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諸氣,肺病也。經曰:肺主氣。又曰:諸氣皆屬於肺。凡人清純元氣,與血流行,
循環無端,若衝擊橫行於臟腑間,而為痛、為痞滿、為積聚等病者,氣失其平也。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極則伏。若感氣,肺脈必洪大。若動怒,肝脈亦必洪。
軒岐分九氣,喜怒勞思悲恐驚寒暑,喜則氣緩,怒則氣逆,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悲則氣沮,恐則氣凝,驚則氣亂,寒則氣收,暑則氣泄。又喜恐驚屬心腎膽,
過則耗散真氣,怔忡、健忘、失志,不足諸證作。怒憂思屬肝脾肺,過則鬱抑邪氣,
癲狂、噎膈、腫脹、疼痛,有餘諸證作(以上諸症治法,詳本條內。)法宜高者抑之,
下者與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驚蓄平之,勞者和之,然後諸氣可得而治也。
古人云:人有病在七情,非藥可治也,還即以情治之。此旨甚微。醫者亦所宜審,
如恐可治喜,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悲可治怒,以愴悴甘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憂,
以謔浪褻狎之言調之。怒可治思,以污辱欺妄之言觸之。思可治恐,
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此足救醫藥之所不逮者。丹溪云:氣有餘便是火。
說言邪氣有餘,非言元氣也。經云:壯火食氣。亦謂邪氣之實而壯者,能耗元氣,
宜稍清之,使有餘之邪,不為元氣之害(宜黃岑、山梔、黃連、生地、黃柏、連翹等。
)但苦寒之藥,施於邪氣有餘者方可,若元氣不足,邪氣有餘,苦寒之品,最傷脾胃,
切勿妄投。總之,用藥有四法:氣虛當補(宜人參、黃耆、白朮、茯苓、河車、炙草,
)氣升當降(宜蘇子、橘紅、烏藥、枇杷葉,重則降香、沉香,)氣逆當調(宜木香、
白蔻仁、砂仁、香附、陳皮,)氣實當破(宜枳殼、枳實、青皮、檳榔、厚朴。
)循是四法,再能各因病症而治之,自無不效矣。所謂病因若何?
有病人自覺冷氣從下而上者,非真冷也,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陽亢陰微:
火極似寒者(宜六味丸。)有氣結。痰在喉間吞吐不得,膈痞嘔惡者(宜四七湯。
)有氣虛,胸中虛痞喜按者(宜補中益氣湯。)有氣逆,上盛下虛,
痰盛胸嗌者(宜蘇子降氣湯。)有氣逆,肋滿積聚脹痛者(宜沉香化氣丸。)有氣收,
胸寒上喘,腹脹不和者(宜分氣紫蘇飲。)有氣不宣流,
成瘡癤並挫閃腰肋痛者(宜復元通氣散。)有氣聚而不得散者(宜大七氣湯。
)有昏迷痰塞,牙緊似中風,但身冷無汗者,急以蘇合丸灌之。
再依次服藥(次宜順氣散,再次宜調氣散。)如餘痰末平,再換方藥治(宜星香散。
)一切氣鬱,總宜以化滯為主(宜木香化滯湯。),,【脈 法】,仲景曰:
脈浮而汗出如珠者,衛氣衰也。又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
白話文:
[卷二]
人體的各種氣息變化,都是肺部疾病的表現。《經書》說:肺主氣,所有的氣息都歸屬於肺。人體的清純元氣與血液一起運行,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如果氣血衝擊橫行於臟腑之間,就會導致疼痛、痞滿、積聚等疾病,這是因為氣失其平衡。
如果把脈時發現脈象沉弱,就知道是氣極而潛伏。如果感受外邪之氣,肺部的脈象就會洪大有力。如果動怒,肝部的脈象也會洪大。
軒轅黃帝和岐伯將人的情緒分為九種:喜、怒、憂、思、悲、恐、驚、寒、暑。喜則氣緩,怒則氣逆,憂則氣耗,思則氣結,悲則氣沮,恐則氣凝,驚則氣亂,寒則氣收,暑則氣泄。喜、恐、驚等情緒影響心、腎、膽,過度則耗散真氣,導致心悸、健忘、意志消沉等症狀。怒、憂、思等情緒影響肝、脾、肺,過度則鬱結邪氣,導致癲狂、噎膈、腫脹、疼痛等症狀。(以上諸症的治療方法,詳見本篇內文。)治療方法應根據情況而定:氣機升高的要抑制,氣機下降的要提升,寒邪的要溫暖,熱邪的要清熱,驚恐的要安撫,勞累的要調和,這樣才能治療各種氣息失調的疾病。
古人說:人體疾病的起因很多都在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失調,單靠藥物是無法治愈的,必須通過調和情緒來治療。這句話的含義非常深奧,醫生應該仔細體會。例如,可以用恐懼來治療喜樂過度,用危言聳聽嚇唬病人;可以用悲傷來治療憤怒,用悲慘的故事觸動病人;可以用嬉笑來治療憂鬱,用輕鬆的話語開導病人;可以用羞辱來治療思慮過度,用尖銳的話語刺激病人;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來治療恐懼,用轉移話題的方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這些方法可以彌補藥物治療的不足。
丹溪先生說:氣有餘便是火。這裡所說的邪氣有餘,並不是指元氣有餘。《經書》說:「壯火食氣」,意思是邪氣旺盛,能耗傷元氣,應該適度清泄,以免邪氣損傷元氣。(可用黃岑、山梔、黃連、生地、黃柏、連翹等藥物。)但寒涼藥物只適用於邪氣有餘的情況,如果元氣不足,邪氣有餘,寒涼藥物會嚴重損傷脾胃,絕對不能隨便使用。
總之,用藥有四種方法:氣虛則補(可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河車、炙甘草等);氣升則降(可用蘇子、橘紅、烏藥、枇杷葉等,病情嚴重則用降香、沉香等);氣逆則調(可用木香、白蔻仁、砂仁、香附、陳皮等);氣實則瀉(可用枳殼、枳實、青皮、檳榔、厚朴等)。遵循這四種方法,再根據具體的病症治療,一定會收到良好的療效。
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有些病人自覺有冷氣從下往上走,這並不是真正的寒冷,而是肝氣上升,夾雜著相火,陽亢陰微,火盛則表現為寒象。(可用六味地黃丸。)有些病人氣機鬱結,痰阻喉間,吞吐不得,膈下痞塞,嘔吐噁心。(可用四七湯。)有些病人氣虛,胸部空虛痞滿,喜歡按壓。(可用補中益氣湯。)有些病人氣逆,上盛下虛,痰盛,胸咽部阻塞。(可用蘇子降氣湯。)有些病人氣逆,肋部滿悶,積聚脹痛。(可用沉香化氣丸。)有些病人氣機收斂,胸部寒冷,呼吸困難,腹部脹滿不適。(可用分氣紫蘇飲。)有些病人氣機不能宣通,形成瘡瘍腫毒,以及挫傷閃傷腰肋疼痛。(可用復元通氣散。)有些病人氣機鬱結不能疏散。(可用大七氣湯。)有些病人昏迷,痰塞,牙關緊閉,類似中風,但身體寒冷無汗,應立即用蘇合香丸灌服,然後依次服用順氣散、調氣散,如果痰液未盡消除,再換用星香散治療。(所有氣鬱症,都應以化滯為主,可用木香化滯湯。)
【脈法】
張仲景說:脈象浮而汗出如珠,是衛氣衰弱的表現。又說:寸口脈微弱而澀滯,微弱表示衛氣衰弱,澀滯表示營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