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3)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此方兼治諸疝剌痛。

,,氣疝飲,〔氣疝〕,黃連以吳萸煎水浸炒二錢,人參,白朮各一錢,白芍,陳皮各七

分,甘草三分,薑三片

,,聚香飲子,〔又〕,乳香,沉香,檀香,木香,藿香,丁香各八分,薑黃,烏藥桔梗

,肉桂,甘草,延胡索各四分,薑三棗二

,,此方專治七情所傷,結成疝氣。

,,天台烏藥散,〔㿉疝〕,川楝子十個將巴豆十四粒同麩炒黑色去麩豆,烏藥,木香,

茴香,良薑,青皮各五錢,檳榔三錢每末一錢,酒下。痛甚,炒薑、熱酒下。

,,理中湯,〔奔豚〕

,,奪命丹,〔又〕,吳萸一斤,作四分,一酒浸,一醋浸,一白湯浸,一童便浸,

並焙乾。澤瀉二兩。酒糊丸,鹽湯,空心下。一名四製茱萸丸。

,,胡蘆巴丸,〔又〕,白丑頭末,茴香各二兩,川烏,巴戟肉,吳萸各兩半,川楝子,

胡蘆巴各一兩,酒糊丸,空心,酒下二三十丸。,

一捏金散,〔又〕,延胡索,川楝肉全蠍,茴香,每末二錢,熱酒下神效。

,,此方兼治小腸氣臍腹痛。

當歸羊肉湯,,〔寒痛〕,羊肉一斤生薑五兩,當歸二兩,水八升,煮三升,每服七合,

日三服。

烏頭梔子湯,〔因虛〕,川烏頭末 山梔子

木香楝子散,〔久疝〕,石菖蒲,青木香,荔枝核萆薢,川楝子,每末二錢,

入麝少部,茴香炒鹽,用熱酒沖調下。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其別與厥陰脈同會於巔。此主身後之陽。),,人身陰陽原氣,皆起於下。經曰:

廣明之後,即為太衝。太衝之地,屬之少陰,少陰之前,乃為厥陰。其部有血海,

嘗與太衝騰精氣而上,灌滲陰陽。可知元氣固起於下,精氣亦起於下矣。

嘗按精氣之自下而上也,實分三道:其陽者,起胞中,從少陰之後,

行太陽夾脊之中道上巔,歷百會、都庭,以統宗諸陽,其名曰督。其陰者,

起中極之下胞中,由前陰地道而上行陽明之表,中循關元,歷承漿,上與督脈會,

以統宗諸陰,其名曰任。其中央一道,起胞中,循血海,騰精氣而上,上行伏臍,

積於胸中,為宗氣以司呼吸,會於咽喉,其名曰衝。是三脈者,同起於胞中,

一源而三歧,故古人統三者而總名之曰太衝。且三者之氣,與陽明胃氣同住中州,

亦與營俱行於十二經,故三者之氣,能貫於一身也。而督之所以為督,從可識矣。

楊氏曰:督之言郵也,是人陽脈之都綱。呂氏亦曰:陽脈之海下極者,長強也。

長強乃督脈之別名。下極者,尾骶骨也。以其循脊上項散頭,故實則脊強而厥,

虛則頭重。夫脊強者,五痓之總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強而瘛瘲也。而督之所以為病,

又從可識矣。,〔督脈經行諸穴〕《內經》曰: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

白話文:

治療各種疝氣引起的刺痛

氣疝飲:(用於治療氣疝)黃連用吳茱萸煎水浸泡後炒製二錢,人參、白朮各一錢,白芍、陳皮各七分,甘草三分,生薑三片。

聚香飲子:(又一方)乳香、沉香、檀香、木香、藿香、丁香各八分,薑黃、烏藥、桔梗、肉桂、甘草、延胡索各四分,生薑三片、紅棗二枚。

此方專治因情緒波動導致的疝氣。

天台烏藥散:(用於治療睾丸疝)川楝子十個,與巴豆十四粒一同用麥麩炒至黑色,去掉麥麩和巴豆,烏藥、木香、茴香、良薑、青皮各五錢,檳榔三錢。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酒送服。如果疼痛劇烈,可用炒過的生薑和熱酒送服。

理中湯:(用於治療奔豚氣)

奪命丹:(又一方)吳茱萸一斤,分成四份,分別用酒、醋、白開水、童子尿浸泡,然後烘乾。澤瀉二兩。用酒和藥粉製成藥丸,用淡鹽水在空腹時服用。此方又名四製茱萸丸。

胡蘆巴丸:(又一方)白丑頭末、茴香各二兩,川烏、巴戟肉、吳茱萸各兩半,川楝子、胡蘆巴各一兩。用酒和藥粉製成藥丸,空腹時用酒送服二三十丸。

一捏金散:(又一方)延胡索、川楝肉、全蠍、茴香,每味藥研磨成末二錢,用熱酒送服,效果神奇。

此方兼治小腸氣及臍腹疼痛。

當歸羊肉湯:(用於治療因寒引起的疼痛)羊肉一斤、生薑五兩、當歸二兩,加水八升,煮至三升。每次服用七合,每日服用三次。

烏頭梔子湯:(用於治療因虛引起的疼痛)川烏頭末、山梔子。

木香楝子散:(用於治療久病不癒的疝氣)石菖蒲、青木香、荔枝核、萆薢、川楝子,每味藥研磨成末二錢,加入少量麝香,與炒過的茴香和鹽,用熱酒沖調後服用。

**督脈起於會陰,沿背部向上行走,是全身陽氣的總綱,所以稱為「陽脈之海」。**督脈的分支與厥陰脈在頭頂會合。此脈主管身體後方的陽氣。人體的陰陽元氣都起源於下。經書說:廣明穴之後,就是太衝穴。太衝穴屬於少陰經,少陰經之前是厥陰經。這個部位有血海穴,經常與太衝穴一起向上輸送精氣,灌溉陰陽。由此可知,元氣和精氣都起源於下。

我曾經研究過精氣從下而上的運行路線,實際上分為三條:陽氣從胞中發出,沿著少陰經後方,在太陽經夾脊的中央向上到達頭頂,經過百會穴、都庭穴,統管所有的陽氣,這條經脈叫做督脈。陰氣從中極穴下面的胞中發出,從前陰的地道向上,行走於陽明經的表面,中途經過關元穴,到達承漿穴,與督脈會合,統管所有的陰氣,這條經脈叫做任脈。中間一條路線,從胞中發出,沿著血海穴,向上輸送精氣,經過肚臍,積聚在胸中,成為宗氣,主管呼吸,匯集於咽喉,這條經脈叫做衝脈。這三條經脈都起源於胞中,一源三歧,所以古人將它們統稱為太衝。而且三條經脈的氣,與陽明胃氣一同存在於中焦,也與營氣一同運行於十二經脈,所以三條經脈的氣,能夠貫通全身。由此可知督脈的意義。

楊氏說:督的意思是「郵」,是人體陽脈的總綱。呂氏也說:陽脈之海的下端是長強穴。長強是督脈的別名。下端指尾骶骨。因為督脈沿著脊柱向上到達頭部,所以督脈的功能正常,則脊柱強壯;功能失常,則出現頭重。脊柱強直,是五種抽搐的總稱,其症狀是突然口噤、背部反張、抽搐。由此可知督脈的疾病表現。

**《內經》說:**督脈是陽脈之海,它的脈氣起源於腎臟下面的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