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3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33)

1. 卷十七

淮小麥、朱砂、柏子仁)。有婦人時患嘈雜,皆血液汗瓷,變而為痰。或言是血嘈,

多以豬血炒食自愈。說以血導血歸原之意也。即或蛔蟲作嘈雜,蟲得血腥亦飽伏也。

又有肝陰虛,經水十日半月一至,夜分多嘈雜者(宜生地、阿膠、天冬、茯神、白芍、

丹皮)。皆當詳察。吞酸者,鬱滯日久,優於脾胃間,不能自出,又咽不下。

倘肌表複遇風寒,則內熱愈鬱,而酸味刺心。肌膚得溫暖,則腠理開發。

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流通,鬱熱暫解(宜二陳湯、左金丸)。或有食已吞酸,

則因於胃氣虛冷(宜吳萸、炮薑等分為末,湯服一錢或八分)。另有葉酸,

吐出酸水如醋,是津液鬱積日久,濕中生痰,故從火化,

遂作酸味隨上升之氣而吐也(宜平胃散加木香、砂仁、查肉、神曲)。惡心者,

由痰凝胃脘,或濕熱壅遏膈中,故欲吐不吐,欲嘔不嘔,心中兀兀,

如畏舟車者然(宜橘紅、半夏、山梔、黃連)。此四者,皆胃家之病,而治之之法,

固不離乎胃矣。而亦有時不專主胃者,說胃司納食,主乎通降,通降則無此四者之病,

其所以不通降而生病之故,皆由肝氣衝逆,阻胃之降泡。古人胃病治肝實,有見於此,

所以噯氣嘈雜吞酸惡心諸症,於理胃藥中,必加平肝之品也。

,,〔噯氣等原由症治〕,,,《靈樞》曰:足太陽之脈病,是動,則病腹脹善噫。

《內經》曰:太陰病,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乎陽明,陽明終屬心,

故上走而噫也。《脈經》曰:寸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仲景曰:

上焦受中焦之氣未和,不能消,故能噫。又日,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不能傳化,

故噫而吞酸。又日︰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

食卒不下,氣填於隔上。《活人書》曰:傷寒噫氣,由中氣不交故也。

少陰經至胸中交於厥陰,水火相搏而有聲,故噫氣。《入門》曰:噫氣,轉出食氣也。

胃中鬱火,膈上稠痰,飲食鬱成,宜香附、石膏、半夏、南星、梔子治之,亦治嘈雜。

又曰:氣實噫者,食罷噫轉腐氣,甚則物亦然,濕熱所致也。氣虛噫者,濁氣填胸也。

不因飲食常噫者,虛也。說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噫也。

宜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厚朴、蘇葉為臣,吳萸為使以治之。亦有善飲酒,

每朝常噫不吐者。《正傳》曰:痰在中焦,作噫氣吞酸,胃脘當心痛,或嘔清水,

惡心,以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白朮、蒼朮、神曲、麥芽、砂仁、川芎、草蔻仁、

枳實、豬苓、澤瀉、吳萸、黃連、檳榔、木香、山梔之類治之效。又曰:

河間原病式言酸者,肝木之味,由火盛尅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

白話文:

