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四 (10)
卷十四 (10)
1. 卷十四
亦但中言食與血而不及痰,何也?須知諸積中未嘗無痰,並未嘗無食與血,即血癥、
食癥之內,更未嘗無痰,且諸積之痰食死血,又未嘗不先因氣病也,故治積者,
必兼行氣滌痰,去瘀消食,而後可耳。夫七疝,餘另立論,瘀血,另洋婦科,
玆故皆不之及。,試詳言癥瘕痃癖痞。癥者,征也,以腹中堅硬,按之應手,
其病形有可征驗也,往往見臍下。其原由飲食失節,胃氣衰,脾元弱,邪正相搏,
積於腹中,牢固不動,散名曰癥,醫者當審其病機,
或出脾胄虛(宜六君子湯加消積藥),或由肝脾(宜婦脾湯加消積藥),
或由肝火鬱(宜蘆薈丸),詳察進藥。其有臟腑虛弱,好食生冷粘滯之物,
因脾胃虛不能尅化,遂與臟氣相搏,結積成塊,日漸長大,堅固不移,此謂之食癥。
若體氣充實,當先疏導,而佐以補脾健胃,否則必以培土為主,而兼用消導也。
或有氣壅血滯而不易愈者,散之可也(宜烏藥散)。其有臟腑虛弱,寒熱失節,
或風冷內停,飲食不化,周身運行之血氣,適與相值,結而生塊,或因跌撲,
或因閃挫,氣凝而血亦隨結,經絡壅瘀,血且不散成塊,必腹胠脅間苦痛,漸至羸瘦,
妨於飲食,此之謂血癥。薛立齋云:氣主之,血主濡之,脾統血,肝藏血,
故鬱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血癥,腹脅作痛,正屬肝脾病也(宜沈氏血癥丸)。
薛氏此言,乃血癥病之原於七情所傷者。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雖硬,
其實聚散無常也,亦往往見於臍下。其原由寒暖失宜,飲食少節,臟腑之氣先虛,
又複多所勞傷,外而感受風寒,停畜於內,是用故正虛邪實,正不能勝邪,
邪遂挾其力,反假游行之血,相聚相結,而成顆塊,推之而動,按之而走,故名曰瘕,
醫者當審其病機,果屬肝脾兩傷(宜四物湯加柴胡、青皮、木香、延胡索,而三棱、
鱉甲,亦專治癥瘕二症),以藥投之,自無不效。然瘕為總病,所統八瘕,
皆有名可稽,有形可按。一青瘕,聚在左右脅下,藏於背膂,上至肩胛,
其苦腰下急痛,腹下氣衝,面色黃,四肢腫,二便難,喜唾涎,不可多食。二黃瘕,
左脅下有氣牢結,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陰中如刺,不得小便,
或溺黃赤,時發寒熱。三燥瘕,狀如半杯,上下腹中不定,其苦痛連兩脅,
上下引心而煩,胸及腹中不得太息,腰背重,足酸削而久立痛,遺尿失精,便難盜汗,
妨於飲食,時欲嘔吐。四血瘕,留著腸胃之外,及少腹間,其苦橫骨下有積氣,
牢如石,因而少腹急痛,陰中若有冷風,亦或背脊疼,腰疼不可俯仰。五脂瘕,
在脂膜間,猝難蹤跡,其苦腰背如刺,左右走腹中而切痛,少腹沉重,身體解㑊,
白話文:
卷十四
為什麼只談論飲食和血,而不提及痰呢?要知道,所有積聚的病症中,不可能沒有痰,也不可能沒有飲食和血的因素。即使是血症和食症,內部也必然有痰存在。而且,各種積聚的痰、飲食停滯和死血,往往都是先因為氣的病變所引起的。所以治療積聚的病症,必須同時進行理氣、化痰、去除瘀血、消導食積,這樣才能有效。至於七種疝氣,我會另外撰寫論述。瘀血,我會在婦科部分詳細討論,因此這裡都不再涉及。
