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3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34)

1. 卷十七

是以肝熱則口酸也。所以中酸不宜食粘胃油膩者,謂能令氣鬱不通暢也。丹溪曰:

俗謂之心嘈,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其症或兼噯氣,或兼痞滿,

漸至胃脘作痛,皆痰火為患也,治法以半夏、橘紅輩消其痰,芩、連、石膏、山梔、

知母輩降其火,二朮、芍藥輩健脾行濕,壯其本元則安。又曰:此乃食鬱有熱,

黑山梔、薑炒黃連必用之藥。又曰:《內經》言諸嘔吐酸,皆屬於熱,以為熱,

言其本也;東垣言作熱攻之,必誤,則又以為寒,言其末也。

,,〔吞酸導引法〕,,,《保生秘要》曰:於肝經肺經二穴,掐之九九,擦亦九九,

行央後自效。,〔運,央〕,,,《保生秘要》曰:先服氣凝定,歸元半響,

次行胃口,洗滌邪火,至轉大腸散濁,複元,又凝定氣自愈。

治噯氣嘈雜吞酸吐酸惡心方九

,,香附散,,〔噯氣〕,,香附,山梔,黃連,橘紅,半夏

,,六君子湯,,〔又〕,,人參,茯苓,白朮,,炙草,陳皮,半夏

,,二陳湯,,〔嘈雜〕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白朮丸,,〔又〕,,,白朮,南星,半夏

,,氣鬱湯,,〔又〕,,香附,蒼朮,橘紅半夏,茯苓,貝母,川芎,山梔,甘草,紫

蘇,木香,尖檳榔

,,檳榔橘皮湯,,〔又〕,,檳榔四兩,橘皮一兩,每末方寸匕,空心,生蜜湯下。

,,吳茱萸湯,,〔又〕,,淡吳萸,水煎,頓服。有人心如蜇破,服此,

二十年不發也,累用有效。

,,左金丸,,〔吞酸〕,,黃連,吳萸

,,平胃散,,〔吐酸〕,,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呃逆,火病也。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呃逆一症,古名噦,後名咳逆,

又名吃忒。其故有三:一曰熱逆,胃火乾氣上逆,脈洪大而數,必口乾舌燥,

面赤便秘(宜平胃散加清火藥)。陰火上炎而呃,其氣從臍下逆上,

說上升之氣至肝而出,中挾相火也(宜山梔、黃連清火,木香理氣,茯苓、半夏理脾)。

胃中停痰阻塞,致痰火鬱遏,不得疏泄,亦呃(宜參用二陳湯、半黃丸)。溫病發呃,

乃伏熱在胃,令人腦滿而氣逆,逆而呃,或大下,胃中虛冷,亦致呃(宜茅葛湯)。

一曰氣呃,勞役過度,努傷中焦,丹田之氣,逆而上行,故呃,

急調氣(宜調氣平胃散、人參利膈湯)。中氣大虛,不時發呃,急補益(宜補中益氣湯)。

元氣不足,胃虛而呃,非培元不可(宜人參理中湯)。肺氣鬱痹,面冷頻呃,

總在咽喉不爽,當開上焦之痹,說心胸背部,須藉在上清陽舒展,

乃能曠達也(宜枇杷葉、川貝、鬱金、射乾、通草、淡豉)。痢後發呃,

極為險症(宜六君子湯)。傷寒汗吐下後,或瀉利日久,或大病後氣呃,

白話文:

這是說肝臟有熱就會導致口中發酸。所以,胃酸過多的人不適合吃黏膩油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使氣機鬱滯不暢。朱丹溪說:

