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卷二

經言所有餘,只邪氣耳(宜蘇子降氣湯、沉香降氣湯、快氣湯。

),,【上氣不治症】,《正傳》曰:上氣而面浮腫,肩息,脈浮大者不治。

如又加脹,則更甚矣。 下氣 腸胃鬱結病也。說惟鬱結,則腸胃之氣不能健運,

所納谷食之氣,從內而發,不得宣通,往往上行則多噫氣。上行不快,遠而下行,

因複下氣也。此下氣之常症也。經云:夏脈者心也,心脈不及,下為氣泄。

此言下氣之原由於臟病者。又云:癲癇癆瘵,若氣下泄不止。必死。以真氣竭絕,

腸胃腠理閉塞,故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從腸胃中泄出。

此言下氣之原由於真元虛者。經所言,俱非常病也(宜七氣湯。

),,【傷寒亦有下氣】,忡景曰:傷寒陽明病,胃中有燥屎者,必轉矢氣,

下之即愈。轉矢氣者,氣下泄也。 短氣 無氣虛乏病也,當補氣,不可瀉肺,

治法無二(宜加味生脈散。)其氣出多入少者,最為難治(宜拯陰理癆湯加黃耆、白朮。

),,【脈 法】,仲景曰:趺陽脈微而緊,微為虛,緊為寒,微緊相搏,為短氣。

《脈經》曰:趺陽脈浮而澀。澀則衛氣虛,虛則短氣。又曰:寸口脈沉,胸中短氣也。

,,【短氣疽治】,仲景日,平人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又曰:短氣有微飲,

當從小便去之。《入門》曰:短氣者,呼吸不相接續也。有結胸者,有停水怔忡者,

有風濕相搏者,有素弱氣虛者。大抵心腹脹滿者,為實。為邪在裡。心腹濡滿者,

為虛,為邪在表。又曰:氣散則中虛,倦怠無力,短氣不足以息,當補中益氣。

少氣 肺腎二經病也。經曰:腎生氣,腎虛則少氣,力言吸吸,骨酸懈惰,

不能舉動。又曰:肺藏氣,肺不足則息微少氣。以是知腎虛則氣無所生,

既不尅壯氣之原,肺虛則氣無由藏,又不尅充氣之府。曰少者,獨言所剩無多,

虛虛怯怯,非如短氣之不相接續也。知此,則少氣可得而治矣(宜四君子、

人參黃耆湯、益氣丸。),,【少氣症狀】,東垣曰:內傷脾胃,致中氣虛少。

易老曰:真氣虛耗,脈弱懶語。《綱目》曰: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

氣逆 火病也。故《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也。又曰:何謂逆而亂?曰: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太悗悶,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仰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亂於腸胃,

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則知逆亂之故,

皆由火熱上衝,氣不得順之所致也。然則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氣,

氣降則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宜退熱清氣湯。)若火盛者,必當以清火為重,

兼以理氣,自合治法(宜滋陰降火加便香附、茯神、沉香。),,【氣逆症】,丹溪曰:

白話文:

卷二

經書上說,身體出現多餘的現象,都是因為邪氣的緣故。(適合使用蘇子降氣湯、沉香降氣湯、快氣湯等方劑。)

【上氣不治之症】

《正傳》說:如果上氣而且面部浮腫、呼吸急促、脈象浮大,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癒。如果又加上腹脹,病情就更加嚴重了。

下氣

下氣通常是腸胃鬱結所導致的疾病。之所以會產生鬱結,是因為腸胃的氣無法正常運作,所吃進去的食物之氣,從體內發出後,無法順利疏通,常常會向上走而產生頻繁的打嗝。如果向上走不順暢,就會轉而向下走,因此又會出現放屁的現象。這是下氣的常見症狀。

