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七 (32)
卷十七 (32)
1. 卷十七
血去則心神無所養,暴損氣血,豈能久活。當補而升舉之,以助其陽,
則目張神不昏迷矣。此方補血養血,生血益陽,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
治蓄血方五
,,犀角地黃湯,,〔上部〕,,生地三錢赤芍二錢,犀角鎊,丹皮各一錢,一方加當歸
、黃芩、黃連各一錢。
,,桃仁承氣湯,,〔中部〕,,桃仁,甘草桂枝,大黃,芒硝
,,抵當湯,,,〔下部〕
,,抵當丸,,〔又〕
,,生地黃湯,,〔總治〕生地汁一升無則用於生地二兩,乾漆五錢,生藕汁半升無則用
刺薊汁升半,生藍葉汁半升無則用於末半升,虻蟲二十個炒,水蛭十個炒,大黃一
兩,桃仁研五錢,水一升,可熬至二升,放冷,分二服,先服至半日部,
血未下再服之。此藥比抵當湯丸甚輕,恐服抵當湯丸下血不止,故以此主之。
,,此方專治蓄血症,脈沉細微,膚冷,臍下滿,或狂或躁,大便色黑,小便自利,
老幼氣弱者尤宜。
治脫血症方四
四物湯,,〔總治〕,,川芎,當歸,白芍,生地
三才湯,,〔又〕,,熟地,天冬,人參蜜丸,酒飲任下百丸。
加減四物湯,,〔又〕,,側柏葉,生地當歸,川芎各一錢,枳殼,荊芥,槐花,炙
草各五分,薑三,烏梅一
補榮湯,,〔又〕,,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苓,山梔,麥冬,陳皮各一錢,人
參,甘草各五分,棗二枚,烏梅一個
,,噯氣嘈雜吞酸惡心,皆火病也。噯氣者,即《內經》之噫氣。經云:五氣所病,
心為噫。又云︰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複出於胃,故為噫。竊按噯氣一症,
總由胃弱不和,三焦失職。經云:寒氣客胃者,必先有火鬱於胃中,又為客寒所遏,
清無所歸而不得升,濁無所納而不得降。又或挾痰,或挾食,或挾氣,
故隨胸中之氣而上逆也(宜香附散)。而致噯之原,更有由脾肺鬱者,
有由胃陽虛者(脾肺鬱,宜杏仁、桔梗、鬱金、厚朴、半夏曲,胃陽虛,宜生白朮、
茯苓、益智、厚朴、半夏曲)。皆當詳察。嘈雜者,即心嘈。《內經》云:飲入於胃,
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又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剛知胃陽易燥,必賴脾陰養之。脾陰易濕,必賴胃陽運之。若表裡不和,
則鮮衝和之氣,致生嘈雜之病。其原有火動其痰者,必痰多脈滑而數,當先治痰,
次治火(宜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有食鬱作熱者,必脈數實而大,當先治火,
次消導(宜生地、黃芩、木通、神曲、山楂、麥芽)。有濕痰壅盛者,必脈沉而滑,
當去濕消痰(宜白朮丸)。有氣鬱胸膈者,必脈沉而澀,當開鬱理氣(宜氣鬱湯)。
又有嘈雜至於醋心吐水者(宜檳榔橘皮湯)。有嘈雜醋心,
上攻直至咽喉者(宜吳茱萸湯)。有嘈雜由心陽熱,而心中煩,頭汗泄者(宜茯神、
白話文:
血液流失,心神就會失去滋養,如果短時間內大量損耗氣血,怎麼可能長久存活呢?應該要用補氣血的方法來提升陽氣,幫助它恢復,這樣眼睛就能張開,神志也不會昏迷了。這個方子可以補血、養血、生血、增益陽氣,來補充手足厥陰經的不足。