俗稱的「心嘈」,感覺像飢餓又不像,像疼痛又不是,心中煩悶不安。這種症狀有時會伴隨打嗝,有時會感到胸腹脹滿,逐漸發展到胃脘疼痛,這些都是痰火在作怪。治療方法是用半夏、橘紅等藥物來化痰,用黃芩、黃連、石膏、山梔子、知母等藥物來降火,用白朮、芍藥等藥物來健脾利濕,加強身體的根本,這樣就能痊癒。他又說:這是因為飲食積滯導致有熱,必須用黑山梔子和薑炒黃連這類藥物。他又說:《內經》說各種嘔吐酸水的現象,都屬於熱症,說「熱」是它的根本原因;李東垣說用清熱的方式治療必定是錯誤的,那是又把它當成了寒症,說「寒」是它的表面現象。

吞酸導引法

《保生秘要》說:在肝經和肺經的兩個穴位上,掐按九次,再摩擦九次,然後再活動身體,很快就會有效。「運」是指活動身體,「央」是指身體的中心位置。

《保生秘要》又說:先要平靜心神,使氣沉澱到丹田半晌,接著調理胃的功能,清除胃中的邪火,直到大腸的功能恢復正常,排泄濁氣,恢復元氣,再次平靜心神,就能自癒。

治療打嗝、心嘈、吞酸、吐酸、噁心等症狀的九種藥方:

香附散(用於治療打嗝):香附、山梔子、黃連、橘紅、半夏。

六君子湯(用於治療多種症狀):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陳皮、半夏。

二陳湯(用於治療心嘈):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白朮丸(用於治療多種症狀):白朮、南星、半夏。

氣鬱湯(用於治療多種症狀):香附、蒼朮、橘紅、半夏、茯苓、貝母、川芎、山梔子、甘草、紫蘇、木香、檳榔。

檳榔橘皮湯(用於治療多種症狀):檳榔四兩、橘皮一兩,將藥磨成粉末,每次用一小勺,空腹時用蜂蜜水送服。

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多種症狀):淡吳茱萸,用水煎服,一次喝完。有人心臟像被刺痛一樣,服用此方,二十年都沒復發,多次使用都有效果。

左金丸(用於治療吞酸):黃連、吳茱萸。

平胃散(用於治療吐酸):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呃逆,屬於火熱引起的病症。《內經》說:各種氣逆向上衝的現象,都屬於火熱所致。呃逆這個病症,古時候叫「噦」,後來叫「咳逆」,又叫「吃忒」。它的原因有三種:

第一種是「熱逆」,胃火導致氣逆上衝,脈象洪大而數,一定會口乾舌燥,面色發紅,大便乾結(適合用平胃散加清火的藥物治療)。還有一種是陰火上炎引起的呃逆,這種氣從肚臍下逆向上衝,說明上升的氣經過肝臟而發出,其中夾雜著相火(適合用山梔子、黃連清火,用木香理氣,用茯苓、半夏健脾)。另外,胃中積滯痰液阻礙氣機,導致痰火鬱積不能疏泄,也會引起呃逆(適合選用二陳湯、半黃丸)。溫病發作時出現呃逆,是因為潛伏的熱邪在胃,導致頭部脹滿,氣逆而呃,有時會出現腹瀉,胃中虛寒也可能導致呃逆(適合用茅葛湯)。

第二種是「氣呃」,因為過度勞累,傷到了中焦,丹田的氣逆而向上,所以會出現呃逆,要及時調理氣機(適合用調氣平胃散、人參利膈湯)。中氣大虛,會不時地出現呃逆,要及時補益中氣(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元氣不足,胃虛導致呃逆,必須補養元氣(適合用人參理中湯)。肺氣鬱結不暢,導致面色發冷,頻繁呃逆,總感覺咽喉不舒服,應該疏通上焦的氣機,說心胸背部,必須依靠上部清陽舒展開來,才能感到舒暢(適合用枇杷葉、川貝、鬱金、射干、通草、淡豆豉)。痢疾之後出現呃逆,屬於非常危險的病症(適合用六君子湯)。傷寒病經過發汗、催吐、腹瀉之後,或者腹瀉日久,或者大病之後出現氣逆,導致呃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