嘈雜、吞酸、噁心、噯氣等症狀及其治療

嘈雜: 有的婦女時常感到胃部嘈雜不適,這種情況多半是血液循環不暢導致的,血液運行不暢後會形成痰。有人認為這是血嘈,建議用豬血炒食可以自愈,這是利用豬血來引導自身血液回歸正常運行的原理。另外,也可能是蛔蟲引起的嘈雜,因為蛔蟲吃到血腥的食物也會飽腹安靜下來。還有一些女性是因為肝陰虛,導致月經週期紊亂,且在夜晚時分多發嘈雜(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生地、阿膠、天冬、茯神、白芍、丹皮等藥物)。總之,要仔細辨別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吞酸: 吞酸是因為體內氣機鬱滯太久,鬱積在脾胃之間,既無法排出體外,又無法嚥下。如果再遇到風寒侵襲,體內鬱熱會更加嚴重,導致酸味刺激心臟。如果皮膚能保持溫暖,使毛孔開通,或者服用溫熱的湯藥或藥丸,可以促進津液流通,暫時緩解鬱熱(這種情況適合使用二陳湯或左金丸)。還有一種情況是吃完飯後吞酸,這是因為胃氣虛寒(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吳茱萸、炮薑等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湯送服)。另外,還有一種胃酸過多的情況,吐出來的酸水像醋一樣,這是因為津液鬱積太久,濕氣中生痰,痰又轉化為火,才產生酸味,並隨著上升的氣流吐出(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平胃散,再加入木香、砂仁、焦麥芽、神曲等藥物)。

噁心: 噁心是因為痰液凝結在胃部,或者是濕熱壅堵在膈膜中間,導致想吐又吐不出來,想嘔又嘔不出來,心中感到不舒服,像暈船一樣(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橘紅、半夏、山梔、黃連等藥物)。

以上這四種病症都屬於胃部疾病,治療方法也離不開調理胃部。但有時,治療也不單單針對胃部,因為胃主要負責納食和通暢下降,當胃氣通暢下降時,就不會出現以上四種病症。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病症,是因為肝氣衝逆,阻礙了胃氣的下降。古人治療胃病會考慮到肝,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治療噯氣、嘈雜、吞酸、噁心等症狀的藥方,在理胃的藥物中,都會加入平肝的藥物。

噯氣(打嗝):

《靈樞》說,足太陽經脈發生病變,會出現腹脹、經常打嗝的症狀。《內經》說,太陰病,氣向上跑到心臟,表現為打嗝,這是因為陰氣過盛而向上侵擾陽明經,而陽明經最終屬於心臟,所以表現為向上打嗝。《脈經》說,寸脈緊,代表體內有寒邪,寒邪在上焦,胸中就會感到脹滿而打嗝。張仲景說,上焦接收到中焦的氣,如果中焦之氣不調和,無法消化食物,就會打嗝。還說,上焦之氣如果不能到達它應該到達的部位,食物就無法傳送消化,所以會打嗝並有吞酸的情況。又說,寸脈微弱而遲緩,微弱代表陽氣不足,遲緩代表胃氣有餘,會出現打嗝、吞酸,食物難以下嚥,氣堵在膈膜之上。《活人書》說,傷寒引起的打嗝,是因為中氣不通暢的緣故。少陰經脈到胸中與厥陰經脈相交,水火相互搏擊就會發出聲音,表現為打嗝。《入門》說,打嗝是把食物的氣息排出來。胃中有鬱積的火,膈膜上有稠厚的痰液,飲食積滯就會導致打嗝,可以用香附、石膏、半夏、南星、梔子等藥物治療,也可以治療嘈雜。又說,實證引起的打嗝,吃完飯後會打出腐敗的氣味,嚴重時連食物的味道也像腐敗的一樣,這是濕熱導致的。虛證引起的打嗝,是濁氣堵塞在胸部。不是因為飲食引起的經常打嗝,就屬於虛證。總而言之,胃中有濁氣,膈膜有濕痰,都會導致打嗝。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入沉香作為主藥,厚朴、蘇葉作為輔助藥,吳茱萸作為引經藥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經常喝酒的人,每天早上都會打嗝但不吐出來。《正傳》說,痰在中焦,會導致打嗝、吞酸、胃脘部疼痛,或者嘔吐清水、噁心,可以用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白朮、蒼朮、神曲、麥芽、砂仁、川芎、草蔻仁、枳實、豬苓、澤瀉、吳茱萸、黃連、檳榔、木香、山梔等藥物來治療。又說,河間的原病式說酸味是肝木的味道,是因為火盛克金,不能平抑肝木,導致肝木過盛,才會產生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