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五 (2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25)

1. 卷十五

皆由暑濕與飲食之積滯,膠固而成,其症類多裡急後重,數登圊而不便,或發熱,

或口渴,或惡心不思食,何莫非暑之標症也,必用六一散,黃連、芍藥為主,

而後隨其所苦為之增損,傷氣分則調氣益氣,傷血分則行血和血,

然未有不先治暑而可獲者矣。

治病必求其本,其斯之謂歟。

,,〔痢疾四大忌〕,,倪涵初曰:痢為險惡之症,生死所關,不惟時醫治之失宜,

而古今治法乾家,多不得其道,是以不能速收全效。

,今立方何以為奇(倪氏三方附後),不泥成法,故奇也。

立論何以為妙(即此四大忌論),不膠成說,故妙也。然其藥品,又不外乎常用之味,

有識者切不可更張,勿為庸醫所誤,遵而用之,百試百效者也。又曰:古今治痢,

皆云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初起盛熱則下之,有表症則汗之,小便赤澀則分利之,

此五者舉世信用,如規矩準繩之不可易。予謂惟清熱一法無忌,餘則犯四大忌,

不可用也。何謂四大忌?一曰忌溫補,痢之為病,由於濕熱蘊積,膠滯於腸胃中而發,

宜清邪熱,導滯氣,行瘀血,而其病即去,若用參、朮等溫補之藥,則熱愈盛,

氣愈滯,而血亦凝,久之,正氣虛,邪氣盛,不可療矣,此投溫補之劑為禍最烈也。

,二曰忌大下,痢因邪熱膠滯腸胃而成,與溝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刮疏通則愈,

若用承氣湯大下之,譬如欲清壅塞之渠,而注狂瀾之水,壅塞必不能清,

無不岸崩堤塌矣,治痢而大下之,膠滯必不可去,徒傷胃氣,損元氣而已,正氣傷損,

邪氣不可除,壯蓄猶可,弱者危矣。(鰲按:此條之論,應為凡治痢而必用大下者戒,

固不可不遵。若邪積滯,壅遏太甚,三焦不能宣通,飲食不能容納,

並有氣閉不得升降者、痢下雖多,終不能一時通,而正氣為邪氣遏塞日久,

亦不免傷殘,如此等症,非用大黃等推盪之,亦未易奏效,總在臨時酌劑,

不可固執耳。但即用下藥,亦催大黃一味為無弊,不得已佐以元明粉亦可,

其餘如牽牛、巴豆等,慎勿輕投也)。三曰忌發汗,痢有頭痛目眩,身發寒熱者,

此非外感,乃內毒燻蒸,自內達外,雖有表症,實非表邪也,若發汗,則正氣已耗,

邪氣益肆,且風劑燥熱,愈助熱邪,表虛於外,邪熾於內,鮮不斃矣。四曰忌分利,

利小便者,治水瀉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則大乖矣。痢因邪熱膠滯,津液活澀而成,

若用五苓等劑,分利其水,則津液愈活而滯澀更甚,遂至纏綿不已,則分利之為害也。

若清熱導滯,則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又安用分利為哉。(鰲按:

此誠百試百效之良法)。餘於此一症,素畏其險惡,用心調治,經今二十餘年,

百試百驗,既而身自患之,試驗益精,然後能破諸家之迷障,而為奇妙之方論,

白話文:

這些病症都是因為暑濕和飲食積滯,相互膠著固結而成。症狀多類似於裡急後重,頻繁跑廁所卻拉不出來,或者發燒、口渴、噁心不想吃飯,這些都屬於暑病的典型症狀。必須使用六一散,搭配黃連、芍藥等藥材為主,然後根據患者的具體不適症狀來增減藥物。如果傷到氣分就調理氣機、補益氣血,傷到血分就活血化瘀、調和氣血。但是,沒有先治療暑邪,就能夠治好痢疾的。這就是所謂的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吧。

