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卷二

又曰: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脈經》曰:

寸口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蜘蛛絲者,陰氣衰。又曰:代者氣衰,

細者氣少,浮而絕者氣欲絕。《脈經》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

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又曰:脈沉細動,皆氣痛症。心痛在寸,腹痛在關,

下部在尺,脈象顯然。,【氣為諸病】,子和曰:諸病皆生於氣。諸痛皆因於氣。

《回春》曰:風傷氣者為疼痛,寒傷氣者為戰栗,濕傷氣者為腫滿,燥傷氣者為閉結。

《直指》曰:人有七情,病生七氣,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故調氣必先豁痰,

如七氣湯以半夏主治,官桂佐之,說良法也。又曰:七氣相干,痰涎凝結,如絮如膜,

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或中滿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膈,曰氣滯,曰氣秘,

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疝癖癥瘕,心腹塊痛,發則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

當治以七氣湯、四七湯。,【氣逸則滯】,《入門》曰:凡人逸則氣滯,亦令氣結。

輕者行動而癒,重者橘皮,一物湯。,【氣不足病】,《靈樞》曰:邪之所在,

皆為不足。放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鳴,頭為之傾,目為之滿。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腸為之鳴。下氣不足,乃為痿厥心悗。,【氣絕候】,《靈樞》曰: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連,目連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死矣。

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又曰:六腑氣絕於外者,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

又曰: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

身色必黃,脇下溫,心下熱。 中氣 暴病也。凡人暴喜傷陽,暴怒傷陰,

憂愁怫意,氣多厥逆,皆能致中氣之病,要惟忿怒為尤甚。說怒則氣惟一往,

有升無降,便覺痰涎壅塞,牙關緊閉,一時昏倒,不省人事,若以薑湯急灌之,

立時可醒。既醒之後,隨症調治,當無不痊。非若中風之病,

猝難為之救治也(宜八味順氣散、木香順氣散。),,【脈 法】,《得效》曰:中風,

脈浮、身溫、口多痰涎。中氣,脈沉、身涼、口無痰涎。

,,【中氣非中風可比】,《得效》曰:中風而以中氣藥治之,亦無所傷;

中氣而以中風藥治之,禍不旋踵。《入門》曰:中氣,虛者八味順氣散,實者四七湯。

《醫鑑》曰:《內經》云無故而喑,氣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複則已。

審如是,雖不服藥亦可。 上氣 肺病也。經曰:邪在肺,則寒熱上氣。又曰: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說由肺經受邪,氣道窒塞,呼多吸少,其息促急也。

白話文:

[卷二]

還說:足背動脈(趺陽脈)如果摸起來細微又緊繃,緊繃代表體內有寒氣,細微代表身體虛弱。如果細微和緊繃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就表示呼吸短促。《脈經》說:

在寸口這個位置摸到的脈搏,如果像羹湯表面的肥油一樣滑溜,代表身體陽氣不足;如果像蜘蛛絲一樣細微,代表身體陰氣衰弱。又說:脈搏呈現間歇性的跳動(代脈),代表身體氣虛;脈搏細微,代表氣血不足;脈搏浮在表面卻突然消失,代表氣快要耗盡。《脈經》說:在手腕較深處摸到脈搏,就知道是氣的問題。脈象沉到最深處,難以觸摸,且又澀又無力,就比較難治療。如果脈象沉而滑,則可能是氣虛兼有痰飲。又說:脈象沉、細、且有跳動感,都屬於氣痛的症狀。心痛的脈象會反應在寸部,腹痛會反應在關部,下腹部疼痛則會反應在尺部,這些脈象都很明顯。