經書上說:夏天脈象屬於心臟,如果心臟的脈象不足,氣就會向下洩漏。這說明下氣的根源在於臟腑的疾病。

另外經書也說:癲癇、癆瘵等疾病,如果氣不斷向下洩漏,就必定會死亡。這是因為體內的真氣已經耗竭,腸胃的肌膚紋理也閉塞,使得氣無法在腸胃之外流通,只能從腸胃中洩出。這說明下氣的根源在於真元虛弱。經書所說的這些,都是屬於非常嚴重的疾病。(適合使用七氣湯。)

【傷寒也會有下氣】

仲景說:傷寒陽明病,如果胃中有乾燥的大便,一定會放屁,只要將大便排出就能痊癒。放屁就是氣向下洩漏的表現。

短氣

短氣是屬於氣虛乏力的疾病,應該要補氣,不可以瀉肺。治療方法沒有第二種。(適合使用加味生脈散。)如果出現氣呼出多吸入少的狀況,是最難治療的。(適合使用拯陰理癆湯,再加黃耆、白朮等藥材。)

【脈法】

仲景說:足背上的脈搏(趺陽脈)如果微弱又緊,微弱代表虛,緊代表寒,如果微弱又緊的脈象同時出現,就代表有短氣的症狀。《脈經》說:足背上的脈搏如果浮而澀,澀代表衛氣虛,虛代表短氣。另外又說:寸口脈沉,也代表胸中有短氣。

【短氣的治療】

仲景說:正常人如果出現怕冷發熱、呼吸短促、無法順暢呼吸,這是屬於實證。又說:短氣如果伴有體內積水,應該要從小便來排除。《入門》說:短氣就是呼吸不能連貫。短氣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因為胸部結塊、體內積水、風濕相搏、或是原本體質就虛弱等等。

大致來說,如果心腹脹滿,屬於實證,代表邪氣在體內;如果心腹虛軟,屬於虛證,代表邪氣在體表。又說:氣散則中焦虛弱,會感到疲倦乏力、呼吸短促、無法順暢呼吸,這時應該要補中益氣。

少氣

少氣是屬於肺和腎兩條經脈的疾病。經書說:腎臟產生氣,如果腎虛就會少氣,會感到身體無力、骨頭痠軟、疲倦懶散,無法舉動。又說:肺臟儲藏氣,如果肺氣不足就會呼吸微弱、氣不足。由此可知,腎虛則無法產生氣,就無法充實氣的根本;肺虛則無法儲藏氣,就無法充實氣的府庫。

少氣的意思是說,體內剩餘的氣不多,虛弱的樣子,不像短氣那樣呼吸不連貫。了解這些,就可以治療少氣的毛病了。(適合使用四君子湯、人參黃耆湯、益氣丸等方劑。)

【少氣的症狀】

東垣說:內傷脾胃會導致中氣虛少。易老說:真氣虛耗,脈象就會虛弱,而且懶得說話。《綱目》說:少氣就是氣少到無法好好說話的程度。

氣逆

氣逆屬於火的病症。《內經》說:各種氣往上衝的現象,都屬於火。又說:什麼叫做氣逆而亂呢?清氣在下(陰),濁氣在上(陽),營氣順著脈絡運行,衛氣卻逆行,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就會在胸中造成悶亂。

如果氣亂於心,就會感到煩躁不安、沉默寡言,常常抬頭靜止不動;如果氣亂於肺,就會出現呼吸急促、仰頭喘息,需要用手按住胸口才能呼吸;如果氣亂於腸胃,就會出現霍亂;如果氣亂於四肢,就會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如果氣亂於頭部,就會出現昏厥、頭暈、跌倒等狀況。由此可知,氣逆混亂的原因,都是因為火熱向上衝,導致氣無法順暢運行。

所以治療氣逆,應該要以散火為主,而散火必須先降氣,氣降則火自然會清除,火清除則氣逆自然平息。(適合使用退熱清氣湯。)如果火氣很旺盛,就必須以清火為重,同時輔以理氣,這樣才能符合治療原則。(適合使用滋陰降火湯,再加香附、茯神、沉香等藥材。)

【氣逆的症狀】

丹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