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尊生書》~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4)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14)
1. 卷十一,奇經八脈門
至於少腹,乃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係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到篡,
女子絡陰器合篡間,俱繞篡後屏翳穴(前陰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
合少陰上股內,由會陽(在陰尾尻骨兩旁,凡二穴)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
與少陰會,並脊裡上行,歷腰哄(二十一椎下)、陽關(十六椎下)、命門(十四椎下)、
懸樞(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樞(十椎下)、筋縮(九椎下)、至陽(七椎下)、
靈台(六椎下)、神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
與手足三陽會合,上@門(項後入發際五分),會陽維,入係舌本,
上至風府(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會足太陽、陽維,入腦中,
循腦戶(枕骨上)、強間(百會後三寸)、後頂(百會前一寸半),上巔,
歷百會(在頭中央旋毛中)、前頂(百會前一寸半)、囟會(百會前三寸,即囟門)、
上星(囟會前一寸),至神庭(囟會前二寸,直鼻上,入發際五分,為足太陽督脈之會,
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鼻準頭也)、水溝(人中也),會手足陶明,至兌端(唇上端),
入齦交(上齒縫中),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督脈別絡,
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
上係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於目內眦睛明穴(見陰蹻下),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
入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於大杼,第一椎下兩旁,
去脊中一寸五分隱中。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脈,法〕,《脈經》曰: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又曰:
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
,,〔督病原由症治〕,《靈樞》曰:頭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內經》曰: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癲癇。風入腦,則為風目眼寒。注云:腦乃督脈,
足太陽之會故也。又曰:督脈生疾,從小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
女子不孕,癃閉遺溺,嗌乾,治在骨上(謂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
甚者在臍下營(臍下一寸陰交穴)。注云:此乃任衝二脈之病,不知何以屬之督脈。
李厥明云︰督脈雖行於背,而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則由小腹直上貫臍中,貫必入喉,
上頤環唇,而入於目之內眦,故顯此諸症。王注說未深考爾。
又曰︰督脈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重。《難經》曰: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海藏云:
此病宜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辛、藁本、黃連、大黃、烏頭、附子、
蒼耳子之類。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任者,妊也,為陰脈之妊養。
白話文:
關於下腹部,其經脈是從腰部橫骨周圍的中間向下走,與排尿孔的末端相連。男性的經脈沿著陰莖向下到達陰囊,女性的經脈則環繞陰部並在陰囊之間匯合,都繞過陰囊後面的屏翳穴(即前陰和後陰之間),然後分別繞過臀部,至少陰經和太陽經交會的地方。與少陰經會合後,經脈向上進入大腿內側,由會陽穴(位於尾椎兩旁的臀部,共有兩個穴位)穿過脊椎,在長強穴匯合,長強穴位於骶骨末端,與少陰經交會。經脈沿著脊柱內部向上行走,經過腰俞(第二十一椎下)、陽關(第十六椎下)、命門(第十四椎下)、懸樞(第十三椎下)、脊中(第十一椎下)、中樞(第十椎下)、筋縮(第九椎下)、至陽(第七椎下)、靈台(第六椎下)、神道(第五椎下)、身柱(第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第一椎下),與手和足的三陽經脈交會,向上至啞門穴(後頸部入髮際五分處),與陽維脈會合,進入舌根,再向上至風府穴(後頸部入髮際一寸處,大筋內的凹陷處),與足太陽經、陽維脈會合,進入腦部。經脈沿著腦戶穴(枕骨上方)、強間穴(百會穴後三寸)、後頂穴(百會穴前一寸半)向上到頭頂,經過百會穴(頭頂中央旋毛處)、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半)、囟會穴(百會穴前三寸,即囟門)、上星穴(囟會穴前一寸)到達神庭穴(囟會穴前二寸,正對鼻樑上方,入髮際五分處,是足太陽經和督脈的交會處),經脈沿著額頭中線,到達鼻柱,經過素髎穴(鼻尖)、水溝穴(人中),與手足陽明經交會,到達兌端穴(上唇上端),進入齦交穴(上齒縫中),與任脈和足陽明經交會而結束,總共有三十一個穴位。督脈的支脈,從長強穴走向任脈,從下腹部直向上穿過肚臍中央,向上穿過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環繞嘴唇,向上連到兩眼下方的中央,在眼睛內角的睛明穴與太陽經交會(參見陰蹻經),向上到達額頭,與足厥陰經在頭頂匯合,進入腦部。另一支脈從腦部向下到後頸,沿著肩胛骨行走,在第一椎下方兩旁,距離脊椎中線一寸五分的隱蔽處,與手足太陽經、少陽經在大杼穴匯合。經脈在內部夾著脊椎到達腰部,進入並沿著脊椎兩旁的肌肉組織行走,連繫腎臟。
《脈經》記載: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呈浮脈,且脈勢直上直下,這就是督脈的脈象,主治腰脊強直疼痛,不能彎腰或後仰,成年人會出現癲癇,兒童會出現驚風。又記載:如果脈搏在中央浮起,且脈勢直上直下跳動,這也是督脈的脈象,會出現腰背和膝蓋發冷。
《靈樞》記載:頭部中央的經脈就是督脈,又名風府。《內經》記載:風邪沿著風府穴進入體內,就會引起癲癇。風邪進入腦部,就會導致眼睛發冷。註解說:腦是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又記載:督脈生病時,會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而疼痛,身體無法向前或向後彎曲,出現衝疝。女性會不孕,排尿困難、遺尿、咽喉乾燥,治療時應在橫骨上方的毛際中間,也就是曲骨穴;病情嚴重時,應在肚臍下方一寸的陰交穴治療。註解說:這應該是任脈和衝脈的病症,不知道為什麼歸類到督脈。李厥明認為:督脈雖然行走在背部,但其分支從長強穴走向任脈,會從小腹直向上穿過肚臍中央,必然會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環繞嘴唇,進入眼睛內角,因此才會出現這些症狀。王氏的註解沒有深入考究。
又記載:督脈實證時會出現脊椎僵硬、向後彎曲,虛證時則會出現頭重。《難經》記載:督脈有病,會出現脊椎僵硬和厥證(手足冰冷)。海藏說:此病適合使用羌活、獨活、防風、荊芥、細辛、藁本、黃連、大黃、烏頭、附子、蒼耳子等藥物治療。張潔古說:督,有統率的意思,是陽經的總綱;任,有懷孕的意思,是陰經的養育之本。