【氣為諸病】

朱丹溪說: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於氣的問題所引起的,所有的疼痛也都是因為氣的問題。《回春》說:風邪傷到氣,就會引起疼痛;寒邪傷到氣,就會引起顫抖;濕邪傷到氣,就會引起腫脹滿悶;燥邪傷到氣,就會引起閉塞不通。《直指》說:人有七種情緒,會產生七種氣病,氣結在一起就會產生痰,痰越多,氣就越容易鬱結。所以要調順氣,必須先化痰,像是七氣湯就用半夏來治療,用肉桂來輔助,這是個很好的方法。又說:七種氣互相干擾,使痰液凝結,像棉絮、薄膜一樣,嚴重時就像梅子核一樣,堵塞在咽喉之間,或者引起胸腹脹滿難以進食,或者引起呼吸急促,這就是所謂的氣膈、氣滯、氣秘、氣中,甚至會引起五積六聚、疝氣、腫塊等問題,這些問題發作時,會讓人感到快要斷氣一樣,幾乎沒有什麼問題不會發生。應該用七氣湯、四七湯來治療。

【氣逸則滯】

《入門》說:一般人如果太過安逸,就會導致氣滯,也會讓氣鬱結。如果情況輕微,活動一下身體就會好轉;如果情況嚴重,可以用橘皮單味煎煮的湯藥來治療。

【氣不足病】

《靈樞》說:邪氣侵犯身體的部位,都是因為那裡的氣不足。如果上焦(呼吸系統)的氣不足,腦部就會感到空虛,耳朵會產生耳鳴,頭部會感到傾斜,眼睛會感到脹滿。如果中焦(消化系統)的氣不足,小便和大便就會產生異常,腸道會產生鳴叫聲。如果下焦(泌尿生殖系統)的氣不足,就會出現痿軟無力、厥逆昏迷的情況。

【氣絕候】

《靈樞》說:五臟的陰氣如果都耗盡,眼部的肌肉就會轉動,轉動後就會導致眼睛無法轉動,眼睛無法轉動就代表人的意志先要消亡,意志先消亡,大約一天後就會死亡。六腑的陽氣如果都耗盡,陰氣和陽氣就會分離,分離後皮膚的毛孔會打開,流出大量的汗,所以早上出現這種狀況,晚上就會死亡;晚上出現這種狀況,早上就會死亡。又說:六腑的氣如果先在外耗盡,就會出現上氣不接下氣、腳部蜷縮的症狀。五臟的氣如果先在內耗盡,就會出現腹瀉不止,嚴重時手腳會麻木。又說:陽氣先耗盡,陰氣後耗盡的人,會死亡,並且身體的顏色會呈現青色。陰氣先耗盡,陽氣後耗盡的人,會死亡,並且身體的顏色會呈現黃色,同時腋下會溫熱,心口會發熱。

中氣的耗損,通常是突然發生的疾病。一般來說,突然高興會損傷陽氣,突然發怒會損傷陰氣,憂愁不順心也會導致氣機逆亂,這些都可能導致中氣虛弱的疾病,其中又以憤怒最為嚴重。因為憤怒時,氣會向上衝,只升不降,就會感覺到痰液壅塞,牙關緊閉,一時昏倒,不省人事。如果馬上用薑湯灌下去,可以馬上清醒。清醒之後,再根據具體的症狀來調理治療,應該都能痊癒。這種情況跟中風不同,中風比較難以急救(可以用八味順氣散、木香順氣散來治療)。

【脈法】

《得效》說:中風的脈象是浮的,身體發熱,口中多痰。中氣虛弱的脈象是沉的,身體發涼,口中無痰。

【中氣非中風可比】

《得效》說:如果把治療中風的藥物用來治療中氣虛弱的疾病,不會有太大的傷害;但是如果把治療中氣虛弱的藥物用來治療中風,就會馬上出現危險。《入門》說:中氣虛弱,如果屬於虛證,可以用八味順氣散;如果屬於實證,可以用四七湯。《醫鑑》說:《內經》說,如果無緣無故就失聲,是因為氣不順暢,只要讓氣順暢,不用治療也會自己好。這說的是氣突然逆亂,只要讓氣恢復正常就會好。如果確實如此,即使不吃藥也可以。

上氣(呼吸困難)屬於肺部的疾病。經典上說:邪氣侵犯肺部,就會出現發冷發熱、呼吸困難的症狀。又說:肺負責儲存氣,如果肺氣太盛,就會出現喘息、咳嗽、呼吸困難的症狀。這說明是因為肺經受到邪氣侵犯,導致呼吸通道阻塞,呼氣多吸氣少,呼吸變得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