞在膈間,所以食物一吃進去就立刻吐出來,不像反胃那樣,早上吃的,晚上吐,晚上吃的,早上吐(適合用清熱二陳湯)。

【脈象、診斷】

《脈經》說:足背動脈(趺陽脈)摸起來浮而且澀,浮表示虛弱,澀表示脾胃受損,脾胃受損就不能消化食物,早上吃的,晚上吐,晚上吃的,早上吐,食物原封不動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胃反。《醫鑑》說:噎膈反胃的脈象,如果摸起來浮而緩,是好轉的徵兆,如果摸起來沉而澀,就表示情況危險,沉而澀,且脈象細小,表示血不足,脈象大而無力,表示氣不足。《入門》說:大小腸膀胱這三陽經脈有熱結,脈象必定是洪大、跳動快且有力。

【噎膈反胃的治療】

朱丹溪說:氣血都耗盡了,胃脘就會變得乾枯。如果乾枯的部位在上面,靠近咽喉下面,那麼水可以喝下去,但食物難以下嚥,有時可以嚥下去一些,但量也不多,這種情況叫做噎。如果乾枯的部位在下面,靠近胃,食物雖然可以吃進去,但很難完全進入胃,過一會兒又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膈,也叫反胃。大便乾燥,像羊屎一樣,雖然名稱不同,但病因是一樣的,病變的部位都在賁門。食物吃進去,胃脘就會像心臟一樣疼痛,過一會兒又會吐出來,吐出來之後疼痛才會停止,這是上焦的噎膈。或者食物可以嚥下去,但很難完全進入胃,過一會兒又吐出來,病變的部位在幽門,這是中焦的噎膈。或者早上吃的,晚上吐,晚上吃的,早上吐,病變的部位在闌門,這是下焦的噎膈。還有人說:張雞峰認為,噎病應該是精神上的疾病,只有內心修養才能治療,這個說法很深刻地指出了病情的本質。《醫林》說:噎膈這種病,既不是虛證,也不是實證,不是寒證,也不是熱證,而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綱目》說:噎病都是因為血活導致的,血活就會變得乾燥,只有丹溪一人真正理解了病情,符合經典的理論。《醫鑑》說:噎膈有五種,五膈指的是:憂愁、憤怒、寒冷、飲食不節、氣滯,病變在心脾之間,上下不通,或者結在咽喉,時常覺得有東西阻礙,吐不出來,咽不下去。五噎指的是:憂愁、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氣滯、思慮過多,飲食突然阻滯而無法下嚥。丹溪還說:胃脘乾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