治療蓄血的方子有五個:
- 犀角地黃湯(上部):生地三錢、赤芍二錢、犀角(磨成粉)、丹皮各一錢。有的方子會加當歸、黃芩、黃連各一錢。
- 桃仁承氣湯(中部):桃仁、甘草、桂枝、大黃、芒硝。
- 抵當湯(下部)。
- 抵當丸(又)。
- 生地黃湯(總治):生地汁一升(如果沒有就用生地二兩),乾漆五錢,生藕汁半升(如果沒有就用刺薊汁一升半),生藍葉汁半升(如果沒有就用磨成粉末的半升),虻蟲二十個(炒過)、水蛭十個(炒過)、大黃一兩、桃仁(研磨)五錢,加水一升,可以熬到二升,放涼,分成兩次服用,先服用到一半時觀察,如果血沒有排出再服用剩下的。這個藥比抵當湯、抵當丸的藥性輕一些,是因為擔心服用抵當湯、抵當丸會導致出血不止,所以才用這個方子為主。這個方子專門治療蓄血症,症狀是脈象沉細微弱、皮膚冰冷、肚臍下面脹滿,可能會有狂躁或焦躁不安、大便顏色黑、小便順暢。這個方子特別適合年老體弱的人。
治療脫血症的方子有四個:
- 四物湯(總治):川芎、當歸、白芍、生地。
- 三才湯(又):熟地、天冬、人參(做成蜜丸),用酒送服一百丸。
- 加減四物湯(又):側柏葉、生地、當歸、川芎各一錢,枳殼、荊芥、槐花、炙甘草各五分,薑三片、烏梅一個。
- 補榮湯(又):當歸、白芍、生地、熟地、赤茯苓、山梔子、麥冬、陳皮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大棗二枚、烏梅一個。
打嗝、胃部不適、吐酸水、噁心,這些都是火氣引起的病症。打嗝,就是《黃帝內經》說的噫氣。《黃帝內經》說:「五氣所致的病,心臟表現為噫氣。」又說:「寒氣停留在胃裡,氣機逆亂,從下往上散發,又從胃裡出來,所以會打嗝。」我認為,打嗝這個症狀,總的來說是因為胃虛弱不調和,三焦功能失常。《黃帝內經》說:「寒氣停留在胃,一定是先有火氣鬱結在胃裡,又被寒氣所阻礙,清氣沒有出路而不能上升,濁氣沒有去處而不能下降。又或者夾雜痰液、食物、氣滯,所以就隨著胸中的氣向上逆行(可以使用香附散)。而導致打嗝的原因,還有的是因為脾肺鬱結,有的是因為胃陽虛弱(脾肺鬱結,可以使用杏仁、桔梗、鬱金、厚朴、半夏曲;胃陽虛弱,可以使用生白朮、茯苓、益智、厚朴、半夏曲)。這些都要仔細觀察。胃部不適,就是心中感覺不舒服。《黃帝內經》說:「食物進入胃裡,游動溢散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散發精氣,向上歸於肺臟。」又說:「脾臟主要幫助胃運化津液。」我們知道胃陽容易乾燥,必須依靠脾陰來滋養;脾陰容易濕潤,必須依靠胃陽來運化。如果臟腑表裡不調和,就沒有平和的氣,因此產生胃部不適的病症。病因如果有火氣引動痰液,一定是痰多、脈象滑而且快,應該先治療痰液,再治療火氣(可以使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如果有食物積滯化熱,一定是脈象快而且實大,應該先治療火氣,再消導食物(可以使用生地、黃芩、木通、神曲、山楂、麥芽)。如果有濕痰壅盛,一定是脈象沉而且滑,應該去除濕氣、消除痰液(可以使用白朮丸)。如果有氣鬱積在胸膈,一定是脈象沉而且澀,應該開解鬱結、理順氣機(可以使用氣鬱湯)。還有胃部不適到吐酸水的(可以使用檳榔橘皮湯)。還有胃部不適吐酸水,向上一直衝到喉嚨的(可以使用吳茱萸湯)。還有胃部不適是由於心陽熱,而心中煩躁、頭部出汗的(可以使用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