痢疾四大禁忌

倪涵初說:痢疾是一種很危險的疾病,關係到生死存亡,不僅當代醫生治療失當,古今的各種療法也多不得其要領,所以不能迅速取得療效。我現在開的藥方之所以神奇,是因為我不拘泥於傳統的成法,所以才顯得奇特;提出的理論之所以精妙,是因為我不拘泥於既有的觀念,所以才顯得精妙。然而,我所用的藥材,又不過是常見的藥味而已,有見識的人千萬不要隨意更改,不要被庸醫誤導,按照這個方法用藥,就能夠百試百靈。

又說:古今治療痢疾,都認為熱就清熱,寒就溫熱,初期熱盛就攻下,有表症就發汗,小便赤澀就利小便。這五種方法是世人普遍相信,像規矩一樣不能改變的準則。我認為只有清熱這一法沒有禁忌,其他都犯了四大禁忌,不能使用。

什麼是四大禁忌呢?

第一,忌用溫補:痢疾的病因是濕熱積聚,膠著在腸胃中而發病。應該清瀉邪熱,疏導積滯之氣,疏通瘀血,病自然就會好。如果使用人參、白朮等溫補藥物,則會導致熱邪更盛,氣機更滯,血脈也凝結,久而久之,正氣虛弱,邪氣旺盛,就無法治癒了。所以,使用溫補藥物造成的禍害最為嚴重。

第二,忌用猛烈攻下:痢疾是因為邪熱膠著於腸胃而形成,類似於溝渠被堵塞。只有用疏通、刮除的方法才能治好。如果使用承氣湯等猛烈攻下的藥物,就像想要清理堵塞的溝渠,卻注入巨大的洪水,堵塞不但不能清理,還會導致堤岸崩塌。治療痢疾如果猛烈攻下,膠著的病邪一定不能去除,只會損傷胃氣,損耗元氣。正氣受損,邪氣就無法清除,體質強壯的尚可承受,虛弱的就危險了。(鰲按:這條理論應該是指凡是治療痢疾一定要使用猛烈攻下藥物的情況,要戒除這種觀念,要遵守這個原則。如果邪積滯留,堵塞太過嚴重,三焦不能宣通,飲食不能容納,而且氣機閉塞不得升降,即使痢疾排泄很多,也不能一時通暢,而正氣因為邪氣的遏制而日漸損傷,也會難免損耗,像這種情況,如果不用大黃等藥物來推動攻下,也不容易見效。總之要根據具體情況酌情用藥,不能固執己見。但即使要用攻下藥,也最好只用大黃一味藥,沒有弊端,不得已再佐以元明粉也可以,其他的像牽牛子、巴豆等藥,千萬不要輕易使用。)

第三,忌發汗:痢疾有頭痛眩暈、身體發冷發熱的症狀,這並不是外感風邪,而是體內毒素蒸騰,從內向外發散,雖然有表症,但實際上並非外感邪氣。如果發汗,正氣就會被耗損,邪氣會更加猖獗,而且發汗的藥物多燥熱,更會助長熱邪,導致外表虛弱,邪氣在內更盛,很少有不死的情況。

第四,忌利小便:利小便的方法是治療水瀉的良方,用來治療痢疾就大錯特錯了。痢疾是因為邪熱膠著,津液澀滯而形成。如果使用五苓散等藥物,分利小便,津液就會更加枯竭,澀滯的情況更嚴重,就會導致病程纏綿不愈。所以,分利小便是有害的。如果能清熱導滯,痢疾自然就會痊癒,小便也會自然清澈,又何必使用利小便的方法呢。(鰲按:這真是百試百靈的好方法。)

我對這個疾病,一向畏懼它的危險性,所以用心調治。經過二十多年,百試百驗,後來我自身也患上了痢疾,經過親身體驗,更精通了醫理,然後才能夠破除其他醫家的迷惑,提出奇妙的藥方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