現在詳細說明癥、瘕、痃、癖、痞這五種疾病。「癥」是指徵兆,腹部有堅硬的腫塊,按壓時可以觸摸到,這種疾病有明顯的徵驗,通常出現在肚臍下方。它的起因是飲食不節制,導致胃氣衰弱、脾氣虛弱,邪氣和正氣相互搏鬥,積聚在腹中,牢固不動,散在的稱為「癥」。醫生應當仔細審查其病因,如果是由脾胃虛弱引起的(適合用六君子湯加消積藥),或是由肝脾問題引起的(適合用婦脾湯加消積藥),又或是肝火鬱結引起的(適合用蘆薈丸),應詳細觀察病情來用藥。
有些是臟腑虛弱,喜歡吃生冷黏膩的食物,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消化,就和臟腑之氣相互搏擊,結成塊狀,日漸增大,堅硬固定不動,這稱為「食癥」。如果體質強壯,應先疏通導滯,輔以補脾健胃的藥物。否則,就應以培補脾土為主,同時兼顧消食導滯。
如果出現氣機壅滯、血脈瘀阻而不容易治好的情況,可以採用散結的方法(適合用烏藥散)。還有一些是因為臟腑虛弱、寒熱失調,或是風寒停留在體內,飲食不能消化,周身運行的氣血與之相遇,結成腫塊。或是因為跌倒損傷、閃挫扭傷,導致氣機凝滯,血也隨之瘀阻,經絡阻塞,血不能散開而形成腫塊,會感到腹部、肋間疼痛,逐漸消瘦,影響飲食,這稱為「血癥」。薛立齋說:「氣主導運行,血負責滋養濡潤,脾統攝血,肝貯藏血。」所以,憂鬱導致脾傷,憤怒導致肝傷的人,容易患上血癥,腹部脅肋疼痛,正是肝脾的病變(適合用沈氏血癥丸)。薛立齋的這段話,是指血癥的病因是七情所傷。
「瘕」是指假象,是假借血而形成的腫塊,腹中雖然有硬塊,但其實聚散不定,也常常出現在肚臍下方。它的起因是寒暖不適、飲食不節制,臟腑之氣先虛弱,又加上勞累過度,外感風寒,停滯在體內,導致正氣虛弱而邪氣盛實,正氣無力勝過邪氣,邪氣反而挾帶遊走的血脈,相互凝聚成塊,推動它就會移動,按壓它就會走開,所以稱為「瘕」。醫生應當仔細審查其病因,如果屬於肝脾兩傷(適合用四物湯加柴胡、青皮、木香、延胡索,三棱、鱉甲也專門治療癥瘕),用藥得當自然有效。瘕是一個總稱,包含八種瘕,都有名稱可以考證,有形態可以按壓。
第一種是「青瘕」,聚積在左右脅下,隱藏在背脊,上至肩胛,會感到腰部以下急痛,腹部氣衝,面色發黃,四肢腫脹,大小便困難,喜歡吐口水,不能多吃東西。
第二種是「黃瘕」,左脅下有氣結牢固,不能按壓,會感到腰背牽引疼痛,小腹常常急迫,向下牽引到陰部像針刺一樣,小便困難,或者小便黃赤,時常發冷發熱。
第三種是「燥瘕」,形狀像半個杯子,在上下腹部之間不定,會感到疼痛牽連兩脅,上下牽引到心而煩躁,胸腹不得舒展,腰背沉重,腳酸軟而站立久了會痛,遺尿失精,大便困難,盜汗,影響飲食,時常想嘔吐。
第四種是「血瘕」,停留在腸胃之外以及少腹之間,會感到橫骨下有積氣,堅硬如石,因此少腹急痛,陰部好像有冷風,也可能背脊疼痛,腰痛不能彎腰。
第五種是「脂瘕」,在脂肪膜之間,難以發現,會感到腰背像針刺一樣,左右在腹部竄動而疼痛,少腹沉重,身體困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